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衰退已無可避免?

經濟衰退已無可避免?

2home.co  楊惟婷

 

白宮8/24日發表最新經濟的預測,將美國2022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估值大砍至1.4%,稱經濟放緩是由於新冠肺炎Omicron變種的出現、烏克蘭戰爭、持續的通膨和加息。此外,白宮也將今年通膨預測從3月的2.9%大幅上調至6.6%。這不是「停滯性通膨」先兆,什麼才是?

 

弔詭的是,經濟處於「衰退」的斷崖邊緣,但全球物價仍居高不下,根源可能在過度QE對實體經濟的反撲,加上「反全球化」對全球供給造成短缺的影響,至於俄烏戰爭拉升能源、糧食則是推升生產成本的催化劑。

 

8/26日,鮑爾在傑克森霍爾演說中釋出一個重要訊息,即未來 Fed 將繼續致力於降低通膨,且不惜在就業與經濟成長方面付出代價。鮑爾放棄「軟著陸」目標,希望透過「經濟衰退」,引導「通膨降溫」,給市場掀起滔天巨浪。

 

可怕的是,這些因素互相加乘,已超出各國Fed貨幣政策的解決能力範圍—

或許,讓「經濟衰退」才是唯一解方。啥?經濟衰退是否已無可避免勒?

 

一、全球經濟正失去「三駕馬車」的動力,步入衰退!

 

全球經濟正在失去「三駕馬車」的動力,包括美國QE撤退、大陸「爛尾樓」、歐元區的「能源危機」,使全球經濟正失速、步入衰退!

 

8/24日,《日經中文網》以「世界經濟處於失去火車頭的緊要關頭」為題發表文章,強調世界經濟面臨多重挑戰,包括歐美國家物價不斷飆升,如果坐視物價上漲,將打擊家庭收支,但如果為了遏制通膨而加快加息,則有可能過度打擊逆風下的經濟,這是歐美大國面對的「兩難」窘境、目前束手無策;至於大陸房地產市場的調整仍在持續,加上嚴格疫情防控工作,而且大陸人口紅利已經不存在,導致經濟下行壓力加劇。

 

此外,大宗商品行情已出現「經濟衰退」先兆。

作為經濟指標的銅價,在8月中旬跌至每噸8100美元左右,比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的高點下跌3成,工業用金屬價格也比俄烏衝突前水平下跌1~2成。

 

摩根士丹利(大摩)經濟研究部門主管卡本特(Seth Carpenter)也指出,全球經濟衰退的不利因素正在聚集,除了大陸第2季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美國經濟在第二季度陷入「技術性衰退」外,歐元區經濟衰退的風險因為俄國減供天然氣、及難民危機所受到的衝擊更大。

 

■中、美、歐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呈現收縮,在暗示什麼?

 

美國私營部門商業活動在8月連續第二個月收縮,因為面對通膨和金融收緊狀況,需求正在減弱。

標準普爾全球編纂的美國 8月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 從 7月終值 47.7降至8月的45。低於 50的讀數代表活動收縮。

其中服務業 PMI的表現尤為疲軟,從7月的47.3降至44.1。

製造業 PMI仍顯示溫和擴張,為51.3,高於 7月的 52.2。

但兩者均為 2020年中以來最低水平,降至18個月以來最低水平。

 

中國8月財新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則為 49.5,降至景氣榮枯線以下,為三個月來首度陷入萎縮,凸顯限電危機與疫情封城衝擊。

 

另外,歐元區的PMI指數也已經連續兩個月下滑,指數從7月的49.9跌至8月的49.2,低於50代表經濟活動正在放緩,且歐元區的狀況可說是越來越糟。

 

■能源短缺,歐洲電價飆升10倍,日子怎麼過下去?

 

隨著能源危機愈演愈烈,歐洲電價不斷飆升,8/26 日再創新紀錄,德國2023年交付的電力合約,已達到 995 歐元 / 兆瓦時,單周的累計漲幅就達近 70%,而法國更創下 1130 歐元 / 兆瓦時的歷史高點,首度突破 1000 歐元之上,較去年成長了十倍以上。且歐洲地區的高電價,使製造業因昂貴的能源價格受到嚴重打擊。

 

當前,歐洲電力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非常吃緊,其次,2022 年夏季歐洲遭遇重大乾旱與高溫氣候,將狀況更加惡化。

 

在普丁「斷氣」減供天然氣下,歐洲電力市場趨緊,推升電價不斷飆高,若把當前德國的天價電力帳單轉化為原油,相當於超過1000美元/桶的油價,加上冬天逼近,可能導致歐洲天然氣價格同比增長15倍左右。

 

而根據德國航運專家說法,通行萊茵河的船隻需要大約1.5公尺的水深才能滿載航行,若僅求最低限度「安全通行」,臨界水位值約為40公分。但過去一個月間,水位大多落在30~40公分間。

英國《金融時報》8月中旬如此形容德國經濟前景,枯竭的萊茵河,是構成這場完美風暴的最後一道氣旋。當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面臨危機,整個歐洲經濟連帶告急。

 

再以法國為例,2022年核電發電量已降至 30多年的新低,電網運營商 RTE的數據顯示,截至8/26日法國電力公司核反應堆的可用性僅為 42%。而在此之前,法國一直都是歐洲最大的電力淨出口國之一。意味著今年冬天,法國電力市場將自身難保。

這會帶來巨大挑戰,一些國家可能被迫對工業用電進行配給。且如此之高的電價,可能迫使部分行業大規模減產,甚至停工。在整個歐洲,化肥生產商的產能大幅降低,對糧食和農業構成了威脅。

 

而能源飆上天價的背後,自然也伴隨著嚴重通膨危機。

如愛沙尼亞7月CPI年增23.2%,是歐盟27國當月最高的通膨率。另歐盟也不少國家7月通膨率都突破2位數,包括拉脫維亞21.3%、捷克17.3%、波蘭14.2%、斯洛維尼亞11.7%、荷蘭11.6%、希臘11.3%、西班牙10.7%等。

 

此外,高盛經濟學家表示,在天然氣價格持續維持在當前高水準的情況下,英國整體通膨率將達到 22.4% 的高點,且經濟衰退即將來臨。

 

另外,俄烏開戰以來快速擴大的難民危機,據歐洲智庫布魯蓋爾(Bruegel)研究所預估,2022年歐盟妥善安置烏克蘭人至少需要花費430億歐元,此龐大金額約佔歐盟全年計劃總支出的1/4。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面臨俄羅斯「斷氣」,歐洲天然氣價格飛漲,美國能源公司和貿易商藉由向歐洲出售天然氣賺取巨額利潤,在美國公司裝滿一艘大船LNG,然後以大約 6000 萬美元的價格將其運送到大西洋彼岸,然後貨物在歐洲的售價約為 2.75 億美元。單次運輸可賺取超過 1 億美元的利潤。

 

2022年,美國跨大西洋的天然氣LNG出口激增,歐洲各國政府拚命在冬季前填補其儲氣罐,不計成本購買美國液化天然氣。美國頁岩油業者反而賺翻了!

據大宗商品數據公司 Vortexa 資料,8 月份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的近 60%(即每日 11.5 萬噸) 流向了歐洲,相較之下,去年同期的占比僅 19%(或每日 3.5 萬噸)。這是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以鄰為壑式」套利!

 

目前歐洲區的能源危機、通膨危機、難民危機,嚴重打擊市場對歐元匯率的信心。即便通膨危機令歐洲央行提前結束貨幣寬鬆政策,結束近10年的負利率時代宣。但歐元兌美元匯率仍跌破1:1平價,是20年以來首見,反應歐洲經濟將面臨更大的衰退風險,恐須加「葉克膜」維生器。

 

■台灣8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47.2,也連續第3個月下跌

 

全球經濟衰退要來了嗎?

台灣經濟部統計處8/22日公布7月外銷訂單統計結果,反映終端需求走弱、廠商進行庫存調整,加以2021年同月基期較高,7月外銷訂單約 542.6億美元,月減7.8%、年減1.9%。

 

值得關注的是,台灣8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47.2,也連續第3個月下跌,低於50的榮枯線;且創下2020年7月以來最低,半導體需求放緩是原因之一。

 

展望未來,從美國、歐洲乃至亞洲的經濟活動減弱,加劇人們對升息、通膨上升可能使全球陷入衰退的擔憂。而以出口導向為本的台灣,在終端市場需求持續疲弱,加上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下,經濟成長動能勢必下行。

 

二、笨蛋,問題在QE!

 

美國在2008年「次貸金融危機」後,Fed展開10多年的無限量QE貨幣寬鬆,加上在近二年疫情推波助瀾下,美國Fed肆無忌憚印出8.8兆美元灑向市場,再透過信用創造乘數,2022年終於搞出一匹脫韁的「通膨」野馬了。

 

如今美國Fed為馴服這匹「通膨」野馬,3月初已升息1碼 (25個基點)、5/4日再升2碼、6月再升3碼並開始縮表,聯準會7/28日再次宣布升息3碼來到 2.25%~2.5% 區間,且從9月起每月縮表950億元。

 

因印鈔10多年,一旦反向升息、縮表恐怕也須耗用很多年的牛步時間,才不至於動搖國本。加上中間可能又會降息一下,救救景氣、並混淆投資人視聽,因此股市每逢跌深就能苟延殘喘,但恐為「死貓跳」的格局。

 

目前,Fed緊縮措施正導致股市上衝的動能正在一個月、一個月地消褪中。

我們只能確信,長多趨勢已反轉了,且正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ing。

 

由於高通膨惹民怨、傷民調,為了美國11/6日的期中選舉,Fed只能先以激進的升息方式,試圖栓著住這匹脫韁的通膨野馬,待選後再補救?

例如美國Fed到7月已升9碼,且從9月起每月縮表950億元。只是,目前升息才剛到半山腰,全球股市已經是搞得人仰馬翻,以後呢?

 

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警告,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若捲土重來,而且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

羅奇並指出,導致出現1970年代停滯性通膨的風險,背後有三大原因,包括美國利率處於歷史低位、聯準會的寬鬆貨幣政策,以及美國背負巨額債務。而這些背景因素與目前十分相似。

 

投資人必須有一個觀念,一個股市的長期價值是由全球景氣興衰與資金浪潮有多高所決定。

 

例如台灣央行8/25日公布 7月金融情況,由於外資淨匯出約 52.75億美元,加上放款和投資年增率下降影響,M1B和 M2年增率分別下降至6.67%、6.99%,是 2018 年 1月以來首見 M2年增率超越 M1B年增率,呈現市場解讀資金活水恐有疑慮的「死亡交叉」線型。此也暗示資金行情時代的結束!

 

再看看台經院8/25日公布的「7月景氣動向調查報告」:國內製造業因全球受通膨、升息循環影響,加上歐美家庭儲蓄率低,在家庭支出、貸款壓力雙重壓力下,筆電、智慧型手機、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汰換速度減緩,終端需求疲軟,因此製造業7月景氣下滑,創逾2年新低紀錄;其中7月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為87.91點,較6月的89.00點,下滑1.09點,呈現連續7個月下滑態勢,是2020年6月以來新低紀錄。

 

在美國Fed持續升息,推升美元指數勁揚下,新台幣已棄守30元關卡,31元關卡已近在咫尺。或許,景氣衰退與資金退潮正是這波外資不斷撤出台股、新台幣轉貶的主因。

 

三、「去全球化」使溫和通膨的時代已結束

 

目前歐美央行在對抗通膨戰役中,只能透過「升息手段」壓制通膨,且祈禱不要引發經濟「硬著陸」。

8月通膨雖然浮現觸頂跡象,但似乎以經濟放緩做為代價,且這不代表物價即可回到平穩狀態,因為全球供應鏈架構重組正在劇烈轉變中,此並不利物價回穩。

 

■從美國《通膨降低法》看供應鏈「在地化」

 

近期美國總統拜登已經簽署晶片與科技法案,撥款520億美元鼓勵半導體生產回歸美國,美國財長葉倫也提倡「友岸外包」概念,讓供應鏈分布在友好國家,避免斷鏈。

 

拜登8月16日又簽署《通膨降低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

此份窩藏「全面稅收、氣候和醫療保健法」的怪法,要求汽車製造商必須在北美組裝電動車,才有資格享受7,500美元的減稅優惠,未來「供應鏈在地化」,將成為所有業者無可迴避的挑戰。

 

回顧在「全球化」擴張年代,各國依「要素稟賦」所提供的便宜大宗原物料和低廉的勞動力來生產物美價廉商品,此有助於抑制通膨。

 

但在中美貿易戰後,「去全球化」使現在經濟架構正在劇烈轉變中:例如石油和天然氣價格因為俄烏戰爭居高不下、企業受制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並重建傷痕累累的供應鏈、緊繃的勞動力市場更讓勞工要求加薪。

所以,主要國家的通膨率若想回到2%央行目標左右,未來恐怕難以實現,除非出現經濟衰退。

例如英國8/17日公布,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年增10.1%,為 1982年以來最大漲幅,數據令交易員大吃一驚,紛紛拋售兩年期公債,導致殖利率陡升。

尤其德國7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增幅創下歷史最高,較2021年同期猛漲37.2%,助燃通膨擔憂,令人耳目一新。

尤其歐洲長期仰賴俄國天然氣,且歐洲央行 (ECB) 必須顧慮貨幣政策對19個體質不一成員國的影響,比其他國家面臨更巨大的挑戰。

 

反之,目前經濟民族主義的氣焰高漲,供應鏈「在地化」已被政治干擾(即便像美國這樣標榜自由放任的市場),選邊站成為時代的嘆息聲。

 

「全球化」年代,壓低通膨的結構性因素,包括把部份生產轉移到低所得國家,去充分運用其人口紅利。

而「去全球化」將是一場高風險的博弈,將扭轉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的結構性通縮趨勢。

 

面對地緣政治緊張情勢不斷升高,企業必須重建其供應鏈。

若製造業回歸本國,將使各國勞動力市場緊俏,進而削弱長期以來的通縮力量。能源價格高漲和工資上漲壓力,看起來不會在短期內消散。

 

對此,台灣企業的規模相對偏小,如何經營小而強的全球在地化,實需業者共組生態圈。君不見郭董的MIH逐漸發威,「生態圈創新」就成為優勝劣敗的要因。

 

另在去全球化和重建供應鏈過程中,除非Fed 引發大規模經濟衰退和高失業率,才能讓通膨大幅下滑。否則,通膨未來仍將是Fed難題。

因不僅重建貿易網路和供應鏈需要耗費多年時間,且這種結構性通膨更是 Fed 難以只靠「升息」對付的難解之題。

 

四、鮑爾目前面臨「兩難」的囧境?

 

鮑爾目前面臨「兩難」的囧境—即絞殺通膨或經濟成長只能「二選一」?

 

仔細剖析美國 7月CPI三項主要的權重因素,除糧食、油價回降外;房屋租金權重最大,佔 30~40%,而房價仍創20年來最大漲幅,且2022年租金估計再漲10%。加上勞動市場人力短缺,推升工資,而這二者又具有「價格下僵性」。

 

■6月全美房價增速趨緩,但仍較2021年上漲18%

 

根據標準普爾 CoreLogic Case-Shiller 指數,6 月全美房價較2021年同期高出 18%。這個增速比2022年5月要慢,5月的年增率為 19.9%。

重要的是要記住,減速和下跌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房價仍在上漲中。隨著 Fed提高利率,房貸變得更加昂貴,房價很可能會繼續減速。

 

另一份報告顯示,從 6月到 7月,房價下跌0.77%。根據Black Knight公司的數據,這是近 3年來的首次單月下降。由於房貸利率上升,房價正在走軟,雖然跌幅看來很小,但這也是 2011年1月以來最大的單月房價跌幅。

 

■美國7月JOLTS調查職位空缺數1124萬,每個失業工人有兩個職位空缺選擇

 

援引近日華爾街日報 (WSJ)報導也指出,過去數十年來壓低通膨的三股力量正在停滯或可能遭到逆轉,分別是:全球化、勞動力結構轉變,以及大宗商品供需。

 

在全球化下,跨國企業可以用新技術壓低成本,並在世界各地尋找低廉的勞工和生產地,很多商品價格都因為全球競爭而下滑,並幫助美國通膨保持穩定。

BOE 前官員 Charles Goodhart 曾在著作「人口大逆轉」(The Great Demographic Reversal) 中指出,1990 年代起的低通膨環境和貨幣政策關聯性較低,主要是因為全球市場出現成千上萬來自亞洲和東歐的低廉勞動力,讓出口到富國的商品得以保持低價。

 

但在中美貿易戰、Covi-19疫情爆發、俄烏戰爭重創供應鏈之後,許多企業主寧可承受較高的成本,仍必須設法提升供應鏈強韌度,例如把生產移回本國、或向多家供應商採購。此代表經濟保護主義升高,生產成本勢必增加。

 

尤其開發中國家的人口老化問題,也意味著通膨難以輕易減緩。

現在開發中國家的「反移民」政策,將導致人力不足而使通膨升溫。

例如自川普執政後民粹地執行「反移民政策」,使移民逐漸減少,也導致美國勞動力市場供需持續不平衡,全美「缺工」問題一時無解。

 

又如,美國勞工統計局8/30日報告,根據職位空缺和勞動力流動調查 (JOLTS),7月可用職位總數為 1124 萬個,每個失業工人有兩個職位空缺選擇。

這現象代表美國勞動市場仍然嚴重短缺。此會導致通貨膨脹,因為雇主被迫提供更高的薪酬來吸引勞工。

 

■鮑爾矢言「強力」對抗通膨,不排除9月升息3碼

 

聯準會主席鮑爾8/26 日在全球央行年會發表鷹派演說,狠狠表示聯準會仍將在 9月激進升息,矢言「強力」對抗通膨。促使恐慌指數 VIX猛飆,美股一路狂跌,科技股殺聲隆隆,道瓊收盤狂瀉逾 1000 點,創 5月以來最慘的單日表現。

 

鮑爾在演講中提到:「降低通膨可能需要經濟保持一段持續低於趨勢成長率的時期。此外勞動力市場可能也將走軟。雖然利率上升、經濟成長放緩與就業市場疲軟會降低通膨,但也會給家庭與企業帶來一些痛苦。這些都是降低通膨的不幸代價,但若無法恢復物價穩定,將意味著更大的痛苦。」

 

簡而言之,鮑爾在傑克森霍爾演說中釋出一個重要訊息,即目前通膨仍打不下來,未來 Fed 將繼續升息狠打通膨,且不惜在就業與經濟成長方面付出衰退代價。即鮑爾已放棄軟著陸目標,希望透過「經濟衰退」,引導通膨降溫,但此舉給市場掀起滔天巨浪。

 

由上分析,鮑爾想藉激進「升息循環」方法將CPI年增率壓至2%,除非升息到能擊垮房市,加上讓景氣衰退、致失業率上升,否則「升息循環」方式打壓通膨,最終恐仍徒勞無功?

 

■「供給衝擊」的病,用「需求衝擊」的逆解藥,很難救活!

 

為何鮑爾用「升息循環」方式狠打通膨,最終恐仍徒勞無功?

 

通常,當經濟面臨「需求衝擊」時,例如企業縮減招募、減少投資,消費者支出下滑,通膨和成長同步減緩(如2001年和2008年的經濟衰退類型就是)。

此時只要降息、降息、QE、QE…即可解決問題。

 

但這次疫情或戰爭爆發,帶來的是「供給衝擊」,一連串事件影響經濟體系供應商品和服務的能力,使實體經濟受創、通膨攀升。尤其疫情封城、俄烏戰爭和西方金融制裁,都破壞供應鏈,造成「供不應求」問題。

此「供給衝擊」的病,用「需求衝擊」的反向解藥—升息、升息、縮減QE、縮減QE…是很難解決問題。

 

面對「供給衝擊」病灶,若只簡單地用「需求衝擊」的逆向藥方,將使各國央行在抗擊通膨和支撐成長之間,面臨「兩難」的囧境。

1、升息不足,將培養更大的通膨巨獸

2、過度升息,將帶來更大的衰退風險

 

30 年來的低通膨環境,讓消費者、企業和Fed已忘記物價上漲的威力,因此Fed官員一直認為「物價只是暫時上漲」,如今Fed發現苗頭不對,通膨已星火燎原,工人要求更高的薪資、屋主要求更高的租金,這種價格下僵性,不是Fed 大幅升息可壓回原點,亦即我們可能必須忍受較高物價的新環境?或必須忍受較大的經濟衰退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未來經濟前景可能有四種路徑:

一為 1970 年代的「停滯性通膨」;

二是 1994 年一樣的「退而不衰」的「軟著陸」;

三是出現「成長型衰退」(Growth Recession),指經濟雖持續成長,但增長速度實在太慢,以至於失業率上升;

四為如同 2001 與 2008 年的「大衰退」。

 

目前市場主流觀點認為,前者兩種情況出現的機率渺茫,後面兩者出現的機率較大。亦即「埋葬了軟著陸的概念」。

而「成長衰退」已是最佳狀況,即Fed 的目標是透過將成長放緩至低於其潛力水準來降低通膨,此整個過程非常緩慢且十分痛苦,不過沒有經濟突然衰退這麼痛苦。但想實現這點美國需要一點運氣,因一個疲軟經濟體更有可能因意外事件衝擊而偏離軌道,例如油價再次上漲。只要有任何事情脫軌,我們將陷入衰退。

 

更悲觀的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經濟可能會出現「大衰退」,而其中一個理由是美國房地產持續低迷。

房利美(Fannie Mae)首席經濟學家 Doug Duncan 表示,二戰結束至今,房地產市場疲軟而美國沒有出現衰退的情況只有三次,分別在 1965-1966 年、1984-0985 年、1994-1995 年,而這三次,是Fed透過「提前」升息讓經濟降溫,給經濟與貨幣政策留下足夠反應的時間與操作空間。但這次,Fed誤判情勢,通膨大而無當,致目前絞殺通膨或經濟成長只能「二選一」。

 

在民主政治權衡中,後者太傷選票、一定母湯!

最終,一定妥協在前者—經過長時間煎熬,等待基期逐漸奠高,經濟數字自然美化修圖了,而此時人民也已麻木不仁了。

只是,似乎感覺生活一代不如一代了!為何上一代,只要肯努力,一定有未來?

為何這一代,好像沒有明天、只想躺乎、都不想努力?

時代愈來愈怪的勒!只是不知怪在那裡?

反正,誠如經濟學界大腕凱恩斯所言,「在長期,我們都死了”(In the long run,we are all dead)!」一切交給時間去負責!

 

■莫非定律:Fed會犯下重大貨幣錯誤,最終仍需轉向寬鬆

 

莫非定律第一條說:「所有可能出錯的事,都會出錯,且比你想像地早出錯,而不只一次。」

美國Fed官員2021年誤判情勢,近期搶補破網、紛紛發表鷹派言論,堅定升息,以抑制通膨飆升,但依莫非定律來看,Fed 最終仍將犯下重大貨幣錯誤。

 

例如,零售業的「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 發酵,引發通縮動能,導致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增速放緩。此時,美國Fed是否被迫改變其緊縮立場?

「長鞭效應」指供應鏈終端需求的細微變化,在中間各個層級的供應商評估時被逐層放大,導致上游存貨過多。

 

Fed 先前忽視量化寬鬆行動的洪害,如果鮑爾現又堅持通膨率回落到 2%官方的目標,那他勢必會過度緊縮貨幣政策,未來Fed仍將重蹈量化緊縮行動的錯誤,將會對經濟產生不對稱衝擊。

如同極端氣候,時而流動性洪災,時而流動性旱災—掌握不了time-lag節奏,Fed的政策干預只會對金融市場帶來大災難。說好的自由經濟呢?

 

目前Fed提議先將資產負債表縮減近三分之一,已相當於聯邦基金利率額外增加約 5%,再加上貨幣乘數的反槓桿作用。我的老天鵝啊!!!

 

總之,在金融市場已對QE上癮的時候,終將在政治壓力下,Fed可能在2023年底仍將被迫轉向再度擴表,並使美元貶值。此種極端氣候,更多的縮表、擴表,終將會嚇壞市場,導致市場失序、失控。

 

五、經濟衰退是否已無可避免?

 

鮑爾在8/26日演講中提到:「降低通膨可能需要經濟保持一段持續低於趨勢成長率的時期。此外勞動力市場可能也將走軟。雖然利率上升、經濟成長放緩與就業市場疲軟會降低通膨,但也會給家庭與企業帶來一些痛苦。這些都是降低通膨的不幸代價,但若無法恢復物價穩定,將意味著更大的痛苦。」

鮑爾這段話已暗示經濟衰退是無可避免了!!!

 

■「通膨問題」是否發展為更長期的「衰退問題」?

 

當Fed啟動升息周期之初,當然也希望美國經濟能「軟著陸」——即經濟放緩到足以壓制通膨,但又不至於引發衰退。

 

假如期中選舉之後,零售業的「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 引發了通縮動能,導致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增速放緩,美國聯準會 (Fed) 是否就會改變其緊縮立場?在此,「長鞭效應」乃指供應鏈終端需求的變化,導致中間各流通層級的供應商評估時被逐層放大,導致上游存貨過多。

 

不過,前提是,Fed 可以成功「壓制通膨」目標、又來得及回防剌激景氣回升。但Fed想激進升息大幅提高消費者和企業的借貸成本,又想避免經濟衰退,可能需要很大的運氣。

 

反之,若Fed無法控制通膨,不斷升息勢將導致美國經濟衰退。

尤其,如俄烏戰爭的持續、大陸疫情的清零政策,皆對供應面產生瓶頸效應,使通膨問題正發展為更長期的隱憂。所以,若只依靠目前升息手段,恐升到雲深不知處尚無法抑制高通膨?

 

■全球金融市場最大恐慌是—美國是否陷入經濟衰退?

 

若Fed不斷升息,金融市場最大恐慌是—美國是否陷入經濟衰退?

據谷歌搜尋引擎統計目前的「經濟衰退」搜尋量創下2004年以來新高,而美國上次長時間的經濟衰退發生在 2000年網路泡沫之後。

 

美國是否陷入經濟衰退?目前各方仍爭論不休!

財長葉倫辯解美國及消費者支出依然強勁,勞動力市場也很旺盛,擔心經濟衰退為時過早。

的確過去失業率大幅上升才代表美國經濟衰退,一般認為失業率超過 7%,才是經濟衰退。目前美國勞動力市場確實很旺盛,所以是否經濟衰退尚沒有答案。

 

但在俄烏戰爭後,西方懲罰和孤立俄羅斯,已經導致穀物、食用油、化肥和能源價格飆升。激進升息固然壓抑部分需求,但壓抑不了基本需求,尤其普丁已將「糧食、天然氣出口」武器化了!

 

只要普丁心情不好,歐美各國通貨膨脹數據難下降,此遲早會令拜登等西方國家抓狂的!

如果,Fed硬用升息、縮表來遏阻通膨,失誤的政策可能造成美國未來的經濟衰退。尤其,聯準會只能再採取更極端的行動,此只會造成金融市場全面崩盤。

而市場失控,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鮑爾如此搞下去,我真的很同情拜登!鮑爾該不會是共和黨派來臥底的?

 

■Fed升息過於激進,反而會加劇通膨?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史提格里茲也警告說,過於激進的升息可能反讓通膨問題惡化,因升息不能解決供應面的問題,只會讓情況更糟。

 

史提格里茲表示,隨著防疫封鎖措施解除、各國逐漸步向正常生活,全球經濟必須吸引更多供應面的投資,但全球央行紛紛收緊貨幣政策,升息讓吸引投資更困難了。

 

他解釋,企業可能在不失去業務的情況下轉嫁提高產品價格,房東可能把不斷升高的利息成本轉嫁給租屋族,推升物價漲幅。這些都是美國和其他國家經濟所展現的「市場力量」。

 

史提格里茲說:「升息要怎麼帶來更多的食物、能源,並解決晶片供應問題?升息無法解決問題的根本,反而會帶來實質風險,讓事情變糟。」

 

■美國2023年將陷入衰退,問題出在貨幣供應增長停滯!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經濟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Steve Hanke在8/29日表示,過去兩年由於美國放任貨幣供應量空前增長,導致目前通膨維持在高位。

他說:「2023年美國經濟將陷入衰退,這不一定是因為升息所帶來的後果。因為我們已經有五個月的 M2為零增長,貨幣供應增長停滯,而聯準會甚至沒有看到這一點。」

 

廣義M2通常被作為衡量貨幣供應總量和未來通膨的指標,M2包括現金、支票、儲蓄存款和貨幣市場證券。

Hanke 警告說,最近幾個月,M2貨幣供應停滯不前,這可能導致經濟放緩,並在 2023年帶來經濟衰退。

 

Hanke 預計,通膨可能會持續整個 2023年,甚至可能會延續到 2024年。

他的通膨模型顯示,到 2022年底,物價漲幅將在 6%至 8%之間。到 2023年底,通膨率將達到5%。離將CPI年增率壓至2%政策目標尚有距離,但美國經濟早已陷入衰退。

 

■殖利率曲線倒掛,暗示全球陷入「經濟衰退」的徵兆?

 

根據日經新聞報導,十大工業國(G10)中,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瑞典、紐西蘭等5國,竟然同步出現殖利率曲線倒掛情形。

因為,各國央行為了抑制通膨,紛紛加快升息腳步,上述這5國一度同時出現2年債殖利率高於10年債殖利率的「殖利率曲線倒掛」,而短債利率高於長債利率被視為是「經濟衰退」的徵兆。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主要5國同時出現「倒掛」,為2005年以來首見,回顧2007年5月發生次貸危機和2019年8月陸美貿易摩擦嚴重時,也頂多只有3~4個主要國家同時出現「倒掛」。

 

當然,也曾有過殖利率曲線暫時反轉,但之後並未出現實際衰退的情況。因此,目前僅能確信經濟已現衰退警訊,而殖利率曲線可能要維持「倒掛」好幾個月,經濟衰退的風險才會愈來愈大。

 

另面對經濟衰退的風險,Fed 是否會因此妥協,放緩升息速度,備受各界注目?

 

■彭博:三項指標預判美國經濟是否陷入「衰退」?

 

Fed 這波升息力道為近年來罕見,美國經濟是否會在Fed大幅升息下陷入衰退,近來引發激烈辯論?

但等到官方承證,往往已是陷入「衰退」的幾個月後。因此彭博提出三個指標,幫助投資人預先判斷「衰退」何時開始?讓投資人可以預作準備。

 

德意志銀行專題研究部門主管 Jim Reid 指出,標普 500 指數的修正幅度,已符合二戰後多次經濟衰退的跌幅中位數。每當股市跌得如此慘烈,隨後都陷入衰退。即使是成長型衰退 (growth recession),也不容股市投資人樂觀。

 

指標 1:美國經濟數據

 

美國的經濟數據已經開始放緩,即使還算不上衰退。但如果把全世界加快貨幣緊縮腳步也考量進來,全面不景氣的可能性正在升高。

 

例如亞特蘭大聯準銀的GDPNow模型顯示,房地產住宅投資第2季已萎縮7.7%,30年固定收益抵押貸款平均利率目前近6%,為2008年以來最高,雖然房屋供應不足,建商仍暫緩工程,新屋開工從近期高點 180萬戶降到 154.9萬。

 

消費面也開始減速,5月零售銷售下滑,是五個月來首見,若不計波動的汽車銷售、和大幅上漲的汽油,零售銷售僅增加0.1%,顯示通膨已經高到足以影響某些民生必需品的採購。

 

指標 2:美債 2年和 5年期利差

 

想提前掌握衰退何時發生,就要注意市場數據,彭博這裡列出的是美國 2年期和 5年期公債殖利率差,兩者反映 Fed短期內和較中期的升級。

 

如果 Fed 迫於經濟衰退而需開始降息,美債 2年期和 5年期的利差就會轉為負值,這在前三次經濟衰退都曾出現過。目前 5年期殖利率仍比 2年期高出20個基點。

 

Fed 偏好另一項指標:3 個月期公債殖利率、和市場對該殖利率 18個月後預期水準間的利差。目前該水準尚未跌入負數,在投資人擔心經濟衰退之前,Fed 還有將近兩個百分點的升息空間。

 

指標 3: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

 

首次請領失業救濟金數據每周更新,捕捉就業市場更即時的樣貌。從 1967年以來,四周平均人數的年增幅只要突破 5萬、並保持在此高檔超過一到兩個禮拜,經濟幾乎必定陷入衰退,只有 1977年短暫突破 5萬那次例外。

 

■彭博:判斷美國經濟衰退的另類指標

 

非比尋常的經濟態勢,可能需要不同尋常的數據幫助投資人判斷美國經濟是否陷入衰退。《彭博》也提供8大另類的指標,用做美國是否陷入衰退的參考依據。

 

第1:男士內衣指標

治裝費是經濟的指標之一?從直觀來說這一點都沒錯。

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 (Alan Greenspan) 就非常熱衷於追蹤這項指標。

 

此指標理論基礎是,經濟衰退時期,隨著失業率上升和支出下降,男性將推遲購買內褲,根據Euromonitor數據顯示,該數據在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和 2020年疫情期間再度證明是準確的。

 

沃爾瑪財測中也指出,通膨導致消費者把更多預算花在食物等必需品,但樽節對衣物、電子消費產品的支出。

 

第2:香檳指標

香檳通常用於慶祝美好時光,自 198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被視為未來事物的預兆,華爾街繁榮期間香檳的銷售量狂飆。

 

美國香檳局 (US Champagne Bureau) 數據顯示,美國香檳銷售量在 1987年達到 1580 萬瓶,然後在隨後的經濟衰退中崩潰,到 1992年下降到 1000萬瓶,這種模式在經濟蕭條期間反復出現,香檳銷售 2006年飆升至 2320萬瓶,然後到 2009年暴跌至 1260萬瓶。

 

據2022 年的NielsenIQ 的數據顯示,美國氣泡酒銷售成長率月月下滑,5月和6 月降幅介於 7%至 8%之間。

 

第3:唇膏指標

化妝品牌雅詩蘭黛 (Estee Lauder) 前董事長蘭黛 (Leonard Lauder) 曾提出「唇膏指數」,女性在景氣不佳時會沉迷於口紅之類等商品,使自己心情更加良好。

 

第4:裙擺指標

女人裙子的長短就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這是經濟學家喬治.泰勒(George W. Taylor)在 1926年首次提出。

 

自經濟大蕭條以來,裙子長度一直受到密切關注,在 1960年代景氣好時,女性開始穿出現像迷你裙之類的服裝,展現昂貴的絲襪,但 1929年華爾街股災等景氣不好時期,女性裙子都變長了。

 

迷你裙疫情前很流行,但隨著新冠疫情絲毫未減、烏俄持續戰爭以及經濟的不確定性,最近非常流行的款式是中長裙和長裙。

 

第5:尿布疹指標

由於經濟低迷時期減少更換尿布來省錢,這會導致用於治療尿布疹過敏的藥膏和乳膏的銷量上升,IRI 數據顯示,尿布疹相關藥品在 2022年的銷量遠高於往年,而尿布銷量與疫情前相比有所下降。

 

第6:紙箱運輸指標

紙箱裝運通常被用作衡量製造活動的指標,因為許多貨物都是用紙箱運輸的。

美國造紙大廠國際紙業執行長 Tim Nicholls 近期在財報法說會上表示,隨著美國人消費習慣的改變,第二季紙箱需求低於預期,並且可能會保持平穩,研判這是人們對通膨的反應。

 

第7:「衰退」關鍵字指標

《經濟學人》發表「衰退指標」(R-Word index) 計算報紙上提到「衰退」報導數量,當這個數字在某國家地區激增,代表該地區兩季度內,將迎來經濟衰退,1990 年、2001 年和 2007 的衰退指標大增,皆佐證美國經濟出現衰退。

Google 關鍵字搜尋量也有類似的現象,在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 (NBER) 定義為衰退的期間,衰退一詞搜尋量激增,並且2022年自 6月以來一直都在上升。

 

第8:科技業績、招聘放緩

《彭博》追蹤科技公司對招聘放緩的評論,近幾個月來,這一數字一直在穩步增長。近期,亞馬遜在本季削減 10 萬個工作崗位,並以 2019 年以來最慢的速度招聘。Meta (META-US) 執行長祖克柏7月初向員工表示「這是我們近期歷史上看到最嚴重的衰退之一」。

 

六、跋尾—苦日子將至,「活下來」最重要

 

事實上,美國當下通膨率飆漲是貨幣過度寬鬆需求面及供應鏈瓶頸供給面所交互推動,所以不是單靠Fed升息、縮表就可以抗衡,亦即美國幾乎無法避免經濟衰退了。

 

只是,鮑爾既然搞出一個40年來最猛的通膨,江湖已留名了。

只希望Fed勿再作法自斃,再搞出一個更長期的「經濟大蕭條」?

然若鮑爾能再搞出一個經濟大蕭條,我想,他也算不枉此生了!!!

 

■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未來三年,「活下來」是最主要綱領

 

8/22日任正非也提出示警,全球經濟將面臨衰退、消費能力下降的風險,華為應改變思路和經營方針,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獲利和現金流」,未來三年,到2025年,「活下來」是最主要綱領。

 

他認為,華為要縮小戰線,集中兵力在主業打殲滅戰,提升盈利,並把邊緣業務全線收縮和關閉。您是否也跟任正非一樣,準備好面對凜冬了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留言列表(212条)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