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速度經濟」

中國大陸的「速度經濟」

2home.co  楊惟婷

 

實業計畫,為國父  孫中山《建國方略》之物質建設。

1920年《實業計畫》完稿,其中提出六項計劃,分港口建設、鐵路、道路建設、採礦業、治河道等範疇。而對於此計畫書,國父  孫中山在其自序中有提到,希望藉助外國資本與技術一同開發中國,使得中國基礎建設與輕工業、重工業進行發展,中外共創雙贏。

而蔣夢麟在其回憶錄《西潮》一書中,描述孫中山如何以現代科學方法寫下此書,為中國工業化譜下藍圖!

 

目前,大陸在交通基礎建設上,包含了港口、鐵路、道路、採礦、河道等交通建設已經多所完備,尤其大陸力推的「一帶一路」,以經營「歐亞大平台」,更可說是《實業計畫》的延伸。

 

其實,「速度經濟」即是硬實力,也是實業建設的支撐!

大陸經濟從外貿「老三樣」(服裝、家具、家電)到「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光電產品),世界對大陸製造的印象,已從「物美價廉」轉化為「科技創新」,大陸製造助推全球綠色轉型和科技進步,大陸的形象正在重塑。而大陸走向全球,一切又奠基於「速度經濟」之上。

 

一、說好的「美國高鐵」呢?

 

2023年12/9日拜登宣布將啟動全美鐵路升級大計畫,合計編列82億美元,改善現有老舊的鐵路系統,同時在加州打造兩條真正的高速鐵路,改善美國民眾出行的體驗。

2024年3月中美國兩位眾議員在眾議院也重新提出了《美國高鐵法案》,希望投資2050億美元建設國家高鐵系統。該系統將為美國人提供更快、更清潔的出行選擇,並創造至少260萬人口的工作機會。然後呢?

 

拜登政府的兩條高鐵,一條連結洛杉磯跟賭城拉斯維加斯。另一條位在加州中央谷地區。

例如加州的高鐵計畫自2007年起就開始規畫,但後來發展不順利,2019年時加州新任州長紐森宣布撤銷大部分計畫。拜登宣布的補助有31億美元正是給這一路段的補貼。現在官方承諾該路段將在2030年建成,但很少有人相信這一目標能實現。

 

目前,州際高速公路為連接美國城市景觀的主要方式,汽車便利更使高鐵非美國人通行所必需,到今天都很難撼動。

 

但是,高鐵更具低碳環保,在大部分地區更省時間。尤其,鐵路運輸成本也較便宜。

 

總之,美國要發展高鐵,離不開歷史淵源、現實需要、利益切割、社會共識等多重因素。未來,美國高鐵能否實現突破,至少要看聯邦及各州政府能否協調各方訴求,整合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才能帶來希望。亦即,美國要發展高鐵,長路漫漫……。

 

二、美國「波音」的螺絲鬆了?

 

美國航空業也非常發達,航班密、票價低。

美國有近2萬個機場,其中近5千多個是公共機場。美國內部交通需求主要是跨東西兩岸,這種交通模式天然適合點對點的航空運輸。

 

但是,美國阿拉斯加航空2024年1/5日發生「噴裝」意外,一架波音737 Max 9飛機起飛後,1扇窗戶與大塊機身突然鬆脫飛走,導致艙內失壓而緊急迫降,所幸機上177人無人傷亡。

 

美國聯合航空公司1/8日也表示,經檢查後發現旗下多架波音737 MAX 9客機上的嵌入式艙門皆有螺絲鬆脫情況。

 

波音公司的飛機,居然在空中掉落一扇窗,似乎太搞笑了?

可見得波音公司的螺絲是鬆了。

 

螺絲在機械工程師的俗語是扣件,扣件的品質非常重要,可是美國工人拴螺絲卻如此馬虎?

這個事件顯示波音公司工人的工作態度,而複檢的工作也一樣馬虎,也顯示管理階層的鬆散。

 

的確,美國人最自豪的是有創意。美國的教育總不願意強調學生應該守紀律,尊敬老師等等……。過分強調自由當然是有問題的。

 

西方教育不太強調紀律,學校也不願意強調這種事了。所以大家一定會認為,”認真和守紀律”是老朽昏庸之人講的話。

 

如今,美國工人生產效率及品質的低落,恐怕才是美國製造業沒落的原因,亦即,美國工人的敵人是自己,而不是中國工人。

 

三、Tesla股價怎麼了?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新能源車市場,美國電動車巨頭Tesla可謂「壓力山大」。

Tesla近日宣布,為了降低成本,全球裁員10%人力,震撼市場!

 

電動車霸主Tesla在20220年股票分割前,股價上漲至2318.49美元,21年分割後也漲到1243.49美元。

Tesla從2024年以來股價累計下挫逾4成,跌至142美元,對比2021年11月創下的409.97美元歷史紀錄,顯然已讓多數投資人失去信心!

華爾街毒舌派分析師,甚至對Tesla給出20美元的目標價!

 

而2024年首季,Tesla交車量為38萬6810輛,年減8.5%,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擾亂供應鏈以來,首見交車量較前一年同期衰退。

Tesla為何跌落神壇,慘遭投資人拋售?整體來看,有以下3項因素。

 

1、產業競爭加劇 中國低價搶市

新能源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2024年3月,富國銀行分析師蘭根(Colin Langan)便出具報告,預估隨著市場競爭加劇、交車量表現不佳,將使特斯拉被迫再次降價。

 

2、創新緩慢 投資人失去耐心

相較於不斷推陳出新的競爭對手,Tesla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新車款亮相,以最受消費者歡迎的Model 3和Model Y為例,已分別問世7年和5年,即使Model 3推出「煥新版」,但CNN報導評論,「基本上,它依然是同一輛車。」

至於馬斯克宣稱的全自動駕駛(FSD)、無人駕駛計程車(Robotaxi)等技術,話題熱度也逐漸降溫,讓投資人失去耐心。

 

3、馬斯克爭議多,影響特斯拉形象

馬斯克個人形象和Tesla的高關聯性,無形中,也影響了消費者對特斯拉的品牌觀感。無論是在網路節目中吸大麻菸,或在社群平台X(前身為Twitter)上,對涉及反猶太主義的貼文表達認同,都讓馬斯克爭議不斷。

 

市場競爭加劇、創新步調緩慢,加上馬斯克爭議頻傳,讓特斯拉由盛轉衰。

2024年,面對中國新能源車節節進逼,Tesla又減價,又裁員,但不管怎麼掙扎,都無力抵擋這一波海嘯侵襲而來的滅頂壓力。

Tesla仍把希望寄託在中國市場。殊不知,中國的電動車已經殺遍全世界,看起來Tesla在中國恐怕愈來愈沒有容身之地!

 

四、大陸的高鐵路網建設

 

2008年,京津城際鐵路通車,開啟中國「高鐵時代」。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

 

2016年,新的規劃在「四縱四橫」主骨架基礎上,勾畫了「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宏大藍圖,打造以沿海、京滬等「八縱」通道和陸橋、沿江等「八橫」通道為主幹,城際鐵路為補充的高速鐵路網。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5.9萬公里,其中高鐵4.5萬公里。

 

具體來看,「八縱」通道包括沿海通道、京滬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銀)海通道、蘭(西)廣通道。

值得留意的有沿海通道,這條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大動脈,貫通遼中南、京津冀、山東半島、長三角、海峽西岸、珠三角等城市群。京滬通道則分為兩條線路,雖然中間站點略有不同,但起止站都在北京和上海,連接華北和華東地區。

2018年,廣深港高鐵全線開通,香港正式接入國家高鐵網絡。

 

至於「八橫」通道,包括綏滿通道、京蘭通道、青銀通道、陸橋通道、沿江通道、滬昆通道、廈渝通道、廣昆通道。

 

全長3,422公里的陸橋通道,是「八縱八橫」高鐵網中最長橫向通道,東接江蘇連雲港,西接新疆烏魯木齊,穿行於黃河流域,貫通東隴海、中原、關中平原、蘭西、天山北坡等城市群。這條路線通過中亞、西亞到遠可至歐洲鹿特丹,即新亞歐大陸橋,因此也稱為陸橋通道。

 

目前,「八縱八橫」是中國高鐵網的主幹,再以城際鐵路為補充,基本連接省會城市和其他50萬人口以上大中城市,實現相鄰大中城市間1至4小時交通圈,城市群內半小時至2小時交通圈。據悉,新修訂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遠期展望到2030年,中國高鐵里程達到4.5萬公里左右。

 

而國鐵集團於2020年出台的《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則提出,到2035年,中國鐵路網將達到20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鐵約7萬公里,同時要形成全國1、2、3小時通達的高鐵出行圈。

「1、2、3小時交通圈」具體來看,一是主要城區市域(郊)1小時通達,形成市域和通勤客流圈,如粵港澳大灣區廣深、廣珠間;二是城市群內主要城市間2小時通達,形成城市群快速通道,如京津冀區域北京到石家莊間,長三角區域上海到南京、杭州間;三是相鄰城市群及省會城市間3小時通達。

 

若以時速200公里以上作為廣義上高鐵的界定標準,福建、安徽、江蘇、江西、河北、廣東、河南和湖南這八大省,已實現所有地市高鐵貫通,也就是「市市通高鐵」,「坐高鐵看中國」 已經成為民眾享受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

 

更有外媒稱,中國高鐵是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長的技術水平和日益繁榮現代化的象徵,更是社會協調發展和凝聚力的具體表現。

 

■時速600公里磁浮列車,將實現地面飛行

 

磁浮技術最早是1922年由德國人發明並獲得專利,此後其他國家跟進研究,包括美、英、日、加、俄、中等國。其中幾個國家都建造了試驗性的商業營運短程磁浮列車,以做為研究之用。到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間,大部份國家陸續放棄繼續投入資金,原因是大量的研發與建造成本看不到未來商業運轉的經濟成效。只有日本與德國對此還有雄心壯志,最後中國也加入戰局,但過程都相當坎坷。

 

號稱以「貼地飛行」的時速600公里速度設計的高速磁懸浮列車,最近在青島下線,經過測試後有可能打破目前由日本保持的時速603公里的世界紀錄。這是中國在磁浮技術上的重大成就,在與西方的科技競賽上有深遠的意義。

 

據《快科技》報導,目前中國已建成3條磁浮線,包括上海磁浮線、北京地鐵S1線、長沙磁浮快線。不過,這些磁浮線多屬於中低速磁懸浮,當中最快的上海磁浮最高時速430公里,但營運時速已降到300公里。

 

最近,廣州發佈2035綜合交通規劃,提出建設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新增廣珠澳高鐵、廣深第2高鐵,預留京港澳高速磁懸浮、滬(深)廣高速磁懸浮2條通道,新規劃中的時速高達600公里以上,堪稱陸地最快交通,這個速度在地面上大約是音速一半左右,與波音707客機在高空巡航速度相當。

如果按照這個速度運行,從廣州、深圳到北京、上海兩地,通行時間有望減少到2~3小時,中國的4大一線城市將徹底連成一體。

 

未來磁浮列車要進行商業營運,雖然可用大規模生產建設來降低成本,但仍要考慮到對現有正在如火如荼建設的高鐵排擠問題在與現有高鐵系統競爭之下,鉅額虧損幾乎注定的事。這也是為何其他國家發展磁浮技術數十年,從未真正讓磁浮列車進行商業營運的主要原因。

 

總之,若只是為交通需要,目前積極建設中的高鐵才是當務之急,即便如此,具有壟斷地位的高鐵也是虧損連連。而唯一持續試驗磁浮的功用,現在看來只會在精進技術上有作用,商用上,目前仍完全無法預期。

 

五、大陸的汽車工業建設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電動汽車不僅價格有競爭力,技術也領先於競爭對手。在大陸國內,中國消費者購買的電動汽車數量已超過燃油汽車,自主品牌汽車尤為受歡迎;在國外,中國電動汽車受到全球消費者的熱切追捧,推動中國2023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2023年,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的新能源車(包括純電動車和油電混合車),銷量超過300萬輛,年增逾6成。

海通證券在研報中指出,2024年比亞迪將受益於「以舊換新」政策的推動,加上出海和高端化推進,預計公司2024年新車銷量約378萬台,年增長25%。

 

■電動車、電池行業成大陸經濟成長新引擎

 

大陸受益於清潔能源汽車的產業政策,電動車與電池產業正在蓬勃發展,並走向世界,取代網路行業,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新引擎。

 

例如,中國銷量最高的電動車企業比亞迪,在截至2023年6月的12個月內,員工人數增加50%以上、達到63萬多人;並與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一同躋身中國市值最高的民營企業。

 

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2023年銷售的新車中,每四輛中就有一輛是純電動車或插電混合式電動車,且幾乎由中國品牌或特斯拉生產。分析師預測,到2030年,電動車在中國新車銷售的占比將達到80%。

 

■雷軍3年造車,就打趴蘋果!

 

中國大陸智慧手機廠小米,只用3年時間研發,就推出首款電動車SU7,完成競爭對手蘋果花10年都做不到的事。小米3月底推出電動車SU7後,迅速在汽車市場爆紅,並保證完成2024年10萬輛交付目標。

 

小米SU7系列售價約在3萬美元~4.2萬美元之間,一次充電最高可行駛500英哩(約800公里),且比在大陸製造的特斯拉Model 3價格便宜4000美元,SU7性價比更高。

 

小米為了節省時間與成本,仿傚特斯拉和其他汽車製造商的做法,構建自己的產品開發知識,並與大陸供應鏈快速融合。事實上,特斯拉Model 3為小米電動車的靈感來源之一,並為其最大競爭對手。小米造車成功,也凸顯百年汽車產業面臨新的現實,就是近年來,隨著電動汽車崛起,製造汽車的門檻已經降低。

 

■中國車企強勢崛起擋不住,首次擠進全球汽車銷量前10名

 

雖然西方國家擔憂低價中國電動車向全球傾銷而設定高關稅政策,仍阻擋不住中國汽車在全球市場攻城掠地。

 

據最新的全球汽車銷量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1~3月全球汽車銷量中,大陸的吉利汽車首次躍居全球第10名,達到73萬輛,銷量同比增長27%。這將為中國汽車在全球市場與傳統汽車製造巨頭爭霸開創先聲。而中國浙江吉利控股集團的汽車而加速吉利汽車擠入全球第10的主要力量,則是該公司生產的電動汽車。

 

而受到關注的其他中國車企同樣來勢洶洶,包括比亞迪(BYD)、中國長安汽車、奇瑞汽車和上海汽車團等4家車企,也在本季進入全球前20名。

其中,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比亞迪(BYD)銷量也達到62萬輛,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3%。其中電汽車銷量為30萬輛,僅次於美國特斯拉的38萬輛。

 

六、大陸的航太航空工業建設

 

■大陸航空航太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中國大陸航空航太產業已被列入國家策略性新興產業和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在“十一五”期間中國大陸航空航太產業發展迅猛,民用飛機的研製、生產、銷售情況良好,外貿和轉包生產取得長足進步。同時,“十一五”期間,中國大陸民用航空工業產品產值將達到467億元人民幣。

特別是“十一五”期間成功進行了45次運載火箭發射,將自主研製的51顆衛星發射上天,形成了氣象、資源探測等多個系列,其中風雲2號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率先向業務服務型轉變。

 

面對美國「沃爾夫條款」等制裁,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完全獨立自主,幾乎實現了航太領域的所有目標,包括火星登陸探索、全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太空站、登陸月球背面等。

 

新興國家也將航空航太產業作為自己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中國大陸政府高度重視航空航太產業發展,“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大政府支援力度,促進航空航太產業快速發展。

 

■大陸首次揭露四個重要商業航太工程

 

根據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透露,大陸計畫在2022年前後完成太空站建造並開始營運,太空站近期規模為66噸可載3人。

同時,第五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太高峰論壇2019年11月19-20日在湖北武漢舉行。中國航天業首次發表四個重要發展計畫:

1、天基互聯網系統:虹雲工程將於2020年投入示範應用,未來隨時隨地可接入互聯網不是夢!

2、商業天基網絡地面服務平台

航天星雲·天基網絡地面服務平台發布,整合衛星資源,擴大衛星數據應用領域!

3、天基物聯網:”航天+物聯網=天基物聯網”

“行雲工程”武漢衛星地面站建成,“行雲二號”衛星將於年底發射!

4、國家級航天產業基地–武漢國家航天産業基地

快舟火箭總裝中心年底投入使用,一期具備年生產20發快舟火箭能力!

 

大陸首個商業航天産業基地——武漢國家航天産業基地,有望年産20發火箭、120顆1噸以下通用衛星。航天科工集團正在與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推進建設覆蓋衛星、運載、地面和應用等全産業鏈的産業園區。

透遏組建專業化商業航天公司,共同支撐“五云一車+火箭+應用”的產業發展格局。帶動各方資本積極參與,合作發起設立了總規模100億元的湖北長江航天產業基金,重點投資商業航天等領域。

 

未來太空旅遊必將成為大眾消費產品。因此,太空經濟主要包括四大領域:

1、航天器在軌服務與維護。2017年中國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在太空開展四次在軌加注試驗,相關技術除了在空間站應用,也具備商業開發前景。

2、在軌組裝與建造。要實現太空工業化,最關鍵的是利用地外資源,在太空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以太空太陽能電站為例,如果在地球靜止軌道上建設近千個2吉瓦的太空電站,並從月球、近地小行星獲取資源,並利用在軌組裝與建造技術來實現。例如,中國即將建設的天宮太空站。

3、近地天體的資源開發。近年來月球水資源的發現,將為月球開發建設提供了重要基礎。還有,探明的化學元素具備製成太空電站所需太陽光電池及太空材料的條件。月球的真空、低重力環境,有助於實現磁懸浮、太空電梯等電器化航天發射運輸方式,淘汰傳統的化學能手段。另外,一些近地小行星含有大量工業金屬以及貴金屬,可以為太空發展提供重要的物質資源。

4、太空旅行與居住,包括亞軌道飛行、太空旅館以及地外天體探險等。截至2019年11月,全世界共有來自38個國家的562名航天員進入太空,其中有7人8次自掏腰包實現太空旅行。其中,中國有11名航天員14次進入太空,利用神舟飛船和天宮一號、二號。

 

此外,大陸航太領域2024年的鮮明特點是商業航太保持快速發展、民營航太公司異軍突起。

 

■在航空領域,中國國產C919大飛機開始服役

 

中國國產C919大飛機完成實質性商業運作。在C919商業營運將迎來一周年之際,中國東方航空公司5/27日接收新增訂100架C919中的首架機。與已投運的5架C919飛機相比,在駕駛艙系統顯示、客艙娛樂系統方面都有優化升級。至此,東航C919機隊規模增至6架。

 

■「低空經濟」競賽提速

 

大陸「低空經濟」正以前所未有方式迅速興起,多地近日密集發布相關政策加入「低空競賽」。北京要帶動經濟增長逾千億元人民幣。南京擬開通120條以上低空航線。

 

據悉,「低空經濟」是指在3000公尺以下空域內,以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多領域的綜合性經濟形態。

 

北京發展目標方面,力爭三年時間,低空經濟相關企業數量突破5000家,帶動全市經濟增長逾1000億元、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到2027年,培育10億元級龍頭企業10家,過億元產業鏈核心環節配套企業50家、技術服務企業100家。

 

應用場景形成示範,到2027年,圍繞應急救援、物流配送、空中擺渡(接駁)、城際通勤、特色文旅等,新增10個以上應用場景,開通3條以上面向周邊地區的低空航線,基本建成網絡化基礎設施體系及低空應用生態。

 

同樣,南京也發布相關《實施方案》,力爭到2026年南京市低空經濟發展水平穩居大陸全國第一方陣。

《實施方案》提及,到2026年,南京市全市低空經濟產業規模發展逾500億元,低空經濟領域高新技術企業達120家以上,建成15個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台基礎設施初具規模,建成240個以上低空航空器起降場(點)及配套的資訊化基礎設施,建成3個以上試飛測試場和操控員培訓點,規畫建設1—2個通用機場,開通120條以上低空航線。

 

七、大陸的造船工業建設

 

■2023年,大陸造船業在種種制裁下,仍實現創紀錄增長

 

2023年,大陸造船廠似乎挺過了美國「圍堵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迅速擴張」為目的的制裁衝擊,依然實現創紀錄增長。

雖然受到無理制裁,但大陸造船行業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造船業完工量同比增長近12%,達4232萬載重噸,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總和。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指出,2023年中國造船業新訂單增長了56%,其中許多是先進船型,比如成本高昂的滾裝船占到了全球新訂單總量的83%。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是全球唯一有能力建造所有18種主要船型的國家,其中14種船型的訂單量位居世界第一。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數據,目前中國造船業的訂單總量為1.4億噸,相當於1000多艘福特級航空母艦的排水量,所有這些訂單都將在未來三年內生產。

 

研究還指出,中國仍要關注日本、韓國和歐洲等競爭對手造船能力,並針對美國及其盟友可能擴大的進一步制裁想好對策。美國的戰略競爭方式打擊了中國海洋裝備業的發展,海事部門首當其衝。尤其,在未來制裁可能升級。

 

■大陸2023上半年造船業完工及訂單等三大指標,都居世界第一

 

目前全球90%以上造船能力聚集在亞洲,中國將很快恢復歷史上的主導地位。

據大陸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中國造船業最新數據顯示,2023上半年大陸造船業

完工量2113.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4.2%;新接訂單量3766.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67.7%;手持訂單量1237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0.5%,三大指標均位居世界第一。且散(貨船)、集(裝箱船)、油(輪)、汽車運輸船等,中國在各個細分船型市場上都有斬獲,是一個均衡發展的局面。

 

在船舶行業,修正總噸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數據。作為一項考慮船舶複雜程度後計算出的船舶度量單位,它更能反映出船價高低和產值大小。在以往的造船市場中,歐洲船企普遍掌握著高端客船市場,日韓獲得了大量中端市場訂單,而中國船企只能建造他們不要的訂單。2023年上半年,中國船舶新接訂單中修正總噸佔全球的67.2%,這意味著中國造的船價值越來越高。

 

中國船舶工業現在最大的優勢就是大陸的能力優勢,自主設計越來越多、自主配套越來越多,工程師隊伍的技能水平能夠迎接未來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中國造船工業就是世界造船的中心。

 

八、大陸的資訊高速公路建設

 

在資訊技術領域,面臨歐美日的打壓下,中國5G技術仍在國內外被廣泛應用,且中國在IC積體電路、通信設備、作業系統、工業軟體和智慧製造領域已實現大部分既定目標。

 

■大陸持續加大IC產能投資力道!

 

中國近年各地紛紛加大對半導體生產設施的投資力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半導體生產設施使中國積體電路 (IC) 生產能力不斷擴大,根據中國工信部5/29日公佈的數據,2024年前 4月積體電路產量 1354億顆,年增率37.2%,產量幾乎是 2019年同期的三倍,創下歷史新高,產業整體成長趨勢明顯。

 

在這一驚人成長表現的背後,電動車等下游產的強勁需求功不可沒。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汽車等多個領域廣泛採用 28奈米以上的成熟製程半導體,目前已佔據全球產能的29%,顯示中國在積體電路生產領域已具備一定的實力和影響力。

 

此外,中國智慧手機產量也呈成長態勢,2024年首季成長 16.7%,隨著 5G普及,智慧手機需求量也在逐年攀升。

生產方面,2024年前 4月手機產量 4.96 億支,年增率 12.6%,其中智慧手機產量年增 14.1%至 3.67億支。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4年前 4月中國出口筆電 4401萬台,年增率 9.6%,出口手機年增 4.6%至 2.41億支。

 

■華為「純血」PC處理器、PC鴻蒙要來了!

 

華為透過自研麒麟晶片和鴻蒙系統,已經讓旗下手機擺脫對外國技術的依賴。

據《快科技》報導,華為正在開發麒麟PC晶片。

據目前預測,華為PC處理器將採用自主泰山 V130 CPU架構,基於 Arm指令集,最多八核心,包括四個高性能大核、四個高能效小核。

GPU升級為馬良920,而且是十核心,目前的麒麟 9000系列是四核心的馬良 910。

CPU性能在多核心方面可能非常接近蘋果M3。

至於發布時間,預測是 9 月。

 

2024年 6月,華為將召開「華為開發者大會 2024」,屆時HarmonyOS NEXT 鴻蒙星河版將正式開啟 Beta。

HarmonyOS NEXT 也就是所謂的「純血鴻蒙」,系統底座全線自研,僅支持鴻蒙內核和鴻蒙系統的應用,徹底摒棄與安卓的兼容性。

 

2024年華為系統的重點是手機、平板、PC,除了HarmonyOS NEXT,還有HarmonyOS For PC,這兩款系統都是今年華為系統的關鍵節點。

事實上,華為建立自有鴻蒙生態,脫離安卓、Windows 的路線已經逐漸清晰。未來,中國無論是手機還是電腦作業系統,都可全面實現國產化,確保數據安全。

 

■大陸清華大學開發「光電類比晶片」算力提升3千餘倍

 

據《快科技》報導,於1965年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摩爾定律,即每隔約2年,積體電路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便增加一倍。但是隨著半導體製造技術快速發展,電晶體尺寸逐漸接近物理極限,近10年內摩爾定律已放緩甚至可能面臨被突破的境地。

 

北京清華大學官網宣布,該校自動化系戴瓊海院士、吳嘉敏助理教授與電子工程系方璐副教授、喬飛副研究員等人聯合攻關,提出了一種能擺脫摩爾定律的全新計算架構:「光電類比晶片」。

經過實測,光電融合晶片的系統級算力較現有的高性能晶片架構提升3000餘倍,能源使用效率更高達400餘萬倍。若以交通工具來類比的話,相當於將京廣高鐵8小時的執行時間縮短到了8秒鐘。而且,相當於原本供現有晶片工作一小時的電量,可供它工作500多年。

 

此「光電類比晶片」突破了大規模計算單元集成、高效非線性、高速光電介面3個國際半導體學術界的難題,可能為擺脫摩爾定律開拓了新的方向。

此外,該晶片光學部分的加工最小線寬僅採用百奈米級,而電路部分僅採用180奈米CMOS工藝,就已取得比7奈米製程的高性能晶片多個數量級的性能提升。

 

該項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的論文指出,在清華大學團隊提出的超高性能光電晶片下,「未來電腦」的誕生似乎已不再遙遠。光電融合的新型架構,不僅開闢出這項未來技術通往日常生活的一條新路徑,還對量子計算、存內計算等其他未來高效能技術與當前電子資訊系統的融合深有啟發。

 

《自然》期刊評述也指出,「或許這枚晶片的出現,會讓新一代計算架構,比預想中早得多地進入日常生活。」

 

■大陸清華大學研製出世界首款類腦互補視覺晶片「天眸芯」

 

大陸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團隊近日研製出世界首款類腦互補視覺晶片「天眸芯」,為自動駕駛、具身智慧等重要應用開闢了新的道路,也將能夠進一步完善類腦智慧生態,有力推動人工通用智慧的發展,相關成果5/30日作為封面文章,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論文通訊作者、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教授施路平說明,在開放世界中,智慧系統不僅要應對龐大的資料量,還需要應對如駕駛場景中的突發危險、隧道口的劇烈光線變化和夜間強閃光干擾等極端事件。傳統視覺感知晶片面對此類場景往往出現失真、失效或高延遲,限制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為更好應對上述問題,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團隊聚焦類腦視覺感知晶片技術,提出了一種基於視覺原語的互補雙通路類腦視覺感知新範式。

 

施路平說,該範式借鑒了人類視覺系統的基本原理,將開放世界的視覺資訊拆解為基於視覺原語的資訊表示,並通過有機組合這些原語,模仿人視覺系統的特徵,形成兩條優勢互補、資訊完備的視覺感知通路。

 

■中國科研人員開發出高性能光子晶片「光學矽」!

 

隨著積體電路產業發展進入「後摩爾時代」,積體電路晶圓性能提升的難度和成本越來越高,人們迫切需要尋找新的技術方案。

 

根據5/8日知名期刊《自然》刊出的研究論文,中國科研人員成功開發出可大量製造的新型「光學矽」,來自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的團隊,在鉭酸鋰異質集成晶圓及高性能光子晶片設備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以矽光技術和薄膜鈮酸鋰光子技術為代表的集成光電技術,是應對這一瓶頸的顛覆性技術,其中鈮酸鋰 (LiNbO3) 有「光學矽」之稱,因此鉭酸鋰薄膜可實現低成本和規模化製造,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近年受到廣泛關注。

 

異質集成矽基铌酸鋰平台是發展多功能微電子晶片的物理載體,可廣泛用於 5G/6G 通信射頻濾波晶片、大語言模型 (LLM) 時代下資料中心的光子晶片、高性能鐵電儲存晶片和量子晶片。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研究員歐欣表示,鉭酸鋰薄膜具有更寬的透明窗口、強電光調製、弱雙折射、更強的抗光折變特性,這種先天的材料優勢極大地擴展鉭酸鋰平台的光學設計自由度。

此外,鉭酸鋰光子晶片展現出極低光學損耗、高效電光轉換等特性,有望為突破通訊領域速度、功耗、頻率和頻寬四大瓶頸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並在低溫量子、光計算、光通信等領域催生革命性技術。

 

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的科研團隊旗下的上海新矽聚合半導體有限公司,已具備薄膜鉭酸鋰異質晶圓量產能力,並成功攻破 8吋晶圓製程技術,為國產光電集成晶片和移動終端射頻濾波器晶片更大規模的發展奠定了核心材料基礎。

 

此外,中國的一些城市已在光子晶片領域展現強大潛力和實力,武漢、西安、蘇州、無錫被稱為四大「光子之城」,例如武漢是中國較早進行光電產業基地規劃與佈局的城市,也是中國光子產業的領先先鋒和產業高地。當地以「中國光谷」建設為引領,加速光子產業佈局,光子產業主體總量突破 19.1 萬戶,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產業基地,未來將打造以光電子資訊技術為基礎、未來產業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的「世界光谷」。

 

■中國研究團隊首次實現完全可編程「拓撲光子晶片」

 

近日北京大學王劍威研究員、胡小永教授、龔旗煌教授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楊妍研究員等合作者,將「大規模矽基集成光晶片」與「拓撲光學」緊密結合,首次實現了一種完全可編程的「拓撲光子晶片」。

 

據《芯智訊》報導,研究人員通過在矽晶片上大規模集成可重構的光學微環腔陣列,首次實現了一種任意可編程的光學弗洛凱人造原子晶格,可獨立且精確調控每個人工原子及原子-原子間耦合(包括其隨機但可控的無序),進而在單一晶片上實現了包括動態拓撲相變、多晶格拓撲絕緣體、統計相關拓撲魯棒性、以及安德森拓撲絕緣體等一系列實驗研究。

 

此研究拓寬了拓撲光子學邊界,使其首次具備了強可重構與可編程性,為研究拓撲材料科學、發展拓撲光子技術提供了一種全新途徑,也證明了集成拓撲光子晶片的全能性。相關研究成果於2024年5月22 日以《可編程拓撲光子晶片》(A programmable topological photonic chip)為題,發表在了《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期刊。

 

■ASML執行長:孤立中國沒有作用,中國很多聰明人會自己研究

 

全球光刻機龍頭大廠ASML首席執行官彼得.溫尼克(Peter Wennink)表示,孤立中國是毫無意義的,如果西方不分享技術給中國,他們會自己去研究。

荷蘭政府在美國的壓力下已下令,2024年1月1日起,ASML將基本不會獲得向中國客戶出口這些設備的出口許可證。

 

溫尼克說,「中國有14億人,而且聰明人很多,他們能想到我們未想到的解決方案。我們是在迫使他們提升創新能力」,「他們剛剛在德國舉辦了大型車展,令人震驚」,「他們做事更努力、更專注、更快。而我們太自以為是了。」

 

■中國大基金三期成立,規模達3440億元人民幣

 

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裡,中國利用國有資本為中芯國際 (00981-HK) 等本土晶片製造商提供資金。

回顧前2次分別在2014、2019年推出「國家大基金」,當時籌資規模各為1387億元與2000億元。

大基金一期和二期資金主要投資於積體電路產業,包括但不限於半導體設備,以支持中國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和自主創新,已投資了數十家公司,包括本土晶片製造龍頭企業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同時也支持如快閃記憶體製造商長江存儲與一些規模較小公司與基金等。

 

華為近日推出最新旗艦手機Mate 60 Pro,內置晶片麒麟9000s接近7奈米製程,被解讀大陸官方正傾力突破美國科技封鎖,並取得一定進展。

各界開箱後發現Mate 60 Pro的國產化率達90%以上,顯示已有能力進行全產業鏈自主製造智慧型手機。

 

歐美日近期加大對大陸實施一系列出口管制封鎖政策,切斷大陸取得先進晶片的製造設備管道,讓大陸認知自行發展半導體的必要與迫切性。

另外,以美國和歐盟為首的超級大國也已投入近 810億美元用於生產下一代半導體,加劇了與中國爭奪晶片霸主地位的全球攤牌。

 

北京為持續推動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以實現晶片自給自足的目標,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 (簡稱「大基金」) 第三期已從中央政府和中國工商銀行等多家國有銀行和企業籌集了 3440 億元人民幣 (475 億美元),該基金於 5 /24日成立,以試圖擺脫美國多年來的半導體產業的技術封鎖與制裁件。

 

■中國目前擁有全球最多的智慧工廠和工業機器人

 

機器人已成為全球各個商業領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 (IFR) 最新數據,亞洲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

 

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工業和工廠的工業機器人安裝量達 55.3萬台,成長率為 7%,亞洲市場銷量最高,達 26.94萬台,其次則是歐洲的 79.75 萬台、北美地區的 56.05 萬台、南美洲跟加勒比海國家的 22.24 萬台、非洲 (6.94 萬)、澳大利亞和大洋洲 (0.96 萬)。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數據,亞洲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到2022年,近四分之三的新部署機器人安裝在亞洲。

 

2022年,亞洲安裝的機器人超過40萬台,較去年同期成長5%。中國佔據了該地區市場的絕大部分,2022年在該國安裝了超過29萬台。 2022年,全球安裝了超過55萬台機器人,創下歷史最高紀錄(比2021年增加了5%),而那一年,全球安裝的其他機器人都在中國。到2022年,亞洲第二大市場是日本,新增裝置超過5萬台(+9%)。日本從2020年疫情的低谷中持續復甦,設施恢復到2019年的水準。位居第三的是韓國市場,安裝量接近3.2萬台(成長1%)。

 

歐洲是第二大地區市場,2022年安裝了約8.4萬台新機器人(+3%)。德國是歐洲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安裝了超過25,000台機器人,儘管這比2021年下降了1%。該地區的第二大市場是義大利,安裝了1.1萬台(成長8%),法國為7千台(成長13%)。同時,在美洲,美國佔安裝量的71%(4萬;+10%),其次是墨西哥(6000;+13%)和加拿大(3000人;-24%)。

 

根據IFR的數據,到2022年,中國、日本、美國、韓國和德國共佔全球機器人裝置的79%(43.8萬台)。在全球範圍內,機器人技術的主要客戶產業是電子產業(佔新安裝機器人總數的28%),汽車產業(佔新安裝總數的25%),金屬和機械產業(12%)、塑膠和化學產品行業(4%)以及食品和飲料業(3%)。

在全球範圍內,機器人技術的主要客戶是電子產業,占新安裝機器人總數的 28%,之後依序是汽車業的 25%、金屬和機械產業的 12%、塑化產業的 4% 以及食品飲料業的 3%。

 

未來五年,工業企業可能會將 25% 左右的資本投資於機器人,大約 23% 零售製造業打算在機器人和自動化領域投資超過 5 億美元,15% 的食品和飲料製造商也打算投資至少 5 億美元升級機器人系統。

 

另據 Statista 研究報告,全球機器人市場預計將在未來幾年逐步成長,今年產值料將達 382.4 億美元,明年將達 400.4 億美元,2026 年來到 417.8 億美元,之後兩年達到 433.2 億美元和 451 億美元。

 

■此外,在機器人、農業裝備、生物製藥、海洋工程等領域,中國設定的目標均已實現。例如,中企可以自主設計製造出世界最先進的超導磁共振系統,大大降低了中國患者到醫院做核磁共振檢查的費用;中企研製的抗癌藥物開始進入美國市場,且價格僅為西方藥企同類藥品的幾分之一;儘管耕地面積有限,但由於無人機、自動播種機和生物技術的使用,中國生產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蔬菜;中企的機器狗等產品也憑藉領先的性能和低廉的價格擊敗了國際競爭對手。

 

九、跋尾—中國大陸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轉型正義」

 

■走向《中國製造2025》的產業升級之路

 

當前,中國大陸雖已打贏「精准脫貧」攻堅戰,讓大陸近億人口擺脫了貧困線,但是,中國大陸一直處於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低端,主要生產廉價、技術相對落後的產品。

 

未來,中國大陸想要擺脫「中等收入陷阱」、創造出一個更龐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小康社會,走向《中國製造2025》的產業升級之路,讓中國製造業透過科技進步,生產出高品質、高科技、高價值的產品,才是精確地「轉型正義」。

但是,中國大陸的「國力」崛起,這是美國害怕的事,於是爆發了中美-貿易戰、科技戰!

 

美國前總統川普2018年透過發動「貿易戰」打亂《中國製造2025》的計畫。美國時任商務部長羅斯指,《中國製造2025》是「直接威脅」美國。時任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直言,加徵關稅毫無疑問將直指《中國製造2025》。拜登2021年接任美國總統,延續了川普政府時期的大部分對中貿易政策,並更進一步地對中國實施晶片禁令等措施。

 

目前中美對抗已沒有邊界,中國大陸已不能再依賴「出口導向」策略做為「大國崛起」的槓桿,未來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唯有靠自己創造、滋養一個龐大中等收入群體,亦即靠自己的人口優勢、生產技術,去孕育出一個「全世界最大消費市場」,才能自力更生「崛起」。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大陸應由「全球供應鏈」策略走向「內循環經濟」的策略,才能創造出一個以14億人口為底氣、誘人購買力的全世界最大消費市場!

 

在距離2025年僅剩約8個月之際,近日《南華早報》分析證實,《中國製造2025》涵蓋10個關鍵領域的超200個目標中,已經實現了超過86%。同時,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生產等一些目標已經遠遠超出預期。

 

■中國大陸發展「新質生產力」計畫,可視為《中國製造2025》的延續

 

如今,面對中國質優價廉的高科技產品,特別是太陽能產品、大型風力發電機組、電動汽車等,美國和歐盟又在醞釀發動新一輪「貿易戰」和制裁。

 

從歐美迄今實施的科技封鎖措施來看,目前效果有限,有時甚至適得其反。

但不論歐美實施的科技封鎖效果如何?對中國大陸而言,中國大陸發展「新質生產力」計畫,實現科技自主,已是必然要走的道路。

 

■對中國大陸來說,如果信念有顏色,那就是「中國紅」!

 

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王者榮歸」,並於2023年9/20日發表演講,強調華為過去十年從All IP(整合網路)到All Cloud(全面雲端化),如今正式啓動全面智慧化(All Intelligence)戰略,持續打造堅實的算力底座,滿足各行各業多樣性的AI算力需求,為世界構建第二個選擇(去美化)。

 

孟晚舟曾說,如果信念有顏色,那就是「中國紅」!

孟晚舟在9月20日的演講說,2023年就是all intelligence,就是揭示了接下來的十年就是要一個新的人工智能的開始。

 

過去十年華為所走的路,正是中國大陸從All IP(整合網路)All Cloud(全面雲端化)到全面智慧化(All Intelligence)的產業升級之路,是非常精確地寫照!

 

任正非也講過那句話:「未來算力,是所有科技的基礎!」

不要以為華為只是個手機公司、5G的平台,加上智能車,其實華為所代表的意義,是中國大陸所有的家庭、企業,還有未來整個環境的數位化,把它全部連起來,那就是《中國製造2025》!這個才是美國害怕的東西!

所以,美國目前不計代價、揪眾圍堵華為的崛起,亦即,圍堵中國大陸的「國力」崛起!只是,美國忘了,吹滅別人的蠟燭,並不會使自己更光明!

 

對中國大陸來說,如果信念有顏色,那就是「中國紅」!

而對美國來說,忘記有容乃大,那未來就只剩「蒼白」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留言列表(4条)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