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殖利率是礦坑裡的金絲雀

美債殖利率是礦坑裡的金絲雀

2home.co  楊惟婷

 

一、2021年股巿三隻灰犀牛將姍姍來遲

 

這次疫情造成全世界逾1億1千萬人確診,死亡人數逾244萬人。

而檢視2021年,金融巿場裡尚有三大風險蟄伏待發:

 

(一)美債殖利率上升風險

近幾年美國QE了7兆美元,致全球錢滿為患,理論上,美債殖利率應趴在地上,美元也應苟延殘喘,但近日金融市場氛圍卻悄悄變了……

 

隨著疫情趨緩、實體經濟復甦,產品需求逐步浮現,各產業開始回補庫存,最上游的原物料頓時出現搶貨現象,造成基本金屬、能源及部份農產品開始蠢動,連電子元件(面板、汽車晶片哥)也出現缺貨、漲價潮,加上運輸成本又上揚,使通膨的憂慮不斷上升。

 

即便FED一再宣示二年之內不會到達2%的通膨目標,但債巿的資金總是最保守的,只要有風吹草動,就會預先做部位的調整,因此在投資人減碼公債的動作下,10年期美債殖利率由2020年中的0.5%,近日加速上漲到1.6%之上,已接近底部頸線位置,若站上頸線,即代表低利率時代將過去。

 

由於利率是金融巿場的定價之核心,美債殖利率上升對股巿來說有二個影響:

1、金融巿場必將重新評價、調整投資組合。
例如2/25日,由於擔憂通膨,促使10年期美債殖利率盤中突破1.6%,恐慌指數 VIX大漲逾35%,10年期美債殖利率的大幅飆升,令股市恐慌。而美國科技股遭集體拋售,Alphabet、臉書和蘋果跌幅均超過 3%,台積電 ADR 崩近 5%,那指創四個月來最大單日跌幅,費半指數也暴跌近 6%。

 

因為利率是本益比的倒數,當利率彈升,本益比就會下滑,這是系統性風險,全巿場都要承壓;尤其因疫情受惠的個股本益比已高,股價將要被迫下修;反之,能對抗通膨產業,就具有支撐性,或者不受景氣影響的高殖利率個股也會抗跌,所以近期巿場注意力移轉到通膨概念股上,進行投資組合調整。

 

另外,金融巿場的股債比也會進行動態調整,例如據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最新數據揭露,追蹤美債期貨殖利率的商業持倉部位總規模近日創下史上最大降幅,這一變化相當於多了450億美元的美債淨空單部位,乃因擔憂Fed緊縮寬鬆政策以及提前升息等風險將威脅收益率,投機者積極放空美國公債。

據路透報導,CFTC數據截至3月2日,美國10年期公債期貨空頭部位比多頭部位多出95,611口。

 

另在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近日突破1.6%、全球陷入恐慌拋售債券時,有「股神」之稱的巴菲特在其致股東的公開信內警告,投資債券將面臨「黯淡的未來」,呼籲投資者遠離債券市場。

依巴菲特分析,在2020年年底時,10年期美債殖利率為0.93%,比1981年時的15.8%收益率大幅下降94%,而在日本、德國等地,投資者從數兆美元的主權債務中所獲得的回報竟然為負數。他指出:「全世界的債券投資者:無論是養老基金、保險公司還是退休金……都將面臨著黯淡的未來。」

而2021年以來,美債殖利率隨著經濟成長展望好轉而持續上升。市場通膨預期已經回升到疫情爆發前的水準,但經通膨調整的殖利率直到近日才真的開始上揚。然巴菲特還是認為,即使美債殖利率走高,債券仍不是一般投資人可碰觸的投資標的。

2、企業及個人借貸成本皆會上升。
由於市場恐懼美國政府要斥資1.9兆美元推出新一輪紓困,可能會迫使FED提前撤除寬鬆措施,此種市場期望心理讓10年期公債殖利率飆高。由於此會讓企業利潤折損,導致個人開始進行「去槓桿」財務行為,而所謂去槓桿就是要逐步減碼、套現。

 

目前股市依然受惠於QE充足的流動性,且經濟復甦在望,但是投資人已開始擔心急升的資金成本可能影響經濟復甦,造成股市觀望,甚至向下。

尤其,假若疫苗普及,人民恢復正常工作、生活,遠距需求勢必會降溫,之前宅經濟造成的NB、TV、居家娛樂活動熱度將會出現需求減緩的現象,上述現象會造成這些產業供應鏈預先進行壓抑或修正。

 

(二)美元反彈引發新興市場的金融風暴

 

知名大型對沖基金英仕曼集團 (Man Group) 3/3日即示警新興市場債越來越脆弱。依英仕曼集團表示,由於新興市場債市目前估值過高,考量到通膨加速的前景,以及聯準會 (Fed) 在應對疫情並避免經濟過熱過程中的潛在失誤風險,開發中國家債券勢必受到威脅。

尤其在美債殖利率快速上揚的情況下,強勢貨幣與新興市場債將變得非常脆弱,目前債市資金擁擠且估值過高,而且新興市場債的緩衝能力有限,可能無法吸收持續上揚的美債殖利率,若10年期美債殖利率升破2%,可能會引發資金大量撤出新興市場。

 

另一方面,資金流向開發中市場的速度也正在放緩。
依國際金融協會 (IIF) 數據顯示,2021年2月份開發中國家的股市和債市資金流入量已自2020年11月份的1,074億美元歷史紀錄,驟降至312億美元。

 

因此,若美債殖利率上升引發資金大量撤出新興市場,匯市也需要留意。
市場普遍認為,美元疲軟有助於維持全球金融狀況寬鬆,進而有利全球股市上揚,但邁入2021年以來,美元指數已由89出現緩步回升,為全球資金行情埋下了變數。
例如追蹤美元兌一籃子貨幣走勢的ICE美元指數 (DXY) 3月初漲至92.38,為2020年11月24日來最高水準,反映投資人預期美國經濟成長強勁、通膨升溫,以及美國公債殖利率上揚,今年來累計升值近 2.5%。

 

對於股市投資人而言,未來最糟糕的情況便是美債殖利率持續上升,導致殖利率利差擴大,並推升美元由空翻多,導致資金由新興市場回流美國。

所以未來須留意美債殖利率若漲破2%以上,新興市場債券即如同坐在「火藥桶」(powder keg)之上,新興市場債券可能會大失血。

因為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朝2%邁進,和殖利率呈反向走勢的股票、債券價格重挫,並降低新興市場資產的吸引力,連帶引發新興市場的硬貨幣(強勢貨幣)和本幣計價債券拋售,並形成資金逃命潮。所以此種「減債恐慌」(taper tantrum) 一旦外溢下,投資人將逃離風險資產市場,形成債市、股市、匯市、房市連挫。

亦即美元反彈、而新興市場引發金融風暴。

 

(三)景氣過熱的通膨風險

 

再想像一下,假若疫苗普及,人民恢復正常工作、生活,勢必會產生一波報復性消費熱度,上述現象會造成疫情受災產業供應鏈的緊張或漲價潮,如如航空公司、休閒度假酒店、餐飲和商務旅館等,屆時這些行業股價會出現報復性上漲。

 

在美債殖利率上升初期,短期會先引起金融巿場的動盪調整,但一開始尚不用過度恐慌,因為利率雖然反應抗通膨,但也是對未來景氣復甦的預期,利率結構變陡雖然短期會衝擊金融資產的重新配置,但也代表未來的經濟成長動能開始提升,所以當消化完短期金融市場的波動後,中期股巿仍會回到多頭走勢,走完一波商品多頭週期。

 

例如美債殖利率近來快速攀升,已使美國房貸利率(美國30年期固定抵押貸款利率) 也快速上揚,已升破 3% 的重要心理關卡,是疫情爆發以來首見。雖然房價和利率雙漲可能把一些買家排擠到市場之外,但目前對整體購屋市場影響尚沒那麼大,但已讓房市保持在高溫狀態,雖搖搖欲墜,但沒有立即崩盤危機。

 

尤其此時Fed可能會先採OT (operation twist) 扭曲操作,此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賓 (Tobin) 在1960年代所發明,實務上就是賣出短債、買入長債,藉以壓低長端利率,進而使得整體美債殖利率曲線斜率趨平,以緩和市場崩盤危機。

 

但出來江湖混,先前欠的、最後總要還的,2021年金融巿場最後真正要擔心的是,遲早要面對錢潮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通膨風險。
在中期商品多頭週期漲勢結束,實體經濟進入過熱期後, QE用到極致勢將引爆通膨,而QE退場將會出現利率快速上揚,誘使長線投資人迅速離場,形成頭部成交量,此時股市才會壽終正寢,進入長線總修正。

 

二、美債殖利率攀升,將減弱風險資產魅力

 

近期美國經濟有數據顯示,景氣正在從新冠疫情 (Covid-19) 的低谷裡持續反彈,加上美國總統拜登又要國會批准1.9兆美元刺激方案。雖然美國採取進一步財政刺激行動,可為全球經濟帶來積極正面的溢出效應,但此也為通膨火上加油。

加上美國Fed又矢言繼續QE支撐經濟,所以在預期通膨將起下,觸發美國長天期債券殖利率上升。

 

長天期公債殖利率通常被拿來衡量一國的景氣通膨狀況。
30年期美債殖利率自2020年8月觸及 1.16%低點以來,已持續走高,2/8日一度衝破2%大關,創下2020 年2月以來最高水平,該水平為關鍵心理水位,部分原因與 Fed 將通膨率目標設定在 2% 有關。
驅動此波30年期美債殖利率上漲主要因素包含由新一輪紓困計畫所引發的通膨預期升溫所推動,以及QE長債供應大幅湧入….等。

不只如此,10 年期美債平衡通膨率2/5 日已達到 2.21%,是 2018 年中以來的最高水平。

 

以歷史數據來看,實質利率徘徊在低檔時,市場通常會給股票較高的估值,因為此時債市不具投資吸引力,因而驅使投資人債轉股,以獲得更多報酬。
而當實質利率攀升,一方面代表經濟復甦加速,但也意味著借貸利率也迅速攀高,還會導致那些從負實質利率中受益的其他資產魅力減弱,例如曾受市場投資人青睞的風險資產(如股票、高收益債) 將跟著失寵,這是近日美國高本益比科技股大幅下挫的主因。

 

一些成長股因在低利率時期保持擴張而吸引投資人溢價買進,因此當利率竄升,成長股的優勢就下降。例如特斯拉 (TSLA-US) 近日股價不斷大幅修正,股價已較1月26日的900美元下跌36%,跌破600美元,市值蒸發近3000億美元。

 

所以華爾街分析師認為,倘若未來公債殖利率持續飆升到1.5%大關之上,相當於標普500指數的平均股利殖利率,高本益比的股票將首當其衝,股市將面臨資金逐步撤出的風險,帶動股市上漲的動能出現轉折。尤其,本益比較高的科技股將首當其衝,首先面臨修正風險。

 

三、大宗商品指數直逼八年高點,將出現第五波「超級周期」?

 

近期原油價格自2020年11月以來連續4個月上漲,除因供給量降低外,塑化等工業原物料需求因全球經濟復甦力道轉強,支撐原油價格緩步上漲也是重要原因。回顧一下國際原油長期價格走勢,從國際原油月K線走勢圖觀察,國際原油價格是否平穩站上每桶70美元價格,將攸關其長期價格走勢能否由空轉多。

 

除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外,近期代表19種原物料商品期貨價格的CRB指數也從2020年4月低點106.29點,持續上漲至2021年2月18日的188.67點,創2019 年4月以來最高點。此顯示全球疫情雖尚未大幅趨緩,但經濟活動復甦帶動的上游原物料商品需求轉強,已轉為明顯。

 

由於通膨升溫預期帶動從原油、銅到玉米各種原物料上漲,大宗商品指數直逼八年高點。追蹤 23 種原物料價格的彭博大宗商品現貨指數 (Bloomberg Commodity Spot Index) 2/22 日上漲 1.6%,漲抵2013年3月來高點。該指數從2020年3月觸及的四年低點反彈 67%,顯示各國政府大力支出、央行祭出超低利率可能推升通膨並導致美元走軟,正促使避險基金買進原物料,看好程度是至少十年來最高昂。

 

其中,銅即是漲幅最突出的原物料,銅價已突破每公噸9000美元,為九年來首見。其他工業原料包括鐵礦砂、鎳也都上漲。

油價也因全球供給可能快速緊縮而大幅上漲。除此之外,咖啡、粗糖價格都攀升。

這波上漲更有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主要驅動力來自報復性消費熱度,及缺工造成供不應求的預期。

 

總之,在無限QE支持下,這波大宗商品似乎擺出第五波「超級周期」架勢,且將保持在遠高於長期趨勢價格一段時間。誠如高盛等券商即指出,商品市場未來可能迎接過去百年來只出現過四次的可觀漲勢。

 

大宗商品價格近期持續上漲,但未來是否將出現大宗商品的第五波「超級周期」?此正引起討論。有經濟學家認為,此波商品行情能夠延燒多久,最終將取決於中國的需求情況。因為,中國占礦業領域大宗商品需求的50%至60%左右,因此,一旦討論「超級周期」,預先判斷中國2021年經濟運行將做什麼,將是關鍵因素。

 

前一次的超級周期發生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前的2000年代,在2008年達到頂峰,而中國也在當時成長為大宗商品的需求大國。

而此波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也是中國政府在疫情後,啓動刺激基礎設施建設的背景下開始展開的,但這次會持續多少年,還不得而知?

 

若由3月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國人大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上表示,2021年政府對GDP成長目標訂為6%以上;CPI上漲約 3%;並表示總體政策要繼續為市場紓困,保持必要援助力道,政策不急轉彎,根據形勢變化適時調整,進一步鞏固經濟基本盤。可見中美兩大國仍持續推動經濟成長,此有助此波商品行情能夠持續延燒。

 

此外,此波通膨升溫也有益景氣敏感類股,包括能源、工業和金融股。且這波大宗商品上漲不只是被視為規避通膨風險的資產,也可能是對抗氣候變遷衍生的意外結果。在環保人士倡議下,石油供給受抑制,生產電池和電動車的金屬需求則獲得提振。

 

四、通膨將是未來債市最大剋星

 

目前市場擔心拜登推出的1.9兆美元財政刺激計劃將使經濟過熱並導致通膨。

但Fed主席鮑爾回應,隨著經濟復甦,通膨率可能會上升,但這將是暫時的,這可能是一次性的效應,而不是逐年延續的物價增長,這些壓力可能不足以刺激 Fed升息。聯準會目前將努力實現充分就業,並希望讓平均通膨維持2%的目標。當然,美聯儲的觀點未必一定正確,如果鮑爾誤判呢?

 

華爾街認為,對未來通膨的預期即是近日這波債市拋售的最大原因。
首先,長債殖利率上升期間通膨會侵蝕債券的資本,且殖利率往往無法跟上通膨壓力。再者,若通膨率上升,意味著持有債券而獲得的利息未來將減少。

 

加上,近日在油價上漲帶動下,被市場視為未來五年通膨預期的重要指標、五年期美債平衡通膨率已突破 2.5%,是2008年來首見。面對市場更高的預期通膨率,若聯準會一旦開始收緊貨幣政策,金融緊縮的狀況便會加劇。

 

由於財政刺激過關、經濟正在重啟,Fed將會努力抑制「通貨再膨脹」(reflation) 的動能,讓經濟反彈的動能能在央行可控制範圍,因此未來將上演一場利率快速上升和Fed 保持市場穩定的角力賽。

 

五、美債殖利率飆升將成為股災推手?

 

近日原物料商品價格回復至疫情爆發前水準,也開始引起市場人士擔心通膨將至,適逢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近期走勢亦同步上升,更讓這種論調甚囂塵上。

 

分析推升此波長年期公債殖利率上升的最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是長期經濟展望轉趨樂觀,其次是通貨膨脹的高度預期。
但前者通常伴隨債市殖利率緩升 (債券價格緩跌),同時股市因經濟展望樂觀而維持多頭循環;而後者則是債市殖利率快速上升 (債券價格快速下跌),股市同時步入多頭循環末升波,接近長期由多翻空階段。

 

在此,投資人最關心的,應是美債殖利率飆升是否將成為股災推手?

目前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已衝破1.5% 關卡,創1年多新高,美股3月初因此歷經血腥殺戮,科技股遭集體拋售。

只是,經濟復甦初期的物價緩漲,對全球總體經濟未必是壞事,只要不演變成物價快速上漲的惡性通膨即可,因為企業由經濟復甦創造的盈餘成長,往往對總體經濟成長產生更大的正面效應。

 

所以,美債殖利率飆升是否將成為股災推手?其實應取決於,目前全球經濟是處於經濟準備全面復甦階段?或是已經面臨高度預期的通貨膨脹階段?

 

1、每個國家為了活絡經濟、財政疏困等長遠考量,都會定期發售債券支應
例如美國公債可分為 1 年、2 年、3 年、5 年、7 年、10 年及 30 年期,由於時間越長,未來收益風險也越大,因此,殖利率應該要逐年增加(風險貼水)。

 

如依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 (CBO) 最新長期預算估計中指出,隨著美國財政赤字增加和利率最終上升,聯邦債務負擔未來30年將翻升一倍。

依CBO估計,由於與新冠疫情相關的大規模支出,聯邦債務2020年底已達GDP占比100%,倘若現行稅務和支出法律不變,2021年聯邦債務將達GDP占比102%,且到2051年幾乎翻升一倍至GDP占比202%。

未來,利率上升加上債務激增,恐使美國政府倒債風險大增,因此,長天期公債的殖利率應該要逐年增加,大於短天期公債的殖利率。

 

2、近年來,由於美國Fed無限QE買債來救經濟,將美債殖利率打趴在地板上,也創造一波波史無前例的資金泡沬,致股市屢創新高。

 

3、短線,由於疫情凸顯供不應求,加上拜登政府又通過1.9兆美元刺激計畫,還有疫苗大規模接種、經濟復甦的樂覲預期,加上德州冰風暴干擾原油供給,油價上漲進一步拉抬通膨,致引發美債券殖利率不斷攀升。

 

由於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通常被許多人視為無風險利率,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廣大的風險性資產。假設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為1%,股市只要每年可以帶來 3%的收益,就可以抵消股市波動與潛在跌幅。但若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升高至 2%,3% 的收益率便無法滿足投資人,股市收益率必需升高至4%才能吸引足夠買家。若當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升高時,而美股收益率無法同步跟上,將引發高本益比股票下跌。

而當美債券殖利率不斷攀升,也就意味債券價格下滑,跌幅越深,象徵無風險債券的投資吸引力也越來越大,因此,一些保守投資人會股轉債,選擇將資金從股市中取出,再拿去買債券,導致股市重挫。

 

4、中線,儘管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升高,會透過本益比下降來修正短線股市。但若經濟成長轉佳是推升長期公債殖利率的主因,則企業盈餘也會因為經濟變好而提升,對股市帶來正面效果。

所以隨著經濟轉佳,一些人看好未來經濟表現的投資人,認為未來仍會有更好的投資機會,故在股市短期修正後仍會回頭抄底。

 

尤其,聯準會也已明確表示將容忍較高的通膨,以彌補過去幾年的低通膨狀況,並將超低利率維持直到經濟和就業狀況好轉。所以,經濟復甦期間,殖利率走升與股市上漲是可能發生的。因為,若資金行情使股市報酬能持續上升,投資人便能接受更高的債券殖利率與通膨。

 

而由美股統計上來看,在16次戰後時期伴隨殖利率走升期間發現,有13次標普 500 指數也上漲,年化報酬率為13%。這意味著經濟復甦期間,殖利率走升與股市上漲是可能發生的。最近一次的情況便是2009年,當時10年期美債殖利率上升1.6 個百分點,而標普500指數也有 26% 的漲幅。所以,儘管通膨隱憂可能會為市場帶來動盪,但牛市並不會馬上終結。

 

5、長線,一旦通膨上升並維持高燒不退,美國聯準會就會被迫開始升息。

隨著多項經濟數據顯示經濟復甦強勁,市場擔憂通膨可能迫使聯準會提早縮減刺激力道,並會為股市帶來威脅。

 

從過往經濟擺脫衰退並進入復甦期的經驗來看(1981年以來4次景氣週期),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從經濟衰退期間低點,到景氣復甦時的最高點,殖利率平均升高1.5%。這次經濟衰退期間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最低來到 0.53%,加上1.5% 後約等於2%,預估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有機會在此波復甦期間升高至2%。

所以一旦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升高至2%,可能會出現短期債券殖利率高於長期的情形,就是所謂的利率倒掛現象。此時,資金行情縮水,多數企業借貸成本就會上升,進而影響到上市企業獲利,進而造成股票市場長線下跌。

 

所以,未來投資者務必冷靜觀察,目前全球經濟是處於經濟準備全面復甦階段?或是已經面臨高度預期的通貨膨脹階段?並密切留意美債殖利率上升、股市下跌兩者關聯性處在何種階段?如果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萬一升高至2%,代表泡沬破裂風險已悄悄逼近。

 

六、跋——盈餘殖利率 (Earnings Yield) 與公債殖利率的拔河

 

2021年市場投資人一直擔心極度寬鬆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會導致經濟過熱、通膨快速竄升,並擔心Fed可能會減緩購債速度、並引發縮減恐慌 (taper tantrum)?

此外,在資金氾濫、散戶瘋狂參與之下,今年股市呈現暴漲暴跌的最後瘋狂表現。
最近美股 GameStop 等股票在散戶炒作下大幅波動即是證明。

 

而這次美債殖利率走升主要集中在長天期債券上,帶領了美債殖利率曲線斜率高速趨陡,此一現象即是彰顯市場預期美國經濟持續復甦、通膨預期升溫,故市場開始定價更遠期的通膨預期,以反映債券的通膨貼水,所以引發金融市場動盪。

例如3/5日指標利率10年期美債殖利率繼續上揚,盤中再度突破了1.6%大關,而殖利率的走揚,隨即引動科技股「估值重定價」的隱憂?

 

市場普遍量化美國通膨預期之指標即為10年期美債平衡通膨率 (10-Year Breakeven Inflation Rate),而目前10年期美債平衡通膨率已攀升至2.20%水平,持續落在2018年以來的高位區間,是引動債市殖利率持續向上的根本原因。

 

雖然,美國聯準會改採平均通膨目標,其允許通膨超過2%,並認為近期美債殖利率上升是市場樂觀看待經濟復甦的現象。不過,對於市場而言,殖利率曲線對經濟復甦樂觀與經濟過熱的疑慮只有一線之隔。

 

再進一步以盈餘殖利率 (Earnings Yield) 與公債殖利率的角度來看,則會更為清楚,據 Bloomberg數據顯示,當前S&P 500盈餘殖利率是落在2.9%,但10年期美債殖利率仍僅為1.6%上下,故從獲利角度面衡量,股市吸引力目前仍是排名首位,尚不用過度恐慌。

 

因為盈餘殖利率 (Earnings Yield)是本益比的倒數,公式是 EPS / 股價,通常在實務上,是拿來作為判斷股價相對公司獲利能力貴或是便宜的參考依據。

簡易來說,盈餘殖利率是從企業獲利能力的思考角度出發,這點與股利殖利率 (Dividend Yield) 所彰顯的機會成本概念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美國經濟增長和通膨預期,正處於復甦加速階段,但未來隨著美債殖利率持續上行到2% 的轉捩點,若美股科技股盈餘殖利率無力回升,即可能引動科技股「估值重定價」的大修正。

 

尤其對於新創科技股等小市值、且仍在執行大規模資本投資、但尚未出現獲利之科技公司來說,估計後續壓力將會持續放大,因這類公司受限於融資成本走揚,以及尚未獲利而導致未來現金流無法折現,故在股利增長模型的定價下,並不利於估值提升。

反而大型科技龍頭,則可望繼續搭上經濟復甦、景氣擴張的浪潮,進一步帶動獲利反彈。更重要的是,大型科技龍頭在獲利反彈、手中自由現金流走揚後,企業「擴大庫藏股」或「擴發股利」的意願也會大幅提升,即擴大庫藏股回購率 (Buyback Yield) 與股利殖利率 (Dividend Yield),而這也能緩解10年期美債殖利率走揚的競爭壓力。

 

總之,金融市場對公債殖利率升到什麼地步會開始危及股市,目前觀點不一。

一般認為,聯儲回收流動性恐怕2022年才會開始,利率政策出現調整最早也要等到 2023 年。
但目前所見的美國GDP增長,基本上是靠財政、貨幣政策刺激人為催出來的,並不具有可持續性。

 

未來公債殖利率上升是否為股市多頭末日?
吾人認為最終應取決於全球經濟成長率與公債殖利率的賽跑。
所以,未來金融市場是否會再次失控暴跌的關鍵,其實取決於全球經濟成長是否能確實加速,也取決於主要央行對通膨率上升何時採取緊縮的反應。亦即盈餘殖利率上升是否大於公債殖利率上升速度?

 

有錢難買早知道。因此,2021年投資人一定要保持戒慎、控制貪婪之心,分批停利,讓整體持股部位不要太高,才能袪避泡沬破裂風險。

發佈回覆給「匿名訪客」的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