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供銷社」的前世今生

大陸「供銷社」的前世今生

2home.co  楊惟婷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少不了傳說。

近日傳說,中國多地有廣設「供銷社」和「國營食堂」的經營計畫,引發民眾熱議,質疑大陸是否將要重新回到「計畫經濟時代」—統購、統銷?

 

「美國之音」以「陰謀論」宣稱,在大陸經濟增長放緩,外部面臨封鎖的背景下,認為北京正抓緊對經濟的控制,為與西方脫鉤、備戰、控制社會等目標做準備。

亦即中國正在為戰鬥做準備,如果中美衝突,將引發西方國家的全面制裁。強化「供銷社」和「國營食堂」功能,一旦在進入戰時狀態的時候,這種大食堂和供銷社可以把這些社會的物資、糧食供應都給控制、配給。語不驚人、死不休!

 

對此,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旗下新媒體「俠客島」發評論文表示,「真是想多了!」,強調「供銷社」其實一直都沒有消失,供銷社的改革之路就是大陸「市場經濟」發展的縮影,且未來仍會沿著市場化改革的路子一直走下去。

 

另外,據《財經》雜誌報導,河北省衛健委澄清說,「國營食堂」的經營計畫,是為落實大陸國家衛健委的《營養健康餐廳建設指南》、《營養健康食堂建設指南》等文件。而這裡的「建設」,不是指新建食堂和餐廳,而是指建設合理膳食的理念。比如在飯館提倡「三減」─減糖、減鹽、減油。養生唄!

 

一、「供銷社」和「國營食堂」的高調「口碑行銷」

 

長期以來,「供銷社」和「國營食堂」在中國語境裡有特定政治含義,是上世紀計畫經濟時期的產物。

 

而「供銷社」歷史可以溯源到1922年7月成立的「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這可說是大陸第一個組建的消費合作社。到今天,這種供銷合作社特殊的業態已在中國走過了百年路程。

 

毛澤東早於1927年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將合作社運動列為湖南農民運動的十四件大事之一,並指出“合作社,特別是消費、販賣、信用三種合作社,確是農民所需要的。”

 

在那遙遠的計劃經濟年代,國家包辦人民的一切經濟生活,基本沒有私營經濟的空間。為瞭解決全國糧食嚴重短缺、供需比較矛盾的問題,1950年7月,國家成立了“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

 

在總社的指導下,農民要是想買生產資料(如化肥、鐮刀),需要去就近的供銷社,要買生活資料(如柴米油鹽),也需要去供銷社。

有資料顯示,在新中國成立的那個年代,供銷社承擔了中國農村90%以上的物資供應,民眾無論買什麼,幾乎都要去一趟供銷社。憑票購買、限量供應,是供銷社的特色之一。

 

但「供銷社」在1950年代計畫經濟時期,由於壟斷市場、商品短缺、服務態度又差,長期以來被人所詬病。

 

隨著鄧小平主政推動「改革開放」,連鎖零售集團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相形供銷社零售功能逐漸弱化,但它從未在中國經濟配銷體系中消失,只是較低調。

 

多年來,「供銷社」系統已透過「市場化改革」方式,在大陸各地建立許多農資配送中心和農資連鎖經營店。例如2010年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成立全資企業—–「中國供銷集團」,早就讓「供銷社」華麗轉身。

 

處在市場經濟競爭當下,「供銷社」為求生存發展,除發揮最初的保障農村地區物資供應、穩定物價外,已經逐漸發展成一個包含物資流通、技術服務、農田託管等功能的綜合中心,如同shopping mall。

 

以湖北省為例,目前各級「供銷社」都設有自己控股的國有企業「供銷集團」,這些集團企業主要是將煙、棉、茶等大宗商品相關業務分出去,做得好的像「中國棉花集團」還多次進入中國農資企業500強。所以,未來「供銷社」會更像一個「打通農村最後一哩路」的「綜合服務中心」。

 

據大陸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大陸供銷系統全年實現銷售總額6.26兆元人民幣,同一年中石油的營收是2.6兆元;而2022年上半年,供銷社全系統銷售總額2.9兆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1%。

 

其實,自2018年川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以來,歐美各國圍堵中國大陸之勢已成,「出口拉動」的經濟成長策略必須進行調整。

據大陸海關總署11/7日公佈最新統計,按美元計價,前10個月大陸進出口總值為5.26兆美元、年增7.7%,但增速呈現下滑趨勢。從時間點來看,大陸10月出口是從2020年6月以來,首度出現年增率的走衰;進口則為2020年9月以來首見衰退。

 

另針對大陸外貿走弱,據路透社報導,出口成長下滑可能反映的是外部需求疲軟與疫情導致供應鏈中斷等因素,例如鄭州富士康工廠生產受到疫情封控衝擊就是其中一例。

 

總之,2023年除面對全球高通膨環境外,全球經濟衰退風險也正在上升,中國的經濟成長策略也必須轉型,而唯有推動「內循環經濟」來替代「出口」才能操之在己、且防止經濟繼續下滑,在此強化「供銷社」和「國營食堂」功能,則可幫助政府進一步掌握關鍵物資的供與銷,平抑物價,讓8億人口的農村豐衣足食地渡過此波「停滯性通膨」。

 

二、「供銷社」的前世今生

 

在物資匱乏的「計劃經濟」年代,「供銷社」是國家穩定經濟、調配物資供給的重要抓手,特別在中小城市和農村,「供銷社」是最主要的物資供應管道,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管道,其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

 

後來,隨著國家實施「改革開放」戰略,民營經濟、個體經濟日益繁榮,外資也紛紛進入零售領域。再加上「供銷社」自身存在的種種弊端,使「供銷社」在農村和小城鎮的壟斷地位被「市場經濟」侵蝕、終結,而逐漸淡出普通民眾視野。

但是「供銷社」系統是一直存在,也一直在零售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改革也不斷在深化和加速中。

 

■活化基層「供銷社」的意義何在?

 

中共「20大後」明確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達成這使命,活化基層「供銷社」功能的意義重大。因農村是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也是供銷合作社的主陣地,發展壯大供銷社,正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作為基層流通的毛細血管,農村供銷社在保供給、穩定物價、推進鄉村振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塑物資供應鏈等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

 

尤其,國家正在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內循環經濟」來替代「出口」成長策略,在建設農業強國這一政策上,活化基層「供銷社」功能的意義重大。

供銷社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在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而新時代的「供銷社」,已經不再是當年的一個個小商店、物資供應點,而是“實體店+網上服務”的立體模式,從農資、土地、金融、行銷等多角度,搭政策順風車、全面介入了鄉村振興。在此背景下,多地供銷社恢復重啟,對於保供給、穩物價、推進鄉村振興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亦有利於振興實體經濟、重塑物資供應鏈等方面有大作為,未來並有望成為”三農”要素配置的“定海神針”。

 

■「供銷社」其實一直都沒有消失……

 

近期,全國多地「供銷社」的基層社恢復和重建的消息又重新回到大眾視野。

 

10月17日,湖北省實施供銷合作社“基層社恢復重建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基層社社員達到45.2萬人,其中,農民社員人數5年增長5倍多。

截至2021年底,湖北省基層社總數達1373個,計畫做到供銷社覆蓋每一個鄉鎮。

其實,不止湖北,寧夏、重慶等多地亦在緊鑼密鼓地恢復基層供銷合作社。

其中,寧夏供銷合作社聯合社曾在10月份透露,截至目前,全系統基層社總數達到249個,鄉鎮供銷合作社覆蓋率由2017年的56%提升至92.7%,服務覆蓋面達到95%以上。

 

11月1日,浙江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人士也表示,“基層社的恢復和重建一直是我們關注的工作,總社(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如果有相關的政策,接下來我們也會積極支持。”

 

「供銷社」對於70年代以前的人來說,可能印象比較深,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都和供銷社打過交道,關係到每家每戶的吃穿用度。而對於70年代以後的人來說比較陌生,因為那時候它已逐漸淡出。

 

在「計劃經濟」年代,「供銷社」是國家穩定經濟、調配物資供給的重要抓手,特別在中小城市和農村,供銷社是最主要的物資供應管道,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管道。除了“賣”,供銷社還可以“收購”和“代賣”,也就是收購農產品,提供寄售服務等。

 

後來,隨著國家實施「改革開放」戰略,民營經濟、個體經濟日益繁榮,加上外資也紛紛進入,各種小店鋪、連鎖超市、大賣場不斷湧現,再加上「供銷社」自身存在的種種弊端,供銷社在農村和小城鎮的壟斷地位被終結,乃逐漸淡出大家的生活主幹線。

 

近期,全國多地「供銷社」的基層社恢復和重建的消息又重新回到大眾視野。

有人擔心,是不是中國要放棄「市場化改革」路線,重走「計劃經濟」老路?

這真是想多了,實際上「供銷社」從未退出歷史舞臺。

 

實際上,供銷社的改革之路就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縮影,供銷社系統通過「市場化改革」方式,已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農資配送中心和農資連鎖經營店。

2010年,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也成立全資企業——中國供銷集團有限公司,

華麗轉身!

 

2021年,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和全系統發展品質穩步提升,全年實現銷售總額6.26萬億元,同比增長18.9%。2021年,全系統實現農產品銷售額27591億元、日用品銷售額149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3%和17.1%,進一步暢通了農產品上行、日用品下行雙向通道,在服務農民生產生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基層社改造方面,供銷總社合作發展基金2021年共安排3000萬元支援60個基層社改造專案,各地採取盤活資產、項目扶持、企業帶動等方式,改造薄弱基層社2892家。按照規劃,2022年,將持續改造2000家薄弱基層社,並打造1000家管理民主、制度健全、帶動力強的基層社示範社。

 

■中國大陸最龐大、且改革落後的供銷體系

 

「供銷社」在其百年的發展演進過程中,一直在支撐城鄉消費體系、發展農業生產、改善農民生活、暢通城鄉交流等方面,為8億人口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當然,傳統「供銷社」依托農業社會的服務型態,已無法滿足於工商業社會的生活型態需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供銷社」也面臨經營效率低落困境,這也是它要力圖現代化改革的問題。

 

例如,由中國供銷集團的債券募集說明書顯示,其2019-2021年的淨利率分別為0.45%、0.48%和0.43%,淨利率均不足1%。與此同時,其資產負債率高企,近三年來分別為82.45%、80.24%和81.86%。

 

盤點「供銷社」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我們會發現20世紀80年代,其壟斷著主要農業生產要素的國內貿易和銷售,控制著化肥和農藥的流通,這些都可以為整個體系創造足夠多的效益。

 

但在90年代,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加速轉軌的過程中,由於供銷合作社不適應市場經濟的新要求,使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村供銷合作社都陷入了經營困境。1999年,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甚至提出口號——“供銷合作社不消滅虧損,虧損就消滅供銷合作社”。

 

當時的多數供銷社,尤其是基層供銷社,由於規模不大,根本沒有能力建立起市場化的經營體系。尤其在理念上,供銷社仍習慣於“計劃經濟體制、全民所有制、獨占經營”等傳統壟斷式經營理念,“官辦”色彩濃重,缺乏服務意識;在經營業態上,鄉鎮以門店單站為主,缺乏連鎖化、集約配送等現代配銷方式。

 

同時,農資業務專營權喪失後,國家開放了統購、派購、議購的範圍,深化了對化肥、棉花流通體制的改革。私營經銷商迅速增多,供銷合作社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市場化競爭,這造成了供銷合作社傳統“政策紅利”的喪失,使其靠“吃政策飯”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直到現在為止,這兩大問題都沒有出現根本性的逆轉。因此,也有人將供銷社稱之為“國內市場化改革最難、最晚的地方”!

 

改革開放後,「供銷社」喪失了專營權,這對於供銷社來說是重大的利空因素。

但另一方面來看,值得注意的是,供銷社仍一直扮演中國商品流通體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且「供銷社」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追化,所以並未被歷史和消費者所拋棄。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根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公佈的資料顯示,2021年,全國供銷合作社全年銷售額高達6.26萬億元,這一體量已超過京東與拼多多全年GMV之合。

由於中國大陸幅員遼闊,在鮮有人關注的縣域、鄉村市場,供銷社體系依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市場的力量無法完全戰勝「供銷社」,而是與之共存發展,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舉例而言,「供銷社」至今是棉花收購、加工的主管道,並受國家委託統一經營棉花,其在棉花收購中始終保持著50%左右的市場份額。

此外,在資源回收、農資類商品流通等方面,供銷社也在發揮重要作用。

 

三、「供銷社」肩負國家政策下行任務

 

■「供銷社」具有改變農業生產體系和農村流通體系的能力

 

中國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的餐桌,農產品的流通需要經歷50多個環節,因此損耗率奇高。所以,供銷合作社最大的優勢在於可向農民提供“供”與“銷”的功能。此日益嚴重的農產品銷售難題,實際上可以透過供銷社流通體系來協力。

 

不過,供銷社必須先優化其完備的流通網路。截止2020年底,全國供銷系統擁有連鎖企業6697家,擁有配送中心10802個,發展連鎖、配送網點83.2萬個,對比來看,我們隨處可見的菜鳥驛站的網點總數也才不到10萬。

 

而供銷社這個由83.2萬個配送點建立的、覆蓋“省市縣鄉村”的五級供銷合作社平臺和流通體系,其實足以消解農產品產業鏈長、流通環節多的流通風險。

換言之,供銷合作社是目前中國唯一具有全國組織體系的、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在農產品的供銷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天然優勢。只是,「供銷社」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尚需現代化改造。

 

掌握流通體系的供銷社,已在某些特定品類上擁有了巨大且穩定的下游需求,而這足以倒逼上游農業生產體系、生產方式的變革,比如棉花。

供銷合作社系統棉花購銷量已經占市場份額的一半左右,因此,供銷社有底氣發起“品質興棉”活動,也能夠推動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參與棉花產業各環節相關標準制修訂,推動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如供銷社旗下的中棉公司,在新疆建立了“龍頭企業+軋花廠+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服務模式,提升了棉花生產收購加工能力和現代化水準。

 

縱向來看,若供銷合作社能將這一路徑推廣到更多的農產品品類,那將有機會加速我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發展進程。

此前幾十年乃至成百上千年中,困擾中國農業發展的難題,如今迫切地需要一個答案。民營和社會資本中,拼多多、阿里等大小企業都試圖給出自己的答案。而以供銷社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資本,也不應在這個過程中缺位。

 

■「供銷社」具有「惠農」本質,還肩負著消費品下行的政策任務

 

供銷網點帶有「惠農」性質,管道覆蓋深入農村,即使是無利可圖的地區,也需要滿足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且除了農產品的上行外,供銷合作社還肩負著消費品下行的責任。

 

2006年1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批示,要在建設農村現代流通體系中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經營網路的作用。為此,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提出建設“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路工程”(簡稱“新網工程”)。

 

在供銷總社的大力推動下,“新網工程”在各地廣泛推廣,建立起了集農資、日用消費品、農副產品、再生資源、等連鎖經營的新型業態。

這是近些年供銷合作總社最重要的一次轉型動作,其中有些連鎖企業已成為了名牌企業,比如江蘇的“蘇果”、安徽“輝隆”等。

 

值得注意的是,供銷社的定位是「惠農」服務的組織,因此,這和市場上大多數的零售企業的功能定位都完全不同。

例如湖北省房縣萬峪河鄉老人坪村,這是一個距離集鎮20多公里的村落,以前這裡沒有成規模的超市,村民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很不方便。2019年,房縣供銷合作社在老人坪村委會旁打造了房縣供銷老人坪綜合服務中心,這才解決了村民群眾購物不方便、不安全、不實惠的問題。

 

而這些事情,很多都是民間大資本不願做,而個體經營業主做不好的事情。

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裡,農業、農村的凋敝和發展緩慢,有其現實的原因,但這並不意味著農村、農業和農民就註定只能成為被市場和民營資本遺忘的角落,這並不符合8億農民群體的利益,也不符合“共同富裕”的社會發展總目標。

 

對於民營資本來說,重視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作用,對資本回收效率的要求,自然就決定了其更青睞於城市市場,在廣袤分散的農村市場,關注、投資、及為其提供的服務也會不足。

 

但這些無法被民營資本提供足夠投資及服務的農村地區——特別是那些地處偏遠、距離市場較遠的地區,人們仍然有消費和發展的需求,他們也需要獲得資源。

如果民間和社會資本不願去配置,那麼全民所有制下的供銷社體系就可以發揮出它的作用,在少賺錢、不賺錢的前提下把事情做好。這正是所謂“供銷社重新回歸”的意義。

 

整體來看,供銷社通過發展農村日用消費品現代經營網路,將形成縣有農資、日用消費品配送中心、再生資源集散加工中心、農副產品專業市場、批發市場;鄉鎮有中心超市、直營店;村有連鎖便民店的縣域流通網路—-此可為「共同富裕」社會鋪路。

 

所以我們應拋開對於歷史刻板印象的包袱,站在8億農村人口的下沉市場角度去思考,就會發現,「供銷社」之所以能夠在幾十年市場經濟的改革浪潮中屹立不倒,甚至於至今仍是年銷售額六萬億以上的第一大配銷管道,自然有其獨特的生存利基,而其高調回歸眾人視野,是在開展浴火鳳凰的傳說!

 

■供銷社高調回歸的意義—落實“共同富裕”社會

 

當然有人也會擔憂:「供銷社」回來了,是不是「計劃經濟」也快回來了?

但我明確告訴大家:計劃經濟的產物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從來就沒消失過。

 

實際上,「供銷社」這個久遠、而又似曾相識的商業形式,一直存在於大陸配銷舞臺中,從未被國家和消費者所拋棄,2021年「供銷社」實現了6.26萬億元的銷售額,體量超過京東與拼多多全年GMV之合。

不僅如此,「供銷社」系統的配送網點,也早在2020底突破83萬個,是我們目前隨處可見的菜鳥驛站總數的10倍左右。

所以供銷社高調回歸的意義—導入現代化經營理念,服務「三農」,為「共同富裕」社會鋪路。

 

又如「郵政快遞」,也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也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從來就沒消失過。但您從來也不會擔憂、反而欣慰?

因為即使您想寄貨到偏遠大山,如果你找商業快遞公司送貨,運費可能是高不可攀,但找郵政快遞送則價格低廉,且只要在中國,就一定送到。尤其,爆發地震、山洪和森林火災的時候,往這些危險區域送物資的,大多數都是郵政快遞。

我們完全可以說,郵政快遞的存在,就是幹髒活、苦活、累活!

而商業快遞公司在市面上活得很滋潤,郵政快遞是搶了他們的生意了嗎?沒有!

其實商業快遞公司和郵政快遞就是兩條平行空間,一個代表便利的生活,另一個代表安全的退路。

 

「供銷社」的存在,其實和「郵政快遞」一樣,是給我們的生活托個底。

當你有錢的時候,你大可以選擇市面上的連鎖零售店購買商品,但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或在窮鄉僻壤之地,千萬不要忘記,你的背後還有一個供銷社,這是國家為你精心準備的退路。

 

所以,大家無需大驚小怪,「供銷社」雖說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但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轉型,已經不再是過去的塵封概念,政策屬性也沒以前強了。

簡單來說,供銷社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農會超市、便利商店,商品琳琅滿目,只不過供銷社是國營企業,總會令人有一種“效率差”的成見。

 

比如說一箱蘋果,在超市放了兩天,再不賣就壞了。普通商家或許就直接降價了,而供銷社還要層層請示彙報,等上級通過之後,才能正式施行。

還有就是,供銷社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所以大家都吃大鍋飯。別人動不了營業員的飯碗,所以他們也沒興趣端正態度,給人一種“服務態度差”的感覺。

 

但回顧2022年以來,很多地方都搞過「疫情靜默」,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很多商店關門了,然後各種食物價格飛漲、坐地起價。

但如果小區旁邊有個供銷社,豈能允許它如此亂來?

而供銷社的存在,就是為了保障消費者的利益,打擊賺黑心錢的中間商。

 

老實說,幹這種事情吃力不討好,而國家卻決定做了,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以實際行動落實“共同富裕”社會,扶助社會中的弱勢者。所以供銷社高調回歸的意義,有以下三個意涵—

 

1、促進共同富裕。

 

近年國家出手整治的一系列反壟斷政策,都是在為共同富裕做鋪墊。

所謂共同富裕,簡單理解就是發展成果人人有份、人人共用。

而供銷社多達83.2萬個配送點,覆蓋的是從村到省一級的五級體系,一旦全面改革,足以破解以產品流通產業鏈長、流通環節多、上下游高度分散等弊端,保證城鄉資源要素流動和平等交換。

 

2、供銷社的增加,是為了應對複雜形勢下的農產品調控。

 

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發對全球農業產能帶來嚴峻挑戰,全球疫情和國際地緣爭端愈演愈烈的情況下,農產品供應變得緊張、高價。而中國是人口大國,對農產品的需求量大。如果全國供銷系統全面改革,一旦發生天災人禍,甚至是戰爭,國家可以第一時間調劑生活物資,保證供應、掌握糧食的話語權。同時,還可以穩定物價,對抗通脹。

 

3、打擊寡頭,切斷壟斷。

 

這些年,民營企業抬頭,甚至有的發展成了各自領域的寡頭。比如,在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方面,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等,已經成了線上幾家獨大的經濟體。線上下,則是沃爾瑪、永輝、大潤發、家樂福、盒馬、華潤萬家等等。

它們的目的是賺錢,而供銷社「惠農」本質不同,供銷社除了配合鄉村振興,它的責任還包括合理有效地讓資源達到平衡。

 

這種「社會主義」的精神,若「供銷社」存在發達的西方國家,換個名字說,就被他們稱之為“食物銀行”了。

而“食物銀行”存在的意義,也是向居民出售低價物品,味道和新鮮程度或許都一般,但能夠最大限度地讓每個人都有尊嚴地活著。

 

四、「現代版」供銷社的長相?

 

■如何讓大象跳舞?

 

事實証明,曾經的物資匱乏年代,中國經濟的確靠著供銷社運行了幾十年,養活了四萬萬人口,直到改革開放深入、長達40年的票證時代宣告結束,屬於供銷社的賣方市場才遠離很多人的視野,但殊不知,供銷社從沒消失在國家配銷體系;且供銷合作社改革的試點工作從未停止。

 

所以,現在的你大可不必聞“供銷社”而色變,因為當前的供銷社,經過改革調整,早已融入了市場化基因,跟過去完全是兩個概念,不但行政屬性沒那麼強了,而且所涉獵的領域也更加廣泛——從柴米油鹽到物流、化工、金融、石油、酒店經營等等,都能看到供銷社的影子。甚至連房地產,供銷社都沒有放過。

 

如果我們以“供銷社房地產”為關鍵字,在企查查上可以找到4327家公司,其中,僅廣東省就有614家,四川省也有227家,江蘇省178家、浙江省167家……2018年,供銷社房地產開發經營額達到218.7億元,整個體量能在如今的國內開發商中,排進前50。

 

當然,在整個國內房地產企業中,供銷體系光環最耀眼的還要算中合置業。這是中國供銷集團旗下唯一一家從事房地產開發的企業,公司董事長屬正廳級幹部。只是在2021年6月,中合置業原董事長孔德春還被通報稱,涉嫌受賄、貪汙、國有公司人員濫用職權被逮捕。You see see you?

 

若算上房地產開發經營額、農資銷售等等,2021年,全國供銷系統全年實現銷售總額6.26萬億元,同比增長18.9%。直觀對比,6.26萬億元,約等於2021年全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約是北京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4.2倍,超過京東與拼多多全年GMV之合。

 

而要支撐這一隻「大象」,完備的流通系統必不可少。截至2020年底,全國供銷系統擁有配送中心1.08萬個,發展連鎖、配送網點83.2萬個,對比來看,我們隨處可見的菜鳥驛站的網點總數也才不到10萬個。

 

目前,供銷系統還孵化了13家上市公司。像中農聯合、中農立華、中再資環、亞鉀國際,背後的實控人都是中華全國供銷總合作社,天鵝股份、天禾股份、浙農股份背後的實控人,則分別是山東、廣東、浙江省屬供銷合作社聯合社。

 

受近日「供銷社」獲口碑行銷關注,上述概念股持續走高。天鵝股份、中農聯合逞3連板,天禾股份、浙農股份、輝隆股份、新力金融等也紛紛漲停。當然重啟意義不在炒股,但醉翁之意不在酒?

 

雖然供銷社來自計劃經濟的產物,但它在市場經濟下浴火重生,難免被熱議。

但供銷社其實一直在改革和重建路上,因它承載著新的歷史使命。這一盤大棋,下得如何,我們靜待時間證明?

 

■供銷社系統的組織架構龐大,正可打造農業全產業鏈

 

「供銷社」是農民集體所有制合作經濟組織,基本功能是通過向農民提供生產資料及日化用品,並從農民處收購農副產品供給其他地區以實現城鄉商貿流通。

其在中國大陸,主要圍繞建立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綜合服務,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1950年7月,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成立,負責統一領導和管理全國的供銷、消費、信用、生產、漁業和手工業合作社,之後於1954年更名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並建立了全國統一的供銷合作社系統。

當時正處於中國計劃經濟背景下,國家對經濟活動實行行政指令的直接管理,供銷合作社在全國得到迅速發展,形成上下連接、縱橫交錯的全國性流通網路。

 

從1996年至今,供銷社持續轉型升級,由扭虧為盈逐漸步入深化改革期。

2021年,供銷社全系統銷售總額達6.26萬億元,同比增長18.9%,其中農產品銷售額為27591億元,日用品銷售額為1492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4.3%、7.1%。

 

1、目前全國供銷社系統以「基層社」為主,體系龐大而複雜

 

①縱向看,全國供銷社體系自上而下主要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簡稱“總社”)、省社、省轄市社、縣社及基層社組成。其中,總社是全國供銷合作社的聯合組織,由中華人民共和 國國務院領導,省及省以下各級供銷社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領導。截至2020年底,總社下設省社32個、省轄市社344個、縣社2412個及基層社37652個。

 

②橫向看,各級供銷社組織架構與總社類似。其中,總社理事會內設機構14個,監事會內設機構1個,下轄15個直屬事業單位、15家主管社團和中國供銷集團。

 

2、中國供銷集團全力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服務體系

 

目前中國供銷集團重點發力五大領域,致力於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服務體系。包括,圍繞農業生產端、城鄉居民消費端、再生資源回收加工、電子商務、金融服務五大領域發力。

 

①在農業生產端,中國供銷集團構建包括耕、種、管、收、烘、儲、加工等全鏈條服務體系,重點聚焦於化肥、農藥、棉花、糧食的大宗貿易及農產品加工與銷售、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業務;

② 在城鄉居民消費端,構建農產品、日用消費品批發、零售、冷鏈物流體系,打造為城鄉居民生活服務的銷售服務網路,重點聚焦連鎖超市、人防智慧商業、鄰里中心、農產品批發市場、冷鏈物流設施的建設與運營;

 

③在再生資源回收加工領域,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打造再生資源回收網路體系,重點聚焦危險廢棄物綜合處置、電子廢棄物拆解、廢鋼購銷、城鄉環衛一體化及鄉村環境治理業務;

 

④在電子商務領域,以棉花等重要農產品大宗交易和農產品上行業務為重點,打造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⑤在金融服務領域,重點聚焦股權投資及供應鏈金融業務,助力集團實現產融結合發展。

 

而中國供銷集團在農資、棉花、再生資源、日用消費品、農產品批發市場等領域皆具領先優勢,在電子商務、冷鏈物流、農產品加工、糧食收儲與農村金融服務快速發展。

 

未來,中國供銷集團將繼續聚焦主業,堅持為農服務宗旨,致力成為「三農」領域重要領軍企業和綜合性、規模化、可持續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在農業社會化服務和農村現代流通體系發揮重要作用。

 

■供銷社對「零售物流」產生的影響

 

「供銷社」目前發展策略:線下補充零售管道,線上發展電子商務

 

1、線下:補充現有零售物流管道,打通城鄉“最後一公里”

 

1-1「供銷社」經營線下資源豐富,又具「惠農」屬性,可助力鄉村振興。

 

「供銷社」可暢通農產品上行與日用品下行的雙向通道。

在實施縣域流通服務網路建設提升活動中,出臺供銷社參與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推進“供銷系統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工程”,供銷社基層經營網點數量不斷提升,從 2014年的 24950個增長至 2020年的 37652個,進一步暢通農產品上行、日用品下行雙向通道,推動綜合改革不斷深化。

 

1-2供銷社推進冷鏈物流與數位化建設,打通農村物流的“最後一公里”。

 

農產品電商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有高性價比的產品和高水準的冷鏈物流模式。

為了滿足消費者的農產品新鮮度要求,電商平臺面臨競爭環境下的自營、還是協力廠商冷鏈物流模式策略的選擇問題?
例如「盒馬鮮生」的線上訂單是通過門店自營冷鏈物流完成配送,而「每日優鮮」則通過協力廠商的京東物流進行配送。

 

現階段,生鮮電商行業處於多種商業模式共存的局面,包括主要分佈在一、二線城市的前置倉、店倉一體化,為滿足下沉用戶要求的社區團購模式等,不同類型的商業模式並存,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

 

而供銷社在發展冷鏈物流方面,已具備為農服務的網路優勢,及建立起聯合社主導的行業指導體系和社有企業支撐的經營服務體系的雙線運行機制,故具備發展冷鏈物流的三大優勢。所以供銷社全系統積極參加“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通過成立專業化冷鏈物流企業、加大專案建設力度等方式,加快推進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並依託供銷合作社冷鏈物流的五種發展模式,打通農產品供應鏈“最後一公里”:

 

①冷鏈物流骨幹網模式:業務相互銜接+網路全省覆蓋+資料互聯互通

以廣東省供銷社為例,其建設了“運營中心+冷鏈物流產地網、冷鏈物流銷地網+冷鏈物流資源整合平臺、冷鏈運輸配送平臺、公共型智慧冷鏈物流資訊服務平臺”為主要內容的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骨幹網,實現協同發展,構建覆蓋全省特色優勢農產品主產區和主銷區,從田間到餐桌的公共型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骨幹網,冷鏈骨幹網已在全省 19市 42縣佈局專案 44個,主要服務農業主產區的特色優勢農產品,如汕頭濠江、揭陽惠來和汕尾馬宮的特色海產品,茂名的荔枝和龍眼,湛江的鳳梨和紅橙,梅州的蜜柚和臍橙,韶關的生豬等。

 

②產地冷鏈物流模式:佈局產地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提供冷庫倉儲服務

 

在農產品主產地,供銷社積極佈局縣域產地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建設地頭冷庫,為農戶提供冷庫倉儲服務。
以廣西自治區供銷社為例,其圍繞當地特色優勢產業推動地頭冷庫建設,既起到冷藏保鮮的目的又解決了產銷矛盾。一是解決了農產品保鮮難的問題,調節農產品上市時間,提高經濟效益;二是發揮輻射示範作用,提供就業崗位,帶動農業增收增效。

 

③區域冷鏈物流模式:完善區域內銷地冷鏈集配中心+冷鏈配送網點服務網路

 

多地供銷社已建成或者正在建設區域冷鏈物流體系,完善面向區域內銷地冷鏈集配中心、冷鏈配送網點的區域分撥服務網路,以及銷地冷鏈集配中心面向大型商超、農貿市場等冷鏈物流網路。

如截至 2022年 8月,山西省臨汾市供銷合作社設立 5個縣級分揀中心,依託 20 個重點倉儲物流配送企業,共建設倉儲倉庫 103個,建設冷庫 25個,運輸車輛 267輛,初步實現了農村生產生活物資“門到門”、“點對點”的直供式服務,暢通了“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管道。

 

④集散地冷鏈物流模式:圍繞節點城市與農產品交易中心,建設配送倉儲體系

 

在農產品重要集散地區,圍繞節點城市和供銷社的農產品交易市場,以此為牽引建設冷鏈物流配送及倉儲體系,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樞紐基地。

例如遼寧省供銷社基於此模式發展其冷鏈物流體系,一是立足生產環節,整合冷鏈基礎資源;二是創新冷鏈經營方式,通過自有冷鏈物流配送,縮短流通環節,完成“最後一公里”服務功能。

 

⑤新業態下的冷鏈物流模式:供銷社創新與新業態探索融合發展

 

隨著農產品流通不斷湧現新業態,各地供銷社在冷鏈物流模式中也不斷創新,與新業態不斷探索融合發展。

例如,浙江社平湖市供銷社構建智慧冷鏈物流體系,打通農產品供應鏈最後一公里;浙江省金華市供銷社推廣“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服務模式;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供銷社與秦皇島“新鮮到家”電子商務公司合作,瞄準半成品菜這一新領域,集冷鏈物流與電子商務特色於一體,打造“中央廚房”。

 

2、線上:供銷社立足現有網路基礎,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2-1立足線下網路,對接線上平臺。

 

供銷合作社發展電子商務的路徑,是以線下為基礎發展線上,實現線上線下融合。

 

供銷社依託於遍佈城鄉的基層社,構建網上交易、倉儲物流和終端配送一體化經營的農村電商經營服務體系,促進社有企業轉型升級,努力提升農村現代流通水準和服務功能。

只有發展好區域電商,才能為“供銷e家”打造全國“一張網”提供有力支撐,才能為供銷社電子商務持續發展提供堅實基礎,走出一條具有供銷社特色的電商發展之路。

 

2-2電商與物流協同發展,打通農產品與工業品通道。

 

供銷總社依託“供銷e家”電商平臺,指導建設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路銷售平臺(“832平臺”),為政府採購脫貧地區農夫產品提供線上交易服務;2021年,全系統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的企業有 4570家,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額達2276.1億元,“832 平臺”交易額達 115億元,全系統進一步落實加快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整合郵政、快遞企業等各類資源,促進農村電商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助力打通農產品出村進城和工業品下鄉通道。

 

作為全國供銷社的統一的綜合性電商平臺,“供銷e家”發揮其一網多用、雙向流通、供銷並舉、綜合運營的獨特優勢,既把日用消費品、農業生產資料供應下去,又把農副產品、再生資源收購銷售上來,實現了供給與需求的有機對接,著力構建服務“三農”的綜合性、可持續的農村電子商務交易服務平臺。

 

“832平臺”則助推脫貧地區農副產品銷售突破 300億元。“832 平臺”是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四部門的指導下,由中國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建設和運營的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路銷售平臺。

根據中國供銷集團,自2020年1月1日“832 平臺”上線以來,截至 2022年10月31日,累計入駐供應商1.7萬家,在售商品22.4萬款,註冊採購單位超61萬家,累計銷售額突破300億元,助推832個脫貧縣的近300萬農戶鞏固脫貧成果。

 

而“供銷e家”作為全國性的電商平臺,逐漸形成以縣域為核心的全國互聯的農村電商生態。主要經營農資和農產品、生活用品等,系統開通了PC端和APP端,為農村電商提供強大的後臺支持,實現了統一結算、統一資料、統一服務標準,增強全國供銷業務的服務能力與水準。

 

重點圍繞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日用消費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供銷合作社傳統經營業務,主要採用 B2B大宗和批發交易、B2C零售交易、O2O線上業務等交易方式,包括農產品商城、農資商城、日用品商城、批發商城、再生資源線上回收、大宗交易中心與創新電子商務模式。

 

■供銷社具體改革案例

 

1、江西省供銷社——“新倉儲式超市+新農貿市場+新零售模式”

 

倉儲式會員店是中國新零售領域的發展方向之一。
位於江西南昌的“江西供銷–萬花百合VR倉儲超市”,通過自建、自營數位資訊化平臺,著力佈局“新倉儲式超市+新農貿市場+新零售模式”為一體的商業新格局。

 

「萬花倉儲超市」可以讓當地消費者實現一站式購物,擁有豐富的產品種類,涵蓋生鮮、糧油、日用品等生活全品類商品,以及 OEM自有產品、上百種品類的進口食品。

 

「萬花倉儲超市」以全省優質農產品產業為依託,以“互聯網+大資料”為載體,以創新型的專業化和標準化服務為手段,打造的優質農產品新零售平臺,可以實現資料動態儲存裝置更新,採用“進銷存一體”預警機制,動態掌握貨品存量、單日銷售額、顧客偏好、顧客日常消費水準等。

 

接著,以「連鎖化」經營方式打造倉儲超市,以“江西供銷–萬花百合”品牌為引流,採取“合營+合夥人”模式佈局全省市場,在全省範圍打造連鎖倉儲超市,搭建起“品牌自持、管道自建、產品自有”的供銷社倉儲商店集群,建設江西供銷–萬花百合數位化運營平臺,致力成為江西優質農產品品牌運營商、代言人和推廣者,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供銷力量。

 

在產品層面,由總部的商品採購部統一採購,由貨品供應商送貨到配送中心,再配送到各門店補貨;對於確定採購的商品實施資訊跟蹤,變質或過期的商品堅決下櫃;下屬的全部連鎖店統一店招和裝修風格,樹立起“供銷合作社”品牌。

 

2、北京市便民服務中心:“全方位+一站式”便民服務進社區

 

供銷社主要的範圍覆蓋在廣大農村地區,以縣域及以下地區為主要的經營範圍,但是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也出現了供銷社,其與主要經營在鄉村的供銷社的職能定位不同,重點涉及“鄰里中心”和“中央廚房”,經營職能主要為了滿足居民日常的商品和服務需求。

 

其中,北京“鄰里中心”指的是以社區的居民作為主要的服務物件,以滿足日常商品和服務需求為主要的目標,集多種業態和功能於一體的社區便民商業中心。

 

3、上海市供銷社:企業化發展路線之下,打通城鄉要素流通“最後一公里”

 

對於供銷社而言,利用現代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對於傳統農貿商店進行升級改造,進一步打造“綜合服務站”,上海市供銷社即通過資訊技術、資金、產品等多方面的要素流通,可以讓生產生活全方位地現代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①打通流通服務“最後一公里”。
供銷社的重要作用為商品流通,除了將肥料、農藥、農具等從城市向農村地區輸送,更重要的是把農村地區高品質的農產品向城市推介,實現城市與農村的“雙向流通”;

 

②打通生活技術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服務站內專門配備肥料配方機和科技諮詢台,農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不同的配方肥料;

 

③打通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
農村居民與農業經營主體難以享受與城市同等的生活便捷和金融服務,造成了城鄉發展不平衡,綜合服務站內設置一體式金融服務終端,並在農業貸款方面進行業務創新,並為有農業保險或其他保險需求的農戶提供便捷的保險諮詢與服務。

 

④打通資訊服務“最後一公里”。
服務站內整合了各種資訊服務,如供銷社與上海農村產權交易所合作將農村產權交易資訊在站內大屏上滾動播放,幫助農業經營主體尋找合作機會,在站內放置了“農民一點通”服務終端,普及支農惠農政策。

 

五、跋尾—「供銷社」未來的發展方向

 

未來「供銷社」已規畫朝向「綠色、金融、物流與電商」四大方向發展。

這是未來供銷社補齊農村短板,成為“打通最後一公里”的“綜合服務中心”。

 

1、綠色:推動再生資源「回收業務」的高品質發展

 

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品質、提升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成為重要發展方向,再生資源行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2021 年底,中國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膠、廢紙、廢輪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機動車、廢舊紡織品、廢玻璃、廢電池十個品種再生資源回收總量約為 3.81億噸,同比增長 2.4%,且中國十個品種再生資源回收總額約為 1.37萬億元,同比增長 35.1%,所有品種的再生資源的回收額呈現增長態勢。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是供銷社的傳統主營業務,在持續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下,為加快建立「綠色低碳經濟」發展體系,此方向將引導再生資源「回收業務」的良性發展。

 

所以加快推進再生資源行業轉型升級是供銷社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到“十四五”末,全系統共發展標準規範的城鄉回收網點 8萬個,建設分揀技術先進、環保處理設施完備、勞動保護措施健全的綠色分揀中心 2000個,綜合利用園區(基地)300個,年銷售額超過 1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 30家,形成“村級收集+鄉鎮轉運+縣域處理+再生資源基地綜合利用”覆蓋城鄉的供銷社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2、金融:指為農村合作社的融資提供橋樑與紐帶作用,為農村合作社融資提供更多機會

 

供銷社可在“三社融合”中發揮橋樑作用,為農村合作社的融資提供更多機會。“三社融合”,即以供銷社為橋樑和紐帶,把供銷合作社、農民合作社和信用社(銀行等金融機構)有機聯結在一起。

 

農村合作社與金融機構之間的資訊不對稱帶來的農村合作社的“融資難”與“融資貴”等問題一直是制約其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三社融合”可以為農民合作社融資提供更多機會,依託於“興農易貸”、“創業貸”等金融產品,以“低、簡、快”的方式,引導資金供給,巧妙化解資金供需雙方不對稱的突出問題。

 

在生產前充分瞭解市場行情與需求,以“訂單式”生產創新解決“誰來種,種什麼,怎麼種”的問題,根據產業鏈的形成規律打造上下貫通、橫向與縱向聯合的專業合作社,拓展農業產業鏈的規模,並有效發揮供銷社和涉農金融機構對市場引領和金融服務的經營組織優勢,促進傳統農業生產種養銷模式的提檔升級,釋放供銷社助力鄉村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效應。

 

3、物流:即增強農村物流與冷鏈運輸的能力,暢通農產品流通體系

 

此改革方向可加快推進供銷社冷鏈物流的數位化建設,進一步暢通農產品的流通服務體系。而供銷社冷鏈物流的數位化建設可以從三個方面進一步推進。

 

①運用大資料、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等新技術新手段,加快搭建全國供銷社農產品採購銷售平臺,推動全系統各類農產品市場主體有效對接,促進資訊共用、供需匹配,構建高效運轉的農產品流通服務網路。

 

②在農產品主產區、消費集中地、重要集散地佈局建設農產品物流中心和產地冷鏈物流設施,推進全系統冷鏈物流骨幹網的建設;

 

③ 推進系統農批市場、連鎖超市、電商平臺數位化建設與經營網點的資料化運營,實現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生產基地、冷鏈物流倉儲企業對接、互聯互通與協調發展。

 

4、電商:立足線下零售管道,拓展區域電商功能,區域電商將對線下管道起到補充的作用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線上與線下的融合互動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供銷社在立足於線下管道的同時,可積極發展線上管道,實現線上與線下的融合。

 

為了進一步發展具有供銷合作社特色的區域電商,主要通過電子商務等互聯網資訊技術改造區域實體網路,對農村生產生活服務、農產品加工流通、日用消費品連鎖經營等傳統業務進行全方位整合與提升,構建起以網路預訂為主要承載方式,以區域內城鄉居民、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為服務目標客戶,以銷售本地農產品為主要任務,以構建智慧物流配送網路為支撐的區域電商發展格局,打造供銷電商“完善在地生活”。

 

發佈回覆給「匿名訪客」的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