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股春暖花開

中國A股春暖花開
2home.co 楊惟婷

通膨已經開始降溫,聯準會也不再這麼鷹派,所以從貨幣面來看,美元指數目前也轉為弱勢格局,這表示國際熱錢(如外資等),將會源源不絕的往新興市場及亞洲跑,那麼,蟄伏已久的中國股市也就有補漲的機會。

大陸2022年受到嚴格的防疫措施與低迷的房地產景氣影響,國內生產毛額(GDP)僅成長3%,2023年大陸全面解除封控後,當局應會盡可能地刺激經濟成長,出現令人驚訝的局面。因此,中國A股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大陸2023年在國內生產毛額GDP、就業及國內消費方面,前景應該是相當樂觀。

當西方烏雲連天,不妨回首東方,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中國「清零」鬆綁,是全球經濟復甦的最大利多

過去四年來,中國深陷中美貿易戰與科技戰衝擊;內需市場、資本市場反壟斷整頓;疫情封控期間更發生了「爛尾樓」泡沫破裂。幸賴北京政府及時搬出對策,未釀成金融風暴。

但同時,全球亦大多陷入無限量 QE引爆「高通膨」衝擊;接著美國暴力升息引爆資產價格下跌與中國疫情「清零」引爆的消費不振,皆帶來消費負面的「財富效果」(Wealth Effect)。目前全球正面臨庫存過剩,未來去化庫存的囧境,以及是否出現供給大於需求的經濟衰退問題?

檢視中國經濟「清零」鬆綁,是否能振衰起敝、為世界經濟帶來新希望?
中國產業發展遠景,雖蒙上被美國科技制裁陰影;但前衛的人工智慧 (AI)、大數據 (Big Data)、及高階半導體技術與設備、電動車等發展還是如日中天。
其它如石化、紡織與塑膠等,在沿海地區還是持續擴廠。
這兩類產業中,前者是否會因美國禁令而自立自強?後者是否會因市場需求增溫,而清掉庫存、與使增產不致步入生產過剩局面?

在全球熱錢轉向這種情境下,中國「清零」鬆綁是及時雨,可促消費人潮增加、停工的廠商生產活動恢復正常,因此敏感的投資者當然預期大陸經濟回春及A股榮景將至。

尤其,中國人行為了「穩經濟」,與美國Fed的緊縮貨幣政策逆向操作,採寬鬆降息、降準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人行持續貨幣寬鬆中,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卻在 2022年11月中旬由貶值轉向升值;這在金融投資意義上,隱含境外資金以「金融帳」進入A股。因此,中國A股也步上多頭潮流。

從 2023 年 1月至今,「北向通」已淨買入中國 A股165億美元;這是近幾年以來,單月最高金額。這股反彈氣勢,或許可持續到 2023 年 3月初;中國兩會,人大與政協會議。兩會將聆聽國務院總經濟工作報告。
國際金融投資者皆認為,這突如其來的疫情鬆綁,對 14億人口的「有效需求」具有極為正面效益。

此次外資投資中國股市,大多在 MSCI(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 成分股上著墨較重,從 2022 年 10 月底至今、MSCI 成分股已上揚超過 50%;顯然是「中期反彈」架式。

上證股市與香港恆生股價指數,在這一波資金回流中受益最大;港股恆生股市主要成分股,自 2022 年 10月至今已上揚 62%,成交量較大的股票為,馬雲的「阿里巴巴」與馬化騰的「騰訊控股」、美團、盈富基金、中國遠洋等。
香港金融市場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中國對外開放的視窗;港元與美元是固定聯繫匯率制度,也是全球最大人民幣離岸中心。

二、1月北向資金買爆中國A股市場!

自2022年 11月中旬起,「北向資金」已出現加速淨買入中國A股跡象。
其中 11月淨買入 600.95億元人民幣,12月也有 350.13億元人民幣。
1月更加碼1,412億元人民幣,單月淨買入額創「陸股通」開通以來新高。
此淨流入額亦刷新歷史紀錄。

事實上,白11月中旬起,截至目前累計淨買入額達 2,363.98 億元人民幣,凸顯外資押注中國經濟復甦,湧入中國市場,人民幣1月也升值近 2.8%。
而2023年 1月,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盤中一度升破 6.69,較2022年 11月初低點反彈 8.6%。

至於,哪些行業及個股獲追捧,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數據顯示,近一個月「北向資金」增持金額較多的行業中,釀酒、金融、電池及光伏設備等類股受青睞。
個股方面,「北向資金」上月淨流入最多的個股是寧德時代 (300750-CN) ,累計買入 119.48 億元,貴州茅台 (600519-CN) 、中國平安 (02318-HK) 緊隨其後,淨流入額分別為 92.91 億和 87.98 億元,隆基綠能 (601012-CN) 、五糧液 (000858-CN) 、招商銀行 (03968-HK) 淨流入額也都超過 50 億元。

統計數據顯示,從 2015年以來,每年 1月「北向資金」均為淨流入,但流入規模都不是全年最高點。那麽,2023年 1月,「北向資金」有點反常,在新年伊始就急於「跑步入場」,究竟是一種什麽信號?

仔細回顧,2022年 10 /16 日至10/22日,中共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共同富裕」、及「平均財富」,第三次分配之政策,各國媒體唱衰中國經濟,外資拼命外逃;這次中國對疫情迅速鬆綁,使經濟活力從冷卻中回溫,外資被迫反手回補。

興業證券表示,保守估計外資2023年將流入3,000億元人民幣,若考量資金回補、全球流動性由緊轉鬆、中國資產優勢重現,流入規模有望衝上 4,000-5,000億元人民幣。

三、美銀:中國重新開放,吸引創紀錄資金流向新興市場

中國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台灣產業供應鏈生產地,重要外銷出口市場。所以中國重新開放市場與產能,將可激勵全球經濟復甦。

美國銀行全球研究部1/20日的數據顯示,投資人在截至1/18日的一周內,向新興市場債券和股票基金投入創紀錄的 127億美元,外資跑步進場,以回應中國放鬆對新冠疫情的限制。

對此,西部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易斌表示,2023年以來外資加速流入中國A股,主要是海外流動性轉折點臨近,中美經濟周期不同調,以及中美關係改善預期等三大驅動力。

從全球流動性看,隨著疫情擾動消退,地緣衝突趨緩,大宗商品供給壓力緩解,加上通膨回落趨勢基本確立,美國Fed貨幣政策轉折點也逐步接近,這促使全球流動性環境趨於寬鬆,推動外資加速風險資產配置腳步。

從基本面看,中國經濟逐步走出疫情封控陰影,由於基期低,2023年有望迎來溫和復甦,而相對歐美經濟在過去一年央行快速升息下,衰退風險逐步升高。

在市場信心方面,中美關係有望迎來階段性改善。2022年年末,原中國駐美大使秦剛被任命為外交部部長,近日外交部表態歡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中。
在此背景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人民幣7.328元高點快速升值至6.7元左右。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也提高外資在人民幣資產配置方面的意願。

據基金市場研究公司 EPFR Global 的數據顯示,至 1 月 25 日為止的前四周內,海外主動型基金經理人總計投資 A 股 13.9億美元,同期投資港股 21.6 億美元;被動型基金方面,數據顯示,同期淨流入中國、香港及美國中概股的資金,共計 70.5億美元。亦即,近期海外基金大量湧入中國與香港股市,規模超過 100億美元,創下 2018年以來新高,顯示中國資產展現超強吸引力。
主動型經理人對中國市場的態度,是五年來第一次如此樂觀。

摩根士丹利的數據也顯示,截至 1 /25日止,美國基金經理人在美國上市的中資股中,淨買入 13億美元,且敲進最多的是拼多多、百度及嗶哩嗶哩的股票。

從「北向資金」淨買入額也可看出中國資產持續釋放超強吸引力。截至 1月底,「北向資金」淨流入額累計達人民幣 1,413億元,衝上單月淨流入歷史新高。

四、中國1月製造、非製造業PMI同步重回擴張區間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1/31 日公佈的數據顯示,1 月製造業PMI為50.1,較前月上升 3.1個百分點,升至臨界點以上,符合經濟學家預期。

而1月非製造業PMI為54.4,較前月上升 12.8個百分點,重返擴張區間,景氣觸底回升,並優於經濟學家原估。

1月綜合PMI為 52.9,較前月上升 10.3個百分點,也升至擴張區間。

由最新數據顯示,中國 1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報喜,製造、非製造業、綜合PMI 三大指數同步重回擴張區間,顯示企業生產經營景氣狀況出現明顯優化,但 1月反映市場需求不足,仍是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首要問題,中國需進一步鞏固經濟恢復發展基礎。

國家統計局另外宣佈,2022年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為人民幣 8.40385 兆元,年降 4%。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高級統計師朱虹對此表示,儘管2022年工業企業利潤下降,但工業企業利潤上下游結構持續改善。
朱虹並說,目前國內外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企業經營壓力仍然較大,工業企業效益恢復仍面臨諸多挑戰。下一階段,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提振市場信心,擴大國內有效需求,鞏固工業企業效益回升基礎。

五、IMF:上調2023年大陸GDP成長率至5.2%

國際貨幣基金(IMF)1月31日發布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隨著中國的生活與經濟活動逐漸恢復正常,IMF把中國2023年GDP成長率預測,由此前的4.4%,上調0.8個百分點至5.2%。此反映出中國的流動性迅速改善。

IMF首席經濟學家古林查斯(Pierre-Olivier Gourinchas)認為,2023年中國經濟活動將出現相當強勁的反彈,生產活動因重新開放而出現擴張,而國內消費恢復將帶動需求成長,並使其他國家受益;但房地產業將繼續拖累經濟,在其市場得到一些整頓前,將不會成為中國成長的引擎。

全球經濟方面,IMF預測,2023年全球GDP增速可能會達到2.9%,較去年10月預測高出0.2%,這也是近一年來首次上調。雖然較2022年的3.4%有所放緩,但預計經濟成長會在2023年觸底,2024年將回升至3.1%。

IMF上修全球經濟成長預測,原因是美國和歐洲地區在需求上展現強大的韌性,加上能源成本緩解,以及中國放棄嚴格的新冠防疫限制並重新開放。

另外,聯合國經濟學家拉希德(Hamid Rashid)表示,中國經濟今年在帶動全球經濟成長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拉希德在發布旗艦報告《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中表示,2023年中國可望在刺激全球經濟成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他說:「我認為中國具備所有經濟復甦的必要因素,我們對中國經濟復甦非常樂觀。」
拉希德相信,今年中國經濟將復甦,因為中國的政策「在正確軌道上」,財政和貨幣政策「在正確方向上」。

拉希德更表示,中國經濟發展具備良好條件。特殊優勢是相對較低的通貨膨脹,即使在其他國家商品價格大幅上漲情況下,中國的通膨也保持在較低水準。另外,中國既是大宗商品消費國,也是旅遊商品消費國,對世界各國具有重大影響力。

以旅遊業為例,中國遊客是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拉希德表示:「歐洲現在也依賴中國遊客,中國在全球旅遊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六、任澤平:2023年度對中國經濟的十大預測

以下為任澤平博士在2022年12月20日「點燃希望」年終秀的內容整理:
希望對你看清中國A股的趨勢、把握未來的機遇有幫助。

任澤平博士2023年對中國經濟的「十大預測」如下:

(一)第一大預測:世界終將屬於適者生存

“最後活下來的不是最強大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快適應環境的”。

過去幾十年,全球經濟處在“高增長、低通脹、大緩和”的黃金時代,「全球化」帶來了世界經濟的繁榮,俄羅斯和中東廉價的能源,中國廉價的商品,美國廉價的美元,正構成了這個黃金時代的三大支柱。

但如今這三大支柱都被破壞了,破壞它的正是「反全球化」。
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導致來自中國的商品價格上漲了,地緣衝突導致來自俄羅斯的能源價格暴漲,高通脹逼迫美聯儲採取40年來最大力度的加息政策收緊貨幣,於是廉價美元時代也終結了,時代變了,我們唯一所需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順勢而為,適者生存。

(二)第二大預測:我們正處於百年全球經濟社會大週期的新舊交替

社會思潮、全球化、國際秩序、經濟運行機制、發展觀念等都將面臨重大調整轉型,這是一個大週期、大轉型、大動盪、大博弈、大有可為的大時代,我們可能正站在新週期的起點上,全球經濟社會的低谷往往醞釀科技創新、商業模式、經濟制度和產業浪潮的新一輪革命,這是失望的冬天,也是希望的春天。

任澤平博士對未來世界經濟有三大判斷:
第一大判斷,歐洲有可能爆發全面經濟金融危機,提防歐債危機重演,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可能也難逃一劫;
第二大判斷,全球經濟正在開啟新一輪深度衰退,美國經濟也難以倖免獨善其身;
第三大判斷,相對地,中國經濟有望重新引領全球,關鍵是科學防控、新基建、新能源、民營經濟重獲信心、平臺經濟發揮創新作用、穩樓市房地產軟著陸等。2023年中國經濟將再度歸來!

(三)第三大預測:全球正迎來高成本的大通脹時代

能源、糧食、勞動力、資金、貿易、引進技術等的成本都在上升,世界經濟從過去幾十年的“高增長、低通脹、大緩和”黃金時代進入“低增長、高通脹、大動盪”黑鐵時代,也可稱為“後全球化時代”,這既帶來重大挑戰,也帶來重大機遇。

大通脹時代來臨,為了對抗通脹,全球不得不收緊金融貨幣條件,這將大大的衝擊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部分市場和機構的“明斯基時刻”到了。亦即在經濟長時期繁榮,投資者過於樂觀,傾向於承擔更多風險,可能導致債務增加、槓桿比率上升,進而從內部滋生爆發金融危機的風險。當投資者承受的風險水準越大,直到超過收支平衡點而崩潰,這個臨界點就是「明斯基時刻」。
1991年日本泡沫破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次貸危機,都是著名的明斯基時刻。

過去人們享受著「全球化」的紅利,經濟一片繁榮,現在「反全球化」時代來臨,商品、能源、貨幣的成本都上漲了,為了對抗通脹,各國不得不收緊貨幣,金融市場的“明斯基時刻”即被觸發。
那麼,在這個「反全球化」時代,我們該怎麼辦?如何才能讓我們的資產保值、增值?

(四)第四大預測:任澤平博士認為中國經濟2023年面臨美元週期、世界經濟衰退、成本推動型通脹、新舊增長動力轉換等形勢。

展望2023年,任澤平博士認為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將呈四大趨勢:
1、這一輪美元強勢週期進入強弩之末。
由於2022年美聯儲採取了40年來最大力度加息來對抗通脹,所以美元指數創新高,歐元、英鎊、日元等匯率普遍貶值,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出現了一定貶值。同時,持續大幅加息,也給美國經濟增加了壓力,美國房屋銷售、消費者信心指數等均出現回落。我們預計2023年將會看到美國經濟明顯放緩,為防止經濟硬著陸,美聯儲加息放緩,美元指數回檔將為全球資本市場迎來反彈的機會,人民幣匯率將重新回到升值通道。

2、全球經濟正在開啟新一輪深度衰退。
美聯儲激進收緊貨幣,給2023年的美國增加了經濟衰退風險。歐洲經濟面對高通脹、加息、地緣衝突、能源成本上漲、資本流出等壓力,經濟出現明顯衰退,不少產業因為無法承受過高的能源成本而外遷。總的來看,2023年的世界經濟形勢比較嚴峻,中國的外需和出口面臨挑戰。
圖片

3、成本推動型通脹還將處在相對高位,呈現“滯脹”特徵。
主要原因是之前美歐過度超發貨幣,地緣衝突,以及逆全球化導致來自中國的廉價商品、來自俄羅斯的廉價能源時代一去不返。

4、新舊增長動力轉換。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在房地產大開發時代落幕以後,新基建、新能源、新一代資訊技術、數位經濟、人工智慧等正在醞釀新一輪技術變革。

而2023年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最大的邏輯和機會是四個字:「困境反轉」。
凡事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從中長期的角度,過去壓制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主要是四大因素:美聯儲強力加息收緊貨幣、疫情反復、房地產市場調整、民營經濟信心不振。

現在這中國宏觀經濟四大形勢均在邊際改善:
●美國通脹水準高位回落,美聯儲加息節奏預期放緩,美元強勢週期已是強弩之末,這是人民幣重大方向性利好。
●出臺優化疫情防控工作的措施,未來將更加科學。對於那些處於極度困境的行業,估值創歷史新低,從長期來看,有黃金般的投資價值。
●支持民營房企債券融資的金融16條和“三支箭”已經箭在弦上,傳遞出三好生還是要保的,房地產的政策拐點已經出現,是該出手穩樓市了。預計這一輪大部分的民營房企可能出清,但是中國城鎮化還有15個百分點的空間,將會重演剩者為王的故事。
●推動平臺經濟完成專項整改,提振民營經濟信心,為創新和就業作出貢獻。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意義,發揮了“56789”的重大作用,民營經濟信心的提振有助於恢復市場經濟的活力和經濟增長的動能。

(五)第五大預測:2023年中國將推出一攬子擴大內需的經濟復甦計畫
全力拼經濟,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新基建、綠色經濟、城市群建設、鄉村振興、大國重器、高端製造等將成為發力點,既體現新發展理念,也帶來新發展機遇。因此,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和擴大內需,提振市場信心,未來最好的投資機會就在中國。

2023年的中國經濟第五大預測:任澤平博士認為可以概括為“三三一”:亦即三大挑戰,三大機會,及一攬子復甦計畫。

三大挑戰是:
1、全球經濟衰退導致中國外需大幅收縮,2023年出口可能負增長;
2、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繼續,將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繼續不利;
3、房地產是週期之母,國民經濟第一大支柱行業,軟著陸還是硬著陸迎來關鍵時刻。

三大機會是:
1、美聯儲加息進入尾聲,美元週期強弩之末,人民幣貶值和資本流出壓力有望緩解;
2、新能源產業繼續爆發式增長,中國有望引領全球新能源產業革命;
3、如果能夠科學抗疫、實現房地產軟著陸、平臺經濟完成整改再出發、啟動新基建為主的經濟刺激計畫、重啟經濟,2023年中國經濟有望步入復蘇軌道,重新引領全球。

任澤平博士預測,2023年中國經濟將會推出「一攬子擴大內需的經濟復甦計畫」,全力拼經濟,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既短期穩增長,又體現新發展理念,其政策工具箱主要是:
●繼續降息降准,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用好專項債,加強財政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支援作用。
●大力推動以新基建為代表的投資計畫,比如,全國佈局東數西算大資料中心工程,繼續大力支持新能源和特高壓,等等。
●因城施策調整此前過嚴的限購限貸政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軟著陸。
●平臺經濟完成專項整改,進入常態化監管,發揮平臺經濟在拉動就業和創新中的作用。
●加大對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的減稅力度,大力支持大國重器的科研創新,解決卡脖子技術和技術研發。
●通過發放消費券等方式,提振消費者信心。
●在都市圈城市群加大軌道交通建設,打造一小時都市圈。
●刺激綠色經濟,大力發展綠色消費、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園區等,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
●加強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產業鏈安全建設,牢牢掌握發展自主權。
●中國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產業鏈,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基礎設施,有勤勞智慧的廣大人民群眾,有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群體,有富有韌性的經濟體系。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如果一攬子經濟復蘇計畫實施有力,將推動中國經濟走向復甦,各界將不斷增強對中國經濟前景的信心!
●“十四五”規劃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是國家大事,事關共同富裕、糧食安全、綠色發展、脫貧攻堅,歸根結底是與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緊密相關。

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中國式現代化起航,未來中國經濟七大關鍵字是:公平、安全、實體經濟、自主創新、生態環境、高品質發展、順勢而為。
2023年中國經濟逐漸築底,並有望重新引領全球。2023年中國經濟復甦力道,則取決於擴大內需政策力度、新基建新能源增長和穩樓市。

(六)第六大預測:《新基建》挑大樑,即新一代信息技術、元宇宙、人工智慧、資料中心、特高壓、智慧交通等大規模超前建設,打造中國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新引擎。

什麼叫《新基建》?就是支撐未來20年中國經濟繁榮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就像20年前鐵路、公路、機場、橋樑幫助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一樣。
《新基建》包括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充電樁、5G、新一代資訊技術、數位經濟、人工智慧、大資料、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正在挑大樑,短期有助於穩增、長穩就業,長期有助於打造中國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新引擎。

1、腦機介面
大家看沒看過兩部很有名的電影,斯皮爾伯格的《一級玩家》和科幻經典《駭客任務》。兩部影片都講了一個意念操控的虛擬世界。
想像一下,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用意念就能駕駛汽車、不用語言就能與別人交流。在科幻電影中,這樣的場景已不新奇;在現實中,有一項技術的應用正將想像變成現實。這項技術就是腦機介面。

人類的運動、視覺、聽覺、語言能力由大腦對應區域控制。而這些區域的啟動來自於大腦給出的指令,源頭是人的意識。
人類意識的本質是什麼?就是860億神經元的交互活動。他產生的電信號,就是我們理解意識本質的視窗。

腦機介面技術,是將人的大腦與外部設備連接,採集大腦不同功能分區對應的電信號,然後提取、識別、解碼大腦的意圖,最終回饋給使用者,實現大腦與設備的資訊交互。

腦機介面技術分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
馬斯克的Neuralink是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的代表企業。其開發了柔性電極技術,能在人腦中植入微小的電極,將3000多個感測器,分佈在100根4至6微米的絲線上。這項技術2021年的時候實現了讓猴子用意念玩遊戲。
他認為腦機介面技術在未來將會是人類通向“永生”的必要路徑。

也有人認為腦機介面技術將更加廣泛的應用場景在非侵入式路徑上。非侵入式無需手術,通過穿戴設備,直接從大腦外部採集信號,很顯然這樣的方式更容易被大家接受,目前涉及到的應用領域有包括肢體萎縮、殘疾、植物人、感知缺陷、抑鬱症、孤獨症、失眠症等輔具,這項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地緩解失眠症狀,修復睡眠品質。更可以想像,在未來這項技術能承載多少曾經破碎的夢想,讓多少殘障人士能成為作家、書法家、甚至是運動員的偉大事業。

2、星鏈技術
從這次的俄烏衝突來看,很多人會提到一個科技的創新技術——星鏈技術。
什麼是「星鏈技術」?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製造了低軌道衛星互聯網項目。在太空搭建4.2萬顆衛星組成星鏈網,提供更低價、更廣泛、更快速的互聯網服務。目前已把3000多顆衛星送入軌道,2024年前能再發射0.9萬顆。星鏈的工作原理,是衛星之間通過使用鐳射鏈路,相互發送資訊包;衛星與地面站之間,使用微波信號傳遞資訊,實現資訊互聯。

相較於傳統衛星互聯網技術,星鏈具備了很多的優勢:
●星鏈網路覆蓋範圍更大。
星鏈具備衛星數量優勢,覆蓋各個緯度,傳統衛星通常位於赤道附近,有地理位置限制。
●星鏈能快速傳輸資訊。
星鏈衛星距離地面僅210英里,傳統衛星軌道更高。更低軌道的衛星可以更早接收信號,更快傳播。
●星鏈將實現更低的聯網價格。
星鏈項目未來將運營數萬顆遍佈中低軌各個軌道的衛星。相對于傳統數顆至數十顆衛星,可提供速度更快、更穩定的頻寬,支撐更多的用戶。隨著用戶量的增長,分攤到消費者的資費將會比傳統衛星通信低得多。

當前,星鏈提供了烏克蘭緊急情況下的網路支援,説明資訊和情報傳遞。
星鏈在軍事通信、天基偵察監視、導彈預警等方面具有巨大應用潛力。
事實上,星鏈技術本質是對新一代資訊技術的創新。從星鏈在戰爭中起到的重大作用,我們進一步感受到發展新基建、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七)第七大預測:《新能源》革命迎來爆發增長期。

什麼叫《新能源》?就是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風電三大傳統賽道迎來大洗牌,自動駕駛、氫能源、儲能三大萬億級新賽道蓄勢待發,當下不投新能源,就像二十年前沒買房。

在當下,《新能源》相關的產業是中國經濟最具爆發力、增長最快的行業。
例如,自2015年以來,大陸新能源車產銷量連續8年排名世界第一。2021年創歷史新高,達到352萬輛,增長1.6倍。2022年預計銷售600萬輛左右,繼續增長一倍,滲透率超過20%。在2022年GDP只有3%左右增長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再次實現了翻倍增長,這就是趨勢的力量,只有20年前的房地產和互聯網才能媲美。

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入到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中,新能源汽車的技術不斷進步,成本不斷下降。預計10年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超過70%,也就是新能源車的銷量占所有汽車銷量占比超過70%。

新能源汽車為什麼最近幾年井噴式增長?
首先是快速的技術進步,續航里程提升,安全性能提升。
其次是全球環保大趨勢,2020年9月22日,中國向世界鄭重承諾,我們要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也就是“雙碳”承諾。
最後,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認可度提升。新能源汽車井噴是政策、技術和市場紅利疊加的結果,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我國為什麼如此重視新能源產業發展?
一個是大國競爭的制高點,抓住新能源革命的重大機遇。
中國在傳統車的時代,無論是市場還是技術包括品牌,客觀來講我們和歐洲、美國、甚至日本相比還有巨大差距,但是在新能源汽車,無論是整車還有電池等核心零部件,都已經誕生世界級企業,全球鋰電池前10強企業,中國占一半以上,我們有可能實現換道超車。
新能源革命已經到來, 2022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200萬輛,有望成為新能源汽車時代的豐田和大眾,銷量占國內一半,是後面所有的和,正在走向全球。

另一個是關係到國家能源安全,中國石油的70%依賴進口,其中70%過麻六甲海峽。在全球地緣動盪的時代,而石油又是上一個時代工業的血液,所以大力發展新能源,發展新能源汽車、鋰電、光伏、風電、氫能、儲能,保障我們的能源安全至關重要。
雖然中國缺油少氣,但是中國中西部有廣闊的戈壁、沙漠,這些都有可能是未來大規模佈局光伏的地方。
20年前買沒買房完全是兩個命運,今天在新能源爆發的黎明,不投新能源就是20年前沒有買房。這是時代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不過是時代的產物。

我們預計,未來新能源產業鏈將有5倍增長空間,將實現10萬億級的大賽道。2022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20%多,還有4倍空間,我們一年乘用車2500萬輛,如果未來用10年左右大部分替換成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一年就是3-5萬億,加上上下游的正負極材料、三電等,再加上風電、光伏、氫能、儲能、智慧駕駛等領域,整個新能源的產業鏈將超過10萬億,將成為國民經濟的第一大支柱行業,成為最有希望替代房地產的產業。

那麼,未來新能源行業最具爆發力的領域來自哪裡?我認為如果過去五年是新能源汽車和鋰電池的井噴期,那麼,未來我看好自動駕駛、氫能源、儲能三大萬億級新賽道,蓄勢待發。

未來全球新能源行業發展主要包含三大主線賽道趨勢:
從電動化到智能化,從煤電到綠電+儲能,從鋰電池到氫能源電池。

●未來從電動化到智慧化。
智慧駕駛是大勢所趨,軟體定義汽車時代即將來臨。

●未來將從煤電到“綠電+儲能”。
現在的新能源汽車並非最終解,甚至帶有偽新能源的概念,主要以煤電為主,未來“綠電+儲能”的模式才算真正的新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比重,主要包括可再生發電和電力綜合利用領域,比如風電、光伏、新能源友好並網的新一代電網、新型儲能等。

●從鋰電池到氫能源。
現在的氫能就像5-10年前的鋰電池和光伏,雖然還未大規模商用,但從底層邏輯上符合人類能源演化的大方向,是人類最清潔的能源解決方案,從技術進步和商用進展上,正處在爆發前夜。
能源安全、能源清潔化是重大國家戰略。氫能源是21世紀最清潔能源,元素資源豐富、儲能時間長、能量密度大。未來氫能源行業的發展,要從上游制氫、中游儲運氫、下游應用氫等各環節持續突破。氫能源產業鏈正走在發展的快車道上。

(八)第八大預測:「健康化、品質化、線上化、國潮化、情感化」消費升級

我經常講,中國消費升級,每10-20年成就一個大的機會。
談到消費升級,就必須說說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需要有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可以分為五級模型: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誼),尊重和自我實現。

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居民消費升級的路徑也十分清晰。
80年代解決溫飽問題,帶來了食品紡織工業的繁榮。
90年代解決耐用品需求,帶來了家電工業的繁榮。
2000年以後住行消費升級,帶來了房地產、汽車行業的繁榮。
很多機遇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都是「消費升級」帶來的時代趨勢。

未來消費升級往哪個方向去?帶來哪些產業的機遇?
未來消費升級有五大趨勢:健康化、品質化、線上化、國潮化、情感化。
1、健康化。
“送什麼都不如送健康,買什麼都不如買快樂”。
主打“輕降運動”的健康飲食、以及迎合新社交功能的新茶飲,成為競相追捧的新賽道。消費升級的一大表現就是健康理念覺醒,老百姓從“吃得好”到“吃得營養”的時代來臨。

2、品質化。
我們的研究認為,未來人們對於品質生活、美好生活等的需求將持續上升,未來20年將屬於“八大美好行業”:新基建、新能源、新國潮、新消費、數字經濟、生命經濟、銀髮經濟、金融經濟。

3、線上化。
未來我們的購物、生活、工作、生產、娛樂等將越來越「線上化」。
經過這次疫情,線下對線上的替代將更加快、更全面。為什麼?2003年非典,誕生了以阿里、京東等為代表的新零售,將我們的購物、逛街等線上化,替代了大商場。
2020-2022年的疫情持續了三年,遠超過2003年非典的半年,這大大普及了線上工作、生活、娛樂,以後不僅我們的商場購物被線上新零售替代,我們的寫字樓辦公有可能逐步被線上辦公和會議替代,我們的娛樂有可能逐步被線上元宇宙替代,我們的工廠將越來越智慧化、變成無人工廠、黑燈工廠…等等。

而對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年輕人適應的更快,未來得年輕人者得未來,得線上者得天下,購物、生活、工作、生產等「線上化」是大勢所趨。

4、國潮化。
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新國潮消費時代來臨!
消費市場呈現新氣象,比如,新式茶飲變種傳統茶文化受到年輕人追捧、中國元素亮相國際秀場、自主品牌手機和新能源車正走出國門。這些現象標誌著“國潮”崛起,在國貨、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全面綻放。

什麼是新國潮?就是新時代下,“製造業高品質發展”與“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碰撞出的火花。
國潮興起並非偶然,是符合國際規律的。2010年中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1年中國GDP規模114萬億元,占全球GDP 18%以上。人均GDP 1.24萬美元,可對標到美國70年代末、日本80年代初和韓國90年代;在此階段,美日韓均處於個性化消費、新生代消費群體崛起時期。

中國“Z世代”消費群體崛起,是“國潮”的主力軍。“
Z世代”是指1995-2009年間出生的一代人,恰逢中國經濟實力騰飛,民族熱情促使他們對國貨品牌的認可度更高。
“Z世代”又經歷了互聯網的高度發展期,在資訊多樣化、物質條件相對充足的環境下,不過分追求奢侈品所代表的社會地位,更注重性價比、黑科技、新鮮感和社交性。《百度2021國潮驕傲搜索大資料》顯示,90後、00後是國潮關注的主力,占比接近3/4。

怎麼打造國潮品牌?三大要素:品牌、文化、新消費。
品牌出圈有四大路徑:
●深耕細分市場、借助大單品引爆。
●在原料、設計和技術上打造核心競爭力。
●新行銷通過KOL和KOC背書、社群行銷、跨界行銷等方式,快速打響品牌知名度。
●“線上+線下”打通,數位化轉型。

5、情感化。
未來情感需求將快速增長是千真萬確的,寵物經濟、宅經濟、醫美、心理醫生、老人護理、護理機器人、元宇宙等行業正快速增長。
也延伸一個有趣的現象,如單身經濟、懶人經濟,正在引發消費新業態,衍生寵物、“一人份”、迷你家電、智慧家居等新賽道。

快節奏、高成本的生活壓力,以及婚戀觀的轉變,催生出單身經濟、懶人經濟。
一方面,寵物餵養成為單身人群消費新趨勢。根據統計,2021年北上廣深54.7%的單身群體有養寵物。2015-2020年中國寵物市場規模248億元升至704億元。
另一方面,“一人份”餐食、迷你家電、智慧家電迎來發展。半成品養生湯、自嗨鍋、預製菜為代表的方便食品成為滿足懶需求的新選擇,容納一人使用的迷你電飯煲、小水壺、小洗衣機等受到推崇。掃地機器人、電動牙刷、洗碗機等解放體力勞動的家居產品需求量大幅提升。

未來人們對「情感」的需求也將不斷上升,更加關注自身的體驗和幸福。

(九)第九大預測:應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和不婚化」成為國家戰略

中國人口的主要形勢是「老齡化、少子化和不婚化」,這對我們這個社會、國家、各行各業都影響深遠。從「開放」生育到「鼓勵」生育,大力「構建生育支持體系」,孩子才是未來財富的源頭,各城市也開啟搶人大戰模式。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全球普遍現象,但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之快、規模之大、程度之深,全球絕無僅有。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將呈現五大特點:
1、老齡化速度之快在全球前所未有。
1962-1976年是中國嬰兒潮和人口紅利的來源,帶來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過去20年房地產黃金時代,但這族群正加速步入老齡化。
2021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到14.2%,步入深度老齡化,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2033年左右進入占比超過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

2、中國老年人口規模龐大。
2020年我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達到1.91億,占總人口比重為13.5%,全球每4個老年人中就有一個中國人。預計2057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達4.25億人的峰值,占總人口比重三分之一。

3、高齡化、空巢化問題日益突出。
2020年中國80歲及以上人口3660萬,預計2050年將增至1.59億,高齡老人可能面臨更為嚴峻的健康問題,空巢老人和獨居老人的增長將弱化家庭養老的功能。

4、老年撫養比大幅上升,養老負擔加重。
2020年老年撫養比19.7%,預計2050年突破50%,意味著每兩個年輕人需要撫養一位老人。撫養老人和養育小孩成本高昂,年輕人兩頭承壓。

5、未富先老。
中國老齡化程度已經超過中高收入經濟體平均水準。
老齡化帶來了很多挑戰,比如撫養負擔上升、經濟增速下降等等,但是也帶來新的機會,比如,未來醫藥、醫療、養老、人工智慧等需求上升,家庭機器人將是大賽道,情感護理需求大幅增加,「銀髮經濟」將迎來快速增長。

我們再回頭來看看「少子化」。
2016年放開二胎前,當時國內人口學界有一個很大的爭議,有的建議放開,有的建議不能放開,保守派認為一旦放開,中國新生人口將出現大爆炸。
事實上,放開二胎後的生育峰值只有1782萬人,隨後一路下滑道2021年的1042萬新生兒,綜合生育率只有1.15,不僅低於歐美,還低於日本,2022年預計將跌破1000萬,中國生育率可能降到1以下,意味著如果不作出改變,未來一代人將少一半。

中國人口2022年開始負增長,也就是14億人將是中國人口的峰值。中國傳統文化是多子多福,為什麼成為全球生育率倒數的國家?為什麼年輕人都不願意生了?

除了「生育觀念」的轉變,可能很大程度上跟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成本負擔高等有關。

以OECD國家鼓勵生育政策體系來看,主要涵蓋保障休假、經濟補貼、托幼服務、女性就業支援等四個方面。

我們再來看看「不婚化」。
大陸結婚率從2013年的9.9‰逐年下降,2021年結婚率下降到5.4‰;離婚率從2000年的0.96‰上升到2020年的3.1‰。
另外,2013年結婚登記對數為1346.9萬對,2021年結婚登記對數下降到763.6萬對,連續八年下降。

結婚人數下降的原因:
●年輕人數量下降,
●適婚人口男多女少,
●初婚年齡推遲,
●結婚成本高,
●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大,
●年輕一代的婚姻觀念已經發生改變。

未來社會各方需要引導年輕人樹立積極的婚戀觀,共同關心適婚人群的婚姻問題,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幫助更多的單身青年走進婚姻、建立家庭。

(十)第十大預測:房地產業步入「存量分化」時代

2022年中國經濟令人矚目的大事件,是房地產大開發時代的落幕,1-10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22.3%,大幅負增長,創歷史新低。
大陸房地產業步入區域分化、房企分化、地段分化等,且日益明顯,
當「都市圈、城市群」時代來臨,「房地產稅」替代土地財政是大勢所趨,軟著陸還是硬著陸2023年見分曉!

為什麼大陸房地產業出現了這麼大的轉折?
任澤平博士曾經提出過“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分析框架。當前房地產市場的週期出現了長期大拐點,五大原因如下:
1、經過20多年高速增長,大陸房地產市場從「增量」時代步入「存量」時代
大陸房地產市場供求已基本平衡,大部分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已經出現過剩,住房整體已經靜態平衡了。

未來房地產主要需求來自城市更新、人口流入的20%的「城市圈、都市群」、保障房租賃房等,未來70%的城市房子將出現不同程度過剩。尤其,大部分東北、西北以及非「都市圈、城市群」的低能級城市,已經出現供給過剩。

行業進入存量時代,意味著進入洗牌階段,未來90%的房企將消失,房地產產業鏈上的建材、傢俱、家電等也將大洗牌。
由於房地產大開發時代落幕,土地財政難以為繼,因此房地產稅替代土地財政是大勢所趨。

2、中國正在迎來房地產置業人群需求的長週期峰值
這是跟過去20年的最大不同,也是這一輪房地產市場調整更為劇烈的深層次原因。
2013年以前中國20-50歲置業人群的不斷增加帶來源源不斷的購房需求,自2014年以來,置業人群見頂後開始回落,購房需求迎來峰值。

3、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加速到來,導致未來購房需求大幅萎縮
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少子化加速到來,中國出生率持續下降,這導致購房需求持續減少。

4、中國房價收入比和一二線城市房價在國際上偏高,擠壓了居民消費和實體經濟投資。
根據我們的《全球一線城市房價比較報告》國內地一線城市絕對房價、相對房價位居全球前列。從房價收入比看,以使用面積算,北上廣深市中心房價收入比高於紐約、倫敦和東京。從絕對房價看,全球前十大高房價城市,中國已占一半。

5、城鎮化步入尾聲,人均住房面積已接近發達國家水準
從城鎮化進程看,2015-2021年,中國城鎮化率由56.1%增至64.72%。
由國際經驗表明,城市化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緩慢發展期(30%以前)、快速發展期(30%-70%)、穩定發展期(70%之後)。
根據我們測算,1978-2020年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從8.1平方米增至34.7平方米,接近發達國家的水準。中國城市化已接近穩定發展階段。

那麼,未來中國房地產向何處去?
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基本分析框架:“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房地產作為國民經濟第一大支柱行業、地方財政最大收入來源、居民最重要財富、銀行最大風險敞口,關係國計民生,如何處置非常考驗智慧。

長期來說,人口往哪裡流動,哪裡才有需求,所以“跟著人口流動去買房”。
那麼,未來中國人口往哪裡流動呢?
採用世界各國人口流動的基本趨勢資料,研究發現,除了德國等少數國家,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口都在持續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發達國家城市化一般經歷兩個階段:從「城鎮化」到「都市圈、城市群化」。

我們再來看中國近10年,從城市群看,中國人口持續向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群集聚。從城市看,人口持續向少數核心城市集聚。近10年深圳、成都、廣州年均常住人口增量超55萬,鄭州、西安、杭州、重慶、長沙年均常住人口增量超30萬。這些城市均為所在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無論是國際經驗,還是國內經驗,我們發現,人隨產業走,人口自然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大城市為那些有才華的年輕人,提供了實現夢想的機會。

再根據國際經驗,未來實施以“城市群戰略、人地掛鉤、金融穩定、房地產稅、租購並舉”為主的長效機制,才能實現中國房地產市場軟著陸,避免硬著陸。

因此,未來應儘快確立中國「城市群、都市圈」的城市化模式,實現人地掛鉤。所以,分化是未來房地產市場的最大特徵。未來我們將會首次見證房地產的“分化式復甦”。

七、紐約梅隆十年展望:一個冒險家的時代又將來臨

紐約梅隆 (BNY Mellon) 投資者解決方案 (Investor Solutions) 1/10日發布了最新的十年資本市場回報假設 (CMA),這一假設提供了該公司對未來十年資產類別回報、波動性和相關性的估計,以指導投資者製訂其長期政策組合。

在其最新展望中,從股市來看,得出新興市場預計優於美股結果,此外,另類資產的潛力,預計更高於傳統資產。

過去一年的市場波動和資產重新定價,導致2023年的預期發生顯著變化。
因此,與 2022年的假設相比,2023年版本的 10年資本市場假設,預測所有三種資產類別 (股票市場、固定收益市場和另類投資) 的回報均高於預期。

紐約梅隆銀行在報告中說,無論從資產類別、地理位置、市值、風格等各方面角度來看,2022 年幾乎沒有「避險」資產,這一情況在 2023 年改觀,反映出未來 10年的預期回報更高。

紐約梅隆銀行投資者解決方案全球主管 Sinead Colton Grant 表示:「雖然傳統資產的預期回報率,相對於我們的 2022年 CMA有所增加,但我們仍然認為,對另類資產和私人資產的更高配置,是完全多元化投資組合的關鍵組成部分,可以產生更穩定的長期回報。」

八、跋尾—頂部靠理智,底部靠信仰

隨著對於中國經濟加速回升的預期,華爾街基金經理認為,中國股票的上漲行情才剛剛開始,2023年全年都可能繼續上漲。

儘管市場仍然存在一系列負面因素,包括拜登政府與荷蘭和日本達成協議,限制向中國出口一些先進的晶片製造設備。但整體而言,大多數分析師和策略師仍堅持看漲觀點,押注中國資產將隨著經濟復甦而繼續上漲。

首先,春節期間的各項數據優於預期,在結束清零政策後,遊客湧入景區,票房大漲,酒店、賓館和旅遊景點預訂量超過 2019年同期。較為不利的因素是住宅銷售面積年減 14%,這凸顯了振興房地產業面臨的挑戰。

其次,政策面做多更是分析師看好後市的原因。
當前,當局正全力以赴振興經濟和促進消費。預計 2023年中國 GDP 將增長 5%,遠超美國和歐洲。
基金經理認為,儘管最近幾個月已經大幅上漲,但MSCI中國指數的本益比為 12 倍,是全球較便宜的股票之一,特別是在分析師預計該指數未來一年盈利將增長 14% 的情況下。

政策的轉變讓中國股票重獲生機。最重要的改變,包括採取更有針對性的刺激措施,以穩定房地產行業,並重建潛在購房者的信心。此前,政府為抑制投機和限制向開發商融資而採取的措施導致房地產行業陷入混亂。此外,針對互聯網公司的監管力度也正在減弱。

最後,擴大內需消費將是未來重中之重。
中國目前更關注的是讓 14 億人口增加在國內的消費。官方自2022年底以來,一再強調擴大內需,中國國家發改委所印發的「十四五」(2021至2025年) 擴大內需實施方案,提出全面促進消費、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釋放內需、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等要求。

例如阿里巴巴曾處於過去幾年互聯網反壟斷監管提速的風暴核心,目前股價仍是 2020年峰值的三分之一。如今,因中國政府轉向更加寬鬆的政策立場和監管環境的改善,而使阿里巴巴帶來有吸引力的機會。

誠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里‧馬科維茨有一句經典名言:“資產配置是投資市場唯一的免費午餐”。正在春暖花開的中國A股,您的投資組合配置了嗎?

發佈回覆給「匿名訪客」的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