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將迎來「戴維斯雙擊」(三)
2home.co 楊惟婷
近期,全球資金正加速湧入中國股市,尤其避險基金和南韓投資人展現極高熱情!據高盛集團 (GS-US)數據顯示,避險基金正以6月底以來最快速度買入中國股票,8月迄今中國成為其平台上淨買入最多的市場。
而隨著A股行情的回暖,在賺錢效應下,中國股民也再次跑步入場,一方面券商開戶人數節節攀升,另一方面諮詢找回帳戶密碼、以及開通交易許可權的客戶數量也在大增。
其實,此波A股飆漲行情,除了資金面寬鬆外,是有基本面支撐的,這是中國產業升級的成果展示,也是中國資本市場「估值重估」的時刻!
例如,大陸電動車產業近年蓬勃發展,已連續2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Uber執行長庫斯洛沙希(Dara Khosrowshahi)近日指出,大陸之所以能在全球電動車市場中脫穎而出,關鍵在於激烈的「獒犬式競爭」,從而激發出大陸電動車產業無可匹敵的創新能量。他甚至用「不可思議」來形容大陸車廠的發展速度與建立的領先地位。
庫斯洛沙希也指出,大陸電動車產業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崛起,雖然政府扮演著推動者的角色,但最終能在市場上勝出的車企,皆是那些能在高度殘酷競爭中存活下來、並展現持續創新能力的公司。他舉例,像吉利汽車、比亞迪,都是歷經長期激戰才脫穎而出,讓外界不得不正視大陸電動車的堅強實力。
這種「獒犬式競爭」發展模式,如今正複制在大陸科技產業,其透過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企業間的互相角力,磨練出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與技術。假以時日,可能全面輾壓「受保護」的美國科技產業,這對美國科技產業無疑是一大警訊。
高盛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劉勁津表示,經歷此波A股飆漲行情,目前中國股市估值不再低廉,滬深指數在連創新高後回檔在所難免,但隨著企業獲利改善,「估值重估」時刻來臨,未來 12 個月中國股市還會有 10%-15%的上漲空間。
而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的產業結構轉型與技術創新仍是核心驅動力。高盛與大摩均認為,AI革命與政策紅利的疊加效應,可望助推中國股市走出「戴維斯雙擊」行情,即企業「獲利改善」與「估值修復」同步發力,並吸引全球資本加速佈局。
四、中國資本市場「估值重估」來了!
中國DeepSeek的問世,能夠以極低的成本,實現與海外頂尖人工智能同業相當的競爭性能,有效提振投資者對中國科技業的信心,也激發投資者的作多情緒。
德意志銀行的報告稱,DeepSeek的推出是中國經濟的「史普尼克時刻」,如同美蘇對抗時蘇聯率先發射人造衛星,意味著中國資產的估值折價將「重估」了!
(一)中國科技股技術突破,引領A股「估值重估」
■瑞銀:DeepSeek爆紅後,大陸AI軟體公司有望「估值重估」走升!
中國DeepSeek R1 模型發佈以來,成爲改變整個AI行業格局的催化劑,根據瑞銀 (UBS-US) 近期對 20家軟體公司進行的調查,企業客戶日益傾向利用 AI 作為生產力和收入成長的驅動力。
因DeepSeek R1 是一個強大的開源推理模型,其 API 成本為每100萬tokens人民幣 16元,使用成本下降,對企業來說較為實惠。
在 AI快速融合 CRM、財務及人力資源等多個領域的過程中,行業內領先廠商的 AI功能也在不斷增加,許多產品線中已報告超過 100項 AI應用功能。
瑞銀透過 HOLT 市場隱含收益率 (MIY) 指標分析發現,中國 AI軟體一籃子股票的估值仍大幅低於美國軟體同行,略高於過去10年的平均 MIY,這可能表明,考慮到增長前景的改善,估值仍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
■DeepSeek正引領中國科技股漲升,意味長牛已經上路了!
8 /22 日,中國A股滬指市場在科技股推動漲升中,十年來首次重回 3800點,全市場成交額連續八天突破 2萬億元人民幣。
此波A股市場反彈主要由科技股AI技術的突破。
8 /21日,DeepSeek 正式推出 V3.1大型語言模型,成為此次 A股科技股暴漲的核心推手。V3.1 採用 UE8M0 FP8 Scale 參數精度,專為國產 AI晶片優化,使模型訓練效率提升 2至3倍,顯存占用降低50% 到75%,同時保持性能不變。
V3.1的「混合思考」架構,可將複雜任務處理效率提升 20倍,並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這一技術進步加快了寒武紀、海光信息 (688041-CN) 等國產晶片廠商的測試和適配。
尤其特斯拉 (TSLA-US) 中國更新的 Model Y L車型搭載豆包大型語言模型與 DeepSeek模型,其中豆包負責語音控制,DeepSeek提供 AI閒聊功能,標誌中國國產大型語言模型開始進入量產落地階段。
而在供應鏈方面,華為昇騰 910B晶片中標率提升至62%,寒武紀思元590推理晶片在智慧汽車場景出貨量與前期相比增長40%,進一步強化國產替代優勢。
德勤預測,2027 年全球 AI 晶片市場規模將達 4000 億美元,中國有望占 35% 以上。
另外,中國也推出規模達 5000億人民幣的新政策性金融工具,重點投向數位經濟與人工智慧領域。
值得留意的是,雖然DeepSeek V3.1 的技術突破與科技股集體上漲,彰顯中國科技自主化戰略的成果。但此波科技股漲勢驚人,短期仍存在高估值與技術適配挑戰。從技術創新到產業鏈重構,從政策引導到資金流入,多重因素正重構A股市場,科技板塊在自主科技的驅動下,慢牛行情才剛開始,但中國科技產業中長期仍須每股盈利(EPS)回升,才能支撐股票本益比(PE)同時增長的A股「估值重估」行情。
■黃仁勳:全球AI研究人員半數是中國人!
輝達靠銷售AI晶片躍升成世界上最具價值的科技公司之一,但美國拜登政府自2022年以來,高壓限制中國購買先進晶片,不斷加碼出口管制,導致輝達事實上被禁止向中國客戶銷售其最先進的產品。
2025年4月,川普政府也叫停輝達「對華減配特供版」H20晶片的出口銷售。
輝達CEO黃仁勳表示,中美在人工智慧發展領域的水準非常近。尤其,全球一半的人工智慧領域研究人員都是中國人,而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是一場持久戰。
黃仁勳說,「世界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在人工智慧(AI)領域「並不落後」。因為他們擁有像華為這種強大的科技公司。這幾年華為針對中國市場開發自研的AI晶片,取得了巨大進步。
黃仁勳稱,中國本土企業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計算能力,在網路技術和軟體能力方面也同樣出色,這些都推動著中國AI的發展,「過去幾年,他們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中國沒有落後,他們就在我們身後,我們非常非常接近了。」
黃仁勳表示,希望川普政府能改變限制人工智慧技術出口的法規,以便美國企業能夠更好地利用AI發展的機遇。因為美企需要加速美國AI技術在全世界的傳播。由於美國及其盟國對中的出口限制,反促使中國投入大量資源來支撐AI行業。
美國智庫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研究報告也指出,中國本土的人工智慧人才可能會對美國的技術主導地位構成威脅。中國已經為AI人才建立了強大的內部渠道,像DeepSeek的研究團隊,大多數成員都在中國大陸接受教育和訓練。加上在美國獲得了專業經驗的研究人員,有許多人正在回流中國。在反移民政策下,這種人才的單向流動,從而增強了中國的AI生態系統。
(二)AI產業革命促進獲利修復,支撐A股「估值重估」
即使近期中國A股大漲了一大波,但A股市場的估值仍具吸引力,且MSCI中國指數的市盈率倍數仍遠低於MSCI美國指數的市盈率倍數。亦即中國股市,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了分散投資的機會。
而且,中國政府自2024年 9月推出的一系列刺激經濟政策已初顯成效,企業盈利修復的預期持續升溫。
■房地產龍頭企業中國恆大下市,暗示社會資源將往科技產業挪移!
昔日房地產龍頭企業,中國恆大上市地位8/25日起,正式被港交所列入「已除牌證券」,為中國恆大約16 年的上市之路畫上句點。
2009年11 /5日,恆大在香港上市,並以超 700億港元的市值一舉成為當時在港上市最大中國民營建商。此後,恆大一路高歌猛進,銷售規模問鼎行業,創始人許家印亦收獲首富之名。
2021年恆大的流動性危機曝光,不久,泡沫旋即被戳破。2021年12月即全面展開境外債務重整。
值得一提的是,恆大清算人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 2025年 7 31 日,清算人已收到 187份債權證明,據此提出的債權總額約 3,500 億港元。
清算人強調,這並非最終債權總額。一則因為目前債權申報尚未截止,其次已收到的債權還需經過正式裁決。另外,中國恆大在多個司法管轄區擁有遠超過 3,000 家法律實體,在超過 280座城市擁有約 1,300個在建項目,其物業管理服務業務涉及 3,000個項目。
■寒武紀狂飆,躍居A股「新股王」,帶動A股晶片股強升!
中國房地產龍頭企業恆大隕落,社會資源正往國家政策支持的科技產業挪移!
而寒武紀的崛起,凸顯了中國股市板塊從傳統消費類股,轉向創新科技領域的重要轉變。投資者正將目光投向科技股,以期為面臨「通縮」和「貿易緊張」的經濟注入新活力。
2025年以來,寒武紀的強勢上漲,並且股價屢創新高,顯示市場對科技產業前景的強烈看好。寒武紀與貴州茅台股價的差距逐漸縮小,不僅領漲帶動了整個晶片與算力板塊的集體狂飆,也進一步印證了中國產業轉型的成果展現。
自美國2025年 4月首次禁止對華出口輝達 H20晶片後,中國企業紛紛轉向華為和寒武紀等國內晶片製造商,反而強化了半導體自主可控的政策導向。
川普日前恢復H20算力晶片出口中國,但中國國家網信辦已於7 /31日就 H20算力晶片漏洞後門安全風險約談輝達公司。
此次,A 股晶片股的狂飆,正暗示國產晶片「進口替代」的加速推動。短期內,對本土晶片企業構成利好。
在「進口替代」政策引導下,華為、寒武紀等國產晶片廠商有望在推理晶片等領域加快替代進程。甚至,DeepSeek發布 DeepSeek-V3.1時提及,其UE8M0 FP8 是針對即將發布的下一代國產晶片設計,這也預示著國產晶片技術的持續進步。
中國科技巨頭寒武紀 (688256-CN) 8/28日股價一度飆升到人民幣 1600元,超越貴州茅台,成為 A 股市場的「新股王」寶座,股價表現引人注目。
另外,寒武紀 – U(Cambricon-U)總市值一度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超越中芯國際,躍居科創板市值首位,並成為科創板股價最高的股票。
2025年以來,寒武紀股價累計漲幅已超過 2500%,8月漲幅逾 100%;若從2023年初的谷底54元算起,更是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飆升超過20倍。
有「陸版輝達」之稱的大陸AI晶片設計龍頭寒武紀,終於迎來爆發性成長。
這一爆發式成長並非偶然。中信證券指出,AI 仍將是半導體產業向上成長的最大驅動力。一方面雲端 AI 需求持續,另一方面終端 AI 應用有望加速落地,並且中國半導體廠商在後續 AI 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受益程度有望顯著提升。
其投資邏輯即:市場普遍認為,在外部壓力下,市場表現正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國產晶片「進口替代」的動力,半導體有望成為科技股行情的主線。
由寒武紀於8/26日發布的半年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 28.81億元,同比增長高達4347.82%,淨利潤由2024年同期虧損5.3億元,一舉翻轉為盈餘10.38億元,並交出每股盈餘2.5元的成績單,在A股市場實屬罕見。
寒武紀成功實現從巨虧到巨盈的華麗轉身,歸母淨利潤達到 10.38億元。從收入結構來看,雲端產品線貢獻28.70億元收入,占比高達 99.6%。
這不僅反映大陸AI運算力需求的強勁,更顯示在輝達H20晶片捲入「後門疑雲」的情況下,大陸本土AI晶片加速崛起的趨勢。
寒武紀憑藉在晶片設計上的核心技術優勢,積極與大模型及互聯網龍頭深化合作,成功搶下龐大訂單,推動獲利快速攀升,這也表明寒武紀在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爆發的時代風口上找到準確市場定位。
作為大陸AI晶片的領頭羊,寒武紀的表現不僅展現自身實力,也凸顯大陸AI產業格局的變化。尤其法人機構也隨之看好寒武紀後市,高盛將其目標價從1223元人民幣大幅調升50%,來到1835元。
寒武紀股價狂飆也讓董事長陳天石身價水漲船高。他持有28.63%股份,目前市值已超過1655億元人民幣。
■寒武紀登上中國股市新科股王,其股價估值是否太超過?
AI的浪潮襲束,及美國擴大對中國晶片出口管制,造就國產AI晶片的進口替代黃金時代,國產化 AI晶片的兩大廠商,分別是華為、寒武紀,而 DeepSeek 採購的即是華為的昇騰 920和寒武紀的等效思元690。
脫胎於中科院計算所的寒武紀,早期憑藉華為麒麟 970晶片的 AI IP授權嶄露頭角,但隨著華為轉向自研 AI模組,2019年起寒武紀營收斷崖式下跌。
隨後陷入連虧四年的困境,股價最低跌至 46元,跌幅超 84%,而支撐其度過低谷的,是近乎孤注一擲的研發投入,研發費用佔常年超過營收,這種「豪賭式」策略最終換來思元590 的突破,也為其贏得「國產替代」的市場想像空間。
根據 TrendForce 預測,2025 年中國 AI 加速器市場,NVIDIA+AMD 外購比例,從 2024 年的 63% 降至 42%,而中國本土晶片供應商佔比提升至 40%。
2024年起,寒武紀從 100元低檔起漲,股價一路過關斬將,2025年8/28日,當日暴漲15.73%,奪下股王寶座。
寒武紀發布2025年上半年財報成績單,這份堪稱「炸裂」的成績單瞬間點燃資本市場,該公司上半年營收 28.81億元 (人民幣,下同),年漲4348%,歸母淨利 10.38億元,成功扭轉連續虧損局面。這份自 2016 年該公司成立以來最亮眼的財報,不僅創下公司歷史紀錄,更在二級市場掀起驚濤駭浪。
當然,中國的 NVIDIA(X)、滬深股市的 Palantir(O),寒武紀的股價出現超常大漲,營運成長趨勢是否持續令人驚艷,將決定其股價估值是否太超過?
基本上,對一家剛跨過損益兩平線的創新企業,營收快速成長,未來幾季的獲利會持續轉正,此時評價它,用過去賺錢的EPS來估其PE(本益比) 並不適合,因PE方法應該用未來 12個月的 EPS來估測較適合,對高速成長與研發費用高的公司建議用 PSR(市值營收比) 方法來評價。
以寒武紀為例,伴隨國產化的成長放量,未來 12個月營收估計為 85億,8/29日大跌回檔 6%,市值約 6250億,PSR 落在 73.5倍。
若對比於 NVIDIA 落在 17倍,明顯高了許多。但若真要類比,更像是 Palantir(PSR 78 倍) 更能類比。同樣是政策題材下的受惠者,狂吸資本市場資金,但寒武紀營運地區受限於中國,使寒武紀的成長性受限,就估值層面來看,短期已來到高位。
但人工智慧晶片公司寒武紀 (688256-CN) 肩負中國科技自立的歷史任務,自有資金擁戴。市值超6000 億元人民幣,是對中國AI晶片「技術自主」的豪賭與信念,這場資本狂潮的狂熱,將是對「中國技術自主」的極致定價,也是中國 AI 晶片產業現狀的縮影。
例如高盛國際投行將寒武紀目標價上調 50%,看好其萬億市值潛力。公司被納入多項重要指數,吸引大量 ETF 等被動資金,形成股價上漲的自我強化循環。投資者也普遍以「市概率」或「市夢率」評估,寄望於未來市場空間。
但儘管寒武紀業績改善,市盈率仍超 3000倍,動態市盈率超 500倍。這遠超半導體行業平均及輝達約 60倍,顯示估值嚴重脫離基本面,存在回調風險。
例如寒武紀採用 Fabless 模式,依賴海外供應商,且部分子公司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地緣政治風險不容忽視。加上國內外競爭加劇,華為昇騰、百度昆侖芯及輝達進口等對乎,都可能對寒武紀市場份額構成挑戰。
這場資本盛宴的背後是國產 AI 晶片賽道的戰略遊戲。中國國務院8/26 日發布《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慧 +」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 2027 年實現 AI 與重點領域深度融合的目標,為寒武紀等企業提供了政策背書,但競爭也日趨激烈,摩爾線程、壁仞科技、天數智芯等企業加速追趕,在 GPU、客製化晶片等領域各顯神通。
總之,寒武紀的超高估值,反映了市場對中國 AI 晶片自主化未來的強烈期待,是一種對國家技術主權競爭的「賭注與信念」,當前估值「沒有錨點,全憑信念」。
而寒武紀也努力用業績證明市場競爭力。
■中國晶片設計業者推新AI晶片,搶攻自主技術
中國晶片設計業者和 AI開發商,在政府支持下積極開發自主技術,替代輝達晶片。例如阿里巴巴原本也是輝達的大客戶,不過,在美國最先進晶片禁令下,阿里巴巴 (9988-HK) 決定積極開發自主技術,力拼 AI競賽。
阿里巴巴公布第二季雲端營收因AI 服務需求激增而成長 26%。
「AI 加雲端」與電商,是阿里巴巴未來的兩大成長引擎,阿里巴巴2025年2月宣布未來三年將投資至少 530億美元力拼 AI競賽。
阿里巴巴自主開發的新晶片目前正在測試中,被設計用於更廣泛的 AI推理任務,由中國企業製造,有別於先前台積電 (TSM-US) 代工的產品。
而中國的 AI龍頭企業華為,也主打昇騰晶片。華為2025年展示了一套整合384顆昇騰晶片的運算系統,某些性能指標甚至超越輝達的頂級產品。
不過,很多工程師早就習慣輝達晶片搭配的軟體和開發工具,但華為因為受美國制裁,設計晶片時沒有考慮與輝達平台的相容性。相比之下,阿里巴巴的新晶片就能和輝達系統搭配使用。
目前,在 AI 模型的訓練上,仍是中國最大弱項,但最近 DeepSeek 等中國新創公司,透過軟體技術創新、搭配改良的國產晶片,也能完成某些 AI模型的訓練工作,讓外界看到中國追趕美國的一線希望。
■美國打壓下,中芯國際2025年上半年淨利潤年增近40%
中國晶片製造巨頭中芯國際公告業績,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約人民幣(下同)323億4,800萬元,年增23.1%;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23.01億元,年增39.8%。
中芯國際表示,2025年上半年的經營情況,智慧型手機市場穩中有增,個人電腦市場換機週期開啟、銷量增長;消費電子、智能穿戴等設備受端側人工智慧驅動,市場持續穩健擴張。
此外,產業鏈在地化轉換繼續走強,更多的晶圓代工需求迴流本土,產業鏈渠道加緊備貨、補庫存。
值得一提的是,中芯國際A股股價也表現亮眼,8月以來累計漲逾30%。
■中國在晶片製造領域,全球排名邁向第二!
美國政府近日宣布撤銷三星電子、SK海力士以及台積電在中國大陸工廠使用美國技術的特別豁免,未來相關企業必須逐案申請許可才能進行。此舉雖然對台積電的衝擊有限,但對南韓半導體業卻是重大打擊。
南韓科學技術評估與規劃研究院前瞻技術中心(KISTEP)最新報告指出,目前中國在全球半導體技術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幾乎在許多技術領域都領先南韓,包括儲存晶片和先進封裝技術。
雖然,在儲存晶片方面,南韓仍占有優勢。無論是 DRAM、NAND 還是 HBM 晶片,三星與 SK 海力士的產能、技術及研發歷史仍明顯領先中國廠商。
此外,三星在先進製程上已能製造 3 奈米晶片,並計劃今年實現 2 奈米晶片量產,其先進封裝技術亦在全球處於領先水準,使南韓在尖端晶片製造上仍保持一定競爭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表示,中國在高密度電阻儲存技術得分達 94.1%,超過南韓的 90.9%;在 AI 晶片領域得分 88.3%,也高於南韓的 84.1%,顯示中國晶片產業正在縮小與南韓的技術差距。
隨著中國半導體企業持續快速發展,未來南韓晶片產業將面臨被全面超越的可能,此將對全球半導體格局帶來深遠影響。
■擺脫依賴輝達,中國大陸正在努力將AI晶片產量提高3倍
為了在突破美國科技封鎖,中國大陸正在努力將AI晶片產量提高3倍。
例如華為的晶片廠正在全力提高產量,以便擺脫對輝達晶片的依賴。
另外,中芯也計畫在2026年把7奈米製程的產能再增加一倍。華為目前是中芯這類晶片產業的最大客戶。
這也意味著,寒武紀(Cambricon)、摩爾線程(Moore Threads)、上海燧原科技(MetaX)、壁仞智能」(Biren Technology)等規模較小的大陸晶片設計商,將能獲得更多中芯的產能配額,進一步推動在美國出口禁令留下的中國快速增長市場中展開競爭。
此外,中國記憶體大廠長鑫存儲(CXMT)正在測試HBM3高頻寬記憶體樣品,目標是2026年推出。該產品僅落後於輝達晶片所用的最先進記憶體一代。
同時,中國IC設計企業也在競相研發下一代AI晶片,使之能適配由大陸AI新創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倡導的標準。DeepSeek已宣布,其模型已採用一種UE8M0 FP8資料格式,專為即將發布的下一代國產晶片設計。
在這種一致性的中國規格下,或許能彌補中國硬體能力不足的劣勢。
■中國主權AI生態輪廓已然成形,支撐科技股「估值重估」
近日,中國AI公司DeepSeek 發布新版模型 v3.1,其UE8M0 FP8 格式是專為中國下一代國產晶片設計,此象徵中國在 AI 軟體與硬體協同設計上的重大突破,有望塑造完整的中國主權 AI 生態系統。因此,引發中國 AI半導體板塊股價大幅飆升。
UE8M0 FP8 是 FP8格式的一種極端變體,通過降低尾數精度來大幅提升計算與記憶體效率。FP8 作為資料格式,則透過犧牲精確度換取運算效率。相較之下,更高精度的 FP16或 FP32雖然精確,但也更消耗運算資源和記憶體。
重要的是,這種設計讓採用非頂尖製程(如 5 奈米或 7 奈米)製造、記憶體和頻寬相對有限的 AI 晶片,也能實現跨級性能挑戰。
亦即,這代表 DeepSeek v3.1 不只是模型升級,而是為中國 AI 晶片與軟體生態建立新的設計標準,從晶片代工到模型開發形成統一方向,標誌中國軟硬體協同能力的提升。
例如消息一出,中國圖形處理單元設計公司寒武紀 (688256-CN) 股價單日暴漲 20%,次日再上漲 11%,觸及漲停。
其他 AI 相關公司,包括阿里巴巴 (09988-HK) 及數據中心供應商世紀互聯 (VNET-US) ,也跟隨上漲。此顯示,市場對中國自主 AI 技術與晶片布局的高度期待。
回顧2025年1月的「DeepSeek 時刻」,DeepSeek v3.1強調「軟體」引領的AI發展路線,中國硬體廠商接力圍繞此路線進行協同設計,正逐步形成完整的主權AI 技術線,降低對美國技術依賴,並在國內外市場同時展現競爭力。
然而,此理念一旦成功,這將是中國「AI技術自主化」的重要里程碑,真正的 DeepSeek 時刻或已悄然到來。
(三)新增量資金支撐A股「估值重估」
■「歐洲股神」安東尼波頓:一切在往積極的方面轉變,此乃投資中國好時機
有「歐洲股神」之稱的富達國際前基金經理人 Anthony Bolton 最新表示,AI 引發的狂熱有點類似此前的互聯網泡沫,美國科技股震盪回檔,市場可能需要 2年到 3年來消化高估值,而中國市場估值仍低,一切在往好的方向轉變,此乃投資中國的好時機。
Bolton 認為,觀察中國市場而言,一方面,現在估值很低,另一方面人人都擔心關稅,而如今關稅已落地,實際情況並不比預期更糟糕,最壞時候已經過去。
他並表示,中國經濟仍有亟待解決的問題,諸如地緣政治局勢等問題或讓部分外資望而卻步,所以這一次,中國股市的牛市初期也許由國內投資人推動。此外,房地產的問題仍待解決,中國投資人也許不急於回到房市,債券殖利率下降。在此背景下,股票吸引力顯現。
總之,中國市場估值仍偏低,政府也正在做出改變,事情在往積極的方面演進,此乃投資好時機。
■A股市場估值見底,激勵外資資金重回中國股市!
在關稅戰烏雲持續壟罩下,不少外資仍對中國市場的成長前景抱持樂觀態度。
瑞銀證券4/8 日表示,目前 A股市場處於較低的估值水平,為其提供了抵禦下行風險的保護墊。從 2025年全年的角度來看,長線資金將在監理機關的引導下,持續穩定流入 A股市場。保險公司、公募基金與社保基金在 2025年可望分別為中國股市帶來人民幣 1兆元、5900億元與 1200億元的淨流入。
由長線資金作為市場的壓艙石,其管理風格穩健、投資期限長的特點能在一定程度上平穩股權風險溢價。在極端的市場情況下,中央匯金等機構持股規模亦有進一步提升的能力。
瑞士百達資產管理4/11日表示,中國財政空間充裕,為貨幣與財政刺激提供了充足空間。
摩根資產管理也表示,宏觀上,中國正處於週期復甦起點。從政策面、資金面、投資人情緒等因素來看,目前A股基礎較好,看好中國資產的長期投資機會。
摩根士丹利(大摩)5月研究亦顯示,外資對中國股市的態度正顯著轉變,資金呈現大舉買入趨勢。特別是美國的避險基金,近期增加了對中國股票的看多押注,這與市場對中美貿易談判進展的樂觀情緒有關。
摩根士丹利的報告亦指出,儘管近期資金有所流入,但中國市場目前在全球新興市場投資組合中仍是最大的低配地區,相較於 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中國權重 (31.3%),實際低配了 2.4個百分點。在所有被摩根士丹利研究評為「增持/持平」(Overweight/Equal-weight) 的新興市場中,中國是目前最低配的。
報告也提到,避險基金目前對中國的曝險水準仍遠低於過去的峰值。
摩根士丹利報告同時指出,在人工智慧科技、新經濟板塊,正成為新一代A股領軍領域。最新的技術突破,特別是在 AI、人形機器人、電動車和供應鏈方面,幫助全球投資者重建對中國企業研發能力的信心。這得益於中國獨特的工程師人才儲備、大數據可用性、完善的網路生態系統以及潛在的進一步政府支持。
■富達:中國產業出現「典範轉變」,科技創新及內需消費正浮現投資契機
中國大陸AI新創公司DeepSeek藉創新架構,建構出效能相當、但成本遠低於產業龍頭OpenAI開發成本的大語言模型,標誌中國大陸AI發展重要轉捩點。
儘管中國大陸經濟仍面對挑戰,但目前市場投資人憧憬中國大陸 AI公司將受惠此產業「典範轉變」,市場防禦力、爆發力或較預期為高,尤其科技創新及內需消費正浮現投資契機。
富達國際基金針對中國大陸市場前景,分享以下觀點:
DeepSeek極具成本效益的 AI 開發模式震撼業界,展示陸企創新能力。若將此創新應用於消費領域,有望產出能打破消費疲弱局面的工具,使消費模式進化,重塑中國大陸各行各業。
隨著中國大陸消費者追求更高品質生活,加上內地品牌吸引力日增,運動服和化妝品等滲透率較低的消費產業有望長期持續增長。
同時,另一重點投資主題為,可憑藉優勢拓展海外市場者。部分公司積極開拓海外市場,除了單純出口商品,亦致力為海外消費者需求量身訂做。
隨著中國大陸成為全球主要製造中心,構建完整供應鏈使陸企可以具競爭力的價格,提供優質產品及服務,滿足內地消費者持續提升的生活品質及海外消費者的各種需求。
中國大陸刺激經濟措施降低投資人憂慮,財政政策被視為寬鬆貨幣的延伸。
尤其,中國大陸消費者財務狀況較全球不少地區更穩健,預期當市場情緒及信心恢復,所積累的龐大儲蓄即有望被釋出。
■自2020年以來,中國凈增長9.8兆美元的家庭儲蓄有望「報復性」支出!
川普是個商人,不是戰略軍事思想家。川普的基本哲學,為蓬他的目標,一切皆可「交易」。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川普政府反覆無常的政策對中國將帶來短期波動。不過,地緣政治方面讓投資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國不是川普政府唯一針對的目標。
與此同時,川普關稅還瞄準全球盟友,徵收對等關稅也給歐洲和印度帶來衝擊。
所以,中國股市上漲的最大推動力在於,中國能否穩定自家房市來重振消費者和企業信心?以及中國能否走出「AI技術自主化」的重要里程碑?
根據Autonomous Research 高級分析師朱夏蓮 (Charlene Chu) 指出,中國房地產銷售在政府的刺激措施下有所回升,一些大城市的房價趨於穩定,2025年房價跌幅將有所緩和。
另熟悉中國國內經濟形勢的研究公司 Sinology 創辦人 Andy Rothman 認為,一旦中國消費者和企業信心改善,自 2020年以來凈增長了約 9.8兆美元的家庭儲蓄有望「報復性」支出,加快中國經濟改善的速度。
而GlobalData TS Lombard中國研究負責人 Rory Green指出,中國佔全球製造業的30%,這一比例只有二戰期間的美國和工業革命初期的英國曾達到過。
中國企業的製造實力,Green預估,全球大部分地區將用到中國科技,無論是 5G、汽車、還是DeepSeek,有望為中國科技公司建立的廣闊生態系統,帶來利潤和估值的增長。
從 2005年開始,中國科技公司有了一個新的主題:創新。
過去三、四年一直處於休眠狀態的熊市突然被點燃了。
■高盛報告:中國流動性驅動的股市尚未見頂,維持「超配」觀點!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7月份上調了對中國股市的目標價,並指出,隨著中美談判進展順利、人民幣逐步走強、私部門監管風險降低,以及市場流動性支持等,這將有助於解除市場長期以來的疑慮,進一步提振中國股市。
高盛8/21日又出具一篇名為《做多中國,精彩不限於此》報告,傳遞出對中國市場強烈看好信號。報告顯示,中國 A 股持續吸引資金流入,再度成為全球資金淨買入最多的市場,展現強勁的韌性與吸引力。
高盛預測,未來 12個月 MSCI中國指數有望獲得 10%的回報,而滬深 300指數則有 12%的漲幅空間,目標價位上調至 4,900點。
高盛投資最新研究估算,目前中國家庭僅有 22% 的家庭金融資產配置於股票及相關產品上。該行預計中國家庭持有約 55 兆元人民幣的「超額存款」,其中潛在的資金流入股市規模可能超過 10 兆元人民幣,這凸顯出居民資產配置結構存在巨大的調整空間,股票市場仍具備龐大的資金吸納能力。
高盛報告指出,儘管當前中國股市的漲勢主要由散戶資金推動,但市場仍有大量「存量資金」尚未入市,為未來的進一步上漲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支撐,高盛尤其看好中小型股的表現。
另《彭博資訊》透過家庭存款與 A 股總市值比率分析,也得出類似結論,顯示資金入市潛力已然顯現。市場漲勢正逐步擴散,市場信心與動能持續增強。
中金公司也觀察到類似的「存款搬家」現象,包括存款活化、定期化趨勢的轉折、股票基金熱度提升以及券商保證金帳戶資金快速增長等。
中金公司根據超額儲蓄等指標估計,居民存款潛在入市資金規模約為 5 兆至 7 兆元人民幣,可能超過過去幾輪股市上漲期間的規模。
近期,包括匯豐、花旗、摩根士丹利、瑞銀集團等在內的多家外資大行也紛紛表達了對中國資產的積極看法。
野村證券的最新研報更指出,資金正明顯轉向估值更具吸引力的 A 股與 H 股,減持印度股市並增配中國 AH 股已成為新興市場基金的主流策略。
不過,鑑於 MSCI 中國指數2025年至今已上漲逾 25%,此輪反彈並非沒有風險。例如,第三季成長主要靠低基期效應、中美實際消費需求仍放緩、中國市場基本面尚未根本好轉、美國奢侈品需求疲軟、財富效應未有效傳導,以及美國零售支出成長幾近停滯。
■大摩:多重利多加持下,中國資產市場上攻動能有望延續
摩根士丹利 (下稱大摩)(MS-US)中國首席股票策略師王瀅8/15 日表示,該機構自2024年下半年起持續關注中國股市生態改善,2025年 2月正式將中國市場在新興市場配置評級上調。這項判決是基於弱勢美元周期下,人民幣資產吸引力提升的預判。
值得注意的是,王瀅指出,隨著聯準會 (Fed) 貨幣政策轉向,未來 1到 2年美元走弱趨勢明顯,人民幣兌美元有望小幅升值,歷史數據顯示該階段全球資金將更青睞人民幣計價資產。
在具體市場配置方面,王瀅特別指出,中國在 AI、高端製造及電動車電池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正持續提升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認知度與配置需求。這些創新成果不僅強化了「中國智造」的國際競爭力,更為中長期資本流入奠定基礎。當前全球資金對中國股市配置比例仍處於歷史低點,隨著中國經濟基本面企穩及科技創新能力獲國際認可,增量資金流入趨勢不可逆轉。
■科技股成吸金王,激勵中國ETF買盤回溫!
根據彭博資訊統計,截至3月9日當週,中國ETF買盤回溫,單週資金淨流入達23億美元,其中近18億美元進入股票型ETF,反映法人對中國股市態度轉趨正面。
進一步觀察資金流向標的,科技ETF最受市場青睞。
據彭博統計顯示,截至3/14,中國交易所掛牌的891檔ETF中,2025年以來資金流入前十大ETF中,有六檔與科技題材相關,累計吸金約44億美元,顯示市場資金對中國科技股已具信心。
■瑞銀報告:全球19%家族辦公室擬增加對大陸投資,將帶來新增量資金
投資銀行瑞銀(UBS)7/29日發布的《2025年全球家族辦公室報告》指出,全球19%的家族辦公室計劃增配中國資產。未來一年,亞太家族辦公室中有39%計劃增持中國資產。另外,未來五年,45%中東家族辦公室計劃增加對中國的投資。
此報告對全球的家族辦公室進行調查。其中,亞太地區共有73家家族辦公室參與,占總樣本的超過四分之一,是此次調查中的第二大受訪區域。本次調查中受訪家族辦公室的平均資產凈值達到27億美元,總資產凈值達6510億美元。
在新興科技投資領域,受訪家辦對醫藥、醫療保健、電氣化、人工智慧等方向有較高關注。在亞太地區,近三分之一的家辦已經具備製藥和生成式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明確投資方向或策略。
■全球主權財富基金聚焦中國科技創新,深怕錯失(FOMO)新商機
全球主權財富投資者正日益看好中國科技產業,深怕錯失新一波創新浪潮。
根據景順 (Invesco) 年度調查顯示,59%受訪者視中國為未來 5年高或中等配置優先級,較去年 44%顯著增加,這反映了對中國科技熱潮如同多年前矽谷般的「錯失恐懼」(FOMO) 效應,且普遍預期中國科技將在全球具備競爭力。
景順 (Invesco) 年度報告指出,具吸引力的本地回報是未來資金流入的首要驅動力,這反映了對該產業估值及盈利潛力的信心。儘管中美關係緊張,這種轉變仍在發生。
同時,主權資產管理者也因擔憂財政永續性與政策波動,減少對長期美國政府債券的配置,並重新評估被動指數及側重於美國股票的策略。
景順 (Invesco) 年度報告表示,這股「中國熱」反映了一種深思熟慮、以產業為中心的策略,針對中國有望取得全球領先地位的領域。這意味著主權投資者正將其中國策略集中於特定的科技生態系統,包括半導體、雲端運算、人工智慧、電動車及再生能源基礎設施。
此外,各圃中央銀行正在建立更大、更多元化的儲備,以抵禦「去美元化」波動性。儘管目前美元仍佔主導地位,但黃金作為防禦性資產的角色日益增強,主要因「美元武器化擔憂」驅動。中國科技產業因其成長潛力及低基期的特性,成為全球主權財富投資者儲備持有的核心部分。
■全球避險基金撤出南非、亞洲市場,唯獨大舉加碼中國市場!
中國 A 股市場2025年展現強大的吸引力,無論是海外避險基金或中國本土的公募基金,資金流入都釋放出正面訊號。
高盛8/22 日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過去一周,除中國以外的亞洲新興市場遭機構投資人賣出 48 億美元,除亞洲外的新興市場也被淨賣出,其中南非賣出金額達 2.7 億美元。然而,中國卻是例外。
資產管理研究機構 EPFR 數據顯示,截至 7月底,新興市場基金超配幅度最大的市場為印尼和泰國,而增配幅度最大的市場為中國和印度。
不僅海外資金看好,南韓投資人也積極買進 A 股和港股。
根據南韓證券存託結算院 (KSD) 旗下 SEIBro 數據,截至8月,南韓投資人對中國股票的成交額為 66.93 億美元,為南韓第二大海外市場。
(四)中美貿易戰休兵,支撐A股「估值重估」契機
■中美貿易戰休兵:中國資產重估的關鍵90天
中美雙方已同意暫時大幅降低雙邊關稅水準,A股與港股應聲上漲,投資者信心明顯提振,也成為中國資產重估的重要節點。
此次「資產重估」並非僅由「貿易」因素驅動,更深層的「產業結構性升級」已悄然展開。「科技創新」才是這一輪中國資產重估的核心動力。
2025 年初,中國自主 AI模型 DeepSeek-R1 橫空出世,其以「低成本」達成與美國 OpenAI 類似性能的「技術突破」,被譽為中國科技的「斯普特尼克時刻」。這一事件重塑了市場對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認知,並迅速點燃市場對相關科技資產的追捧。
在此背景下,科技股成為本波資本市場「資產重估」主線。1月中旬至 3月中旬,恆生科技指數上漲超 41%,創業板指與科創50漲幅分別達到 12.5% 與 13.3%。DeepSeek 不僅打破了美國在 AI領域的壟斷敘事,也強化了全球對中國科技崛起的預期。
除了「技術突破」外部催化因素,國內「政策面的強力支持」也是中國資產重估進程的重要保障。
4 月初美國突如其來的新一輪關稅政策一度引發市場劇烈震盪,但中國迅速推出貨幣政策反制措施,並於 5月初重啟中美高層談判。
5 /7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理總局與證監會聯合召開記者會,推出一攬子金融支持政策,包括降準、降息、增加長期資金入市規模等措施,明確釋放「穩市場、穩預期」的政策信號。中央匯金公司多次增持 ETF,國家隊進場被視為中國資本市場的「定海神針」。
中美會談達成成果後,海外資金對中國資產的興趣明顯升溫。摩根士丹利報告指出,美國對沖基金近期大幅增持中國股票,對中概股的看多情緒升溫。
另挪威主權基金亦將對中國的配置比例提升至 5.7%。
不過,高盛數據顯示,儘管 4月初資金流入明顯,但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觀望情緒尚未完全消退。
因此,支撐中國資產重估的核心,最終仍需企業基本面回升。
根據 Wind 數據,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A 股公司歸母淨利同比成長 3.47%,創近十年來新高,顯示盈利拐點或已出現。
港股公司則表現更佳,2024 年總營收與獲利均創歷史新高,資訊科技類公司表現尤為突出。
科技板塊獲利增速亮眼,2025 年第一季度,電子與電腦產業分別實現 28.1%、67.1% 的淨利成長,成為本輪重估行情的關鍵支柱。
清華大學金融研究院指出,中國資產重估邁入由表及裡、由預期修復向價值重構的深化階段。
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被視為中長期結構性機會,AI、新能源、先進製造等領域成為重估焦點。
同時,A 股與港股仍處估值窪地,具備極高的配置價值。目前 A股整體市盈率約 19倍,港股約 10.6倍,遠低於歐美市場平均水準。與中國企業營收與獲利的全球占比相比,估值明顯偏低,為全球資金進一步佈局提供空間。
另從宏觀視角來看,中國資產重估有三大支撐,一是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內生動力持續增強,二是全球資本配置格局的深度調整,三是科技創新驅動下的產業升級紅利釋放。
儘管本輪中美經貿會談帶來短期緩解,但未來關稅戰的演進仍充滿不確定性。
長江證券研究所所長王鶴濤指出,中國資產重估是一場全方位的信心重建與價值再認定,需要時間與耐心。只有當投資者真正看到經濟通縮解除、企業獲利修復、政策紅利釋放,中國資產才能真正完成從低估到合理估值的過渡。
跋尾—中國股市將迎來「戴維斯雙擊」(Davis Double Play)!
60多年來的全球「舉債成長」模式,已讓全世界負債總計315兆美元,並且透過「乘數效果」的槓桿作用,這一股沛然無人能敵的「熱錢」,一直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逐利而行、興風作浪!
這股「熱錢」永遠不甘寂寞,它一直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遊牧」!
目前,正當美股、台股高處不勝寒,加上川普胡搞、瞎搞,這股「熱錢」正尋找避險管道,美股、台股一旦進入休耕期,這股「熱錢」最可能的去處呢?
可預見的是,它一定轉向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休耕」很久,且正在崛起的大國!
看看中國大陸「九三大閱兵」所展現的實力吧!
投資市場有一個很有名的理論稱為「戴維斯雙擊」,簡單的來說,是在股票本益比(PE)較便宜時買入,再在本益比較貴時沽出,賺取每股盈利(EPS)和股票本益比(PE)同時增長的「倍數」效應。
以台股為例,當股市面臨空頭走勢或景氣下修的時候,反應在股價上會突然發現,公司明明獲利很好,EPS倍數成長,但是股價卻不漲反跌,讓許多投資人無法理解,這即是戴維斯雙殺的第一階段「本益比的調整」。
等第二階段來臨,則是面臨各公司開始「獲利的下修」,一旦發生這樣的狀況,市場又會將本益比持續下調,股價就會出現崩跌的狀況,現在的台股很可能即將面臨「戴維斯雙殺」時刻。
反之,摩根資產管理認為,中國資產重估的過程才剛開始,遠遠沒有結束。
隨著一系列利多政策的推出,A股市場可能會迎來「戴維斯雙擊」的過程——
亦即在估值提升的同時,各企業獲利也逐步改善,從而有望推動A股市場進入一個較好的投資階段。
■高盛:流動性主導下,2025下半年中國股市 點燃「慢牛」行情
高盛最近開了一場關於中國的策略會,談及下半年展望,談及關於中國股市的投資策略性思考—為何流動性驅動的上漲仍有上行空間?
高盛與各大機構普遍認為,本次全球股市上漲主要是由「流動性」驅動。
而中國股市的近期漲勢亦主要受此「流動性」驅動影響。
儘管近期「流動性」驅動股市表現強勁,但當前估值並未過度高估。
MSCI中國和 A股的動態本益比均處於過去十年均值水準。與發達市場股市(接近 20倍)相比,中國股市仍有顯著折價。
市場流動性與情緒指標顯示當前未達歷史極端水準。
另兩融餘額占市值比例遠低於 2015年峰值,投機風險較低。
散戶情緒指標亦未達「狂熱」狀態。
外資對中國股市持倉仍較保守,近期市場上漲主要由國內資金推動,南向資金流入香港市場速度創紀錄,國內公募、保險等機構參與度提升,且後續仍有較大加倉空間。
所以,高盛對中國股市保持樂觀,建議超配 A股與 H股。核心投資主題包括:民企龍頭、AI(結構性主題)、出海(新興市場出口)、反內卷受益股(上游材料或國企主導行業)。
■任澤平:中國此輪牛市將是十年一遇,承擔三大歷史使命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任澤平近期發文指出,自 2024年 9 /24日以來,中國股市已啟動新一輪「史詩級牛市」,這波行情將是十年一遇,並將承擔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助力大國博弈及修復居民資產負債表等三大歷史使命。
任澤平表示,他將此波牛市定義為「信心牛」。
這波「信心牛」是繼 2004年的「周期牛」和 2014年的「改革牛」之後,中國股市大約每十年一輪的重大行情,其背後主要有三大驅動力:政策持續放鬆、新一輪科技革命以及流動性充裕。
任澤平強調,這一次的牛市與以往不同,其主要領漲板塊是以人工智慧、晶片半導體、機器人、創新藥及軍工等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新經濟,持續時長可望超過上一輪牛市,這種量級的漲幅將是十年一遇的。
所以,股市交易量也從2024年 9月前的數千億人民幣,近期已突破 3萬億人民幣。此外,股市總市值也從最低谷的 70萬億人民幣,上升到近期的 100萬億人民幣,創造了超過 30萬億的財富效應。
根據任澤平的分析,此輪牛市是「政策牛」、「科技牛」與「水牛」疊加形成的「信心牛」,並非來自企業盈利的驅動,而是來自風險偏好提升與無風險利率下降的共同作用。
1、政策牛:
他認為2025年 9 /24日是宏觀政策放鬆的歷史性拐點,貨幣政策持續降息降準,房市放鬆限購,以及高達 10萬億的地方債務化解等,這些大幅超預期的政策扭轉了市場信心,降低了無風險利率,從而引爆了這次牛市。
同時,2025 年 5月前後,中美關稅戰緩和、國內新質生產力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政策層面鼓勵資本市場併購重組等也一起提升了市場風險偏好。
2、科技牛:
任澤平表示,當前全球正處於以人工智慧、機器人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中國在硬科技及「卡脖子」技術方面取得的積極進展,使相關的高成長股板塊成為此輪牛市的領漲者。
3、水牛:
由於宏觀政策放鬆,無風險利率持續下降,加上房地產市場低迷,大量資金淤積在銀行體系內,形成了「堰塞湖」效應。
近期,在股市賺錢效應的帶動下,散戶資金跑步進場,居民存款開始從銀行搬家至股市,使非銀行存款大幅增加,為市場提供了充裕的流動性。
最後,任澤平強調,此輪牛市不僅僅是財富重分配,更承擔著重要的戰略性使命:
1、支持新質生產力大發展:
股市繁榮能為缺乏抵押物的硬科技新經濟企業提供重要的融資管道,推動經濟增長引擎的升級。
2、助力大國博弈:
在全球「反全球化」趨勢下,新質生產力的大發展對於提升中國在大國競爭中的優勢非常重要,而資本市場的繁榮是支持新質生產力的關鍵。
3、修復居民資產負債表:
房地產市場的長期低迷導致居民財富大幅縮水,而股市上漲創造的財富效應將有助於對沖房產貶值帶來的缺口,修復居民資產負債表,並帶動消費復甦。
任澤平提出,在展望未來時,此輪牛市要實現「長牛、慢牛」而非「暴漲暴跌」,需要宏觀政策繼續保持放鬆週期,同時加強對民營經濟的保護。
亦即,此波A 股市場在「估值修復」中,也需要通過深層次改革,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才能真正實現股市的良性循環。
任澤平也提醒,股市的歷史經驗顯示,牛市總是在絕望中重生,在爭議中上漲,最終在狂歡中崩盤。他呼籲中國經濟復甦的同時,要正視「債務大挪移」的宏觀策略。
他解釋,當房地產泡沫破裂時,如果債務由居民和企業部門單獨化解,將會導致「資產負債表衰退」和「低欲望社會」。此時政府和央行必須擴大自身的資產負債表,來減輕居民和企業的債務壓力,進而恢復消費和投資的活力。
任澤平總結,只要全力「拼經濟」,實施「債務大挪移」的宏觀戰略,並保護民營經濟,中國經濟的復甦和「信心牛」的持續是可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