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破壞時代的投資新思維15—「大基建」將是2023的一道曙光

大破壞時代的投資新思維15—「大基建」將是2023的一道曙光

2home.co  楊惟婷

 

這次「升息循環」,可能夾帶著景氣衰退長夜,與通膨降溫形成一場拔河賽?

最後的救世主,應該是「大基建」吧!

 

一、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該閃、就閃吧!

 

目前的經濟環境有兩面危牆,不小心會壓垮投資人:

 

(一)通膨可能會繼續在高檔盤旋,迫使升息不斷

 

先看看美國消費者物價主要組成項目佔比:

  1. 食品飲料(13 ~ 15%)
  2. 房屋(包含房租)(30 ~ 40%)
  3. 衣著服飾(2 ~ 3%)
  4. 醫療健保(7 ~ 9%)
  5. 能源(6 ~ 8%)
  6. 新車 (3 ~ 5%)
  7. 二手車 (2 ~ 3%)
  8. 交通運輸服務 (5 ~ 6%)
  9. 休閒娛樂 (3 ~ 5%)
  10. 教育通訊 (6 ~ 7% )

 

由於Fed的無限QE使得房價、房租居高不下,加上俄烏戰爭導致全球食品和能源價格飆升,美國6月份消費者物價飆升9.1%,為40多年來的最大年度增幅。

 

鮑爾採「激進升息、收縮QE資金」的手段,已對能源、糧食價格產生壓抑效果,但房租仍高高在上。除非他的激進「升息循環」方法,能擊垮房市,否則通膨仍會高檔盤旋;但因Fed大幅提高利率,此舉將提高借貸成本,迫使消費者抑制需求;同時也推升企業營運成本,迫使企業縮短工時、放緩招聘,甚至是裁員,所以「升息循環」可能使經濟衰退比通膨降溫更早來敲門。

 

目前,鮑爾打的如意算盤是,用經濟陷入衰退的恐懼,來壓抑通膨降溫。所以他在2022年採取史上快速、激進的「升息循環」來製造衰退恐懼、壓抑通膨;卻又釋出2023年可能「降息預期」來振與經濟。他想用一哄一嚇的伎倆,讓經濟「軟著陸」。但假設其它情況改變了呢?

 

近期,食品及能源價格雖然受到升息壓抑,但美國房價、房租仍在天上盤旋。加上疫後人們消費正從商品轉向服務形態。非常緊張的勞動力市場正在提高工資,導致服務價格也正保持上漲趨勢。但高房租、高工資又皆有「價格下僵性」,使「降息預期」無著力點。最終通膨可能繼續在高檔盤旋!

 

(二)這波電子產業去化庫存、砍單潮效應可能會持續到2023年

 

受疫情造成供應鏈斷鏈、俄烏戰爭又歹戲拖棚,全球晶片供應短缺已持續近兩年,皆刺激各行各業大量備貨、囤糧需求;但因激進的「升息循環」排擠了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也打擊到終端消費信心,不僅廠商對成本推升無力進行轉嫁,且逐日「長鞭效應」放大的庫存,近來半導體產業雜音不斷,多家科技業大廠紛紛示警「庫存過剩」,正在形成難以去化的痛!

 

2022年面對戰爭、通膨、升息這三大風險,在美國Fed持續貨幣緊縮政策下,催生強勢美元與高利率環境,限縮全球經貿動能,終端消費支出預期將持續減少,導致製造業景氣下滑,全球景氣將會面臨需求不振與庫存調整的雙重壓力。

期待中的雙11、聖誕購物旺季是否會記得來救贖?

 

二、為何經濟衰退會比通膨降溫先來敲門呢?

 

歷史上,每一次原物料價格的飛漲,都和熱錢的興風作浪脫離不了關係,過去一年,在寬鬆的貨幣政策激勵下,許多原物料價格出現史上最波瀾壯闊的大漲,銅、鎳等金屬先起漲,到俄烏戰爭大舉推升原油及黃小玉等農糧價格,儘管原油價格這次並未創下歷史新高,但包括金屬原物料的銅、鎳,到黃小玉,都分別創下金融海嘯以來的新高紀錄。

 

近期Fed啓動「升息循環」來壓制通膨,已造成原物料大幅回檔。只是,光原物料價格回檔,就能使通膨降溫?

 

  • 木材期貨上半年報價大跌超過40%

 

由24種原物料期貨組成的標普高盛商品指數(S&P GoldmanSachs Commodities Index),2022年上半雖大漲26%,但6月初起開始走跌。

 

尤其受到通膨跳升、升息、房市趨緩的衝擊,木材期貨2022上半年報價一口氣大跌超過40%。例如,依Trading Economics資料顯示,木材期貨2020年初只有每千板呎407美元,2021年5月飆上歷史最高峰1,670.50美元,之後於2022年7月13日拉回至683.30美元。

 

由於木材報價深具波動性,對需求及供給變化都相當敏感,反應非常迅速,猶如「礦坑裡的金絲雀」(canary in the coal mine,指環境可能反轉或陷入危險的初步指標及警訊),此原物料跌價現象是否暗示景氣循環將反轉下行?

 

  • 倫敦銅價創下2020年3月以來最大單周跌幅

 

受大陸疫情封控影響,主要金屬消費國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在第2季大幅放緩,與此同時,美國通膨處於 1981年以來的最高,此促使聯準會加速緊縮,從而打擊全球經濟成長、並推高美元。

 

倫敦銅價7/15日單周跌幅達10%,創下28個月以來最大單周跌幅。

且同時上海期貨交易所交易量最大的 8月銅合約也下跌至每噸 53870元人民幣,為 2020年 11月以來的最低價位。銅價大跌現象是否暗示製造業景氣將反轉下行?

 

  • 棕櫚油下行趨勢基本確認?

 

受全球疫情、4月印尼宣布禁止棕櫚油出口等因素影響,自2021年12月起,中國棕櫚油參考價格不斷攀升,至 6 /7日衝上歷史高峰,報每噸 16,240 元。

 

但據上海證券報報導,7/14日中國棕櫚油平均報價為每噸人民幣 9,270 元(下同),較6 /7日高點驟跌 43%。,此現象是否暗示棕櫚油下行趨勢基本確認?

 

在棕櫚油價格飛漲期間,導致企業頗感壓力。例如,金龍魚 (300999-CN) 第1季淨利較去年同期銳減92.71%。

 

此外,棕櫚油是植脂奶油主要原材料,棕櫚油價格變動直接影響下游工業鏈。

企業甚至嘗試尋找棕櫚油替代品,若棕櫚油下行趨勢基本確認,下游食品原材料等產業成本壓力有望減緩。

 

  • 國際油價跌破關鍵支撐,會陷入技術性熊市?

 

汽油價格自6月份每加侖超過 5美元的水準一路下降,目前平均每加侖 4.40美元,但均價仍較2021年同期高出 1.25美元,只是相對高價可能正在抑制需求。

 

加上市場對Fed激進的「升息循環」,恐引發經濟衰退充斥擔憂,使大宗商品龍頭原油出現下跌態勢,且當前油價更跌破關鍵的 200日移動平均線,並創下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新低。目前較高點下挫逾30%,國際油價已陷入技術性熊市?

 

原油價格走勢永遠取決於供需兩大力量:

 

一方面是,當前原油市場的需求,由於擔心經濟衰退,出現短期需求疲軟跡象。

但依國際能源署(IEA)、EIA與 OPEC的最新預測均顯示,儘管大眾越來越擔心通膨加劇與經濟成長放緩,但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將再次強勁成長。依這三家機構預估,2023年石油需求每天至少增加200萬桶。

 

另一方面是,雖然近期期貨市場油價大跌,但從原油供給面來看,產能依然有限制。尤其,對於全球經濟前景擔憂,國際原油期貨已出現連續兩個月下跌,西德州輕原油期貨從3月7日以來最高點已高檔拉回修正近三成。

因此,為支撐原油價格,第31屆OPEC+部長級會議決議9月份僅小幅增產10萬桶/日,以避免大幅增產而導致出現原油供給過剩,此與過去幾個月以每個月以64.8萬桶/日的增產速度相比有明顯放緩跡象。

 

再以OPEC+增產目標達成率分析,目前OPEC+成員國的原油增產目標達成率仍然有段差距,從近期OPEC+增產數據剖析,OPEC+成員國受限於投資不足、政治不穩定和制裁的影響,增產進度遠遠落後其目標,這也間接表示原油市場供應吃緊現象仍可能會持續發生,為原油帶來一定支撐力道。

 

最終,若經濟復甦可能再次推高石油需求;2023年供不應求現象可能持續?

除非,經濟陷入衰退,石油價格才會被推下懸崖。左右為難啊!

 

  • 「烏克蘭糧食安全運輸倡議」,可以緩解正在醞釀的全球糧食危機?

 

俄烏戰爭滿5個月,雙方持續激戰,但在土耳其牽線下,對穀物出口達成協議,有助緩解全球糧食危機。

 

在7/22日烏克蘭和俄羅斯簽署重啟黑海港口出口穀物協議後,小麥價格暴跌,因為這項協議從根本上改變市場供需關係,可能可以緩解正在醞釀的全球糧食危機。

 

回顧俄烏戰爭於2月下旬開打,導致小麥價格在隨後的兩週內飆升70%,至超過每英斗 13 美元的歷史新高。

但「烏克蘭糧食安全運輸倡議」讓超過2000 萬噸滯留在烏克蘭港口大型倉庫的穀物得以出口,對全球糧荒等同降下及時雨。例如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小麥 9月合約大跌至每英斗 7.55美元,創下五個月以來新低,如今又回到了戰前水平。

但俄烏戰爭何時才能終結,否則糧食將有一頓、沒一頓?

 

  • 原物料見頂回檔趨勢,是經濟衰退或通膨降溫先來敲門呢?

 

大凡,物極總是必反,全球原物料價格歷經一年餘先後奔騰上漲後,也同時引爆全球40年來最嚴峻的通膨壓力,為抑制通膨,各國央行資金收水動作齊發,勢必傾全力要將原物料價格打回原形,如今許多原物料紛紛見頂回檔,是通膨降溫或經濟衰退先確立?

 

以代表工業活動興衰的銅價走勢來看,最具指標性。

而這波銅價從2020年疫情爆發時最低每公噸4630美元,一路攀升至2022年3月創下10674美元的歷史新高,二年的時間大漲超過130%。

 

但銅價大漲,企業的成本壓力隨著浮現,通膨已蠢蠢欲動,直至2022年攸關民生需求的原油及農糧價格也狂飆。

 

當大宗商品全面大漲,進而壓抑終端消費需求,再往上波及工業產出,目前市場預期工業需求將因景氣衰退而大減下,銅價才從高檔回跌,近期跌至7050美元,波段跌幅逾34%,惟若銅價進一步下探,也將預告實體經濟的工業需求將持續降溫。

 

基本上,從代表工業活動生產指標的「銅價」,本波段大跌逾34%來看,似乎在先行暗示全球經濟將走下坡的疑慮?

 

■「缺工」將成為通膨難解的最大關鍵

 

再根據OECD統計,與疫情爆發前相比,目前全球工作人數少了2000萬人,造成全球勞動力短缺的原因很多,其中與疫情有關而減少逾600萬人,另有數百萬人飽受新冠長期症狀所苦。

據美國最近普查數據顯示,全美近880萬名勞工因生病或須照顧生病的家人而未上班,占美國受薪階級約6%,而此影響了企業履行訂單、維持正常工時和滿足增長需求的能力。

如英國統計,逾40萬離開職場的勞工,半數是長期心理健康問題所致,這些狀況又因疫情及封城等限制而被觸發。

 

另疫情也對移民造成限制。

移工占全球勞動人口約五%,在疫情和脫歐雙重影響下,2020年移民英國人數大減九成。現在,英國有120萬個職缺,很多是脫歐直接造成的。

又如,以前平均每年有約100萬移民到美國,四分之三會加入勞工行列,2021年因為疫情,只剩不到30萬人。

許多國家正在放寬移民措施,但可能需要數年才能恢復至疫前水準。

 

還有,為取得工作和家庭平衡的抉擇,一些雙薪家庭還在跟兒童照護問題奮鬥,有一些人選擇因為疫情暫緩求職。

因經過兩年的封城,勞工發現沒有全職工作日子也過得去;加上小孩動輒改為線上上課,家長(通常是母親)被迫回歸家庭,或轉做兼職、打零工,如外送或Uber司機。

離職人數創歷史新高,官方統計,包括低薪和高技術人員在內,全美共需要1000萬名勞工,但只有840萬人有在積極找工作。

 

另外,邁入老年化社會,美國每天就有10000人達到六十五歲退休門檻。

至2030年,每六人就有一人達到或超過六十五歲,至2050年則再翻倍。

依美國勞工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8月有1040萬個職缺,而離職人數上升到430萬,寫下2000年12月以來的最高紀錄,最受影響的產業包括住宿、食品、批發貿易及教育業。

 

除了人口老化,許多國家的出生率也在下降。

 

上述缺工現象主要衝擊三大產業:

一是製造業,疫前缺工達800萬人,現在更嚴重;至2030年,美國製造業缺工可能逾200萬;中國勞動人口至2050年將減少20%。

二是物流業,不論疫情前後都很難找到人,美國雇主正為填補80萬個卡車司機職缺頭疼,中國、墨西哥和歐洲也有類似問題。

三是醫療保健業,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冒著受感染風險,也因人力不足而拉長工作時間;隨著疫情緩和,許多醫護正在考慮轉行。

 

疫情不只威脅到人類的生命健康,對全球經濟來說也是一大考驗,離職率上升,各國大鬧人力荒,供應鏈隨之出問題,尤其,對歐美國家來說,考驗尤其嚴峻。

人力短缺最嚴重的,又包括建築業、運輸倉儲業、旅遊住宿業,以及提供維修、美髮、乾洗等服務的個人服務業。又如員工不夠,餐廳只好提早打烊。美國缺工嚴重,造成塞港問題未解。找不到人來工作,是美國雇主現在最頭痛的事。

 

雖然運用科技可解決缺工問題,如自動化、人工智慧或物聯網等;不過,新科技雖然可簡化作業流程,但仍需要具備操作技能的員工。最後,鼓勵更多高齡者及女性重回勞動市場,也是必須努力的方向。

 

現在美國勞工缺口擴大,不論企業大小,到處都在加薪徵人。公司開啟搶人大戰,不只提供醫療保障,甚至還有利潤分紅。

又如英國脫歐後,許多勞工被迫離開,大大影響供應鏈。因為人力荒,相關商品、服務只能仰賴外國進口,成本都將隨之上漲。

 

全球後疫情時代,經濟迎來強力復甦,但各國卻面臨缺工的大危機,人力缺口所形成通膨螺旋上升的關鍵因素,這恐怕不是升息能解決的。尤其美國與英國的狀況相對嚴重,將阻礙經濟復甦與成長。

 

事實上,在疫情期間美國政府補助計畫擴大失業補助對象資格,並在各州現有的福利基礎上,每週再額外提供 300美元的補助金。有人批評說,就是這些計畫削弱民眾求職的積極度。

但據摩根大通2021年7/9 日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美國的部分州為改善缺工情形,提早終止疫情失業補助計畫,但勞力短缺情形並未有所改善。

尤其現在大企業加薪還是找不到人,顯示缺工已是美國經濟復甦最大絆腳石,也意味著工資上漲可能不只是暫時問題。

 

■「房價、房租」是通膨難解的另一關鍵

 

美國4月房價與房租雙雙飆至歷史新高,不過由於高房價與利率上升導致潛在買家放棄買房轉而租屋,業界預期這將推升房租再度攀高,房租中位數在8月就可能漲破2,000美元大關。

 

全美房地產經紀商協會(NAR) 5/19日表示,4月成屋價格中位數年增14.8%到39.12萬美元,創下該統計自1999年開始以來最高紀錄。

 

在同時全美房租也再度刷新歷史紀錄,根據Realtor.com發布最新報告指出,全美4月房租中位數為1,827美元,比一年前勁揚16.7%。由於房租自2021年初就持續穩步走高,如果該趨勢持續下去,Realtor.com預測在8月租金可能就會漲破2,000美元大關。

 

據美國房地產資料庫Zillow一份最新報告顯示,2017年美國約有4300萬租房者,他們在租房上花費4856億美元。而且,租房者的平均家庭支出接近11300美元。

亦即,通膨日增使得全美民眾買房、租房成本飆漲,成為整體財務的最大壓力來源。面對節節攀升的房租,租客們顯得有點力不從心。隨著城市房租的不斷攀升,在街上過夜的無家可歸者人數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此高房租將「吃掉」美國人的未來?

 

從這一意義上說,隨著高房租、高房價的推移,房市若不崩盤,通膨降溫可能變得像個不可能的任務?但房市若崩盤,經濟衰退將會比通膨降溫先來敲門。左右為難啊!

 

投資人或許應該正視這件事:我們正身處一個泡沫破裂問題正在醞釀的階段。雖然 Fed說物價上漲是經濟重啟的產物,供應短缺終究會紓解,火熱的通膨只是暫時現象,但只要缺工持續下去,房價居高不下,不斷的升息最可能令泡沫破裂。

 

其實,實體經濟供給面的問題(房租、缺工的問題),硬用需求面的貨幣緊縮工具硬搞,光「時間遞延」及「價格下僵性」效應,就足以讓鮑爾驚嚇過度、呆立哭牆之下。

解鈴、尚須繫鈴人!易言之,通膨降溫須取決於QE資金的回收?俄烏戰爭的結束?甚至是極端氣候決定?這答案,大約是在冬季吧!

 

三、電子產業去化庫存何時可以告一段落?

 

全球經濟環境在疫情、戰爭、通膨、升息等背景影響下,包括筆電、智慧手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疲軟,以致於半導體市場庫存增加雜音頻傳,半導體產業進入庫存調整階段,相關負面效應已蔓延至上游矽晶圓材料端。如今,電子產業的去化庫存,何時才可以告一段落?

 

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最先發表報告指出電子產業的砍單潮來襲:

第1波砍單潮來襲,下半年8吋晶圓產能利用率先受影響,將不再滿載,從電源控制IC(PMIC)、影像感測器(CIS)以及部分MCU(微控制器),皆受到電視、PC和手機等消費性電子需求下滑的影響,產能利用率有隱憂。

 

第2波衝擊指向55奈米以上成熟製程。例如,顯示用驅動IC廠奇景光電調降第2季財務預測;7/15日力積電在線上法說會也表示,未來兩季產能利用率將修正。

 

第3波衝擊將影響28奈米製程產能利用率,這是去年各家廠商最有興趣擴產的產能。例如,6/30日DRAM大廠美光公布財測,下一季營收將落在68億到76億美元,遠低於分析師預估的91億美元。由於DRAM需求是電子產業的重要指標,美光的財測讓半導體產業股價承受壓力。

 

■台積電的神喻

 

在第2季台積電的法說會裡,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坦言,半導體產業庫存多到要明年上半年才能消化完畢。因為,客戶於下半年開始降低庫存,預期仍需要幾季時間才可回復到正常水準,庫存調整將延續至明年上半年。

 

■南韓半導體庫存激增近80%

 

在全球兩大記憶晶片製造商三星電子和 SK海力士示警下半年晶片需求降溫之際,與此同時,南韓統計廳7/29日表示,6月全國晶片庫存較2021年同期驟增79.8%,增幅並寫下2016年 4月以來最大增幅,加劇投資人對半導體產業前景的擔憂。

 

■聯發科法說會再下修全球手機銷量預估

 

聯發科 (2454-TW) 7/29日召開法說會,執行長蔡力行指出,考量整體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增加,下修今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預估、5G銷量預估,分別調降至 12-12.7億支、6億支,不僅是第二度下修,也較高通 (QCOM-US) 的看法更保守。

 

無獨有偶,由於全球通膨衝擊終端消費力道,高通日前就坦言,原預期今年5G手機銷量可達7.5億支以上,但現階段看法已修正為6.5-7億支,減幅高達14%。

 

蔡力行表示,針對近期市場波動,現階段包括中國、美國市場不確定皆高,無法精準掌握復甦時程,不過依現有庫存來看,消化至正常水位需 2-3 個季度。

 

■半導體股的谷底在哪?

 

《日經中文網》也以「半導體股的谷底在哪?」為題發表文章,強調半導體是周期股的典型代表,由於這波繁榮的「波峰」很高,市場對接下來的「波谷」到底有多深?

 

目前,半導體產業走弱已經是市場共識,關鍵在這個谷有多深、多長?

從過去經驗來看,半導體行業大約每2~3 年,就會出現榮枯交替的生命周期(silicon cycle),隨著旺盛需求的到來,再從供給過剩導致市場行情惡化,兩種情形反覆出現。

 

而上一次半導體業谷底出現在2018年底,當時受到智慧型手機銷售放緩、資料中心伺服器庫存調整,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等影響,整體半導體市場在2019年大幅萎縮12%。

 

目前如果照台積電所說,客戶下半年開始降低庫存,預期需要幾季時間才可回復到正常水準,意味著庫存調整將延續至明年上半年。

再如專攻成熟製程晶圓代工的力積電日前也透露,由於IC設計客戶啟動庫存調整,所以投片量減少,導致第三季產能利用率略鬆動,下滑5至10個百分點,自100%略下降至95%。

 

而目前市場也共識到此回周期正在見頂,但和以往不同的是,由於近2年的晶片短缺問題,全球有58座晶圓廠在興建,預計2023年的晶片產能暴增。

2023年成熟製程將供過求,這才是令人憂心之處。

 

綜合各家說法,電子產業先進製程去化庫存至少需要幾季時間才可回復到正常水準,這答案,大約是在明年春季、春燕才會歸來。但成熟製程是否迷途忘返呢?

 

四、中國大陸將全力推動基礎建設來救經濟?

 

美國Fed 7月如期升息3碼並展現控制通膨的決心,但採激進緊縮貨幣政策對付通膨的副作用即是經濟衰退,尤其,這次通膨源自供給面不足,採需求面工具能產生多大效果,仍有待觀察?

 

■中國大陸封控造成Q2經濟成長僅0.4%,2022年GDP目標面臨挑戰

 

中國國家統計局7/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經濟成長2.5%,但第2季大幅放緩至0.4%,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最小增幅,凸顯「清零政策」對經濟的衝擊,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的約5.5% 成長目標遙不可及,預估今年全年GDP成長率僅略高於4%。

 

目前,大陸經濟正為試圖消滅新冠病毒付出代價,而更多變種病毒現蹤,也不斷提高「清零政策」的難度。最重要的是,大陸房市仍處於嚴重低迷狀態。

 

■中國大陸疫後復甦力度,關鍵全球經濟是否將步入衰退?

 

美國Fed採激進緊縮貨幣政策對付通膨的副作用即是經濟衰退,造成原物料單季跌幅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

 

隨著中國大陸放寬封控措施,中國 6月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 升至 50.2,為 2月以來首度突破50,但改善幅度不大,尤其「爛尾樓問題」拖累房市,持續使金屬需求承壓。中國大陸疫後復甦力度,關鍵全球經濟是否將步入衰退?

 

■大陸將全力推動基礎建設來拉抬 GDP成長

 

因大陸大規模封城使經濟陷入困境,習主席下令全力推動基礎建設來拉抬 GDP成長,預計基礎設施刺激措施即將開展。

 

例如大陸鋼鐵廠開始為解封做準備,回補鐵礦砂庫存,5月來 BDI指數連漲,創7週新高,直逼 3,000點大關。

 

而印度因缺電搶購煤炭,印度聯邦政府要求所有公用事業進口 2,200萬噸煤炭,私營發電廠進口 1,594萬噸,還進一步下令 50%購買的煤炭在 6 /30日前完成運送到印度國內,另外 40%在 8月底完成,此帶動海岬型運價上漲。

 

■大陸穩經濟10兆猛砸「鐵公雞」

 

大陸在內需消費疲弱、外需回落背景下,穩增長穩投資的著力點無疑是「大基建」,在財政發力等因素推動下,基建投資增速將再度加快。

 

隨著一系列穩經濟政策密集出台,大陸各地正掀起新一輪重大基礎建設項目開工熱潮,期待以這種被戲稱為「鐵公雞」(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建設)的大型工程,來帶動其他產業的活力。

 

各地開工專案涉及的領域,主要涵蓋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和城市更新、產業升級等領域。目前僅雲南、貴州、四川等地集中開工的一批重大專案,總投資規模都屬於數千億元人民幣級別。

另各地基建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河北石家莊5月底舉行2季度重點項目集中開工,涉及574個項目,總投資834.3億元(人民幣,下同);6月初,上海臨港新片區季度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共11個項目,總投資額約118.7億元;同期,總投資201億元的10個重點項目在山東青島集成電路產業園開工。

 

報導指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上月底,重大項目當年計劃投資已超12.5兆元;20餘省份當年計劃投資約10萬億元,按年增長10.1%。

 

作為基建重要資金來源,專項債的發行速度也在加快。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10日,大陸新增專項債發行達到21385億元,佔全年新增專項債務限額的58.6%。

除了專項債,其他支援資金也在快速到位。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調增政策性銀行8000億元信貸額度,財政預算內的投資資金安排是6400億元,比去年的6100億元有所增加。若加上商業銀行資金以及各種社會資金的跟進,預計今年全年的基建投資增速應該會達到2位數。

 

■升息對原物料需求造成的壓抑應是短期的

 

2022年3月受到俄烏戰爭影響,全球原物料庫存告急,中下游廠商急著回補庫存,造成原物料價格狂漲;但近期鎳價受中國封控景氣低迷,加上美國Fed升息影響資金緊縮,帶來經濟衰退恐懼,造成原物料單季跌幅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

 

由於大陸將全力推動基礎建設來拉抬 GDP成長,預期將為原物料價格帶來支撐,除非經濟真的衰退,否則,升息對原物料需求造成的壓抑應是短期的。

 

五、「大基建」將帶來那些商機?

 

當消費電子產業在進行庫存去化之時,各國政府想振興經濟、維持經濟成長,最有可能是鎖定「大基建」產業,勝算較大。而「大基建」將帶來那些商機呢?

 

(一) 大基建對鋼鐵的需求

 

為了減緩升息所帶來的經濟衰退,世界各國都紛紛祭出基礎建設方案,例如:未來聚焦三大國基建,包括美國一兆美元基礎建設法案、大陸2.3兆美元基礎建設投資計畫、印度推1.3兆美元(100兆盧比)大基建計畫。而這些橋樑以及公共建設,都需要大量的鐵礦砂做為原料。

 

另外,大家千萬不要忘了,這一次的俄烏戰爭,到目前尚未結束,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攻擊行動仍未暫歇,不過相信戰爭總有結束的一天,到時候烏克蘭以及俄羅斯的重建,更是推升鐵礦砂需求的另一動力。

 

回顧這次俄烏戰爭中,鋁、鎳飆最凶,2022年來一度上漲 25%及 22%,鋁、鎳廣泛使用在電動車、新能源的終端需求強勁,俄羅斯遭制裁,造成供給缺口。

 

因此未來鋼鐵營運爆發力最強的個股必然與鋁、鎳有關,其中,大成鋼 (2027-TW) 年鋁捲板佔營收 45%、不鏽鋼佔 35%,兩大產品合計佔營收70%,並且以美國市場為主,未來受惠基建推動產品報價上漲,將成為「大基建」的鋼鐵股多頭指標。

 

(二) 大基建對散裝輪的需求

 

遠東集團大家長、裕民航運董事長徐旭東在股東會上高呼「至少再好兩、三年沒問題!」這樣信心十足地看好散裝航運。

 

「現在船約到期,如果船商不續約,至少有四、五家船商排隊等著簽約⋯⋯。」台灣散裝航運龍頭慧洋海運董事長藍俊昇透露。

 

【支持散裝輪運價走高的三個原因】

 

長期來看,散裝航運主要的用途是載送大宗物資,諸如:鐵礦砂、煤炭、黃豆、玉米、小麥、棉花……等,換句話說,散裝航運其實是硬需求,不管景氣是好是壞,這些大宗物資總是需要運送的。檢視目前支撐散裝航運運價走高的因素,主要有三項:

 

1、「能源危機」引發搶煤需求:

 

目前南美糧食出口旺季到、大陸解封、印度搶煤及歐洲大量從澳洲運煤等,散裝航商船舶供給吃緊,現貨、長約可望兩頭賺。

 

同時,普丁對歐洲「斷氣」,造成歐洲用電缺口,因此近期有不少國家為了維持經濟發展,決定走回頭路,重新啟動燃煤發電,造成煤炭需求大增,間接使得運送煤炭的海岬型船隻供不應求。

其中,歐洲轉向澳洲採購煤炭,不僅導致航程增加、航線調度造成周轉率降低,整體運力緊張、也推升運價。尤其,巴拿馬型、海岬型船將受惠。

 

2、「大基建」的剛性需求:

 

自 2021年起,美國、歐盟、中國大陸皆通過法案與政策,積極推動大型基礎建設計畫,且隨著數位趨勢持續深化,各國政府、企業這次主要鎖定數位基礎建設發展方向,根據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AIIB) 預估,全球數位基礎建設投資金額總規模將由 2018年的260億美元,至2040年上看1兆億美元,平均每年成長2倍,數位基礎建設龐大商機可期。

 

此外,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 (IEA) 資料顯示,目前超過 44 個國家和歐盟承諾 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因此,歐盟執委會2022年 5月底,推出的 7500 億歐元「下一代歐盟」的綠色復甦計劃及美國的基建改革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該政策包含可再生能源計畫 (風能、太陽能,並促進歐洲的乾淨氫能源經濟)、乾淨運輸及物流 (汽車電器化) 等基礎建設,也顯示各國若要達到最終目標,勢必要淘汰傳統能源改發展再生能源或電氣化,能源轉型非一蹴可及,從研發、廠房建置到管線運輸時,牽涉範圍廣泛。

受惠於2050脫碳計劃牽涉到能源與產業轉型工程浩大,未來30 年全球將需要花費92兆至173兆美元做能源轉型投資的利基帶動。

建議投資人於此市場波動之際,可適當佈局基礎建設股票,提高投資勝率。

 

另一方面,通訊、數據需求日漸增加,如 5G 基地台、資料中心、低軌衛星等產業,在運用需求大幅提升下,相關基礎建設前景持續看好。

 

3、全球散裝船的運力不足,新船增加速度小於需求增加速度:

 

據Clarksons 2022年3月《Dry Bulk Trade Outlook》數據,過去3年,造船廠主要承作大型的貨櫃輪船,使得散裝船的供給大大受到排擠。

根據資料顯示,2022年散裝船的供給成長率為2.2%,乾散貨海運延噸海浬需求成長率估達1.9%,算是平衡狀態。

可是2023年散裝船的供給成長率為0.4%,乾散貨海運延噸海浬需求則是成長2.0%,供給成長速度趕不上需求成長速度。

再加上環保意識抬頭,2020年散裝船的限硫令實施之後,許多老舊船隻面臨被拆解的命運。

 

目前全球散裝船舶估計維持在12,700艘,今、明二年預計散裝船新船交船量有限,粗估僅200~300艘。明年環保新規上路,促使船舶降速行駛、減少運能,但新造船運能佔全球船隊運力低於7%,達歷史低點,船舶供不應求。

 

■在全球搶煤、搶糧及「大基建」下,將使散裝輪受惠

 

今年散裝輪還有一個特別漲升動能。即糧食危機造成全球搶糧,不只俄烏戰爭使烏克蘭糧食供應大減,美國、阿根廷嚴重乾旱,印度禁止小麥出口,都加大搶糧、囤糧風暴。而運送糧食使用中小型散裝輪,巴拿馬型中小船舶散裝輪今年賺翻。

 

以中小船舶為主的散裝輪慧洋 – KY(2637-TW),137艘船舶中有30艘巴拿馬型、28 艘輕便極限型、37 艘輕便型。在船隊佈局方面,慧洋節能船隊仍穩坐業界龍頭寶座,2022年6艘新船均已完成交付並投入營運行列,2023、2024則將分別有7、4艘船舶陸續加入,同時維持穩定採購新船政策,慧洋表示,2023兩大環保新規上路後,未符合法規船舶將面臨降至降速,甚至淘汰,慧洋擁有最大數量與比重的節能船隊,可將衝擊降至最低。

7月營收為23.43億元,年增近4成,累計前7月營收156.75億元,年增63.96%。獲利部分,7月單月營業利益11.46億元,稅前盈餘為10.00億元,年增55.84%,每股稅前盈餘為1.34元;累計前7月稅前盈餘為79.55億元,年增156.17%,每股稅前盈餘為10.66元,稅前獲利逾一個股本。

慧洋預期2022年度換約漲幅將達42%,雖近期散裝運費呈走跌趨勢,然而在後續需求回補,以及環保法規造成船舶供給缺口擴大的狀況下,2023年散裝榮景將可望持續。

 

而四維航 (5608-TW) 船隊35艘中,巴拿馬3艘、輕便極限型4艘、輕便型27艘,第一季 EPS 1.53元,創歷年同期新高,全年估7元,本益比 6倍。

 

另外,全球兩大人口國家印度及中國,印度 75%電力來自於燃煤,而中國更是全球最大煤炭消費國,冬季供暖需求,將使中國加入全球搶煤行列。今年,加上普丁對歐盟「斷氣」,也將迫使歐盟加入全球搶煤行列。

載運煤炭需使用大型海岬型散裝輪,4月初歐盟宣佈禁運俄羅斯煤炭後,散裝輪運價就開始大漲。

 

此產業背景正是海岬型散裝輪的大利多,而台股中航 (2612-TW) 旗下船舶都是海岬型的,以海岬型船舶為營運主軸,第一季 EPS 0.94 元,較去年同期 1.12 元衰退,主因 BCI 第一季僅小漲 1%,但第二季迄今已大漲 92%,顯示第 2 季盈利將好轉。

中航2021年與青島北海船廠簽約建造共 4 艘 21萬載重噸Newcastlemax型高規格環保節能散裝輪,預定於 2023、2024 年交付營運。

 

散裝航商裕民 (2606-TW)表示,它目前擁有 Capesize、Panamax、Post Panamax、Supramax、Ultramax、水泥船、超大型油輪 (VLCC) 和超大型礦砂船 (VLOC) 和海洋風電人員運輸船 (CTV) 等船型,自有散裝船隊平均船齡約 6.5 年,再加合資和在建船舶,船隊運力為 70 艘,總載重噸位為 865 萬噸。

 

由於今、明年散裝船新增供給將降至近年低檔,而俄烏戰爭和各國擴大基礎建設有利推升散裝船運力需求,裕民強調,它在 2020、2021 年第一季訂造 12艘最新環保節能散裝船和 1艘水泥專用船,總資本支出約 6.5億美元,與目前同型船市價比較,至少節省 20%資本支出,新船預計2022年底到 2024年前陸續交船,可迎接未來全球多變的經濟市場狀況。

 

今年交付的裕越輪船長 235 公尺,船寬 40 公尺,載重噸 99990 公噸,是大島造船廠為裕民全新設計建造的 99990 載重噸 Post Panamax 系列中的第 2艘,具備船舶大型化,單位貨載耗油和操作成本相對降低特性,並採用狹長流線駕駛台設計且優化船體線型,可進一步降低油耗。

 

 

展望後市,從散裝指標——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來看,2 /24日俄烏戰爭開打時,指數落在 2187點,5月中指數飆升至 3369點;即使近期運價震盪,但 7 /18日 BDI 指數維持在2162點,接下來則將迎來第 3季中南美洲穀物出口的旺季。8月進入海運旺季,煤鐵及鐵礦砂載運需求大增,帶動海岬型船平均日租金連日走高,BCI指數攀上近 1個月高點;海岬型運費指數 (BCI) 上漲至2967 點。海岬型船平均日租金 7/15日大漲 3834 美元,創今年以來單日最大漲幅,7/18 日續揚至24603 美元。

 

由於 IMO和歐盟陸續推出更嚴格的環保新規,現成船舶能效指數 (EEXI) 和碳強度指標 (CII) 將於2023年 1月上路,可加速老舊船舶的汰換,尤其近年造船廠承接大量貨櫃船舶訂單,排擠部分散裝船舶造船動能,因此,今明兩年散裝船新增供給將降至近年低檔。據散裝船業界初步統計,目前全球散裝船舶預估逾 10000艘,但今年新船交船量不到 300艘,占全球散裝船數量不到 3%,主要是貨櫃的新造船需求大增,擠壓到散裝的新交船量,且累計到 2025 年的新船供給量只占全球散裝船的 7%,可見節能船供不應求。

 

加上船舶周轉率降低,但需求持續看好下,加上下半年全球會續推基礎建設,讓散裝運輸主力的鐵礦砂與鋼材運輸大增,因此看好未來兩、三年散裝市況具成長性。

 

■上海解封,又逢傳統旺季,航海王八月初拚再起!

 

日前,貨櫃海運巨頭馬士基(Maersk)示警,經歷了兩年的大多頭行情,貨櫃景氣可能出現需求萎縮、供應增加,景氣反轉點約在 8 月。此話一出,無疑替貨櫃後市潑出一大盆冷水。

 

但是,2021年全球貨櫃輪共獲利 1,500億美元,為過去10年總和的3倍,台灣貨櫃三雄長榮 (2603-TW)、陽明 (2609-TW)、萬海 (2615-TW) 上半年是這波景氣週期的高峰。

 

但由於全球貨櫃供給則因塞港問題逐步改善,加上美國民眾消費需求由商品轉向服務類型,致美國零售品牌商開始去化庫存,進口貨物量縮小,貨櫃輪產業供需將由供不應求轉向供過於求。所以2021年百年一遇的航海王,2022年在SCFI運價指數走低下,暗示市場前景也出現疑慮。

 

只是,第三季逢中國解封、又是傳統旺季,貨運需求仍旺。加上美國對中關稅可能在聖誕購物旺季前調降,預估貨櫃航運股獲利有機會在第三季創高,將使貨櫃輪景氣 2022全年仍繁榮,據諮詢機構德魯里 (Drewry) 估全球貨櫃輪2022年共計獲利 3,000億美元,較2021年再大幅成長一倍。

 

以長榮 (2603-TW) 為例,其率先貨櫃航商公布第二季財報,再次繳出驚奇成績,單季大賺 1022.93億元,季增0.92%、年增143.22%,每股純益19.33元,再寫單季獲利新猷,上半年稅後純益已達 2036.53億元,年增 160.62%,每股純益 38.49元。

 

由於第三季是外貿出貨高峰期,尤其,美西碼頭工會談判即將展開,勞資協議有變數,甚至演變成罷工。由於今年美國期中選舉的政治考量,白宮立場會偏向勞工,而最後達成協議就是運價上漲。亦即,貨櫃輪運價指數會有部分支撐,因此貨櫃三雄Q3仍有補漲機會。

 

但長期來看,考慮到全球經濟衰退預期加重,以及船隻運作效率提升、新船明後兩年集中下水,貨櫃輪中長期高運價存在難以維持風險。

 

六、跋尾—股票要買在利空恐懼之時、賣在利多實現之時?

 

■投資不能靠信仰,要判斷景氣趨勢進退

 

這次惡性通膨正排擠消費電子需求,民眾支出優先滿足食物及油價漲價。所以這次消費電子不是漲多技術面回檔,而是景氣反轉,會引發長期籌碼的鬆動,股價僅有跌深反彈表現,不易有回升行情。

 

例如2022年來女股神「木頭姐」看錯趨勢(高喊問題在通縮) ,她重壓科技股致績效狂跌,這波大盤跌三成,但木頭姐旗下基金大半部位押在創新科技,擅長做夢、說故事,此波就受傷慘賠50%以上。

又如全球知名對沖基金老虎環球基金2022年第一季績效亦負34%,不得不發出公開信向投資人道歉。

軟銀過去一年股價重挫 44%,軟銀大買科技股衍生性商品,被認為是 2020年美股科技股飆升的背後推手,如今也走下神壇,不得不賣阿里巴巴斷尾求生。

 

基本上,消費電子需求第三季仍看淡,要等到歐美 CPI高峰過後及聯準會升息力道減弱後,才會出現中期買點。尤其因這次是產業景氣反轉,若跌深搶反彈,不可熊市摸底,以免越套越深。

 

■通膨降溫有限,Fed將不斷升息,台幣陷長期保衛戰

 

美國聯準會激進升息、收縮資金的手段,已對能源、糧食價格產生壓抑效果。

但美國房價、房租仍在天上盤旋。加上疫後人們消費正從商品轉向服務形態。非常緊張的勞動力市場正在提高工資,導致服務價格也正保持上漲趨勢。

由玲高房租、高工資又皆有「價格下僵性」,使「降息預期」無著力點。最終通膨可能繼續在高檔盤旋!此迫使Fed將不斷升息,台幣陷長期保衛戰!

 

外資為了彌補全球跌價損失、避開台幣匯損,就在台股大舉提款匯出,最後台幣貶破30,台股也因資金動能不足而進行補跌、中長線修正。

 

■美國經濟陷入L型衰退,才有望抑制通膨

 

目前,鮑爾打的如意算盤是,用經濟陷入衰退的恐懼,來壓抑通膨降溫。所以他在2022年採取史上快速、激進的「升息循環」來製造衰退恐懼、壓抑通膨;卻又釋出2023年可能「降息預期」來振與經濟。他想用一哄一嚇的伎倆,讓經濟「軟著陸」。但招式用老的話,經濟衰退將會比通膨降溫先來敲門!

亦即,此次通膨是供給面結構性問題,美國經濟可能必須停留在衰退中更長時間,才有望從實體經濟的需求萎縮中壓低物價。所以,可能需要為所謂「L 型衰退」做好準備,經濟低迷將較預期更深、更長久。

 

尤其,這次通膨是一個結構性問題,牽涉中美貿易戰、Fed的無限QE使得房價、房租居高不下,加上俄烏戰爭導致全球食品和能源價格飆升,以及美元霸權的飢餓遊戲,已不是一個週期性問題,可以把這場通膨想像「經濟戰」的鬥爭一環。

全球經濟將繼續受到供應鏈重組、選邊站衝擊的影響,這些「反全球化」對抗正在推高通膨並壓低成長。

物美價廉的時代過去了,經濟衰退風險將鬼影幢幢。

 

■全球經濟若陷衰退困境,台灣出口產業難置身其外,台股將陷十年線保衛戰

 

美國主要零售商已陸續警告,服裝、電子產品、家具和其他商品遭遇需求低迷、銷售正在放緩,美國最大的倉庫已經爆滿,「長鞭效應」可能會打擊美國供應鏈。

 

「長鞭效應」在過去兩年格外受到重視,在市場普遍缺貨的情況下,供應鏈的每一端都力求保留適當庫存,但傳導到最上游時,需求被放大,導致真實情況遭到扭曲,才出現目前超額訂購帶來的供過於求現象。

 

如今,根據 Descartes Datamyne 數據,到 2022年上半年,從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貨櫃進口量,比疫情前增長了26%以上。

與此同時,貨物不斷湧入洛杉磯 / 長灘最繁忙的美國海港。根據港口數據,今年上半年,當地的碼頭工人處理的 40英尺貨櫃,比疫情開始前增加約55萬個。

 

尤其,南韓晶片產業6月庫存較去年同期飆升79.8%,創 6年來最快速度,全球前二大記憶體晶片製造商三星、海力士都發出示警,2023年晶片銷售減緩,面對這次龐大庫存,亞洲供應鏈承受更大打擊。

 

而台灣最大出口產業也是半導體。2021年半導體產值新台幣 4.1兆元,佔全球產值25%。所以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很難置身其外,亦即台灣的消費電子產業的庫存調整同樣需要很長時間完成。也就是說,電子產業的股價修正需很長時間,多數電子股在第三季股價僅是熊市反彈,甚至台積電站上季線後,上檔空間也不大了。

 

電子股佔據台股主流地位已長達20年,且電子業佔大盤總市值七成,當台股護國群山們進行股價重估,時不我予,潛龍勿用,切莫以一個人的力量,去對抗全世界趨勢的重整。

 

■當景氣衰退來襲,唯有「大基建」產業能撐起一片天

 

未來金融市場將分成熊市反彈及牛市回升二種形態。

 

人們消費正從商品轉向服務形態,民眾支出優先滿足食物、住房及油價漲價,消費電子產業可能只寄望熊市反彈,振興景氣的「大基建」產業才有牛市回升的機會。投資人須認清趨勢,才能擊敗大盤。

 

以台灣為例,台灣缺乏原油、天然氣、電力,現階段「大基建」產業即可能轉向綠電產業(風電、太陽能、儲能等)。若要簡單點,多關注散裝航運吧!

 

請記得,股市永遠在反映未來,要緊抓住景氣趨勢的翅膀才能飛翔。

亦請記得,股票要買在利空恐懼之時、賣在利多實現之時。

發佈回覆給「RED BOOST」的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留言列表(1条)

  • Zurich Airport to Lucerne transfer
    Zurich Airport to Lucerne transfer 2024 年 5 月 28 日 下午 7:54

    Everything is very open with a really clear explanation of the challenges. It was really informative. Your site is very helpful. Thank you for sharing!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