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與人際傳播

Web2.0與人際傳播

2home.co  楊惟雯

 

一、Web 1.0 的時代需求—-瀏覽內容

 

我們可以把第一波的網路革命—-使用者藉由瀏覽器(軟件)作為載具,雲遊瀏覽各網站所提供的各項應用服務–稱做是Web 1.0的時代。

 

1994 年網頁瀏覽器出現,讓World-Wide Web迅速建制成一個橫跨全世界的超級資訊庫,當時所有的檔都遵照相同的格式提供出來,並相互串聯。如果從技術的角度探究,Web1.0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在遵循開放標準所帶來的鬆散藕合(loose coupling)。

 

在Web 1.0的時代,使用者只要有一個瀏覽器,不管是使用什麼平臺–PC、Unix、Mac,甚至是PDA,都可以看遍全世界的網站。最棒的是,使用者的電腦和瀏覽器事先不用和那些欲瀏覽的網站先進行設定,只要透過瀏覽器連結到哪個網站去就可以。

更神奇的是,瀏覽器(資訊消費者)和網站(資訊生產/服務提供者)雙方不會因為各自不定期,或定期的升級、改版動作,而影響彼此的連結與資訊的擷取。這是因為大家的瀏覽器和網頁伺服器,基本上都遵循HTML、JPG,HTTP 這些開放格式和標準。因為如用到某瀏覽器或伺服器專屬的功能時,開放性和選擇性就會受到扼殺。

 

除了用網頁來提供內容和資訊外,隨著網站的迅速普及,網站很快也變成資料庫查詢、線上交易等各形各色的服務提供者。網站伺服器 (Web  server) 同時也開始被賦予要執行應用程式的任務。當這些任務變得愈來愈重要且專業時,應用伺服器 (application  server) 便應運而生,目前已發展趨於成熟。

而在可預見的未來,這項工作將交由雲端運算。

 

二、Web 2.0的時代需求—-社群交支

 

在Web 1.0 時代,用戶只注重資料瀏覽。

Web 2.0 經營者最早是從Blog型態發展起來,然而很多Blog網站經營者仍無法擺脫「內容出版」(Content Publishing)的迷思,仍無法擺脫「找人來寫專欄」模式。而用戶在Blog上所進行的行為仍是內容瀏覽,與1.0 沒甚麼差距。

 

簡言之,Web 1.0 時代,生產者的商品是「資訊內容」,使用者行為「以內容瀏覽為目的」,網站經營重點在新聞或搜尋引擎提供。

 

而Web 2.0 時代,生產者的商品則是「社群關係」,使用者行為「以關係建立為目的」,內容只是用來建立關係的工具罷了。網站經營重點在「如何建立關係及維護」。

所以在Web 2.0時代,例如Blog、分享相冊、分享書籤,甚至人脈交友網站,如LINE、WeChat、TikTok、facebook粉絲團等、只要透過「標籤」分析法,就可使我們對人的行為挖掘出另一個層次價值,也就是:探索社群成員的「心理素質」及「行為素質」—-亦即可探索消費者心理與掌握其行為。對人的資料挖掘越深,價值就越高。

 

基本上,一個人在Web 2.0 網站上的活動,可能展現出他的活躍程度及其他心理素質。這可能包含他每個月拜訪的Web 2.0 網站數量,在Web 2.0 網站上留言的次數,及所下標籤的種類等。

因此,Web 2.0 網站經營者可以探索社群成員的「心理素質」及「行為素質」,並在你的頭上貼上一個標籤:「外向指數: 9」。同樣的,還可以再貼上例如:「積極指數: 8」、「憂慮指數: 2」、「壓力指數:3」,而這類心理素質指數將會是下一波的重要應用,可用來判斷用戶互動行為,以做為社群經營的方向。當然,這種技術需要全新領域的演算方法。

 

三、Web 2.0 的進化—-增加群眾參與度及分享

 

對於Web 2.0這個名詞確有個非常多種角度的解讀。基本上,Web 2.0的應用並不是一個技術標準,而是一個為最終用戶提供技術架構及應用軟體的服務平臺。

 

Web 2.0是網路應用的新時代,其特點是鼓勵資訊最終使用者通過網路分享,使網路轉化成新的平臺,因每位最終使用者的參與(Participation),而新產生的個人化 (Personalization)內容,借由人與人的分享(Share),使得網路可供分享的內容變得更豐盛,而形成了現在Web 2.0的世界。

 

Darcy  DiNucci 在她 1999年的文章 “Fragmented  Future” 中第一次使用了這個詞彙。

 

但現在我們所認知的 Web 2.0 一直要到2005/9/30才由 O’Reilly 總裁 Tim O’Reilly 提出。Tim O’Reilly 在一次與工作夥伴腦力激蕩中提出了 “Web 2.0” 這個概念,他的定義是:

Web 2.0 對計算機工業來說是一種商業革命,起因於開始把互聯網當成交易平臺,並企圖去理解在新的平臺上通往成功的規則。

 

所以,web 2.0不是技術上的改革,而是一種文化、社會性的改革,其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集體創作的過程。

例如Wikipedia:百科全書的知識由大眾提供,再由大眾補充,透過大眾的修改修飾或指正,被大眾給再使用與再修改。

網路維基百科(Wikipedia)創辦人威爾斯(Jimmy Wales)表示,維基百科的成長,大大地衝擊過去詮釋資訊的主導權,在這個平臺上,人人都可「發表、註解、分享、檢驗」資訊。

所以,從企業網站到blog架構,再到wiki(維基)的平臺演進,我們也可以看成是從中央集權到集體創作的開放過程。

 

四、Web 2.0 重塑品牌口語及人際傳播的新渠道

 

早期的網路廣告,網站經營者告訴廣告主要花錢買廣告曝光。其主要訴求,在假設網民在看三遍之後對品牌產生印象,等他到店頭消費時會記得購買這個產品。這種說法的說服力雖然薄弱,然而對擁有龐大預算的大型品牌廣告主來說還蠻受用的。

 

後來,依照廣告點擊次數計費的模式流行,網站經營者又告訴廣告主要花錢買廣告點擊,依點擊次數計費。此型態較符合中小型廣告主預算,但此類廣告依然也能從大型廣告主口袋掏錢出來。

 

現在,網際網路進入Web 2.0 時代,網路營銷已經進入了「花錢買粉絲深度參與」的時代了。

這其中的關鍵,在於「人際傳播」,而這正是Web 2.0 的強項與核心精神。可以簡單的這麼說,傳統的廣告是我播你看,而Web 2.0 廣告則是我告訴你、你告訴他,品牌迅速的在人際網路裡擴張。

 

例如,在Web 2.0時代,用戶登入LINE後第一個畫面是告訴你誰來看過你。
只要發布訊息,沒多久系統就會通知,剛發布訊息有誰來看過;若你連過去看對方並留下評論,對方馬上收到通知,對方很快會再回訪,自然人際交流互動非常頻繁。這種即時互動特性使得Web 2.0的用戶幾乎都是「掛」在網站上的,因為隨時會有關於好友的信息通知。也因此51.com打下一個「人際傳播」動能強大的平台。一旦任何活動推出,擴散將非常的快速。

如此,這種人際傳播,以非常恐怖的速度(病毒式傳擴)在擴散。

 

您發現了嗎?Web 2.0 的營銷模式,就是最原始的口語傳播,及人際傳播!由於在實體世界中,依靠口語以及人際傳播的速度太慢,所以我們才需要網路此大媒介來做大面積的傳播。尤其,由於Web 2.0 的誕生,讓人際傳播的成本大幅下滑,效率大幅提升,因此重塑了口語以及人際傳播的時代!

 

五、搜人引擎與精準行銷

 

Web 2.0 所形成的社群,這種東西有什麼用途?

基本上,Web 2.0 網站經營者可用Tag 為核心,Data Mining 為手段,做到讓性質相同/相異的人有更多認識機會。

 

但在探索一個Web 2.0 所形成的社群成員的「心理素質」及「行為素質」後,透過這些數據可做更好的互動引導,並為更為精準廣告投放建立成熟環境,形成一種新獲利模式。例如:可投放「減壓飲料」的廣告給壓力指數很大的用戶。

 

目前全世界頂尖的網路公司都已運用搜尋引擎技術,各式演算法,幫社群用戶都打上這些心理素質標籤,此方法上路了,即類似「搜人引擎」。

例如,每天透過程式在網路上蒐尋跟人有關的網頁,透過語意分析技術,將屬於同一個人,卻散落在各地的資料,放在同一個人名下。

例如他待過哪間公司,念過哪些學校?

他的同學和同事還有誰?

他喜歡什麼明星,有沒有小孩和房產?

他是不是在某個討論區發過言?

他是不是曾經出現在大學錄取的網路榜單?

他是不是曾在拍賣網站上留下過手機號和銀行帳號?

包含有他的照片、他講話的影片、他買過的東西,及他在網上搜尋什麼資訊?

並在他的頭上貼滿了標籤。

並將上述資料做為廣告投放依據。

 

例如某個廣告主希望投放廣告給大學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透過Web 2.0 所形成的社群的「心理素質」及「行為素質」分析,能精確找出這群人,代為投放。

當然,社群的成員隱私已蕩然不存。

 

六、回歸Web 2.0的精神—-使用者為中心

 

曾經,香港一名在公車內高聲講手機的中年男子,因為不滿被坐在後面的年輕人輕拍肩膀要求他降低聲調,轉身用連篇粗話指著年輕人痛罵, 整個罵人的過程,全部被一旁的乘客用手機拍了下來,以「巴士阿叔」為名,將影像上傳至美國最大的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每天吸引了近六百萬人次 觀賞,成為華人圈的重要話題。

「YouTube」這個網站的精神,就是要網友「傳播自己」(Broadcast Yourself),藉此,內容是轉由使用者創作,而「YouTube」是一個為最終用戶提供技術架構及應用軟體的服務平臺。

 

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也曾說﹕「由下載到上傳,從閱讀到分享,這不是世代的交替,而是網路發展的自然階段」、「Web 2.0的魅力在於,它促成了社會權力大轉移。」

 

例如,在Web 1.0時代,對於網站服務,大致有幾種分類:以匯集各類資訊為主的入口網站類型、提供新聞訊息的新聞媒體類型,另一個大宗就是電子商務類型網站。

 

在進入到 Web2.0時代,主導權已交回到使用者手中,網站的模式由經營者獲利的角度,轉回使用者需求的應用類別。從此,鼓勵使用者當家作主、發表意見的參與式媒體,也紛紛冒出頭。

 

當然,Web2.0時代創造出大量的選擇,這份狂熱已經扭轉了Web 1.0時代的網路應用趨勢。

 

雖然第一波網路浪潮歷經現實的商業洗禮後,要維持穩定的營運,終究要回歸到現實的商業考量。

雖然在前一波的發展中,仍沒有人明確知道獲利模式是什麼,但大家都學習到—-擁有愈多使用者、擁有流量,就有機會找到商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留言列表(3条)

  • Nella Abreu
    Nella Abreu 2024 年 2 月 22 日 下午 4:56

    I am an mom and I really admire your writing!

  • tlovertonet
    tlovertonet 2023 年 12 月 17 日 下午 11:30

    Hi my friend! I want to say that this post is awesome, nice written and include almost all vital infos. I’d like to see more posts like this.

  • cbd vape pens canada
    cbd vape pens canada 2023 年 12 月 5 日 下午 11:37

    Nice post. I used to be checking continuously this weblog and I’m inspired! Very useful information specially the closing phase 🙂 I maintain such info much. I was seeking this certain info for a very long time. Thank you and best of luck.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