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O聯盟」的AI圈錢術(一)

「ONO聯盟」的AI圈錢術(一)

2home.co  楊惟婷

 

OpenAI近期完成員工持股出售交易,使公司估值衝上 50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新創公司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ChatGPT 目前每周用戶數已達約 8億人,此為投資人帶來想像空間,一個好故事,巧遇全球資金狂潮。

據國際金融協會(IIF)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債務增長超過21兆美元,至337.7兆美元,又創歷史新高,主要受美元走軟以及主要央行採取「降息循環」的寬鬆立場等因素影響。

此時,OpenAI所勾畫夢想,讓全球科技巨頭害怕落後,AI產業正捲入一場瘋狂的算力「競賽」狂熱中!

AI概念燎原,加上華爾街不斷提高估值壯膽,也引發投資人FOMO熱情追捧。

 

例如OpenAI 在10/6日舉行開發商大會,會中提到幾家上市公司名稱,包括:Figma(FIG)、HubSpot(HUBS-US)、Salesforce(CRM-US)及線上旅遊平台 Expedia(EXPE-US)與 TripAdvisor(TRIP-US),就讓這些公司的股價飆升,這些公司多半是旗下應用程式被點名即將整合到 ChatGPT 平台的合作夥伴。

這個現象令人聯想到輝達 (Nvidia)(NVDA-US) 執行長黃仁勳2024年在 GTC大會上提到合作夥伴時的情形——當時他提到的工程軟體公司 Synopsys(SNPS-US)、Cadence(CDNS-US)和 Ansys(ANSS-US)股價都應聲大漲,這些公司因為即將採用輝達最新的 Blackwell架構處理器而被點名。

 

由於股市正處在一個「流動性驅動」的市場,只要有令人亢奮新故事,只要和OpenAI有更廣泛的合作,股價就會被追漲,基本面全被拋到腦後。

AI產業示範了OpenAI「點石成金」效應,而且在華爾街助推下,已從AI產品擴散到全球股市,全球「流動性」正被捲入死亡螺旋中。

近日AI武林盟主OpenAI放大絕,使出「空手套白狼」禁招,大白話,亦即與AMD密約,以「股權」換「採購」= 由韭菜買單的鍊金術,乖乖,如再與川普的「大而美泡泡」合體,我們目前很難知道OpenAI吹的泡泡可以吹到多大?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當全球「流動性」以「主權AI」之名不斷湧入AI產業領域,未來AI泡沫化階段,應是足以動搖國本的?

總之,華爾街已將「AI圈錢術」發揚到極致,如同風清揚的「獨孤九劍」有進無退,只能祈禱AI泡沫破裂時,韭菜們不會很痛!

 

 

一、OpenAI販賣的—AI算力「飢渴行銷」!

 

OpenAI勾畫夢想,讓全球科技巨頭害怕落後,AI領域正陷入一場瘋狂的AI算力「競賽」!從加州矽谷到北京中關村,從紐約資料中心到貴州貴安新區,這場AI算力的基礎建設競賽已進入「指數級成長」階段。

 

從矽谷的千億級投資到中國的「東數西算」,全球算力基礎建設已超越單純的技術競賽,演變為一場關乎未來科技話語權的戰略佈局。

此時,大語言模型的迭代更堪稱「算力吞噬機」,如訓練 ChatGPT-4的算力需求是 GPT-3的 446倍;而過去一年,微軟 Azure AI基礎設施處理逾 100兆Token,較2024年同期激增 5倍;另外,中國豆包大模型的月均Token使用量複合成長率也達 43%。

 

當全球AI算力需求暴增,而AI算力晶片供給端卻被輝達壟斷80%的市場份額,仍處供不應求。但是,這是一場沒有退路的投入,所有人都在重塑人類與 AI共生的邊界。

 

(一) 美國建置AI算力的「鈔能力」高門檻策略

 

在AI算力晶片供需失衡下,全球科技巨頭正以「鈔能力」破局,尤其美國科技巨頭的「交易循環」模式更是愈加激進。

 

例如OpenAI、甲骨文、軟銀計畫投資 5000 億美元建設「星際之門」算力中心,輝達也聯合馬斯克的 xAI 成立 1000 億美元投資基金。

 

近期輝達宣布向 OpenAI投資1000億美元,用於部署大規模算力中心訓練下一代模型。而OpenAI又與甲骨文簽訂 3000 億美元算力採購合約,這些看似獨立的合作,其實正形成「交易循環」,輝達投資OpenAI的資金,又透過 OpenAI 向甲骨文採購雲端服務、甲骨文再向輝達購買 GPU的方式回流,既強化了生態控制,又推高了行業標準。

 

(二) 中國建置AI算力的「頂層設計 + 垂直創新」的應用生態

 

而在這場「賣方市場」主導的競賽中,中國也正走出一條特色路徑。

在企業端,阿里雲宣布未來三年投入逾人民幣 3800億元建設雲端和 AI硬體基礎設施,規模超過過去十年總和。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三大營運商2025年上半年資本支出合計逾千億元,重點投向算力領域。

 

首先,在政策層面,透過頂層設計,中國以「東數西算」工程織成全國算力網路,鋪陳8個樞紐節點、10個資料中心集群,涵蓋 14個省份,提供全中國八成智慧算力。由於西部樞紐因地廣人稀、能源豐沛,承擔高能耗模型訓練,而東部則聚焦低能耗推理,緩解資源錯配。

例如安徽蕪湖「中華數島」即是典型案例,這座由華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等一批領軍企業營運的 AI資料中心集群,被稱為「中國版星際之門」,既是「東數西算」的關鍵節點,也印證了中國「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協同模式。

 

另外,在技術層面上,中國企業選擇「性價比」路線。華為、阿里雲加速研發適配大模型的專用晶片,DeepSeek-R1 推理模型僅用 512塊輝達 H800晶片、搭配優異的「演算法」便實現高效訓練,對比 GPT-4依賴的 25000張 A100晶片,展現出「高性價比」優勢,有利未來商品化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頂層設計 + 垂直創新」的生態,可催生醫療、金融、政務等領域的應用,跟美國由主要科技巨頭主導大模型的路徑形成差異。

 

(三) AI算力的「競賽」尚未抵達終點

 

但此算力的「競賽」尚未抵達終點。據摩根士丹利預測,未來 5年全球 AI資料中心資本支出將達 3兆美元,相當於法國 2024年全年GDP。

 

另貝恩報告顯示,若想滿足2030年的AI運算需求,全球AI產業每年將有2兆美元的營收進帳,但即便把 AI相關成本效益計入,資本支出仍將高達8000億美元資金缺口。

 

在一場瘋狂的AI算力「競賽」中,未來許多算力不足的企業、機構只能向雲端運算平台、營運商或第三方資料中心「租借」算力,並形成一個新興產業:「算力租賃」。

根據海外顧問公司 Verified Market Research 預測,到2033年全球「算力租賃」市場規模將激增至128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 (CAGR) 高達13.4%,但如此買盤,還遠遠不夠填補數千億美元等級資本投入的資金缺口。

 

此外,資料中心運作更讓美國未來 10 年電力需求恐將翻倍,部分地區居民電費已因資料中心密集而上漲 267%。

 

 

二、「ONO聯盟」模式,點燃AI投資新熱潮

 

近期,輝達、甲骨文、OpenAI 組成「ONO 聯盟」,宣布投入數千億美元,從晶片、雲端到模型一條龍布局,將 AI產業推進到下一個世代。

 

這場「ONO聯盟」是一場「資金閉環」交易,運作如下:

 

1、由OpenAI下單甲骨文(Oracle)5年採購3000億美元算力服務後,輝達(NVIDIA)又注資OpenAI千億美元,一場被號稱「AI永動機」的「ONO聯盟」儼然成形。

亦即,3巨頭彼此高度綁定,在相互採購與資金回流後,形成「大模型–雲基建–算力晶片」的內循環,此三方聯盟有助解決OpenAI的算力瓶頸、Oracle的算力建置資金、NVIDIA的算力晶片銷售,也減少OpenAI對微軟的依賴,但是,也形成OpenAI、Oracle、NVIDIA「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格局,一旦泡沫化衝擊也最大。

 

2、在「ONO」聯盟中,輝達負責製造算力晶片GPU、Oracle建造資料中心、為雲端基礎建設商,OpneAI則是大模型建構者,OpenAI訓練 ChatGPT等模型,最終這些工具被各行各業用來提升效率、創造新應用,這場AI「資金閉環」投資不只是燒錢,而是重塑世界的基礎建設。

 

3、在「ONO」聯盟中,輝達從硬體供應商升級為AI基礎設施的股權夥伴,其投資OpenAI的1000億美元,部分資金可能用於採購自家晶片,形成「投資-採購-營收」的循環,且為減輕OpenAI的財務壓力,雙方可能採用「只租不買」模式,由輝達成立特殊目的公司(SPV)提供晶片租賃服務。

 

■OpenAI畫大餅、輝達豪賭、甲骨文開高槓桿?

 

近二年來,大型科技公司主要依賴關鍵字廣告與雲端服務的「自有現金流」投入AI競賽。

 

然而,隨著AI算力競賽不斷膨脹,特別是像OpenAI這樣的夢想企業發起超大規模擴張計畫,市場開始出現巨額借貸的需求。亦即人工智慧(AI)的飛速發展正進入一個由「巨額債務驅動」的新階段。

 

這波「債務驅動」的算力投資模式推動者是由OpenAI領軍。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 (Sam Altman)堅信 AI的長期潛力,並認為需要在基礎建設上投入「數兆美元」。

OpenAI正計劃在未來數年內投入至少1兆美元來建設「資料中心網絡」。

對於仍處於虧損的 OpenAI來說,與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輝達 (Nvidia)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可能代表能取得原本無法憑自身獲得的融資與算力資源。

 

另引人注目的行動是與甲骨文 (ORCL-US) 簽署的一份為期5年、價值3000億美元的合約,由甲骨文提供AI運算基礎設施租賃服務。

問題的關鍵,在於履行這份合約的資金壓力。甲骨文必須在收到 OpenAI全額付款之前,先行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這需要大量的融資和借貸。

據KeyBanc資本市場分析師估算,甲骨文未來 4年每年需借款250億美元。

而摩根士丹利的報告進一步預測,在 2026至 2030財年,甲骨文所需的總資本支出可能高達 4,050億美元。

其實甲骨文的財務槓桿率已經偏高。尤其截至 8月底,其負債權益比(Debt-to-Equity Ratio)約為 450%,遠高於同業如谷歌母公司 Alphabet(11.5%)和微軟(約 33%)。

 

而除了甲骨文,其他 AI雲端服務商也正積極透過「高槓桿模式」搶佔市場。

例如,CoreWeave和 Nebius Group,這兩家公司同樣利用以巨額合約為擔保的債務來提供所需的資本支出。

Nebius Group 近期就與微軟達成了一筆 194億美元的 AI運算服務協議。

對於這些資金相對不充裕的 AI雲端服務商來說,透過「借貸融資」來躋身AI算力競賽,其實是過度激進冒險的方式。

 

總之,2025年科技巨頭主導的AI算力投資,已轉向由「高度槓桿化」的公司推動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這種趨勢讓人聯想起 25年前的網路泡沫,正引發業界對潛在「AI 泡沫」的警惕。

 

■輝達豪賭OpenAI,陷『循環交易』(circular)爭議?

 

其實,輝達早已對一些規模較小的新創公司投資,而這些公司再回頭購買輝達晶片,或是轉賣以輝達 GPU打造的雲端服務。

根據 PitchBook數據,光是2024年,輝達就參與50多筆針對 AI公司的創投投資,這個數字2025年可能更高。

這次,輝達與 OpenAI的協議只是更加放大這類投資。

 

雖然包括微軟 (MSFT-US)、亞馬遜(AMZN-US) 在內的大型科技公司,也曾對 AI新創進行策略性投資,以推廣自家的雲端服務業務。但輝達在 AI生態系中的地位獨特,憑著在高階 AI晶片市場的壟斷地位,成為迄今受益最多的企業。

 

但這筆交易仍帶有「循環融資」的色彩,可能是「潛在泡沫化行為」的縮影,讓愈來愈多人擔心,AI 可能正面臨類似 2000網路泡沫化的風險。

這種由「高度槓桿化」模式所推動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在景氣好的時候,這會讓事情更順利——成長更快,數字飆升更快。但一旦景氣反轉,這「高度槓桿化」模式只會讓事情惡化得更快。

 

例如避險基金Praetorian Capital創辦人Harris Kuppy Kupperman表示,他估算AI支出每月達到約300億美元,但僅產出10億多美元收入,這種失衡大到令人震驚。到2026年,將有價值數百億美元的新資料中心建成,而這些都需要更多收入來證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此外,他在調查後將資料中心的折舊期從10年調降至介於3到10年,這表示,最快3年,這些資料中心又將重新面臨狂燒錢的挑戰,如果AI支出下滑造成相關建設放緩,那麼這波狂漲的AI股可能遭到拋售。

 

Kupperman也對輝達成為AI產業大金主的「閉環」現象發出警告,並以網路泡沫時期Lucent和Nortel為業界採購網路設備提供資金做為例子,最終催生泡沫。

 

 

三、AMD+Open AI,以「股權」換「採購」= 由韭菜買單的鍊金術

 

■AMD+Open AI打造新「股權合作」模式!

 

AI戰火已延燒至晶片供應鏈核心,OpenAI與輝達 (Nvidia)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後,又再與超微(AMD宣布締結戰略合作,雙方將攜手部署規模高達6GW的AI運算平台,成為繼微軟、輝達之後最受矚目的AI聯盟。

 

OpenAI總裁Greg Brockman坦言,現階段AI模型訓練所需算力暴增,單靠輝達已無法滿足長期需求。他選擇與AMD合作,是「確保AI運算供應鏈具備更高的韌性與成本彈性」。

長期以來,OpenAI 高度依賴 NVIDIA的GPU。與AMD的深度結盟是OpenAI 實施供應鏈多元化和算力主權防禦的關鍵策略。此舉不僅能獲得戰略議價權,還能確保在供應受限的市場中獲得可靠的硬體供應。

更重要的是,股權激勵結構為 OpenAI提供一種財務槓桿。隨著AMD股價上漲,OpenAI持有的認股權證帳面價值將增加,產生的流動性可用於資助後續的 GPU採購,從而減少直接的資本支出需求。這使得 OpenAI在資本密集型的AI 基礎設施建設中獲得了部分對沖。

 

AMD董事長暨執行長蘇姿丰(Lisa Su)也指出,AI運算不再只是硬體供應鏈的比拚,而是軟硬整合、能源與冷卻全方位優化的競賽。

她表示:「AI需要的不僅是更快的晶片,而是更聰明的系統設計。我們與OpenAI的合作,將重新定義AI運算的能效邊界。」

 

這場「AI晶片戰爭」不僅牽動供應鏈板塊重組,也預示全球AI基礎建設將邁入百吉瓦級的新紀元;蘇姿丰藉此成功讓AMD從GPU競爭者,晉升為AI生態系的核心設計夥伴。此亦顯示,AMD試圖以能源效率、系統整合與開放生態對抗輝達(NVIDIA)的封閉平台,重新爭奪AI運算主導權,其戰略意義不言可喻。

 

1、超微半導體公司(AMD-US)以「股權換訂單」的模式,交換OpenAI訂單

 

晶片大廠AMD在輝達投資OpenAI、英特爾後終於忍不住,AMD與OpenAI也於10月6日正式敲定合作協議。OpenAI承諾未來幾年內將採購數十億美元的AI設備,並計畫購買6GW等級的AMD晶片,包含即將登場的MI450系列。

作為協議的一部分,OpenAI將獲得高達1.6億股AMD股票的認股權證,若全數行使,OpenAI將能持有AMD約10%的股份

 

根據AMD與OpenAI的協議,雙方採取的是「股權合作」的模式,在OpenAI達成特定里程碑後,OpenAI可以用近乎零成本的每股0.01美元,獲得最多1.6億股(約占10%)的AMD股票。此相當於AMD送出市價計算300多億美元「股權」,換OpenAI晶片訂單。

 

反觀,輝達則是拿1000億美元換20%OpenAI股票以及10GW的算力訂單。

兩者,皆將「永動機」投資槓桿玩到極致,但也存在AI泡沫越來越大風險。

 

2、AMD與OpenAI的6吉瓦算力豪賭: AI基礎設施重塑為新的資產類別

 

AMD與OpenAI的戰略合作計畫,OpenAI承諾採購總計高達 6吉瓦算力的 AMD Instinct系列GPU,預計銷售潛在價值達 900億美元。

這筆協議是一份結構性的金融工具,將AI硬體銷售與股權聯盟緊密連結,直接關係到 AMD的長期估值與 OpenAI的基礎設施擴張。

 

本次協議最引人注目的焦點,在於其獨特的股權激勵結構。作為交換條件,AMD向 OpenAI發行了認股權證 (warrant),允許 OpenAI以每股 0.01美元的極低價格購買最多 1.6億股 AMD股票。這批股權若全數行使,約相當於AMD 在外流通股份的10%。

 

OpenAI認股權證的行使 (vesting) 是基於雙軌制結構。不僅與OpenAI實際部署的 GPU累積數量掛鉤,從最初的1吉瓦 MI450部署開始,逐步邁向6吉瓦的上限,同時也必須達到一系列的 AMD股價表現門檻。這些股價門檻從目前的基線 (約225美元) 開始,層層遞進,最高須達到每股 600美元。

這種設計將獎勵與營運交付和市場認可綁定。如果 OpenAI 能以巨大的需求推動 AMD資料中心業務成長,並促使 AMD股價上升至 600美元,那麼這 1.6 億股股票的價值將高達 960億美元,幾乎等同於硬體交易本身的潛在價值。

 

對AMD而言,這筆交易使其在這場「AI晶片戰爭」獲得最強助攻。AMD預計將帶來「數百億美元」的收入,並加速AMD實現每年 100億美元 AI收入的目標。另與OpenAI 的深度合作預期將加速 ROCm的成熟度與生態系統的建設,幫助 AMD從長期的軟體短板中突圍,吸引更多開發者。

 

最後值得一提,這項協議也代表著 AI算力正在成為一種新的資產類別。

在輝達 (NVDA-US) 與微軟 (MSFT-US)、Oracle(ORCL-US) 等透過「直接共同投資」模式,鎖定垂直整合基礎設施的模式下,AMD則透過「股權激勵」模式,將未來的銷售業績轉化為基於股票的獎勵。

 

無論結果如何,這筆960億美元的交易已寫下 AI 史的註腳,即:

當算力從「成本中心」變為「可金融化的資產」,當客戶從「買家」變成「股東」,AI 基礎設施的競爭,已從硬體參數延伸到商業模式的對決。

 

3、AMD深度結盟OpenAI 挑戰輝達霸主地位

 

晶片製造商超微半導體 (AMD-US)宣布與OpenAI達成策略合作,震撼了全球科技產業格局,這項交易不僅是一份採購大單,更是一場深刻的產業結盟,也意味著一個AI算力的世紀豪賭正式展開。

 

對於OpenAI 而言,這是至關重要的「算力晶片」解渴計畫。由於 GPT模型參數量的指數級增長,OpenAI對算力的渴求已達燃眉之急。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強調,海量算力是釋放 AI 潛力的關鍵,這筆交易解決了供應多元化與資金壓力兩大痛點。在當前 GPU供應緊缺的情況下,這筆交易確保了其 AI模型研發的「算力晶片」供應安全,也是其供應鏈多元化的關鍵一步,有助於降低對 Nvidia 的依賴並提升議價能力。

這些基礎設施交易將加速超越生成式AI邁向實現通用人工智慧 (AGI),乃至人工超級智慧 (ASI) 的競賽的脫穎而出。

 

對於AMD來說,這項合作是獲得頂級 AI巨頭 OpenAI的背書,是對AMD新品 MI450及 Helios機架平台的「旗艦驗證」,借助 OpenAI 的用量,向市場證明其非輝達路線的可行性。超微執行長蘇姿丰稱雙方合作為「雙贏」,既鎖定了確定性收入,又將股權稀釋風險與業務成長綁定。

儘管 Nvidia的 CUDA平台仍是巨大護城河,但AMD全力追趕,OpenAI的深度結盟,無疑將加速 ROCm 生態的成熟。這預示著 AI晶片市場將從 Nvidia 的「一家獨大」,逐步演變為 Nvidia與 AMD的「雙雄爭霸」新格局。

 

4、OpenAI與AMD用「股權換採購」協議,已改寫AI供應鏈規則

 

根據協議設計,認股權證的歸屬與兩大核心指標掛鉤,分別是首批 1GW的 MI450系列GPU的部署進度,以及OpenAI 後續採購量、超微股價表現。

若超微股價未來漲至 600美元,OpenAI 持有的 1.6億股價值將達 960億美元,幾乎涵蓋全部硬體採購成本。

 

此次OpenAI 與超微半導體 (AMD-US)交易的核心不是傳統硬體「買賣」,而是首創的「股權換採購」模式,將OpenAI算力需求與供應商AMD「股權」深度金融綁定。認股權證本質是「業績股權激勵」,OpenAI需先完成GPU部署、推動超微資料中心業務成長 (進而推高股價),才能兌現股權收益。雙方協議有效期限至 2030 年,未達標部分自動作廢,且 AMD 保留反稀釋條款,避免股權被隨意轉讓。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這筆交易開創 AI算力融資的新典範。

有別於輝達依賴與微軟、甲骨文的垂直整合,或是英特爾拉政府、資本入股的模式,超微將客戶的「消費行為」轉化為「投資行為」,OpenAI 買的不只是硬體,更是超微的成長紅利。這一模式對資本實力不如產業巨頭的AI公司更具吸引力,有望推動產業從「資本支出競賽」轉向「生態共享」。

 

 

四、輝達的反擊策略

 

晶片製造商AMD深度結盟以ChatGPT聞名的 AI模型開發商 OpenAI,此讓長期追趕輝達的超微,有機會挑戰輝達(NVDA-US)在AI 晶片市場的霸主地位,也意味著圍繞 AI 算力的世紀豪賭正式展開。

 

■AMD神操作,打爆輝達在AI 晶片市場的「壟斷地位」

 

超微AMD與OpenAI重磅結盟,將加劇輝達與超微之間的競爭,不僅超微能夠縮小與輝達的市占率差距,亦使得OpenAI在內的客戶,可以在未來獲得更好的議價能力。

 

對超微而言,自家產品獲得OpenAI強力背書,鎖定未來每年高達百億美元的營收,同時刺激其他客戶跟進下單。

對於OpenAI來說,可以獲得更多的晶片供應選擇,實現晶片供應多元化,當未來不是由輝達獨佔市場,議價能力將大幅提升,算力成本也會跟著降低。

 

美國投行Wedbush Securities的明星分析師Dan Ives表示:「蘇姿丰與AMD迅速進入AI晶片支出循環的核心位置,同時也是OpenAI與奧特曼(Altman)對其投下的巨大信任票。」

 

■輝達黃仁勳之煩惱

 

OpenAI與超微半導體 (AMD-US)達成巨額算力基礎建設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部署總計 6吉瓦 (GW) 的算力設施,這筆交易讓超微在AI晶片領域的擴張前景更具確定。

 

OpenAI與超微半導體這一合作被普遍視為對輝達的直接挑戰。

市場擔憂集中在兩點:

1、超微 ROCm 開源軟體很可能打破輝達 CUDA 的生態壟斷,目前,輝達雖憑藉 CUDA生態佔據主導,但超微憑藉開源優勢以及跟 OpenAI 的股權合作,正試圖在高速成長的市場中撕開缺口

2、OpenAI 的股權綁定恐使AI晶片採購策略向超微傾斜。

 

事實上,這種深度綁定使 OpenAI 與超微的合作更具戰略協同性,恐重塑 AI 算力供應鏈的權力結構,打爆輝達在AI 晶片市場的「壟斷地位」。

不過,只要 AI算力市場整體大幅成長,超微(AMD-US)對輝達 (NVDA-US) 衝擊將可控,反而關鍵在於輝達能否在技術迭代中保持領先。

 

■黃仁勳出手反擊,豪砸20億美元入股馬斯克的xAI!

 

輝達反擊OpenAI與超微半導體合作有了新動作,豪砸20億美元入股馬斯克(Elon Musk)旗下人工智慧新創公司xAI。

 

xAI的籌資規模已經達到200億美元,其中輝達打算入股20億美元,且這筆股債的資金將與輝達GPU掛勾,xAI旗下資料中心Colossus 2預計將以一個特殊目的公司(SPV)運作,負責購買輝達的GPU,再由xAI租用這些晶片。

 

馬斯克是在2023年7月推出xAI,積極與OpenAI競爭,旗下生成式人工智慧機器人Grok也成為ChatGPT的替代選項。由於運作成本極高,每月至少花費10億美元,傳出xAI對資金的需求也非常迫切。

 

輝達與馬斯克的xAI這一合作,可視為黃仁勳的「王子復仇記」。

一方面,輝達此舉展現多元布局AI產業的決心,先前承諾投資OpenAI千億美元,取得無投票權的股權,此時又入股OpenAI的主要競爭對手xAI,鞏固市場影響力與未來晶片出貨量,新創公司則獲得輝達的資金投資。

 

但是,這些人工智慧產業參與者互相投資與晶片交易的「閉環投資」操作,引發市場十分關注。批評人士認為,科技巨頭利用這些手段推高估值,但未必有強勁的基本面支撐,甚至有人認為此舉助長「AI泡沫」,市場炒作掩蓋實際的業務成績。

 

■輝達對xAI硬體融資,搶占下一代算力晶片霸主地位

 

輝達對xAI硬體融資,也不是一種常規的股權融資:

xAI 正將本輪規模提升至約 200億美元,由約 75億美元股權 + 最高 125億美元債務組成,並透過 SPV(特殊目的實體)以「採購晶片—回租」形式落地—-即SPV 直接向輝達採購GPU,再回租給 xAI使用;輝達一邊透過銷售 GPU回籠現金流,另一邊用參股 / 配資 / 回租綁定下游算力營運方的未來產出與需求曲線。xAI 此番「資本 + 硬體」連動,只是輝達生態金融化的又一樣板。

 

對xAI來看:

此結構的直接目標,是替 xAI的Colossus 2 資料中心鎖定上游供給與交付節奏;方向很清晰,讓xAI 在“先有算力、再談產品”的路徑上,縮短追趕周期,把融資的不確定性轉換成可交付的 GPU資產。

更關鍵的是,這種模式具備規模外溢:

當上游產能吃緊、交付期拉長時,誰能提供資金 + 產能 + 排產優先權的一體化方案,誰就能在下一輪產品周期裡定義事實標準。

以 xAI 為例,把「融資」與「交付」綁定後,它不僅獲得硬件,更獲得產能佔坑權——這在 GPU 仍短缺的階段,價值極高。

 

 

跋尾—-美國建置AI算力的「鈔能力」高門檻策略

 

OpenAI 正積極推動價值高達1兆美元的的「AI基礎設施投資」計畫,為了支持這一雄心壯志,OpenAI不斷出臺「巨額交易」的消息。

 

這些協議,包括與甲骨文 (ORCL-US) 和軟銀 (SoftBank) 合作達成的價值 5000億美元的「星際之門」(Stargate) 協議,該協議承諾在美國部署 10千兆瓦 (gigawatts, GW) 的設施。

 

此外,OpenAI 還與甲骨文簽署了一項價值 3000億美元的雲端運算協議。
據估計,OpenAI 未來每個千兆瓦的 AI數據中心,僅土地、電力、伺服器和設備的成本就將高達 500億至 600億美元。這些AI設備 (包括系統和網路) 旨在讓 OpenAI成為「自我託管的超大規模營運商」(self-hosted hyperscaler) 做準備,也就是使用自己的數據中心。

 

此外,OpenAI與兩大晶片巨頭 Nvidia 和 AMD(AMD-US) 的合作方式也引人注目,但兩者性質截然不同。

Nvidia 與OpenAI 的合作規模,為至少10吉瓦的 AI 數據中心。

Nvidia 的交易方式:預計Nvidia向 OpenAI 投入高達 1000億美元以,提供現金購買算力設備,這使其成為OpenAI 的股東。而輝達首次直接向 OpenAI 銷售包括 GPU 在內的 AI 設備。

 

相比之下,OpenAI與AMD達成部署6吉瓦算力的協議。作為交換,AMD同意向 OpenAI 授予大量的公司股票 (認股權證),最高可達公司股權10%。這使得 OpenAI不僅成為AMD的股東,同時也將使用並協助開發AMD的下一代AI GPU晶片。

 

不過,這兩筆交易都面臨「循環」的批評,即供應商實質上資助OpenAI 的採購,以換取該 AI新創公司的股份或股權。

 

但此方式,目前能產生的收入規模與其1兆美元的投資計畫仍有巨大差距,因為,OpenAI 在 2025年上半年的收入僅約為 45 億美元。

 

■OpenAI又攜手博通打造兆級AI晶片,再擴充算力佈局!

 

OpenAI再度與晶片巨頭博通(Broadcom)(AVGO-US) 正式宣布建立合作關係,雙方將共同打造並部署總計達10吉瓦(gigawatts)的人工智慧專用加速晶片,以支持未來更大規模的 AI運算需求。

 

根據雙方規劃,首批由 OpenAI設計、博通製造的 AI晶片機架預計將於2026年底開始部署。這次合作是 OpenAI 近期的一部分,該公司近幾週已與輝達 (NVDA-US)、AMD (AMD-US) 和甲骨文 (ORCL-US) 達成類似協議,以確保其雄心勃勃的 AI 發展計畫能獲得充足的資金與運算資源。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表示,AI 系統如今的複雜度已高到必須全面整合設計與製造流程。他指出,這些定制系統涵蓋網路、記憶體及運算架構,全部針對 OpenAI 的工作負載進行優化,並建立在博通的乙太網路技術之上。藉由設計自有晶片,OpenAI 可有效降低運算成本、提升能源效率,並讓模型更快、更便宜地運行。業界估計,一座 1吉瓦等級的資料中心造價約為 500億美元,其中約 350 億美元成本來自晶片採購。

 

博通執行長 Hock Tan 則表示,OpenAI正在打造「最前沿的 AI模型」,並指出隨著 AI 技術邁向更高階的「前沿模型」甚至「超智慧」階段,對尖端運算能力的需求將不斷上升。他強調,若企業能自研晶片,便能真正掌握自身技術命脈。如今,博通也宣布加入OpenAI的合作陣容,引起全球科技圈高度關注。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表示:「與博通合作是建立解鎖AI潛力所需基礎設施的關鍵一步,能為人類與企業帶來實際利益。開發我們自己的晶片,也有助於擴大合作夥伴生態系統,共同建立推動尖端 AI 所需的運算能力。」

OpenAI 總裁 Greg Brockman 補充:「打造自己的晶片,使我們能將尖端模型和產品的學習成果直接嵌入硬體中,解鎖全新運算能力與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輝達在 9月表示,將提供至少 10吉瓦系統支援 OpenAI的新一代 AI基礎建設。

另一方面,AMD 10月初也宣布與 OpenAI 合作 6吉瓦晶片,從 Instinct MI450 系列起,預計於2026年下半年交付。

 

目前 OpenAI 擁有約 2吉瓦的運算能力,用以支撐 ChatGPT 的全球運作、影片生成服務 Sora 以及持續的 AI 研究,但隨著需求激增,OpenAI已在過去三週內宣布多達 33吉瓦的算力合作承諾。

 

■OpenAI、輝達、AMD及xAI的豪賭,算力被「資產化」、被「金融工程化」!

 

1、OpenAI與輝達簽署 10GW級基礎設施LOI,輝達擬逐步投資至多1,000億美元以配合資料中心與電力側擴張;

2、OpenAI又與AMD達成6GW級多年期供貨協議,2026下半年先行1GW MI450上線,並配套最高 10%的認股權作為按績效觸發的價內期權;

3、輝達又與 xAI 推進20億美元入股「以籌資換GPU」的協議。

 

把三個事件放在一起——OpenAI與輝達的 10GW/1000億美元 LOI、OpenAI與AMD的 6GW/Warrant 對賭、輝達又與xAI 的硬體融資——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前所未見的階段:算力被「資產化」、被「金融工程化」。

資金不再只是研發費用,而是直接鑄造成 GPU、機電與電力容量;

供應關係不再鬆散,而是透過股權、債務、回租、認股權等工具被強綁定。

上游(晶片 / 電力)、中游(雲與算力運作)、下游(模型 / 應用)的權力邊界,由資本與供應鏈一起改寫。

 

■博通執行長陳福陽:AI在全球GDP中的佔比可能會進一步提升!

 

美國晶片大廠博通 (AVGO-US) 執行長陳福陽(Hock Tan)表示,目前全球 GDP約為 110兆美元,其中約30%來自「知識密集與科技導向」的產業。

他預測,隨著生成式 AI普及並創造更多智慧應用,這30%的比例將增長到GDP的40%,每年約10兆美元,將為新興科技產業及其相關產業帶來巨大利多。

 

■當算力被「金融工程化」,是否觸發AI海嘯?

 

美國聯準會 (Fed) 前主席葛林斯潘 (Alan Greenspan) 在形容 1982年至1999 年間美股在科技與網際網路巨大熱潮推動下飆漲 13倍的市場情緒時,創造了「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 一詞。最終,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自 2000年3月高點至 2002年10月低點暴跌近 80%,標普 500 指數同期也下跌約 45%。

 

如今,當算力被「金融工程化」,最終若達到不理性的程度,人工智慧 (AI) 熱潮最終是否會像網路泡沫一樣崩盤?

 

其實,這一人工智慧 (AI) 熱潮是理性、還是不理性?

最終,將取決於 AI公司的營收成長預測是否經得起檢驗!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