「穩定幣」是美元霸權的救贖?(一)
2home.co 楊惟婷
2025年5/16日,國際信評機構穆迪「調降」美國3A頂級信評,將美國主權信評由最高級「AAA」調降至「Aa1」,理由是其財政赤字巨大且利息成本上升。
當美國失去了最高的 AAA信用評級後,導致美債殖利率飆高、美元對主要貨幣走軟。
7/3日,川普的「大而美」法案在眾議院闖關成功,舉債上限又被提高。
川普想透過「大而美」法案,強化MAGA的政略價值觀,砸大錢來提升美國製造的影響力。川普透過該法案拉高債務上限5兆美元,雖然成功避免美債在2025年夏天違約,但長期債務卻大幅增加,財政赤字高漲,且通貨膨脹也承受巨大壓力。亦即,美元資產的「潘朵拉盒子」被開啓了?
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警告,美國國債問題將變得更加糟糕,債務風險將因而升高。
此外,克魯曼提到,從美元持續貶值來看,外國投資人已對美國失去信心。
例如,當以伊爆發軍事衝突後,美元資產反而沒有見到避險資金流入,反而美元指數2025年以來崩跌超過9%,貶至三年低點。
然而,在此同時,以比特幣為首的虛擬貨幣反而展現出驚人韌性,比特幣2025年創了歷史高點111,970美元,令市場眼睛為之一亮,也讓人深思「法定貨幣」是否步向衰落?
當美元資產信用走弱,當全球出現貿易摩擦,「全球化」貿易瀕臨瓦解,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升高,且川普執政下的美國政經環境充滿不確定性,虛擬貨幣再次受到投資人的關注。
當全球「去美元化」盛行,目前「數位貨幣」在避險、跨境支付、去中心化金融體系的影響力正不斷擴大,未來各國監管機構如何應對呢?如何在追求創新的同時、又確保風險管理呢?未來又如何在「數位資產」與傳統金融體系中保持「共融」與「共榮」?這些將攸關全球金融體系如持續進化。
目前,「穩定幣」是川普欽點,在這場全球「去美元化」貨幣轉型期間最有力的替代資產。川普的策士們正在擘畫「美元=穩定幣」的時代,想藉「穩定幣」金融工具綑綁美債,以化解美國倒債違約危機,並開啓美元資產「以實入虛」的新霸權時代。
在全球資本市場「去美元化」的時代,未來10年「穩定幣」是一艘可以自由流動的「救生艇」,短期可以化解美國倒債違約危機,讓川普再揮霍一次。
未來,將進入實體資產「以實入虛」的時代,「穩定幣」的區塊鏈技術,將成為全球金融博弈的核心;美國已入局、中國大陸挾「一帶一路」跟進,歐盟願意只觀棋不語嗎?你可以不喜歡「穩定幣」,但不要讓自己在這場「財富重分配」中被割韭菜?
香港與美國已在「數位貨幣」政策上共振,其實,正暗示中美金融戰已在「數位貨幣」創新生態佈局上開打,也為未來加密貨幣大規模應用鋪路。您準備好入局嗎?還是只觀棋不語呢?
值得一提的是,「穩定幣」可能在「去美元化」時代重塑美元霸權,也可能成為下一場金融危機的伏筆?可以確定的是,川普會賺大錢,但美國呢?您呢?
一、地緣政治走向「碎片化,促使「去中心化」比特幣的「避險」功能受重視
根據CoinMarketCap數據顯示,5/18日「數位黃金」比特幣價格飆升,最終突破 106,000美元關卡,一度超越當時每公斤黃金約 103,991美元的價格!
這一歷史性的價格交叉點,象徵著傳統黃金長期作為避險資產的地位,首次正式面臨來自數位資產的挑戰。且這項歷史性超車,也代表著傳統資產市場正在經歷深遠的轉型;傳統避險工具的領導地位逐漸式微,數位資產正被視為新一代的儲值與避險工具。
■比特幣「價值儲存」功能正逐漸被重視
俄羅斯央行約 3,000億美元資產在入侵烏克蘭後遭凍結一事,引發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對於美元主導的儲備體系產生疑慮,加上地緣政治緊張升溫與全球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也促使各國央行開始重新評估資產安全與避險多元化的重要性。
近年,在各國央行可能逐步減持美國公債,轉而將儲備資產配置至黃金與比特幣等非傳統資產。因為,各國央行轉向「不可凍結」資產如黃金與比特幣,將成為一種更具防禦性的策略配置方向
而近期地緣政治碎片化(Geopolitical Fragmentation)現象,迫使市場正在尋找與傳統資產表現脫鉤的避險工具,使這波轉向黃金與加密資產的趨勢更加明顯。
目前,比特幣類似黃金的「價值儲存」功能正逐漸被重視,吸引到尋求對沖通膨與金融動盪風險的機構資金。
儘管比特幣仍具波動性,但其與美股的關聯度正逐步下降,這讓它在全球投資組合中擁有更高的戰略配置空間。
加密情報平台Nansen執行長Alex Svanevik指出,比特幣價格表現越來越像黃金、越來越不像那斯達克指數。尤其在貿易戰與宏觀不確定性下,比特幣與其他加密貨幣與 S&P 500 指數相比,展現出超乎預期的韌性。
在4月美股延續跌勢之際,市場再度出現將比特幣視為避險與抗通膨資產的聲音。若這股動能持續,比特幣有望再次獲得機構資金青睞。
■海耶斯重申:隨美債崩壞,比特幣的「稀少性」讓它每枚上看百萬美元
不同於黃金,比特幣具備「去中心化、全球無國界交易、即時結算、高度分割性與抗審查性」等特點,使其更適合在數位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中發揮作用。這也意味機構投資者與國家央行的資產配置策略可能出現顯著變化,數位資產將進一步融入傳統金融體系中,帶動全球金融市場格局重新配置。
前BitMEX執行長、Maelstrom 投資長海耶斯 (Arthur Hayes) 近日表示,他對比特幣極度看好,並對全球金融局勢發出警告。他大膽預測,比特幣有望在2028年前飆升至 100萬美元/每枚。
海耶斯指出,推動比特幣達到七位數價格的兩大主要催化劑,將是美債的崩壞、以及外國資本的回流。他解釋,隨著美國持續印鈔及擴大債務,持有美債的外國政府和投資者面臨資產縮水風險。加上,對傳統避險資產 (如美債) 信心正在動搖,促使資金尋找替代品。
另外,美國正朝向實施資本管制,例如美國眾議院5/22日通過《大而美法案》,其中第899條款(Section 899)規定,對在美國運營的外資企業,以及來自存在不公平外國稅收的國家的企業進行處罰,稅率最高可達20%,該法案擬對外國持有的美國資產徵稅,可能迫使外國資本撤離美國金融市場!目前雖暫停實施,但川普先放火、再救火談判方式,已造成許多傷害無法挽回,進而推動包括比特幣在內的替代資產大幅重估。
海耶斯強調,比特幣將是這場全球貨幣轉型期間表現最好的資產,它是全球資本在市場碎片化時可以自由流動的「完美且唯一的救生艇」,海耶斯長期以來一直對比特幣持看漲態度。
同時,海耶斯針對2028年的時間點,解釋這是因為2028年將舉行美國總統大選。川普政府上台力捧「加密貨幣」炒錢,未來將徹底改變金融格局。
■比特幣漲破11萬美元,再創歷史新高,成為全球第五大資產!
美國參議院在5/20日通過《2025年美國穩定幣創新指導與建立法案》(GENIUS Act),允許銀行等金融機構發行穩定幣,但設定 100億美元以上規模需要聯邦監管、以下由州政府管轄的分級制度,並配套反洗錢、質押等風控措施。
此舉將推動泰達幣 (USDT) 等主流穩定幣業務合法化,同時加劇市場競爭,傳統金融機構恐將加速分食現有市場份額。
2024 年,泰達幣發行商狂攬超百億美元利潤。用戶每兌換 1 枚 USDT 需支付 1 美元儲備金,而發行人僅需維護數位帳戶即可坐享美元儲備投資收益及手續費。這種低門檻、高報酬的模式吸引大量入局者,但泰達幣憑藉先發優勢仍佔據市場主導地位。
香港立法會5/21日亦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要求在香港發行或銷售錨定法幣的穩定幣發行人必須取得金融管理局牌照,並遵守儲備資產管理、客戶資產分隔、反洗錢等嚴格規定,旨在保障投資者權益,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全球最大加密貨幣比特幣 (BTC) 5/22日漲破 11萬美元大關,刷新歷史紀錄,總市值達 2.18兆美元,躍居全球資產第五位,僅次於黃金及蘋果、微軟、輝達等科技巨頭。這一漲勢與近期多國加強穩定幣監管的政策動向形成共振,全球虛擬資產市場進入合規化發展新階段。
而隨著監管趨嚴,合規化營運將成產業門檻,而美元透過穩定幣進一步滲透 Web3.0 生態的趨勢將愈發明顯。這波全球監管浪潮標誌著虛擬資產從野蠻生長轉型為制度化。
香港與美國已在「數位貨幣」政策上共振,其實,正暗示中美金融戰已在「數位貨幣」創新生態佈局上開打,也為未來加密貨幣大規模應用鋪路。您準備好了嗎?
二、美元霸權崩壞,比特幣是否成為救世主?
■加拿大不爽美國吞併野心,狂倒美債578億美元
美國財政部6/18日公布數據,外國投資者在4月持有美國國債僅略微下降,在主要的海外債權國中,中國大陸小幅減持82億美元,而加拿大則瘋狂拋售578億美元,總額下降至3,684億美元,排名降至第七大持有國。
■澳洲基金巨頭、日本人壽保險公司也減持美債!
最新數據也顯示,管理約300億美元資產的澳洲最大國有基金 Funds SA也悄悄減持美國國債,主要顧慮直指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與稅收計畫。
目前,Funds SA 的美債持倉比例已低於目標配置「數個百分點」。
另一家政府營運的昆士蘭投資公司則表示,該機構資產規模達860億美元,其協助管理的一些客戶也正減少對美債的曝險
除澳洲外,日本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正積極尋找美債替代資產,亞洲家族理財室亦開始削減或凍結對美投資。
這些動向反映全球市場對「美國例外論」的信心動搖。從澳洲主權基金到中國央行,從亞洲家族辦公室到全球人壽保險巨頭,美債這項傳統「避險資產」的光環正因市場信心動搖而逐漸褪色。
未來,隨著川普關稅政策的不確定定性與美國財政赤字變化,全球資本對美債的態度恐將進一步分化。彭博美元指數2025年以來已累計下跌逾7%,進一步印證美元資產的熱度降溫。
■美國合眾銀行:海外供應商拒收美元成趨勢
根據美國合眾銀行 (USB-US) 貨幣銷售主管Paula Comings表示,她與美國進口商交談時,越來越常聽到同樣的訊息:他們的海外供應商不再願意接受美元付款。
相反地,這些供應商要求以歐元、人民幣、墨西哥披索和加拿大幣結算,希望降低美元進一步波動的風險。
儘管美元在中東局勢動盪期間短暫走強,但2025年兌主要貨幣仍下跌約8%。這種波動性,加上,美元信用弱化,因此逐漸失寵。
花旗集團 (C-US) 策略師 Dirk Willer 和 Adam Pickett 在最近的報告中也寫道,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可能會加速國際貿易「去美元化」過程。
■高盛:美債直逼二戰高峰,恐迎史上最慘烈緊縮
6/18 日出具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美債規模正攀升至「不可持續」的歷史高位,當前債務總額已達 37兆美元,債務與 GDP比率正逼近二戰後峰值。隨著利息支出激增,財政可持續性面臨嚴峻挑戰。
根據「負責任聯邦預算委員會」數據,利率居高不下,美國國債利息支出2026年將達 1兆美元,成為僅次於社會安全的第二大政府支出項,這筆金額將超過醫療保險與國防開支總和。目前 37兆美元債務規模已佔 GDP的120%,美國財政部只好藉由「借新還舊」維持運作。
值得注意的是,歷史經驗顯示,過度舉債恐引起惡性通膨與社會動盪。1920 年代德國魏瑪共和國透過印鈔償債的前車之鑑,警示決策者需謹慎應對債務危機。
與此同時,美國債務風險正隨川普貿易戰而加劇。若國際投資人開始減持美元資產,恐導致美元走弱,並推升外國資產吸引力。
基本上,解決美國國債危機需在增加稅收、削減開支或兩者結合中尋找平衡,但政治博弈使解決方案難以落實。
■新債王警告:美國40年來的長債穩賺神話恐破滅
DoubleLine創辦人新債王Jeffrey Gundlach 警告,美國正經歷一場經濟上的典範轉移,過去40年「債券長期穩賺不賠」的投資常識,已不適用於當前經濟環境。他認為美國經濟正瀕臨危險的崩潰邊緣,失業率即將上升,通膨將重新走高,財政赤字和債務均創新高,長債不再是傳統認知上的避險天堂。
截至2025年 3月,DoubleLine 管理著 930億美元的資產。
Gundlach 指出,美國聯準會目前面臨決策困難。
美國現在的債務支出是過去 15年平均的 1.5倍,推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也讓通膨可能在年底重新升溫,失業率也會跟著上升。如此一來,聯準會想控制通膨就只能延遲降息了。因此30年期美債正經歷 1976年以來最大且最長的下跌,價格已接近腰斬,何時反彈仍是未知數。
他認為失業率才是聯準會降息的最重要觸發因素。過去每次官方失業率超過3 年平均值,往往出現經濟衰退。若失業率在2025年底升至4.5%,勢必觸發降息。
Gundlach 特別警告,當前通膨週期與 1920年代幾乎完美一致。1920年代美國經歷了嚴重通膨後、引發大蕭條,雖然不代表歷史必然重演,但若真的發生將是重大問題。
Gundlach認為,美國經濟正面臨多重結構性挑戰,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可能已無法有效應對當前複雜局面。「穩定幣」是否成為美元霸權的救世主?
■美債會「倒債違約」嗎?
回顧近代國際通用貨幣演進史,主要經歷三個階段:
1、布列敦森林體系(1944–1971年)
這時代,尼克森中止黃金與美元掛鉤,開啓美元=美金的時代,奠定美元霸權。
2、石油美元時代(1972–1925年)
由於韓戰、越戰等開銷大,季辛吉擘畫出美元=油金的時代,自此美國印鈔機馬力全開,開啓美元的信用本位時代。過剩美元又回流買美債孳息。
3、穩定幣時代(1925年5月20日之後)
近期各國開始關切 6月後天量美債到期,美國恐陷倒債違約危機?實際上,這是美國財政部近年大量發行短債 (T-Bills),因此造成美債到期高峰呈「滾動式」的現象。
因此,川普的策士們又重新擘畫出美元=穩定幣的時代,以新金融工具綑綁美債,以化解美國倒債違約危機,並開啓美元資產「以實入虛」的新霸權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4月外資持有美國國債總額降至約9兆美元。
因在美元的信用本位時代下,美債信用一旦受質疑,美元的「避險貨幣」功能即逐漸流失,美元霸主地位告急!亦即,美元資產的外資買家正開啓拋售潮?
加上以伊戰火帶動油金價格飆漲,通膨有死灰復燃的氛圍,打亂各國央媽【降息循環】步調,各國傾向延後降息時程。因此全球債券ETF的獲利弱化,致美債買盤不濟,川普的策士們獻策,以「穩定幣」新金融工具來綑綁美債,以化解美國倒債違約危機,並開啓美元資產在「區塊鏈經濟」的新霸權時代。
2025年 5/20日,美國參議院通過《GENIUS 法案》,為美國穩定幣發行開啓「方便之門」。未來美國財政赤字及債務疑慮可用穩定幣發行來挹注美債需求;重而鞏固美元資產在「區塊鏈經濟」的新霸權,讓美元資產「以實入虛」,搶占「區塊鏈經濟」的支付工具龍頭地位。
「穩定幣」是否成為美元霸權的救世主?
三、「穩定幣」是啥麼東東?
「穩定幣」自 2014年誕生以來,旨在解決加密貨幣劇烈波動的問題。
當時比特幣等主流幣種單日漲跌幅動輒高達 90%,投資人難以承受風險。
穩定幣透過與美元等法幣「1:1 錨定」,提供價格穩定、轉帳快速、手續費低廉的特性,成為鏈上資金避險與暫存的首選工具。
「穩定幣」目前的三大應用場景:即「避險、支付成本更低、資產代幣化」。
亦即除避險功能,穩定幣也在跨境支付與資產代幣化 (RWA) 領域展現潛力,相較目前主流SWIFT 匯款系統動輒需要數日,穩定幣轉帳僅需數秒,成本更低。
未來,投資人更有機會透過穩定幣購買全球股票與房地產等實體資產,無需開設當地帳戶。機構法人預估,資產代幣化市場在 5 年內將成長十倍以上,穩定幣將成為鏈上金融基礎建設的關鍵角色。
(一)「穩定幣」(Stable coin)前世今生
「穩定幣」早期被視為加密貨幣市場的「法幣替代品」,經過十多年發展,「穩定幣」已從邊緣技術蛻變為主流金融工具。如今已成為去中心化金融(DeFi)、跨境支付、現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等領域的關鍵基礎設施。
當然,「穩定幣」的崛起壯大,也引發監管與技術風險的關注。
■「穩定幣」誕生背景
加密貨幣的市場波動問題,一直是它應用上的障礙,而「穩定幣」誕生背景,即是為了解決加密貨幣市場的波動問題。
例如,比特幣的價格劇烈起伏,使得交易者難以管理資產,因此,Tether於 2014年推出了全球首個穩定幣USDT,承諾每一枚USDT都由等值的美元支持,讓交易者在市場震盪時擁有一個穩定的計價工具。
所以,「穩定幣」是一種與法定貨幣(如美元)或資產(如黃金)掛鉤的數位貨幣,用來降低加密資產的價格波動性。
2014 年,Tether(USDT)首度發行,率先實現與美元1:1錨定機制,解決市場波動性問題。截至2025年,全球「穩定幣」總市值已突破 2,500億美元,約佔加密市場的20%。其中,USDT與 USDC等穩定幣仍是主導力量。
USDT 是目前流通量最大的穩定幣,廣泛用於交易、資金避險與套利。截至2024 年,USDT市值突破 1,000億美元,佔市場超過 50%。
但其儲備金透明度長期受質疑。2021年,Tether因資訊揭露不實被美國罰款 4,100萬美元。雖 2024年起定期發布審計報告,但監管壓力仍在。
隨後,USDC、DAI等競爭者陸續出現,穩定幣的應用範圍也逐漸擴大,進入企業財務管理、去中心化金融 (DeFi)、跨境支付等應用領域。
目前,穩定幣的流通量不知不覺地膨脹至 2500億美元,這個數字大於泰國的 M2貨幣供給量相當。
■「穩定幣」核心價值是什麼?
「穩定幣」的主要價值,在於為波動劇烈的加密市場提供穩定的交易媒介與價值儲存工具。亦即提供「價格穩定性」、「高流動性」與「低交易成本」工具。
例如,USDT的法幣儲備模式,即是保持一美元穩定價值的貨幣;
或是DAI的超額抵押模式,都確保了價格穩定特性;
又如,USDC的儲備金100%透明化,支持秒級跨境支付,交易成本僅為傳統銀行的10%,大幅提升資金效率。
■「穩定幣」發展的三階段
「穩定幣」的演進經歷了三個階段:
1、法幣質押型穩定幣階段(2014-2018):
以 USDT、USDC為代表,由發行公司以美元儲備支持。
約占市場 85%,強調高流通性與合規性。
2、加密資產質押型穩定幣階段(2018-2022):
DAI 等去中心化穩定幣崛起,依靠智慧合約與加密資產抵押來維持幣值穩定。
3、演算法穩定幣與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RWA)階段(2022 至今):
演算法穩定幣(如已崩盤的 Terra/UST)、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加速創新應用。
依賴機制調節供需,但缺乏實體資產支持,風險極高。
■「穩定幣」在Web3.0生態中的多重應用:
「穩定幣」的角色已超越加密市場的計價工具,成為 DeFi、NFT交易、跨境支付、鏈上借貸等應用的核心基礎設施;並成為連結Web3.0與傳統金融的關鍵基礎設施。其在Web3.0生態中的應用場景,包括:
1、DeFi 核心資產:
穩定幣是借貸、流動性挖礦、衍生商品的基礎。
Uniswap 的 USDT/ETH 交易對占據 30% 交易量。
2、NFT 與元宇宙支付工具:
OpenSea、Decentraland 等平台使用 USDC與 DAI進行藝術品與虛擬資產交易。
DAI是去中心化應用的基礎:由 MakerDAO發行的DAI,透過以太坊抵押實現無發行主體的穩定幣。2024年流通量達 80億美元,廣泛用於 Aave、Compound 等 DeFi協議。
3、跨鏈資產流通工具:
穩定幣透過 Polygon、Arbitrum 等跨鏈橋實現多鏈流通。
4、此外,穩定幣也為傳統金融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解決方案:
◎跨境支付應用:
USDC支持秒級國際支付,成本低於傳統 SWIFT系統的十分之一。
◎企業間結算應用:
例如PayPal於2024年推出自家穩定幣 PYUSD,用於企業間結算。
◎實體資產代幣化應用:
透過RWA,穩定幣協助將房地產、債券等上鏈,提升流動性。
■「穩定幣」在傳統支付市場的滲透
隨著企業與金融機構接受度提高,穩定幣在跨境支付、電商結算的應用正快速擴大。2024年,穩定幣佔全球跨境支付10%,預估2025年將增至15%,而其優勢在於低成本(轉帳費用僅傳統銀行 1/10)、高效率(秒級清算)與去貨幣兌換障礙。
但法規仍是未來發展關鍵:美國要求穩定幣發行者擁有銀行牌照,歐盟MiCA法案對儲備機制提出嚴格標準。
2025年全球監管協調將成穩定幣普及的關鍵節點。
■「穩定幣」與現實世界資產(RWA)的結合應用
現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是穩定幣應用的新興領域,透過將房地產、債券、股票等傳統資產上鍊,穩定幣提升了資產流動性和可近性。
穩定幣在 RWA中的作用包括:
a、房地產投資:USDC 用於購買房地產代幣,提高資產可近性。
b、債券結算:穩定幣實現債券交易秒結算,效率大幅超越傳統系統。
c、流動性工具:穩定幣提供 RWA交易流動性,吸引機構參與。
2024年 RWA市場規模已達 300億美元,預估 2025年成長至 500億。美國與歐盟亦將推出相關監管架構,強化市場信心。
■「穩定幣」面對的挑戰:
穩定幣正轉型為連結Web3.0與傳統金融的「雙向橋樑」,市場潛力巨大。
然而,要邁向全球金融基礎設施角色,仍須解決三個問題,包括:
a、儲備金透明度與審計機制不足
b、演算法穩定幣機制脆弱
c、各國監管政策差異與地緣政治風險
2025 年,穩定幣的命運將取決於技術創新、法規進展與現實資產整合程度。
能否穩固其「穩定」地位,值得全球金融科技觀察者密切關注。
(二)美國《GENIUS 法案》、香港的《穩定幣條例草案》對穩定幣成為金融工具的影響
穩定幣(Stablecoin)正從「區塊鏈」中的輔助角色,迅速演變為重塑全球金融秩序的關鍵基礎設施。
無論是美國推動的《GENIUS 法案》、香港的《穩定幣條例草案》,或是中國積極推動的「數位人民幣」,全球主要經濟體已全面進入穩定幣監管與競爭的新時代。
■美國推動《GENIUS 法案》:重塑全球穩定幣監管規則
2025年 5月,美國參議院通過《GENIUS 法案》,為全球穩定幣立下三大核心監管原則:
a、儲備透明化:
要求穩定幣發行方必須持有等值的美元或美債,並定期公開審計報告。
b、發行牌照化:
發行人需獲得美國金融監管機構核准,確保用戶權益。
c、美元化標準:
境外穩定幣若進入美國市場,也必須符合相同規範,鞏固美元的國際主導地位。
此法案有望促進穩定幣合法化,進一步加深華爾街與區塊鏈資產的整合,擴大美元在全球數位金融中的影響力。
■中美「穩定幣」路線分歧:香港法案靈活,中國數位人民幣封閉難出海
5 /21 日,香港立法會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要求發行港元掛鉤穩定幣的公司須向金管局申請牌照,並設立100% 準備金及強化贖回機制,顯示香港意圖打造一個區域性合規穩定幣市場,吸引亞洲資金進駐。
相較之下,中國的數位人民幣(e-CNY)雖試點持續推進,卻因中心化架構與外匯限制,難以與國際穩定幣競爭。
中國央行研究人員坦言:「不能上公鏈的數位貨幣就像沒有網路的電腦。」
顯示中國目前在這場金融科技競賽中仍處劣勢。
四、「穩定幣」是美元霸權的救贖?
■「穩定幣」的合規化將引爆鏈式效應:
「穩定幣」的合規化後,將引發全球資本市場的連鎖反應。
包括:
a、美債擴容、提升美債需求:
德意志銀行預估,當穩定幣市值達 5兆美元時,將拉動美債新增需求約 3兆美元;
b、推動傳統資產上鏈:
未來投資人可用穩定幣直接購買科技股、債券、REITs 等;
c、實現全天候交易市場:
打造 24 小時、全球不間斷的「鏈上華爾街」。
美債擴容、資產上鏈、24 小時交易成未來趨勢,打破傳統交易時間與地域限制,這將重新定義金融市場的營運邏輯。
■「穩定幣」將主導未來金融秩序與資本流向
截至2025年中,穩定幣已從加密貨幣的配角,躍升為全球金融秩序的關鍵樞紐。美國透過《GENIUS 法案》擴大鏈上美元的戰略地位,香港則打造區域合規市場,中國數位人民幣則侷限於國內封閉系統。
對全球投資人而言,穩定幣不僅提升加密交易的安全性,也可能成為開啟無國界投資與 24小時資本流動的新時代工具。
穩定幣的未來,將決定全球資本如何流動、金融體系如何轉型,也可能重新定義貨幣主權與金融霸權的遊戲規則。
■「穩定幣」是解決「美債需求不足」的神救援
2025年5 /22日,比特幣突破11.1萬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但這波漲勢並不只是市場情緒,而是來自美國參議院推動的穩定幣監管法案 (GENIUS Act),試圖將這個流通量達2000億美元的市場納入傳統金融架構中監管、利用及擴容。
《GENIUS 法案》立法背後,美國政府對「穩定幣」的操作策略:
1、「穩定幣」成為美國重整全球金融秩序的新工具
過去,美國政府對穩定幣的態度曖昧,擔心它「去中心化」屬性影響金融穩定;如今,又試圖利用它來強化美元地位。
例如,美國推動《GENIUS法案》,試圖將穩定幣納入監管,並強制發行機構持有短期美債作為儲備資產,以挹注美債買盤。
2、「穩定幣」為美債創造新需求
穩定幣監管後,穩定幣將被迫綑綁數兆~數十兆美元的美債,可增強美國政府的財政擴張運作。
3、「穩定幣」強化美元在數位世界的霸權
如果穩定幣完全綑綁美元金融體系,美國政府將仍能掌控加密貨幣交易,進一步在數位世界擴展美元影響力。這也是為何比特幣價格突然大漲的陰謀。
如果美國成功擴容穩定幣,並要求發行機構持有美債作為儲備,立馬可為美債市場創造約 2兆美元的潛在需求,除可解美債燃眉之急,美國政府也將獲得約250 億至 300億美元的額外財政收入。
此外,美元的全球流通性將可進一步提升,因為穩定幣的交易量已超過28兆美元,比 Visa 和 Mastercard 的交易總額還高。
這意味著,美國政府不僅能透過傳統方式獲取鑄幣稅,還能透過穩定幣市場獲取額外的財政資源,進一步強化美元的全球影響力。
數字鑄幣權 (Seigniorage) 是政府透過貨幣發行獲取的額外收入。
在傳統金融體系中,美國政府透過印鈔與發行美債來獲取鑄幣稅,但在數位時代,「穩定幣」可能成為新的鑄幣權工具。
■美元掛鉤「穩定幣」,成美債危機新解套?
美債危機下,美國政府對加密貨幣政策態度有了根本轉向,為穩定幣與比特幣注入前所未有的政治正當性,並試圖讓加密貨幣成為「國家級新戰略武器」。
1、加密貨幣政策從敵視到擁抱,比特幣成為美國政治資產
川普旗下的「川普媒體與技術集團」宣布籌集 25億美元,用於購買比特幣、並建立數位資產儲備。此明確傳遞出一項訊號:川普家族已與數位貨幣的深度綁定,已從 NFT、迷因幣、挖礦公司,延伸至數位支付系統、甚至美元穩定幣。亦即,川普保障「幣圈鍊金」了。
然而,川普家族與新創穩定幣項目「USD1」存在關聯,掀起潛在利益衝突的質疑。
2、美債壓力下,穩定幣成為美元的「新生命線」
白宮數位資產委員會負責人 Bo Hines 表示,穩定幣若成功整合進美國金融體系,可釋出數兆美元潛在美債需求,進一步穩固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
副總統范斯「穩定幣將成為美國經濟實力的乘數」的發言,正值美國國債總額逼近37兆美元、美元信用遭遇國內外挑戰之際。
在此背景下,穩定幣成為美元的潛在「輸血管道」。透過綁定區塊鏈支付系統,美元得以更有效率、低成本流通,進而在全球維持主導地位。
這也使穩定幣不再只是區塊鏈技術的延伸,而是「數位美元霸權」的延續,成為面對債務危機與金融地緣競爭的美國國家級對策。
3、比特幣與穩定幣升格為「國家戰略武器」
川普與范斯的聯手行動,已讓比特幣與穩定幣從過去被視為「高風險投資品」的身份,轉變為國家戰略武器。
在全球最大比特幣大會「Bitcoin 2025」於拉斯維加斯盛大舉行之際,最受矚目的焦點卻非比特幣本身,而是與美元掛鉤的穩定幣(Stablecoin)。
這類數位資產正迅速影響美國金融與政治格局,吸引大量投資人、政策制定者與新興選民關注。
范斯(JD Vance)明確指出,穩定幣不會威脅美元地位,反而能強化美國經濟影響力。他表示:「本屆政府並不認為穩定幣會威脅美元的完整性,我們將其視為我們經濟實力的倍增器。」
范斯強調:「如果我們不參與政治,政治就會傷害我們。」這一聲明不僅針對加密貨幣社群發出警示,也代表美國將主動以國家力量引導加密金融的未來。
亦即,比特幣將被視為抗通膨、對抗舊金融秩序的象徵;而穩定幣則成為維穩美元霸權、推進國際數位支付主導權的利器。
■Tether積極購買美債,也鞏固美元地位
隨著川普任命新監管團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開始淡化對加密貨幣的強硬態度。SEC 委員 Hester Peirce 坦言,SEC 過去未能及時提供市場明確指引,現在終於迎來轉機。
穩定幣發行機構Tether,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美債買家之一。而穩定幣發行機構在當前關鍵時機大舉購買美國國債,有助於支撐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
Tether 執行長 Paolo Ardoino表示,大宗商品交易公司將成為未來五年穩定幣普及的「最大驅動力」,且「所有傳統金融公司都將創建穩定幣,並將其提供給現有客戶。」
又如,摩根大通、美銀與花旗等大型銀行正商議合作,計畫推出統一數位美元,試圖挑戰 Tether 的市場地位。
■美國財政部的盤算:用「穩定幣」拯救美債市場
1、美買財政部的盤算
「穩定幣」是數字貨幣、一種獨特的加密貨幣,專為維持幣值穩定而設計的「新型支付機制」。
其與比特幣等價格波動劇烈的加密貨幣不同,「穩定幣」追求近乎零的價格波動,通常會與某種法定貨幣(如美元)掛鈎。
由於幣值相對恆定,「穩定幣」比其他加密貨幣更適合進行數字交易。
在數字貨幣生態系統中,「穩定幣」扮演著類似傳統金融體系中貨幣市場基金和儲蓄/支票帳戶的角色,作為價值儲存工具。
為實現穩定,「穩定幣」發行機構會以美元、公債、回購協議和其他資產作為抵押。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泰達幣(USDT)和 USDC。
由於波動性低且與區塊鏈網絡兼容,這些穩定幣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跨境支付中被廣泛使用。
相比傳統銀行系統,「穩定幣」提供更快速且成本更低的交易服務。同時也為無法使用傳統銀行服務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務。
此外,它們在加密貨幣世界中充當「現金」角色,用戶能在數字市場中進行交易或持有資金,同時將價值波動風險降至最低。
所以,「穩定幣」是一種數字資產,透過與儲備資產(如法定貨幣美元)掛鉤來維持幣值穩定。這種穩定性使其成為鏈上生態系統中,支付和價值儲存的關鍵工具。
「穩定幣」的上述屬性,能為美國財政部帶來以下好處。
a、穩定幣發行機構將成為美國公債的大買家
例如,目前穩定幣的市值約 2,500億美元。預計該數字到 2028年可能增長至 2兆美元。現時,約有 1,200 億美元的美國公債用作穩定幣的抵押品。因此,預測穩定幣增長到2兆美元時,至少需要超過 1兆美元的美國公債來支持這項增長。
若這預測成真,這意味著穩定幣發行機構將持有比英國(7,790 億美元)和中國(7,650 億美元)——目前第二和第三大主權國家持有者——更多的美國公債。
b、改變美債發行模式
穩定幣發行機構對美債需求增加,將有利於美國財政部的融資活動。因為,新增的買家群可能有助降低美債收益率。
此外,可減少對外國買家的依賴,既能更好地支持美國財政穩定,又能鞏固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
例如新增1兆美元的美債需求,很可能促使財政部調整債務發行方式。為滿足新增需求而增發美債,意味著長期債券的發行量將相應減少。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這種調整應會導致長期利率下降。
不過,從長期債券轉向更多短期發行也存在風險。例如,當收益率曲線倒掛,短期利率超過長期利率時,可能會產生較高成本。
目前,聯準會能透過利率和資產負債表顯著影響銀行放貸,從而直接影響貨幣供應。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貨幣都是透過借貸產生的。聯準會通常透過向銀行提供儲備,藉此鼓勵銀行放貸。
如果銀行角色弱化了,那麼聯準會透過儲備操作影響經濟的能力可能會減弱。
除了對貨幣供應的控制力下降外,在危機時期,聯準會支持非銀行加密機構的難度也可能增加。為了避免穩定幣引發危機,美國政府需要就抵押品類型和穩定幣儲備金額制定嚴格要求。
結論是,聯準會和美國財政部將竭盡所能確保美國國債獲得最低融資成本。
降低大型銀行的槓桿率,將增強其持有更多美國公債的能力。同樣,以美債作為抵押的穩定幣,也為財政部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
穩定幣和數字貨幣理念,標誌著當前金融體系的重大轉變。
雖然數字貨幣存在諸多風險,但也帶來機遇。更低的交易費用和更快的交易速度就是兩大優勢。如前所述,為美國公債帶來新的買家群,也是一重要好處。
■穩定幣與 AI的深度融合,正顛覆全球金融規則!
隨著《GENIUS 法案》順利通過,美國財長貝森特6/17日說,《GENIUS 法案》將推動美元穩定幣發展,根據預測,穩定幣市場規模有望在2030年底達到 3.7 兆美元。與此同時,穩定幣與 AI的深度融合,正重塑全球經濟的底層規則,成為驅動「自動化經濟」的核心動力。
傳統跨境支付,依賴傳統銀行體系,耗時數日且成本高昂。
如今,AI 代理與穩定幣的組合,將徹底打破這個模式。
以美國矽谷企業為例,透過 AI驗證奈及利亞約聘工人的代碼後,可自動觸發 USDC(錨定美元的穩定幣) 支付,手續費低於 1美元,秒級到帳。
在此過程中,「信任」由 AI對程式碼庫的即時驗證取代人工審核,支付則由智慧合約無縫執行。
又如一批冷藏疫苗從出廠起,運輸數據便由 IoT 感測器即時上傳至區塊鏈,AI Agents 持續監控溫控狀態。當貨物安全抵達倉庫,智慧合約立即自動支付 90% 合約金額至供應商帳戶。這種模式將支付依據從「發票滯後」轉向「物理事實驗證」,供應商現金流週期從數月、壓縮至秒級,風險也從「賴帳」轉向「貨損」的可量化操作風險。
生成式 AI 的版權爭議也催生了「穩定幣」的「微支付」解決方案。
未來,AI 生成內容時將同步輸出「貢獻度報告」,演算法量化不同資料來源如藝術風格、程式碼邏輯的權重。
用戶支付的 1 美元將透過智能合約拆解為數百份穩定幣微支付,按權重分配給原始創作者。
Coinbase 等機構正在研發的協議,正為這種高頻、自動化交易建構基礎設施。
此外,傳統保險依賴「事後賠償」,而 AI 與穩定幣的結合推動其轉向「事前激勵」。
用戶授權保險公司 AI 讀取智慧手錶數據,若連續一周完成運動目標,智慧合約將自動回饋 20% 保費。
反之,熬夜行為可能觸發保費上調。去中心化保險項目 DAVID Protocol 正探索此類模式,讓保險公司從「賠付者」轉型為「健康合夥人」。
在這價值數兆美元的供應鏈金融領域,AI 與「穩定幣」正破解「信用傳遞遲緩」的痛點。
但儘管前景廣闊,「穩定幣」與 AI 的結合仍面臨多重挑戰。
2022 年 Terra/LUNA 穩定幣崩盤導致 400 億美元蒸發,揭露了演算法穩定幣的脆弱性。
在 2016 年 The DAO 事件中,智慧合約漏洞引發 360 萬以太幣被盜,警示程式碼安全的重要性。此外,中心化發行方如 USDC 凍結資產的權力與 AI 決策的「黑箱困境」則可能威脅用戶資產自主權與交易公平性。
「穩定幣」作為首個真正意義上的「數位紙幣」,兼具現金隱私性、絕對所有權與即時交付能力,而 AI 賦予其「自主決策」屬性。當 AI Agents 手持穩定幣錢包在全球市場高頻交易時,傳統 GDP、M2 等經濟指標恐將失效,基於「帳戶主體」的監管架構亦面臨重構。這場變革不僅關乎科技升級,更將重新定義工作模式、財富分配與人類與 AI 的關係。
「穩定幣」與 AI的深度融合,正將「價值流動」推向極致。
這場靜默的革命中,機會與風險如影隨形。當 AI成為「經濟行為人」,人類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一個由程式碼與演算法主導的金融新紀元。
跋尾—美國正利用「穩定幣」打造「布列敦森林體系2.0」
■貝森特:「穩定幣」有助解決「美債需求不足」的燃眉之急
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指導與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簡稱《天才法案》,將「穩定幣」此類的加密貨幣合法化,美國財務長貝森特強調,此舉不僅能鞏固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估計也有機會綑綁2兆美元的美債需求,協助解決「美債需求不足」,將為美債市場創造利多。
■貝森特:「穩定幣」與美元掛鉤後,市值將超過2兆美元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6/11日表示,與美元掛鉤的穩定幣市值可達到 2兆美元之上,並重申這些數位資產可加強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
貝森特補充道,由美國國債或短期國庫券支持的穩定幣立法將創建一個市場,透過這些穩定幣,將擴大美元在全球的使用。他指出:「認為 2萬億是個非常合理的數字,而且我預計會遠遠超過。」
■「穩定幣」成為美國打造「美元霸權2.0」載體?
「穩定幣」背後,反映的是美國試圖打造「區塊鏈版」的美元結算系統,
其戰略目標包括:
a、擴張美元影響力:
要求穩定幣必須以美債或美元做為儲備,將全球「去美元化」資金,重新鎖回美國金融體系。
b、強化美債需求:
例如Tether 持有超過 1,200億美元美債,位列全球第 19大美債持有者。
美國加密沙皇 David Sacks 預測,隨著《天才法案》通過,穩定幣市場規模將從 2,000 億飆升至數兆美元,每年為美債市場帶來數千億美債新增需求,顯著緩解美國財政壓力。
c、反制比特幣等去中心化貨幣:
穩定幣提供中心化便利,成為美國對抗去中心化資產威脅的替代工具,以中心化的便利性和穩定性,來延緩去中心化貨幣的替代進程。
亦即,美國《天才法案》,此舉形同打造「布列敦森林體系 2.0」,試圖在鏈上重建全球金融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