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未來三大戰略
楊惟雯
一、阿里巴巴企圖建立一個電子商務的生態系統
馬雲曾於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演講上說過: 阿里巴巴是個電子商務的服務公司,亦即,他認為阿里巴巴不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是一家説服別人成為電子商務的公司。
(一)馬雲想為中小企業建立一個電子商務的生態系統
阿里巴巴的生意模式,是在大陸獨特的情況下誕生出來的。阿里從一開始即鎖定只專注做中小企業,想要幫助中小企業建立一個生態系統。
中小企業的需求是很多的,需要物流、需要誠信、需要資訊、需要資料、需要支付,這整個的生態體系,阿里是沒有辦法全部自己做完,所以阿里必須引進各種各樣的合作夥伴,大家一起來幹,才有機會可能成功。
(二)21世紀是Data技術(DT)的時代
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20世紀做企業一定要用好IT技術,而21世紀做企業,一定要用好Data技術,IT技術和Data技術是有巨大的差異,Data技術的核心,也就是互聯網這一世紀最了不起的東西,利他主義,相信別人要比你重要,相信別人比你聰明,相信別人比你能幹,相信只有別人成功,你才能成功。
IT時代誕生無數巨頭,DT時代你只能倒過來,別人越強大,你才會越強大。
IT時代到DT時代,最重要的標誌是你的思想,如何幫助別人成功。
第二個重要的觀念就是,DT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是體驗,體驗很有意思,就是感受,我們上世紀講了很多服務,我們不斷地增加服務能力,其實客戶要的不是服務,客戶要的是體驗。
體驗是這個世紀很了不起的技能,這個技能不是工程師擁有,不是老闆擁有,體驗是這個世紀人的情商造成的,上世紀拼智商,這世紀拼情商,情商是讓人家舒服,讓客戶舒服,讓合作夥伴舒服,沒有比這個更重要了。
第三個個重要的觀念就是透明度,做任何事情,二十一世紀由於出現了資料,出現了互聯網,你要想隱隱藏藏一點東西基本沒可能,所以隱私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三)馬雲的全球化戰略思考
從IT時代到DT時代,回到阿里巴巴的使命,我們是為誰而生存?我們是不是解決了十五年前我們提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馬雲認為對阿里巴巴來講,繼續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如何幫助更多的小企業成長起來,不僅僅是中國,應該去思考全球。
馬雲認為,以前的全球化其實是美國化,但是全球化的核心是給當地創造價值,給當地創造就業,給當地創造稅收。而以前我們所有的思考,基本上是我的產品如何賣到人家家裡去,從人家家裡口袋裡面掏出錢來。
所以,現在阿里巴巴的全球化要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幫別人把產品賣到我們家來?中國有巨大的需求,中國中產階級在高速成長。
我們要思考如何把全世界很好的產品能夠滿足中產階級、亞太地區、全世界的需求。地球已經真正成為一個村落,我們應該建立一個真正通過市場經濟、通過企業家組建起來的商業社會,而今天互聯網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
也許由於互聯網的出現、DT的出現,全世界的小企業因為這個技術、因為這個支付、因為這個跨境的整個物流會聯合在一起。
跨境貿易一直在變革,所以在未來的三十年到五十年以內,馬雲相信沒有人能阻擋互聯網的力量,互聯網本身巨大的生態,它是能自己完善的。
馬雲認為,今天中國有90%以上賺錢的電子商務都在一個生態系統,就是阿里巴巴的生態系統,學會怎麼利用好流量,怎麼利用好人家的物流,怎麼利用好支付體系,這個解決好你才有可能。
未來全球電子商務一定是社會化的,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有這個能力建立一家快遞公司運到全世界各地,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有這個能力建立一個標準,所有支付都用你,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採購遍全世界的商品賣給全世界的消費者,這就是一個社會化。所以全球經濟一體化會因為互聯網而加速,會因為互聯網而完善,所以這是我想跟大家今天交流的東西。
事實證明,阿里巴巴不是一家電子商務,它是電子商務的基礎設施提供商,或者說阿里巴巴在打造一個商業的基礎設施,阿里巴巴希望的是所有人參與、所有人成功,它創造的整個商業模式是3W—-贏贏贏。
馬雲認為,他今天跟大家說的,有很多的思考,尚沒有辦法形成體系,因形成體系的工作是專家的工作,而分享是二十一世紀DT時代最關鍵的技能和品質。
二、阿里未來三大戰略
馬雲退休後,對於未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在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之際宣佈:未來五年,阿里巴巴將通過平臺的繼續成長,實現超過10萬億人民幣以上的消費規模。只有達到這個階段性目標,阿里巴巴才能真正走向未來的長期目標——到2036年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
為此,阿里巴巴方面表示將進一步推進全球化、內需、大資料雲計算三大戰略,同時全面推進“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的建設,説明企業在行銷、管道管理、生產製造、商品設計、品牌建設、客戶服務、資金需求、物流服務、組織運營、IT基礎設施等方面實現全面數位化。
三、阿里加碼雲上大戰
2017年9月27日,美國權威研究機構Gartner發佈2016年全球公共雲市場份額報告,全球雲計算市場由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雲Alibaba Cloud引領公共雲市場,三者佔據市場份額前三位。報告顯示,“3A”陣營佔據市場過半份額,Google和Rackspace緊隨其後,IBM為市場第六位。
Gartner認為,亞馬遜依舊是市場領導者,但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微軟的優勢在於SaaS領域,而阿里雲目前在大陸公共雲市場上均有統治地位,並在積極擴大國際影響力。不過,在全球市場上,阿里雲的市場份額依然較小。
依統計機構Gartner發佈的2016年全球IAAS報告顯示,阿里雲全球市場份額雖然已名列全球低第三,但市場份額僅為3%,與亞馬遜AWS的44.2%、微軟Azure的7.1%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是,增速方面,阿里雲增速達到126%位居第一。同期亞馬遜AWS增速為45.9%、微軟為61%。
此外,依研究機構IDC發佈的2017年上半年大陸公共雲IaaS市場份額調研結果顯示,大陸公共雲市場整體規模超過10億美元,同比去年增長近七成。其中,阿里雲2017年上半年IaaS營收為5億美元,佔據47.6%的中國市場份額;騰訊雲位居第二,營收約1億美元左右,份額為9.6%;金山雲位居第三,營收6839萬美元,份額為6.5%;中國電信位居第四,營收6254萬美元,份額為6%。
雲業務已成為阿里巴巴內部成長最快的業務之一,依公佈的2018財年第一季度資料顯示,公司雲業務營收同比猛增96%至人民幣24.31億元,付費雲業務用戶數量突破100萬戶,成為亞洲首家達到百萬級使用者規模的雲計算公司。正如亞馬遜AWS一樣,阿里雲已經進入這個良性迴圈,這將幫助它鞏固大陸市場的領導地位。
長遠來看,雲業務被阿里巴巴寄予厚望,希冀成為業績增長的重要引擎。為擴大雲計算規模效應、爭搶更多市場份額,阿里雲在2017年10月舉行的雲棲大會上宣佈,對阿里雲的雲資料庫RDS、雲存儲容量型NAS和Web應用防火牆等產品降價,最高降幅達53%。
大摩認為,大陸公共雲計算市場有巨大潛力,目前僅占全球市場規模的2%左右,這比大陸其他科技產業規模占全球市場的比例要低10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大陸公共雲的普及率仍處在較低水準。
隨著大陸雲服務商不斷改進產品的性能,同時推進價格不斷下調,大陸市場的雲計算普及率正準備起飛。預計到2020年大陸公共雲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160億美元,同時公共雲普及率將從目前的4%增長至25%。
四、菜鳥慢飛
菜鳥總裁萬霖在9月23日舉行的“阿里巴巴2019全球投資者大會”上介紹,菜鳥的數智化技術已經成為大陸快遞包裹服務的強勁“加速器”,每天有近1億個包裹在使用菜鳥的技術服務,2019年上半年包裹平均送達速度又提升將近5小時。
為了給每天上億個包裹加速,菜鳥已經把智慧路由規劃從3段碼升級為4段碼。它在包裹產生時,就能計算出細緻到社區級的最佳配送路徑。資料顯示,2019年上半年,菜鳥平臺上包裹的平均時效已經比去年同期又加快了近5個小時。基於數智化技術,2019年菜鳥聯合四通一達推出了長三角經濟圈24小時送達的承諾服務。
菜鳥智慧語音助手也開始大規模為中國快遞員解壓,過去一年自動完成通話高達1億次,幫助快遞員解放雙手去聯繫消費者,相當於為他們節省通話時間近70萬個小時。
隨著包裹數智化初步完成,菜鳥開始與快遞公司一起,幫助快遞員數智化升級。他們可以通過菜鳥裹裹接單,提供1小時上門的高標準寄件服務,同時提高自己的收入。
萬霖說,菜鳥裹裹已經成為深受用戶喜歡的包裹查寄取一站式平臺,服務使用者數一年來同比增長超過100%,是第二名同類產品的4倍。阿里巴巴大陸零售平臺超過1/3的退換貨包裹是通過菜鳥裹裹寄出的。
同樣借助IoT等數智化技術,菜鳥驛站日均可以高效服務1000多萬個包裹,增長也超過了100%,幫助快遞企業優化了最後一公里配送。
菜鳥的全球包裹網路也進展迅速。菜鳥進口通過百萬平米保稅倉,讓包裹在購買的第二天就送達消費者。菜鳥出口服務了全球速賣通超過75%的訂單,在多個國家開設了海外倉。最新消息顯示,菜鳥已經開啟從海外直接發往海外的物流業務,“全球運”又邁出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