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勻毛尖
楊惟婷
雪芽芬芳都勻生,不亞龍井碧螺春,
飲罷浮花清鮮味,心曠神怡似神仙!
—-莊晚芳
【起源 】
都勻毛尖生產在大陸貴州都勻縣,屬於綠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毛尖又名都勻細毛尖、白毛尖、魚鉤茶、雀舌茶,都是由茶形而來,其茶芽尖細如條,色澤綠中帶黃,白毫特多,茶水甘爽、清香。含多酚類化合物高於一般茶葉百分之十左右,是量少質佳的中國茶。
其品質優佳,形可與太湖碧螺春並提,質能同信陽毛尖媲美。
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食品博覽會上榮獲優獎,後人譽為「北有仁懷茅台酒,南有都勻毛尖茶」。
1956年,都勻市哨角寨農民採摘加工了三斤「魚鉤茶」寄給毛澤東主席。幾天以後,茶農社收到一封落款為中共中央辦公廳的回信,大家激動不已。信件是打字機列印的,大致內容是:你們給毛主席的茶葉已經收到,經主席批准,寄給你們十五元作成本費,落款為中共中央辦公廳。信件下部附有幾句毛主席的親筆簽字:「茶葉很好,今後山坡上多種茶,茶葉可命名為毛尖。毛澤東。」都勻毛尖茶由此得名併名氣大增。
1982年在湖南長沙召開的全國名茶評比會上,都勻毛尖茶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1988年榮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1993年榮獲國際抗衰老食品博覽會金獎;2001年榮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2004年獲中綠杯名優綠茶和蒙頂山杯國際名茶兩項金獎;2005年獲華銘杯全國名優綠茶金獎等殊榮。
【產區概況】
都勻毛尖生產在大陸貴州黔南苗族自治州的都勻縣。
這裏山谷起伏、林木蒼鬱,茶樹多生於峽谷溪澗兩旁,有蒼翠欲滴的常綠針葉與闊葉喬木爲其天然屏障,形成空氣濕潤與多漫射光的優良環境,因而茶樹生長健壯,持嫩期長。
此外,此地雲霧籠罩,氣候溫和,冬天不嚴寒,夏季無酷暑,春夏之交細雨濛濛,極利茶芽萌發。加之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濕潤,土質是酸性或微酸性,內含大量的鐵質和磷酸鹽,這些特殊的自然條件不僅適宜茶樹的生長,而且也形成了都勻毛尖的獨特風格。並以產在團山、大定兩鄉的毛尖最佳。
【製造方法】
毛尖茶選用當地的苔茶良種,具有發芽早、芽葉肥壯、茸毛多、持嫩性強的特性,內含成份豐富。優良的芽梢,為形成毛尖茶的品質提供了物質基礎。
毛尖茶在清明前後開採,與《都勻縣誌稿》所述:“自清明至立秋並可採,穀雨前採者曰雨前,茶最佳、細者曰毛尖茶”是相吻合的。
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長度不超過2.0釐米,通常炒制500克高級毛尖茶約需5.3—5.6萬個芽頭。
採回的芽葉必須經過精心揀剔,剔除不符要求的魚葉、葉片及雜質等物。攤放1—2小時,表面水蒸發乾淨即可炒制。
毛尖茶炒制,全憑一雙技巧熟練的手在鍋內炒制,一氣呵成。炒制工藝分殺青、揉捻、搓團提毫、乾燥四道工序:
1、殺青:
鍋溫120—140℃,投葉量500—700克,以抖為主,抖悶結合,採用雙手翻炒的手勢。做到抖得散,翻得勻,殺得透。當葉質轉軟,清香透露,降低鍋溫進入揉捻工序。
2、揉捻:
揉時長、用力重、是毛尖茶揉捻的特點,是形成毛尖茶味濃的因素之一。鍋溫保持70℃左右,用單把揉的手法,將茶葉左右推揉成條,重力推揉,達到細胞破碎充分的目的,當達五成乾時即轉入搓團提毫工序。
3、搓團提毫、乾燥:
鍋溫50—60℃,將茶葉握在掌中合掌旋搓,搓成茶團,抖散炒乾,反復數次至七成乾度,改用雙手捧茶,壓搓茶條,邊搓邊炒,搓炒結合,搓至白毫豎起,茶葉約八成至九成乾時,降低鍋溫(50℃以下),將茶葉薄攤鍋中炒至足乾。炒乾時作輕巧翻炒動作,使茶葉裏外乾度一致,增進香氣。
【特色 】
“三綠透三黃”是毛尖茶的特色,即乾茶色澤綠中帶黃,湯色綠中透黃,葉底綠中顯黃。
具體特點是:
都勻毛尖鮮葉要求嫩綠勻齊,細小短薄,一芽一葉時初展,形似雀芽。
成茶後,外形條索緊結細捲、毫毛顯露,色澤綠翠。
沖泡後,茶湯香氣清高,滋味鮮濃回甜,葉底嫩綠勻整明亮。
【都勻毛尖沖泡方式 】
都勻毛尖茶是高貴難製的好茶,對於沖泡方式也非常講究。
1、首先水質一定要選山泉水或礦泉水,勿使用蒸餾水。
2、水煮沸後放5分鐘,待水溫降至80度才可沖泡。不可以過高溫度沖泡,否則易使茶湯變苦澀。
3、置茶量以1比50為佳。即100毫升的茶壺,放2公克的都勻毛尖茶。
4、茶具以透明為佳。
5、約泡2分鐘即可,之後每泡一次增加1分鐘,約可泡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