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債蛙」的生死劫

台灣「債蛙」的生死劫

2home.co 楊惟婷

 

在穆迪下調美債評等後,市場上對美國長債看法已十分悲觀!

此時,川普卻想再力推「減稅方案,預計未來會再增加5到6兆美元債務,這讓美債10年期殖利率一度升破4.5%,20及30年期的長天期公債殖利率也衝破5%,美債烏雲壟罩。

 

美國財政部於8/6日進行 420億美元的 10年期指標公債再度發行,結果不如預期,市場反應冷淡。尤其,外資參與度下降,導致美債殖利率上揚、需求疲弱,成為近月來表現最差的一次標售。此亦顯示,市場對美國長債興趣明顯下降。

 

 

一、曾經滄海難為水,美債黃金歲月已逝!

 

 

■德銀:美債正經歷230年來,五年報酬率史上最差階段!

 

美國8/1日勞工部公佈的7月非農就業人數僅增加 7.3 萬個,成長大幅放緩。

非農數據揭示了美國勞動市場的疲軟態勢,引發了投資人對未來美國經濟成長放緩的擔憂,同時,市場對聯準會 (Fed) 將透過降息來支持經濟活動的預期,也隨之提升。

 

德意志銀行策略師 Jim Reid 在最新報告中提到,在五年前的8 /4日,當時10年期美債殖利率創下歷史新低的 0.51%。這是自1790年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數值。而從那時起,截至目前,殖利率已上升近 400個基點。

根據Reid計算,10年期美債在這段時間內創下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五年報酬率。

 

Reid 認為,鑑於未來五年美國通膨率可能仍遠高於 2%的目標水平,10年期美債實質年化報酬率可能難以超過 1%。

 

■美銀:「大而美法案」將催生金融市場「大而美泡沫」!

 

美銀首席投資策略師 Michael Hartnett指出,當前市場局勢與 1970年代初的通膨爆發前有相似之處,並預警市場可能正形成一個「大而美的泡沫」。

 

Hartnett分析,美國政府年度開支已達創紀錄的 7兆美元,其中 4兆為強制性支出,1兆為自由支配開支 (已放棄削減),另 1兆為國防開支 (因伊朗 / 烏克蘭局勢緊張無法削減)。這意味著唯一能削減的開支就是 1兆美元的利息支出,因此,降低利率成為削減政府開支的唯一辦法,也讓鮑爾成為川普的「逆麟」。

Hartnett 預測,將聯邦基金利率降至2%,則可節省 2000億美元利息支出。

 

Hartnett 預計,未來華爾街將開始「提前押注」聯準會的屈服。美國政策將從 2025 年上半年的「去槓桿 / 緊縮期」轉向 2025 下半年至 2026 年上半年的「名目GDP繁榮期」(即利率下降、稅收下降、關稅下降)。

 

他認為,在川普放棄削減開支後,這將是其降低債務 / GDP 比率的新策略,即透過刺激名目GDP 增長來稀釋債務。

 

Hartnett 指出,支付「巨額財政計畫」最容易的方式就是製造「大而美的泡沫」。若鮑爾被撤換,新任主席在沒有衰退背景下迅速降息,這泡沫很可能成真。

 

■美債爆「信心危機」,美債20年期ETF全面慘跌!

 

在美債爆發信心危機後,美債20年期ETF一片慘跌!

主要原因,還是擔憂川普「減稅政策」會提高美國國債赤字,影響美國政府還債能力,導致公債需求疲軟。

 

川普的減稅政策須經由美國國會表決。國泰投信指出,由於川普本次是完全執政,研判如果減稅政策通過,的確會提高美國政府債務風險,但減稅的目標是要幫助美國企業,加上川普團隊正在與各國積極談判中,未來美國擴大在地化生產,配合減稅促進企業盈餘增長,長期對美國經濟會有正向幫助,短期因政經因素而影響流動性,才會推升美債利率。

 

因此,國泰投信認為,現在利率還在近十年的相對高檔,美債仍具投資吸引力。也建議手上持有大量美債部位的投資人,短期債券價格波動劇烈,或可考慮逢低適度加碼、分批布局,以降低持有均價。

 

■川普「降息至1%」的口號響徹雲霄,鮑爾卻不鳥他?

 

根據高盛的報告,美國 5年期公債近期展現接近歷史性的高價。

高盛策略師 William Marshall 和 Bill Zu指出,美國公債市場的「腹部」(即5年期債券) 一直以來都是一種決定性特徵。值得注意的是,截至8/6 日,5 年期美債殖利率徘徊在 3.78% 左右,其昂貴程度令人矚目,接近2022 年初,聯準會將美國隔夜貸款利率目標下限設為 0% 的時期。

 

之所以 5年期公債估值被視為昂貴,主要透過一種被稱為「蝶式價差」的策略來衡量。其計算方式是將 5年期公債殖利率翻倍,再減去兩年期和 30年期公債殖利率的總和。目前的計算結果接近 – 100個基點,這處於自 2021年初以來該計算區間的低端,這種情況過去僅在聯準會將利率降至零時出現。

 

高盛策略師們指出,這種異常的估值狀況,主要與市場對聯準會未來「降息時點和幅度的預期」有關。自2025年年初以來,市場普遍預期聯準會將在短期內進行更多次的降息,並且累計的降息幅度將更深。

 

另外,5年期公債的昂貴,可能還反映了市場對2026年「聯準會領導層變動的預期」。他們認為,領導層的變動可能導致「2026年年中之後的政策路徑更為鴿派」。這與總統川普近期多次公開呼籲聯準會主席鮑威爾降息的言論不謀而合。川普甚至曾要求將利率大幅降至 1%,認為美國應該支付 1%的利率,而不是目前 4.25%至 4.50%的水準。

 

儘管聯準會不回應這些呼籲,但投資者已在押注聯準會將大幅降息的前景。

然而,高盛團隊指出,持續的通膨壓力以及美國不斷擴大的預算赤字趨勢,正對長期公債殖利率構成上行壓力。因此,要解除這種「腹部」昂貴的狀況,並使殖利率曲線變陡,最明確的途徑是市場行為轉向更明確的「前置性」降息預期。

 

■川普提名米蘭出任Fed理事反擊鮑爾,是美債的短多長空!

 

川普8/7日宣布,他已選擇現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史蒂芬・米蘭 (Stephen Miran) 出任聯準會理事,接替於8/1 日辭職的庫格勒 (Adriana Kugler)。

米蘭立場不屬典型「鴿派」,但當前政策方向明顯傾向支持降息與強化央行問責。倘若米蘭順利進入聯準會,米蘭將成為川普政府於貨幣政策領域的關鍵布局之一,加深川普政府對央行政策與架構的影響力。

 

值得注意的是,米蘭是川普的「乖乖牌」,將戮力完成「降息」使命!

此外,米蘭也是「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 的提出者之一,該方案主張透過美元貶值來因應美國的高赤字與債務問題。

亦即,將帶領Fed向1%的利率邁進,走向「弱勢美元」的激進貨幣寬鬆政策。

 

 

二、悲情的台灣「債蛙」,何日才能再展歡顏?

 

 

■台灣債券ETF 曾以2.6兆元規模,傲視亞洲!

 

根據美國財政部最新年度統計數據,台灣持有的美債和其他證券總額接近8000 億美元,幾乎與台灣本身的 GDP規模相當。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目前是擁有全球相對較大規模ETF產業地區之一。

根據道富銀行數據,截至 2024年底,台灣金融機構發行的ETF所管理的資金規模已達到 1960億美元,占整體投資基金資產的比例高達 66%,在全球名列前茅,而其中又以債券ETF 所占的比例最高。

 

另外,根據晨星數據,2019年至2025年 1月間,台灣投資人買入730億美元美債ETF,主要投向 20年期以上美債基金以及長期公司債。截至2025年3月底,全台灣固定收益 ETF類股價值為 940億美元。

 

另根據《經濟學人》雜誌2025年發布的半年度「大麥克指數」,在 58種貨幣中,台幣對美元被低估了58.8%,是所有貨幣中被低估程度最嚴重的。

這種偏離情況,在央行「柳樹理論」操作下已持續多年,並在過去十年間達到驚人偏離水平,但台灣投資人非但未將此視為警訊,反而在海外資產上大舉投資,天真地以為台幣貶值能夠持續。

 

不幸的是,2025年5 /5日,台幣幣兌美元匯率創下 1988年以來最大單日升幅紀錄。

 

禍總不單行,隨著近二年美債大跌和近期台幣急升,不僅台灣壽險業陷入困境,大量散戶也面臨龐大損失。

根據中國信託投資部估算,考慮到美國債券名目損失和台幣升值帶來的貨幣損失,台灣投資人5月平均已承受約 11-12% 的損失,像是規模最大、歷史悠久的元大20年以上美債 ETF,自 4月初以來市值已縮水 13%。

 

另外,金管會數據也顯示,台灣投資人過去幾年瘋狂投入美債ETF,注資約730億美元,而近期台幣強勢升值、光是 5月就面臨 12% 虧損,加上美債殖利率居高不下的二年下跌,形成了「完美風暴」。

 

如今,在 5月台幣匯率大幅波動之後,投資人已經開始在贖回停損,且贖回潮正在加速。淚水逆流成河!

但儘管最近出現損失和贖回潮,台灣美債ETF 的總資產仍是 2019年初規模的 10 倍,意味著仍有大量資金面臨巨額損失風險。何日才能再展歡顏?

 

■台灣200萬「債蛙」誤踩美債陷阱,魂斷藍橋?

 

「只要借 2%,就能賺 5%、6%,這是穩賺不賠的投資!」這句話,過去2年在財富管理圈幾乎成了流行語。也因此讓許多投資人信心滿滿地把資金投入債券 ETF,尤其是與美國公債連結的商品。

 

過去二年,在金融機構大力推廣債券型商品下,短短2年內,台灣債券 ETF市場規模一度飆破 3兆元。台灣200萬「債蛙」,參與這場聖戰,看似全民瘋債,其實反映的是一場高槓桿+單一資產集中的集體誤判。

 

但到2025年,不少人才驚覺現實與預期落差巨大,不僅未見帳面獲利,反而陷入虧損錢坑。尤其令人憂心的是,這些操作往往搭配融資借款、甚至質押放大槓桿,壓力更是爆棚!

 

近期美國政府不斷加碼發行短期國債,一次就釋出上千億美元規模,創下歷史新高。而這樣的發債節奏,預估將一路持續到 2026年。

龐大的債券供給湧入市場,自然也抑制債券價格上漲空間,讓債市不斷承壓。

加上,美國經濟數據異常韌性,使市場原先預期的「降息循環」也出現裹足不前、延後,債券殖利率居高不下,債券價格只能下跌取量。

這對持有美債或相關 ETF 的投資人來說,不只是帳面虧損,更是心靈折磨!

 

過去被視為穩健收益來源的美國公債,過去幾年期間卻讓許多投資人傷透了心。美債市場罕見地同時遭遇三項負面打擊,重創債券投資續效:

1、市場期待聯準會啟動快速降息,但實際進展比想像中緩慢,加上美國政府財政壓力升高,債券發行規模激增,導致市場供給過剩、價格一路承壓。

 

2、2025上半年新台幣升值,使得透過台幣換匯買入美元債券ETF 的投資人遭遇匯損夾擊,不僅利息收益被侵蝕,帳面甚至出現負報酬,讓人傻眼。

 

3、有些投資人當初以「低利借款、買高息債券」為邏輯進場,甚至搭配質押放大至 6–7倍槓桿操作,未料殖利率未如預期下滑、債券價格未彈升、匯率反虧,結果負槓桿成為放大虧損的主因。

 

所以,原本被視為穩健收益工具的債券投資工具,在這波利率高地,卻成了反殺投資人的工具。投資債券本身並沒有錯,但當資金是借來的、部位是放大的、配置是單一的,就已經違背了風險控管的基本原則,再穩的商品,也撐不起不理性的結構。

 

所幸部分投資人已經展開自救行動,包括儘早降槓桿、減碼質押部位,或將部分資金轉為短天期債或現金部位,提升流動性,甚至是調整組合結構,增加非美元資產以對沖匯率風險。這不只是危機處理,更是一次投資觀念的修正提醒,真正的穩健,不靠高槓桿與單一路徑,而是來自風險分散與現金流彈性。

 

總之,在痛定思痛下,我們須理性地看向未來,即債券並不是不能投資的工具,但它從來就不是「穩賺不賠」的代名詞。這是一次難得且珍貴的市場教訓,因為「穩健」從來不是靠話術堆出來的,而是建立在「風險分散」與「資金節制」的根本上。再好的投資工具,若錯誤使用只會加速虧損,再難的市場只要懂得調整,就還有出路。只要從中醒悟、適時修正,都可以能從這波震盪中,進化成一位更成熟的投資人。

 

■新台幣狂升下,台灣「債蛙」掀起逃命潮!

 

5月起新台幣暴力值,創下3年多新高價。

此迫使台灣「債蛙」以空前速度拋售美國債券ETF,2025年以來在台灣上市的美債ETF相關產品,此期間出現大約33億美元(約新台幣960億元)資金淨流出,這也進一步助長新台幣升值。也

 

曾經,台灣堪稱是亞洲地區債券ETF交易最熱絡的市場,據彭博彙編數據顯示,2025年這波美國債券ETF拋售潮,是自2020年以來,在短短半年內所出現最大規模的拋售潮,同時也超越其他亞洲市場表現。

 

由於,美國財政赤字難以彌平,以及川普在提高關稅方面埋下通膨雷區,種種因素可能導致美國債券波動性加劇,再加上新台幣升勢不定,使得台灣「債蛙」不得以選擇撤離與美債相關的ETF。

 

荷蘭國際集團(ING)大中華地區首席經濟學家Lynn Song認為,若新台幣的穩定性受到質疑,市場開始預期美元將進一步走貶,當然就會降低美國債券對台灣本地投資人的吸引力。

 

曾經,台灣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債券ETF買家,資產規模高達920億美元(約新台幣2.6兆元),其中大多數投資於美國主權債與公司債。截至2025年5月為止,台灣整體債券ETF市場總價值已減少約新台幣4000億元(約137億美元)。

尤其,6月又再度出現贖回潮。

 

■台灣「債蛙」的救生圈在哪?

 

「弱勢美元」是川普的主旋律,如此不僅對台灣的壽險產業造成衝擊,對於持有大量美債ETF的台灣「債蛙」來說,也造成其美債帳面價值下滑、以及新台幣匯率損失的雙重損失,可謂慘過李清照的《聲聲慢》。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據《彭博》報導,台灣「債蛙」正迅速撤出台灣掛牌的美國債券ETF,扭轉先前成為亞洲最大買家族群的趨勢。

報導指出,台灣規模最大的美國固定收益 ETF——元大美國政府20年期以上債券ETF,在2025年前4個月出現了總計新台幣 469億元(約 16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出,與2024年強勁的資金流入形成鮮明對比。

而其他債券ETF,如國泰20年期以上美債ETF,也出現了類似的資金外流情形。

 

2024年之前的強勁需求主要來自散戶投資人,他們尋求比傳統壽險連結商品更高的報酬。然而,近期美元與美國公債市場的劇烈波動——這些過去通常被視為市場動盪時的避風港,已不再被投資人視為「避險資產」。

 

正當台灣出現大規模拋售美債ETF之際,巧遇台幣出現近 30年來最大漲幅之時,此外,美元走弱也促使出口商加速匯回美元收益,進一步推動新台幣升值。

因此,台灣「債蛙」傷勢加重。

 

目前,只能等待川普「關稅戰」停歇,央行重操「柳樹理論」舊業,才能對沖新台幣升值風險。台灣「債蛙」的救生圈,則須等待川普拋出「降息循環」?

 

 

三、美債隧道盡頭竟是絕望嗎?

 

 

■美債「波動率指標」跌到3年半新低,是美債隧道出現曙光了嗎?

 

2025年4/2日以來,受川普的關稅威脅、以及對美國財政支出增加的擔憂影響,美債市場出現了大幅波動。雖然,這些不利因素尚未完全消失,但投資人已心如槁木死灰。

 

依美國公債「波動率指標」—ICE美銀MOVE指數(衡量殖利率預期波動的指標)8/4日收於 2022年初以來的最低水準,是近三年半以來新低,進一步證明債市在經歷大幅動盪後,正在趨於穩定。

 

但多頭心死,短線反而有「死灰復燃」機會。

 

■「聰明錢」似乎開始卡位了嗎?

 

根據晨星 (Morningstar) 公布數據顯示,美國長期債券基金2025年 5月大舉回流,單月吸金達 74億美元,扭轉 4月大規模流出頹勢,也創下兩年多來最大規模流入,顯示外國機構法人的「聰明錢」已趁美長債殖利率高檔時鎖定長天期收益,加碼回流美長債資產,提早鎖定美國防禦型資產作布局。

 

再根據台灣證交所截至 6/26資料統計,不少檔投資級債券ETF最新成交張數大增,以7月首波除息的債券ETF來看,包括新光 BBB 投等債 20+(00970B-TW) 、大華投等美債 15Y+(00959B-TW) 等 5檔 ETF,6/26 最新成交量均較近 5 日均量大增逾 1到 2倍以上不等,反映債券 ETF 買盤似乎有增溫跡象,尤其是債券ETF 除息前夕,存債投資人鎖定高年配息率 ETF趁跌價搶進,低接卡位現象明顯。

 

■美期權出現看漲訊號,債蛙可以擦擦淚了嗎?

 

由於聯準會理事庫格勒 (Adriana Kugler) 宣布在8 /8日辭職,比原定的任期提前半年,庫格勒原被視為 FOMC 中較為鷹派的理事之一,近來支持為了對抗通膨而維持「更長期的高利率」。

 

此正好在川普力推「降息」的時候,讓川普有機會安插自己人馬進聯準會,能讓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FOMC,Fed 決策小組) 轉向更寬鬆貨幣政策。

川普提前獲得聖誕大禮!

 

不過Fed七位理事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力相當大。這七位理事是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確認,是聯邦準備銀行體系的核心。所以,一切要如願以償,得闖過參議院這個關卡。

這七位理事與輪流擁有投票權的 12位地區聯準銀行總裁不同,他們在FOMC 中有永久投票權,代表他們在政策決定過程中占了多數優勢。

 

Fed 每位理事任期 14年,而且每兩年才會有一個人展開新任期,目的就是避免任何一位總統可以一次任命過多理事,藉此操縱政策方向。

理事確認程序本身也強調獨立性。被提名者需先通過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的質詢與表決,再由整個參議院投票確認。

 

另外,這整個過程通常需要四周到八周,前提是國會在這段時間都開議。但參議院目前正值 8 月休會期,要等到 9 /1日美國勞動節之後才會復會,因此川普若提名人選,也幾乎不可能在 9月16-17日的 FOMC會議之前完成任命。

 

雖然確認程序在設計上本來就很緩慢、審慎,但川普意外獲得的改造 Fed 的機會,已經開始改變市場對貨幣政策的預期。

 

■美國7月就業數據疲軟,掀起「降息」預期,美債ETF也展開大反攻!

 

美國 2024年 9月開始展開降息,但川普2025年4/2日後,執行「對等關稅」政策。鮑爾近期拒絕降息,主因正是 Fed擔憂川普政府關稅政策,可能加劇美國通膨壓力。

 

但美國7月就業數據疲軟,於是川普火力全開、加重對聯準會 (Fed) 主席鮑爾的抨擊,激勵交易員大舉押注 Fed最快 9月降息,美國公債殖利率應聲大跌。

 

與此同時,也激勵台灣發行的多檔長天期美債 ETF同步走揚,此讓鱉屈許多年的台灣「債蛙」直呼終於看見曙光了。

 

■美債長期投資「利多」契機浮現了嗎?

 

近兩年來隨美國升息循環結束,開始進入降息,債券ETF一度被譽為「送分題」。

 

沒想到後續美債仍利空不斷,例如穆迪 (Moody’s) 調降美債信評,加上美債拍賣不如預期,推升美債殖利率居高不下,加上新台幣升值又帶來淨值壓力,債券ETF價格連番遭到重擊,讓許多「債蛙」投資人夜不成寐!

 

美債價格2025年因通膨預期、流動性風險跟著大跌,緊接著弱勢美元、強勢台幣所造成的匯損,成為壓垮投資人的最後一根稻草,多檔債券 ETF 的價格來到歷史低點,令不少投資人心慌慌。

 

儘管,川普關稅政策促使市場出現停滯性通膨的預期,加上財政赤字未解,短線債券殖利率仍呈現震盪格局。不過,其實「降息循環」千呼萬喚已出來,只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所以,中線來看,預期債市仍有「熊市反彈」契機,惟短線仍有波動,建議可搭配高評等公司債來進行配置,渡過震盪期。

 

若以長線來看,美債在金融市場的地位將繫於美國推動「穩定幣」綑綁美元、美債策略的成敗,尤其川普透過「大而美法案」來進行印鈔、撒幣,在金融市場目前錢潮無更佳的去處前,或許金融市場將迎來最後一波瘋狂。

 

■「通膨」與「利率」的拉扯,決定美債ETF距離解套有多遠?

 

曾經的你,是否也這麼想過?

——「2023至 2024年初,美元兌新台幣匯率維持在30~31元的相對穩定,美國又將展開降息,市場普遍預期利率即將觸頂,提前進場買長天期債券,是穩賺不賠的選擇」。

那時許多台灣「債蛙」搶著美債 ETF出手佈局,甚至有人為此房屋增貸,只為了抓住「利息+資本利得」的雙重紅利。

 

然而,沒想到,市場的劇本,是比誰寫得較狠?

美國聯準會為壓抑通膨,啟動快速升息循環,聯邦基金利率從接近 0% 一路拉升至 5% 以上。長天期債券價格對利率變動極為敏感,元大美債 20 年 ETF 也因此價格大跌。截至目前,若在 2022 年初買入並持有至今,帳面虧損約 30%。而近期匯率回升至 28~29 元,使得持有美元計價資產的投資人不僅面臨資本虧損,還要承受匯損壓力。

台灣投資人5月平均已承受約 11-12% 的損失,像是規模最大、歷史悠久的元大20年以上美債 ETF,自 4月初以來市值又已縮水 13%。

債券價格下跌加上匯率不利,讓投資人受到雙重打擊,整體投資報酬表現雪上加霜。

 

目前,美國通膨不確定性,也拉扯降息步調,這場本該穩健的投資,卻讓不少人跌入了價格腰斬的錢坑。何時才能解套呢?

 

問題的答案是:「美國利率到底要降多少,美債20年ETF 的價格才可能回到 40 元?

根據估算,例如元大美債20年ETF 的平均存續期間約為 16年,根據債券估值基本原理,當利率下降1%,債券價格約可上漲16%。

所以假設目前價格為28元,想回到 40元需上漲約43%。

換算回來,即長債殖利率需下降約 1.8%~2.0%(即 180~200個基點),才有可能讓價格回升至原先水準。

 

但如此大幅的利率下降並不容易實現,這意味著聯準會需很多次降息,或是美國經濟發生重大衰退,引發市場資金湧入債券避險。

若每次僅降息 0.25%、且步調緩慢,可能需等待兩年以上,債券價格才有機會重回 40元以上。

即使債券價格回升,若屆時台幣升值,投資人換回的台幣金額可能仍低於原始投入。因此,真正的解套不僅是價格回到 40元,還要考慮匯率穩定與利息收入的累積。甚至,還需考慮美國不能發生債務違約,此時只能祈禱上帝保佑美國,而台灣「債蛙」持有時間足夠長,讓利息累積發揮效果!

這真是一場關於時間與資金配置的耐力賽!

 

「對等關稅」啓動後,美國通膨會只是暫時的嗎?

 

對已進場的投資人而言,當務之急是重新檢視整體資產配置。

若無法承受長時間持有與市場波動,應考慮分批調整部位,或轉向中短期債券與平衡型資產,以降低風險!

若仍堅信長期利率將下降,債券最終會修復,則更需要的是資金準備與心理上的耐心!

 

總之,這一次美債ETF投資的利率、匯率震撼教育,也提醒我們不是每個「看起來穩的選擇」都能承受劇烈變化。你是否準備好了呢?

 

 

四、一份來自「巴爺爺」的禮物

 

 

■美債投資人願意「與神同行」,湧向「超短債」嗎?

 

在債市動盪之際,目前市場投資人正追隨巴菲特腳步,把投入債市的資金布局於短債,避開長債。

 

BondBloxx債券ETF公司執行長 Joanna Gallegos表示:「目前債市上有許多疑慮與波動性,但在短期與中期債券方面,我們看到的波動較小,殖利率也較穩定。」

例如2025年的債券ETF資金流向顯示,最吸引投資人的正是「超短期債券」。

iShares 0-3個月期美國國庫券ETF(SGOV)與 SPDR彭博1-3個月期國庫券ETF(BIL)2025年都進入 ETF 資金流入排行榜前十名,吸引超過 250億美元資金。

 

另根據摩根大通最新報告,「股神」巴菲特似乎認同這樣的看法,他旗下的波克夏公司加倍持有短期國庫債券,目前在所有短期國庫債券的占比達到 5%。

 

2025年的債券波動性,主要是出現在長期債券端。

主因是聯準會(Fed)擔心關稅有可能引發通膨風險,促使 Fed 官員暫緩降息以便觀察情勢。此外,市場擔憂美國政府支出與赤字,尤其是大規模減稅法案,讓債市投資人更加不安。

 

■您願意跟著「護國神山」買「金融債」嗎?

 

美國債券殖利率居高不下,債券ETF價格連帶直直落,不少「債蛙」投資人黯然神傷退場!

 

不過,「護國神山」台積電在 5 /28 日至 6 /4 日加碼 2540萬美元 (約合新台幣 7.6 億元) 買公司債,但觀察台積電購入的債券皆是屬於「金融債」,顯見目前債券不是不能買,而是挑選標的時,也要看重安全性。

 

觀察台積電 (2330-TW) 本次購入的兩筆公司債分別為代號 06051GHT9 共 1290萬美元 (約合新台幣 3.86億元) 及代號 61747YEC5 共1250 萬美元 (約合新台幣 3.74億元),台積電定調本次交易目的為「固定收益投資」,截至6月初為止,TSMC Global 累計持有前者金融債券總金額達 2.614 億美元 (約合新台幣 78.27 億元),持有後者金融債券總金額達 1.361 億美元 (約合新台幣 40.75 億元)。

 

其實,這兩者分別是美國銀行 (Bank of America) 及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所發的公司債,也被稱為「金融債」,美銀是美國第二大銀行機構,同時也是全球市值第二大銀行,僅次於摩根大通,為美國四大銀行機構之一,而摩根士丹利也是全球性的金融企業,兩者皆受到政府高度監管,體質堪比美國國債的金融債深受法人大戶青睞。

 

當然,「護國神山」台積電可砸大筆資金直接購買海外金融債,但對於散戶或小資族而言卻沒那麼容易,故建議可透過國內發行的金融債ETF來跟上腳步,例如00933B 成分債即包括美銀、摩根士丹利所發行的債券,另也有高盛、摩根大通、花旗集團等全球金融巨頭所發行的金融債,規模大且流動性佳,適合偏好固定收益投資的退休族長期持有。

 

■債市不是夜市,還能流連忘返嗎?

 

2025年債市表現不如預期,許多「債蛙」投資人叫苦連天!

不過,川普霸凌聯準會 9月降息應是「玩真的」,根據 Fedwatch 預測工具顯示,機率已跳升至 90%之上;此時若選擇「投等債」標的,不僅具備高票息特性,長期來看能有效緩衝利率波動帶來的價格風險。

 

就現階段時間點來看,「買得早、不如買得巧」!

各國關稅大致底定,央行應會扮柳樹,讓台幣匯率也持穩一陣子。

此外,Fed 今年 9至 12月可望有一、兩次的降息空間。

 

值得留意的,過去許多人把非投等債與「垃圾債」畫上等號,認為是高報酬、高風險。但時至今日,非投等債企業信評不僅體質轉強,違約率也下降。

在全球經濟穩健擴張、風險溢酬可觀的「黃金年代」,非投等債表現可望超越公債與投資級債,成為收益型投資人的新寵。

對此,投資人此時掌握高殖利率進場時機、布局短期超賣的「墮落天使」債券,不僅短期可取得高票息特性,亦可有效緩衝利率波動所帶來的價格風險,力拚資本利得與穩定收益雙軌並進,為投資人創造更穩健的總報酬。

 

以福特汽車為例,許多大型投資機構對於非投等債均有嚴格的投資標準及上限,一旦投組的投等債券被降評至非投等債,這些投資機構被迫出售,那時出現大量拋售,使得福特汽車債券價格短期出現被過度低估,此時即可布局此短期超賣的「墮落天使」債券,獲取資本利得與穩定收益雙軌並進的總報酬。。

 

■美債投資策略是否可轉向「中期債」,以兼顧收益與波動風險?

 

根據《巴隆周刊》(Barron”s)8/7 日報導,近期美國公布疲弱的就業報告,顯示經濟動能正在降溫,加上美國總統川普突然撤換勞工統計局 (BLS) 局長,外界對官方經濟數據的信任動搖,美債殖利率出現明顯下滑。

假若經濟數據進一步惡化、降息次數增加,短債殖利率可能還會繼續下滑。

 

Vanguard 全球利率主管 Roger Hallam 表示,美國經濟正在進入「成長趨緩、通膨略高、勞動市場疲弱」的新階段。10年期公債殖利率從4.4% 下滑至4.25%,他預測年底可能跌至4%。2 年期殖利率也從3.96% 降至3.71%。

在這樣美債殖利率出現走低的環境下,可調整債券投資組合,延長到期時間 (duration),但不建議拉太長。

他建議選擇 5到 7年期的中期債,能兼顧收益與波動風險。

 

另一方面,美銀資產管理部門資本市場研究主管 Bill Merz 認為,對稅負較重的投資人來說,市政債券 (munis) 具有稅賦優勢,可選擇較長到期日、較低信用等級債券以提升收益。

非政府發行的住宅抵押貸款證券 (nonagency MBS) 也是相對安全又具收益潛力的選項。

 

 

五、跋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川普「大而美」法案,恐引爆美國「財政赤字炸彈」?

 

川普7 /4 日為「大而美」法案簽字立法,白宮大舉宣傳延長減稅、開設新生兒投資帳戶、增加軍事支出、兌現小費和加班費免稅等好處,但該法案也讓外界更加擔憂美國將陷入財政危機。

 

根據美國無黨派的「國會預算辦公室」(CBO) 在8/4 日公布的最新數據,由於借貸成本提高,川普「大而美」預算法案將需支付更多利息,這可能讓十年後的財政預算赤字增加 4.1兆美元,假如暫時減稅措施全面延長為十年,財政赤字則會增加 5兆美元。

 

CBO的分析結果顯示:這項「大而美」法案將讓美國債務暴增數兆美元,只為替億萬富豪提供減稅優惠,這是極其虛偽的「政治」。

 

其實,川普大搞美債的問題,也衝擊到全球的債市,像是台灣的富邦、元大、國泰投信發行的20年期美債ETF都跌得很慘,台灣悲情的「債蛙」也遭受「無妄之災」啊!何日才能再展歡顏?

 

■短期,「降息循環」仍是進行式,美債跌深自有拾得「資本利得」機會!

 

基本上,只要「降息循環」仍是進行式,美債短期就不必過度悲觀。

因為,美債由美國政府發行,即使被三大信評機構調降評等,仍是目前市場上信評及安全性較高的債種,尤其霸道總裁川普一直霸凌管家鮑爾,一旦鮑爾血壓過高,讓聯準會啟動降息,美國長天期公債受利率影響較大,將有潛在「資本利得」空間,所以仍會吸引市場投機者搶奪資本利得。

 

■長期,美債走過「降息循環」,將回歸資產配置角度!

 

一直以來,債券是長期投資中用來對抗股市修正的重要避險資產。

長期,就資產配置角度,債券仍應回歸領息初衷,作為投資組合中的防禦配置。

 

■只是,川普找錯醫生、拿錯藥,「MAGA」如何再次偉大?

 

「川普2.0」實體面想利用關稅解決美債問題,並從金融面利用「穩定幣」綑綁美債,短期一定會製造「大而美的泡沫」,但長期一定會碰壁。

 

因為,美債問題不是今天才發生的,是源自製造業工人生產技藝不足、及工會太強大,所以治療此長期疾病,絕不可以跑短線,須利用AI重建生產力才可行。

 

例如,日本同樣也是大債國家,為了治療泡沫經濟,日本已經調整了30幾年,直到如今終於可以升息了。川普的「MAGA」呢?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