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升息PK大陸降息

美國升息PK大陸降息

2home.co  楊惟婷

 

高通膨對西方消費者來說是一場夢魘;但對東方的世界工廠來說,或許是拿回話語權的天賜良機。

 

一、高運價推升高通膨;高通膨蠶食西方國力

 

受貨幣寬鬆及財政剌激影響,歐美需求暴增,但全球供應鏈瓶頸未解,導致通膨發燒。另外,能源價格上漲也為通膨壓力加壓。

 

從目前看來,高運價並非短暫的現象,英國國際會運協會(BIFA)發現海運市場過度集中化的情況,25年前全球前20大海運公司僅握有全球近半的運力,如今馬士基、達飛等前10大貨櫃航運公司就佔約85%的運力,該協會5日向英國監管機構敦促調查海運「扭曲的市場」。

例如,2021年亞洲往美國線的40呎櫃含附加費用和保費的線貨運價超過2萬美元,較幾年前僅不到2千美元高出不少,而最近雖有所回落,但仍於1.4萬美元高檔徘徊;此外,貨櫃運力緊張、塞港等情形,代表承運業者和托運業者合約價估會比一年前高出200%,預期未來運價仍會持續上漲。

 

值得一提的是,歐美消費者無止境的消費需求,將可能造成供應鏈問題永遠無法緩解。尤其,大陸看出歐美需求暴增的短板,強勢維持「清零」政策,透過「斷鏈」危機「清空」歐美零售貨架;歐美消費者在商品供不應求的恐慌下,又推升物價;再加上美國西岸港口基礎設施老舊、缺工問題,此將造成供應鏈問題長時間無法緩解。

 

這也意味著企業、消費者需要為高昂的成本買單;中小企業也正飽受高運價荼毒,而高運價正在助長通膨不斷高漲。

因大型企業,如沃爾瑪(Walmart)或宜家(Ikea)等較能承受運價成本,然一些中小企業或是窮國的企業,可能無法將成本轉嫁出去,也無力承擔長期的現金流緊張;由於聯準會偏好的通膨指標、美國11月個人消費支出 (PCE) 物價指數年漲 5.7%,升幅為1982年以來最高,顯示通膨持續蠶食購買力;經濟學家警告高運價推升通膨高漲,將拖累經濟復甦腳步,過往僅導致通膨短暫上升,如今卻是含美國在內每個地方皆深陷通膨的長期現象。

 

美國勞工部公布,2021年11月CPI飆升6.8%,達 1982年以來最大增幅,這加大Fed緊縮貨幣政策的壓力,但也讓拜登政府頭痛不已;發燒的通膨數據恐讓1.75兆美元社會支出計畫「重建美好方案」(Build Back Better Act)通過滋生變數。因為,拜登的未來十年「重建美好未來計畫」恐將進一步推高通膨;而拜登政府的亳無建樹將拖垮民主黨期中選舉,兩黨政爭將減弱國力。

 

二、美國Fed誤判,無可奈何地轉鷹

 

各國央行正在為「抗通膨」改變貨幣寬鬆措施,近期美國Fed已宣示將進入Taper、升息、縮表循環的資金退潮,加上英國央行已啟動升息循環,歐洲央行(ECB)也重申,1.85兆歐元緊急疫情資產購買計畫(PEPP)會在2022年 3月期滿。亦即,低利率的時代已過去式了。

 

例如美國Fed在2021年12月的利率決議中,不但表明會加快收緊縮債步伐,點陣圖更顯示明後兩年都各升息三次,較市場預期更為鷹派。而美國聯準會態度大幅改變,實際上與商品價格飛漲、供應鏈瓶頸,以及能源價格居高不下三個因素息息相關。

其一是美國12月CPI年增率達7%,並寫近 40年最高紀錄;不含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 CPI則較去年同期增長5.5%,創 30年新高,物價飛漲,民不聊生;
其二,通膨背後的供應鏈問題是當初拜登打敗川普上任後承諾要解決的問題,但結果 2021 年問題不但沒解決,更進一步惡化,成為州選舉民主黨大敗的其中一大原因,而 2022 年拜登將要面對期中選舉,假如通膨問題不解決,期中選舉的壓力只會更大;
其三,OPEC+增產計劃不及市場對原油需求預期,導致原油價格上漲。

 

為了抑制惡化的高通膨,聯準會2022年不得不走向升息、甚至加快縮表的鷹派政策,因此,美債殖利率開始竄升。美國10年期公債收益率,2021年底收在 1.5%,近日大幅跳升,目前逼近1.9%。到底發生什麼事?

 

美國現在一天Omicron新增確診數高達百萬人,而英國及法國每天新增病患 20萬人,但擔心景氣衰退,歐美國家不打算封城,暗示開放經濟已成既定方向,歐美國家將與病毒共存;可是大陸的防疫政策全然不同,嚴格「清零」,一有病例就封城、工廠停工,在所不惜。
因歐美是需求端,朝向維持經濟運轉;可是大陸是供應端,在疫情沒有完全結束前,朝向緊縮,造成供需吃緊無解,持續推升通膨,所以聯準會為了遏止通膨惡化,2022年勢必升息3~4次,於是10年期公債殖利率可能持續飆升。

 

三、美股將對10年期公債殖利率飆升買單

 

美國通膨數據近幾個月居高不下,投資人愈來愈擔心,聯準會將以比預期更快的速度收緊政策,市場普遍預計,2022年將升息4次,每次升25個基點。而摩根大通 CEO Jamie Dimon在1/ 14 日的評論更指出,Fed在2022年可能升息多達 7 次。

 

但10年期公債殖利率的月線 KD值已黃金交叉,相信很快將突破2%,使全球股市警鈴大作;另外,聯準會官員正在計劃縮減 8.76兆美元的資產負債表,意味鷹派立場的聯準會不僅升息,又會縮表。

 

知名的黑石集團最近預測,10 年期公債殖利率2022年將上升至2.75%,美股將修正20%。

 

值得一提的是,當10年期公債殖利率飆升,首當其衝是成長股,尤其是科技股,雖然成長股在未來每年業績成長20%,但目前股價是未來的折現值,一旦利率上升使折現值減少,股價當然看跌。
近日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一度飆升至1.902%,美國10、30年債殖利率竄升,也壓低股票投資價值,過去靠題材炒作,沒有股息,或是殖利率很低的個股,回檔修正都很猛烈。像美國前10大市值企業,Alphabet(Google母公司)、亞馬遜、特斯拉、臉書等都沒有息可配,蘋果殖利率只有0.51%、微軟0.81%、輝達只有0.027%,這回都面臨公債殖利率上升的壓力。

 

例如台積電是全球晶圓代工霸主,但估全年股息11元,以近期高點688元計算的股息殖利率 1.6%,與目前10年期公債殖利率1.85%相比,台積電就湧現賣壓了。試想,若連台積電都扛不住,那2021年漲幅已大的高估值個股,更是高處不勝寒了。

 

目前台股還在18000點附近掙扎,今年指數跌幅不大,但2021年飆升的高價股、題材股,元月都慘跌。尤其台灣很多千元IC設計公司殖利率都不高,像矽力只有0.27%、力旺0.51%、創意0.99%、晶宏0.32%。這一輪承受的壓力相對大。

最具代表性的是高價股王矽力科跌1205元、跌幅24%;力旺跌19.86%;祥碩跌13.19%;大炒元宇宙的宏達電跌17.57%;威盛電子跌15.13%,宏觀跌19.37%;鈺創跌12.83%;晶宏跌23.55%;晶心科技跌19.68%。

 

由於Fed 定1 /25 日至26日舉行會議,Fed官員目前已經進入了不發表評論的「緘默期」。市場自我恐慌,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摩根大通預期,2022年Fed、日本央行、英國央行在內的主要央行購債需求將減少2兆美元,進而推升各國政府借貸成本。

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到2022年底,美國、德國、英國的10年期公債殖利率將分別上升75、45以及55個基點。摩根大通預計,全球範圍內央行將帶頭減少約3億美元的債券購買,導致平均殖利率上漲20~25個基點。

 

所以10年期美債殖利率在1/19日一度觸及1.9%,創2019年12月以來最高點,科技股出現下行壓力。

 

四、Fed轉鷹不會引爆美債危機

 

美國Fed於1/26日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FOMC)發布最新貨幣政策聲明,暗示Fed將在3月初結束縮減購債 (Taper) 計畫,並暗示疫情爆發以來的首次升息最快將在3月到來,以對抗數十年來的最高通膨。

 

在會後記者會中,鮑爾表示,目前資產負債表大約 9兆美元,比實際需要大得多,接下來將大幅縮表,需要一段時間,「希望這個過程有序且可預測」。

Fed對升息後準備大幅縮減資產負債表的暗示,似乎意味著縮表將比市場預期更快到來。但Fed 世暗示未來推行量化緊縮 (QT) 時,主要方式將不會是直接出售持有的債券,而是讓債券到期不再投入。

由於鮑爾並未說明縮表的時間點、速度或最終規模,意味著 FOMC 成員還在辯論這個問題。

 

對於美國Fed加速升息、縮表,就要留意是否會重蹈拉丁美洲債務危機故事?

當時,高通膨迫使拉丁美洲等新興國家展開升息腳步,但卻未能解決通膨問題,但經濟反而陷入疲弱,而引爆另一波債務危機,此恐將陷入停滯性通膨的險境。

 

當美國Fed加速升息、縮表,美債將失去最大買盤,造成美債價格大跌,美債殖利率飆升;但美債信用評等高,一旦價廉,將吸引外資持有美債規模再創新高。

 

依美國財政部2022年1/18日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11月外國持有的美國公債規模攀升,續創歷史新高,外國投資者11月所持美債規模增加888億美元,持倉總量升至7.748兆美元,這一規模又寫下斬紀錄。

 

其中,日本是最大的外國持有者,11月持有 1.340兆美元,創歷史新高,增加了 200億美元。

大陸也在回補美債,2021年11月淨增持154億美元,總量升至1.08兆美元,為 2021年4月以來的近7個月高點,並且是連續第3個月增持,坐穩第二大債主位置。

 

總體而言,美國Fed轉鷹應不至於引爆美債危機,甚至會發生「股轉債」的避險需求。
理由1、外國投資者透過第三方託管機構大量購買美債,而且總體需求很大。

市場對於美債興趣不減原因在於,第4季以來,美國經濟基本面持續修復,同時通膨仍高。

 

理由2、聯準會正在收緊政策,投資者也會買入美債避險。這種避險需求,將使美債殖利率呈鋸齒狀向上推升,讓投資人逐步適應。

 

五、大陸人行出手降息,發出明確寬鬆信號,承諾穩定經濟

 

大陸在前五個季度控制宏觀槓桿率下降,已為未來貨幣寬鬆政策儲備了彈藥;反之,美國Fed貨幣寬鬆過度,目前只能為寅吃卯糧升息買單。

 

  • 大陸人行果斷出手降息,發出明確寬鬆信號

 

依大陸國家統計局1/27日發布的資料顯示,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人民幣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兆7092.1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34.3%,2年平均增長18.2%。但12月工業利潤增速延續回落態勢,實現利潤總額7342.0億元,年增4.2%,其中,小微企業經營壓力仍然較大。

 

因此,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及因應美國Fed升息的背景下,大陸人行2022年1/17日預先出手,同步下調長端和短端貨幣政策工具利率,這是近兩年來,大陸貨幣當局首次下調逆回購和中期借貸便利 (MLF) 政策利率。上次下調逆回購操作利率為 2020年3月,當時是為應對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此後,人行於 4月跟隨下調 MLF利率 20個基點。

此次,人行開展 7000億元人民幣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 1000億元人民幣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逆回購利率下調 10個基點至 2.1%,MLF利率下調 10個基點至 2.85%,據此計算人行此次續作增量投放 2000億元。

 

大陸人行近期連續降準、降息,意味貨幣政策逆周期調控力度加碼,以預防經濟下行壓力。加上春節、冬奧將至,為確保經濟開門走穩,人行還是先下手為強。

大陸人行並承諾使用更多貨幣政策工具,來刺激經濟和推動信貸擴張,發出了迄今為止最明確的寬鬆信號,以提振市場信心。

 

  • 那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創9年最大盤中漲幅,跌深是最大的利多

 

在美上市中概股經歷一整年殺戮後,終於在2021年12/30日強力反彈,追蹤大陸科技股的指數一度飆漲10%,創 9年以來最大盤中漲幅,顯示市場正重新抄底2021年遭大陸監管打擊的股票。

 

那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12/30日一度上漲 10%,是自2012年以來最大盤中漲幅,終場上漲 9.39%至 8990點,也是 2008年以來最大單日漲幅,顯示購買中概股的時機終於來臨。

 

2021年中概股經歷殘酷的拋售潮。自2月監管利空爆發以來,該指數市值蒸發超過1兆美元,儘管近日反彈,但那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仍較2021年2月高峰仍重挫56%。不過,跌深是最大的利多,從熊市爬起來的中概股近期已逐漸重獲市場青睞。

 

  • 看好A股市場長期發展,聰明錢不斷湧入

    2022年大陸持續籠罩在中美對立的氛圍中;不少電子零組件供應商將工廠轉移至印度、東南亞等地,以防範未來兩國間可能出現的不理性制裁行動;另新冠疫情起伏不定;加上MSCI 等國際指數編製公司已在2021年大幅納入A 股指數,2022年可能不會再增加比重。

此外,大陸仍加強各類產業監管,特別是網路方面,舉凡電商、金融、教育等等,只要網路有涉及者一律加強管理。

 

不過這一長串利空並未對外資投資大陸A股產生嚇阻效果,2021年外資不光加碼大陸A股市場,流入金額甚至創下數幾年新高,北向資金創下開通以來最大買超年度。

從2021年 1月至今北向資金連續 12個月買超,截至 12 /23 日止北向資金買超規模逾人民幣4000億元,創開通以來最大年度買超,而自開通以來北向資金累計買超達 1.6兆人民幣。

 

2020年A股因為被納入MSCI 等一系列指數內,外資買超結構以被動型資金為主;2021年則是主動型資金當道,主動型的結構提升,也使得外資對 A股買賣超的波動變大。例如2021年 7月起大陸反壟斷政策一度讓主動型資金大舉逃離 A股市場,所幸靠被動型資金支撐,整體仍能呈現買超。

 

從外資持股和產業配置的比重來看,外資持股集中在消費類股票,家用電器、休閒服務和食品飲料等偏消費類產業。當中,食品飲料的北向資金持股達約人民幣 4000億元,占整體北向資金總持股市值 14.5%,是北向資金持股的最大產業。

 

趨勢上來看,外資對於大陸製造業的配置成長最快,2021年北向資金中有逾半買超都流向中游製造業。以電氣設備產業為例,2019 年底北向資金持股比重只有 1.9%,但在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下,北向資金一路加碼持股比重已高達 5.3%,持股總市值則佔北向資金總持股比重 13.4%,成為北向資金第二大權重產業。其中以寧德時代最讓人驚豔,從 2020 年底的第九大外資持股一口氣躍升為第二大持股,僅次貴州茅臺。

而外資除了大舉買超電氣設備、化工和電子等製造業類股外,回檔較深或股價表現相對較差的銀行、電腦和生技族群也受青睞。

 

外資看好 A股市場長期發展,即便在中美對立之下仍積極加碼,主要是看上大陸經濟成長潛力足且具有韌性,就算 GDP年增率持續下滑,但在全球主要市場中還是具備十足成長動能。且大陸經濟體龐大,GDP 居世界第二、僅次美國。

 

至於大陸A股資本市場規模足夠胃納國際游資,A股市場的總市值達到接近人民地 90兆元,上市公司4000多家,其中有 6家市值破人民幣兆元水準,159家市值逾千億。對於全球配置的資金來說,市值規模高意味著具有更大的資金承接能力,而投資其他較小的新興經濟體,則常常會有流動性風險,亦即A股資本市場具相對的吸引力。

 

另一個重點則是,大陸A股資本市場目前國際化的程度依然偏低,外資進入、持股等都還有著較大的限制。不過近年大陸A股資本市場改革開放腳步已提升,伴隨著全面註冊制的演進、與各市場間互聯互通的擴展,大陸A股資本市場全面對外開放指日可待,亦即A股資本市場吸引國際游資提前卡位。

 

以大陸電商巨頭阿里巴巴 (BABA-US) 為例,經歷2021年的監管風波,市值蒸發近 50%,但其2022年來不受市場拋售科技股影響,反而大舉反彈,因為華爾街認為阿里巴巴股價目前具相對的吸引力:

 

其一,由於阿里巴巴目前仍是大陸電商市場龍頭、具市場控制力,目前值得逢低買進。

 

第二,2021年困擾阿里巴巴的監管陰霾已漸趨明朗,大陸科技巨頭已意識到遵循政府監管政策的重要性,且監管最糟糕的時刻已過。

 

其三,「股神」巴菲特搭檔孟格旗下的 Daily Journal公司,在第 4季加碼買進阿里巴巴ADR,持股增加將近一倍,這進一步增添市場關注度並吸引買盤。

 

其四,騰訊出售資產的重大消息,也多少激勵阿里巴巴買盤。由於騰訊股價承壓,更多資金轉向阿里巴巴。

 

最後,中概股本益比目前僅 12倍,處於近年來低點,目前風險定價已合理,大陸股市與全球股市相比有很大的反彈空間。

 

此外,在消息面上,大陸官媒紛紛發表文章力挺 A股,要「挺起 A股的脊梁」,認為在大陸已實現的增長指標強於美國,保持進一步增長的條件明顯優於美國的情況下,中美股市的反差令人深思。

 

另一方面,春節後至兩會窗口期,短期避險壓力解除、中長期政策力度有望加碼,大陸A股可望迎來 “深蹲”後階段性反彈。

 

六、逐利而行的游資,是否會「豬羊變色」?

 

  • 美國Fed轉鷹、參院推「反壟斷法案」引爆美股殺盤

 

美國1/21日參議院投票通過推進「反壟斷法案」,科技股急轉直下。

科技五大天王集體淪陷。蘋果 (AAPL-US) 下跌 1.03%;Meta (原臉書) (FB-US) 下跌 0.95%;Alphabet (GOOGL-US) 下跌 1.34%;亞馬遜 (AMZN-US) 下跌 2.96%;微軟 (MSFT-US) 跌 0.57%。

 

費半成分股也續殺。應用材料 (AMAT-US) 下跌 2.74%;AMD (AMD-US) 下跌 4.97%;NVIDIA (NVDA -US) 下跌 3.66%;英特爾 (INTC-US) 下跌 2.95%;美光 (MU-US) 下跌 5.48%;高通 (QCOM-US) 下跌 3.46%。

 

  • 十年河西、十年河東,陸股可能成為全球資金避風港

 

美國Fed轉鷹、參院推「反壟斷法案」,美股動盪不安,風險將至;反而,沈潛已久的陸股可能成為全球資金避風港,特別是大陸正處於經濟增長和流動性週期的不同階段,大陸股市即將走出隧道盡頭。

 

大陸國家統計局2021年12/31 日公布12月官方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 製造業 PMI 較前一個月微升至 50.3,非製造業 PMI 也上升至 52.7,優於市場預料的 50,雙雙高於景氣榮枯分界。

 

大陸人民銀行2022年1/20日下調 1年期與 5年期 LPR (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推動中概股走揚。

 

  • 利空出盡,大陸股市準備反攻

 

過去一年來,大陸加強對國內企業監管,包括大陸叫車業者滴滴 (DIDI-US)在美 IPO不久後,北京當局隨即以網路安全理由展開調查,導致滴滴股價暴跌。

也包括推動教育「雙減」政策,禁止多家補教業者營利,導致在美上市大陸中概補教股血流成河,例如好未來ADR股價跌掉70%,新東方也重挫 66%。

8月起,為了制止和預防網路不正當競爭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推「反壟斷法案」打得阿里巴巴、騰訊、拼多多、美團等遍體鱗傷。

 

加上美國可能逼迫中概股下市、中美貿易衝突沒有緩和跡象、中國房地產公司發生違約,造成大陸股市2021年以來下跌 24.09%,表現遠遠落後於已開發國家股市的上漲 17.35%(MSCI 中國與 MSCI 世界指數)。

 

展望2022年,大陸可能是全球少數能夠放鬆貨幣政策的國家,更寬鬆的貨幣政策與更刺激的財政政策,將吹響大陸股市反攻的號角。

大陸人行於2021年12 /6日宣佈調降存款準備率 0.5%,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於 12 /20日從 3.85% 降至3.8%。

大陸人行2022年1/20日又下調 1年期與 5年期 LPR (貸款市場報價利率)。

大陸人行利率調降才剛開始,預期2022年存款準備率、貸款市場報價利率與中期借貸便利利率(MLF)都還有進一步下降空間。顯示大陸貨幣政策已經開始放鬆,用來衡量貸款增速的近 12 個月信貸脈衝變化也可望跟隨觸底反彈。

 

過去一年來,大陸已經歷諸多利空測底,目前大陸貨幣政策已經開始放鬆,且先前較危險房地產企業已清洗維穩。預期大陸股市將會因此重新定價並反彈。

 

七、美國升息PK大陸降息下的選股策略

 

美國公債殖利率一向被視為無風險利率,做為資本市場的定價之錨,當通膨牽動升息預期心理,10年期公債殖利率創1.9%,為疫情來2年來高點,衝擊美股,尤其科技股殺聲隆隆。

 

全球升息已成為共識,利率走高會抑制股票的投機,股價炒太高,沒有息可配,或殖利率低於10年公債殖利率的個股,率先成為市場拋售的對象,如同巴菲特名言:「潮水退下,才知道誰在裸泳?」

 

  • 小型股牛市爬得高、進入熊市也會跌得重

 

債券殖利率的上升將檢視股市的投機,這個現象才正要開始。
目前,美股標普 500平均股息殖利率1.5%,已低於10年期公債殖利率;科技股那斯達克本益比 27倍,為 2000年網路泡沫以來最高,近三年的平均股息殖利率 0.8%,如此高估值自然受到投資人拋棄;所以,高估值科技股將成為10年期公債殖利率飆升後的修正重心。

 

值得一提的是,美股小型股的羅素 2000自2021年11月高點以來,下跌15%以上,快接近20%的熊市定義,將來台股高估值中小型股恐將步上羅素2000的後塵。當10年期公債收益率飆上2%,高估值中小型股就走入主跌段,小型股在多頭市場漲幅大,羅素2000從 2020年3月疫情低點來曾大漲 1.5 倍,漲幅勝過標普500 的 1.2倍。亦即,小型股牛市爬得高、進入熊市也會跌得重。

 

  • 在聯準會升息前4個月會有較大修正,但升息後 2個月落底後可找買點

 

尤其歷史經驗顯示,那斯達克通常在聯準會第一次升息前4個月及升息後2個月會出現較大的修正,所以在這二段時間,持有科技股的風險最大,但升息2個月後股價落底,才是重新佈局科技股的的最佳時機。

 

而台股一向尾隨那斯達克走勢,在聯準會升息前4個月會有較大修正,但升息後 2個月落底後可找買點。而這次預料聯準會預期將在3/17日宣佈第一次升息,因此,那斯達克和台股此時已進入最危險的修正時刻。

 

台股投資人不可低估聯準會升息的風險,由於現在是1 /27日FOMC會議前的緘默期,市場傳聞3月可能一口氣升息2碼,使市場的情緒恐慌提前爆發,如果1 /27日FOMC會議又強化升息預期,則有可能使10年期公債殖利率站穩2%,屆時那斯達克和台股應該還會下跌探底。除非美國Fed怕美股走空,又再放鴿?

 

  • 鎖定「台股高殖利率、及陸股低估值個股」相對風險可控

 

未來總是存在著不確定性,但通常聯準會第一次升息後2個月股價會落底一次,而此時間點適逢台股除息行情。因此,在美國升息、大陸降息下,選股主軸應是鎖定「台股高殖利率、及陸股低估值個股」相對風險可控。

 

台股這次抗跌的最大優勢是高殖利率,2021年上市櫃公司估計稅後盈餘4.3兆元,以6成股息發放率計算,2022年股息估計2.6兆元。以目前上市櫃公司市值合計 62.55兆元計算的股息殖利率高達4.2%,因此,台股應該是全球股市殖利率最高地區,急跌必然會市場關注度並吸引買盤。

 

以台積電為例,一年配息11元的股息殖利率1.7%,當10年期公債殖利率1.9%,已有明顯的差距,因此創688元新天價後回檔修正,如果10年期公債收益率站上2%,預料台積電將補跌回測600元支撐,600元整數價位的股息殖利率 1.8%,搭配台積電今年營收估成長26%,毛利率上看53%的強勁基本面,台積電合理價位浮現後,才是台股真正的進場買點。

 

另市場盛傳蘋果 (AAPL-US) 即將在春季發表會推出新一代 iPhone SE與iPad,且眾多產品線將在2022年秋天發布一系列新品,這有望是史上最大規模的新品亮相,以在年底前刺激銷量。鑒於眾多新品發布,台積電自不缺題材。

 

再由歷史經驗得知,在聯準會第一次升息及10年期公債收益率上升之後,成長股看跌,但價值股看好。以目前狀況判斷,應先避開高估值成長股,尋找價值股避風港。千萬不要輕忽聯準會升息縮表的威力,因在第一次升息前市場就會提前湧現賣壓,本益比下修的速度會比投資人預期的快。

 

由於台股即將農曆年封關,面對長假的不確定因素,價值股股票尚未成為盤面主軸,目前大盤仍在消化美股修正、不願抱股過年的賣壓。

 

2021年上半年塑化、鋼鐵、航運曾有一波大行情,當時價值股打敗成長股,但下半年電子成長股成主流,價值股漲多陷入修正,而已修正下半年的價值股若不再回升,那麼 2022年大盤將會走得很辛苦。尤其拜登1兆美元基建預算已通過,2022年起執行,加上,春節後北京冬奧結束,大陸鋼鐵廠恢復生產,鋼價可望反彈,因此可注意中鋼 (2002-TW)去年稅前淨利844.13億元,年增近30倍,每股合併稅前盈餘約5.35元,是否能帶動鋼鐵的高殖利率股反攻?

 

另外一個選股方向回到歐美需求需求端與大陸供應端的緊張關係,若歐美需求仍旺盛,則不管是海運或空運價格仍看漲,較不受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上升的壓抑。

尤其長榮 (2603-TW) 大股東也是實際決策者的張國華將個人持股信託,暗示今年將發放高股息,因大股東持股信託,十之八九就是即將為領取高額股利節稅。

所以長榮是台股最高殖利率股代表,若能在100元附近築出第二支腳,將可能帶動航運的高殖利率股反攻?

 

發佈回覆給「匿名訪客」的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