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是美元霸權的救贖?(二)
2home.co 楊惟婷
近年來,美國一直面臨調高財政上限的挑戰,同時又需確保美債殖利率維持在可控範圍內。但在聯準會因通膨壓力而無法再輕易降息或實施 QE 的背景下,川普政府的解決方案應運而生—-以「穩定幣」綑綁美債發行。
因此,全球金融市場正悄然進行一場由「穩定幣」引發的巨大變革,這場變革可能釋放出高達10兆美元的流動性巨浪,其影響力堪比過去的量化寬鬆(QE)政策,有望再次點燃全球風險資產的熱情,讓全球金融市場再「瘋狂一次」。
由於川普政府兌現選舉支票,急需流動性支持,財政部長貝森特乃積極推動「穩定幣」政策。
貝森特的策略核心—-利用「大到不能倒」(TBTF)大型銀行,鼓勵這些大銀行發行「穩定幣」,預計將創造高達 6.8兆美元的國債購買力。
這項策略—-透過大銀行將無息存款,用於購買美國公債,重新槓桿化,並大幅削減大銀行合規與營運成本(每年約200億美元),同時可提升其淨利息收入(NIM)。
例如,摩根大通計畫推出的 JPMD穩定幣,將基於公共區塊鏈運作,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交易便利性,並透過現金回饋等方式吸引客戶將傳統存款轉換為穩定幣。
除了推動「穩定幣」的發行,聯準會也停止支付超額儲備金利率(IORB)的潛在舉措,將可釋放另外 3.3 兆美元的國債購買力。
這項政策調整將迫使大銀行將閒置儲備金轉化為國債,特別是高收益、低久期的國庫券,從而為政府提供更多融資空間。
儘管這這兩項政策疊加,在技術上不屬於QE,但其對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的寬鬆槓桿化,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
綜合來看,大型銀行發行「穩定幣」將帶來 6.8兆美元的國債購買力,而聯準會停止支付 IORB 則將釋放 3.3兆美元。這兩項政策疊加,總計將有 10.1兆美元的流動性將逐步湧入國債市場。
這筆龐大的資金注入,如同對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的另一場寬鬆槓桿化,其對風險資產的刺激作用,預計將超越葉倫在 2022年實施的 2.5兆美元「積極國債發行」(ATI)政策,預期將掀起千堆雪、萬層浪。
尤其,川普政府的《大而美法案》已為債務上限提高鋪好路、只待「穩定幣」的發行,來為這場流動性的寬鬆買單,以及為共和黨2026年選舉支票發放財政刺激買單。
總之,這場由「穩定幣」引導的變相QE,預示著,它不僅是川普政府為應對財政挑戰的「龐氏」創新之局,同時也為全球金融市場注入巨大流動性,推動風險資產價格上漲。
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意味著全球金融市場將迎來最後一輪的「瘋狂」飆升。而配合「穩定幣」政策發行的那些「大到不能倒」的大銀行們也將受益匪淺,其股價也有望上漲,投資者應密切關注這一趨勢、並把握潛在的巨大收益。
木頭姐Cathie Wood近期在《CEO日記》播客中分享了她對未來觀點,其中, Wood預測,比特幣最終將成為全球貨幣體系的作業系統。她大膽預計 2030年比特幣價格將達到 150萬美元,並將成為一種規則驅動的世界貨幣。
只是,這場「穩定幣」與比特幣結合的「龐氏」創新之局,不入局將賺不到最後一輪的「瘋狂」,但是,若忘了離場,最終可能以自身財富清償。您準備好了嗎?
五、川普家族將帶領美企們加入幣圈,來一場「瘋狂」炒幣
美元霸權隕落,及美債瀕臨違約之際,「穩定幣」是癥狀解之一,但非根本解。
只是,這最後一抹的「瘋狂」,還是可以大撈一筆的。川普家族領先政策佈局,已為市場引領新的炒作方向。這種穩賺不賠的圈錢策略,是百年一遇的良機。在川普加持下,「穩定幣」主流化是否將引領華爾街,合謀美元霸權最後的燦爛?
(一)川普家族腦洞大開的「幣圈鍊金術」
川普家族長期深耕於摩天大樓與高爾夫俱樂部等實體資產,川普2.0後,瘋狂在加密貨幣領域積極布局,迅速累積龐大區塊鏈美元資產。
川普家族正不斷擴大加密貨幣資產投資版圖,並已涵蓋川普NFT、多種以其與第一夫人命名的迷因幣、穩定幣、去中心化金融平台(DeFi),甚至透過 Truth Social 子公司TruthFi策劃加密ETF產品。這顯示其對 Web3 的涉入正持續深化。
■川普家族比特幣礦業事業Gryphon將上市
在川普先知的政策掌控下,川普家族積極擴展加密貨幣版圖,由川普之子艾瑞克 (Eric Trump) 和小唐納 (Donald Trump Jr.) 參與的比特幣礦業公司 American Bitcoin Corp.,將透過與 Gryphon Digital Mining 的合併交易,American Bitcoin Corp. 將透過全股票交易方式被 Gryphon收購,合併後的新公司將以「ABTC」為代號,在那斯達克掛牌上市圈錢,這項全股票交易案預計最快於2025年第三季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家族American Bitcoin 成立於2025年 3月,專注於比特幣挖礦及戰略性比特幣儲備業務,前身為 American Data Centers Inc.。該公司由包括川普家族成員在內的投資人共同創立。「ABTC」計劃透過大規模持有比特幣資產,搭配礦業收益,建立長期獲利模式,未來將作為低成本、大規模比特幣儲備的專屬平台。其透過上市將直接獲得成長資本,同時為股東保留長期的比特幣增值機會,一魚兩吃。
■川普家族再推出「穩定幣USD1」
根據《CNBC》報導,區塊鏈數據公司Kaiko表示,由川普家族旗下去中心化金融公司 World Liberty Financial 推出的 USD1代幣至今尚未能突破狹窄的投機利基市場。
穩定幣市場規模已達 2.5億美元,川普家族也試圖將「USD1」這款穩定幣推向這個規模龐大且不斷增長的市場牟利,只是,「穩定幣USD1」的代幣至今為止僅在一個利基市場中取得了真正的成功,且尚未成功從PancakeSwap這樣的去中心化平台,跨越到服務大眾市場的中心化平台。
據Kaiko 數據顯示,USD1在上架「幣安」後,於PancakeSwap的日均鏈上交易量一度突破 1,400萬美元,但幣安本身的交易量僅約 800萬美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超過一半的流動性來自三個特定錢包,疑似由發行方控制,缺乏真實用戶參與,引發了人們對實際需求來源的質疑。
市場認為,此可能與 USD1和 World Liberty Financial 團隊掛鉤、自導自演,因此實際上並非自然交易量。
與Tether、Circle等主流穩定幣相比,USD1 尚未展現廣泛的應用。
USD1 落後於競爭對手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缺乏機構合作夥伴或促銷激勵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USD1,World Liberty Financial 亦發行原生代幣 WLFI,雖然上市反應平淡,但透過代幣銷售仍募得至少 5.5億美元。World Liberty Financial表示,75% 的利潤將分配給川普家族相關實體。
與此同時,川普家族的加密貨幣投資持續受到審查。
川普家族近期舉辦了 $TRUMP幣持幣活動,讓高級持有用戶獲與川普共進晚餐的機會,此促銷激勵措施引來政壇強烈反彈。
參議員華倫(Elizabeth Warren)就批評此舉為「一場腐敗的狂歡」,質疑川普利用總統地位炒作加密資產牟利。
根據 Inca Digital 數據,$TRUMP幣帶來的 52億美元獲利主要集中於頂級錢包,而有超過 59萬名散戶投資者合計損失39億美元。此現象凸顯加密貨幣世界中的財富集中與不公平交易,與加密產業「去中心化、普惠金融」的初衷背道而馳。
■川普家族再接再厲推出$TRUMP加密錢包!
6/4日知名NFT平台Magic Eden宣布,它將與川普旗下的迷因幣團隊合作,推出一款全新官方 $TRUMP加密錢包。該錢包將以川普的名稱與肖像為主題,支援 $TRUMP幣、以及包括比特幣在內的多種加密貨幣交易。
與此同時,Magic Eden 表示,凡註冊並推薦朋友加入候補名單的用戶,將有機會分到價值 100萬美元的 $TRUMP獎勵。該項目採用遊戲化推廣機制,試圖吸引川普支持者與加密貨幣玩家積極參與並擴大市場觸及。
此外,$TRUMP Wallet 是建立於Magic Eden 2025年4月收購的 Slingshot Finance 技術基礎上。Slingshot 的平台支援 BONK 和 FARTCOIN 等迷因幣,並且不直接收集用戶識別資訊。
■「川普媒體」申請Truth Social比特幣ETF上市
川普媒體科技集團在2月就已為投資產品註冊品牌,這些產品的主題和川普的政策優先項目相關,包括比特幣在內。
川普媒體科技集團與總部位於紐澤西州、稱為「美國優先資產管理公司」的 Yorkville Advisors 簽署正式協議,協助這些投資產品通過批准流程。
「川普媒體」3月與加密交易所 Crypto.com和資產管理公司 Yorkville America Digital 達成初步協議,計劃推出一系列零售投資產品,並透過現有平台和經紀商在美國、歐洲和亞洲等國際範圍內廣泛發行。
川普擁有的「川普媒體」(TMTG) 4/22 日表示,已簽署一項具約束力的協議,將推出一系列符合「美國優先」理念的 ETF,包括加密貨幣,這是其最新嘗試進軍金融服務領域。
Crypto.com 將透過旗下券商 Foris Capital US LLC 發行一系列結合加密貨幣與美股的ETF,包含自身 CRO (Cronos) 代幣與以「美國製造」為重點的證券,涉及能源等不同產業。
目前已有數支 ETF 提供與川普政策目標一致的投資策略。其中規模最大的是 2022 年 10 月推出的「美國保守價值 ETF」,資產規模達 1.1 億美元。同月推出的「上帝保佑美國 ETF」在其網站上自我定位為「為敬畏上帝、揮舞國旗的保守派所設的投資工具」,資產規模為 7,940 萬美元。這些ETF尚須獲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批准,預計將於2025年稍晚推出,並將在美國及海外廣泛提供。
6/3 日,川普媒體科技集團(Trump Media & Technology Group)申請讓「Truth Social 比特幣 ETF」上市,這檔 ETF 是採用川普的社群平台所命名。
川普家族推出與比特幣連動的 ETF,顯然是針對散戶推出的加密投資產品,這是川普進軍加密貨幣領域的最新跡象。
Truth Social比特幣ETF旨在追蹤比特幣價格,並為大眾提供投資比特幣更簡單的方式,而無需直接持有比特幣。
Truth Social ETF 由 Yorkville America Digital 擔任贊助商,這檔ETF將買賣比特幣並追蹤其價格變動。Foris DAX信託公司將擔任其持有數位貨幣的託管機構。
這ETF是川普家族正在打造的眾多加密貨幣相關業務之一,很顯然川普政策將會對比特幣大力支持,這是魚水和諧啊!
川普曾在多個場合表達對加密貨幣的支持,認為它們有潛力改變金融體系。這次「川普媒體」不避嫌提出ETF申請,也是川普進軍加密貨幣的集結號。此外,這也顯示 Truth Social 希望以「金融創新」之名來圈錢。
當然,這些關聯引發了道德批評,因為川普可以從他負責制定政策的領域中獲得經濟利益。但是,川普國王只是想「隨心所欲」而已,吃瓜群眾太大驚小怪了!
■川普加持下,「穩定幣」主流化將引爆華爾街最後的燦爛?
穩定幣曾在 2022年 FTX崩潰後與整個加密貨幣市場一同淡出公眾視野,如今在川普加持下,「穩定幣」重新從邊緣角色、躍升為川普政策主流化焦點。
據《彭博》6/10日報導,由於川普政府的友善態度,以及 Visa (V-US)、PayPal (PYPL-US) 等主流企業力挺,都推動穩定幣走向主流化。
這種轉變源於川普2.0及共和黨掌控國會。川普又獲得加密貨幣產業合力創富,家族也胸有成竹地涉足「穩定幣」業務。
■川普個人持幣占財富60%、成了加密巨鯨!
川普國王領先國家政策佈局,率先進軍「幣圈」、為國先驅;接著,奉天承運,當然是白宮同步啟動美國比特幣儲備計畫;如今,川普國王個人的加密貨幣資產迅速膨脹,占其總財富的 60%,引領世人快速致富的方向。
白宮數位資產政策顧問 Bo Hines 近日在參議院銀行委員會首次公開證實,美國政府已完成對聯邦機構所持比特幣的清點與核算。這些資產主要來自查扣非法交易的所得。他表示,這是建立儲備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著手建立實際的基礎設施」。Hines 強調,美國「十分熱衷於累積比特幣儲備。我們相信,持續擴大比特幣持倉有利於美國長遠利益。」
這番發言代表美國的比特幣國家戰略,已進入到「執行」的階段,顯示美國政府將比特幣納入國家金融主權工具,強化其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
與此同時,川普個人世成美國第一位「加密總統」,川普在 2024年透過加密貨幣相關投資獲得超過 5,800萬美元收入,位居其個人第二大收入來源。
這僅次於川普高爾夫球場、俱樂部等酒店業務帶來的 4.18億美元收入,但已輕鬆超越其房地產租金、品牌授權和書籍版稅等所有傳統收入來源。
進入 2025年後,川普家族的加密財富更是迎來了爆炸性成長。其家族透過 DeFi 平台「世界自由金融」(World Liberty Financial)在完成 5.5億美元的 WLFI代幣銷售後,為川普及其合夥人帶來了約 3.9億美元的淨收益。
此外,他在就職前夕推出的官方迷因幣「$TRUMP」,市值一度高達 100億美元。
根據最新估算,在川普約 55億美元的總淨資產中,與加密貨幣相關的資產已高達 33億美元,佔比達到驚人的 60%。這代表這位曾經的地產大亨,如今已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加密巨鯨」。
最引人注目的是,川普為避瓜田李下,不忘找中國背黑鍋。
在一場白宮記者會上,面對其加密貨幣財富是否涉及利益衝突的質疑,川普則巧妙地甩鍋中國,強調,「如果我們沒有領先一步,中國就會有。」
同時,川普還表示,比特幣能緩解美元壓力、穩定金融體系,是美國經濟發展的「助力」。???
雖然,川普透過持有加密貨幣資產,已為川普家族創造龐大利潤,並成為川普家族財富增長的重要來源。但川普當被問及,是否迴避個人直接投資的利益輸送,川普表示「加密資產」投資組合由他的兒子管理,而他「並不關心投資」。???
亦即,川普家族已經給您暗示了,修行在個人!
■美國政客想發幣謀取私利,否決《終結加密腐敗》修正案!?
7/1日,美國民主黨參議員默克利(Jeff Merkley)宣布,其提出的《終結加密領域腐敗》(End Crypto Corruption Act)修正法案遭到否決。
該法案原擬禁止當選官員藉由參與加密貨幣項目謀取私利,但最終僅以 46票贊成、54票反對未能通過。可以想像:「在大利之前,任何大義,是能夠被忽視、以中飽私囊。」
事實上,美國政界與加密市場的關聯已非新聞。從川普公開發幣、議員持有大量加密資產、到候選人藉NFT募款競選,政治人物涉入加密產業的方式愈來愈多元化,或許,此舉可能有利美國金融科技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雖是加密創新重鎮,卻在政治倫理上卻顯得最混沌不明。
與此同時,未來在官員涉幣方面,也無明確規範,可謂「有錢大家一起賺」。
從市場發展角度來看,或許可被視為短期利多。但從產業長期發展來說,這樣的「模糊地帶」反而是金融風險根源。若政策能被幣圈資本收買,那麼美國金融根基將岌岌可危。祝福美利堅、合眾國!
(二)川普加持下,華爾街共襄「幣圈鍊金術」盛舉
穩定幣是一種旨在維持恆定價值的加密貨幣,其幣值通常與美元 1:1 掛鉤。
交易者常使用穩定幣作為代幣轉換與即時支付的媒介。
當AI炒了三年,題裁已用老,「華爾街」正愁新的炒作題裁?
自2025年起,在川普家族組團炒幣的引領,「穩定幣」正好引爆華爾街的「幣圈鍊金」饗宴?
■《GENIUS 穩定幣法案》快速推進,華爾街共襄盛舉
美國參議院於6/11日通過《GENIUS 穩定幣法案》的程序性表決。
《GENIUS 法案》要求所有支付穩定幣必須維持與高品質流動資產的一對一支持,主要包括短期美國國債或受保存款,並將準備金與營運資金分開管理。這部被稱為「數位美元憲法」的法案,首次將加密貨幣資產納入聯邦監管體系,要求穩定幣發行商 100% 儲備短期美債等資產,並禁止支付利息來強化支付屬性。
這是自比特幣誕生以來,遊走於監管灰色地帶的加密資產,此刻正式被納入美元霸權體系。
《GENIUS 法案》賦予「穩定幣」USDC 的「三重賦能」正在重塑市場格局。
合規性溢價方面,法案將超百億美元穩定幣發行商納入聯準會 (Fed) 監管,迫使 Tether 等對手面臨嚴格審計,而 USDC憑藉 99.5%美債儲備的先發優勢,成為機構資金避險首選。
此外,場景擴張更顛覆產業規則,因法案允許「穩定幣」用於日常支付與跨境結算,打破其 80% 交易量集中於加密資產兌換的現狀,為USDC滲透 Visa、SWIFT 網路鋪平道路。
最深遠的影響則在地緣政治,《GENIUS 法案》禁止非美元「穩定幣」進入美國市場,實質是將全球穩定幣市場納入美元霸權體系。目前 USDC共 610億美元的流通量 (佔全球 29%),正成為美國吸收全球流動性的數位管道。
其實這場「穩定幣」革命早已超越商業範疇。《GENIUS 法案》本質是美元數位化象徵,透過強制儲備美債,美國正將全球加密流動性轉化為美債新買家。
渣打預測,若 2030年穩定幣規模達 3兆美元,其對美債購買力將超越中日兩國總和,但三重反噬正在顯現,首先是去中心化穩定幣DAI可能繞過監管,且中國數位人民幣在「一帶一路」政策上持續推進,沃爾瑪、摩根大通等傳統巨頭也在籌備發行穩定幣。
當然,美國以舉國之力押注「穩定幣」,此短期可解美債買盤枯竭現象,但未來也可能為金融體系帶來新的系統性風險。但那時,也不是川普來煩惱?
另一項針對數位資產整體市場監管的加密貨幣立法,即《清晰法案》,尚未進入眾議院。美國總統川普曾表示,希望這兩項立法能在 8 /5日國會休會前通過。
此外,穩定幣發行商 Circle (CRCL-US) 最近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其股價在首日交易中翻倍,重新點燃了對首次公開募股 (IPO) 市場的熱情。接著,在上市首月股價狂飆近 10倍,這一切都表明華爾街正積極擁抱加密穩定幣為數位支付和更廣泛金融帶來的潛力。
■Circle上市,從「支付新創」轉型「穩定幣」發行龍頭
Circle 成立於 2013年,創辦人當初希望「建立全新的全球經濟系統」,讓價值能像資訊一樣自由流通。但公司發展過程並不順遂,曾經嘗試類似 Venmo的點對點支付應用Circle Pay,也做過加密貨幣交易所生意,最後都轉換方向。
轉捩點出現在 2018年,Circle 與加密貨幣交易所 Coinbase合作,推出美元穩定幣 USDC。這個與美元 1比1掛鉤、受到監管且儲備透明的穩定幣,正好解決了加密貨幣世界的一大問題。
Circle採取積極配合監管的策略,主動申請並取得紐約州第一張BitLicense執照,也在全球多個金融中心獲得合規許可。這種配合監管的做法,讓USDC在競爭激烈的穩定幣市場站穩腳步,獲得機構法人和主流金融業的信任。
Circle作為全球首家上市的穩定幣發行商,目前 USDC 已是全球第二大穩定幣,流通量超過 600億美元,在 20個區塊鏈平台運作。Circle作為穩定幣發行商,核心商業模式圍繞USDC的發行與流通,其收入依賴儲備的利息收入,同時扣除高額分銷成本的淨額。
2024 年,Circle 儲備利息收入達16.6億美元,佔總營收比重超過99%。
這筆收入源自於將用戶兌換 USDC的美元現金投資於短期美國國債和貨幣市場基金,賺取的利息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營收增長中有約 8990萬美元(佔增長額的 39%)直接源自於聯準會升息25個基點的貨幣政策影響。這造成了 Circle收入的單一化與強週期性。
此外,其分銷成本奇高,2024年 Circle支付給 Coinbase的分銷成本高達 2.17 億美元,佔分銷總成本的 21.5% 。
儘管 Circle 的業務模式仍存在分歧,但其在大趨勢上的確定性,促使其獲得激進的估值。Circle 穩定幣熱度溫和上漲,基本面與前景並存
「穩定幣」發行巨頭 Circle(CRCL-US) 在上市首月股價狂飆近10倍,市值突破620億美元。市場以真金白銀投票,支持「穩定幣」超越巔峰。Circle 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Jeremy Allaire 在 X平台上說:「這是數位美元的 iPhone時刻。」
區塊鏈媒體《W3C DAO》報導指出,Circle 商業模式正顛覆傳統金融中介,其「三步驟」戰略展現野心,希望透過USDC 吸納全球美元流動性,將 614億美元儲備資產中的80% 投入美債,坐享4.3%年化收益,而 Circle秘密研發的 CPN支付網絡,試圖以 0.01%費率顛覆 SWIFT 1% 的傳統優勢。
最後,與貝萊德債合作的代幣化債代幣化基金若轉型成功,Circle 收入結構將從單一利息依賴轉向多元化服務。
但光鮮數據下暗藏危機。
Circle 淨利率僅 9.3%,遠低於科技巨頭均值,2024年向 Coinbase 支付9.08 億美元分成,佔總成本60%,這一情況暴露出生態脆弱性。
更危險的是,若 Fed 明年降息至 3%,其利息收入將縮水30%,這迫使管理層必須在 18個月內證明支付與資產代幣化業務的獲利能力。
另外,您可以想像一下,「穩定幣」發行巨頭Circle如同「鏈上聯準會」,賦予其堪比 8.9兆美元 Fed資產負債表的想像空間。一旦它出現流動性風險,未來也可能為金融體系帶來新的系統性風險。但那時,也不是川普來煩惱?
當美國迴避「數位美元」正道取巧偏門,讓Circle悄悄連接傳統金融與加密世界的軌道,一旦穩定幣泡沫他,可確定的是,當美元霸權借道區塊鏈重生時,也可能為金融體系帶來新的系統性風險
■Circle申請銀行執照,欲成立全美首家「國家數位貨幣銀行」!
隨著「穩定幣第一股」Circle上市轟動市場、轟動萬教後,Circle再接再勵宣布申請美國國家信託銀行執照,預計成立全美首家「國家數位貨幣銀行」(First National Digital Currency Bank),進一步推動數位貨幣與傳統金融體系的整合。
若申請獲批,Circle 將能自行托管USDC儲備,並代表機構客戶管理加密資產。
雖然該銀行執照仍不允許接受現金存款或發放貸款,但將使 Circle 成為連結加密貨幣與傳統金融的重要橋樑。
Circle 擬成立的數位貨幣銀行,未來將提供機構客戶股票與債券等傳統資產的數位託管服務,接軌傳統資產,深化其跨界金融的能力。
此外,Circle 也將能自行管理大部分儲備。USDC 儲備資產目前由紐約梅隆銀行 (BK-US),貝萊德 (BLK-US) 負責資產管理,內容包括短期美國國庫券、回購協議與現金。
■Coinbase推出穩定幣「數位支付平台」—Coinbase Payments
美國參議院6/18 日通過GENIUS 穩定幣法案,為數位金融領域迎來關鍵時刻。加密貨幣平台Coinbase 迅速宣布推出其創新支付平台——Coinbase Payments,旨在透過基於穩定幣的「數位支付」基礎設施,簡化全球電子商務交易,並將穩定幣定位為線上交易的首選「數位支付」方式。
Coinbase「數位支付平台」的設計仿效信用卡運作模式,旨在無縫融入現有支付流程,降低商家使用門檻。
Coinbase Payments「數位支付平台」將服務數以萬計的中小型企業,其長期面臨信用卡支付的高額手續費問題,此新服務將為電商帶來更快的結算速度、更低的費用,並提供即時接入全球客戶群的管道。
Shopify已成為其首個合作夥伴,潛在客戶名單更涵蓋eBay等大型線上電商平台。電商平台對於支付處理商而言至關重要,它們為數以萬計的中小型企業提供分銷服務,且這些企業往往渴望避免傳統信用卡支付所伴隨的高額費用。
透過 Coinbase的 Base網路(Layer 2 區塊鏈),Shopify 的商家將能接受Circle 發行的穩定幣USDC。這項合作夥伴關係不僅承諾為電商平台帶來更快的結算速度、更低的費用,還能即時觸及全球客戶群,從而提升數位商務的效率和可及性。
除支付功能外,Coinbase 新平台還包含三大核心模組:
一是連接層,協助商家與支付服務提供者處理交易授權、退貨及訂閱管理;
二是支付協議,支持區塊鏈上的交易執行;
三是技術支援,幫助商家無需具備區塊鏈專業知識即可整合穩定幣支付。
Coinbase 的戰略佈局不僅限於電商領域。
Coinbase已簽署協議,允許USDC作為美國期貨交易的抵押品。Coinbase衍生品正與清算機構 Nodal Clear及相關監管機構緊密合作,預計這將是 USDC作為受監管抵押品的首次應用。此舉凸顯了穩定幣在更廣泛金融市場中的潛力。
Coinbase 正積極將自身定位於「數位支付」的轉型核心。其穩定幣結算規模在 2024年已達到 30兆美元,展現出其在支付基礎設施方面的強大實力。
透過持續擴大其基礎設施和應用場景,Coinbase 超越了傳統的加密貨幣交易,為在「數位支付」領域實現可持續的營業收入增長提供了強大動力。
此外,Coinbase 還在申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批准其「代幣化股票」(tokenized equities)服務,進一步擴展加密貨幣在傳統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
穩定幣業務已成為 Coinbase新的重要營收增長來源。
儘管 Coinbase 的收入主要仍來自交易佣金,但其交易收入波動較大,且受到加密貨幣市場行情和幣安等交易所低費率競爭的影響。相比之下,包括穩定幣業務收入在內的訂閱和服務收入則呈現穩定增長。
Coinbase 的穩定幣業務收入得益於其與 Circle的緊密合作。
目前,Circle全面負責USDC的發行和治理,Coinbase仍透過其廣泛的交易平台為 USDC提供流通管道。
Coinbase與 Circle根據各自平台上持有的USDC數量,共享USDC儲備所產生的利息收入,這種收入共享機制共同推動了USDC的流通和市場擴張。
Coinbase Payments 的推出,象徵著「數位支付」領域的重大轉變,預示著與美元掛鉤的加密貨幣邁向主流應用,並可能對傳統支付網絡帶來顛覆性的影響。
可以預見,隨著 Coinbase Payments 的強勢崛起,其穩定幣業務收入將迎來爆發式增長,鞏固 Coinbase 在數位金融新時代的領先地位,並引領全球電子商務走向更高效、更普惠的未來。
■Coinbase:加密資產將進入「企業—投資」雙輪爆發期!
根據美國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COIN-US) 最新發布的《Crypto資產現狀報告》,全球頂級企業與機構2025年上半年對區塊鏈與加密資產的佈局已從「試點探索」邁向「戰略深耕」,一場由商業需求與資本驅動的加密貨幣資產普及浪潮正加速到來。
報告顯示,《財星》(Fortune)500 強企業的區塊鏈投入尤為顯著,6 成企業主管透露所屬公司正推進鏈上項目,平均每個企業的項目數量從去年的 5.8 個躍升至 9.7 個,增幅達 67%,近 20% 的受訪者更將區塊鏈列為未來戰略核心,較 2024 年增長 47%。這些項目已從早期的技術研發延伸至支付軌道優化、供應鏈追蹤、身分憑證管理等實際場景,並滲透至零售、醫療、汽車、食品等多元產業。38% 企業主管認為鏈上工具能帶來增量銷售,37% 正積極策劃更多部署方案。
企業的投入也反映在資源分配上,近半數《財星》500 強企業去年增加區塊鏈相關資本支出,過去三季《財星》100 強公司更宣布 46 個不同的 Web 3 項目,創下歷史新高。
機構投資人的跟進也形成「雙向共振」,10 檔規模最大的現貨比特幣 ETF 累計吸引 500 億美元資金流入,規模是表現最佳傳統 ETF 首年資金流入量的兩倍,以太幣基金在上市首季也吸引 35 億美元,管理資產規模與機構持有者數量均超越歷史同類產品。
此外,83% 的機構投資人打算在今年增加加密資產部位,59% 打算將管理資產至少 5% 配置於此,73% 已持有比特幣、以太幣以外的通證,76% 預估 2026 年前投資通證化現實世界資產 (如房地產、企業債券)。
企業與投資的綜效正在顯現,企業鏈上專案的實施推高了交易量與數據透明度,吸引更多機構資金流入,而機構資金的注入又深化市場流動性,推動合規基礎設施如託管、清算系統的完善。
報告還特別指出,監管明確性是這項進程的關鍵催化劑。90% 的《財星》500 強企業高管及 60% 投資人認為,聯邦層級的清晰法規是推動企業加強投入、機構擴大配置的核心動力。
目前,美國企業正為鏈上試點編列預算,資管公司則加速佈局加密相關投資工具,營運落地與資產負債表配置正形成良性循環。
總的來看,從供應鏈到資產負債表,從試點計畫到策略核心,區塊鏈與加密貨幣資產正以「企業—投資」雙輪驅動的方式,重構商業與金融的底層邏輯,而監管框架的完善,很可能將決定這場變革的下一個爆發點。
■美國大銀行們正光明正大地開展加密貨幣業務了!
美國近期迎來重大金融監管鬆綁轉變。聯準會(Fed)主席鮑爾近日宣布,將「聲譽風險」(Reputational Risk)從銀行監管評估體系中移除。
所謂「聲譽風險」,是指即便業務完全合法,只要可能引起社會負面觀感,銀行就可能因監管壓力而受到懲罰。
此次政策鬆綁,代表美國銀行監管回歸資本充足率、流動性等可量化指標。銀行將不再受到「社會觀感」這種主觀因素干擾,能更自由依據商業邏輯與風險評估開展業務。亦即,未來銀行業經營可以不要臉了,此吻合「川普主義」。例如,2023 年某家合規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便因「聲譽風險」為由,被多家銀行終止合作。未來可以大搖大擺營利了!
如今,美國解除「聲譽風險」措施將對全球金融監管產生深遠影響。歐盟有望調整其 MiCA 監管細則,新興市場將加快制定加密相關立法,國際結算銀行(BIS)也可能修改全球金融監理標準,全面推進市場導向的監理方式。
對加密貨幣產業而言,銀行開放合作將顯著拓寬融資渠道、降低交易與營運成本,提升資金效率。對傳統銀行業來說,則可進軍加密資產託管、清算等新領域,吸引年輕族群與科技企業,擴大業務版圖。大家一起發財唄!
在美國解除「聲譽風險」政策生效僅 24 小時內,包括摩根大通 (JPM-US) 在內等多家美國大型銀行已迅速重啟對加密貨幣相關服務的內部評估。
對加密企業來說,這代表將可更順利取得銀行服務,促進資金流動;而傳統銀行也可藉此拓展與新興科技的合作機會,分一杯羹。
■爭奪穩定幣的「話語權」,大型銀行們也加入「發行」穩定幣戰局!
穩定幣主要發行商 Circle (CRCL-US) 在其上市首月股價飆升10倍,此等魅力,吸引美國多家大型銀行正積極探討是否自行發行穩定幣。
Circle的美元穩定幣 (USDC-USD) 是目前全球第二大穩定幣,這類資產價格與美元等掛鉤,而非像比特幣那樣波動,並且是加密世界交易量的主要動力。
華爾街們正在考慮參與 Circle競爭。據 Yahoo 財經報導,包括摩根大通 (JPM-US)、富國銀行 (WFC-US)、花旗集團 (C-US) 和 PNC (PNC-US) 在內的一組大型銀行等,正討論合作發行穩定幣的可能性。
此外,大型銀行也在關注其他加密貨幣相關活動。至少有摩根士丹利 (MS-US) 和嘉信理財 (SCHW-US) 兩家大型機構計畫在2026年透過其財富管理平台提供加密貨幣服務。
例如全美最大銀行摩根士丹利計畫透過 E-Trade 平台向零售客戶提供加密貨幣交易。且摩根大通未來在評估客戶的總淨資產和流動性時,將考慮將數位資產置於與股票、藝術品等資產相同的評估框架中,以決定可提供的貸款額度。
■傳統信用卡Visa與萬事達卡,在穩定幣威脅下如何反擊?
《GENIUS 法案》賦予企業發行「穩定幣」,將帶來更快的結算速度、更低的費用,並提供即時接入全球客戶群的管道,這類數位代幣可能快速顛覆支付市場。
傳統信用卡Visa(V-US) 和萬事達卡 (MA-US)必須面臨傳統信用卡「支付市場」被蠶食命運。未來,在穩定幣威脅下,它們如何反擊?
事實上,消費支付的關鍵不完全是技術問題。讓Visa(V-US) 和萬事達卡 (MA-US)信用卡保持支付中心地位的,是其獨特經濟模式和佈局的完整機制。
在美國等地,幾乎每位消費者都持有信用卡或金融卡,幾乎每間都接受信用卡付款。更重要的是,信用卡為消費者提供「先使用、後付款」的財務誘因,並為商家和消費者處理安全及買賣雙方爭議的完整機制。所以,短期信用卡仍有生存空間。
當然,商家某種意義上為這一切付費,需為卡片支付方式付出手續費。
因此,商家通常最先搶著擁抱其他付款方式。例如,沃爾瑪 (WMT-US)、亞馬遜 (AMZN-US) 等零售巨頭,也正探索發行穩定幣的可能性。
當然,傳統信用卡組織並非坐以待斃。Visa 和萬事達卡都已讓合作夥伴提供可用加密貨幣 (包括穩定幣) 支付的卡片。
這種做法的巧妙之處在於,商家可像處理任何卡片交易一樣收取付款,完全無需新設置。同時,這些發卡組織也讓商家和其他業者可以直接收取穩定幣付款。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信貸業務」,這需要放款方參與,通常還需要發卡組織促成交易。例如,Coinbase 就宣布將透過美國運通 (AXP-US) 網路推出獎勵信用卡。展望未來,穩定幣在付款方面確實將有許多用途,特別是在美國以外地區及幕後交易。但要進入多數消費者的錢包,最快的方式恐怕仍將是透過傳統信用卡。亦即,無論實體或數位形式管道,將雙雙占據消費商務的支付地位。
■德國最大銀行將為5000萬零售客戶開放幣圈交易,暗示傳統金融轉型!
德國最大銀行集團—德國儲蓄銀行金融集團(Sparkassen-Finanzgruppe)正準備在2026年夏季前為其零售客戶推出加密貨幣交易服務。此舉意味著著德國儲蓄銀行金融集團的經營政策發生重大轉變了,該集團先前曾因擔憂波動性和風險而避開加密業務。如今,德國儲蓄銀行金融集團將允許私人客戶直接從帳戶交易 BTC和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貨幣。
德國儲蓄銀行金融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德卡銀行(Dekabank)已根據德國《銀行法》從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獲得了加密貨幣託管牌照,可向機構客戶提供交易和託管服務。德國儲蓄銀行金融集團進軍零售加密服務,正反映了歐洲銀行業的整體轉型趨勢。
這項決定是在歐盟《加密資產市場法規》(MiCA)監管體系實施之後做出的,該體系為歐盟成員國的加密貨幣企業建立了統一、協調的法律框架。
■貝萊德買入3%比特幣,暗示資產管理機構進軍加密市場!
全球資產管理巨頭貝萊德 (BlackRock) 透過其 iShares Bitcoin Trust(IBIT-US),悄然買入、積累超過 3% 的比特幣總供應量,暗示進軍加密貨幣市場的新篇章。
貝萊德 (BlackRock) iShares 比特幣信託基金 (IBIT-US) 自 2024年1 /11日推出以來,迄今已持有超過 70萬個比特幣(BTC),在不到 18個月的時間裡,資產管理規模 (AUM) 突破 760億美元,成為貝萊德旗下第三大收入來源。
這項成就超越了 iShares核心標普 500ETF (IVV-US) 和 iShares羅素2000ETF (IWM-US) 等重大 ETF基金。
IBIT展現出驚人增持速度的資產管理規模,也遠超 SPDR黃金 ETF(GLD-US) 耗時逾 1600天的紀錄,成為歷史上成長最快的ETF。根據區塊鏈數據分析公司 Glassnode 的數據,IBIT 目前持有的比特幣數量已達 70 萬枚,遠超 Fidelity 的 FBTC(203,000 BTC)和 Grayscale 的 GBTC(184,000 BTC)。
微策略 (Strategy) (MSTR-US)自 2020年起開始進行比特幣購買,目前持有約 60 萬枚比特幣,且IBIT只用了 18個月,簡直是不可思議。
貝萊德的比特幣持倉量已超越許多中心化交易所,並甚至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比特幣持有者,對比特幣供應與所有權結構產生深遠影響。
貝萊德對比特幣的投入戰略視角,反映其對比特幣角色的重新評估:
從一種「投機性資產」轉變為「長期多元化投資組合」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們接受比特幣固有的波動性,並將其視為潛在巨大回報的代價。
透過 IBIT,貝萊德巨大押注,將可能逐漸穩定比特幣的價格波動,改善價格發現,提升流動性,並縮小買賣價差。
在貝萊德看來,比特幣代表了貨幣演進和數位資產基礎設施的長期趨勢。
貝萊德強調比特幣對機構投資者的吸引力源於多重因素:
1、首先是其稀缺性,總供應量硬性規定為 2100萬枚,並透過減半機制逐步減少發行量,類似黃金但具備數位特性。部分比特幣因遺失或無法訪問,使得有效供應更加緊俏。
2、其次,隨著全球主權債務增加和地緣政治分裂加劇,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其成為美元主導地位的對沖工具,扮演抗衡法幣風險的中立儲備資產。
3、最後,貝萊德將比特幣視為宏觀指標,象徵從「離線」到「線上」價值系統的數位化轉型。
綜合以上這些因素,比特幣提供了傳統資產類別無法複製的獨特風險回報特性。貝萊德建議機構在傳統的 60/40股債組合中,配置 1%至 2%的比特幣曝險,儘管比例看似不高,但足以在機構規模的投資組合中產生顯著影響,並為保守型資產配置者提供了「增益的多元化來源」。
目前貝萊德決定透過其 iShares Bitcoin Trust(IBIT) 累積超過 3%的比特幣總供應量,是比特幣被認知、交易和監管的轉捩點。
比特幣素以波動性聞名,然而,支持 ETF 模式者認為,機構比特幣投資有助於降低波動性,使比特幣更加流動、透明且不易劇烈波動。
然而,批評者則警告,大規模機構參與可能將傳統市場風險引入比特幣,例如槓桿交易、演算法觸發的閃崩以及透過 ETF流量進行的價格操縱。他們認為,比特幣的金融化可能將一種波動性 (散戶驅動的「錯失恐懼症」FOMO) 換為另一種 (系統性、基於槓桿的風險)。
此外,比特幣最初設計為去中心化金融的替代品,但當貝萊德這樣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透過中心化工具大量購買比特幣時,產生了一種「悖論」:這種去中心化資產正日益被中心化機構控制。
儘管比特幣在技術上依然去中心化,但大多數用戶今日仍透過中心化交易所 (CEX)、託管機構或 ETF 與其互動,這些平台提供便利性、安全性與合規性。
這正是比特幣中心化爭論的核心,但市場目前似乎正在接受一種混合模式,即去中心化的底層架構與中心化的接入點並存。
■Uber正在評估是否導入穩定幣,以降低全球資金轉移成本?
《彭博》6/5日報導,Uber(UBER-US) 執行長克斯洛沙西 (Dara Khosrowshahi) 表示,該公司正考慮使用穩定幣作為全球資金轉移工具,目前處於「研究階段」。
克斯洛沙西表示,穩定幣 (Stablecoin) 似乎具有「超越加密貨幣歷史價值的實用效益」。他補充說,這項技術「對全球企業而言相當有前景」,因為可以幫助降低不同國家間資金轉移的成本。
穩定幣的潛在優勢包括更快的交易處理時間、較低的手續費,以及減少對傳統銀行系統的依賴。這些特點對需要頻繁進行國際資金調度的跨國企業特別具有吸引力,而 Uber就在全球 70多個國家營運。
■「穩定幣第一股」Circle股價飆升10倍,引領華爾街布局數位資產IPO潮!
華爾街對數位資產公司的投資興趣迅速攀升,市場上多家加密貨幣和區塊鏈企業陸續計劃上市,預示新一波的加密貨幣首次公開發行(IPO)熱潮即將來襲。
以穩定幣公司 Circle (CRCL-US) 為例,自IPO以來,股價在上市首月股價狂飆近10倍,展現了數位資產市場的強勁吸金能力。
除了 Circle外,加密貨幣經紀商eToro (ETOR-US) 和投資公司 Galaxy Digital (GLXY-US) ,也分別於 5月中旬登陸納斯達克及多倫多證券交易所,進一步推動了數位資產股票在華爾街的表現。
目前市場焦點聚集在由Winklevoss兄弟創立的加密貨幣交易所Gemini,該公司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保密IPO申請,預計將成為加密市場新亮點。另外,OpenSea、KuCoin、Kraken、Bullish、Consensys以及 Ripple等與比特幣及區塊鏈技術相關的獨角獸企業,也被視為未來上市的熱門候選者。
比特幣作為市場絕對主線,5月創下11.2萬美元歷史高點,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更引人注目的是,吸引機構投資者的加速配置。
根據 Farside Investors數據,現貨比特幣ETF在2025年已吸引 144億美元淨流入,而MicroStrategy 等比特幣 (BTC) 儲備公司崛起,通過發行股票債券持續囤積比特幣,另Metaplanet、Twenty One等新參與者加入比特幣儲備陣營,推動全球比特幣儲備資產的企業達到 135個儲備陣營。
隨著川普政府對加密貨幣的認可推升,傳統金融機構也加速佈局。川普政府建立戰略性比特幣儲備、參議院透過《GENIUS法案》等政策動向,與現貨ETF資金流入形成共振。
另傳統金融與加密市場的融合也持續深化。除現貨 ETF 資金洪流外,穩定幣發行商 Circle 的 IPO 成功上市引發連鎖反應,Galaxy、eToro 等深度參與加密市場的企業相繼登陸資本市場。
值此全球市場趨勢、企業戰略轉型與機構認可正形成合力,2025年下半年將成為比特幣儲備被廣泛接納的關鍵窗口。我們預計從科技巨頭到中小企業,配置比特幣將從『是否參與』轉向『如何配置』的戰略討論。
加密貨幣專家 David Bailey 表示,現階段是加密企業上市的黃金時機。一方面,加密貨幣相關股票在華爾街表現強勢;另一方面,川普政府政策傾力支持。
2025年預計的加密公司 IPO數量已接近 2021年牛市的熱潮水準,反映出行業正迎來新一輪的資本擴張。
跋、「穩定幣」的另類QE,將成為美股多頭續命浮木?
「穩定幣」的發行,在技術上不屬於QE,但其對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的寬鬆槓桿化,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
綜合來看,大型銀行發行「穩定幣」將帶來 6.8兆美元的國債購買力,而聯準會停止支付 IORB 則將釋放 3.3兆美元。這兩項政策疊加,總計將有 10.1兆美元的流動性將逐步湧入國債市場。
這筆龐大的資金注入,如同對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的另一場寬鬆槓桿化,其對風險資產的刺激作用,預計將超越葉倫在 2022年實施的 2.5兆美元「積極國債發行」(ATI)政策,預期將掀起千堆雪、萬層浪。
■「穩定幣」IPO蜜月行情,是否成為美股多頭續命浮木?
自從《GENIUS法案》推出後,川普政府為全球「穩定幣」立下重要的監管原則:
「儲備美元化」—即要求穩定幣發行方必須持有等值美元或美債,且境外穩定幣進入美國,也遵循相同規範。
此舉目的,試圖變相的用正在成長的穩定幣,來穩固失去信任的美元體系。
目前 Tether發行的 USDT、Circle發行的 USDC為兩大「穩定幣」,皆與美元 1:1 掛勾。在蓬勃成長的情況下,發行商收美元、發行穩定幣,並不須支付利息,而其收益方面,可用收來的美元用來放貸、投資國債、轉投資風險性資產等,形成收益。這即是用發行量成長的「穩定幣」,間接支撐美元體系的關鍵。
而關於美債方面,從統計數據來看,此兩家「穩定幣」發行商所持有的美國國債合計約 1650~1700億美元,若以目前各國外匯持有美債來比較,此排名已達第16名,已超過韓國、沙烏地阿拉伯的美元儲備,也因此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不只一次公開力挺穩定幣。
而當前 2600億的「穩定幣」規模,年交易量約 27兆確實具備高度流動性,按照川普政府的理想狀況,穩定幣規模3年後成長到 2兆,雖面對 37兆美國國債餘額,佔比仍低,但往後的美國國債餘額增額,將有新增的 1兆多資金可作為美債需求來承擔買盤,抵銷當前外國政府尤其日本、中國政府等美債需求減少。
短期「穩定幣」雖可提供美債需求,防止美債倒債違約,但是,當「穩定幣」與金融體系相結合,那交互影響的「系統性風險」也就隨之產生,穩定幣就如同銀行的存款一般,舉例而言,當發行商面臨龐大贖回壓力時,就會被迫拋售國債籌措美金,衝擊債市,而贖回的壓力,可能來自於比特幣的下行波動加劇、各國政策改變或突發事件。因此,「穩定幣」可以視為以小支大,將虛擬貨幣的風險與高槓桿與高波動,外溢至美元與傳統金融資產體系之中。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若「穩定幣」蜜月行情正式結束,預估也將進入調節與止漲橫向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