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以「獒犬式競爭模式」複制AI產業
2home.co 楊惟婷
任正非說過:「未來算力,是所有科技的基礎!」
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也表示,華為過去十年從All IP(整合網路)走到All Cloud(全面雲端化),如今正式啓動全面智慧化(All Intelligence)戰略,持續打造堅實的算力底座,滿足各行各業多樣性的AI算力需求,並為世界構建第二個自由選擇(去美化)。
如同華為的堅實步履,中國大陸過去十年,從5G網路基礎建制,走到網路全面雲端化,如今又正式啓動全面智慧化(All Intelligence)戰略,朝向建立「智慧中國」目標邁進,未來凡大陸子民皆可共享「智慧化」生活品質。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大陸在歐美日科技層層封鎖、貿易戰威脅下,經過內捲淨化、一步一腳印地邁向「智慧中國」目標,關關難過、關關過,其實正是中國大陸已淬勵出一套成功模式,吾人謂之「獒犬式競爭模式」。
回顧前幾年的大陸全國「造車運動」,透過獒犬式的「內捲」市場競爭,讓中國汽車工業內生式培養出進軍全球市場的可怕競爭力,亦即讓中國大陸的電動車廠商經歷一場「獒犬式競爭方式」的自由搏擊,倖存者歷經大死一番的磨難,生命力強到沒朋友!
反觀現在歐美日汽車業者,只能站出來要求政府要對中國大陸的電動汽車課征高額關稅,否則,整個產業恐會被大陸殲滅!
但這種捨棄「自由競爭」的鴕鳥心態,短視近利,未來恐怕只能棄械投降了!
更可怕的是,此種「獒犬式競爭模式」,目前正複制在AI產業的算力基礎建制上;最終,中國大陸必然以「獒犬式競爭模式」走向科技自主;而地球村將切割成二套規格的平行空間!
當「東村」將「自由競爭」的精神發揮到極致時,「西村」村長,在工會壓力及選票考量下,只能關上「保護主義」之大門,苟延殘喘了!
令人不勝唏噓的是,當自由資本主義國家選擇了「保護主義」騙取選票,長期而言,歐美日將失去產業競爭力及消費者權益,最終極左、極右派將紛紛揭竿而起、只剩剩剩帝國日落!
我們總是抱怨,紅色供應鏈切入的產業,只剩「紅海市場」!
我們卻是沈默,紅海市場的消費者,可享用「物美價廉」的產品!
殊不知,黎民百姓要的,也只是這點「小確幸」!
歷史教導我們,只有一代人的嘔心瀝血之努力奠基,這才是「產業競爭力」的源頭,也才有下世代的「輝煌盛世」!
反之,「美元霸權」的印鈔術只能印出「寅吃卯糧」的惡習,而印不出「產業競爭力」工作精神!大麻啊!芬太尼啊!
怪不得黑格爾曾說過:「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也怪不得黑格爾又說:「無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為他要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黑暗的世界!」
一、只有「自由競爭」才能戰勝「自由競爭」,這是生存法則!
■大陸汽車市場已進入流血殺價的「近身割喉戰」,生人勿進!
新能源車在中國市場「價格競爭」非常激烈,反而使中國汽車市場新能源車銷售佔比超過32%。這場價格戰首先由比亞迪發動,隨後長安汽車等車企也跟進,目前電動車售價已能與燃油車競爭抗衡。
當然,一如外界預期的是,中國電動車產業供過於求的現象已經出現。因為,如果將各大陸車企和地方政府的計劃加起來,到2025年中國電動車産能將達到3600萬輛,但同年的大陸市場銷量預計將停留在1700萬輛左右,將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產能必須出口。
由於恐懼「自由競爭」,美國政府決定對中國電動車徵收100%的懲罰性關稅來「保護」美國汽車產業,因此中國車企正設法擴大對俄羅斯和中南美等國的出口市場。2024年首季大陸電動車出口最多的國家是俄羅斯,第2位是墨西哥,阿聯酋等中東國家的進口量也快速增加。
而且,中國新能源車企,更開啟了「低價割喉戰」。雖然有些電動車製造商接連停工關廠,但這是「獒犬式競爭模式」的必要之痛,據估上百個品牌的中國電動車企,在經歷這輪市場淘汰後將只剩20家,且未來2年內還要再倒閉7成。
這種透過「價格機能」的瘋狂廝殺,再升級為貼身肉搏戰,那隻《看不見的手》自當指引出未來成功之道。
例如大陸比亞迪旗下售價約10萬元人民幣的車型一口氣降價2萬,逼得競爭對手也只能降價因應,吉利、五菱跟長安等大廠降幅分別達1到3萬人民幣。
此種新能源車平均砍價達30%的「獒犬式競爭模式」,結果迫使燃油車也得跟著降價以清庫存,二手車商受到的衝擊更是殘酷,許多大型二手車商乾脆轉行。
由於價格戰白熱化,連靠大陸茁壯的全球最大電動車企業特斯拉亦出現4年來首次的營收與利潤同步下滑。與此同時,歐美等國的電動車銷量亦嚇到下滑明顯,2024年首季大眾電動車銷量同比減少3%,賓士減少8%,美國通用、福特電動車銷量也明顯下滑,虧損隨之擴大。
■大陸新能源車4月出口巴西暴增12倍
根據中國乘聯會數據,2024年4月中國汽車出口總量的前五名國家分別為俄羅斯的9萬3478 輛、巴西4萬7389輛、墨西哥3萬8997輛、阿聯的3萬1237輛以及比利時的2萬7293輛,在新能源汽車出口更年增58%至20.7萬輛,2024年前4月出口66萬輛,年增率27%。
另中國 4月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量的前五國家則分別為巴西4萬159 輛、比利時 2萬5298輛、英國1萬6287輛、泰國1萬3906輛、澳洲1萬2353輛。
由於歐盟和美國嚴格限制從中國進口電動車,4月中國新能源汽車 (包含純電車和油電混合車) 在巴西銷量已超越比利時,年增1202%至40159輛,巴西連續第2個月成為中國的最大出口市場。
基本上,中國新能源車出口在已開發國家市場呈現高質量發展的局面,主要是出口西歐和東南亞市場,近兩年比利時、西班牙、斯洛維尼亞和英國等國持續成為出口亮點,2024年對巴西等南美國家出口則走強。
《路透社》報導指出,巴西打算自今年 7 月開始逐步提高新能源汽車的進口稅,中國車廠已開始增加對巴西本土產能的投資。比亞迪 (002594-CN) 已開始在巴西建設一個大型生產基地,新工廠預計將於今年底或明年初投入營運。長城汽車 (02333-HK) 去年也宣佈旗下位於巴西伊拉塞馬波利斯工廠將在今年 5 月開始營運。
根據巴西汽車經銷商聯合會 (Fenabrave) 數據,今年 4 月比亞迪已躍升為巴西前 10 大車廠之一。
另據《日經新聞》上月報導,巴西對平價電動車和油電混合車的需求增加,這也讓中國車廠今年前 4 月在巴西銷量大增 8 倍,這也削弱了西方車廠在巴西市場上的地位。
報導指出,飛雅特、福斯和通用汽車今年 4 月佔據巴西車市前三名的位置,市占率高達 50%,但中國車廠比亞迪、奇瑞和長城在巴西拿下 7% 市佔率,動搖原本三巨頭的主導地位。去年中國車廠在巴西市佔率僅 3%。
巴西汽車產業專家 Antonio Martins 說,拉丁美洲正處於電動車時代的黎明,消費者從中感受到先進技術的新奇,中產階級願意購買電動車,主要原因是價格在可承受的範圍。
■《法蘭克福匯報》:「產能過剩」是個假命題?
德媒《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稱,作為出口大國,德國每年國民生產總值的40%都用於出口,而對進口國來說,這也是非常嚴重的“產能過剩”。
但事實上,出口強勁是德國擁有競爭力的象徵,德國也有理由為此感到驕傲。
《法蘭克福匯報》這篇評論寫道:“即便只考慮出口在國民生產總值的佔比,德國的40%也遠超中國的20%。同中國相比,德國的富裕生活顯然更依賴於出口。有鑑於此,當我們批評別人‘產能過剩’時,一定要格外謹慎。
但在另一方面,中國的對歐貿易中有極大的順差,德國對華貿易的進口逆差為大約600億,略低於德國對美出口的640億歐元順差。難道說,中國對德貿易的順差要比德國對美貿易的順差更值得批評嗎?至少從市場經濟的角度而言,這種批評是毫無道理的。」
從自由貿易的角度而言,國際貿易的基礎就是對價格和質量的比較,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或任何一名消費者會被強制購買外國產品。購買某種產品的決定更大程度上源自經濟層面上的理性思維。
如果我們自己來生產那些原本從中國進口的產品,產品價格就會上升,我們的生活水准也就會相對下降。
反對自由貿易的人認為,中國不遵守市場經濟原則,而是通過高額補貼的手段,使得本土企業的產品以傾銷價格進入國際市場,電動車就是一個例證。
但真相是,歐美日當權者刻意忽略的卻是,過去幾年當中,歐盟和美國也大大提高了政府補貼的幅度,這樣做也許是為了在地緣政治日趨緊張的大背景下,對中國的補貼政策進行制衡。美國的‘通貨膨脹降低法案’和歐盟的‘淨零工業法案’就是這一政策的表現。而歐盟對其農業市場的補貼就更是無需贅述了。
歐美日當權者不敢面對的是,歐美日在電動車領域缺乏競爭力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刻意去指責中國“產能過剩”的政治操作,不僅牽強、也絕不是市場經濟的應對方案。
當下德國汽車工業也正在奮起直追,爭取縮小同中國的競爭力差距,而不是建立新的貿易壁壘。德國的汽車企業也已經意識到:德企依賴於中國,而中國也同樣依賴於這些德企。而無論是在國際上,還是在國內,相互依賴都是經濟和貿易的根本要素。
美國財長葉倫正呼籲歐美聯手共同應對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
不過,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在是否應對中國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的問題上,他發出警告稱,「懲罰性關稅可能會給德國經濟造成損失。」
哈貝克表示:「在這一立法期內,我們已經重新評估了對華政策。中國曾長期被視為是廉價的世界工廠,稍後又被視為是巨大的銷售市場。」
他表示,「中國依然是我們重要的貿易伙伴。」
■日經新聞:歐盟課徵大陸電動車關稅,將折損歐美車廠競爭力
據中國乘用車業界團體的數據,歐洲是在中國電動車出口總體中約佔4成的最大市場。而歐盟決定對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提高關稅,必然帶來衝擊。
日經新聞報導,2023年在歐洲銷售的電動車中,約20%(30萬輛)是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中國產品的銷售額達到110億歐元。
但日經新聞也指出,實際上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中,有6成是美國特斯拉和法國雷諾等歐美廠商的產品。
另歐洲智庫T&E(運輸與環境聯合會)的調查顯示,若按不同廠商來看,在上海擁有工廠的美國特斯拉佔比最高,達到28%。加上在湖北省擁有工廠的法國雷諾的低價品牌「達契亞」(Dacia)、在遼寧省有擁有基地的德國BMW等,佔比共計達到6成。
其中,配合歐盟調查的廠商將被徵收平均21%的附加關稅,歐美廠商也在對象之列。特斯拉將單獨採用不同的關稅稅率。雖然稅率水準低於上海汽車,但打擊依然很大。
而瑞典富豪汽車(Volvo)已開始將SUV等部分電動車型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比利時。富豪的母公司是中國大型民營汽車企業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富豪似乎認為附加關稅的影響很大。
另外,為避免額外關稅,中國大型汽車企業也紛紛表示將在歐洲境內進行生產。奇瑞汽車4月宣佈,將與西班牙企業合作,在西班牙開始生產銷售電動車;比亞迪於2023年12月宣佈,將在匈牙利建設歐洲第一家組裝工廠。
最終,額外關稅不僅會損害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的歐美大型廠商的競爭力,還會招致中國政府的報復。中國政府暗示,進口的配備大型引擎的高端汽車、歐盟生產的白蘭地及乳製品等可能成為報復性關稅的對象。
二、大陸完成「5G」基礎建設,為「智慧中國」奠基!
■大陸5G基站已建制383.7萬個,「數位經濟」占陸1成GDP
當前大陸5G網路、行動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等關鍵產業不斷發展,5/24日開幕的第七屆數位中國建設峰會上所發布的《數位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指出,2023年大陸數位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10%。
同時2023年數據生產總量達32.85個ZB(1個ZB約當10.7億TB)、年增率22.44%。讓民眾快速共享到「智慧中國」的生活品質紅利。
由於「數位經濟」已成為全球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因此大陸數位基礎設施擴大提速,據大陸工信部資料,目前5G5G建設上,截至5月底,中國 5G基地台總數達 383.7萬個,比2023年末淨增加 46萬個,占行動基地台總數的 32.4%。
且使用中的數據中心標準機架超過810萬架,算力總規模達220個EFLOPS(每秒一千兆次浮點運算),近5年平均增速近30%,存力總規模約1200EB(1EB約當104萬TB)。
截至2024年3月,全球已有112個國家或地區的301家網路營運商提供5G商用服務。而大陸目前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路,截至2024年5月的5G基地站總數達成383.7萬個。
另據新華社報導,當前大陸5G網路、光纖寬頻網路和移動物聯網路覆蓋面更廣,先進計算、人工智慧(AI)等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量子計算、腦機介面等前沿技術研發進度加快,到2023年的算力總規模已居全球第二位。
從產業表現來看,大陸智慧製造裝備產業規模已超過3.2兆元人民幣,已培育421家國家級示範工廠、萬餘家省級數位化車間和智慧工廠。
再據工信部對兩化融合公共服務平台中32萬多家企業的評估資料,截至2024年3月底,工業企業的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位化研發工具普及率已分別達到62.9%、80.1%。
■大陸5G用戶數破9億,為拓展AI終端應用奠定良好基礎!
2024上海世界行動通訊展覽會 (MWC上海展) 6/26日開幕,中國展現AI已成為5G網路創新和應用拓展的關鍵驅動因素。
華為也表示,當前5G-A(又稱 5.5G) 和 AI相結合將驅動流量快速增長,華為將持續擴展業務邊界,帶來億級行業新連接、新服務的機會。
其中5G-A是基於 5G網路在功能上和覆蓋上的演進和增強,迪是6G正式商用前一次最關鍵的一次網路升級。與 5G相比,5G-A將進一步提高網路輸送量,實現千分之一秒超低延遲,並支持更多設備的同時連接。
華為、中興通訊 (00763-HK) 、榮耀等電信產業巨頭分別在大會上針對AI做出重大宣布。華為常務董事、ICT 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主任汪濤認為,5G-A商用元年和AI入端元年相互碰撞,已經開啟「移動 AI 時代」。
包括華為、中興、三大電信商在內廠商還在此次大會上展出與算力底座、大模型相關的核心產品與應用,中興還發佈通訊領域的星雲大模型。
另外,中國移動總經理何飈也在大會上表示,2024年將率先啟動 5G-A建設,2024年底將在 300個城市實現 5G-A的商用部署。
在業內看來, 5G-A 加速商用也為 AI落地騰出「舞台」。
汪濤認為,移動 AI 時代將帶來三方面變革,分別是人機交互、內容生產以及移動終端的變革。汪濤預計,到 2030年,AI助理終端將達到 50億個。
對產業來說,每一個智慧工廠都將配備多個 AI大腦來驅動 AI機器人員工深入到生產環節。AI 機器人將進入已開發國家 8成以上工廠,滲透全球 1/3 以上的職缺,與人類共同生產工作。
在談到 AI應用商業化的關鍵時,中興通訊執行董事、總裁徐子陽徐子陽認為,訓練推理並舉是驅動實體經濟騰飛的關鍵。以訓練創造能力,以推理和應用驗證價值,構建數據飛輪,雙循環將進一步促進 AI 能力迭代和商業變現,從而鍛造核心優勢。
■大陸「車路雲一體化」掀熱潮
「車路雲一體化」概念近日在大陸市場掀起熱潮。
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佈的《車路雲一體化智慧網聯汽車產業產值增量預測》顯示,預計2025年、2030年車路雲一體化智慧網聯汽車產業產值增量為7295億元、2兆5825億元,產業發展將同步積極推進經濟成長。
所謂「車路雲一體化」,是在單車智慧的基礎上,增加路測感知,車端、路端數據相互補充、形成協同,「讓聰明的車行駛在智慧的路上」,進而解決單車智慧駕駛長期無法突破問題,也被視為下一階段推動智慧網聯汽車規模化產業化應用的關鍵所在。
當前,智慧網聯汽車技術快速反覆運算,已實現輔助駕駛大規模應用,高等級自動駕駛、車路雲一體化等技術正處於測試驗證轉入規模化應用的關鍵時期。
百度智慧雲交通業務部總經理韓國華也將車路雲一體形容為幫助單車智慧實現了「上帝視角」,透過道路基礎設施的全部數位化實現數位孿生,來彌補單靠車端感測器的感知盲區。
大陸為進一步保障交通安全、提升通行效率,啟用了車路雲一體的解決方案,這也體現了中國對智慧交通的整體思考和技術領先性。
■大陸20城入選智慧聯網汽車「車路雲一體化」試點,拚2026統一標準
車路雲一體化是中國未來智慧交通的重要方向之一,相關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近日,多地車路雲一體化示範項目密集啟動。
例如北京市近100億元(人民幣,下同)車路雲一體化新基建項目規劃公佈、武漢市170億元車路雲一體化重大示範專案也獲門批准備案。
另外福州、鄂爾多斯、瀋陽、杭州等多個城市相關項目啟動招標,讓車路雲一體化快速步入大規模示範應用的新階段。
但是,中國各地「車路雲一體化」建設處於初級階段,尚未搭建形成完備的系統架構,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碎片化」現象,難以支撐自動駕駛技術和網聯功能的規模化應用。
7/3 日中國工信部跟公安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共同公佈「車路雲一體化」的試點城市名單,計有20個試辦「車路雲一體化」的城市,分別為北京、上海、重慶、廣州、深圳、鄂爾多斯、瀋陽、長春、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含桐鄉及德清)、合肥、福州、濟南、武漢、十堰、長沙、海口(含三亞及瓊海)、成都。此將作為測試智慧聯網汽車之用,力爭 2026年建立統一共用的智慧聯網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標準體系。
此次試點即要打破不同領域、區域間的數據「孤島」,實現基礎共性數據的互通共用,以及基礎設施、服務與平台的跨域共用,支撐城市級乃至城際間智慧輔助駕駛、自動駕駛、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多場景應用的商業模式探索。
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等機構發佈的《車路雲一體化智慧網聯汽車產業產值增量預測》,預計 2025年與 2030年「車路雲一體化」智慧網聯汽車產業產值增量分別為人民幣 7295億元,以及 2兆5825億元。
三、大陸「公共雲」、「大模型」企業已啓動「獒犬式競爭模式」!
雖然中國雲端運算發展了十多年,但公共雲滲透率仍大幅低於歐美成熟市場。而中國市場的伺服器存量規模為2,000萬台,美國伺服器存量規模約2,100萬台,顯示美國以公共雲形式提供服務的算力比率為60%,中國僅28%。
所以,顯示中國大量自建 IDC 的平均資源使用率不到 5%,而 AWS、Google、阿里雲等公共雲廠商的資料中心資源使用效率可達到 25%-40%。
且由統計數據顯示,如果將資料中心算力利用率從 5% 提高到 25%,中國每年可以節省 800 億度電。
■阿里雲2/29日宣布:「公共雲」全線降價、最多砍半!
中國阿里雲2/29日宣布史上最大力道降價:「100多款產品、500多個產品規格的官網價格,平均降低20%,最高降幅55%,新價格即日生效。」
這次降價為歷史上參與產品範圍最大,受益群體最廣,這也是阿里雲首次讓利給客戶存量訂單未履約部分。
阿里雲智能集團資深副總裁、公共雲事業部總裁劉偉光說明,雲計算是一個具備網絡效應和規模效應的商業模式。用的客戶越多,供應鏈採購成本、均攤研發成本和資源閒置成本就能不斷降低。
因此,用阿里雲的客戶越多,規模越大,雲的價格就會越便宜;而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技術的紅利就會持續被釋放出來回饋客戶。
劉偉光指出,「這次阿里雲的「降價」並非只是短期市場競爭行為,而是一個長期戰略選擇,這是公共雲的商業模式決定的。」
阿里雲此次選擇「降價」戰略,不僅可提升資料中心利用率,且可以避免硬體資源浪費,還能降低算力能耗。
■字節跳動打響「大模型」價格戰!
中國字節跳動5/15日在「火山引擎」原動力大會上正式發表「豆包大模型」。
「火山引擎」是字節跳動旗下雲端服務平台。
「火山引擎」總裁譚待在談到大模型的「定價策略」時表示,經過一年時間的迭代和市場驗證,「豆包大模型」成為中國使用量最大、應用場景最豐富的大模型之一,目前日均處理 1,200億 Tokens文本,生成 3,000萬張圖片。
值得注意的是,「豆包大模型」主力模型在企業市場的定價只有人民幣0.0008元 / 千Tokens,0.8釐就能處理 1,500多個漢字,比同行便宜 99.3%。
火山引擎公布的價格計算顯示,1元人民幣就能買到豆包主力模型 125萬Tokens,大約是 200萬個漢字,相當於三本《三國演義》。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字節跳動率先在「大模型」領域發起「價格戰」。
對於「大模型」定價,譚待坦言:「背後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點是我們能做到,第二點是我們需要這麼做。」
他表示,火山引擎在技術上有非常多強化手段,可以降低大模型成本。
此外,工程上可以透過分布式推理的形式,將底層算力使用得更好。
譚待說,2024年是各行各業「大模型」提升應用之年,需要將 AI相關生態建立起來,但各行各業創新的風險成本很高,只有降低試錯成本,各行各業才能實現AI普及應用。
對於「大模型」市場的競爭,譚待認為,目前「大模型」市場仍在發展初期階段,「池塘有多大,魚就有多大,現在整個池塘還在培養的過程。」
眼下「大模型」仍處於百家爭鳴的狀態,需要同業一起來挖大池塘,讓各行各業實現應用落地、降低成本,讓更多人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 OpenAI推出最新 AI模型 GPT-4o,字節跳動如何看待中美技術差距?
譚待認為,目前OpenAI 仍然是全球第一,要承認這差距,但字節跳動的大模型仍然在不斷進化,目前已經可以實現廣泛應用,「雖然有差距,但我們追逐的速度還是很快的,豆包的原生應用、體驗和用戶量都在不斷提升」。
對於外界關注的手機廠商和大模型的強強聯手,譚待也表達了期待:「2024年是 AI 手機的元年,理論上透過 AI應用,可以讓手機達到更好體驗,此需要雲端廠商、大模型廠商和手機廠商一起做好更多共創和深度合作。」
■字節跳動、阿里、百度開啓大模型「獒犬式競爭模式」價格戰!
近日大陸網路巨頭企業,包含字節跳動、阿里雲、百度先後就AI大模型展開「價格戰」,從大降價甚至殺到免費,這也引來市場正反兩派看法。
正面認為有助降低一般人進入使用門檻,負面則擔心壓縮利潤影響未來業者的研發資金投入。
最新這波價格戰,是從字節跳動率先喊出,5月的大模型戰略發佈會上,火山引擎總裁譚待宣佈豆包大模型正式對外服務,更表示豆包主力模型在企業市場的定價只有0.0008元/千Tokens。
其他投入大模型業者也不甘示弱,隨後阿里雲5/21日宣佈,旗下通義千問GPT-4級主力模型Qwen-Turbo、Qwen-Plus、Qwen-Long、Qwen-Max等9款主力AI大模型全面降價。其中,Qwen-Long API輸入價格從0.02元/千tokens降至0.0005元/千tokens,最高直降97%。
同時,5/21日下午,百度文心大模型的兩款主力模型ERNIE Speed、ERNIE Lite也跟進,宣佈即刻起全面免費,對抗字節跳動和阿里雲的意圖明顯。
由於,大模型行業也確實到了要追求落地、衡量商業化的階段,大家都開始考慮用更加激進降價手段獲取客戶,「獒犬式競爭模式」的價格戰是必然會發生。
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分析,這次大降價基本宣告了大模型創業公司必須尋找新商業模式,看到降最凶的都是有雲端服務的大公司。在傅盛看來,本輪AI大模型降價的目標不是為了使用者更多的直接使用,而是為了吸引開發者。
四、大陸正以「獒犬式競爭模式」複制AI產業
AI應用正在向各行各業滲透,也將改變各行各業的產業面貌!
而AI應用的最基礎設施,即資通訊網路、電力及算力!
難怪任正非說過:「未來算力,是所有科技的基礎!」
■大陸AI大模型企業展開「百模大戰」,價格戰加速市場洗牌!
自從美國OpenAI公司的ChatGPT引燃全球AI競賽熱潮後,AI大模型經歷了一年半「技術狂飆」。如今,大模型「價格戰」又帶來了商用競爭的提速。
從OpenAI公司近月多次降價,字節跳動、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大陸大模型企業近一個月來也競相降價。
5/21日,阿里雲旗下9款大模型全面降價,其中,Qwen—Long API輸入價格從0.02元(人民幣,下同)/千tokens降至0.0005元/千tokens,直降超97%。據估算,降價後1元錢約可買到300萬字符,相當於5本《新華字典》的文字量。
阿里雲表示,其降價底氣主要得益於公共雲技術紅利和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和性能優勢。阿里雲宣佈降價後,百鍊平台上通義千問調用大幅提升,表明很多企業應用大模型的意願增強。
同時,百度智慧雲千帆大模型平台共計有7款模型免費開放。百度智慧雲AI與大模型平台總經理忻舟表示:「大模型仍處於市場培育階段。企業只有在認識到大模型帶來的巨大價值後,才能將其應用於更大規模、更複雜的業務場景中。生態繁榮是大模型行業發展的前提。」
忻舟表示,百度有充分的資源和技術積累,在降價政策發佈前內部已制定專項保障策略,以確保大量客戶湧入時的使用體驗。
從實際數據看,百度的兩款主力大模型ERNIE Speed和ERNIE Lite於5月21日宣佈免費開放後,兩周時間其日調用量就漲了10倍。
2023年大陸國產大模型就已開啓「百模大戰」,如今大陸國產大模型數量超過200個,其中10億參數規模以上的大模型超100個。
由於在大模型技術底層上,大陸多數大模型產品均參考了經典的Transformer等架構,技術路線上存在部分重合;加上在大模型數據層面上,用於大模型訓練或推理的中文語料庫來源單一、動態更新頻率不高,導致各通用大模型的訓練數據高度相似。造成通用大模型產品高度同質化,無法通過差異化功能來吸引更多消費者。
所以,本輪降價潮正以「獒犬式競爭模式」,來加速大模型洗牌。
經過「百模大戰」之後,未來中國通用類大模型產品將經歷一輪大浪淘沙,大模型數量將最終穩定在10個左右。但誰能成為勝出者?
另外,全球大模型技術競爭異常激烈,各國都在快速迭代技術。
從全球已發佈的大模型地域分布看,中國和美國大幅領先,超過全球總數的80%,中國已形成了緊跟世界前沿的大模型技術群。
與引領這輪潮流的美國相比,中國在大模型產品和服務上還有哪些不足?
其一,算力供給上的差距值得關注。
受到美國晶片管制影響,中國大模型企業將無法取得輝達最新架構Blackwell的GPU晶片,這將使中國大陸的算力供給,形成了代際差距。
面對這種晶片焦慮,百度採取了「兼容」策略。即運用一雲多晶,對國內外主流AI晶片兼容,無需為每個晶片平台重新設計和優化模型,以擺脫對單一晶片依賴,節省大量時間和資源。
其一,善用中國擁有超大市場規模和全產業鏈優勢,使用巨大的訓練專業知識數據開發潛力,以及海量的大模型專業應用場景和垂直領域落地需求,這是其他國家很難具備的條件,為大模型加快技術迭代和實際應用提供寶貴的發展機遇。
藉此,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尤其是AI原生應用上,仍可走在世界前列。
■AI應用正在重塑中國產業新面貌!
截至2024第1季,全球AI企業近3萬家,美國占全球34%,大陸則佔全球15%。隨著人工智慧大模型等應用爆發式發展,智慧算力需求激增,算力成為戰略資源和科技競爭焦點。
快速進步的 AI 技術正大規模改變各行各業。摩根大通 (小摩)(JPM-US) 5/13日發佈研究報告指出,AI浪潮將引發中國醫療產業、電動車和無人駕駛汽車市場與電力消費產生巨大轉變,在 AI賦能下,這些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例如AI正在醫療產業的醫療影像設備、診斷和藥物發現等領域獲得部署,2023年首批完全由 AI生成的藥物在中國進入人體臨床試驗,主要製藥集團正在該領域進行大力投資,以提高研發效率並節省長期成本。
慢性病和自身免疫藥物市場料將成為中國一個重要成長領域,未來中國市場每年料將有 27%左右的成長率,到 2030年的產值上看 200億美元,AI 在其中可發揮重要作用。
同時,慢性病創新藥物市場仍由跨國藥廠主導,但中國藥廠將透過加大在該領域的研發力道迎頭趕上。
AI 也正應用於疾病診斷和治療等醫療場景,線上醫療平台Medlinker近來推出MedGPT,一款類似於用來診斷常見疾病的ChatGPT的 AI工具,旨在處理從診斷到處方檢查和藥物治療的整個過程。
小摩表示,MedGPT凸顯出上述領域的巨大潛力,近年已出現相當多AI工具,且可能看到更多基於大語言模型 (LLM) 的應用程式被導入到此類市場。
鑑於中國 AI 解決方案市場將比全球經歷更高成長,中國醫療保健相關 AI解決方案市場將出現更高成長。
另在汽車產業方面,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競爭日益集中在 AI及其如何支援自駕技術,各大車廠希望透過有競爭力的價格和自駕能力來吸引年輕消費者,企業擴大在中國的研發,專注於互聯、自駕技術、軟體和硬體開發。
自動駕駛分有 6個級別,從 L0(全手動) 到 L5(全自動化),而中國目前在滲透無人駕駛市場的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
隨著未來的電動車越來越像智慧手機或四輪智慧型設備,自駕技術對於希望吸引年輕消費者的公司來說將變得更加重要,中國年輕的購車者將日益認為 3/4 級半自動駕駛功能將是必要功能,在買車時創造了對此類功能的需求,未來沒這功能的產品可能會很難賣。
最後在電力產業上,中國電網設備股票2024年迄今大幅上漲至少 20%,高過上證綜合指數漲幅約為 6%。隨著 AI採用正提高電力消耗的成長題材。
此外,AI 潛力的快速發展影響電力和變壓器供應商,由於 GPU供電的 AI伺服器消耗更多電力且運行溫度更高,資料中心可能需要升級電力基礎設施來處理更多電力。
未來,將需求更多電力來支援 AI的發展,也將增加對變壓器和開關設備等電氣設備的需求。到 2026年,AI電力需求恐成長10倍,這可能會增加升級電力基礎設施的需求,隨著全球電力消耗不斷上升,各大電網企業的資本支出將出現結構性增長。未來十年資本支出每年料將成長約 5%。
五、跋尾—中國剛要開啟「通縮繁榮」的時代嗎?
「通縮繁榮」是貨幣流通學說在「全球化」和「創新」浪潮時代的一個經濟學推論,也就是在「全球化」和「創新」雙引擎時期,會使競爭跟生產率的快速提高,令產品價格難以提高,卻激活實體經濟的輝煌盛世。
■《FT中文網》:中國剛要開啟「通縮繁榮」的時代
據英媒《FT中文網》報導,中國近期公佈的經濟數據顯示通膨情況穩定,但工廠通縮持續,顯示經濟復甦不均衡,但專家認為,中國已開啟「通縮繁榮」時代,意指在利率持續下滑的背景下,未來經濟可延續較長時期的持續繁榮。
「通縮繁榮」是貨幣流通學說在「全球化」和「創新」浪潮時代的一個經濟學推論,也就是在「全球化」和「創新」雙引擎時期,會使競爭跟生產率的快速提高,令產品價格難以提高,貨幣和通膨之間關係弱化。
在西方經濟歷史上,1700-1720 年、1800-1913 年及 1970-2010 年的三個時期被認為是「通縮繁榮」時期。西方在這些時期的利率整體上呈現持續下行趨勢,中間即便受到經濟周期影響而有波動,但經濟的巨大進步跟資產價格水準的大幅提升更是明顯。
「通縮繁榮」核心是指「利率水準下降」趨勢,除了受週期波動影響的個別時期外,從中國公債殖利率變化來看,2020年前長期視角的中國公債殖利率水準一直平穩運作,10年債殖利率長期持續在 3%到 4%之間徘迴。
例如,西方主要經濟體公債殖利率也在第三個「通縮繁榮」時期持續下滑,到2020年後才恢復上行。反之,中國目前則延續下降態勢。亦即,中國經濟在經歷內捲及激活後,未來可能取得明顯巨大經濟進步跟資產價格水準的大幅提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西方大部分經濟體藉非典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讓金融體系「撒錢」,企圖以持續的低利率、甚至負利率,來激活西方實體經濟的需求。
但逆全球化的貿易戰、疫情,恰好激活西方經濟體的「通膨」狀態,這也使得西方「通縮繁榮」時代被人為扭曲改變,而逐步接近尾聲。
即便近來有著AI、機器人技術的偉大科技革命進步,使1990年代以來資訊革命帶來的「創新」浪潮還能延續,但西方保護主義抬頭、失去「全球化」力量,亦即空有「創新」、卻欠缺「全球化」的低廉生產力,「通縮繁榮」終將終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使得實體經濟「脫鉤」論在西方興起。
西方在對 2008 金融危機的反思中認為,全球化的利益分佈更有利於發展中國家,西方僅是資本受益,但西方勞工則承受工作機會流失跟收入下滑的代價。
近年來「供應鏈穩定」與「友岸外包」等新名詞和新政策屢屢出現,也反映出西方正對全球化「踩剎車」。尤其2010 年後,英國脫歐和川普上台更凸顯西方全球化進程發生實質性改變,亦即「通縮繁榮」終將終結。
儘管目前西方經濟體全力圍堵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但中國仍秉持對外開放發展,讓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變,例如努力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甚至對西方世界單邊開放等。加上西方科技圍堵中國,進一步激活中國科技自主的「創新」能力,也進一步開啟中國「通縮繁榮」的時代。
目前中國國內經濟運作正演繹「內捲、獒犬式競爭」的模式,由於物競天擇的競爭壓力不斷上升,物價自然難漲,通膨穩定,甚至持續低迷,進而導貨幣寬鬆環境的持續,但隨著長時間低利率的激活,市場將自動找到出路,最終將帶來各類資產價格估值基準提升。簡單來說,這正是開啟中國「通縮繁榮」的時代。
在「通縮繁榮」到來時期,結構性繁榮將取代周期繁榮。這對中國資本市場上的投資人來說,必須以長期投資思維,來迎接資產重分配,而目前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
■聯合國:中國AI專利申請全球居冠,美國第二
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 (WIPO) 7/3 日公布的數據,生成式人工智慧可以根據現有資訊產生文字、影像、電腦程式碼甚至音樂,在過去十年中提交的專利申請數量已超過 50,000件,有四分之一是在 2023年提交的。
報告顯示,生成式人工智慧已遍及生命科學、製造、交通、安全和電信等產業。影像和視訊數據在生成式人工智慧專利中占主導地位,其次是文字和語音/音樂,分子、基因和蛋白質數據的生成式人工智慧專利成長迅速。
且WIPO指出,2014年至 2023年間,中國提交超過 38,000項生成式 AI (GenAI) 發明,而美國同期提交 6,276項。
亦即中國在聊天機器人等生成式人工智慧發明方面遙遙領先其他國家,生成式 AI專利申請全球居冠,是第二名美國的 6倍多,接著依序是韓國、日本、印度。
WIPO稱:專利申請排名前列的申請者包括中國的字節跳動 (TikTok 母公司)、中國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集團 (BABA-US),以及微軟 (MSFT-US)(創建 ChatGPT 的新創公司 OpenAI 的支持者)。而中國專利申請涵蓋了從自動駕駛到出版再到文件管理等廣泛領域。
■美國芝加哥大學:全球排名前20%的AI研究人員中,中國獨佔47%
人工智慧(AI)近年來成為科技顯學,而據一項由美國芝加哥大學保爾森研究所所公佈的資料顯示,2022年在全球排名前20%的AI研究人員中,有47%來自中國,而在半導體業極為發達的韓國,在同一排名中的比例僅為2%,令許多科技業人員感到驚訝。
保爾森研究所的資料顯示,中國在AI研究的頂尖人才數量上幾乎趕超美國,且後者在排名前2%的AI研究人員中占28%,而中國占26%。
因為,自2018年起,中國在本科課程中增加了2000多門AI相關課程,這一教育擴張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旨在培養大量AI人才,加強國家在全球AI領域的競爭力。
中國政府已實施了《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畫》和《中國人工智慧人才發展白皮書》等措施。這些計畫旨在透過大學和科技公司的合作方式培養人工智慧人才。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等大學是這項策略的核心,提供可立即應用於該領域的實務為本的教育。反過來,公司透過人工智慧競賽和短期培訓計畫提供實務經驗來支持這些努力。
除了教育措施外,中國還大力投資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政府每年撥款4000億元在8個地區建造國家資料中心,促進研究和教育。這項投資對於為人工智慧開發和應用提供必要的資源至關重要。
總之,近年來中國在AI領域和半導體領域的成功,得益於其在人才培養和基礎設施擴張上的持續投入。
■德媒:中國正以創紀錄速度成為全球專利冠軍
德國《明鏡周刊》6 /28日指出,中國在專利方面正以創紀錄速度成為全球冠軍,超過歐洲與美國。
德國研究型製藥企業協會發佈最新報告表示,自2022年來幾乎每兩個國際專利申請就有 1個來自中國。中國已迅速成為高科技中心,這種發展在近代經濟史上前所未見。
自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建立科學和創新體系,這體現在研究人員數量顯著增加上,中國並尋找外國公司作為合作夥伴,以發展創新理念。
此外,從 2018年到 2020年,中國就為有關工業戰略規劃提供了相當於 1.6兆歐元的資金。
總體來看,各經濟體有不同的優先事項。在德國,2018年至 2022年期間有近一成專利申請來自汽車和運輸行業,在中國和美國的大多數專利則來自電腦技術,日韓兩國在同期的創新則主要來自電子和能源生產領域。
■大陸AI獨角獸企業增至71家,與美國並列前茅
2024全球數位經濟大會主論壇7/2日召開,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發佈《2024全球數位經濟白皮書》,並強調算力成為戰略資源和科技競爭焦點,也盤點2023年至2024年第1季的全球AI獨角獸來到234家、共增加37家,占到新增獨角獸總量40%。其中美國擁有AI獨角獸120家,大陸則為71家。
根據一般對「獨角獸企業」的定義,是指成立不超過10年,估值要超過10億美元,少部分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未上市企業。
■經濟學人:中國正發展成科學強,權歐美應加強與其交流合作
英國知名雜誌《經濟學人》6/17日刊文報導指出,中國已迅速成為科學研究和開發領域的全球領導者。透過對研究基礎設施、教育和技術的大量投資,該國現在可以與美國和歐洲等傳統科學強國相提並論。
報導稱,過去十年,中國的科學出版物和專利產出顯著增加,特別是在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和量子計算等領域。這種成長是由政府措施和民營部門創新所推動的。
中國政府雄心勃勃的政策和資助計畫創造了有利於科學進步的環境。
此外,中國對科學教育的重視培養了新一代高技能的研究人員和工程師,進一步增強了其科學實力。包括基礎研究薄弱、中等大學教育水準較差在內的弱點,顯而易見,但中國正在努力克服並取得了一定成績。
現在,中國被廣泛認為是農作物研究領域的領導者,但植物科學研究的興起絕非個例。文章指出,兩大高質量科學指標顯示,在頂尖科研的「千里之行」中,中國科學家取得長足進步,且沒有放緩的跡象,「由美歐日主導的舊的科學世界秩序正在走向終結」。
例如論文數量方面,中國科學家進步飛速。
科學分析公司 Clarivate 數據顯示,2003 年,美國高引用率論文數量是中國的20倍;到 2013年,美國高引用率論文數量約為中國的 4倍;2022年起,中國高引用率論文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歐盟。
又如,根據全球頂級學刊《自然》所推出的「自然指數」,2014年該指數首次推出時,中國排名第三,論文數量還不到美國的三分之一;2023年,中國已經名列前茅。
■歐美「保護主義」扶得起「產業競爭力」嗎?
當中國大陸正以「獒犬式競爭模式」複制AI產業競爭力時;歐美日等國卻仍在電動車、太陽能板等領域,努力追趕中國;而歐美日等國領導人在決心發展電動車、太陽能板等領域製造能力時,也正模仿中國培育產業的一些政策。
事實上,中國大陸的製造能力是建立在先前對化工、鋼鐵、電池和電子產業的「規模經濟」培育,以及對鐵路、港口和高速公路的「物流能力」投資之上。
當然,也包括人口紅利、國有銀行提供的低成本貸款,以及省級政府提供的廉價土地,及台商的生產技術導入。但是,中國大陸在給予產業成長溫床時,同步,也給予產業自由競爭的「獒犬式競爭模式」,以讓適者生存、優勝劣敗。
反觀,當歐美日等國在瘋狂追趕模仿中國製造能力時,希望糾正自己過去在產業政策上的放任失誤,並學習中國的扶植經驗時,卻又過度輔以「保護主義」。
譬如拜登和歐洲、日本國家領導人決心發展本國半導體、電動車、電池等領域製造能力時,就採用了補貼產業的資金、土地等支持政策。並逼迫台積電輸出生產技術。然後呢?扶得起「阿斗」嗎?
由於,中國在全球關鍵製造業的崛起,已顯示國家資本主義的效率及效果正在凌駕自由資本主義的政策內耗,但歐美日政府在恐慌之餘、雖未承認政策失敗,但身體是誠實的、正仿傚ing中國扶植產業的模式。
但歐美等國的工會勢力龐大,其造成生產力低落的本質未改善前,僅表象上的模仿中國產業政策,未來恐怕畫虎不成反類犬。
曾幾何時,自由資本主義以船堅砲利,打爆各國「保護主義」之大門,如今,自由資本主義國家,不反思勞工生產力低落之源頭,振衰起蔽,反而關上「保護主義」之大門,苟延殘喘。
殊不知,只有「自由競爭」才能戰勝「自由競爭」,這是生存法則!
歷史教導我們,只有一代人的嘔心瀝血之努力奠基,才有下世代的「輝煌盛世」!
「美元霸權」的印鈔術只能印出「寅吃卯糧」,而印不出「產業競爭力」!
怪不得黑格爾曾說過:「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AI的發展趨勢,將使人口紅利變成人口包袱?
值得一提的是,當AI產業發展未經過哲學式辨證,在缺乏配套下,失速列車般的向前猛衝,可預期的,未來結構性失業將蜂湧而出,當人口紅利變成人口包袱時,各國社會的M型化更惡化,造成社會動盪難以避免!
如何未雨綢繆,考驗各國的執政者,否則極右、極左主義將撿到槍,揭竿挑戰!
也怪不得黑格爾又說:「無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為他要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黑暗的世界!」所以,人類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就有第二次,然後呢?
留言列表(7条)
Hmm is anyone else experiencing problems with the images on this blog loading? I’m trying to determine if its a problem on my end or if it’s the blog. Any suggestions would be greatly appreciated.
Я восхищен этой статьей! Она не только предоставляет информацию, но и вызывает у меня эмоциональный отклик. Автор умело передал свою страсть и вдохновение, что делает эту статью поистине превосходной.
Good day! I know this is kind of off topic but I was wondering if you knew where I could locate a captcha plugin for my comment form? I’m using the same blog platform as yours and I’m having problems finding one? Thanks a lot!
Hiya! I know this is kinda off topic however I’d figured I’d ask. Would you be interested in exchanging links or maybe guest authoring a blog post or vice-versa? My blog addresses a lot of the same subjects as yours and I think we could greatly benefit from each other. If you happen to be interested feel free to send me an email. I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Great blog by the way!
Write more, thats all I have to say. Literally, it seems as though you relied on the video to make your point. You obviously know what youre talking about, why waste your intelligence on just posting videos to your site when you could be giving us something informative to read?
Whoa! This blog looks just like my old one! It’s on a totally different topic but it has pretty much the same page layout and design. Superb choice of colors!
Я благодарен автору этой статьи за его способность представить сложные концепции в доступной форме. Он использовал ясный и простой язык, что помогло мне легко усвоить материал. Большое спасибо за такое понятное изложени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