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相信「巴菲特指標」嗎?

巴菲特相信「巴菲特指標」嗎?

2home.co  楊惟婷

 

2023年引領美股走出熊市的經濟主軸,包括:通膨降溫、投資人預計經濟會繼續擴張或『不著陸』,同時預計Fed貨幣政策會停止升息、或降息、以及AI投資熱潮興起等關鍵。但公主與王子是否從此就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呢?

 

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大裁員」美化報表、「執行庫藏股」美化股價

 

標普500指數公司第2季財報中的獲利情況樂觀,但營收成長表現卻不盡如人意。Why?

 

由於擔心 Fed大幅升息後,可能導致美國經濟陷入低迷,2023年許多標普500指數成分股的公司,出現一系列大裁員潮。如Meta Platforms (META-US)、亞馬遜 (AMZN-US) 和 Alphabet (GOOGL-US) 等主要科技公司已經解雇了數萬名員工,同時降低成本、鞏固了獲利率、也美化了報表。

 

■有限資金「集中拉抬」G7尖牙股,造成牛熊並存的弔詭

 

由 Marko Kolanovic領導的摩根大通(小摩)策略師團隊7/24 日發布報告稱,美股對少數大型股的依賴程度,正在以60年代以來最快的速度成長。且警告,過去在市場嚴重傾向大型股的時期,股市往往以慘敗收場。

其根據 FactSet數據,目前美股集中度正以60年代以來最快的速度成長,超越 2000 年 3月網路泡沫時期的水平。

 

簡單來說,小摩認為接下來可能迎來一波拋售潮,只是具體時間則很難講。

無論催化劑為何?小摩列出了幾種可能性,包含深度衰退、或是通膨壓力再起,這代表2023年推動股市表現分化的人工智慧 (AI) 狂潮,很可能因此劃下句點。

 

■美國疫情期間的超額儲蓄將耗盡、卡帳也快頂到爆,消費需求正消褪中

 

美國在疫情期間的大撒幣即將耗盡,消費力消褪中。加上,歐美央行貨幣緊縮以抗通膨,暴力式的加速升息,創造出信貸緊縮環境而拖累需求。

此外,疫後消費需求又從商品轉移到服務。

因此商品需求暴跌,使全球製造業景氣墜回金融危機時期水準。

 

依Refinitiv 數據顯示,在以「世界工廠」聞名的珠江三角洲,港口船隻數量從 2022年的超過 70艘下降到約 20艘。

此外,根據日本海事中心 (Japan Maritime Center),從亞洲送往美國的貨運量,2023年比2022年同期減少 20-30%。

 

另外,由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編纂的每月供應鏈壓力指數,7月數據報 – 0.9,是連續第六個月低於 0。

供應鏈壓力指數 (supply chain pressure index) 整合主要經濟體的海運費率和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指數為負代表需求減弱,導致運輸商品減少。

 

上述數據皆反映全球商品需求已回跌到2008年金融海嘯的水準,加上消費者需求又從「商品」轉移到「服務」。

因為,在疫情期間,由於消費者足不出戶,商品需求飆升,但等到疫情減緩,消費模式也從商品轉向旅遊、餐飲等各種服務。

 

目前商品需求暴跌,造成中國的經濟復甦令人失望,除出口衰退,中國的內需消費也受制房市崩跌、無力回到疫情前水準。

即使美國7月ISM製造業指數雖略為回升至 46.4,但仍是連續第九個月低於象徵景氣榮枯分界的 50,創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漫長連跌。

 

G7兩國通縮、通膨各自神傷,因此標普全球編纂的全球製造業 PMI,7 月已是連續第 11個月低於50、象徵萎縮,只比 2008年至 2009年那波連跌好一些。

 

目前美國股市仍由G7尖牙股帶領做夢,經濟景氣仍由「服務產業」支撐,維持就業人數持續增加,故美國經濟立即陷入衰退的風險似乎不高。

但是, G7尖牙股硬頸、孤軍深入,若資金補給不足,漲勢能否維持將被打上問號?何況「商品通膨」似乎又蠢蠢欲動了?加上商業地產商及中小型銀行也搖搖欲墜,那躂躂的馬蹄聲,是否也是個美麗的錯誤呢?

 

二、「七宗罪」正逼使全球經濟走向「災難」?

 

這是一個光明的時代、也是一個黑喑的時代,這看您站在哪個位置?

目前在美股支撐下、金融市場越來越有底氣認為美國經濟將實現「軟著陸」。

 

但美國著名金融專欄作者 Michael Snyder撰文指出,參照過去歷史經驗,有七大趨勢表明經濟災難正在迅速逼近,並推斷美國正走向「經濟崩潰」。

 

第一宗:經濟活動正放緩,政府的稅收將會入不敷出。

目前,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稅收收入正急遽下滑,這是歷史上第二大同比下降幅度,僅次於全球金融危機。政府的稅收收入目前處於衰退水平,同比接近 – 10%。

 

第二宗:當經濟放緩時,貨運服務的需求也正減少。

最新美銀「貨運支付指數」顯示,2023 年第二季度卡車貨運量和支出下降達疫情初期以來的最高水平,而發貨量、運費下降了近一成。

不容忽視的是,有百年歷史的貨運巨擘 Yellow 發生倒閉,這是美國卡車運輸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倒閉,正對美國整體經濟中產生反應。

 

第三宗:最新非農就業報告顯示,美國 7月份實際上全職工作人數大幅下滑。

美國勞工統計局8/4日發布報告稱,7月份全職工作人數下滑 58.5萬個,降至 1.34274億人,這是自新冠疫情以來的最大月降幅。

 

第四宗:美國雇主2023年宣布裁員數量已經超過 2022年全年的裁員數量,而裁員潮還在推進中。

例如美國醫療保健巨頭 CVS Health 也在 8 /1日表示,將裁員約 5000人,以更多地專注於為客戶提供醫療服務。

 

第五宗:由於聯準會自2022年 3月以來急速升息,新購房者月支出幾乎比一年前高出20%,這正在壓垮房地產市場。

最新數據顯示,由於房價居高不下,潛在購房者的月支出成本較一年前飆升了近 20%。Redfin 的數據顯示,在截至 7 /30日的四週當中,美國普通購房者的每月抵押貸款支付額為 2,605美元,比2022年同期高出19%。

 

第六宗:商業房地產貸款呆帳率正在飆升,這可能是美國處於史上最嚴重的商業房地產危機。

根據國際數據供應商 Trepp數據,以貸款餘額計算,為商業不動產抵押貸款的債券 (CMBS) 呆帳率從 4月份的 2.8% 飆升至 7月份的 5.0%,三個月內飆升了 2.2個百分點,是 2000年以來最大的三個月漲幅。

 

第七宗:疫情期間的超額儲蓄將耗盡、卡帳也快頂到爆,許多美國人阮囊羞澀。

據彭博委託 Moring 顧問公司進行的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美國人沒有現金支應 400美元 (約 1.2萬元台幣) 的緊急支出。

結果顯示,2023年第三季不需要承擔債務就能能支付一張 400美元臨時帳單的美國人,僅有 46%,比起上一季下滑 2個百分點,顯示儘管最近總體通膨有所下降,但美國人手頭越來越緊。

 

除了上述七大趨勢, Snyder 還特別指出,美國銀行經歷矽谷銀行倒閉事件後,美國金融機構其實比大多數人意識的要脆弱得多!

 

三、巴菲特相信「巴菲特指標」嗎?

 

■「巴菲特指標」準確嗎?

 

有「大盤溫度計」之稱的「巴菲特指標」常被用來衡量目前金融市場是否過熱的重要參考,其計算方式為—–所有「股票的總市值」除以「國內生產毛額」。

 

通常「巴菲特指標」(Buffett Indicator)可用作判斷整體股市價格是否過高或是低估?理論上,「巴菲特指標」計算美股的總市值 (TMC) 相對於美國最近一季 GDP 的百分比,以判斷估值的合理性。其合理區間是介於 75%~90%,超過 120% 則代表股市遭到高估。

 

回顧歷史來看,「巴菲特指標」—-

在2000年網路泡沫破裂前達到約136.1%的高峰,

在 2008年金融海嘯前達到近104.2%。

而目前,這個指標飆升到了近180%,即全球股市估值已超越了巴菲特警戒線,市場賣出訊號頻頻浮現,但大多數投資人仍意猶未盡。仍在夢想AI在十年後的美景?

 

巴菲特2001年在《財富》雜誌上發表《巴菲特論股市》,在文中表示:「所有公開交易的股票的市值占美國 GNP 的比例,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任何情況下衡量股市估值水平方面,可能是最佳的單一指標。」

 

巴菲特曾指出,巴菲特指標 100% 代表美股估值合理,在 70% 或 80% 的水平適合買入;114% 至 134% 略微高估,超過 134% 即為嚴重高估;在 200% 左右買進美股等於「玩火自焚」。

 

■巴菲特指標顯示美股「高估」,但巴菲特相信「巴菲特指標」嗎?

 

根據GuruFocus的數據,該指標是由美股歷史最悠久的全市場指數威爾夏5000指數(Wilshire 5000)除以美國年度GDP所計算出的指標。

根據 GuruFocus 的數據,「巴菲特指標」的美股總市值在 8 /8日為 45兆美元,同時,美國經濟分析局預估美國第 2季 GDP為 26.84兆美元。代入後顯示「巴菲特指標」達到驚人的 170%。

 

而且美股總市值在 8 /8日為 45兆美元,較 2022年 9月的低點大幅上升 22%。2023年以來,標普 500指數上漲19%,同時,AI 風暴席捲,大型科技股大幅反彈,那斯達克指數也飆升37%。

摩根士丹利也發出警告,AI 概念股的泡沫正在接近頂峰。策略師指出,作為風向標的 AI 指標輝達2023年初以來累計上漲超過 200%。

 

2022年,這項巴菲特指標從1月的 210% 暴跌至 9月的 150%,同期標普 500 指數下跌近 30%。而目前此巴菲特指標又來到170%,顯示市場被嚴重高估,正面臨暴跌的風險;布市場也開始猜測美股可能即將進入修正。

 

亦即,若就「巴菲特指標」來衡量,美股已是一個大泡沫,最終將以淚水告終。

但巴菲特相信「巴菲特指標」嗎?

 

■波克夏Q2獲利創新高,但賣股比買股來得多!

 

波克夏第二季營業利益小增7%,來到100.4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不斷上升的利率,以及汽車保險公司Geico的出色表現,為波克夏的保險業務在第二季帶來更多利益,獲利增加38%,利息和其它投資收入成長6倍。

但是也由於利率的上升,加大了購買和更新房屋的成本,傷害了波克夏Clayton防務和建材業務的業績。

另波克夏的最大業務之一BNSF鐵路的獲利也出現下滑,降幅為24%,原因是消費產品出貨量下降、卡車司機價格競爭,以及員工薪資上漲。

 

而隨著美國股市的繼續漲勢,波克夏似乎也對高漲的股價保持警惕。

第二季波克夏賣出了126億美元的股票,而買入的只有46億美元。

賣出的股票比買進的股票多了80億美元。

 

四、「貨運量」、「廣告」兩項指標顯示—企業成長亮出紅燈?

 

兩項衡量企業成長狀況的指標在8/4日亮出了紅燈。

 

■航運集團馬士基 (Maersk)下調全球貨櫃「貿易需求」的預測

 

被視為全球「貿易」風向球的航運巨頭馬士基8/4 日下調對2023年全球貨櫃貿易的需求預測,該公司表示,在經歷了多年的供應鏈問題後,需求疲軟問題仍將持續阻礙經濟活動。

馬士基表示,2023年全球貨櫃貿易量可能將萎縮4%,高於先前預測的2.5%,而且沒有跡象表明2023年的貨運量會恢復。。

 

馬士基執行長 Vincent Clerc 表示,下調預測的理由不是經濟衰退,而是預測2023年剩餘時間仍將處持續的低迷環境。馬士基原先預期庫存調整將逐漸結束,但如今,他認為庫存調整似乎會持續更長時間,將持續到年底。不過他也表示,預計 2024年市場將出現復甦,並回歸正向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馬士基控制全球約六分之一的貨櫃運輸,為沃爾瑪 (WMT-US)、Nike (NKE-US) 和聯合利華 (UL-US) 等零售商和消費品公司的貨物運輸。

8/4日,馬士基表示,Q3貨櫃運輸量預測下跌了6.1%,而運費較 2022年同期下跌了51%。

由於疫情嚴峻期間,貨櫃運費曾跳漲至疫情前的十倍,反映消費者大量囤購家用品、加上疫情導致物流網斷鏈的恐懼。但疫情過後,由於庫存過剩和消費者商品支出減緩,運費逐漸回到疫情前的水準。

 

■廣告巨頭 WPP表示,美國科技業的客戶正在削減廣告行銷支出。

 

由於企業「去庫存」、利率上升以及歐美經濟衰退風險拖累全球經濟成長。

全球最大廣告集團 WPP擁有奧美 (Ogilvy)、葛瑞 (Grey) 和群邑 (GroupM) 代理機構,它在8/4日也警告,美國科技客戶在第 2季削減了支出。

 

WPP廣告集團 CEO里德 (Mark Read) 表示:「也許一段時間後支出會回升,但我認為2023年底前會讓我們感到緊張,因為無法完全清楚何時會發生這種情況。」

客戶支出的縮減導致 WPP 效仿競爭對手 Interpublic,將今年的成長預測從 3-5% 調降至 1.5-3.0%。後者上個月也指責科技客戶削減行銷預算。

 

通常在任何經濟低迷時期,客戶都會在行銷上投入資金,以支撐銷售、並證明價格上漲的合理性。

而美國科技業的客戶正在削減廣告行銷支出,反映出企業在應對借貸成本上升、以及消費者在生活成本危機中收緊預算方面的謹慎態度,也凸顯企業對經濟動盪的擔憂。

因當消費者需求很難預測,企業在投入廣告行銷和上交獲利方面處於觀望狀態。

尤其當企業擔心現金部位時,廣告行銷支出往往是最先被削減的。

 

據Refinitiv 數據顯示,美國和歐洲企業預計Q2業績將是多年來最差單季。

國際貨幣基金 (IMF) 也表示,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將在發達經濟體的拖累下放緩,預計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 3.5% 放緩至3%。

 

五、美股技術面亦出現警訊

 

標準普爾 500指數自 3月份強漲以來,首度跌破50日移動均線,也打破了3年來最長的連漲紀錄。

 

根據 FactSet數據,標普500指數8/16日下跌至 4,404點,從7/27日的今年高點4,607,已下挫203點,並且是該指數自3 /28日以來首次收於50日移動均線下方,並結束了連續 96天收盤高於 50日均線上方的紀錄。

 

標普500指數此次拋售歸咎於一系列基本面和技術面因素結合,包括長期公債殖利率上升以及美元走強。此外,美大型企業獲利也未能達到市場的高預期,儘管超過華爾街普遍保守的預期。

 

與此同時,2023年迄今為止表現最好那斯達克 100指數也連續第二週下跌,創下去年 12月以來,首次連續兩周下跌。一些中期指標已經惡化,預示著股市近期可能將進一步下跌,如今的市場估值過高,藉此能消除市場上的一些泡沫,賣壓可能會持續到 9月底。

 

Rosenberg Research 經濟學家兼策略師 David Rosenberg 也警告表示,除了中國的通貨緊縮、惠譽下調美國信用評級後美國政府借貸成本的上升,以及穆迪下調美國幾家地區銀行信用評級後將出現的信貸緊縮。他還特別指出,9 月學貸支付恢復可能會拖累美國年輕人未來支出。

Rosenberg 也表示,美國經濟衰退無可避免。他認為 Fed 很快就會結束升息,但經濟損失已經造成。他預計,隨著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將削減支出,失業率將會上升,企業和消費者也都將變得越來越謹慎。

 

隨著投資人意識到如今市場風險正不斷增加,可能將重演2022年美股暴跌情景。但是,長期趨勢仍然穩固。因此,可為第四季之後創造一個很好的買入機會。

 

六、「軟著陸」或「硬著陸」,二個選一個?

 

■惠譽降評美國債信,敲響美國財政危機警鐘!

 

在經歷反恐戰爭、全球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後,美國政府債務激增。

而Fed利用無限QE壓低利率、和買進債券,來掩蓋真相。

但近二年,Fed 以暴力升息對抗通膨的過程,高額利息成本占聯邦支出的比例高,也敲響了財政危機風險。

 

當下奉行「現金為王」只有一個原因,美國財政危機正悄然醞釀,且日益加劇。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 (Ray Dalio) 並不是「現金是垃圾」這句話的原創者,但他卻是最喜歡引用這句話的人。但他在2022年改口說:「現金過去是垃圾,但現在相當有吸引力。相對於債券和股票而言,它其實很有吸引力。」

 

如今,最有可能躲避下場金融風暴的庇護資產,如短期國庫券等現金等價物,成了熱門搶手貨。尤其,目前美國國庫券的利息高達5%,比長期債券更高,變得更加誘人。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 (CBO) 定期更新的長期預算預測顯示,大眾持有的美國債務將在本財年超過國內生產總值 (GDP),債務利息將相當於可自由支配非國防支出的四分之三。估計到 2031年,債務總額將與 GDP相當。若當年GDP高額債務利息,那美國政府如何運作?

亦即,債券殖利率無法長期超過 5%。因為2023年聯邦債務已增加到32兆美元。美國政府每年的利息支出就將達到約1.6兆美元。相較之下,個人所得稅2023年只會帶進 2.5兆美元的收入,入不敷出、坐吃山空啊!怪不得惠譽降評美國債信!

 

■美國「高額財政支出」難維持,將敲響美股警鐘!

 

摩根士丹利策略師 Mike Wilson 在8/7日表示,有跡象表明,支撐2023年美國經濟成長的高額財政支出難以為繼,替美股敲響了警鐘!

他指出,拉動美國經濟成長的一股重要力量,是持續擴大的政府赤字,例如拜登政府上兆美元的「通膨削減法」—包裝了基建、環保和製造業投資,此「高額財政支出」除難以為繼,恐又「刺激通膨」。

 

Wilson 認為,未來政府「財政刺激」如果因為政治原因或者資金成本增加而減少,則企業盈利可能會進一步下滑。

他說:「美國很少在失業率如此低的情況下,還推出如此巨大的赤字財政刺激。」

 

■穆迪降評美國多家銀行,強調「高利率」將侵蝕中小型銀行的固定資產價值

 

繼信評機構惠譽調降美國主權債信評由AAA調降至AA+之後,國際評級權威機構穆迪,宣布調降美國十家中小型銀行信用評級,同時將六家大型銀行列入可能降級的觀察名單。

 

穆迪8/7日調降美國M&T Bank (MTB-US)、Pinnacle Financial (PNFP-US)、BOK Financial (BOKF-US) 和 Webster Financial (WBS-US) 等10家中小型銀行的信用評級一級,並表示,紐約梅隆銀行 (BK-US)、美國合眾銀行 (USB-US)、道富銀行 (STT-US)、Truist Financial (TFC-US)、Cullen/Frost Bankers (CFR-US) 和 Northern Trust (NTRS-US) 等主要銀行目前正在接受可能降級的審查。

 

穆迪還將第一資本 (Capital One)(COF-US)、公民金融 (Citizens Financial)(CFG-US) 和 Fifth Third Bancorp (FITB-US) 等 11 家銀行的前景調整為負面。

 

報告指出,「與此同時,許多銀行第 2季的業績顯示獲利壓力不斷加大,這將降低它們產生內部資本的能力。在此背景下,2024年初美國即將出現溫和衰退,資產質量似乎將從穩定但無法持續的水平下降,尤其是一些銀行的商業房地產 (CRE) 投資組合面臨風險。」

 

穆迪亦警告,Fed 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裡大幅收緊貨幣政策以遏制高通膨,並於 7月將基準借款利率調升至 5.25%-5.5%。而監管資本比率未反映的大量未實現損失的銀行,可能仍容易受到高利率環境下市場或消費者信心突然流失的影響。

 

穆迪預計,「Fed利率政策可能會在更長時間內保持偏高水平,直到通膨重回Fed目標範圍內;並影響美國長期利率走高,這將給銀行的固定利率資產帶來進一步壓低價值的壓力。加上,因為QE貨幣政策的逐步結束會使銀行系統現金持續減少,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 (ALM) 風險將會加劇。」

 

穆迪指出,「區域性銀行面臨的風險更大,因為它們的監管資本相對較低,資產質量較會惡化,並增加資本被侵蝕的可能性;並有鑑於美國銀行業的資金緊張,銀行業信貸條件可能會收緊,貸款損失也會上升。」

 

■殖利率一直居高不下,將使科技股面臨估值重調壓力!

 

就目前而言,美債收益率仍在上漲、或居高不下,時間拖久,美國財政部將喘不過氣來、而美股熱門的科技股終將下跌。

 

事實上,這要歸咎於通膨十分倔強(其實是Fed印鈔太多、進退兩難)。

即使 Fed 在 9月會議上暫停升息的可能性不斷上升,但殖利率仍十分堅挺。

 

而股市的經驗法則是科技股不樂見高殖利率。當利率上升時,暗示企業將面對更高的借貸成本、以及未來成長被打折扣。

尤其,目前股票交易已經處於過去20年來的最高估值水平,且目前聯邦基金利率在5% 以上;而且10年期國債殖利率又逼近4.3%,若企業財報無法展現高成長,科技股將面臨估值重調考驗。

 

■Fed很難確認美國經濟是否將「軟著陸」?因此,Fed利息政策以拖待變!

 

雖然經濟「軟著陸」沒有正式的定義,但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軟著陸」就是在通膨放緩的情況下,沒有出現經濟衰退或對勞動力市場造成嚴重損害的情況。

 

如今,包括Fed在內,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預測美國經濟將免於衰退。不過,這是他們的良心話嗎?

 

儘管通膨已降溫的表象(只是年增率減速、不是負增長)已經為 Fed贏得了一些時間。但是,通膨不會反撲嗎?恐怕連Fed也不知道?

 

事實上,打通膨這條道路並不容易,前 Fed副主席 Alan Blinder 針對 1965年至 2022年期間的 11次貨幣政策緊縮的研究發現,其中僅 4次的結果接近成功,通膨穩定或較低,其餘的則是硬著陸或是 2年後通膨再度升溫。

 

近期,失業率降至3.5%,處於幾十年來的新低,而一項衡量基本通膨的關鍵指標在 7月份的增幅創下 2年多來最小(只是2022年基期高)。儘管,這些經濟數據有利於軟著陸,但並不一定能排除通膨死灰復燃、並導致物價再次上升的可能性。

 

七、還有那些「黑天鵝」慢飛?

 

■「超人」李嘉誠突然7折拋售香港房產?

 

繼2022年11月香港首富李嘉誠首度減持中國郵儲銀行持股後,8/13日李嘉誠創辦的長江實業旗下油塘東源街新建案「親海駅 II 」,公布首批132戶打折後的銷售價格列表,其中最便宜的開放式單位實用面積 210平方呎,扣除 18%折扣後,折實售價 290萬港元,折實呎價 13,810港元。值得注意的是,此價格不但較周圍二手房便宜三成,更將房價拉回七年前,為房地產市場投下震撼彈。

 

李嘉誠的大動作,不禁讓人回想2014年,全球一致看好中國房地產時,他大舉拋售在中國的房產投資,並大力買進英國資產的史詩。當年他出清中國房地產,被質疑賣太早,但如果放到現在才撤軍,恐怕只能任人宰割。李嘉誠經常在市場反轉前提早出手,現在看來根本是神操作。

 

為何「超人」李嘉誠要突然7折拋售香港房產?
或許,隨著中美關係趨於惡化,中國疫後經濟復甦力道不如預期,消費能力也大受影響,過去香港被視為中國經濟櫥窗,或許再次一葉知秋?

或許,是長江實業想減倉,可能會有其他投資的回報率比房地產高?

或許,是香港做為境外人民幣最重要渡口,港元與美元的聯繫匯率,是否可能會發生脫鉤?Who know?

 

總之,鯨魚轉身,縱深要夠,李嘉誠若想從容出場,時機總須比別人早。否則,恐怕只能任人宰割了。李嘉誠投資計算總十分精準,經常在市場逆轉前超前部署,因此被譽為「超人」。亦即春江水暖,李嘉誠最先知!

 

回顧香港百年來,房地產頂盛,這次李超人開第一槍,絕對是大變化的起點!所以,李嘉誠出手,砍價打7折拍賣,這是否是香港房市長期跌勢的開端?

 

■碧桂園公司債停牌、中植系信託暴雷、恆大集團也在紐約申請破產保護

 

市場總是有人早知道……
近日大陸最大民營房地產企業「碧桂園」陷入財務危機,宣布旗下11檔境內公司債券自8/14日起停牌,債券餘額約157.02億元(人民幣),擬於近期召開債權人會議,對債務進行展期或重組,以讓碧桂園喘息,將更多精力放在保交樓。

 

與此同時,大陸最大資產管理公司「中植系」旗下中融信託亦暴雷,從8/10日起開始信託產品暫停兌付消息,涉及3500億元(人民幣)。

據了解,中融信託暴雷主因亦是投資房地產受累。近年來,中融信託的房地產業務占比持續成長,截至2022年6月,中融信託存續房地產業務規模為793億,其中部分房地產相關專案存在延期情況,或許是其部分產品逾期兌付的主因。

 

8/18目恆大集團也在紐約申請破產保護。

恆大集團曾是大陸銷售額第二大的房地產開發商,它大量舉債並於2021年違約,引發持續性房地產危機。

 

據恆大集團7月財報,該公司在2021年和2022年損失了810億美元的股東資金。且截至2022年底,恆大集團的總債務已達2.437兆人民幣,約佔大陸國內生產總值的2%。恆大公司的總負債超過2700億美元。

自2021年年中恆大集團爆發債務危機以來,佔大陸房屋銷售量40%的公司已經出現違約,令投資者擔憂。

 

■美國「通膨」、大陸「通縮」,「房價」問題皆是相同的關鍵!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這兩年以來備受「通膨」困擾,所以自2022年3月至今,聯準會總共升息11次,全力抑制物價上漲。

反觀大陸2023年7月的出口和進口雙雙大跌,國內消費疲弱、房市面臨崩潰,更出現兩年來首次的「通縮」情況。

而這兩大經濟體出現如此截然相反的現象,但是,但是「房價」問題卻是相同的關鍵。

 

大陸消費緊縮最關鍵的問題是「房價」,因大陸很流行買預售屋,而一旦預售屋下訂就開始揹房貸了,且大陸的房貸利率很高,之前來到5.5~6%,2023年雖為了阻止房價下跌有調降,但還是有4.5~5%的水準。

 

2022年爛尾樓問題加上房價大跌,對於大陸這幾年購屋的人來說,真的是一場很可怕的惡夢,因為你沒錢的話連房都賣不了,根本沒辦法止損。

雪上加霜的是,大陸買房首付(頭期款)是30%,對幾年前買房的人來說,你付了首付加上還了3~5年的房貸,但現在房價普遍下跌30%以上,等於你把房賣了,加上稅費、手續費、首付跟這幾年付的貸款不但全部消失,你還倒欠銀行錢,因此,絕大多數人的人肯定選擇繼續硬扛房貸,一旦太多人還不起房貸,市面上就會有一堆法拍屋,房價還會惡性螺旋下跌,最後連銀行也得破產。如同美國2008年的次級房貸風暴。

 

中國目前處境與過往日本非常相似,199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後,許多企業與民眾都面臨持有資產大幅縮水的同時,但負債金額卻沒變少的窘境。為了償還龐大的負債,企業與民政只能縮衣節食來減少支出,而當大家都減少支出,整體國家的消費與經濟就會變差,導致日本經濟陷入失落的 30年。

而中國民間7成財富都儲存在房地產中,如果中國政府放任房地產市場進一步下跌,那背負大量房貸的中國民眾就會陷入過往日本民眾的困境,這也是目前投資人現在最擔心的。

 

房地產龍頭企業出問題、消費者信心不振,這些都顯示中國民間失去消費與投資動能,中國政府必須如同日本政府般扮演起消費與投資的角色,單肩撐起中國經濟。最簡單的道路是快速降息與財政刺激政策扭轉信心,房價回升後自然化解房地產企業的債務問題;而痛苦的則是房地產價格大跌與開發商連環倒閉,中國政府順勢推出個人破產法,讓企業與個人都能擺脫龐大債務,而不會長期陷入被債務壓縮消費的困境。

 

另一方來看,Fed暴力升息後,據美國抵押貸款銀行協會 (Mortgage Bankers Association) 預估,約有 1890億美元的辦公室貸款即將在2023年到期,另有 1170億美元的債務將在2024年到期。目前10年期美債殖利率回升至4.3%以上,商業貸款利率不會太快回到較便宜的水準。當最後期限來臨,業主可能難支出大筆本金,面臨更多的違約。

 

事實上,美國巨型企業破產潮從2023年初就開始。至今,愈演愈烈,專家認為,美國聯準會 (Fed) 的「暴力升息」政策是主要殺手。

 

《路透》引用美國破產聲請數據商 Epiq Bankruptcy 的資料報導,截止2023年上半年,美國商業破產聲請高達 2973件,相較2022年同期成長 68%。

同時,美國個人破產聲請數也年增23%。

此外,紐約聯邦準備銀行7月公布美國最新家庭負債與信貸季報,2023年第2季美國人信用卡債務首次突破 1兆美元,增幅逼近 4.6%。

 

美國大型家居零售商 3B家居 (Bed Bath & Beyond),擁有上千個門市,曾名列世界 500 強企業,市值一度高達 170億美元,也挺不過2023年,4月份聲請破產保護。

 

而擁有百年歷史的貨運巨擘 Yellow,7月底突然宣布停業並準備聲請破產的消息,震驚市場,巔峰時的 Yellow年銷售額高達 95億美元,《財富》雜誌更是連續三年將其評選為運輸業排名第一、最受敬仰的企業。

 

而市值曾高達 470億美元的共享辦公室營運商 WeWork,也因疫情後遠距工作風潮興起,加上全球經濟不景氣而深陷債務,難以產生現金流,在 8月初發出破產警告。

 

而實體企業不振,金融業也無法獨善其身。

2023年初至今,已有 5家美國銀行先後倒閉,分別是美國矽谷銀行、簽名銀行、第一共和銀行、銀門銀行 (Silvergate Bank) 和心臟地帶三州銀行 (Heartland Tri-State Bank)。其中第一共和銀行、矽谷銀行、簽名銀行的資產規模在爆雷前均超過1000億美元,在全美銀行排名中分別位列第 14、16 和 29 位。

 

為了對抗通膨,美國聯準會「暴力升息」的後遺症已逐漸顯現;美國似乎正在經歷 2008年以來最大的一場破產危機,但真正的麻煩是,這場破產危機不僅沒有任何結束的跡象,甚至愈演愈烈。

 

■全球公債殖利率已升至15年高點!

 

由於美國通膨的任性,根據 Fed在7月最新會議紀錄顯示,官員仍擔心通膨不會消退,需要進一步升息。

 

彭博8/17日報導,全球政府債券殖利率繼續攀升至金融危機以來新高。

例如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8/17日攀升至 4.31%,僅略低於2022年 10月創下的 2007年以來新高;英國 10年期公債殖利率也躍升至 15年新高,而德國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則升至接近 2011年以來新高。

 

尤其,最近美國財政部大發債,以填補不斷擴大的赤字。中日央行又減持美債,以避險。目前美債供過於求,殖利率升至15年高點凸顯對供應和流動性的擔憂。

 

這與2023年年初的情況截然不同,由於各國央行的升息周期正接近尾聲,當時對升息即將結束的樂觀情緒推動全球債券價格飆升,彭博全球整合指數 (Bloomberg Global Aggregate Index) 在 1月躍升 3%,創有紀錄以來最佳開局紀錄。援引 EPFR Global 數據,投資人2023年向美國公債基金注入 1,270億美元,寫下創紀錄的一年。

 

不過,近日全球政府債券殖利率繼續攀升至金融危機以來新高,該指數近日溜滑梯。居高不下的公債殖利率,2023年已讓投資人減損1.2%價值,成為彭博主要債券指數中表現最差的資產類別。

 

若美國財政部持續擴大標售公債規模,此舉可能會再次推高殖利率,債市是否再次崩跌?

 

■美國的反通膨 (disinflation) 可能會轉變為通貨緊縮 (deflation) 嗎?

 

目前,美國的通膨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肇因無節制的QE、反全球化等因素,並將持續存在。但屬於供給面因素,並無法用貨幣手段解決。

 

Wermuth 資產管理公司表示,美國的反通膨 (disinflation) 可能很快會轉變為通貨緊縮 (deflation),部分原因是股市和房地產價格暴跌的風險。

 

商業地產市場約有 1.5 兆美元的債務即將到期,需要再融資,但現在利率更高,銀行正在減少貸款。由於信貸緊縮,商業地產價值已經面臨情況惡化,而已經被高估的股市同樣可能因為企業難以維持利潤,會面臨迅速調整,這些資產一旦價格暴跌,將在很大程度上引發通貨緊縮。

 

■人民幣貶不停,是否成為亞幣競貶的「黑天鵝」?

 

近期,避險基金 EDL Capital 押注中國「離岸人民幣」將進一步下跌,並指出人民幣下滑可能是下一個擾亂全球市場的「黑天鵝事件」。

 

2023年以來,美元對「離岸人民幣」已升值約 6%,近日更傳說中國國有銀行拋售美元以阻止人民幣下跌。

 

造成人民幣的因素,包括地緣政治緊張,促使西方國家把供應鏈遷出中國,此舉造成中國缺乏外國直接投資的資本流入。

 

另疫情後的出口經濟復甦放緩,外匯收入亦降低。

中國為振興經濟,啓動貨幣寬鬆、降息預期,已將中美利差推高至 16年來新高,資本外流讓人民幣進一步承壓。

 

加上「去美元化」的「離岸人民幣」遭到拋售,也造成人民幣走弱。

 

若「人民幣」止不住貶勢,將拖累中國房市、股市,不利內需經濟復甦,若「離岸人民幣」貶不停,是否成為亞幣競貶的「黑天鵝」?

另外,若中國出售美債、拋售美元以阻止人民幣下跌,恐也成為債市的「黑天鵝」?

 

■若日圓持續走貶,恐也是一顆震撼全球金融市場的未爆彈?

 

日圓近日跌勢止不住,最低來到1美元兌146.56日圓,早已貶破2022年日本政府阻貶的145關鍵價位。

若日圓跌跌不休,最終日本政府也勢必出手阻貶,將推升全球公債殖利率再次攀高,引發股市殺戮。

 

BMO資本市場全球外匯策略師Stephen Gallo發布報告指出,日圓、日本公債價格走勢疲弱,恐需要日本央行(日銀、BOJ)及財務省「持續或大力」的干預。若這情況發生,那麼,全球金融市場或許麻煩大了。

 

因為日本當局出手阻貶日圓,可能導致全球公債殖利率再次飆升,並燒熄投資人對股票等高風險資產的熱情。

例如,7月底,日銀微調殖利率曲線控制政策(YCC),就是進一步放寬日本10年期公債收益率上限,從原本的0.5%調升至1%,讓市場預期日銀將結束超寬鬆貨幣政策,就曾引發美國公債殖利率跳升,拖累美股下跌。

 

尤其,日本殖利率上升,將促動日本投資人(渡邊太太)拋售美國公債,把資金匯回國內,進而推升美國和全球債券殖利率,恐也成為債市的「黑天鵝」?

 

■《富爸爸窮爸爸》作者:巴菲特和「大賣空」貝瑞都在等待股市崩盤

 

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 (Robert Kiyosaki) 表示,股神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和「大賣空」貝瑞 (Michael Burry) 都已經做好準備,在等待股市暴跌和便宜貨出現。

 

羅伯特清崎表示,巴菲特持有1,470億美元的短期公債資產,亦即,正在囤積現金。而貝瑞現在也正忙著做空市場。

「我看著這些人等待市場崩潰」羅伯特清崎說道。

 

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Q2淨出售了價值80億美元的股票,並放慢回購速度,使得該公司現金和公債總額增加13%,達到接近創紀錄的1,470億美元。

巴菲特相信「巴菲特指標」嗎?

 

巴菲特並未明確預測股市崩盤,但過去三個季度中他已淨售出 330億美元的股票,使得波克夏海瑟威現金儲備增加了 380億美元。 如果市場回調,他就逢低買入低價股和收購,就像他在每次金融危機大衰退期間所做的一樣

 

與此同時,貝瑞旗下的 Scion Asset Management 披露在 6月底持有 S&P 500 ETF Trust 和 Invesco QQQ Trust 的看跌期權,如果指數下跌,他就能獲利。

 

美國銀行發布的報告亦顯示,美股標準普爾 500指數看跌期權從未如現今這樣便宜,並創下 2008年以來新低。亦即目前大部份投資人極端看好美股。

 

■「大賣空」貝瑞大舉放空標普和那指100指數,是仙人指路嗎?

 

2008年、放空次貸泡沫成名的傳奇操盤手貝瑞 (Michael Burry) 第二季買進標準普爾500指數和那斯達克100指數的看跌期權,事隔14年,他又開始布局另一個「大賣空」,押注美股未來可能出現大跌行情!

 

據美股13F監管文件顯示,貝瑞的避險基金 Scion Asset Management 第二季買入名義價格 7.39億美元的 Invesco那斯達克 100指數 ETF (QQQ)賣權,還買入名義價格 8.86億美元的 SPDR標準普爾 500指數 ETF (SPY) 賣權。

 

標普2023年漲幅已高達約17%,那指100指數同期更猛升39%。輝達和 Meta等7家科技巨頭狂飆,主導2023年美股大盤走勢。目前貝瑞應尚未獲利,但貝瑞大舉放空,他是看到何種端倪?

 

2008年精準放空美國次貸風暴的基金操盤手貝瑞(Michael Burry)近期的動作,

是否又是貝瑞的一次「神操作」?這需要時間來驗証。

 

你可以不相信貝瑞,但除中國人行外,主要市場的央行已沒有放鬆貨幣政策空間,且全球宏觀經濟已出現放緩,全球股市本益比已經相對過高,建議投資人Q3持股,須持盈保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