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網站的商業模式

10

2home.co  楊惟雯

 

牛頓(Isaac Newton)在一封寫於1676年的信中,謙遜地說,如果說我看得更遠,那只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這是一句充滿美德的話。

 

一、社群網站不需要自己生產內容

 

網路上的「社群網站」,一般而言是指提供聊天室、討論區、個人電子報、團體成員行事曆管理、檔案分享、照片分享等功能的網站,它很容易匯聚人氣與流量,形成網路社群。因此,這類網站也被稱為「社群網站」。

 

社群網站因為所創造的高人氣及低營運成本(網站經營者不需要生產內容,使用者自己會在上面互動),在講究高流量以創造高額廣告量的年代,成為網站經營者趨之若鶩的焦點。

 

社群網站除了具有資訊快速更新的網路媒體優勢外,使用者與使用者間具有情感的交流,使得其傳播的效益比其他網路廣告更加能夠打動人心;同時,因「物以類聚」特性,社群也會反應出一致的喜好,在行銷上更易鎖定目標,因此也成為廣告主趨之若鶩的焦點。

 

然而,由於各社群本身都擁有自己一套次文化,若不是長期置身其中努力經營,光憑每天幾分鐘的瀏覽,實在難以窺見其中奧妙。因此,如何打入社群,取得類類似Facebook用戶的「讚」或是PTT鄉民的「推」,已是各大企業注重的行銷問題。

 

二、社群網站改變互聯網用戶的媒體閱讀習慣

以往我們閱讀網路媒體時,可能習慣從登入美國線上(AOL)、google、Yahoo網站首頁、點擊網站編輯挑選的主要新聞報導的相關鏈結開始。

而如今,我們可以從社交網站微信、Line、Twitter和Facebook開始,從上面流覽朋友和熟人推薦(分享)的文章和視頻。

 

隨著社群媒體增多,用戶們正拋棄google、雅虎和AOL等傳統入口網站,而轉投社交網站—-因為你認識的人,會選擇你更感興趣的東西,在此,用戶發現一個更為個性化的篩檢程式,通向網路世界。

這種閱讀行為的改變,已迫使內容提供商—-媒體機構,積極在社交網站推廣其內容,鼓勵讀者向朋友們發送鏈結。

 

對新聞網站而言,有必要在Facebook和Twitter等社群網站及Digg 和StumbleUpon等內容共用網站上安裝自動發佈文章的裝置。

因此,社群網站變成另類的推薦引擎,引領著越來越大的網路流量。

儘管社交媒體可能為新聞網站吸引了更多的眼球,但它也正在顛覆傳統的編輯流程。這些社群網站資訊流正構建成一個「速食」新聞世界,它可以被快速分享。遺憾地是,我們也面臨喪失”營養價值”的風險。

 

誠如年輕作家九把刀的書常常登上暢銷排行榜,不過李家同說,閱讀這種「速食」網路文學會變笨,擔心年輕人網路文學看多了,深層邏輯思考能力會喪失。

 

三、社群會員含金量較高

很顯然,社群網站正改變著人們搜尋資訊、分享和使用媒體的方式,也引領著越來越大的網路流量。

 

以往在網路上打廣告,大家都會認為選擇大型網站似乎相對效果會比較好,因為大網站的受眾多、流量大,如果搭配一些控制點(比如說:CPA、CPS等),可能賺到許多免費曝光的機會。

 

但創造很多的曝光機會,或許對一個品牌知名度的加分作用,但這個加分會不會轉換成實質的收入呢?

其實對於某些廣告主來說,用戶多不見得管用,因為經常看得到、吃不到,也就是網站的用戶價值(含金量)不高。

 

於是愈來愈多的網站經營者、廣告主回歸原點思考,促使越來越多的網站開始著手建置地區性的分站;也出現一些新的網站,非常專注的在某一特定城市、某一個小小的社區、甚至只是你住的那一棟大廈,而成為這個範圍內最主要的訊息提供站及訊息交流互動中心…

 

或許這是一種網路復古風,回歸到最早的BBS及最早網路社群的模式,提供很local的訊息,然後也提供互動的平臺,而因為夠local,所以上面所提供的訊息往往直接切中網民們的需求,或許這樣做該網站的會員數無法像過去大網站們所寄望的數計千萬計的會員數,然而因為精準的定位,因此會員們的黏度、活躍度也高出許多倍,進一步也較能獲得廣告主的青睞…

 

試想,如果一個網站每天有十萬活躍用戶,然而只有一百人是某廣告主的目標客群,而另一個網站每天雖只有一千活躍用戶,但大部分都是精準命中的,哪個網站比較有價值?

不過這種地區化、或是特定社群化的操作,須考量各社群本身擁有的次文化,專業度就必須提昇,也必須深耕才行,因此就出現網站切割授權方式,網站就好像一棟公寓,一塊一塊的授權分租出去,讓專業及有地緣性的人員來操作,透過這種操作模式,另創一波新的網站經營模式…

 

四、大陸社群電商的商業模式摸索

 

大陸社群電商發展歷程如下:

大約從2011年開始,首先是微信朋友圈、支付等功能的完善微商萌生生長;接著微商因品質誠信問題大起大落;隨之電子商務相關政策法規完善出臺;最終逐步到現在的社群電商趨於平穩的發展。

 

(一)相比傳統電商,社群電商有何優勢?

 

其核心特點在:去中心化的網狀購物結構。

 

此結構對於平臺、商家、消費者將產生以下好處:

1、對於平臺:初期流量成本低,購物轉化率高,規模擴張快。

2、對於商家:入門門檻更低,部分模式甚至不需要囤貨、配送等;獲客成本降低,曝光高。

3、對於消費者:熟人/ kol推薦,可信度更高,節約選購時間成本;分享給他人自己也可以獲利。

 

(二) 大陸社群電商的類型、定義及相關產品

 

根據商業模式可以將大陸社群電商分為4大類,各類定義及相關產品分析如下:

 

1、拼購類:

 

定義:2個及以上的用戶拼團減價。

相關產品:拼多多、網易一起拼、京東拼購、蘇寧拼購、淘集集等。

典型產品特徵:

a.購物流程極簡:無需下載APP,微信小程式進入首頁→產品頁→選規格拼單→支付,僅4步。

b.弱搜索、強分享:無搜索框;每個購物流程節點均有引導分享功能,如紅包、砍價、累計優惠

c.刺激用戶衝動消費:首頁低價刷屏;無搜索、無明顯購物車功能;限時優惠,如秒殺、限時優惠、包月優惠劵;先付款後開團;所有商品包郵。

d.商家入駐門檻低:傭金遠低於傳統電商;只要商家提供足夠價格競爭力的商品,就能獲得低價甚至免費的流量入口;中小商家相對較少。

 

2、內容類別:

 

定義:場景化、沉浸式、隔離化,通過圖文貼子、直播、短視頻等等內容引流,吸引使用者,通過連結跳轉到電商平臺,然後銷售商品。

相關產品:小紅書、蘑菇街、小紅唇、快手、抖音、淘寶直播、好貨、一條等。

 

3、會員分銷類:

 

定義:平臺提供商品、配送和售後等服務,使用者完成任務後成為會員,自購可省錢,分享商品/拉新人可賺傭金。

相關產品:雲集、貝店、環球捕手、愛庫存、花生日記、達令家、洋蔥OMALL等。

典型產品特徵:

a.服務整合:以saas服務平臺為核心(包括採購、倉儲、物流、售後客服、IT系統等),掌控供應鏈,為會員提供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行銷環境。

b.三級會員分銷機制:

a)普通會員:普通用戶充值/完成任務,成為會員,自買返利+銷售傭金+拉新獎勵。

b)主管:會員達到一定月銷售額+會員數,成為主管,增加下級銷售/拉新的獎勵。

c)服務商:主管達到一定月銷售額+會員數+主管數,成為服務商,增加培養出主管的獎勵。

 

4、社區團購類:

 

定義:以社區為基礎,居民微信下單預購,次日平臺送貨到社區,再由團長配送至用戶。

相關產品:興盛優選、鄰鄰壹、十薈團、社區樂、考拉精選、食享會、誼品生鮮等。

典型產品特徵:

a.預售:社區居民提前一天下訂單,團長統計後告知平臺,減少生鮮產品損耗和庫存積壓問題。

b.自提/團長送上門:降低最後一公里的物流成本

d.及時獲取需求:團長上門送貨,可接觸一線用戶,更好獲取用戶需求,輔助行銷打造爆款。

 

五、社群網站的獲利模式有待開發

在Web1.0時代,曾有很多網站在匯集人氣之後,不但網路廣告經營慘澹,就連導入B2C電子商務都失敗,結果變成空有流量而無法營利。

 

在Web2.0初期,因為互聯網發展以來,一直陷於習以為常的免費使用習慣。在此習慣未發生改變前,社交網站經營者仍將很難賺到大錢。例如﹕

YouTube曾引入了一種做法:如果內容提供者的視頻很受歡迎,他們可以分享YouTube的廣告收入;Facebook也運用出售用戶個資盈利,但這種做法涉及侵犯隱私權。

 

迄今,社群網站的獲利模式仍處於摸索階段。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