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d猶豫在【降、不降息】之間
2home.co 楊惟婷
儘管汽油、基本食品和耐久財的價格已有所下滑,讓通貨膨脹在很大程度上已降溫,但這頑強的【通膨】仍默默螫伏在各個角落裡、等待反撲時機。
總體而言,目前核心CPI上漲仍較2023年同期上漲3%之上。
約占 CPI權重三分之一的房屋價格上是推升【租金通膨】6%之上的主要原因;
同時,服務成本大幅上升的推動,也凸顯出【薪資通膨】4%之上仍十分頑固。
若油價再回升,那【商品通膨】會不會再死灰復燃、春風吹又生?
雖然,美國Fed官員及金融市場一直在尋求大幅「降息」刺激經濟成長契機,但通膨如「小強般」韌性,讓聯準會官員期待通膨將回落至 2% 的年度目標落空,因而投鼠忌器!
事實上,2024年是全球大選年,由目前各國政府加碼印鈔來支應財政刺激經濟成長來看,加上中國人行也加入印鈔行列,美國Fed想壓制「商品通膨」、「薪資通膨」、「房租通膨」恐功敗垂成!
總之,2024年正值全球大選年,各國「打通膨」,在政治正確下,一切等「凍蒜」後再說!一切只是「打假球」!
亦即,貨幣緊縮與赤字財政抵銷,金融環境仍十分寬鬆,因此,「二度打通膨」恐是2025年的事了!
尤其2024年中之後,各國央媽仍將「降息」、向資本市場注入流動性,來一場瘋狂饗宴!
但這居高不下的利率,不利中小企業生存,將有可能在2024年中引來「灰犀牛」任性踩踏!事實上,實體經濟的「中小企業」正深陷困境,反而,這將是美國Fed「降息」的合理化理由!
一、美國Fed陷在【抗通膨最後一哩路】的困境
■受惠【通膨基期效應】的紅利,已經用完了!
美國CPI年增率是在2022年6月已達到9.1%的波段高峰,因此在2023年6月前後的比較基期皆較高,加上,在Fed一系列暴力升息後,因此2023上半年起CPI的年增率YOY,在統計上,受惠【通膨基期效應】的紅利,表象上,給予物價壓力逐月緩解的印象。但您的生活負擔變好過了嗎?
不幸的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相對地,2023下半年後,同樣基於【通膨基期效應】,CPI年增率卻可能形成載浮、載沈情況。亦即,2024年年後的年增率也有可能進一步上升。
此種不能說的秘密,使得Fed官員也無法確認「打通膨」是否已經成功了?
這次連鮑爾也好怕怕,誠如1980年代,Fed主席伏克爾 ( Volcker) 曾經誤判、摔倒過,搞到二度升息到20%才打死【通膨】,鮑爾也好怕會在同一個地方摔倒、搞到名垂千古?
造成美國通膨「居高不下」的結構因素太多,例如:
1、俄烏、迦薩戰火不止,「商品通膨」是否又會死灰復燃?
2、「反移民」、供應鏈「在地化」,讓「薪資通膨」也回不去了!
3、「房租通膨」已讀不回,除非讓「房市」崩落?但選舉又近了!
4、美國又有一個容易引發金融危機的「失控央媽」!它好會踩空?
5、突發性人禍
例如3/26日美國巴爾的摩港的「佛朗西斯史考特基伊大橋」(Francis Scott Key Bridge) 遭「達利號」(Dali)貨運船撞毀坍塌,導致巴爾的摩港唯一航道被切斷,交通狀況堵塞,這對經濟影響將是巨大的。
因巴爾的摩港是美國汽車進口樞紐,地位尤為重要。
另外,任何原本應該在巴爾的摩卸載的貨物,無論是製造業原材料,還是零售店貨架上的商品,這些貨品延誤的影響,都取決於零售商或品牌擁有的庫存量和安全庫存量。
總之,美國Fed在抗通膨「最後一哩路」仍深陷在困境—
貨幣緊縮太久,擔心商業地產、區域銀行崩盤。
貨幣寬鬆太久,擔心通膨再起。
此將讓Fed猶豫在「降、不降息」之間……
■鮑爾為何對【通膨問題】含糊以對?
答案:可能是,連他也看不懂了!
或是,為了助力拜登連任,政治正確下、貨幣緊縮打假球!
Fed主席鮑爾3/6日出席國會參眾兩院的半年度貨幣政策報告聽證會時,他提到:今年某個時候開始降息是適當的!
他說明:雖然通膨仍高於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2% 的目標,但通膨已大幅放緩,且通膨放緩的同時、失業率並未大幅上升。隨著勞動市場緊張狀況緩解,通膨持續取得進展,實現就業和通膨目標的風險已趨於更好平衡。
即便如此,FOMC仍堅定致力於將通膨恢復到 2% 的長期目標。
自2023年年中以來,平均每月新增就業人數 23.9萬個,失業率仍維持在 3.7% 的歷史低點附近。
Fed自2022年初以來大幅收緊貨幣政策立場後,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FOMC)自2023年7月會議以來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維持在 5.25-5.5%。
Fed也繼續以可預測的方式快速縮減資產負債表。Fed限制性的貨幣政策立場對經濟活動和通膨帶來下行壓力。
Fed認為,Fed的政策利率可能已經在本輪緊縮週期中達到高峰。如果經濟表現大致符合預期,那麼今年某個時候開始放鬆政策限制可能是適當的。
但經濟前景存在不確定性,且無法確保實現 2% 通膨目標的持續進展。
過早或過度減少政策限制可能會導致我們在通膨方面取得的進展出現逆轉,並最終需要採取更緊縮的政策才能使通膨回到 2%。
同時,減少政策限制太晚或太少可能會過度削弱經濟活動和就業。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FOMC)預計,在對通膨持續向 2% 邁進更有信心之前,降低利率目標區間並不合適。Fed仍致力於將通膨降至 2% 的目標,並維持長期通膨預期的良好錨定。
基本上,上述說法,有掌握到「太極拳」精髓,不辱「武當派」門風!
■Fed持續【唱雙簧】,混淆投資人視聽!
在Fed主席鮑爾3/6日「唱鴿」後,2024年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FOMC) 投票委員、亞特蘭大聯準銀行總裁波斯提克 (Raphael Bostic) 立馬表示,他現在預估2024年只會降息一次,而且可能會比他之前預期的還要更晚
波斯提克曾經表示,他認為 2024 年降息兩次是適當的,且首次降息可能發生在今年夏天,但3/22 日卻一改先前看法,唱起「鷹歌」。
他向記者表示,這是一次困難的決定 (close call),Fed 必須在接下來幾周看看經濟數據的表現。
另芝加哥聯準銀行總裁古爾斯比 (Austan Goolsbee) 3/25日表態支持2024年降息 3 次,但拒絕預測何時開啟降息周期。
聯準會理事庫克 (Lisa Cook) 則警告,過早降息可能會造成通膨變得根深蒂固的風險,過晚升息可能傷害美國經濟。
鮑爾、波斯提克、古爾斯比、庫克等人唱起雙簧,「鷹鴿」訊號交錯,目的在混淆投資人視聽,讓投資人「多空並存」,以防出現一面倒的踩踏、失控事件。
此拖延戰術,是在等待民眾對物價壓力【麻痺、無感】。
二、【通膨】會不會死灰復燃、春風吹又生?
■美國1月CPI上揚0.3% 高於預期,年增率升至3.1%
美國勞工部2/13日發布報告,由於居高不下的房屋價格給消費者帶來壓力,衡量消費者在整個經濟中購買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的廣泛指標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上漲 0.3%,高於預期,年增率升至3.1%。
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的所謂核心CPI上漲 0.4%,較2023年同期上漲3.9%。也都高於預測的0.3% 和3.7%。
■美國1月PPI同樣曝露通膨頑強狀況
美國勞工部2/16日公布的 1月生產者物價指數 (PPI) 同樣增速超預期,1月 PPI年增 0.9%,高於經濟學家預期的 0.6%,不過較2023年12月的 1.0% 增略有下降,剔除能源以及食品等波動較大類別後的 1月核心 PPI年增 2.0%,遠高經濟學家預期的 1.6%。
觀察報告細項,讓上月 PPI 加速成長的元凶是服務業成本,在 1月成長 0.6%,創2023年 7月以來最高;1月支付給生產者的商品價格則下降 0.2%,為連續第四個月下降。
另外,1月PPI增速超過經濟學家預期,主因是受服務成本大幅上升的推動,同時也凸顯出通膨的頑強,削弱市場對聯準會 (Fed) 即將降息的預期。
■美2月核心CPI連兩月超預期升溫
由於二手車、航空旅遊以及服飾價格大幅上漲,美國2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連續第二個月超預期成長,強化聯準會 (Fed) 在降息方面的謹慎態度。
具體來看,美國勞工統計局 (BLS) 3/12 日公布數據顯示,2月CPI年增3.2%,高於前值的 3.1%。
Fed 青睞的通膨指標、剔除食品與能源成本的核心CPI 在 2月年增3.8%,仍為 2021年 5月以來新高。2月核心CPI月增 0.4%,為 8個月來最大升幅。
商品通貨緊縮仍在持續但已趨於平緩,但服務業通膨仍居高不下,較2023年同期大幅成長 5.2%。令人不安的是,核心商品的通貨緊縮似乎已經停滯。
值得注意的是,2月超級核心 CPI(剔除住房) 年增 4.5%,創去年 5 月以來新高,按月來看也飆升 0.5%。
根據報告顯示,住房 (包括租金) 和汽油對 2月CPI 漲幅貢獻 60% 以上。
二手車、服裝、機動車輛保險和機票的價格也有所上漲,這是自 2022年 5月以來的最大月漲幅。
經濟學家認為,核心指標比整體 CPI 更能反映潛在通膨。在 1 月的強勁數據之後,該報告進一步證明,通膨正在變得頑固,這讓央行官員們對過早放鬆政策保持警惕。
整體情況是,通膨呈現下降趨勢,只是速度沒有外界希望的那麼快。
Fed 通常會在即將到來的經濟放緩之前降息,但有鑑於目前經濟運作如此強勁,很難證明今年降息是合理的。
■美3月製造業PMI初值升至52.5,創近兩年來最快增速
標普全球 (S&P Global) 3/21日公布的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 初步調查顯示,隨著生產和工廠就業成長以及通膨指標加速,美國3月製造業活動出現自2022年年中以來最最快增速,不過對經濟貢獻更大的服務業活動疲弱,寫下3個月來最慢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在薪資持續成長和燃料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標普全球衡量製造商和服務提供商價格的綜合指標升至近一年高位,而服務提供商價格指數升至7月以來最高水準,表明通膨仍在持續。可以肯定的是,服務提供者對前景的樂觀程度達到 2022年5月以來的最高水準。
■馬士基:紅海危機恐亂到下半年,航運成本「持續堆高」!
全球航運巨擘馬士基(Maersk)2/27日發出警告表示,紅海航線的貨運亂象將持續到2024年下半年,全球企業應做好供應鏈成本持續墊高的準備。
馬士基表示,葉門叛軍「青年運動」(Houthi)不斷襲擊紅海航線船隻,許多貨櫃船為了避險,轉而繞行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船隻繞行非洲的時間延長,意味著前往美國東岸的貨物將出現嚴重擁堵延誤,建議客戶考慮在墨西哥、西北太平洋或洛杉磯等地港口裝運前往美國東岸的貨物。
■美國夏季汽油價格加速上漲!
根據美國汽車協會 (AAA) 表示,3/27 日全美汽油均價為每加侖 3.53 美元。亦即美國3月每加侖汽油較2月上漲 1/4 以上,一些分析師甚至預測5月前汽油價格可能會上漲至 4美元。
由於設備維護而暫停運行的美國煉油廠數量比平常還多,導致煉油廠能力下降。加上,烏克蘭以無人機襲擊俄羅斯,摧毀了大量當地煉油廠,約莫損傷 50萬至 100萬桶煉油產能,這些攻擊是「催化劑中的新變數」。
另外,委內瑞拉進口的美國燃料數量創歷史新高,因為經過多年的撤資,該國煉油廠的產能正在減少。
另夏季將至,與冬季混合汽油相比,夏季混合汽油品質更高,煉油廠可用更大的溢價出售夏季混合汽油。
最後,可能導致夏季油價上漲的最大未知數是天氣——2023年的熱浪摧毀了煉油能力,颶風先前也造成損害,導致汽油價格飆升。
■Fed在6月前利率可能按兵不動?
由於美國連續兩個月通膨超預期升溫,實際上已關閉了Fed在 6月之前降息的大門,而且 6月之後連續降息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小了。
其中,汽油和住房價格推動2月CPI年增3.2%;扣除能源和食品成本的核心通膨放緩速度也低於經濟學家預期。
在這居高難退的物價壓力下,市場普遍預估Fed將把政策利率維持在2023年 7月以來的 5.25%至 5.5%區間。
這顯示Fed緊縮性貨幣政策必須保持耐心和略為強硬態度,讓貨幣政策這劑藥方充分發揮作用。這也意味著,即便到6月,也可能沒有足夠證據支持「降息」的論點。
三、高利率環境下,實體經濟的「中小企業」還能撐多久?
2022年6月美國CPI來到9.1%,經歷一年半暴力升息,2023年底來到3%多,如此,是否已迎來『歲月靜好』呢?
事實上,實體經濟的「中小企業」正深陷困境,反而,這將是美國Fed「降息」的合理化理由!
■2023年各國不斷「升息」下,為何「衰退」卻猶抱琵琶半遮面?
有聯準會傳聲筒之稱的華爾街日報記者 Nick Timiraos在2023年6/26 日撰文指出,「為何央行踩了剎車,經濟增長未能更大程度地放緩?」為題,闡述這背後的三大原因。
第一大原因是,2020年新冠疫情所引發的不同尋常的衰退與伴隨而來的「過度QE」,導致目前升息的正常效果受到抵銷。
例如,汽車和建築業這兩個傳統上對利率特別敏感的行業就是最好的例子。
由於央行升息對經濟活動產生遏制作用需要時間發酵,本輪緊縮週期的這個時間點上,人們預期中的很多失衡可能還沒有來得及形成。
第二個是各國政府的「赤字財政支出」也持續推動著經濟增長,相對災難性的經濟衝擊卻不如預期那樣。
美國「赤字財政支出」政策在近年也為經濟提供了更多動力。美國總統拜登在 2021年批准的大約 1 兆美元的基礎設施計劃和2023年簽署的兩項立法提供了數千億美元的資金,以促進可再生能源生產和半導體製造,這些資金還在持續流入實體經濟。
第三,升息需要時間發酵才會在經濟中產生影響,並冷卻經濟增長和通膨。
研究機構 TS Lombard 董事總經理 Dario Perkins 表示,升息正以不明顯的方式減緩增長,貨幣政策可能看起來沒起作用,但事實上正慢慢發酵。
Timiraos總結寫道,許多經濟學家仍預計在未來 6到 18個月內會出現經濟衰退,這可能是因為升息的time-lag效果。
坦白說,各國「打通膨」,在政治正確下,一切是「打假球」!
亦即,貨幣緊縮與赤字財政抵銷,金融環境仍十分寬鬆,因此「打通膨」,也只能是「打假球」了!
■2024年美國逢大選年,全球央行全面傾向降息,全球股指競創新高!
在美國大型科技股推動標普500指數和那斯達克綜合指數創下新高下,台指及韓國 Kospi指數也尾隨而上;就連歐洲斯托克 600指數和日本日經 225指數也創下新高。
投資人應該感謝準備在未來幾個月降息的各國央行。包括巴西央行和墨西哥央行為首的拉丁美洲主要央行早就開始降息。同時,中國人行、瑞士央行已率先採取降息行動。
此外,美國聯準會、歐洲央行和英國央行皆暗示未來會降息。
聯準會真的很想降息。現在的問題已經不再是是否會降息,而是什麼時候開始。
雖然日本央行開始升息,但日本利率仍接近零,日圓匯率疲軟,貨幣政策仍偏向寬鬆。
此金融寬鬆環境,促使美國大型科技股一路強漲,也帶動全球股指競創新高!
■大型科技股一路強漲,仍粉飾不了中小企業輓歌?
2024年以來,美股標普500指數以AI為名,大型科技股一路強漲、勢如破竹。但漲勢主要是集中在輝達 (NVDA-US) 、微軟 (MSFT-US) 、Alphabet (GOOGL-US)、亞馬遜 (AMZN-US)、和Meta(META-US) 5檔。
2024年美國又逢大選年,為了助力「拜登經濟學」,道瓊、那指與標普500指數會不斷刷新歷史紀錄,市場情緒也不斷被歡欣鼓舞。
聯準會主席鮑爾雖沒有提供降息的確切時間點,但聯準會仍堅持2024年至少降息三次的預期,鼓舞市場多頭繼續押注,美國央行最快將於 6月降息。
儘管近期通膨出現黏性。
倫敦Abrdn機構投資總監 Max Wolman 表示:「投資人對聯準會降息過於樂觀,但現在這種情況已經被定價,市場認為2024年 3次降息更為現實。」
美國股市道瓊、那指、標普三大指數,仍漲勢強勁。
只是,大型科技股強漲,仍粉飾不了中小企業輓歌?
■美國2月NFIB小企業信心跌至9個月最低
美國全國獨立企業聯合會 (NFIB)在3/12日發布的報告顯示,由於對通膨的持續擔憂,美國小型企業信心在 2月跌至 5月以來的最低水平。2月信心指數從 1月的 89.9 降至 89.4。這也是該指數連續 26個月低於98的 50年平均值。
通貨膨脹已成為企業最關心的問題。在聯準會於2022年啟動升息周期,小企業主已感受到成本上升和信貸條件收緊的壓力。
NFIB 首席經濟學家鄧克爾堡 (Bill Dunkelberg) 表示:「雖然通膨壓力已有所緩解,但小企業主仍在應對物價和利率上漲帶來的成本上升。」
■由於自動化、人工智慧影響,美國2月裁員人數創2023年3月來新高!
就業顧問公司 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表示,2月裁員公告數量從 1月的 82307人增至 84638人,為2023年3月以來的最高水準,也是自 2009年以來 2月的最高總量。其中科技業、交通運輸、金融業和服務業裁員幅度最大。
Challenger 表示,重整工作以及工廠、部門或商店關閉是最常被提及的裁員原因。由於自動化、人工智慧相關的重組持續造成影響,截至2月,技術更新已導致 15225 人被裁員。
該公司資深副總裁查林傑 (Andrew Challenger) 表示:「由於部分公司因直接將裁員歸因於人工智慧而面臨強烈反對,因此他們將這種轉變視為『技術更新』,而不是用人工智慧徹底取代人類角色。事實上,除了人工智慧之外,企業還在擴大機器人和自動化技術。值得注意的是,光是2023年,人工智慧就直接導致 4247 個職位被裁減,這代表人工智慧對企業勞動力的影響越來越大。」
■高盛:借貸成本增幅近20年新高,高利率開始傷及企業獲利!
高盛表示,利率上升開始對美國企業獲利構成壓力。如果利率維持在高水準更久,可能會傷及企業獲利。
由柯斯汀 (David Kostin) 領導的策略師表示,近幾十年來,標普500指數成分股的股本回報率 (ROE) 總體增加了8.8個百分點,其中近五分之一的原因是利息成本下降和槓桿率上升。
而現在標普500指數公司的借貸成本同比增幅達到近 20年來的最高水平。
如果借貸成本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在高水平,這可能會阻止企業無法承擔更多槓桿,從而影響長期獲利能力。
雖然聯準會在2023年9月暫停升息行動,但利率超過5%,仍在16年來的最高水準。在此背景下,企業「利息支出增加」是對獲利的最大拖累。
■黑石總裁:殖利率持續居高不下,美國「消費者支出」恐受衝擊!
黑石集團總裁 Jonathan Gray 在2023年10/19日表示,美國消費者未來將感受到債券殖利率飆升所帶來的痛苦。
在美債殖利率持續走高,並創下 16年新高後,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一度突破 5%,創下 2007年來首次。
Gray表示,當 30年期抵押貸款和汽車貸款的成本高達 8% 時,消費者行為就會受到影響。如果維持政策緊縮並持續這麼久,必然會導致經濟放緩。
尤其,美國「消費者支出」一直是經濟實力的支柱。但隨著債務成本不斷上升,強勁的消費者支出熱潮可能很快就會停止。
據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的數據顯示,2023年Q3美國家庭可能就已經耗盡了疫情期間多餘的儲蓄,而影響 4,300 萬人的學生貸款支付剛剛在2023年10月初恢復。摩根士丹利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約 34% 的借款人表示他們無法償還貸款。
■美國恐有11.5%上市公司淪為「殭屍企業」
Glenmede 投資策略和研究主管 Jason Pride領導的團隊統計羅素3000指數 (RUA)追蹤 3000 大上市企業,找出稅息折舊及攤銷前 (EBITDA) 獲利不及過去三年利息成本的企業,得出結論:「借貸成本上揚、加上衰退風險居高不下,美國上市公司中,約 11.5% 已淪為「殭屍企業」,賺的錢還不夠支付融資利息。若是遇到殖利率持續上揚、或經濟衰退,可能把這些殭屍企業推向破產。」
對企業來說,當債券殖利率攀高,代表融資所需支付的利息也增加。
Glenmede 團隊說:「在所有條件一樣下,較高的美債殖利率會打壓美股,因為用來決定公允價值的未來現金流,在高利率環境中折價了。」
因股票和債券不同,若企業聲請破產,股票價值就完全被抹殺。
當經濟步入衰退,華爾街提供融資通常也會乾涸,進而把背負沉重債務的較小、較弱企業淘汰掉。
此外,雖然羅素3000成分股有 11.5% 被稱做是殭屍企業,但這群企業合計市值也僅占羅素3000總市值的 2.2%,因為許多都是小型企業。
四、美國企業是否爆發「破產潮」骨牌效應?
■美國銀行:G20國家的「非金融債務」規模達到250兆美元
2023年9月,美國銀行團隊發出警告,當2年期美債殖利率觸及頂峰時,都會發生金融風險事件,包括1997年的亞洲貨幣危機與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而9/25日美國2年期美債殖利率觸及5.12%,創下2007年6月以來的新高,此一指標也亮起紅燈。
美銀也說明,2年期美債殖利率觸頂時產生的金融事件有大有小,輕度是1995年12月墨西哥比索危機,中度則是1997年10月亞洲貨幣危機,重度的則是2007年8月全球金融危機。
除了「高利率風險」再度成為市場波動的主要原因,美銀的核心觀點認為,現在顯然還沒有到達「貨幣緊縮」的高峰時刻。
美國銀行也列出一項指標,即「央行中的央行」國際結算銀行(BIS)追蹤的數據發現,G20國家的「非金融債務」規模達到250兆美元,在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已經成長了一倍。
■ IIF示警:全球債務估2023年底突破310兆美元
國際金融協會 (IIF) 2023年9/16 日公布,全球債務在2023年第三季升至新高,達到 307.4兆美元,且第三季新增債務的三分之二來自美國、日本及法國等已開發國家。且到2023年底,全球債務預估將達 310兆美元。
IIF永續研究部門主管Emre Tiftik表示,按照過去5年累計增加25%的速度計算,全球債務2023年底將突破 310兆美元水平,2024年全球有超過 50個國家舉行「政治選舉」,民粹主義現象泛濫,勢讓債務情況惡化。
Tiftik表示:「對眾多國家而言,償還債務利息的負擔變得沉重,例如,美國償還的公債殖利率將於2026年攤占聯邦政府總收入的15%,遠高於目前 10%。」
全球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 (GDP) 比率 (又稱赤字比) 在2023年第三季末維持在 333%。
■駿利亨德森:利率更高更久下,恐引發企業違約骨牌效應!
資產管理公司駿利亨德森 (Janus Henderson Investors) 2023年10/27日發布報告表示,數十年來最大幅度的升息,恐會在未來幾年引爆企業違約的骨牌效應。
駿利亨德森報告指出,企業不得不以更高的成本,為債務進行再融資,這將損害他們支付利息的能力,最終導致更多違約發生。
標普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全球企業債務違約數已達 118起,幾乎較 2022年總數翻倍。
駿利亨德森固定收益全球主管 Jim Cielinski 說:「高債務水平和利率長期處在高檔的環境,為企業帶來償債壓力,同時斬斷以合理價格取得資本的機會。」
其中,仰賴銀行信貸的中小企業將更難取得資本,且借貸成本的成長可能超過收入,債務違約情況也會更加明顯。
■美國企業正掀「破產潮」骨牌效應
隨著寬鬆貨幣時代的結束,美國高利率居高不下,導致企業還款能力不佳。新一波企業破產浪潮正在形成,全球超過5000億美元的債務風暴將席捲全球。
國際信評機構穆迪示警,自2021年以來,僅在美國的問題債券和貸款數量就激增360%以上,目前處於不良水平的未償還公司債券和貸款總額超過5900億美元。美國高收益債券和槓桿貸款的數量,到2021年達到3兆美元,比2008年增加1倍多。
數據顯示,2023年僅美國就有120多家大型企業破產,即使如此,全球將近6000億美元的不良債務交易中,實際發生違約比例不到15%。這意味著,欠債超過5兆美元的公司可能無法償還,或者很難償還。
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高收益債的違約率預估將達到5.1%,在最悲觀情況下,該數據可能會躍升至13.7%,超過2008年至2009年信貸危機期間的水平。
為全球陷入債務困境企業服務的破產律師事務所Cleary Gottlieb透露,他觀察到今年大企業破產數量,正以2008年以來第2快的速度增加,僅次於疫情初期。
■標準普爾:全球「企業違約」速度為金融危機以來最快!
由於通膨降溫、財政撒幣政策退場和勞動市場大規模裁員已減弱,這些有利企業獲利的因素正消退中。
加上Fed開始大幅提高政策利率至目前22年新高的 5.25% 至 5.5%,借貸成本一路飆升。
與許多企業在疫情期間以超低利率進行融資不同,當債務到期且流動性耗盡時,企業再融資成本大幅上揚,換句話說,信貸緊縮可能導致高率再融資的企業爆發違約,致2024年可能會出現衰退。
標準普爾評級機構預計,隨著大幅升息對面臨融資成本增加和債務到期迫在眉睫的企業造成影響,違約率將繼續上升。
信評機構標普全球 (S&P Global Ratings) 3/15日報告顯示,受高利率和通膨持續影響,全球各地的「企業違約」速度正處於金融危機以來最快
標普表示,自2024年1月以來,違約的企業數量已增加至 29家,為 2009年來最高。
其中歐洲已有 8家企業違約,是 2023年同期的兩倍多。相較之下,美國共有 17家企業違約,略低於2023年同期的 18家。雖然美國發生的違約數量較多,但未能償還債務的歐洲企業比率,是 2008年以來的兩倍。
按產業來看,2月份違約的企業圍繞在醫療保健或媒體娛樂領域。
目前,信貸市場估只能承受 3%的 CPI。如果 CPI 反彈至 4%,可能會導致累計違約率達到 10%,高風險 CCC 評級債券將出現「大幅」降級;若 CPI 重新加速至 5%,就可能會引發全面違約浪潮。
五、一旦「降息」,是否成為美國經濟步入衰退的信號彈?
■新債王:美國經濟2024年初步入衰退,「降息」即將開始!
美國聯準會 (Fed) 2023年11/1 日宣布利率保持在 5.25-5.50%不變後,有「新債王」封號的雙線資本 (DoubleLine) 執行長岡拉克 (Jeffrey Gundlach) 認為,隨著美國經濟進一步惡化,並將在 2024年初步入衰退,美國利率即將走低。
岡拉克解釋,如果經濟減弱,Fed 可能在2024年夏初以前降息 200個基點 (8 碼)、把利率降到 2.5%,而非只降 50個基點 (2 碼),並警告,利息支出可能引發下一波「金融危機」。
他提出幾個衰退訊號:
首先是目前已經出現初步的裁員潮,失業率雖仍低,但正在漸漸走高。
其次,2 年期和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曲線的倒掛情況已經持續一年以上,最近更趨於陡峭,釋出衰退的訊號。
■Fed所相信的「軟著陸」可能只是個童話!
據《巴隆周刊》2023年11/1日報導,美國通膨率仍遠高於 2%的目標。如果聯準會(Fed)在這方面沒取得實質性進展,那麼合理的選擇應該是「升息」。
AllianceBernstein前首席經濟學家 Joseph Carson 指出,鑒於名義GDP正以20 世紀 80年代中期以來最快速度增長,Fed 應該考慮進一步提高政策利率。
因為歷史表明,只有聯邦資金利率等於或高於名義 GDP成長率,才能讓經濟降溫,但目前的利率目標仍比 GDP 成長率低 0.75 個百分點。
考慮到目前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和 Fed官員降低通膨的目標,更合適的利率政策應該是 20世紀 80年代中期至 90年代中期實施的利率政策,當時利率保持在和名義 GDP成長率一樣或更高的水準。
BCA Research 前首席經濟學家 Martin Barnes指出,Fed 預測美國經濟將在 2024年「軟著陸」,2025年通膨預期中值為2.2%,實際 GDP成長率為1.8%,聯邦資金利率為3.8%,這些都是「童話般的結局」。他認為,Fed 可能不得不調整通膨目標,最終容忍通膨目標升到 3% 至 4% 的區間。
六、跋尾—Fed是否再度犯傻?
前聯準會經濟學家、布魯金斯學會漢米爾頓計畫(Hamilton Project)主任Wendy Edelberg表示,聯準會「不希望失業率攀升」。鮑爾會為放寬信貸環境敞開大門,並選擇在幾年內忍受略高的通膨。
因這對尋求連任的拜登總統來說是重要的。選民已經不看好他處理經濟的表現,如果失業率在11月大選前大幅升高,只會助長這種負面看法。
而放寬信貸環境,這對投資人來說也是好消息。全球資產管理公司Point72經濟學家兼策略師Sophia Drossos表示,全球央行正在協助提振經濟增長的任務,尤其是美國央行,而這非常有利於風險資產炒做。
另「二度打通膨」恐是2025年的事了!
■菲利普曲線的迷思—「降通膨」和「高就業」不能兼得?
長期以來,Fed過於相信傳統經濟學理論「降通膨」和「高就業」無法共存的觀點。但在當前過度QE的時空環境下,此觀點可能不再適用。
若堅持此傳統經濟學觀點,可能導致Fed犯錯—
即在「降通膨」和「高就業」不能兼得的認知下,導致Fed犯下「過度緊縮」的錯誤,導致美國經濟「硬著陸」。
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2023年10/24日痛批Fed在2022年初發佈的經濟預測,當時官員堅稱通膨升溫只是暫時性,除了物價預測判斷失誤,Fed還預估利率水平到2023年底將升到2.8%,但如今基準利率卻已來到5.25%至5.5%之間。
戴蒙還表示,現今的政府財政支出比任何和平時期都高,他抨擊政府龐大的財政支出與浪費只會抵銷升息的「緊縮」效果,這也使得Fed升息1碼或不升息根本沒有帶來多大差別效果,導致通膨的頑強。
戴蒙先前也警告稱,聯邦基準利率可能會加到7%。而這可能是世界幾十年來最危險的時刻。他呼籲大家應該小心2024年的經濟前景「過度緊縮」的後果。
■美國Fed在抗通膨「最後一哩路」仍深陷在困境!
總之,美國Fed在抗通膨「最後一哩路」仍深陷在困境中—
若貨幣緊縮太慢放鬆,擔心中小企業、商業地產、區域銀行崩盤。
若貨幣緊縮太早放鬆,擔心通膨再起。
Fed猶豫在「降、不降息」之間,深怕動輒得咎……
總之,2024年正值全球大選年,各國「打通膨」,在政治正確下,一切等「凍蒜」後再說!一切只是「打假球」!
亦即,貨幣緊縮與赤字財政抵銷,金融環境仍十分寬鬆,因此,「二度打通膨」恐是2025年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