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首發經濟」(一)
2home.co楊惟婷
「產業轉型升級」是中國大陸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經考驗。
而中國大陸也一直堅定不移地向前邁進……!
誠如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強勢崛起,即是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的辛勤回報!焉不知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是以「獒犬式競爭」,培育出「高性價比」能力!
但西方國家卻一直誤認為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是靠「補貼」崛起,紛紛以「高關稅」保護本國汽車工業。但這只是折損自己國家競爭力的思維!
假若靠補貼、高關稅保護就可以提昇國家競爭力,那麼「西瓜」就可治國了!
「川普1.0」過去6年了,中國仍連續位居全球第一大商品出口國。
其實,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
中國擁有全球最多、最勤奮的技術工人,如此產能及規模經濟,全球才可享用「物美價廉」商品,這也是中國面對「川普2.0」發動貿易戰的底氣所在。
而且中國又擁有14億人口的市場,足以面對各種挑戰,且不會發生「日本失落30年」的慘劇!萊特海澤招式用老,尚能飯否?
2025年起,川普又玩起「2.0」,但缺乏勤奮的技術工人做後盾,只會愈玩愈「虛」了!2026年後,川普將只剩「Team China」及「Inflation」二個選擇了?
因為成功從來沒有捷徑,不能只靠挖別人的肉、補自己的瘡,只有靠不斷精進自己,這個世界才會需要您!
回顧2024年以來,中共高層會議多次提及「首發經濟」,它會是中國大陸下一波經濟成長的引擎嗎?
一、中國大陸正以「新質生產力」,作為引領「產業升級」的方向
自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從2023年在地方考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以來,2年來,「新質生產力」正為中國大陸「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科學指南及方向。
習近平指出,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亦即,新質生產力核心,是「要素投入轉化為產出的總體效率」,決定著經濟內涵型發展程度和潛在增長率高低。
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主要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等核心內容效率提升來驅動。
尤其,此波DeepSeek的「科技創新」正如火如荼地催生各行各業運用AI技術催化「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比如,一些智慧工廠運用AI機器人和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夠實現直接提升生產效率。即利用「科技創新」提昇先進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
另外,由於中國大陸是世界工廠,所以製造業「自動化」升級,即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這是科技化「人口紅利」,可優化中國大陸製造業的綜合競爭力。
根據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團隊測算,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大陸需要將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速提升到2%左右,這樣才能確保中國大陸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
■大陸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目標的設定
在中國大陸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國務院公佈市場最為關注的《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包含官方對2025年經濟目標的設定。其中訂立GDP增速 5%、失業率 5.5%以下、CPI年增率為 2%、財政赤字4% 的經濟目標。
並提供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 4.4兆元(人民幣,下同),創下新高,中央預算內投資達人民幣 7350億元,較之前的 7000億元增長。
另外,中國人行將發行特別國債1.3兆元,並額外另加碼 0.5兆元,補充銀行資本金,貨幣政策論述由穩健轉向寬鬆;而在科創論述方面,重點點名 AI大模型、算力資源、機器人、自動駕駛等核心領域;消費品換新補貼增加至 3000億元。
■「具身智能」、「瞪羚企業」、「新型離岸貿易」
繼「新質生產力」、「高品質發展」後,2025年大陸兩會,「具身智能」、「新型離岸貿易」、「瞪羚企業」等一系列專業名詞,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其意義為何?
1、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又譯「體現智慧」):
此乃摘取AI「皇冠明珠」的必由之路。亦即,傳統人工智慧像顆會思考的「大腦」,透過螢幕和鍵盤跟世界互動;而具身智能是有身體的「大腦」,可眼觀、耳聽、手摸、腳走。發展成熟後,無論工業人機互動,還是社會服務,機器人將比現在表現得更聰明。
2、瞪羚企業:
此乃「獨角獸」企業的儲備庫。作為中國機器人第一城,深圳多家機器人廠商雖主攻方向不同,但在「機電技術+人工智慧」雙重賦能下,逐步凸顯優勢,他們擁有的共同頭銜,就是「瞪羚企業」。
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伯奇(David Birch)提出。這類企業與瞪羚共同之處在於:長得小、跑得快、跳得高。
「長得小」,在中國,大多數瞪羚企業規模在100人以內,有超過5000家瞪羚企業規模甚至少於20人。
「跑得快」,在中國,指此類企業大多具有高成長屬性。
「跳得高」,在中國,指此類企業具備跨過「企業死亡谷」能力。因為,約有95%的企業在初創3年內失敗,約85%的企業在A輪融資及之前失敗。
3、新型離岸貿易:
此乃指「三流分離」的全新外貿形態。「新型離岸貿易」在中國規畫自由貿易試驗區時,從2021年起,逐漸被明確定義為:「中國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發生的,貨物不實際進出中國一線關境或不納入中國海關統計的貿易,包括但不限於離岸轉手買賣、全球採購、委託境外加工、承包工程境外購買貨物等。」
此新型離岸貿易形態在廣東,已於離岸轉手買賣、委託境外加工、承包工程境外購買貨物等方面實踐一段時間。
■中國大陸正積極發展「首發經濟」
2024年7月,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積極推進首發經濟」。
何為「首發經濟」?
《學習時報》2024年8/7日就刊文對此進行詳細的說明,闡述「首發經濟」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強調「首次」。
首發經濟重點在「首發」二字,包括首次發佈、首次秀演、首次展出、首次開設門店等,重點表現為向市場推出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等創新成果是「首次亮相」。
2、強調「鏈式發展」全過程。
首發經濟與首店經濟存在較大差異,首店經濟是指利用資源優勢,吸引國內外品牌在區域首次開設門店,使品牌價值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耦合,從而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經濟形態。首店可以是全球首店、中國首店、區域首店等,通過這些首店的開設,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多元、個性化的選擇,同時也促進商業的創新與升級。然而,首發經濟強調鏈式發展全過程,這種鏈式發展不僅為城市帶來新品發佈活動、品牌展示等短期的效應,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圍繞新品、新業態、新模式,以及首店和總部集聚的產業生態圈,逐漸構建起新品研發、發佈、展示、推廣以及銷售等完整的體系網絡。
3、強調「引領性、潮流性」。
首發經濟具有時尚、品質、新潮等特徵,是符合消費升級趨勢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的一種經濟形態,是一個地區商業活力、消費實力、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品牌形象和開放度的重要體現。通過積極創新,推出最新成果,能夠迅速吸引目標消費者,引領消費潮流。而且,這種引領作用不僅體現在產品本身,更體現在消費者對品牌、文化、生活方式的認同和追求。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強調,「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髮經濟」。亦即,「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髮經濟」將成為擴大內需新興力量。
中國大陸「首發經濟」涵蓋範圍較廣,但歸根結底都是要創造「新供給」,刺激民眾需求,同時避免產品同質化帶來的價格內卷。
在「首發經濟」相關政策助力下,演藝、展會、內容、IP穀子產業將有望迎來新機遇。同時,「首發經濟」也意味著中國大陸消費未來新的前進方向。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出席「民企座談會」,為民企添信心!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17 日在北京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中國官媒《新華社》指出,此舉體現出高層對民營企業和民營經濟的重視,釋出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品質發展的信號。
習近平座談會上表示,「要堅決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各種障礙,持續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各類經營主體公平開放,繼續下大氣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要強化執法監督,集中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對企業一視同仁。」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登記在冊的經營主體達 1.84億戶,其中民營企業超過 5,300萬戶。
而且,民企貢獻全國 50%以上稅收,60%以上國內生產毛額(GDP),70%以上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城鎮勞動就業。換句話說,民營企業發展好壞,直接牽動穩增長、保就業。
因此,習近平寄語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希望大家一心謀發展、守法善經營、先富促共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創新」掛帥,中國大陸正培育1.46萬家「小巨人」企業
中國大陸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總數超過5700萬戶。
截至目前,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4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6萬家,並形成300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根據央視新聞報導,中國大陸已累計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6萬家。
例如在北京等一些城市的河道裡,水面上漂浮著「小圓盤」,工作人員說明,這是一款利用量子點光譜感測器技術生產的智慧水質監測設備。把它放入河道,即時水質參數就能傳回後臺,一旦發現異常,就能立即預警。
過去人工排查需要幾天才能找到的污染源頭,現在依靠這個數位化監測系統只需要幾小時。而這個產品就出自一家大陸一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根據統計,中國大陸這樣在專業細分領域成為行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培育了接近1.5萬家,其中近9成是製造業企業,並有超過8成分佈在積體電路、航空航太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鏈上;也有超過9成為國內外知名大企業的配套供應商。同時,分佈在AI人工智慧、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的「小巨人」企業數量也接近5000家了。
■外商於中國市場投資設立企業,突破123.9萬家
中國大陸持續開放市場准入、吸引外資,以推動經濟成長和產業升級。
據中國商務部指出,截至 2024年底,外商在中國累計投資設立的企業已超過 123.9萬家,實際使用外資達到 20.6兆元人民幣。
商務部副部長凌激表示,中國透過積極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了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各地經濟發展、稅收增加,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據官方數據,外資企業貢獻了中國近 7%的就業、七分之一的稅收、約三分之一的進出口、以及二分之一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它們是中國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接與國際雙循環的產業供應鏈。
據中國美國商會、中國英國商會和中國德國商會的調查報告顯示,多數在中國外資企業實現盈利,並長期看好中國發展環境。
另近70%的消費行業受訪企業預計 2025年將增加在中國投資。其中,中國英國商會的報告顯示,76% 的受訪企業表示將維持當前的投資水平或增加投資;中國德國商會的報告顯示,92% 的受訪企業計劃繼續在中國開展運營,超過一半的企業計劃在未來兩年增加投資。
二、中國大陸「自動駕駛車」的創新能力!
2025年,全球自動駕駛車產業將迎來突破性成長!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報告,隨著AI技術突破與市場需求增加,全球自動駕駛車市場正邁向新高峰。
其中,中國大陸無人駕駛計程車市場,已領跑全球,超過16個城市已運行。
例如百度Apollo Go行程累計超過800萬次。百度Apollo Go在武漢推出全天候自動駕駛服務,並以全球最大無人駕駛車隊規模穩居領先地位。
其他國家方面,如美國Waymo在洛杉磯、舊金山快速拓展,並計畫進軍更多城市如邁阿密和奧斯汀;此外, 特斯拉也推出「Cybercab」無人駕駛計程車,透過「平價自駕車」的概念顛覆市場。歐洲方面,Verne與Mobileye合作,計畫於2026年在克羅埃西亞推出無人駕駛服務,並進一步拓展至英國與德國。
總之,隨著技術突破與市場需求增加,Counterpoint Research預計,2035年全球無人駕駛計程車車隊規模將達160萬輛。
■2月比亞迪銷量賣逾32萬輛
比亞迪2024年銷售逾 400萬輛車,並依靠規模、數據優勢以及大量軟體工程師的支持,贏得競爭優勢。
2月份最新數據顯示,中國車市比亞迪股份 (01211-HK)(002594-CN) 賣出32萬2846輛,年增率也是達到 164%,出口更猛增至 6.7萬輛。
小鵬 (09868-HK)(XPEV-US) 則再度登頂新勢力銷售冠軍,年增 570%且連 4月賣逾 3萬輛成為新晉黑馬。
伴隨著比亞迪旗下多款車型推出全新智駕版本,預計3 月份的銷量成績還將進一步突破。值得一提的,2月率先公佈銷量成績的車廠中,清一色都是自主品牌,沒有一家合資車廠,這也證明自主品牌已經逐漸佔據新能源車市主導地位。
■比亞迪推出「高性價比」的「自動駕駛」車款
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BYD)創辦人王傳福強調,「智慧駕駛將成為標準功能,就像安全帶與安全氣囊一樣普及」。
比亞迪(BYD)於2/10日新車發表會中,正式推出「天神之眼」智慧輔助駕駛系統,所有售價超過10萬元人民幣的BYD旗下車款均將搭載;此外,還有三款售價低於10萬元的車型也配備該技術,其中最便宜的「海鷗」車型起售價為69,800人民幣,成為中國首家推出「低價」高階駕駛輔助功能的車廠。
比亞迪 (002594-CN)(01211-HK)宣布全系車型將搭載「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正式開啟全民智駕時代。 此次升級不僅價格基本不變,更以「全線升智駕,加量不加價」的策略,這種「技術 + 成本」的組合營銷,對中國汽車產業將帶來巨大的衝擊。
「天神之眼」系統於 2023年首次亮相,依靠多個鏡頭和雷達感應器協助駕駛,提供代客停車、巡航和自動剎車等功能。
比亞迪的「天神之眼」智駕系統分為三個版本,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
1、天神之眼 C:
主要面向大眾市場,採用 5顆毫米波雷達 + 12顆攝像頭 + 12顆超聲波雷達的硬體組合。前視攝像頭採用三目設計,前毫米波雷達可探測距離 300米,後毫米波雷達探測距離 120米。成本粗估約為 3000元人民幣。
它能夠在高速 / 城市快速路上實現自主變道、超車、上下匝道等功能,並能識別和繞行臨時擺放的錐桶、警示牌、施工車輛等。
AEB 主動煞車方面,支持 50km/h 時速下的「鬼探頭」煞停,以及 100km/h 時速下前車消失突遇前方靜止車輛煞停。
自動泊車方面,除了傳統的垂直和側方停車位,還支持斜方停車位,以及離車泊入功能。
2、天神之眼 B:
主要搭載於比亞迪漢、唐、夏等高端車型的高配版本,以及騰勢品牌車型。
在硬體上,從視覺融合系統升級成雷射雷達融合感知系統,騰勢N7搭載的是2顆雷射雷達,其餘的搭載的是1顆。算力平台升級為 DiPliot300,內置一顆輝達 Orin-X 晶片,算力 256TOPS。能夠實現城市領航輔助駕駛功能。
3、天神之眼 A:
為百萬級豪華品牌仰望的專屬。 配備3顆雷射雷達,算力平台升級為 DiPilot600,內置兩顆輝達 Orin-X 晶片,算力可達 512TOPS。
比亞迪 (01211-HK) 將在幾乎所有未來車款配備先進的駕駛輔助功能、且無須支付額外費用,這是該公司為挑戰特斯拉 (TSLA-US) 和中國本土競爭對手,在中國競爭激烈的電動車市場中奪取更多市占的一項舉措。
比亞迪此舉,預計2025年將加劇中國這個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的競爭,並推動加速了基礎自駕技術的商品化。這將有助於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生長,從單純的價格戰轉向技術和品質的競爭。
■比亞迪攜手DeepSeek,智駕策略成挑戰特斯拉新武器
中國AI新創企業DeepSeek引爆AI技術應用,這股熱潮延伸至「自動駕駛」技術。比亞迪2/11 日宣布與生成式人工智慧公司 DeepSeek 達成合作協議,計劃共同開發新一代自動駕駛技術,此舉恐衝擊特斯拉 (TSLA-US) 等競爭對手。
作為中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在「自動駕駛」技術的推進上,目前已全面推出其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天神之眼」(God’s Eye),該系統覆蓋了所有車型,包括高端的仰望(YangWang)及售價不到10萬元人民幣的入門級車型。
目前,「天神之眼」系統提供三種不同版本,根據功能劃分等級,所有版本均基於比亞迪的「玄機」架構(Xuanji Architecture),結合車載晶片、雲端運算、傳感器、雲端 AI 和車載 AI,以實現智慧駕駛技術。
未來,「玄機」架構將接入 DeepSeek 的 R1 AI 模型,以增強車載AI 及雲端AI 能力,提升車輛的智慧化程度。
另一方面,特斯拉在全自動駕駛 (Full Self-Driving, FSD)技術上投入重資,但至今尚未獲得在中國推廣 FSD 功能的監管批准。
儘管在中國市場受限,特斯拉的 FSD 和 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計畫仍在推進,預計 Robotaxi 將於 6月在美國德州奧斯汀推出。此外,馬斯克還透露,專用 Robotaxi 車型「Cybercab」預計將在 2026年發佈。
不過,由於美國前總統拜登對中國電動車徵收 100%關稅,比亞迪在短期內不會對美國市場構成威脅。但在全球市場,特別是中國和歐洲,比亞迪與特斯拉的競爭正日益加劇。
隨著比亞迪在電動汽車(EV)銷量上逐步逼近特斯拉,「自動駕駛」技術成為兩者競爭的關鍵因素。比亞迪能夠在價格低於特斯拉的 EV車型中提供自動駕駛軟體,這可能成為其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超越特斯拉的決定性因素。
對特斯拉FSD而言,中國市場留給它的空間正在被不斷擠壓,一再推遲FSD進入中國,可能導致原本屬於它的市占市場被中國本土車企占領。
尤其特斯拉至今雖未透露有多少客戶為 FSD功能付費?這項FSD功能在中國市場售價 64,000元,幾乎與配備智駕功能的比亞迪入門車型平齊。這不免讓特斯拉FSD 陷入尷尬局面。在FSD進入中國失去先機的同時,它也欠缺價格優勢,除非在技術和應用上做出明顯差異。
此外,比亞迪表示,將在部分高價車款上整合DeepSeek的AI技術,進一步提升智慧駕駛系統能力,利用人工智慧與感測器技術,實現更精準的車輛控制,以降低人為操作需求。比亞迪整合DeepSeek的AI技術,將有望讓比亞迪重新掌控技術競爭的主導權。而這場博弈的終局,或將定義下一個十年的交通革命。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在中國大陸再度遭遇銷量大幅下滑。據中國乘聯會3/4日發布的初步數據,特斯拉2月份的批發銷量按年大跌49%至3萬零688輛,但大陸車企巨頭比亞迪上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超過31.8萬輛,按年增長161%,兩者表現形成鮮明對比。
另外,比亞迪儘管2025年股價大幅上漲,比亞迪的市值仍然顯著低於特斯拉。
比亞迪目前的本益比約為 18倍,低於其 5年來的平均水準,而且不到特斯拉本益比的五分之一,此將帶給比亞迪估值重估的深層裂變。
■比亞迪推出「靈鳶」、車載「無人機系統」車款
中國汽車與無人機系統結合的技術正日益成熟,比亞迪 (002594-CN)(01211-HK) 3/2 日又舉行名為「翼想天開」的智慧車載無人機系統發佈會,正式發布「靈鳶」車載無人機系統,希望讓汽車獲得垂向視野,並把車載無人機系統涵蓋至旗下所有品牌。
過去,車載無人機多停留在外掛配件層面,而「靈鳶」通過整車集成技術,實現無人機艙、控制系統與車輛電驅架構的深度耦合,例如全球首創的車載伸縮停機坪,可在行駛中完成無人機的動態起降與收納快充,解決了傳統無人機依賴人工操作的局限。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發佈會上說:「與大疆合作絕非簡單地將無人機放在車上,而是從底層重新定義車與無人機的交互邏輯。」這種「共生」邏輯的背後是比亞迪的工業規模化能力與大疆無人機技術的互補。
「靈鳶」支援時速最高 25km/h 下動態起降,最高動態跟飛速度為 54km/h,避障識別精度為 3cm,安全返航距離為 2km。
值得一提的是,軟體方面,「靈鳶」車載無人機系統支援一系列 AI自動拍攝,比如識別用戶的揮手、鼓掌、擁抱、舉臂動作,執行對應的錄製、繞飛等命令,遇到夕陽等風光時,系統也會自己記錄。簡單來說,一輛搭載「靈鳶」車載無人機系統的汽車,就是一個攝影團隊。
亦即,汽車未來不再是單純的交通工具,而是娛樂、出行、社交等一體的「第三空間」。露營、越野等戶外用車需求的增加,尤其是在記錄戶外生活的需求上,無人機正在被更多地依賴。因此,透過多方研調,比亞迪認為有必要拓寬汽車功能的邊界。
而且,比亞迪將「靈鳶」車載無人機系統下放到 20萬人民幣以內的車型,可看出比亞迪在普及上是認真的。尤其,有望打破當前智慧汽車競爭的同質化僵局。
■華為智駕PK比亞迪智駕的「獒犬式競爭」
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是以「獒犬式競爭」,培育出「高性價比」能力!
目前,中國智慧駕駛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展開「獒犬式競爭」,尤其華為與比亞迪 (002594-CN)(01211-HK) 之間的角力備受矚目。這不僅是技術路線之爭,更是關乎中國汽車產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戰略之爭。
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強調「智能駕駛,湊合能用與好用並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暗示比亞迪的智駕方案不夠完善。
而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則反擊稱「用 30 萬的硬體做智駕,小學生都會!」,強調比亞迪智駕方案的性價比優勢。
華為:堅持「技術領先」路線。
華為ADS高階自動駕駛系統採用高算力晶片和多個感測器,包括激光雷達。然而,華為智駕方案的價格也相對較高。例如,問界M9等車型搭載華為ADS,售價 46.98萬元人民幣起。
比亞迪:堅持「性價比至上」路線。
比亞迪則走性價比路線,致力於將智能駕駛技術普及到更多大眾車型。儘管比亞迪智駕在硬體配置上不如華為,但其在市場佔有率和用戶驗證方面具有優勢。
■比亞迪宣布2027年固態電池將「重裝上車」
比亞迪 (002594-CN) 宣布,將在 2027年推出第一台全固態電池純電車,這也宣告著固態電池已經進入時間競賽,因為固態電池被稱為「電動車最後的決賽圈」,誰率先掌握了固態電池的量產,誰就掐住了汽車行業的脖子。
因為,固態電池效能、成本、安全三方面都全面碾壓現有的鋰電池,固態電池的量產將不僅提升電動車的性能,更可能加速燃油車的淘汰,並重新定義產業標準,影響全球汽車產業的格局。
比亞迪宣布全固態電池將在 2027年首度「上車」,但在 2027至 2029年之間,只會是展示期,產量依然受限,還沒辦法進入大規模商轉階段。
而寧德時代已公布,要在2027年推出「準量產」全固態電池。
此外,廣汽、上汽、奇瑞、蔚來、賽力斯、長安、東風、江淮等車企也均在固態電池領域有所佈局,基本上是各家都在暗中競賽,看誰能成為先發制人。
未來,誰一旦實現「規模化量產」後,成本甚至還能更低、更具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這場豪賭最可怕之處在於:它不是在追趕未來,而是在親手定義未來。
■中東土豪投資比亞迪!
比亞迪 (002594-CN) 3/4 日在港交所公告,計劃以 335.2港元 / 股的價格,配售1.298 億新股,總金額約 435億港元,一舉超越美的集團 IPO,成為過去四年香港市場最大規模融資。
據《華爾街見聞》報導,比亞迪此次配售吸引了主權財富基金、阿聯 Al-Futtaim 家族辦公室等全球投資者參與,認購訂單多倍覆蓋。這是過去十年全球汽車行業最大規模股權再融資項目、全球汽車行業有史以來最大規模「閃電配售」項目,也是香港市場有史以來第二大「閃電配售」項目。
Al-Futtaim 集團是典型的中東土豪家族,成立於 1930年,總部位於阿聯杜拜,以貿易公司起家,現在已經是一家綜合集團,業務涵蓋汽車、金融、房地產、零售等領域。Al-Futtaim 集團在中東、亞洲和非洲的 20 多個國家的員工人數超過 33,000 人。
另所謂「閃電配售」,指的是上市公司通過股東大會授予董事會的一般性授權,在短時間內完成新股配售的過程。這種授權允許公司在不超過現有已發行股份 20% 的範圍內進行新股發行,並且流程簡化,整個配售過程可以在一天內完成。
三、中國大陸的「低空經濟」,將蛻變成「長了翅膀的中國」!
中國大陸的「低空經濟」,這種新興經濟形態從某種意義上說,已拓展了未來發展的想像邊界,描繪出一幅「長了翅膀的中國」圖像,令人充滿期待。
「低空經濟」通常指在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離1000米以下(根據應用需要可擴展至3000米)空域內,以有人和無人駕駛航空器以及輔助作業設備為載體,依託低空空域及相關數據資源等新型生產要素,以載人、載物以及其他作業等多種場景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經濟形態。
從經濟發展角度看,「低空經濟」正廣泛賦能各行各業,為地面上的傳統產業開闢了一個平行、互動的低空空間。
例如越來越多的無人機擔任運送貨物、巡檢道路、植保作業任務……這一系列應用場景正激發傳統產業的創新活力,並打開經濟發展新空間。
從科技創新角度看,「低空經濟」發揮紐帶作用,大力促進航空技術與資訊通信、新能源、材料科學等前沿技術的有機融合,並加速推動通信感知、算網融合、自動駕駛、群組協同等重點技術的反覆運算升級。
從產業創新角度看,低空經濟為新式低空裝備、新型低空智慧網聯設施、低空空域管理等新興產業的培育與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加速無人機等產業從消費市場向專業領域應用滲透,開闢產業升級新思路,提升中國大陸優勢產業全球競爭力。
從改善民生角度看,「低空經濟」反映了人類對藍天的追求與探索,使人類的出行半徑獲得更大延伸,能夠填補高空與地面交通之間的空白地帶,構成「地面—低空—高空」的三度立體綜合出行體系,為短中距離出行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故「低空經濟」有助於增進民生福祉,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方式的需要。
「低空經濟」還催生了低空旅遊、空中娛樂等一系列「鏈式發展」新興娛樂業態,提供新奇休閒體驗。此外,低空應急救援、低空醫療救助等新型公共服務加速發展,顯著提升社會應急回應能力與醫療救助效率,切實提升生活品質與幸福感。
事實上,「低空經濟」鏈式發展,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典範代表,又將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翅膀上的中國」注入強大動力。
「低空經濟」拓展了數據要素的應用邊界,創新性利用低空空域作為新的生產要素,並通過數位化手段實現要素深度開發和高效利用,為社會經濟活動開闢了發展新空間、新模式、新業態。
■中國大陸看好「低空經濟」市場規模,2035年預估達3.5兆人民幣
「低空經濟」是大陸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無人機產業的綜合技術延伸,卻可創造另一新經濟產業。
中國大陸工信部2024年11/5日召開低空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提出大力發展無人化、電動化、智慧化低空裝備,並推動新一代資訊通信技術、數位元元技術、人工智慧等技術全方位賦能低空產業體系。
會議強調,「低空產業」是低空經濟的物質載體,是培育新質生產力和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方向,發展「低空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此外,市場規模方面,大陸民航局預估,到2025年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1.5兆元,到2035年有望達到3.5兆元的市場規模。
■中國大陸「低空經濟」正催生百萬新職缺
中國大陸低空經濟正夯,「技術進步」正在推動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同時還會催生許多新職業和新就業職缺。
例如,「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催生無人機操控員這樣一個新崗位。據有關部門測算,現在大陸無人機就業人才缺口高達100萬人,這都是很龐大的就業職缺。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中國大陸低空經濟提速,其中無人機廣泛應用於餐飲、快遞、農業、公安、測繪、交通等領域,全國各地對俗稱「飛手」的無人機操控員求才若渴,據官方統計人才空缺多達100萬人。「飛手」薪酬水漲船高,月薪從8000元到3萬元(人民幣,下同)不等。
為迎接低空經濟時代,中國大陸早於2024年元旦起實施《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除了輕型和微型無人機可以在高120米內的綠色空域(非管制空域)內飛行,毋須執照以外,其他各類型無人機的操控員都要取得相應等級的民航局執照,才可合法操控無人機飛行。
據中國民航局數據,截至2024年6月全國實名登記無人機187.5萬架。僅2024年上半年,新註冊無人機近60.8萬架,較去年底急增48%,但僅有22.5萬人擁有操控員執照。據測算全國無人機操控員人才缺口多達100萬人。
另有統計指出,全國無人機裝調檢修人員缺口約350萬人,無人機硬體工程師缺口約50萬人。
根據深圳一間無人機培訓機構介紹,其培訓範圍涵蓋多旋翼、固定翼、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直升機等類型。無人機駕駛員的等級,一般分為視距內駕駛員(聽指示進行飛行任務)、超視距駕駛員(具飛行航線規劃權,俗稱「機長」)兩種,後者比前者的考試難度較大,培訓費用較高,但含金量更高。目前在該機構學習級別較高的超視距駕駛員,也就是機長駕照的學員明顯較多。
■中國大陸多地大學開設「低空產業」學院,招生培育人才!
「低空產業」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正逐漸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近期,中國大陸多所大學相繼為「低空產業」設置相關專業,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援。例如,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南京航空航太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6所大學申請增設「低空技術與工程」新專業。專業名稱均為低空技術與工程,學位元元元授予門類為工學。
還有,另有大學則以設立研究院的形式為低空經濟提供支援。
例如,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創設全國首個工信部支持設立的低空經濟創新發展研究院。
成立類似研究機構的還有華東師範大學,其「低空經濟空間智慧技術研究中心」表達了學校對低空經濟領域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對未來發展的殷切期望。
該研究中心標誌著對低空技術研究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將極大促進地理資訊科學與低空經濟的深度融合。
另外,除了本科層級大學紛紛申請低空經濟專業設置、成立研究機構外,大陸國內眾多民辦大學、職業學院也紛紛加入低空經濟賽道。
例如,鹽城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成立「低空經濟產業學院」,將以高素質技能型低空人才培養,技術與場景應用創新深度融合,整合低空行業、產業各方面資源,全面助力鹽城低空經濟產業發展。該學院系鹽城首家低空經濟產業學院。
另據珠海科技學院(原吉林大學珠海學院)2024年12/26日,低空經濟產業學院亦正式揭牌成立了,謀劃打造珠海為「天空之城」,這是由珠海地方政府、企業、行業、大學的協同推進。珠海科技學院成立「低空經濟產業學院」,標誌著培育珠海低空經濟應用型人才工作進入實質性階段,是全市加快發展低空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進程中的一件大喜事。
此外,珠海科技學院計劃設置無人機技術與應用、低空空域管理與規劃、低空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低空旅遊與休閒、低空經濟政策與法規等低空經濟相關的學科專業,形成低空經濟背景下適應市場需求、對接產業發展、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體系。
稍前,哈爾濱石油學院也於2024年12/18日,在其人居環境學院(原土木工程學院)在智能建造綜合實訓館舉行低空經濟現代產業學院簽約暨揭牌儀式。其成立的低空經濟現代產業學院是面向區域、面向產業、面向企業辦學,主動適應新業態、新趨勢的必然要求,標誌著學院在全面深化產教融合、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等方面邁出堅實的一步!
除上述大學以外,還有 河南地礦職業學院、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濱州職業學院等等學校舉行低空經濟產業相關學院的授牌儀式,許多學校也與企業簽約合作辦學。
四、AI大語言模型成為中美科技戰焦點
自 2022年11月 ChatGPT問世以來,美股Mag7 科技巨頭總市值已飆漲 9.2兆美元,漲幅高達118%,同期間標普500指數上漲47%。這波漲勢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投資者對美國AI技術壟斷的憧憬。
但2025年1月,DeepSeek發佈的開源大語言模型DeepSeek-R1,使用由NVIDIA H800 GPU驅動的數據中心進行訓練,僅用兩個月,就「低成本」完成了「訓練」。
但其模型「推理能力」卻實現了足以匹敵美國頂尖AI模型的效果,暗示發展AI產業不光依賴先進晶片,「演算法」同樣重要,此邏輯震撼了業界及美國。
DeepSeek創辦人梁文鋒曾表示,在這一波浪潮,DeepSeek的出發點就不是趁機賺一筆,而是走到技術的前沿,去推動整個生態發展。DeepSeek選擇了開源,打破閉源大模型優勢的同時,也大幅降低部署的成本,真正實現了讓每個人都能用得起高品質推理模型。DeepSeek最終的目的,就是實現「AI平權」。
OpenAI和馬斯克的xAI在大模型的投入上都是「資本壟斷模式」,透過不停地堆疊算力來訓練大模型推理能力,但DeepSeek卻用有限的資源、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徑,卻可呈現同樣的效果。
另從技術路徑來看,由於美國對中國實施科技戰,大陸企業難以獲得足夠的先進晶片資源來支援大規模投入,只能利用「演算法」彌補不足。
DeepSeek的創新架構在於,透過演算法優化和資源調配,減少大語言模型(LLM)預訓練的時間,但實際上,還是利用更多的人工時間來換取訓練效率的提升。
有很多人將DeepSeek看作是 AI大模型的 Android時刻。同樣是依靠開源取勝,當 Android推出後,手機廠商幾乎不會再花精力在自研底層系統上,系統的差異化不再是決定消費者選擇不同品牌智慧手機的關鍵,後續則引出了手機市場在大屏化、影像能力、5G 通信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較量。
除DeepSeek的創新令人印象深刻外,與此同時,中國科技巨頭阿里巴巴的Qwen、騰訊的混元、甚至百度,也另闢蹊徑,在 2024年推出了混合專家(MoE) 大語言模型。一時多少豪傑……
■大摩:生成式AI至2028年將成為兆美元級市場
摩根士丹利(大摩)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生成式AI 將在 2025年迎來投資回報率 (ROI) 由負轉正的分水嶺,並在3年內形成「兆美元級市場」。
大摩報告稱,2025年生成式AI 的毛利率可望達34%,代表著產業正式跨越盈虧平衡線;而到 2028年,生成式AI 的總收入預計將接近1.1兆美元,報酬率有望提升至約 67%,亞馬遜、Meta 等多家科技巨頭有望從AI浪潮中受益。
但DeepSeek創新架構粉碎美股Mag7 科技巨頭的AI技術的壟斷夢想,讓市場開始質疑全球資料中心的巨額支出,要等待到何時才能轉變成真金白銀的收入?
■DeepSeek加速大陸科技巨頭布局AI產業!
DeepSeek自2025年初爆紅以來,毫不意外地鼓動中國AI科技熱潮,科技巨頭百度(09888-HK)、阿里巴巴 09988-HK) 跟騰訊 (00700-HK) 紛紛宣布接入。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自家的 Qwen 開源模型家族也是業內一個重量級玩家。
從 2023年 8月起,阿里雲相繼開源 Qwen、Qwen1.5、Qwen2、Qwen2.5 等 4 代模型,囊括大語言、多模態、數學和代碼等全模態。
依全球最大 AI 開源社區 Hugging Face 數據顯示,阿里 Qwen 開源大模型的衍生模型數量迄今已突破 10萬,持續領先美國 Llama等開源模型,穩居全球最大開源模型榜首。由於 Qwen 家族大部分應用場景都是 To B,不是一般使用者,但無論是市場數量,還是模型品質,Qwen 家族都屬於 AI世界第一梯隊。
下一步,Qwen QwQ還打算推出獨立 APP,顯然 Qwen QwQ和DeepSeek一樣完全是面向客戶,這也意味著原本專精於 To B 的市場鯊魚,即將殺到大眾市場。
至於騰訊,是大廠之中最晚推出自研通用大模型和 C端應用的一個,但近來開始加速大模型業務的步調,將DeepSeek接入騰訊文檔、QQ 瀏覽器、QQ 音樂、騰訊地圖等 14個軟體,是大廠裡接入產品最多的一個。
尤其騰訊元寶喊出業內首個「雙模態」的口號,用戶通過騰訊元寶 APP,可切換選擇使用 DeepSeek-R1 滿血版,以及Hunyuan T1 深度思考模型。此外,元寶還新增文生圖功能,結合DeepSeek識圖主打差異化體驗。
除打開生態大門外,騰訊也打響 2025年投放買量的第一槍。從 2 /15日開始,騰訊元寶啟動了大規模的廣告投放。這也讓騰訊元寶在2/22 日升至中國區蘋果免費 APP 下載排行榜第二,僅次於位居榜首的DeepSeek,有史以來首次超越字節跳動的豆包。
當下,豆包的頭等大事就是如何面對DeepSeek的衝擊,但豆包大模型是目前拒絕接入DeepSeek的極少數之一,且整個字節跳動僅有飛書一款 C端產品上線了DeepSeek模型。這就是目前中國區AI戰役中的大廠現狀。
■蘋果選擇與阿里巴巴合作開發AI的啓示!
2023 年4月,阿里巴巴發佈首個大模型「通義千問」,並持續開源,2025年1 /29日阿里巴巴超大規模的MoE模型 Qwen2.5-Max 正式上線,在多個權威基準測試中,該模型展現出與DeepSeek V3、GPT-4 等比肩,甚至領先的性能。
「通義千問」 Qwen 大模型成為全球最大的開源模型族群。
蘋果 (AAPL-US) 決定選擇阿里巴巴 (09988-HK)合作為中國iphone用戶開發 AI功能,蘋果選擇阿里,主因是看中其「通義千問」 Qwen模型和應用部署能力,通過這次合作,阿里也將在智慧手機市場(AI終端應用)佔據一定地位。
這是一個極具風向球意義的信號,過去十幾年投資人對阿里巴巴的關注都在它的「電商」業務,但這場與蘋果 (AAPL-US)合作讓市場看到阿里「AI」的價值,此將帶給阿里估值邏輯的深層裂變。
其更深層的估值重估邏輯,在於從電商巨頭到作為全面 All in AI的科技阿里,資本市場正在用真金白銀重新定義阿里估值的「想像力」。
此外,蘋果(AAPL-US)還看中阿里巴巴的「數據」能力,作為電商巨頭的阿里巴巴擁有龐大使用者購物和支付數據,這是百度等其他模型廠商難以匹敵的優勢。
基於 AI基建和模型的全面佈局,加上DeepSeek帶來的利多,「雲端服務商」也將成為2025年資本關注的重點,阿里巴巴 AI 因此也將進入估值重估階段。
■阿里全面開源視頻生成大模型「萬相2.1」,最懂中國風!
2024年春節前後OpenAI憑藉 Sora在視頻生成領域引發熱潮,讓視頻生成成為各大 AI廠商競相追逐的焦點,。
阿里巴巴 (09988-HK)也加入視頻大模型開源之爭,2025年2/25日宣佈全面開源旗下視頻生成模型「通義萬相2.1」,此次開源採用 Apache2.0協定,14B和1.3B 兩個參數規格的全部推理代碼和權重全部開源,同時支援文生視頻和圖生視頻任務,全球開發者可在Github、HuggingFace、魔搭社區下載體驗。
在評測集VBench中,「萬相2.1」以總分 86.22% 的成績大幅超越 Sora、Luma、Pika 等國內外模型,穩居榜首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通義萬相2.1版」還是首個具備支援中文文字生成能力,且同時支援中英文文字特效生成的視頻生成模型。
「通義萬相」是阿里雲通義系列 AI繪畫創作大模型,可輔助人類進行圖片創作,在 2023 年7 /7日正式上線,該模型可生成影視級高清視頻,而且能聽懂中國話,被外界稱為「最懂中國風」的視頻大模型。
2025年1月初,「通義萬相2.1版」視頻生成模型推出後,憑藉著優秀的表現,在權威評測榜單VBench中登上榜首。VBench榜單顯示,通義萬相在運動幅度、多物件生成、空間關係等關鍵能力上拿下最高分,並以總分 84.7% 的成績斬獲第一,這代表通義萬相是美國、乃至全球視頻生成模型的領跑者。
阿里巴巴此次開源旗下視頻生成模型「通義萬相2.1版」模型,代表開源的範圍正從大語言模型領域擴展至圖像、視頻等多模態大模型領域,有助於打破技術壁壘,讓更多的開發者和研究人員能夠共同參與到 AI 創新的進程中來。
■阿里巴巴發表QwQ-32B的AI模型,需要最少數據並消耗較少計算資源
阿里巴巴 (09988-HK)3/6日再推出一款名為QwQ-32B公開原始碼的AI模型,聲稱其使用的參數 (data units) 約為 DeepSeek R1模型參數量的 5%,即可達到與之相當的性能,因需要最少數據並消耗較少計算資源,此實現巨大的飛躍。
參數是 AI模型從訓練數據中學習的部分,有助於調整模型的行為,使其能夠做出更準確的預測或生成有意義的輸出。
■騰訊全面接入DeepSeek,此對百度迎來巨大打擊!
繼「微信」、QQ瀏覽器、QQ音樂、騰訊文檔、騰訊地圖、理財通和企業微信後,騰訊控股 (00700-HK)2/17日宣佈正式接入 DeepSeek-R1 滿血版模型,騰訊的AI助手「騰訊元寶」也表示,混元+ DeepSeek兩大模型支援深度思考功能,截至目前騰訊共有 14款產品接入DeepSeek,未來有望實現全民AI普及。
「微信」作為月活躍用戶逾 13 億人的超級應用程式,接入DeepSeek便迅速引爆市場焦黠。
尤其「AI搜索」接入的DeepSeek預設支援「聯網搜索」,使用者無需手動選擇,數據源既基於微信生態內容,也包括全網內容。其中,「微信」生態內容主要引用的是公眾號內容。這也意味著,騰訊將其特有的數據與大模型進行了融合。
至於為何要在搜索場景使用大模型的原因,騰訊稱大模型可提升搜索的智慧化和精準度,像是更好地理解使用者的搜索意圖,分析和處理複雜的查詢內容等。
結合使用者需求,微信在搜索場景中接入了包括混元、DeepSeek在內的大模型,進一步豐富使用者的搜索體驗,此對百度迎來巨大打擊!
事實上,「微信搜索」作為微信「超級應用程式」的一級入口,騰訊擁有公眾號、視頻號及使用者聊天記錄等數據,接入Deepseek後有望啟動「微信生態」數據價值,打造用戶個人AI助理,未來更多使用者需求和功能有望能直接在微信內實現,微信作為核心場景及擁有豐富數據的價值將持續體現。
此外,微信接入DeepSeek標誌著微信從「流量平台」向「智慧操作系統」的升級,基於自家海量用戶數,AI 的普適性有望加速滲透。
此外,微信接入DeepSeek後,使用者可能習慣通過微信入口獲取 AI服務,進而導致其他獨立應用程式的流量下降,百度 (09888-HK)(BIDU-US) 等傳統搜尋引擎的市場空間將遭到巨大的壓縮。
與此同時,微信的 AI搜索功能還將進一步完善其內容生態,使其在資訊檢索和內容分發方面更具競爭力,而百度則缺乏類似的內容生態整合優勢。
雖然百度也立馬接入了DeepSeek,但相較而言,百度在用戶體驗和場景化優勢上可能不如微信,這都對百度的傳統搜索業務和市場競爭地位構成了直接挑戰。
因此,騰訊控股 (00700-HK) 切入AI搜索,將可進入估值重估階段。
■百度立馬接入DeepSek,並採「免費+開源」大模型戰略迎戰「微信搜索」!
中國互聯網巨頭百度 (09888-HK)(BIDU-US) 2/13日宣佈旗下聊天機器人「文心一言」自 4 /1日起免費,2/13日又宣佈文心大模型 4.5系列陸續推出,並從 6 /30 日起正式開源,正式從閉源模型和收費服務的擁護者,轉變為開源玩家,顯示中國大模型正式進入「開源盛世」。
在此,開源和閉源的「源」指的是原始程式碼,開放原始程式碼允許其他開發者使用、傳播,技術可以持續改進。這一概念源自1990年代開發者社區。
2024年3月,馬斯克將旗下大模型 Grok-1 開源,因此,迫使Meta 隔月也發表 Llama3 系列的開源大模型,原本閉源的谷歌也在2024年2月發佈開源模型系列 Gemma。
從應用場景看,「開源模型」可為企業做私有化部署,而從收入差異來看,開源模型靠模型優化和部署賺錢,但定價受社區生態制約,邊際成本會隨著用戶增長而攤薄,護城河則來自生態規模。
「閉源模型」則靠訂閱費用賺錢,壟斷定價權,邊際成本則隨使用者線性增長而上升,護城河來自技術代差。開源一般 5到7年才能獲利,閉源則是 3年,例如 OpenAI在 2023年營收超 16億美元。
在中國,由於「新銳」DeepSeek的顛覆性衝擊,巨頭 OpenAI 立刻以「免費」反應,而 GPT-4o 免費後,中國 AI 新創公司的 API調用成本下降30%,百度也隨之失去了收費壁壘。
這一場由DeepSeek引發的效率革命,標誌著中國大模型競爭進入「後暴力計算時代」,模型效率取代絕對性能,成為核心競爭力。從此,全球 AI權力秩序也將被重構,美國「一家獨大」霸權遭到削弱。
■騰訊元寶下載量逆襲字節跳動的「豆包」,成免費APP下載排行榜第二!
最新數據顯示,騰訊 (00700-HK) 元寶2/22 日在中國的下載量突然超越豆包,升至中國區蘋果(AAPL-US) 免費APP下載排行榜第二,DeepSeek則繼續位居榜首。騰訊元寶自 2 月 13 日宣布同時支援混元和DeepSeek兩大模型後,在一周內進行多次重大更新。
由於,騰訊擁有規模最龐大的 C 端使用者以及最豐富的 C 端產品矩陣,這些產品將加速大模型的場景試驗,並有望在問答形式之外,開拓出更多新的 AI 應用體驗。
無論是積極迅猛的外部投流,還是自家產品的間接導流,核心目的都是為了借勢DeepSeek把使用者留下。儘管大量使用者的湧入也為騰訊帶來不小的擴容壓力,背後是持續不斷的「燒卡」,但對騰訊來說,這是一個在用戶體驗上彎道超車其它產品的機會,也能為自研的混元大模型爭取更多時間來優化和反覆運算,讓自己留在牌桌上,也只有這樣,付出的成本才有意義。
■接入DeepSeek後,騰訊推出混元T1深度思考模型!
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 (00700-HK) AI助手騰訊元寶2/17 日再次迎來重大更新,混元 + DeepSeek兩大模型均支援深度思考功能,用戶下載並打開騰訊元寶即可免費使用。騰訊自研的混元T1 深度思考模型也在騰訊元寶開啟用戶自行選用。
混元T1 體驗方式十分簡單,使用者只需在元寶應用模型選擇欄介面即可輕鬆切換使用,實測結果顯示混元T1反應更快,效果也不比元寶版DeepSeek R1差。
■騰訊再推快思考模型「混元Turbo S」,API成本不到DeepSeek一半!
在各家大模型紛紛推出深度思考模型之際,中國互聯網大廠騰訊 (00700-HK) 在2 /27 日再推出快思考模型 「混元Turbo S」,並在騰訊雲和元寶上線。
目前,開發者和企業用戶可在騰訊雲上通過 API 調用騰訊混元 Turbo S,免費試用一周,開發團隊稱「比大模型界的拼多多還便宜」。
有別於Deepseek R1、騰訊混元 T1 等必須「想一下」再回復的慢思考模型,混元 Turbo S 能實現「秒回」,吐字速度提升一倍,首字時延降低 44%,
同時,Turbo S 在知識、數理、創作等方面也有突出表現,透過模型架構創新,Turbo S 部署成本也大幅下降,持續推動大模型應用門檻降低。
在業界通用的多個公開標準,Turbo S 在知識、數學、推理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對標DeepSeek V3、GPT 4o、Claude3.5 等業界領先模型的效果表現。
架構方面,透過創新性地採用 Hybrid-Mamba-Transformer 融合模式,混元 Turbo S 有效降低傳統 Transformer 結構的計算複雜度,減少 KV-Cache 緩存佔用,實現訓練和推理成本的下降。
Turbo S 首次將 Mamba 應用於超大規模MoE(專家混合模型),在保持精度的同時充分利用 Mamba 高效性,同時也保留 Transformer 在推理任務中的優勢。這一突破不僅降低了訓練和推理成本,還提升了速度和智能水準。
Mamba 是一種狀態空間模型 (SSM),專為高效處理長序列而設計,在記憶體使用上比 Transformer 更為節省。
透過長短思維鏈融合,騰訊混元 Turbo S 在保持文科類問題快思考體驗的同時,基於自研混元 T1 慢思考模型合成的長思維鏈數據,顯著提升理科推理能力,實現模型整體效果提升。
作為旗艦模型,Turbo S 未來將成為騰訊混元系列衍生模型的核心基座,為推理、長文、代碼等衍生模型提供基礎能力。
定價方面,Turbo S 輸入價格為人民幣 0.8元 /百萬tokens,輸出價格 2元 / 百萬tokens,相比前代混元 Turbo 模型價格下降數倍,是deepseek API 成本的約一半至四分之一,另外,混元滿血 T1 將在 3 月初發布。
■騰訊豪賭AI時代「搜索入口」霸主!
「微信」作爲騰訊的核心流量入口,接入DeepSeek-R1 大模型後,其搜索欄新增「AI 搜索」功能,微信「搜一搜」目前正在運行混元大模型(Hunyuan AI Model)來強化AI搜尋,用戶也能夠調用 DeepSeek-R1 實現快速問答與深度思考。
微信與DeepSeek的這場聯姻,暗示一場關於「誰掌控 AI 時代用戶入口」的卡位戰已經展開。
騰訊的AI發展策略:希望藉由「微信」這個超級應用做為切入點,並運用DeepSeek的高性價比與開源特性,接入、整合其AI能力,將其轉化為自己「微信」生態圈中、像「水電煤」一樣的基礎設施,再與自身生態圈深度融合。這不僅規避了自研大模型的高成本風險,還透過數據與場景的獨佔性形成競爭壁壘。
從而,在 AI應用領域開闢一條不同於美國的道路:不追求底層模型算力的絕對領先,而是透過「場景創新」與「商業化能力」來實現彎道超車。
騰訊選擇混元+ DeepSeek雙引擎的策略,另一大原因就是在形成技術互補,迅速補齊自身自研大模型的技術短板。這種技術互補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 DeepSeek-R1 推理能力,跟騰訊的高品質資料庫進行互補。
在「微信」接入DeepSeek後,AI不僅能整合公眾號、視頻號等內容生態,還能透過個性化搜尋延伸至工作、社交、消費等場景。微信的護城河已超越單純的用戶活躍度 (DAU),轉向對「場景解鎖能力」的掌控。
市場預計,騰訊透過「場景 + 數據 + 開源模型」的組合拳,正在定義 AI 時代的價值分配規則:模型層逐漸商品化,而入口級應用成為最大贏家。
反之,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的AI發展策略,仍採用美式「以算力或資本投入」為主的策略。
■微信、百度、阿里、字節跳動等,誰將贏得「入口之爭」?
根據2024年 12月中國搜尋引擎市佔率數據,在電腦端上,微軟Bing為52.96%,百度 27.36%,360搜索 15.2%,谷歌1.79%,騰訊搜狗1.67%。
而在手機端上,百度市佔率為 58.21%,Bing 為26.42%,搜狗 3.33%,阿里巴巴神馬3.27%,360搜索 2.93%。
近來DeepSeek在中國AI領域引發前撲後繼接入,各互聯網大廠「AI 搜索」入口之爭,一時之間進入白熱化競爭。
在中國,騰訊 (00700-HK) 進行微信+ DeepSeek的操作讓「AI搜索」競爭瞬間變得火熱。因騰訊旗下超級應用程式「微信」是中國大陸使用者生活、工作場景深度綁定的一款國民級應用。
根據騰訊發佈的2024年第三季財報,微信及 WeChat 的合併月活躍帳戶數多達 13.82億,微信搜一搜的每日活躍用戶數超 7億,堪稱騰訊佈局 AI搜索最強有力的抓手。
當騰訊加碼「AI搜索」,以搜尋引擎相關服務安身立命的百度能否守住「搜索」城池將面臨挑戰?對早就「ALL in AI」的百度來說,騰訊借力DeepSeek彎道超車,百度稍有恍神,騰訊可能會「迎頭趕上」。百度對 AI 搜索的佈局其實並不算落後,只是缺少像「微信」這樣的高黏性流量產品在手,單靠「百度搜索」的帶動可能會在市場聲量 PK中落入下風。
除騰訊微信+ DeepSeek搞 AI搜索,另外字節跳動的「豆包」在手機端增長也非常強勢,而阿里巴巴的通義千問 Qwen 系列模型則已成全球最大的開源模型族群,衍生模型數量突破 9萬,成為全球下載量最高的開源模型之一。
面對AI 搜索的挑戰,百度在中國國內面臨的是一場艱難的AI入口混戰。
再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截至 2024年12月,中國網民數量約 11.08億人,用戶背後的衣食住行、娛樂、社交等相關搜索和數據價值分析無疑是個超級大乳酪。
總之,各科技巨頭運用DeepSeek接入自家產品、給自己賦能一波,但誰能最終實現 AI 商業領跑,而成為超級新入口,恐取決於自身技術實力以及市場策略的差異打法了。
■中國發布新型「AI智能體」Manus,是否成為邁向AGI里程碑?
大陸繼日前「深度求索」(DeepSeek)掀起新一波的AI浪潮後,3/6日中國 AI新創公司 Monica.im又發布一款名為 Manus AI產品,引發話題。此Manus號稱「全球首款真正的通用型AI Agent(人工智慧代理)」,不僅能提供建議、答案,還能直接交付完整的任務成果,例如找房子、分析股票都難不倒它,在資本市場上熱度立馬爆棚。
Manus AI背後的創始人肖弘在 2015年創立夜鶯科技,其另一個鮮明的 AI產品 Monica,是一款號稱 All-in-One 的 AI助手,最初以瀏覽器外掛程式的形式推出。
Manus是全球首款真正意義上的「通用 AI Agent」,它能獨立思考、規劃並執行複雜任務,直接交付完整成果,其官網案例包括旅行規劃、股票分析、課程準備、保險政策比較、供應商採購、財務報告分析、電商運營分析等多個領域。
亦即,Manus 不僅僅只是一個會聊天的對話式 AI工具,而是一個真正的自主智慧體 (Agent)。當其他 AI可能只停留在生成想法的階段,而 Manus已能獨立思考並採取行動,是人機協作的新範式,甚至可能是通向 AGI 的一個視窗。
Manus爆紅的原因與一段4分鐘的影片有關。該影片展示了3個Manus的應用案例,包含自主篩選15份履歷,分析入選者資格並生成Excel格式的排名報告;為紐約的購房者研究安全社區、優質學校和預算內房源;進行複雜的股票相關性分析,甚至根據需求部署互動式網站展示結果。
在紐約的購房案例中,「結合家庭收入和孩子的上學」,要求讓 Manus 在紐約篩選一個安全、犯罪率低的社區,並購買符合標準的房子,而面對這類複雜任務,Manus 有條不紊地將其拆解為多個步驟,並創建詳細的待辦清單。
Manus接著搜索並閱讀關於紐約最安全社區的文章、研究紐約的中學情況、編寫 Python程式來計算預算、在預算下篩選房地產網站上合適的房源,接著整合所有資訊,撰寫詳細報告並整理相關資料。
在另一個股票投資案例中,Manus 扮演專業股票分析師,分析輝達、Marvell 及台積電過去 3年股價之間相關性,並通過 API訪問權威數據來源。
在驗證數據後,Manus 開始編寫用於數據分析和可視化的代碼。
在完成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後,Manus 也能基於這些數據創建一個網站。
經使用者的授權後,還能將網站部署至線上,並提供一個可供分享的連結。
與傳統的聊天機器人形式的 AI模型不同,Manus具備自主運作能力,能夠獨立思考、規劃並執行跨越多個領域的複雜任務,並直接交付完整的成果。
此外,Manus 還具備記憶和學習能力,能夠隨著時間適應使用者的偏好。
Manus 的卓越性能也體現在其在 GAIA 基準測試中的表現。根據官方資訊,Manus 在所有三個難度級別上都取得了最先進(SOTA)的表現,超越了 OpenAI 的同層級大型模型。
Manus 的技術哲學為 less structure more intelligence,與主流有些不同。
他們認為,當數據足夠優質、模型夠強大、架構夠靈活、工程夠紮實時,computer use、deep research、coding agent 等能力會自然湧現,無需被設計為特定的產品功能。Manus 比起 Claude的 Computer use等同樣能操作多任務,可涵蓋更多領域和達成更高的執行品質。Manus 在權威的 GAIA 基準測試中創下新紀錄,性能遠超 OpenAI 等同類產品。
Manus 一詞源自拉丁語,意為「手」,與麻省理工學院的校訓「Mens et Manus」(手腦並用)相呼應,以此鼓勵學生將創意落地為實際成果,對世界產生有意義的影響。Manus 採用多重簽名系統,由多個獨立模型驅動。
Manus的誕生,很有可能就是通用AI里程碑。Manus的出現意味著 Agent模式下的 AI能理解需求後獨立工作,直到任務完成,這無疑是人機交互領域的一大步,它讓我們看到 AI可從「工具」向「夥伴」轉變的潛力。
但Monica.im 創辦人肖弘也提到,早期的 Agent更像是「功能機」,需要不斷反覆運算和完善,目前則仍需依賴於模型能力的提升,以及更完善的虛擬環境支援,才能真正勝任各種長尾任務。
亦即,雖然 Manus在GAIA基準測試中表現出色,但這並不代表 Manus已具備通用AI 的全部特徵。通往 AGI的道路依然漫長,需要解決模型能力、自主學習、任務泛化等多重挑戰。
■瑞銀:DeepSeek爆紅後,給大陸AI軟體公司估值帶來重估走升
在中國 DeepSeek R1 模型發佈後,成爲改變整個AI軟體行業格局的催化劑,根據瑞銀 (UBS-US) 對 20家軟體公司進行的調查,企業客戶日益傾向利用 AI作為生產力和收入成長的驅動力。
因DeepSeek R1是一個強大的開源推理模型,其 API成本為每 100萬tokens 人民幣 16元,對企業成本來說較為實惠,促使IT支出增加,而 AI是重中之重。
另外,瑞銀透過 HOLT 市場隱含收益率 (MIY) 指標分析發現,中國 AI軟體一籃子股票的估值仍大幅低於美國軟體同行,略高於過去 10年的平均 MIY,這可能表明,考慮到增長前景的改善,估值仍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
留言列表(3条)
Good V I should certainly pronounce, impressed with your web site. I had no trouble navigating through all tab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ended up being truly easy to do to access. I recently found what I hoped for before you know it at all. Reasonably unusual. Is likely to appreciate it for those who add forums or something, website theme . a tones way for your customer to communicate. Excellent task..
ytscj6
ozvv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