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2.0時代來臨

全球化2.0時代來臨

楊惟婷

 

在全球化1.0時代,中國駕馭著WTO大船縱橫七海,美國卻一籌莫展……。

 

一、全球化2.0時代悄悄來臨

 

全球化發展至今,已然到了個瓶頸或者是衝突路口。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近日發佈了一篇報告《全球化大轉型,貿易和價值鏈的未來在何方》。該報告詳述了在未來全球化趨勢的五大改變。

以下,即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提出的全球化2.0的五大改變方向:

1、商品貿易日漸萎縮;

2、服務貿易快速增加;

3、勞動力成本重要性持續下降;

4、創新研發越發重要;

5、區域貿易更加集中。

 

(一)在未來30年,商品貿易日漸萎縮、服務貿易快速增加

 

在全球化1.0時代有兩大貿易板塊,一大商品貿易,一大服務貿易:

其中,汽車,玩具,打火機,大豆玉米葡萄酒,這種都屬於商品貿易;

專利,旅遊,版權,這種都屬於服務貿易。

 

以2017年來看,商品貿易總額17.3萬億美元,服務貿易總額5.1萬億美元。

但其中商品出口貿易卻是在持續下滑的。從2007年到2017年,出口占全球化價值鏈總產出的比例,從28.1%下降到22.5%。

而且雖然看起來“商貿”總額仍是“服貿”總額的3倍多,但“服貿”的成長速度,比“商貿”快60%,其中尤其是電信IT,商業服務,專利授權,旅遊留學等服貿區塊,每年都以200%,甚至300%的幅度在增加。

 

在全球化轉型中,商貿的重要性日趨下滑,服貿的重要性日漸上升,這預示著製造業,尤其是低端製造業將受到不得不轉型的打擊。

 

另外,這也體現在全球各區域的消費狀況。即我們也得到一個趨勢,就是在1995-2007這個階段裡,全球發達經濟體消費了81%的全球化商品,這也就是中國人沒日沒夜加班給美國打工,給歐洲打工,給全球發達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商品。

 

但麥肯錫這一篇報告預言到2017-2030這個階段,根據其預估,發達國家消費全球化商品的規模,將從原先的81%,大幅降低到49%。其中,美國和加拿大,其消費全球化產品的能力將從31%,降低到23%,代表著美國人的消費能力,將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

 

而相對地,從世界發展中國家的角度來看,在未來到2030年期間,全球化消費趨勢是這樣的:歐洲發展中國家,增加2%;美洲發展中國家,維持不變;亞洲發展中國家(指的是東南亞國家,中國除外),增加2%。

最後,就是中國部分。中國從2017-2030年間,全球化產品的消費能力將從10%上升到16%。這也說明了,中國將從1995-2007的全球工廠,轉型成為2017-2030的全球市場,這變化已經足以讓西方國家警惕了。

 

(二)在未來30年,勞動力成本的重要性將大幅降低

 

在“全球化1.0時代”,全球的貿易比較優勢,主要來自於勞動力優勢。這時代,中國憑藉人口紅利,勞動者不只廉價、而且也非常的勤奮和吃苦耐勞,所以大量的發達國家將工廠從本國遷出,搬到中國來設廠,利用中國的低勞動力成本,大肆發財,而中國也快速發展成為“世界工廠”。

 

但在“全球化2.0時代”,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將越來越低。實際上,勞動力在“全球化2.0時代”,在生產要素中佔據的地位,越來越低。

根據最新的統計資料現實,2017-2018年,只有18%的商品貿易,來自勞動力成本優勢。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其佔據全球貿易的份額從2005年的55%,快速下滑到2017年的43%,並且在未來,這個下滑趨勢只會越來越大,絕不會再增長了。

究其原因,是因為自動化和AI人工智慧的大力發展,讓一些夢想著模仿中國模式,靠著中國式勞動力成本崛起的東南亞國家,美夢破碎。在工業4.0時代,在一條生產線上,你根本不需要那麼多人。

 

這也是未來“全球化2.0時代”的一個重要趨勢轉變方向,即全球化從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轉變為資本密集型製造業。資本家需要的不是對於低廉勞工的投入,而是對於智慧生產線的投入。這一全球化2.0趨勢,勢必將打碎一些低收入國家,靠著低工資來崛起的美夢。

另外作為企業家,如果還在想著怎麼將工廠搬到工人成本更便宜的地方去的話,那你這個企業在未來必定是難以生存的。

 

(三)在未來30年,創新研發越發重要

 

從全球化貿易的價值鏈結構來看,一個產業或一項產品,其價值鏈主要分為三部分:上游研發;中游生產;下游銷售。

 

在全球化1.0時代,上游研發是被忽略的一部分。企業主要精力是放在中游生產階段,多招廉價工人,多生產,或者是絞盡腦汁推出各種銷售手段,來提高銷量。

 

而在全球化2.0時代,新的趨勢是中游生產端的價值正在不斷減弱,上游研發端的重要性則不斷上升,下游的行銷和售後服務,也有一定比例的上升。也就是說,一場重研發和行銷,輕生產的價值鏈變革,已經開始。

 

在全球化2.0時代,產業研發的資本支出持續上升。越是具有前瞻性的企業,越將大筆收入投入到創新和研發中。

像傳統的能源領域,比如那些以賣天然氣和石油為生的國家,其產業創新能力很低。而通過不斷的創新投入和研發,研發所帶來的收入份額,也從2000年的5.4%,上升到13.1%。根據預估,到了2030年,研發所帶來的收入效應,將超過30%。

簡單講過去資本家以低勞力成本來獲取暴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未來資本家再想要獲取暴利,那只有技術壟斷,或創新革命兩條路。

 

(四)在未來30年,區域貿易更加集中

 

目前全球各區域貿易聯繫,占世界總貿易量的比重:

亞太區域貿易比重,52.4%;

歐洲區域28國貿易比重,63%;

北美區域NAFTA貿易比重,40.7%。

 

以上數字就能夠解釋為什麼美國近幾年要不斷去挑戰世界貿易體制(WTO),要反全球化了。因為川普認為,全球化對美國是一個極其危險的東西。從經濟貿易上來看,全球化1.0讓世界各區域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對美國的依賴度越來越低,尤其是在亞太地區和歐洲地區,這兩塊地區的區域經濟占比已然遠遠超過美洲地區的影響力。

 

那這樣會形成一個什麼嚴重局面呢?

這會形成一個新世界格局:從原本的以大西洋為分界構成的美洲板塊與歐洲板塊兩大中心,慢慢演變成一個“世界島”,即一整個完整的,以歐亞大陸板塊中心的局面。簡單講就是,如果任由中國主導「一帶一路」策略,歐洲和亞太在經貿上不斷加深緊密合作的話,那美國所在的美洲就會被“邊緣化”。世界的核心將轉移到一個歐亞大陸的“世界島”,而美國所在的美洲大陸,則成為一座孤懸於“世界島”外的孤島。

 

這是一個在未來30年最重大的世界格局變化。美國當然看到了,而且看的很清楚。而特朗普的應對策略就是:挑起貿易戰,以雙邊FTA取代多邊貿易協議,趁著我美國影響力還是如此大的時候,竭盡全力的去破壞你們歐亞地區的經貿合作,以此來避免美國在未來30年後,真的淪為世界孤島,並失去世界霸權。

 

其實話說回來,美國無法打造自己的區域經濟影響力,完全和他損人不利己的國策有關。以中美兩大國來說,都各有眾多鄰國,但中國對於周邊國家的外交策略是投資、投資再投資,把周邊二流國家給拉起來,賣出中國的商品、服務,輸出中國的價值。

 

反觀美國呢?南美洲地方夠大吧,土地肥沃、礦產豐富,可美國對待南美洲的外交策略就是兩個字“經濟殖民”。美國希望南美洲越亂越好,不斷干擾、甚至顛覆南美國家政權,最好南美洲全都陷入內戰,這樣對美國就不會有任何威脅,還可賣二流軍火給他們。

 

正是基於中美兩國在國策上的根本不同,才出現了亞太地區貿易緊密度和影響力與日俱增。而美國所在的美洲大陸,其對全球的貿易影響力卻持續下降。

所以對美國來說,要繼續維持核心和強權,只有繼續耍流氓,破壞歐洲團結、破壞美洲團結、破壞亞洲團結。

例如,鼓動英國脱歐,是美國的重要目標之一。離間各國抵制「華為」,同樣是美國的重要目標之一。

 

二、反全球化浪潮將削弱全球貿易

 

反全球化是一種概括性的概念。它有著多重的面孔和表現,既指一類運動,也指一類思潮,有時也可以是一種情緒。其主要的訴求如:天賦生存權、對抗財閥、環保永續發展、官商政治透明……

它從多個層面表達了人們對當今國際社會的種種不滿,它又被稱為‘反資本主義’、‘反全球經濟’、‘反貿易自由化’、‘反資本主義體系’、‘反霸權主義’、‘反跨國公司’……等說法差不多。

 

由於全球化1.0在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下,已造成一大批發達國家的中低收入群體的工作機會外流、降薪、失業,生活品質大不如前。

而在過去全球化1.0裡,中國卻依靠著人口紅利的比較優勢實現經濟高速發展,完全可以這麼說,沒有全球化1.0浪潮,就不會有中國的經濟浪潮。

 

中國強勢崛起後,給川普送來一份大禮,川普趁勢而起。川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共和黨首位反全球化(支持保護主義)的總統候選人。他主打排中、壓制中國崛起,他靠著煽動民粹、社會陰暗面起家,但他的一言一行未來將扭曲美國未來的民主發展。有捨有得,即便他的發言雖缺乏法理支持,仍備受歡迎。所以,川普的反全球化(保護主義)思想,未來將給全球經濟掀起驚濤駭浪。

 

但全球化2.0時代已來臨,在新的趨勢的價值鏈中,人在中游生產端的價值只會加速減弱,上游研發端的重要性則不斷上升。

此將帶給更多的國家,不管你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中低收入群體,只要是人力密集的生產端將快速被AI智慧生產所取代,一座座無人工廠的誕生,將帶來更為嚴重的生存危機。例如格力無人工廠、大眾汽車無人工廠、京東無人化物流系統….,很多人將逐漸失去一席之地。

 

過去,一大群人擠在一條生產線上,一聲不吭幹一天的場景,已一去不復返。

不管美國或中國,在全球化2.0時代來臨下,未來這些剩餘的勞動力,要麼湧向上游的創新研發端,要麼流入是下游的行銷銷售端,要麼湧向街頭去抗爭。

例如民粹主義在全球許多地方惡化,抵制全球化、貿易、移民等問題,玻利維亞、智利、法國、西班牙、印尼、伊拉克、伊朗等地,近日都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

 

但全球化2.0時代已無可迴避的來臨,未來,全球化2.0是一場與科技革命緊密相關的國力與世界霸權大戰。

目前來看主要的參賽三方,中國和歐盟是繼續力主全球化的,而美國的川普政府則力推反全球化。美國憑藉著目前尚存的霸權優勢,確實可以暫時擋住全球化2.0的浪潮,但只要還是追逐資本主義信條,只要資本家仍不斷逐利,那在全球化2.0的趨勢下,貧富不圴就只能勢不可擋的擴大。

 

所以,當全球化2.0階段普遍來臨的時候,如果各國政府無法給與人民積極的就業輔助和教育引導的話,那全球化2.0,對很多人來說,其實是一場災難。它將真正促成,富者恒富,貧者毫無價值的局面出現、仇富衝突將不斷上演。

 

三、失落的一代

 

海明威一九二○年代停泊在巴黎,並於1926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旭日依舊東升》;該書背景是一次大戰後困惑的巴黎,其中引用了「失落的一代」(alostgeneration)一詞,從此這個詞成了描述一次大戰後解甲歸田、人生不知往哪兒去的年輕徬徨世代的代名詞。如今,海明威的預言,似乎又捲土重來了。

 

2008年金融風暴後,全球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倖免,於是由美國帶頭,全球奮力挽救困局,包括在金融市場大量注資,大舉擴大財政支出。在各國通力救市下,金融市場果然恢復了元氣,也解除了市場的流動性危機,甚至出現史上最長的牛市多頭。

 

只是各國採取這種急救式的撒錢措施,雖然出現資本市場的多頭,但全球實質經濟卻仍原地踏步。全球經濟仍深陷不確定的階段,沒有國家能獨善其身;各國債務纏身問題若不能解決,未來仍可能會重蹈「債務泡沫化」危機。

 

探究日本專屬的「失落三十年」,實情是日本的資產泡沫在1989年達到頂峰;1990年泡沫開始破滅,財富化為烏有,從此日本經濟增長乏力。自1990年到2019年間,日本經濟在衰退與低成長之間遊走,後來被稱為「失落的三十年」。這其間最被各方質疑的,乃是當時日本政府不斷地擴大財政支出,企圖維持經濟景氣的穩定。結果至今日本的公共債務是其GDP的2倍,成為全球政府債務比例最高的國家,但日本大部分時候仍是經濟低迷。亦即,日本政府等於白花了錢,卻換來令人失望的結果。

 

這兩年有關2020可能是世界末日的議題不斷,全球經濟是否崩解,現在也沒人知道答案。

誠如生活在1990年泡沫前的假繁榮時代的年輕人,享受歷代人類未曾擁有的物質「富裕童年」,但卻在渾然不覺中,繁榮的門關上了。等他們長成後,迎來的卻是一個完全錯亂的時代。當他們即將踏入社會時,却迎來一場經濟大衰退的巨輪,青春注定要被輾得很碎,也注定要被那時代狠狠地拋棄、遺忘。

 

過去十年的年輕人,辛苦找工作,人生像失根的蘭花,到處飄零。每日辛苦打工,工資新台幣22K起跳。根據OECD資料,全球主要經濟體自2007年後,青年失業率皆急速上升。2010年義大利青年失業率二七‧八%,希臘青年失業率三二‧九%,阿拉伯之春起源地突尼西亞青年失業率四九%,西班牙現在已逼近這個革命前的數字,青年失業率高達四一%。於是地球有一大批人,他們的名字叫「年輕人」;當他們踏出成長的起點時,卻已抵達了終點。

 

如同歐盟主席榮科對他們的擔憂之語,「這些人將成為失落的一代,因為全球經濟復甦可能需要接近十年、二十年;屆時,他們已太老,比他們年輕的人將取得新釋出的工作。這一代可能成為永久失業的一代!」這是前歐盟主席的感慨,這世代年輕人的人生,是否必然面對是一場滑坡的旅程嗎?

 

年輕本是一個人生命最大的本錢,現在它的意義等同「無經驗」、「無產值」,青春與空白畫上等號,青春成了詛咒。美國十年前也發生「占領華爾街」示威活動,一開始只有十來名大學生發起,他們聲稱受到「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激勵,起而抗議美國大企業之貪婪,還有美國的金融、政治體系。示威者高唱「我們就是九九%」,在花旗銀行、摩根大通銀行等前舉牌吶喊,高呼「貪婪企業滾出去」、「我們被出賣,銀行獲救助」及「整天、整周占領華爾街」。

 

但人是健忘的,政客總是懂得用糖來麻醉年輕人。西方製造的非理性繁榮背後,往往會伴隨著金融危機,如同希臘神話中,薛西佛斯每天重複推著巨石上山,然後滾落,日復一日的詛咒……。直到隔了許多許多年之後,這些時下年輕的肉體蒼涼了,青春散盡了,一切才能終止……。而這「失落的一代」,却已被徹底耗盡?

 

雖然錯的不是你們,錯的是這個時代給你們太少的機會。

在這只有强者能生存的世代……只能自立自強,

如果没有奇蹟,那麼這「失落的一代」,只能自己去創造一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