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超發」主宰資本市場的多與空(二)

「流動性超發」主宰資本市場的多與空(二)

2home.co  楊惟婷

 

由於各國央媽持續「流動性超發」,資本市場的「估值」就只能不斷被高估,世間萬物也只能不停地「虛漲」,以對應長期的「通膨」影子!

每當資本市場的「估值」被高估,市場對於風險的容忍度也不斷被提高,只有當風險資產的價格大幅偏離基本面,小狗才會急忙奔回主人身邊。

 

此外,IMF的報告也提到,人工智慧熱潮是推動美國和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之一,且更加寬鬆的金融環境也為此現象提供助力。

 

近日,IMF首席經濟學家古林沙(Pierre-Olivier Gourinchas)示警,當前的人工智慧熱潮即是一個經濟泡沫,甚至與網路泡沫相似。

古林沙強調,人工智慧熱潮與網路泡沫時期相似,兩個時代都將股票估值和資本收益推向新的高度,刺激消費並加劇通膨壓力,然而一項新的變革性技術,最終可能無法在短期滿足市場預期,最終將引發股票估值暴跌。

 

古林沙認為,人工智慧泡沫正形成中。等到如同1990年代後期網路概念股的高估值與實際收入有落差,進而導致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和2001年美國經濟輕微衰退。只是目前人工智慧產業的投資規模仍不及網路泡沫時代,自2022年以來的投資增幅不到美國GDP的0.4%,網路泡沫時期則達到1.2%。

 

以股市漲跌為例,即是貨幣數量「超發」與股票供給數量失衡後的再平衡調整。

為了階段性再平衡,我們往往賜予股市更高本益比,也讓股市也漲到「不可置信」地步!

等「超發」的錢,與現有的股票供給數量,完成再平衡調整,此時,階段性多餘的貨幣數量耗盡,股市融漲自將墜崖式戛然而止—明斯基時刻!

 

所以,投資大師,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曾說過一句名言:

「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充滿希望中毀滅。」

後來,這句話成為了華爾街著名的諺語、也被傳誦到世界各地。

 

 

三、從資本市場傳統的『五大盤子』說起

 

這個世界的『金流』,是框在美國Fed及華爾街設計的金融遊戲規則中,讓資本家的「財富分配」更加多元化,但在這金融遊戲規則中的『貧富不均』問題,是沒有「解決方案」的,只能一路玩到掛!

 

■美國Fed是一切金融風暴的影武者

 

想像一下,傳統資本市場主要有五大盤子(債市、匯市、股市、房市及商品市場),用來承載了各國央媽們60多年來所「超發」的鈔票(M),以長期供養各國政府開銷(G)、又不致引爆「失控的通膨」現象。

 

平日,各國央媽們小心配置「超發」的鈔票到五大盤子,讓它溫和膨脹(多金蘊釀多頭),那個盤子水位低,就多挹注些鈔票;那個盤子水位高,就抽出些鈔票,讓它們相得益彰即可。亦即,資本市場融漲也是一種「通膨」現象!

在各國央媽不停地印鈔,QE、QE、再QE之下,也讓萬物皆不停地虛漲著!

而且,資本市場融漲是不會有人反對的,反而認為央媽們英明!

 

其實,在各國央媽無限量QE下,「流動性超發」的資金潮水需要蓄洪池,以防釀成通膨。其中,股市、債市、房市、黃金、加密貨幣等,皆是各國央媽愚人碼頭上的主力船舶。

 

請注意,其間美元扮演著國際儲備貨幣,是第一男主角,亦即掌握「美元流動性」水龍頭的美國Fed,掌握「美元流動性」開開關關權利,所以它能透過「升、降息循環」手段,也是就是QE、QE…QT、QT…即可對全球進行「財富重分配」及「國力重分配」。這就是美國利用「美元霸權」的金融戰,是以鄰為壑的手段。

而且掌握「美元流動性」,即掌握全球債市、匯市、股市、房市及商品市場這五大盤子的漲跌,其實也掌握了每個人的荷包,是全球「財富重分配」的主宰!

 

 

(一)債市方面—「以債養債」,近年最沒人緣的資產!

 

由於各國央媽持續「流動性超發」,直到2025年上半年,全世界債務總計達337.7兆美元以上。

而美債市場,目前可胃納28兆美元以上的資金規模,是全球流通最大的債市!

 

■美國國債總額首次超過38兆美元,大到不能倒!

 

依美國財政部10/22 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0 /21日,聯邦政府債務規模總額首次超過 38兆美元。這距離 8月中旬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總額達到 37兆美元僅過去兩個多月。川普花錢不手軟,美國財政狀況實令人擔憂!

 

此外,截至 2025 年 7月,美國全國總人口已經達到約 3.42億人,若按此人口計算,美國人平均背債超過 11.1萬美元。

 

■近期美國Fed的「降息」預期,正吸引「熱錢」進入「美債市場」!

 

理論上,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一向被許多人視為無風險利率,所以當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發生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廣大的風險性資產定價。

所以,在「降息」預期下,促使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發生回落時,通常是債市多頭要啓航的號角!但在美債超發下,供過於求,這次會逆勢而行嗎?

 

■美國「以債養債」,已成為美債的長期投資風險!

 

美國自二次戰後,當慣了老大。而美國「長債」的價值,乃美國「國力」的彰顯。

但在韓戰、越戰、中東戰爭後,國力已呈外強中乾。

 

尤其美國發動阿富汗與伊拉克的石油戰爭,所費不貲;在2007年又爆發「次級房貸」危機,耗盡家底;而美國人民又不懂「節儉美德」、揮霍成性;而2020年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已無力招架,為挽救經濟、再祭出無限量QE等政策,除了印鈔、還是印鈔。

 

上述美國「財政紀律失控」的局面,目前只能靠不斷調高債務上限來支應美國政府運作所需經費,形成「以債養債」冏境。

尤其,美國一旦遇上民主、共和兩黨惡鬥,就會上演政府關門的肥皂劇!

 

「美債」,其實是美國政府向全人類借用資源的「借據」。

目前,美國債務已累積到38兆美元。搶買「美債」,其實考驗您對「美國第一」的「信仰」?如同當年的西班牙「無敵艦隊」、英國的「日不落帝國」一般……,你是否相信「美國」永遠「偉大」?

 

由於美國「財政紀律失控」,美債迄今已累積到38兆美元,尤其每年還要不斷發債、「以債養債」,所以克魯曼說美國可不斷印新債、還舊債,美債不用還!

這似乎把全人類當塑膠!把日本當凱子!

所以,美債長期只能在「供過於求」下,不斷貶值!

 

其實,自從布列敦森林會議,尼克森強行廢止匯率制度下1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的聯繫制度後,在1971年 8 /15日後,美元價值只能依賴「美國第一」的信仰了。目前憑藉的是「軍武」及「美元SWIFT霸權」兩項優勢來鞏固信仰,但它卻在隨時間流逝。2025年10月,1盎司黃金一度要4380美元左右才能兌換,不是35美元。

 

當然,美國的「財政紀律」失控,不致於讓「美債」、「美元」馬上兵敗如山倒,但「美債」、「美元」本身的信用正在一次、一次地土石崩落。現在又要搞「大而美泡沫」,恐怕金山、銀山都不夠讓川普玩,時間將證明一切……!

 

■全球「長期」公債殖利率暴衝,顯示債市「避險功能」正崩塌中!

 

近兩個月,全球金融市場出現一個極不尋常的現象:

即從歐美、再到日本,「長期」國債市場皆遭遇大規模拋售潮,引發「長債」價格暴跌、長期殖利率飆升的罕見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長債」拋售潮恰逢聯準會 (Fed) 即將開啟「降息」週期之時,這一現象也打破市場對已開發國家債券具有「避險功能」的傳統認知。。

 

這種中長期與短期利率走勢的背離尤為反常,中長期國債殖利率作為市場對未來無風險利率的定價基準,持續攀升意味著市場對貨幣價值的長期信心正在崩塌。

事實上,當前從歐美、再到日本各國債市動盪,本質上即是持續近一年的貨幣信用衰退過程。

深入分析各國具體情況,例如—

英國受困於居高不下的財政赤字和超預期通膨;

法國亦因政治僵局導致財政支出失控;

德國為推進重新武裝計畫承受巨額軍費壓力;

義大利則被沉重國債利息負擔拖累;

日本則在背負全球最龐大政府債務的同時,還要應對高額關稅。

 

從國債殖利率構成公式來看,當前「短期」政策利率預期下行,通膨補償指標維持穩定,唯一顯著變化的是「長期」公債殖利率暴衝,顯示出投資人對未來國債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及利率波動的擔憂全面升級。

 

值得警惕的是,當前西方各國政府債務槓桿率已處於二戰以來最高水準,但政治現實迫使它們繼續依賴「舉債和印鈔」來維持政權運作。

例如川普政府打算新增4~5兆美元債務刺激製造業回流,為2026期中選舉固樁;

歐洲各國在承擔烏克蘭戰爭開支的同時、還要應對多重經濟挑戰;

日本則固守「債務驅動型」安倍成長模式。

這種「借錢–花錢–印鈔票」的惡性循環,正從根本上侵蝕主權債務的信用基礎。

 

更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目前流動性充沛、各國股市尚未受到明顯衝擊,但長債作為金融市場的定價錨,「長債」殖利率持續出現敗象,終將傳導至其他資產。

尤其這次全球長期公債市場掀起的拋售潮,顯示主權債券作為投資組合中對沖風險的價值正在下降。如今,主權債券與股票之間的正相關性正在增強,這意味著當股市下跌時,債券可能已無法提供有效的避險保護。因此,投資者為了補償風險,乃要求更高的長期殖利率,也就是更多的「期限溢價」。

 

未來,在政府債務居高不下和期限溢價上升的雙重推動下,長期利率可能出現系統性上升的風險,此債市拋售風暴不容忽視,這也預示著全球經濟將面臨一個高成本融資的時代。

 

■《黑天鵝》Nassim Taleb:美債危機迫在眉睫!

 

著有《黑天鵝》一書的Nassim Taleb近日示警美債危機迫在眉睫,並形容全球最大加密貨幣比特幣是「電子鬱金香」!

 

Taleb認為,美國聯邦債務在過去 25年成長兩倍多,達到 38兆美元左右,而且隨著川普《大而美法案》預計在未來十年至少再增加4兆以上美元債務,美國國債將進一步膨脹。

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 (CBO) 數據,美國政府在 2024 財年為自身債務支付8810 億美元的利息,超過在醫療保險上 8650億美元的支出,或是在國防上 8500億美元的支出。所以,美國每年必須舉債還息,而目前高企的利息成本也讓美國38兆美元債務成為「脆弱性的根源」。

 

此外,多年來Taleb一直批評比特幣為一種「電子鬱金香」,指的是 17 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泡沫,當時的投機狂潮將鬱金香的價格推到了令人瞠目的水準。

Taleb 表示,比特幣不可能成為一種貨幣,並質疑其波動性,很難被廣泛採用。

 

■IMF示警:美國債務恐比義大利、希臘更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指出,美國的財政預算赤字預計在2030年前,每年都將徘徊在GDP的7%以上,這將是IMF追蹤的所有富裕國家中的最高赤字率。

預計到2030年,美國的政府債務佔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將較目前水準上升逾 20個百分點,將達到143.4%,不僅刷新新冠疫情後的紀錄,更將超越以財政脆弱著稱的義大利和希臘。

 

相較之下,曾是 2010-2012年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核心的義大利和希臘,由於實施嚴格的預算控制,預計到 2030年其政府債務負擔將呈現下降趨勢。

 

■美債市場「殖利率曲線」明顯趨陡,正釋放潛在警訊!

 

《MarketWatch》報導,美國28兆美元國債市場正釋放潛在警訊,近期殖利率曲線明顯趨陡,反映投資人一方面預期聯準會將啓動降息,另一方面卻擔憂長期通膨與財政赤字風險升溫。

 

對政策敏感的 2年期美債殖利率自2024年12月降息以來大幅下滑,從 4.4% 降至 3.8%,顯示市場對降息週期重啟抱持信心。

然而,10年期美債殖利率一度停留在 4.3% 附近,高於一年前的 3.8%。

 

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Torsten Slok指出,市場目前預期未來一年通膨率將達3.3%,遠高於聯準會2% 的年度目標。

因此,若市場認為聯準會降息受到川普政治力介入影響,將進一步推升通膨預期,導致長期利率上行、並加速殖利率曲線趨陡。

 

此外,美國財政赤字壓力亦在加劇。但川普政府的預算法案預計未來十年將增加 4~5兆美元赤字,迫使財政部必須再發行更多長期國債。

但是,目前美國每年債務利息支出已高達 1兆美元,長期風險溢價因市場擔憂財政不可持續性而上升。

 

另外,川普政府推行的「對等關稅」措施同樣推高長端殖利率,因市場預期全球貿易總量可能下降的風險,因而投資人會要求更高的長期風險補償。

 

因此,若未來要讓長期殖利率顯著下行,最大的觸發因素是勞動市場明顯惡化,長債殖利率才能大幅下降。

 

■美債投資風向轉變了!

 

根據芝商所 FedWatch工具,約 97%的交易員預期 Fed 將把基準利率區間下調至3.75% 至4.00%,因此,市場普遍預期美國聯準會 (Fed)決策官員將於10/29日再降息1碼(25個基點),但是近期美債殖利率仍小幅走高,同時促使部分債券投資人重新調整持倉,減碼長天期公債部位。

 

過去當 Fed 進入降息循環時,投資人往往會拉長存續期 (Duration),布局 5年至 30年期的長天期公債,藉以鎖定較高的長期利率。但近期不少投資機構反而轉為減碼,甚至相對基準指數做空長天期部位。顯示美債投資風向轉變了!

 

富達投資 (FNF-US) 與施羅德 (Schroders) 等資產管理公司指出,雖然降息理論上有利債券價格,但目前殖利率已自高點回落,使評價吸引力下降,目前估值已不像三、四個月前那麼誘人。

 

此外,投資人焦點除利率決策外,亦將聚焦 Fed 主席鮑爾對縮減資產負債表 (QT) 計畫的表態。Fed若宣布結束QT,將減少公債市場供給、推升債券價格、並壓低殖利率,同時也可降低美國財政部的融資壓力。

 

■法國政局不穩、美國政府關門,恐慌亦席捲全球債市!

 

近日,法國總理勒克努 (Sebastien Lecornu) 上任不滿 1個月即請辭,成為法國第 5共和任期最短的總理,同時,美國政府部分關門可能持續到10月下旬,市場擔憂停擺時間恐較預期更久。

此兩因素促使全球債市出現連鎖反應,美債殖利率亦同步走高。

 

值得一提的是,歐洲的「人文主義」經濟模式,即透過高額社會支出,以保障全民健保、平價教育與體面退休的「歐洲生活方式」,其財政成本如今已高得令人難以承受之重。

 

尤其,法國過去財政政策累積的「帳單」正集中到期,導致法國陷入嚴重的政治和財政危機。例如,2023 年法國社會福利支出佔GDP的31.5%,為歐洲最高,此與不斷下降的國家財政收入已難以匹配。

 

目前,法國處在低增長與高支出的惡性循環下,其「債務比率居高不下且持續上升」以及「政治分裂」兩大問題,已難以推動國家重大改革,法國的信用評級因此被下調。可以肯定的是,法國再也回不到過去舒適的「人文主義」經濟模式了。

 

法國未來將面臨兩大核心問題:

由於資源被淘空,千禧世代及年輕群體的生活水平將一代不如一代?

若要維持舒適的「人文主義」經濟模式,要由誰來買單?

 

社會存在兩股根本性分歧的族群,造成階級的對立:

福利捍衛者:認為問題在於「不公」,要求對富人徵收更高的稅款。

改革倡導者:認為法國執著於無力承擔的福利體系,導致高額稅收和迫使企業外流,呼籲政府「大幅削減」退休金、福利及其他公共支出。

 

另外,法國傳統盟友德國同樣面臨挑戰。德國經濟在連續兩年下滑後陷入停滯,企業裁員不斷,基礎設施破敗。

 

現在德、法兩國人口老化加速、低生育率,推高了退休金與健保成本,同時勞動人口減少,使稅基萎縮。

加上俄烏戰爭引來的地緣政治威脅,各國又必須增加國防開支,這進一步迫使社會福利削減或增加企業稅收,加劇經濟困境。

 

 

(二)股市方面—「以AI為名」,有夢最美!

 

由於各國央媽持續「流動性超發」、「長期低利率」政策的加持,過去十多年,全球股市能蓬勃發展,亦即全球股市多頭乃由資金行情所推動!

而美股市場,目前可胃納70多兆美元的資金規模,是全球流通最大的股市!

 

如今美股「以AI為名」,Fed又啓動降息,向股市挹注「流動性」,亦即利用錢潮漲潮,塑造股市走在多頭軌道之景象。而最佳主角—即AI故事、有夢最美!

亦即,在實體景氣下滑之時,持續挹注資金行情,以塑造一波多頭景象!

 

■以AI故事為引—OpenAI及NVIDIA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OpenAI在2022年底推出的 ChatGPT引爆生成式AI話題。

接著,NVIDIA 的CEO黃仁勳掀起全球股市的 AI基建股想像空間;且所有能與AI 掛上邊的股票,皆以AI之名而大漲!

 

但是,即使真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也需十年磨一劍?

其實,目前美企大力押注AI算力基礎設施「投資」,卻隱藏了實體經濟就業成長放緩、「消費」減弱的真相,若一旦企業「投資」獲利不如預期,屆時股市恐將反噬而泡沫化!屆時,實體經濟反而可能以AI之器而浴火重生!

 

■巴克萊:川普關稅「延遲效應」,將對美國GDP衝擊恐達1%

 

巴克萊銀行 (Barclays) 在〈留意關稅差異〉的研究報告中警告,川普關稅政策對美國經濟的衝擊尚未完全反映,隨著「延遲效應」顯現,對經濟的拖累恐將進一步加劇。

 

據巴克萊估算,川普關稅已對美國國內生產毛額 (GDP)造成約 0.4%的負面影響,未來在「延遲效應」進一步加乘下,經濟可能再受約 1%的額外拖累。尤其,電子產品的豁免條款若遭取消,將進一步放大物價上行風險。

 

■川普關稅正將美國實體經濟推向「停滯性通膨」?

 

目前,在實體景氣消費下滑之時,AI算力設施的「投資」,支撐美國GDP不墜。但隨著 AI基建的供給擴增,若運算需求的成長未同步跟上,造成已建成的算力設施無法變現。甚至,電力短缺已成為資料中心建設的一大實體限制,隨著電力需求的增加,電網的擴容速度無法跟上,可能迫使資本支出降溫。一旦,高昂的資本支出將難以為繼,可能導致GDP下墜。

 

儘管美國聯準會 (Fed) 正啓動降息循環,持續挹注資金行情,以塑造一波多頭景象!但隨著時間推進,美國通膨壓力可能再度逐步累積,重新點燃市場對停滯性通膨的擔憂,將對美國經濟構成進一步挑戰。

 

據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出具研究報告指出,占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權重72% 的商品價格,目前上漲速度已超過 Fed的2% 目標,這一比例創三年新高。數據直指關稅政策的影響,造成商品通膨捲土重來,此令「通膨是否再度回升」的疑問愈發強烈?

 

整體來看,Fed可能即將陷入兩難,一方面要應對通膨升溫,另一方面就業市場已顯疲態。

美國前財長桑默斯也表示,美國可能正處於停滯性通膨邊緣,並強調川普關稅的全面影響尚未釋放。他並警告,消費者與企業信心可能進一步惡化,加劇經濟下行風險。

 

■美國兆元AI基建,未來將被「電力」供應鏈卡脖子!

 

美國正掀起一場兆美元的 AI基礎設施建設浪潮,背後卻隱藏著一項嚴峻的挑戰:美國在「電力」供應鏈上,正面臨「卡脖子」。

 

You see see中國,近日,《紐約時報》發文聚焦中國一項「超強技術」—特高壓輸電,稱其支撐中國將大西北地區太陽能、風能發電高效輸送至 3200 公里外的安徽,且此類超高壓線路在中國已有 42 條,技術能力與規模遠超美國。

 

特高壓輸電指交流 1000 千伏特、直流 ±800 千伏特以上電壓等級的輸電技術,被中國官媒《新華社》喻為能源「高速公路」甚至「閃送」。

對比之下,美國輸電能力相形見絀,最先進線路僅 765 千伏,總長度約 3200 公里,不及中國一條「西電東送」線路,建設數百英里輸電線需等待最長17 年,而川普政策更傾向「鑽石油」、而非支持新能源電網,當中國電網已建成 42 條 800-1100 千伏特高壓線路,川普還在「鑽啊」、「鑽啊」、「鑽」!!!

 

■美股不敢面對「估值過高」真相!

 

美股過去三年來,標普500 與那斯達克漲勢凌厲,已讓多項常見的估值指標屢創歷史新高。但股市多頭仍相當自滿!

 

1、席勒本益比 (CAPE Ratio)

耶魯大學經濟學家席勒 (Robert Shiller) 設計的「周期調整本益比」( CAPE Ratio),可呈現標普 500 指數相對於過去十年經通膨調整後平均獲利的水準。

席勒本益比在近期一度突破 40,是自 2000年網路泡沫以來首見。

 

2、巴菲特指標

巴菲特曾說,股市總市值與美國國內生產毛額 (GDP) 之比,是「最能判斷估值高低的單一指標」。

美股 6月底總市值為 64.5兆美元,而美國GDP 約 23.7兆美元。這代表兩者比值約 2.7倍,攀抵至少 2001年以來最高水準,這顯示股價已大幅超越經濟實體的規模。

 

3、股價營收比 (Price-to-Sales)

即以股價對未來 12個月銷售額的比率衡量,標普500指數在 8月底的股價營收比達到 3.12倍,創下自 2000年1月有資料以來最高紀錄。

 

10/28 日,橋水基金創辦人達里歐 (Ray Dalio) 示警,目前美股除了AI相關股票,整體市場表現「相對疲弱」,80% 漲幅皆集中在科技巨頭,這意味著美國大型科技股在 AI浪潮下正在形成泡沫,但因聯準會當前又將啓動寬鬆政策,泡沫一時還不會被戳破。因為,泡沫通常要等到貨幣政策緊縮才會破滅,而目前是降息、而非升息。

 

You see see不喜歡買科技股的「股神」巴菲特,近日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 (BRK.A-US) 公司,罕見地被投資銀行分析師給予「賣出」評級。這項警示反映了市場對波克夏未來獲利表現的謹慎態度,以及對巴菲特即將卸任執行長一職所帶來的接班風險,與總體經濟不確定性的持續擔憂。

 

  • OpenAI押注「供應商融資」模式,讓人想起網路泡沫!

 

英國知名科技投資人James Anderson 近日表示,OpenAI估值半年內從1570億美元飆升至 5000億美元的速度與規模,已令他有所警惕。

 

他特別點名輝達擬向OpenAI注資逾千億美元的潛在交易,直指這類似於2000 年網路泡沫時「供應商融資」模式。當時,電信設備商借貸資助客戶建網,最終這種交易的循環結構因不可持續崩盤。

 

AI 技術雖具變革性,但當前市場上的投資行為過於極端。

例如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公開表示,希望在 AI基礎設施上投入「數兆美元」;Meta 計畫在數據中心投入數千億美元;蘋果則承諾未來四年在美國本土投資 5000 億美元。

 

總結來說,美股究竟已到頂點、還是新周期的開始?

 

表面上,美股市值結構令人驚嘆:美國有四家市值超過 3兆美元的公司,前十大市值公司中有九家與 AI概念相關。

目前,一級市場的融資估值出現泡沫化,一些新創公司以超過 100倍收入獲得資金,而二級市場的 Palantir 亦以 70倍收入估值交易。

儘管如此,美國科技股的估值高昂就可視成新常態?可以不用擔心?

 

然而,AI 熱潮延續了過去十六年低利率、去監管、技術革新的市場繁榮,但同時也隱含重演 2000年網路泡沫的風險。

未來,許多投資項目可能無法產生匹配回報,甚至可能帶來「巨額資本毀滅」。

 

誠如1996 年葛林斯潘 (Alan Greenspan) 的經典發言:「我們如何得知非理性繁榮 (irrational exuberance) 是否過度推升了資產價格?」

時隔三年後,發生了眾所皆知的「網路泡沫化」,現在我們都知道了。

 

儘管看淡短期估值,Anderson 團隊將投資重點,瞄準自動駕駛與醫療 AI,這位經歷過網路泡沫的投資老手正以「減持科技巨頭 + 押注早期AI應用」平衡風險與機會。

 

 

(三)匯市方面—若人民幣升破7,A股將展開主升段!

 

由於美國Fed持續「流動性超發」,美元指數自2024年從114.778下跌以來,加上Fed近期的「降息」預期,讓美元呈現弱勢。

 

■美國Fed正啓動「降息」週期,美元價格將落入跌勢!

 

隨著美國通膨降溫,美國Fed正順從川普啓動「降息」週期。

由於Fed 的緊縮週期將轉變為寬鬆週期,因此,美元可能進入持續多年的下跌趨勢。但若美元再轉弱,此時,美元走軟會促進美國公司的出口,進而對其它國家的出口造成壓力。

 

■「去美元化」讓美元不存在長期持有【價值】!

 

從價值角度來看,美國Fed長期任意QE,造成美元被嚴重高估。

由於美國民眾「過度消費」成習,今天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全靠軍武及「美元霸權swift」維繫,而38兆美元的國債只能「以債養債」,讓各國自己去擔心,一旦美國老大地位沒了,可能就要過著「倒債」人生?

因此「去美化」正成為一種時尚,美元長期逐漸失去持有【價值】。

 

■歐元未來將怎麼走?

 

自 2024年 6月至 2025 年 6月,ECB 已多次調降借貸成本,但在美國聯準會(Fed)10/29日再度降息,但歐洲央行(ECB)10/30日卻選擇連續第三次維持利率不變。

歐洲央行 (ECB)與聯準會 (Fed) 近期降息形成政策分歧,這種「背離」讓市場擔憂不同貨幣政策走向恐推高歐元兌美元匯率,削弱歐元區出口競爭力。

 

事實上,ECB採取觀望態度,反映在通膨降溫與經濟放緩之間的微妙平衡。

因歐元區的通膨率近月來一直穩定維持在約 2% 的目標附近,失業率亦處於歷史低位,顯示經濟仍具韌性,ECB 目前並無迫切降息壓力。

此外,歐元2025年受惠於美元走弱,兌美元匯率自2025年初以來上漲約 12%。這使得 ECB 即便未來選擇進一步寬鬆,也不必過於擔心貨幣貶值壓力。所以,在當前經濟基本面穩定的情況下,ECB 保持利率不變是合理的政策選擇。

 

那麼,歐元未來將怎麼走?

1、市場焦點現轉向美國針對歐洲商品加徵關稅的實際影響,尤其,2025年歐元兌美元飆升12%衝擊,是否已開始削弱歐元區的經濟增長動能?

但是,德國基礎建設與軍備支出料將帶動2026年成長。

 

2、除外,歐洲內部的政治風險亦令決策者憂慮。
法國近來因多次財政緊縮法案遭國會否決,導致政府接連垮台,該國政治與經濟前景陷入不確定。過去一年中,法國 10年期公債殖利率已上升近 30個基點,達3.41%,顯示投資人對風險溢價的要求升高。

 

目前,市場普遍認為 ECB降息週期接近尾聲,除非,強勢歐元持續削弱歐元區的經濟增長動能,反之,預計 2026年底前降息機率低於 40%,以穩住通膨。

 

■人民幣2025年底前有望升破7!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走強,截至10/27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 7.0881,創下自 2024年 10 /15日以來新高。2025年以來,人民幣中間價累計漲幅已達到約 1000個基點。隨著美國Fed降息步伐的加快,人民幣匯率的強勢格局有望延續,2025年底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甚至可能「突破 7」。

 

近期人民幣升勢,主要受到三大因素支撐:

1、經濟基本面穩固:
9月份中國出口成長創下近 6個月來新高,物價結構性回升,顯示國內經濟走勢偏強,為匯率平穩運行提供了堅實基礎。

 

2、市場信心增強:
中美貿易談判取得一定進展,A 股市場熱度延續,以及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勾勒的未來五年發展藍圖,都有助於提振市場信心,顯著增強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

 

3、聯準會降息預期強烈:
聯準會 10/29日決議繼續降息 25個基點。在降息週期下,美元指數持續走弱,2025年以來已下跌 8.8%,一度創下 1973年以來最差表現。美元的弱勢明顯減輕了人民幣匯率面臨的外部壓力。

 

人民幣匯率迭創新高,亦為中國貨幣政策操作提供了更大的彈性空間。人民幣升值動能有利於金融持續助力實體經濟,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特別是對於小微企業,將有助於促進整個經濟的穩步增長,進一步增強市場對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信心。

 

另外,中國9月份銀行代表客戶淨結匯 518億美元,創 2020年 12月以來最高月度金額。這些客戶包括出口商、進口商以及一些海外金融資產的投資。

澳盛銀行亞洲研究主管 Khoon Goh表示,結售匯順差數字表明流入中國的資金增加,進而幫助支撐了人民幣匯率,同時出口商結匯也加速了。

由於中國人民銀行也傾向於人民幣走強,並推動中間價走高,預計2025年剩餘時間出口商的結匯率將進一步上升,這將導致人民幣進一步升值。

 

另根據國際清算銀行三年一度的最新調查,人民幣全球日交易量激增至8170億美元,在全球外匯交易中占比從 2022年的7.0% 升至8.5%,與排名第四的英鎊差距大幅縮小。

 

■川普訪日助威,與153可能築出日元極限底部?

 

川普造訪日本,使得市場情緒轉變,日元對美元匯率10/28 日升破 152 關卡。因為,美國傾向於一個較弱勢的美元,故不樂見日元貶值過多。

就日元而言,相關走勢使 153 看起來像是所謂「高市交易」的極限水準。

 

另根據高盛策略師的最新預測,日元在未來十年內,有可能對美元走強至100日元兌 1美元的水準。高盛認為,隨著日本貨幣政策逐步邁向正常化,這代表著多年來日元貶值趨勢的潛在結構性逆轉。

 

回顧歷史,日元自日本央行於 2016年實施「負利率」以來,一直維持結構性疲軟。當時是美元兌日元匯率最後一次接近100。

日元的持續疲軟,助長了「資本外流」和受歡迎的「日元套利交易」,但也同時支持了日本的出口商,並幫助推高了國內股市,目前日經225指數和東證股價指數均突破歷史高點。

 

但高盛團隊表示,日元在長期偏離公允價值之後,未來將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回歸其公允價值。

儘管首相高市早苗的親寬鬆立場以及財政擴張議程,被視為日元的短期負面因素,但高盛預期,由於政治上對通膨的反對聲浪日益增加,任何回歸「安倍經濟學」政策的行動都將「更為溫和」。

 

 

(四)商品方面—「川皇」不停地印鈔,黃金將成為永恆「避險之王」!

 

由於各國央媽持續「流動性超發」,基本上,世間萬物也只能不停地「虛漲」,以對應長期的「通膨」影子,因此,商品市場並不寂寞!

 

■各大央行黃金儲備已超過美債持倉!

 

隨著美債的避險功能崩解,各國央行正積極調整儲備資產配置,目前,全球多國央行也採取「黃金加法、美債減法」的策略,調整資產負債表結構。

黃金持有量首次超越美國國債,凸顯美債的風險正在上升中。

 

過去被視為「無風險資產」的美債,如今面臨投資者的疑慮;相較之下,黃金逐漸被認為是真正的「無風險資產」,成為各國投資組合中的避險首選。

依統計顯示,2025年 9月,各國央行持有的黃金占比,首次超過美國國債,為 1996年以來首見,凸顯投資者與各國都在尋求新的避險與盈利策略。

當然,這並不代表各國完全拋售美債,而是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高的背景下,須透過黃金進行資產分散、以降低風險。

 

回顧2025年年初,川普與財政部長貝森特也透過推升金價,使美國黃金儲備市值增加至少 1兆美元,以支持美債「美化帳面」計畫。

這種化債方式不依賴實際出售黃金,而是透過金融操作影響市場,凸顯美國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工具運用能力。

 

從中國系統性推動黃金與人民幣國際化,到美國利用「穩定幣」穩定美債買盤,凸顯全球金融格局正在悄然重塑。

與此同時,中國積極推動增強黃金儲備,與人民幣儲備的系統性增持。

此外,中國在非洲推廣人民幣貸款,如肯尼亞、匈牙利、哈薩克斯坦和斯里蘭卡皆已引入人民幣債務,逐步建立人民幣國際化運作體系。

另中國還在香港發展黃金托管業務,將黃金與人民幣深度綁定,打造與美元體系相對抗的長期金融策略。

這些布局,不僅保障國家儲備安全,也為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與金融博弈中爭取先機,理解這些高層金融操作邏輯對預判全球市場未來走向至關重要。

 

■全球現貨黃金價值,實際上已超過31兆美元!

 

隨著美國聯準會(Fed)和全球其他央行近來陸續步入新的寬鬆周期,黃金價格最近無疑受到進一步上行推動。
2025年以來,黃金價格一路連創新高,一度創下每盎司 4,378美元的歷史新高,大漲近65%,為過去30年來歷史同期漲幅最大的一年:全球實物黃金的總市值實際上早已突破31兆美元大關!

 

那麼,黃金市值突破31兆美元關卡,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

答案是,根據世界黃金協會2024年2月公布的數據,截止2023年年底,全球已開採的黃金存量為 212,582噸,將這個數字折算為盎司(1噸 = 35,273.96盎司),再乘以目前金價(4,100美元/盎司),實際上已超過31兆美元。

 

那麼,31兆美元的黃金購買力究竟有多大呢?

如果放到當下股市,全世界的黃金差不多可以買下全球前十大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和;或是,買下所有流通中的美債。

 

根據 CompaniesMarketCap 的最新數據,全球已開採黃金的總市值一舉衝破 31兆美元,使其成為全球資產市值排行榜上斷層領先的首位資產。

這一驚人數字是基於世界黃金協會(WGC)最新公佈的全球已開採黃金總量約 216,265 噸,並結合即時金價計算而得。

 

此外,受黃金市場的溢出效應影響,全球白銀市場總市值也正開始衝擊 3 兆美元大關。

 

■高盛仍看多黃金:結構性買盤推升,2026年上看4900美元/盎司

 

自8月中旬以來,在長達九周的猛漲之後,黃金10/21日盤中一度暴跌6.3%,逼近4000美元大關,創下逾 12年來最大單日跌幅。

 

高盛認為,此次金價暴跌是歸因於技術性「極度擁擠」力量的主導。

因此高盛認為,儘管市場遭遇重挫,但驅動金價上漲的長期宏觀背景並未改變。例如,美國國債總額剛突破38兆美元的歷史新高。

因此,高盛預期一旦市場出現企穩跡象,資本就會流入,這可能是一次「逢低買入」的機會。

高盛 (Goldman Sachs) 表示,儘管近期金價回落,但該行仍結構性看多黃金,理由是各國央行持續買盤、聯準會 (Fed) 降息及投資人對黃金興趣升溫,也推動了 ETF 持倉上升。

高盛補充指出,「我們認為這種穩定且結構性的買盤將持續下去,金價仍有高於 2026 年底 4,900 美元目標價的上行風險。」

 

另外,摩根大通雖持續看多黃金,因驅動金價上漲的「央行購買黃金」仍是牛市的最大支撐。

 

■以加密貨幣來說,加密貨幣在2025年已膨脹成5兆美元的大泡沫

 

那麼,加密貨幣市值突破5兆美元關卡,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

2021年美國核准比特幣ETF上市,讓其整體流通性與應用擴大,讓其熱潮持續發酵,故比特幣11/9日價格站上68789美元歷史新高,使那時加密貨幣總市值突破3兆美元。如今,比特幣價格一度站上12萬美元歷史新高,使那時加密貨幣總市值突破5兆美元,頓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五)房市方面—房市有沒有資格成為下一張倒下的骨牌?

 

由於各國央媽持續「流動性超發」,長期以來,房地產一直也是投機者青睞的投資工具,導致各國房價皆高得驚人,也造成許多普通家庭無法購置自有宅。

 

通常,各國執政者為了選票,打房都是虛招,所以,房市大多打死不跌!

例如,美國在無限量QE下,「流動性超發」的資金潮水也不斷湧入房市,也達創紀錄的55兆美元以上,又製造一個「次貸危機」以來最大房市泡沫,也正走向自我膨脹與毀滅之路!

 

■美國房市近5年飆升20兆美元!

 

在美國,購屋成本越來越高漲,讓許多潛在買家卻步。

根據房地產公司 Zillow 的最新數據,自 2020年以來,美國房地產市場總價值已飆升57%,達到創新高的 55兆美元。意味著短短五年內,美國房市價值增加了 20兆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因高漲房價推高租金通膨、又傷年輕選票,所以各國央行出手打房皆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只能期盼各國打房下手溫柔一點,以免又重演2009年債市、股市、匯市、房市及商品市場等金融資產一同遭受砸盤子的悲劇?

當然,「川皇」是搞房地產起家,他應該不會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日本東京房價飆升,又逼近1991年的泡沫高點!

 

日本資產泡沫的破裂,讓這個原本有望在 20世紀 80年代末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日本,在 1990年代和 21世紀初陷入了經濟停滯和通貨緊縮。地價下跌了十多年,股市也花了 30多年才收復失地。

 

隨著安倍經濟學強力印鈔下,近年日本東京地價不斷上漲,漲幅逼近泡沫時期的水準,令人擔心日本房價是否正走向新一輪危機?

 

然而,專家指出,當前的日本房市與 1990 年代初期的泡沫經濟存在顯著差異。

 

據日本國土交通省9 /16日公布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所有用途土地的基準地價平均上漲1.5%,這是自1991年泡沫經濟以來的最大漲幅,並已連續第4年上升。

在本輪上漲中,東京圈依舊領跑,漲幅高達 5.3%。

 

地價上漲直接推升房價與租金。根據不動產網站 At home的數據,2025年7月,東京 23 區單身公寓(30㎡以下)平均租金達10.33 萬日元;家庭公寓(50㎡至 70㎡)月租更高達 24.74萬日元,均創歷史新高。

 

這是否是日本房市泡沫重現?

雖然目前日本房價與東京地價漲幅接近泡沫時期,但專家強調,當前市場並非單純投機炒作,而是結構性因素造成的上升。

 

首先,日本泡沫經濟時期幾乎全國房價都在盲目上漲;如今則呈現明顯分化,大城市受惠於外資湧入與人口集中,而北海道等地則因觀光復甦而拉動地價。

其次,目前日本房市的漲幅並非全面均衡,而是呈現明顯的地區差異,這與泡沫時期普遍瘋漲的情況截然不同。

 

更重要的是,泡沫時期房貸利率高達 7%至8%,而目前日本主要銀行利率僅 1.9%至 2.3%。低利率環境使家庭與投資者更容易承擔購屋貸款,市場穩定性遠高於泡沫時代。

 

最後,外資持續湧入日本,收購被低估的優質資產,也成為目前推動房價上漲的關鍵力量,在外資未大舉撤資前,賣壓可控。

 

■李在明警告:韓國房地產是一個即將破裂的泡沫

 

南韓總統李在明警告,韓國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即將破裂的泡沫,是顆定時炸彈。

李在明表示,韓國正面臨一場非常危險的潛在危機,即更低的借貸成本可能進一步刺激房地產價格上漲,必須避免引發曾困擾日本數十年的經濟困境。

 

韓國央行10/23日決議維持政策利率在 2.5%不變,政策制定者權衡了持續的房地產價格壓力、貨幣市場風險以及圍繞中美關稅談判的不確定性。這項決定符合市場預期。

 

李在明政府自 6月上任後推出多輪房產調控措施,房市價格仍持續上漲。此趨勢突顯了儘管政府限制,住房市場需求依然強勁。

李在明表示,韓國正邁向與日本房市1991年泡沫化類似的道路。他強調,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泡沫必然會破裂。屆時,南韓不僅會在經濟上,而且會在所有領域面臨嚴重的危機,必須防止房市泡沫化情況發生。他並強調需要將資本轉向生產力更高的產業升級方面,如同這幾年中國所做的努力。

 

 

跋尾—「川皇」製造「第六個盤子」來拯救美國!

 

其實,美國實體經濟成長的動能,向來以「消費支出」做為推升GDP成長主力。

但美國底層人民逐漸坐吃山空、加上川普關稅政策打擊了民眾消費能力,因此2025年美國經濟成長的動能轉由科技巨頭對生成式AI 大模型及算力基礎設施的「投資」來做為推升GDP成長主力。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美國實體經濟,科技巨頭持續加碼「投資」,但AI 的變革性產出至今仍未充分顯現,與此同時,「消費支出」疲軟的跡象正在加劇中。

所以,近日美國經濟呈現「雙城記」特徵!亦即,美國出現一個「金髮女孩經濟」與「無聲蕭條」並存的平行社會!

 

最令人驚嚇的是,美國38兆美元的國債瀕臨倒債,「去美元化資產」成為潮流,此時,美國70多兆美元的股市、55兆美元的房市亦瀕臨「吹彈可破」,而金、銀、銅等貴重金屬的飆漲,也充分顯現傳統資本市場主要五大盤子(債市、匯市、股市、房市及商品市場)已快承載不了各國央媽們60多年來所「超發」的鈔票(M),「失控的通膨」恐王者歸來!!!

 

此時,美國Fed啣命「降息」,此如同火上加油,加速美國經濟出現「泡沫化」!

 

■「一隻看不見的手」正默默地製造「第六個盤子」,調控流動性,拯救美國!

 

目前,「穩定幣」是川普欽點,在這場全球「去美元化」貨幣轉型期間最有力的替代資產。

川普的策士們正在擘畫「美元=穩定幣」的時代,想藉「穩定幣」金融工具綑綁美債,以化解美國倒債違約危機,並開啓美元資產「以實入虛」的新霸權時代。

 

在全球資本市場「去美元化」的時代,未來幾年「穩定幣」是一艘可以自由流動的「救生艇」,短期可以化解美國倒債違約危機,讓川普再揮霍一次。

 

長期,將推動資本市場進入實體資產「以實入虛」的時代,「穩定幣」的區塊鏈技術,將成為全球金融博弈的核心;美國已入局、中國大陸挾「一帶一路」跟進,歐盟願意只觀棋不語嗎?

 

你可以不喜歡「穩定幣」,但不要讓自己在這場「財富重分配」中被割韭菜?

 

■現實世界資產(RWA)將成為區塊鏈投資新寵!

 

隨著區塊鏈技術日益成熟,現實世界資產(RWA)正快速成為鏈上投資的新風口。

根據多家金融機構觀點,RWA 正透過區塊鏈技術,將美國國債、房地產、綠色能源等傳統資產「上鏈」,並轉化為可交易的數位代幣。

 

根據RWA.xyz數據,截至 2025年 6月,全球 RWA 資產總額(不含穩定幣)已達 255億美元。目前 RWA 項目主要部署於以太坊區塊鏈,市占達58.2%,以及ZKsync、Aptos 等公鏈上。

 

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與 ADDX 預測,全球資產代幣化市場預計到 2030年,RWA 市場規模將達 16.1兆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10%,成為鏈上金融的新藍海。

 

那麼現實世界資產(RWA)是什麼?

所謂 RWA,即現實世界資產的數位化與區塊鏈化。透過代幣化技術,將房地產、應收帳款、碳排放權等資產,轉為可在區塊鏈上拆分、交易、跨境流通的數位資產。讓傳統資產可以像加密貨幣一樣,在鏈上流通,也具備與加密貨幣類似的流通性與靈活性!

 

RWA 的最大優勢之一,是可將如私募股權、基礎建設(如AI算力)等流動性低的資產,進行碎片化處理,降低一般投資者參與門檻,也為鏈上投資者提供了與實體經濟掛鉤、收益更穩定的新標的。

 

對資產方而言,RWA 是嶄新的融資工具,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全球化的優勢!

對投資者來說,RWA 則大大豐富了鏈上投資標的。相較於高波動的原生加密資產,RWA 錨定真實資產,收益來源較穩定。同時,其「分散化」特性讓一般投資人能以極低門檻(如10美元投資美國房產)參與高價值資產的投資,真正實現「全民投資」的普惠金融新生態,這將代表一個全民炒作、新的資產配置的時代到來!

 

■美國領軍推出「第六個盤子」,以承載「川皇」不停地印鈔!

 

其實,在各國央媽們60多年來「超發」的鈔票(M)下,傳統資本市場五大盤子(債市、匯市、股市、房市及商品市場)已快承載不了「超發」的鈔票,為了讓貨幣數量與五大盤子的失衡再平衡調整,美國領軍推出「第六個盤子」!

 

投資大師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曾說過一句名言:「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充滿希望中毀滅。」

後來這句話成為了華爾街著名的諺語、也被傳誦到世界各地。

川普懂了,您懂了嗎?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