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破壞時代的投資新思維12—去化庫存的痛

大破壞時代的投資新思維12—去化庫存的痛

2home.co  楊惟婷

 

疫情供應鏈斷鏈、俄烏戰爭歹戲拖棚,皆刺激各行各業大量備貨、囤糧;但因「高通膨」迫使美國Fed激進升息,打擊到終端消費信心,終導致廠商對成本推升無力進行轉嫁,庫存逐日「長鞭效應」放大,形成難以去化的痛!

 

早在今年6月中旬,宏碁董事長陳俊聖率先開第一槍,「市場供過於求,下半年展望看不清楚,NB產品可能會衰退。」

仁寶為全球筆電第二大代工廠,客戶有惠普、戴爾、聯想,其總經理翁宗斌話說得更直白,「這波產業修正恐怕延續至2023年,關鍵在美國通膨是否改善。」

 

事實上,高通膨正排擠民眾消費,通膨巨獸已經重擊手機市場,最新出爐的5月全球出貨量跌破一億支,這是10年來第二次單月最慘銷售紀錄。

以非蘋霸主三星來說,「庫存高達5000萬支,明顯超出約3000萬支的安全庫存水位。」…………..市場實在太冷了!

 

10年期美債殖利率今年以來一路攀升,使得經通膨調整的10年期美債實質殖利率兩年多來首度由負轉正,尤其債市出現「倒掛」現象,預料科技股會受到打擊,此未來將顛覆投資布局。此時,我們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投資思維?

 

一、引爆此波段美股科技股崩跌原因

 

近期美股賣壓沈重,很多科技股從高點累計下跌超過20-30%,而像 Netflix、臉書母公司 Meta 等多檔個股股價甚至只剩高點的一半,背後共可歸納以下五大因素:

 

1、Fed政策搖擺造成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

Fed一開始低估通膨,目前補破網、難以預測Fed又會把利率升得多高?

此讓科技股面臨估值重估的沈重壓力,底部落在雲深不知處?

 

2、Fed 政策是否持續誤判?

Fed 政策不是寬鬆過度、就是緊縮過猛,此正是市場此刻面臨的最大風險,甚至大過俄烏戰爭和中國封城風險。

金融市場十多年來已習慣貨幣環境長期寬鬆,如果 Fed用力過猛、嚇壞市場,將會使市場失控、帶來風險。目前市場對Fed的信任,正在逐步瓦解?

 

3、去化庫存,將帶來Q3財報獲利力下修壓力

例如Netflix公布訂閱用戶意外流失、導致股價暴跌,就是最好一例。

隨著利率走高,一些科技公司可能面臨更大幅估值重估,就像 Netflix 一樣,對一些市場信心正在減弱的成長股來說,Q3財報季將是決定成敗的時刻?

 

4、供應鏈斷鏈,仍存在不確定性

俄烏戰爭延宕、中國的防疫封控措施,這可能加劇供應鏈斷鏈不確定性,此代表抑制通膨變得更加困難,並削弱消費者需求。

近期,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 (Gazprom) 削減對義大利、德國、法國和奧地利的天然氣供應,並以北溪天然氣1號管線維修當作理由,已干擾能源市場。

 

5、通路庫存量增加的長鞭效應,及消費者需求放緩的可能性並存

在目前通膨高漲的環境,對民眾消費力將產生排擠效應,電子產品的終端需求恐減弱;鑑於通路庫存量增加的長鞭效應,周期風險令人越來越擔心。

 

例如6月美國兩大零售商Wal-mart和Target財報踩雷,公布財報當日股價表現創下自1987年以來最大跌幅,進而帶崩美股大盤。

而社交媒體平台Snapchat母公司Snap於6/23日警告,本季獲利和營收將低於先前財測目標,本季營收成長無法達標,原因是整體大環境前景惡化,消息一出,Snap盤後股價暴跌超過30%,其他一票仰賴數位廣告的公司也被拖下水,如臉書母公司Meta股價跟著重挫逾7%,Twitter 和Google母公司 Alphabet下跌逾3%。影響所及,那斯達克100指數期貨一度下殺逾2%。

 

二、電子產業是否將面臨砍單潮、消化庫存效應?

 

全球疫後進入解封期,民眾生活步調轉趨正常,消費需求轉向旅遊、餐飲等服務類型,使得宅經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智慧型手機、PC、TV與NB的需求大幅下降,各大廠牌的庫存量也不斷積累,供過於求的擔憂浮現,此事勢必影響到科技廠商的出貨,也是半導體供應鏈的一大警訊。

 

此外,市場對加密貨幣的追捧也在消退,受加密貨幣市場崩跌影響,民眾等在電腦商店門外搶買加密貨幣挖礦晶片、高階電玩晶片等景象已不再。

 

在高通膨排擠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下,受惠疫情紅利的訂單在經濟解封下,出現砍單現象。此外,終端需求萎縮逐步傳導至中上游供應鏈,且許多廠商也苦於無法將高價原料和高額運價轉嫁給下游客戶。因而,今年電子業獲利和評價開始遭外資下修。

 

■台灣PC代工產業供應鏈庫存去化風險已現

 

例如將台灣組裝廠分為五大ODM以及鴻海來看。

所謂的PC五大ODM廠包括:廣達、仁寶、緯創、英業達及和碩,Q1平均存貨週轉天數57 天,已寫下近20季的平均42.4天,也高於近三年Q1的平均51.9天,原先因長短料影響而積極備貨,然而碰上俄烏戰爭及中國封控等變數,供需受限顯著影響了庫存去化速度。而Q2進入消費性PC需求淡季,加上2022年通膨壓力排擠消費支出,使需求更為放緩,包含筆電、主機板及顯示卡等產業,預料下半年庫存去化的風險大幅提升,使得相關個股營收動能將下滑。

 

至於以 iPhone銷售為營收主力的鴻海,Q1庫存金額季增12%、年增19%,存貨週轉天數上升至 48.5天,與近三年旺季 Q3的平均 48.3天相當。

觀察存貨明細,Q1原料庫存金額季增25%、年增74%,表示同樣有擴大備料策略;同時,製成品金額出現季節性增加15%,並較去年同期減少21%,可看出鴻海整體庫存料件控管得宜,且主要客戶蘋果的產品線手機、筆電及雲端伺服器需求較為穩固,相較其他組裝廠,鴻海庫存位於相對健康水準。

 

考量電子下游產業風險升溫,應以保守穩健原則為主,若手中持有相關標的,可在營運進一步惡化前,提早汰弱換強。

 

■日本4月PC出貨連13個月衰退

 

依照日本電子資訊技術產業協會 (JEITA) 5/24 日公布,2022年4月日本國內電腦出貨台數年減23%至48.8萬台,已連續13個月呈現年減,自2020年起,日本消費者在 COVID-19疫情影響之下提前購買電腦,基期已墊高,導致銷量回落。

 

■4月大陸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34%

 

據澎湃新聞報導,大陸信通院5/25日在官網發布《2022年4月大陸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顯示,2022年4月,大陸市場手機出貨量1807.9萬部,同比下降34.2%。其中,5G手機1458.5萬部,同比下降31.9%,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80.7%。

 

至此,2022年1-4月,大陸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8742.5萬部,同比下降30.3%。其中,5G手機出貨量6846.9萬部,同比下降25.0%,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78.3%。

 

■大陸手機第四季銷量再下修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表示,自3 /31日發表的調查至今,主要大陸Android手機品牌又再度砍約1億台訂單,目前預計小米 / Oppo/Vivo / 傳音 / 榮耀 2022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預估分別約 1.6 億 / 1.6 億 / 1.15 億 / 7000 萬 / 5500 萬支。

 

為因應客戶下修銷量預估,聯發科與高通也砍今年下半年5G 晶片訂單,其中,聯發科已削減第四季訂單30-35%,主要為中低階晶片,而高通儘管S8 Gen1 + 與 SM8550出貨預估不變,但也調整其他高階8系列下半年訂單約10-15%。

另外,高通也預計在2022年底開始出貨 SM8550後,將既有的 S8 Gen1/Gen1 + 價格調降30-40%,以利出清庫存。

 

在大陸Android 品牌廠持續砍單時,三星也下調2022年全年手機出貨目標約 10%,為2.75億支。

 

郭明錤認為,大陸Android 品牌砍單,代表大陸、歐洲與新興市場需求疲弱,且 5G晶片前置時程較一般零組件更久,因此聯發科與高通也陸續下調第四季、下半年訂單,意味需求可能延續到2023年首季都不會改善。

 

郭明錤也預期,市場對聯發科與高通在2022年第三季到2023年第一季的營收與獲利預估共識,恐將進一步修正!

 

■中芯示警手機大衰退?

 

另外,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罕見發出警告,預估2022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下滑2億支,以2022年預估13.6億支的數量來看,這個下修的幅度14.7%確實是相當驚人,如果這個數字最後成真,那麼相關供應鏈的股價當然就還有下修的可能囉!

 

如果把中芯發出警告認為的下修 2 億支以及之前最愛分析蘋果的分析師郭明祺所預估的下修量 1.7 億支 (不含蘋果和三星) 來看,的確是可以對接上的,如果差額的 3000萬支以三星 2、蘋果佔1來說,對相關供應鏈的業績影響可就非常可觀囉!

 

■ IDC表示,2022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再下修至13.1億支

 

研調機構 IDC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已經連續三季下滑,加上供需挑戰加劇,再下修2022年全年手機出貨量至13.1 億支。

 

IDC表示,智慧型手機產業面臨多方壓力,包括需求疲軟、通貨膨脹、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供應鏈限制等,此外,中國封控政策影響比預期更劇烈,使當地需求減少並面臨供應鏈瓶頸。

 

由於中國封控政策,衝擊全球需求和供給,使許多品牌廠減少2022年訂單量,包括蘋果、三星等,其中,蘋果的衝擊相對小,因為其供應鏈控制力強,且多數高階客戶受到通膨等經濟問題影響也較小。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來推出一個結論,就是PC、手機產業在2022年的銷售狀況應該確定是衰退的,因此這一波台股落底反彈時,投資人應有的應對策略,就是持有的相關個股要趁反彈時優先處理。

 

三、晶片產業供過於求的砍單潮來了嗎?

 

全球在疫情期間陷入晶片荒的「衛生紙搶購之亂」,但在業者卯起來拚擴產情況下,產能將於2023年開始放量。

 

但英媒《經濟學人》最新提出「晶片業榮景恐陷超大型破滅」示警引發了市場熱議,全球科技業的供應鏈問題是否在逆轉成「需求消退」問題,變成供過於求的砍單潮了嗎?

 

隨著對晶片產業低迷的擔憂重擊了晶片股,費城半導體指數 2022年以來已下跌 35%,遠遠超過標準普爾 500指數 19%的跌幅。

 

(一)需求消退問題:全球晶片業剉哩等?

 

就像在新冠疫情封鎖之前緊張的購物者在超市搶購衛生紙一樣,消費電子製造商在疫情期間大量儲存了電腦晶片,以「預防晶片斷鏈」。

直到近期他們才驚然發覺:『為什麼我有這麼多庫存?』」

因此,製造商開始消耗用倉庫中的晶片而不是購買新的晶片,並取消訂單。

 

6月底,記憶晶片公司美光科技 (MU-US) 表示市場逆轉讓美光措手不及,據美光預估,本季營收將達 72億美元 (上下浮動 4億美元),季減幅達17%;美光科技承認將進行減產,而且這種趨勢正在漫延。

 

IC Insights指出,在傳統旺季期間,營收出現如此陡峭的季減幅度,等同示警第三季旺季記憶體市場需求恐極度疲弱。

 

近期,《經濟學人》以「晶片製造商在經歷了渦輪增壓式的榮景,是否會陷入超大規模的蕭條?」為題撰文,稱晶片的「供不應求」已經反轉為「供應過剩」。顯示疫後全球科技業的供應鏈問題正在迅速轉變為需求消退問題,未來恐變成供過於求。

 

摩根士丹利也強調,隨著供應鏈的緩解,交貨時間正在縮短,隨著需求達到顛峰值後回落,晶片廠商的議價權正在削弱。包括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和消費硬件需求的急劇下降,有可能導致供應出現過剩危機。

 

而且,集裝箱交通堵塞正在緩解,停泊在美國港口等待卸貨的船隻數量,港口擁堵指數已從2021年10月920萬標準箱的高點,降至4月初的8.83萬標準箱。而全球集裝箱運價也從2021年9月後開始回落,此後下降了13%,主要是由於從大陸到美國的主要海上通道:跨太平洋東行航線的運價下降。

 

依財聯社報導,半導體產業的交貨期正逐季縮短。預估模擬晶片、微控制器(MCU)、電力功率晶片、FPGA 晶片、網路晶片等汽車、伺服器領域的短缺零部件,交貨期將從上季的 40-50周,逐季減少3-5周,第4季將縮減至30周。若季度交貨期縮減速度比預期快,則轉折點確立。

 

值得關注的是,市場對晶片的需求比預期消退得更快,尤其是個人電腦(PC)市場,其占總體晶片需求約30%, IDC 數據顯示,今年全球 PC 出貨量將下降8%;此外,占總體晶片需求約20%左右的智慧型手機銷量預計也將下降,大陸這個全球最大手機市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今年4月比去年同期下降了三分之一,如果全球經濟陷入衰退,電腦和手機市場的萎縮將會加劇;而占總體晶片需求大約一成的數據中心與汽車業,統計過去連續幾季汽車晶片出貨量都比預期高出40%左右,面臨供過於求危機。

 

上述這些現象最終將導致「長鞭效應」,因為許多科技產品的滯銷訂單已經被填補,但消費者的需求很可能正在冷卻。總而言之,在整個2022年,科技行業的許多部分可能會變成供過於求的問題。

 

(二)擴產問題:

 

過去兩年全球晶片荒問題嚴重,隨著廠商積極擴產、擴廠,加上消費性電子需求趨緩,晶片業市場出現供過於求的雜音,週刊經濟學人示警,全球景氣出現下墜風險,晶片業榮景恐破滅,景氣出現反轉,但現在記憶體需求萎縮、成熟毛利下降,先進還是繼續燒錢……。

 

■成熟製程產能過剩是近期業界一大擔憂

 

台積電積極在海外擴產,除了在美、日蓋新廠外,近期再傳出新加坡官方有意邀請台積電在當地增設廠區,台灣廠區等擴產計劃也如火如荼進行中。

因此,2023年晶圓代工新產能陸續開出,預估2024、2025年來到量產高峰,台積電再新增擴產計畫,恐拉高產能閒置風險,屆時需求若未如預期,恐怕不只是產能過剩,甚至擴大為海嘯等級。

 

外資大摩警告,除了台積電之外,所有晶圓代工廠的下半年的產能利用率都會下降,客戶可能違反長期協議並削減晶圓訂單,或者出現晶片庫存被註銷的狀況。

因為,大多數行業的庫存水平,已經高於供應鏈危機前的長期平均水平。

 

■2022年台灣晶圓代工產能占全球近半,2023年估降至44%

 

研調機構TrendForce表示,2022年台灣占全球晶圓代工12吋產能超過5成,先進製程 (16nm 及以下) 市占更高達61%,但在全球擴產趨勢下,預估2025年台灣本地晶圓代工產能市占將略為下降至44%。

 

TrendForce指出,目前8吋及12吋廠以台灣擁24座廠為大宗,其次依序為中國、韓國、及美國。

然而,從 2021年後的新建廠計劃來看,新廠數量台灣仍占最多,包含6座新廠正進行中,其次則以中國及美國最積極,分別有4座及3座新廠計畫。

 

TrendForce認為,台廠已宣布於中國、美國、日本、及新加坡等地多項建廠計畫,加上各國晶圓廠也積極擴產,使2025年台灣晶圓代工產能市占略為下降。

 

(三)庫存去化問題:晶片產業供過於求的砍單潮來了嗎?

 

陸媒《財聯社》從庫存分析,由於產業存在重複下單情形,預估2022年一季度庫存季增11%,庫存天數從上季的53天增加至63天。

 

由於產業存在重複下單的情況,未來全球邏輯晶片庫存月數可能超過合理水準。2021年底庫存不到 3.5個月,全球合理庫存為 4個月,中國為 5個月,目前中國已達 6.5個月。

 

■中芯國際罕見示警:砍單潮恐怕才剛開始?

 

中芯國際執行長趙海軍針對消費性電子需求下滑發表看法,「許多智慧型手機、個人電腦和家電廠商在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有業務,來自俄烏市場的收入現在已經消失了,加上大陸爆發新冠疫情,在當地的市場銷售也下降。」

趙海軍也提到,中芯目前還看不到這些領域的下跌趨勢結束,預估今年至少有2億支智慧手機的銷量消失,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手機製造商。

 

中芯國際示警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驟減2億支後,引發市場震撼熱議,沒想到分析師郭明錤也支持類似看法,他認為,「中芯的說法與我先前曾說,大陸主要Android品牌手機將減少1.7億的說法相同,只是中芯的數字還加上蘋果與三星的出貨量。」

不僅如此,郭明錤也警告,如果通膨未能獲得改善,這一波訂單縮減潮恐怕才剛開始,未來影響範圍不限於智慧手機。

 

話說回來,供過於求這件事情,以晶圓代工產能為例,在 2023年之前,全球共計有29座晶圓廠的產能會新開出,這些新產能每年的晶圓生產數量大約是1.1個台積電產量,以目前台積電官方公告的產能1200萬片/年來說,2023年後每年會有1320萬片/年產出,那麼若是以手機來說,一片晶圓大約可切割出 600個晶片供手機用,所以1320萬X 600=79.2 億,以過去幾年手機銷售高峰逾 12億支/年來算,大約是 6~7年的供給量,這樣大家應該就有個概念了。

 

■美國半導體公司股價跌破前波低點的啓示

 

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表示,他最近觀察到美國英特爾、美光以及德州儀器三家半導體公司股價都跌破前波低點。他示警,Notebook、LCD TV、手機需求不好,弱應用半導體庫存大增,市場老早就知道了,破底的含義應該不只這些。

 

隨著全球消費性電子商品銷量下滑,全球半導體產業掀起「砍單潮」,受此利空消息影響,除了美國多家企業股價紛紛破底外,大陸多家半導體企業2022年以來股價也一路下滑,包括國科微、晶豐明源、匯頂科技、韋爾股份等股價都腰斬。上述現況暗示,2022下半年,產能過剩將是影響半導體業的主軸。

 

隨著晶片不斷跌價,SIG半導體分析師 Christopher Rolland 7/13 日調降英特爾、Nvidia、AMD三家股票的目標價。

 

花旗集團分析師也認為:這將是半導體行業至少1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因為這 10 年來不曾見到這三方面──估值過高、庫存建立過度,以及經濟衰退並存,美國晶片股年底前至少再跌15%,之後才能迎來好轉。

 

■台灣前五大半導體廠6月營收也不妙,產業景氣現反轉訊號

 

研調機構 IC Insights最新報告指出,記憶體大廠美光 (MU-US) 本季財測遠不如預期,儼然是「礦坑裡的金絲雀」,台灣前十大半導體廠 6月營收大多呈現月減也是警訊,半導體產業景氣反轉訊號越來越明顯。

 

而台灣半導體廠6月營收也出現警訊,《日本經濟新聞》7/13 日報導,供應半導體給全球大型科技廠商的台灣製造商,成長腳步開始放緩,6 月五家主要廠商營收合計只比去年同期增加19%,和1到 5月期間的年增3到4成多相比,成績明顯遜色不少。原因方面,受到通膨和中國經濟減速影響,造成智慧型手機和電腦用途的晶片需求滑落。

《日本經濟新聞》提到的五家台灣主要製造商,包括台積電 (2330-TW)、聯電 (2303-TW)、南亞科 (2408-TW)、日月光投控 (3711-TW) 和聯發科 (2454-TW)。這五家公司6月營收合計達新台幣3,149億元。

(四)普丁反擊下重手,又猛踩晶片業內最怕的痛點

 

俄羅斯與烏克蘭是全球惰性氣體的主要出口國,俄羅斯的惰性氣體產量占全球的3成,烏克蘭則占另外的6成左右,俄烏戰爭2月爆發後,烏克蘭馬立波(Mariupol)與敖德薩(Odesa)的相關工廠都已經暫停運作,當時就引發市場對於惰性氣體缺貨的擔憂。

 

而惰性氣體中的氖氣又是晶片製造的重要成分,沒想到6月再傳出俄羅斯將在2022年底前限制惰性氣體出口,以加強其市場地位。事實上,俄羅斯此舉動可能影響全球晶片業的生產,增加供應鏈受到干擾的程度,未來俄羅斯將持續調控惰性氣體的產能,以搏得全球供應鏈的話語權,並為俄羅斯帶來國際競爭力。

 

四、科技股面臨高股價、高本益比的估值修正,已接近尾聲了嗎?

 

高通膨逼迫美國聯準會更激進升息,市場預估聯準會2022年恐將升息9-10碼,並將加速縮表,此已令部分投資人越來越擔心高通膨將造成歐洲經濟、或是美國經濟成長進一步放緩的可能性。

 

■美股本益比降至5年來平均值,是否就是存股好時機嗎?

 

近期美股下跌,本益比拉回至22倍,接近5年平均值水準,是否是先掌握存股好時機嗎?

 

回顧過去 70年戰爭對美股的影響,戰爭發生後一個月上漲機率50%,平均漲幅 1.3%,戰爭12個月後上漲機率提高到75%,平均漲幅8.6%,而這次呢?

 

先想想,普丁或拜登誰願意先認輸?

若有人願意先認輸,油價才能控制住?

亦即,關鍵在油價,Fed的緊縮政策才能制住CPI蠢動?

若油價無力壓制,Fed也只能不斷升息,而美股估值也只能不斷下修,不排除出現技術性鈍化—超跌、再超跌。

 

■台股本益比雖偏低,但IC設計業者正承受著「價格疫情前、成本疫情後」的雙重壓力

 

台股短期受美股影響,短線跌深,觀察 CNN Money 的「恐懼與貪婪指數(Fear& Greed Index)」6月底已來到 15,顯示市場進入極度恐慌,有機會展開跌深反彈行情。

 

台股目前最低本益比幾乎是5年平均值2倍標準差之下,來到 11倍附近,位於相對低點,投資人是否可趁本益比回落到長期低檔位置,分批佈局台股?

 

答案亦在油價,若Fed的緊縮政策能制住CPI蠢動,Fed就不須不斷升息,而美股估值也才能落底,而台股才能出現止跌。

 

如果全球通膨未見降溫,Fed的緊縮政策不斷打擊消費能力,終端品牌將持續向供應鏈砍單,降價潮將會從原本以消費相關 IC為主如驅動IC、CIS 等,開始加速蔓延到MCU、MOSFET等晶片,廠商面臨庫存調整暴風圈逐步擴大,由於售價已經開始逐步調降,但晶圓成本仍維持高檔,很多消費電子業者將承受著「售價疫情前、成本疫情後」的雙重壓力,股動自然抬不起頊。

 

■美企2022年股票回購規模創歷史新高,有助籌碼沈澱!

 

近期美股震盪,許多美國大型企業為穩住股價,回購大量股票,期望在投資情緒惡化之際,穩定投資人信心。數據顯示,美企今年迄今股票回購規模創下新高。

 

高盛最新的數據顯示,今年迄今美國企業核准實行新庫藏股計畫的金額已達到 3,190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 2,67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顯示企業在自家股價下跌時,加速買回大量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股票回購的作用通常是支撐公司的股價,並提振投資人需求,特別是在股價出現下跌之後,能夠以更低的價格買入。

 

另一方面,在市場持續消化通膨壓力和供應鏈困境,並且企業獲利成長預期放緩之際,實行庫藏股計畫有助於減少在外流通股數量,在維持收益的情況下,提升每股盈餘 (EPS),並為股價帶來支撐。

 

五、外資積極回補台積電,才能有利台股落底?

 

■半導體景氣前景仍不明朗,而台灣晶片廠砸2.4兆投資?

 

事實上,目前半導體景氣前景不明朗,很多科技業者股價跌跌不休。

例如全球最大的記憶體晶片生產國南韓,根據官方公布數據,該國5月晶片庫存年增加53.4%,創下逾四年來最大增幅,而半導體的出貨量與產量也放緩,顯示由於全球對電子用品買氣趨緩,記憶體晶片需求已明顯降溫。

 

再根據美國財經媒體報導,南韓半導體庫存自去年10月以來持續增加,南韓統計局表示,5月全國晶片庫存較一年前暴增53.4%,創下2018年3月以來最大增幅;至於5月半導體出貨則年成長8.9%,是2019年10月以來首度低於雙位數成長,產量也僅成長24.3%,是2021年2月以來最小增幅。

 

當全球半導體產業前景面臨供過於求疑慮時,宏碁董事長兼執行長陳俊聖警告說,台灣預計要蓋20座12吋晶圓廠,總投資金額超過政府一年總預算2兆,如果產業出現反轉,產能利用率無法提升,恐怕會動搖國本。

 

陳俊聖7/13日受訪時認為,消費電子產業,受到長鞭效應影響,已出現「下冷、中溫、上熱」的狀況,宏碁身處產業下游,已經看到終端需求轉變。

 

儘管如此,陳俊聖仍看好台積電,主要是其擁有先進製程的技術優勢,但他提醒,其他晶片廠沒有這種優勢就會比較辛苦。

 

■台積電2022上半年遭外資調節80多萬張,波段跌幅37%

 

由於美國CPI超預期,通膨居高不下,引發美股四大指數全面重挫,台積電 (2330-TW)今年以來,也遭外資累計大賣80多萬張。

 

儘管台積電對今年營運仍樂觀,預期營收可成長30%,但仍難敵外資提款,股價自今年1月高點688元,跌到7月5日盤中最低433元,短短6個月時間,波段跌幅37%;尤其DigiTimes報導,因庫存水位過高,台積電三大客戶包括蘋果、超微(AMD)和輝達(NVIDIA)也下修訂單。

 

半導體業者透露,台積電遭3大客戶下修訂單,首先蘋果iPhone新機出貨目標暴減10%;再者因PC庫存過高,超微大砍7奈米與6奈米製程訂單約2萬片左右,時間點落在第4季至明年首季;輝達原本9月推出台積電5奈米新品,但因挖礦熱潮退燒,傳出輝達延後1季拉貨。面對三大客戶是否調整訂單,台積電未來營收展望的雜音已浮現。

 

■主權基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全球國際級的主權基金,2022年都在賠錢,很多主權基金殺出尚有賺錢的台積電 (2330-TW) 持股,來填補財務漏洞。

 

例如,全球規模最大1.4兆美元的挪威主權基金,依據2021年上半年持股前五大,都是美股大型科技股,分別為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臉書,但2022年都跌勢不輕,台積電做為挪威基金第七大持股,因跌幅較小,反而成為提款對象。

 

挪威基金在2020年疫情逢低加碼台積電,當時台積電最低235.5元,推測挪威基金持有台積電大賺一倍,即使現在跌到433元,怎麼賣,都怎麼賺。

所以整體外資2022年來共計賣超台積電80多萬張,佔了外資今年來賣超9,800 多億元的近半。

 

另外,挪威基金也鍾情 11檔金融股,開發金 (2883-TW)、永豐金 (2890-TW)、台新金 (2887-TW)、第一金 (2892-TW)、合庫金 (5880-TW) 等持股超過 15萬張。

在防疫保單風波前,金融股具有升息抗通膨題材,股價今年來曾正報酬,但最近多家金控公司遭遇防疫保單、俄羅斯債券風波衝擊,績效逆轉直下,外資持股信心也受衝擊,而進一步補跌,可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六、跋尾—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過去幾個月,俄烏戰爭加劇了物價壓力。

面對Fed打通膨、貨幣政策緊縮的挑戰,導致投資人對經濟衰退十分擔憂,不只拋售短天期債券\買長債抗戰,造成殖利率倒掛,也導致美股估值不斷下修。

 

世界銀行表示,其已將2022年的全球年度經濟成長預測從4.1% 調降至3.2%。

 

而全球晶片荒問題也反轉變成需求消退問題,隨著產能逐漸開出、消費者需求卻下滑,近日市場對「未來幾十年是半導體產業的黃金時代」的看法已出現疑慮?此時,我們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投資思維?

 

■疫後消費模式轉向服務型消費?

 

沃爾瑪 (WMT-US) 近期被堆積如山的庫存逼得降價促銷了,但此舉可能令沃爾瑪的利潤率因而下修。

另大型零售商目標百貨 (Target) (TGT-US),同樣也面臨成堆的庫存而不得不降價出清,而清倉也可能會影響其利潤率。

 

這些零售業者將庫存過高歸咎於多種因素,包括預防性訂購過多、季節性商品購買太晚、疫情後消費模式轉向服務型、而非實體物品等。

 

■科技業去化庫存之冰風暴!

 

近期電子股價紛紛創波段新低,此種景氣循環股,股價最忌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中就大跌一段,若套牢在高點,要很久、很久才會回來故鄉。

 

就短線來看,通膨與經濟放緩疑慮持續衝擊電子業需求,晶片需求放緩、外資掀電子降評潮,智慧手機、PC與NB、伺服器全產品線出貨遭下修,影響所及,不但相關零組件供應鏈受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營收也難以倖免,科技業下半年正遭逢「去化庫存」之必要之痛!

 

例如美銀證券最近一口氣調低智慧機、伺服器2022~2023年出貨量預期,最新估計顯示,受制於Android陣營智慧機與大陸市場需求不振,全球智慧機2022年出貨量將年減10%,2023年也僅能年增1%;伺服器方面,考量下半年總體經濟高度不確定性,將全球伺服器2022~2023年出貨年增率從5~8%,下修至僅年增2~5%。

 

值得注意的是,美銀證券依據升息、地緣政治與消費終端需求疲軟等理由,也將全球半導體產業2023年營收預期,從年增5%,大幅調整為年減4%。

亦即市場對「未來幾十年是半導體產業的黃金時代」的看法已出現疑慮?

 

■Q2美股財報季起跑前的預警

 

1、美股Q2財報季7月揭開序幕,據標普全球市場財智 (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 資料顯示,截至7/11日,標普 500 企業每股淨利 (EPS) 增長預期升至5.5%,高於一個月前的5.3%。其中,前18 家企業獲利都將優於預期,按市值計算權重最大的幾家公司均名列前矛。

儘管如此,第二季獲利表現僅低空過關的企業,恐拖累整體獲利增長,使美企獲利增速創下2020年第四季以來最慢。若企業獲利表現令人失望,美股很可能失去最後一項支撐因素。

 

2、強勢美元恐對第二季企業獲利帶來意想不到的阻力。

整體來看,美國企業約三成的營收來自海外,強勢美元代表許多大型跨國公司的獲利將因為匯率而產生匯兌損失,避險成本也越來越高,尤其當企業早已深陷在成本通膨和需求放緩等壓力之中。

 

3、利潤空間遭壓縮

企業獲利面臨的另一項潛在威脅為利潤空間遭到壓縮,這在通膨急遽攀升的時期較難以避免。

 

高盛 (Goldman Sachs) 分析師團隊指出,受通膨提振,第二季標普 500企業營收估年增15%,但更高的投入成本恐使利潤率縮水至12.2%。更重要的是,若排除能源業239%的營收增長,今年企業利潤恐將萎縮3%。

 

4、企業獲利難超2021年(YOY衰退)?

正如瑞信 (Credit Suisse) 策略師 Jonathan Golub 所說,隨著全球經濟開始重新開放並加速增長,企業獲利在去年第二季出現驚人反彈。FactSet 數據顯示,2021 年標普 500 指數企業 EPS 年增率高達 90% 以上。

 

然而,去年第二季的強勁表現,代表今年美股企業獲利恐因高基期而面臨挑戰,尤其市場預期第二季企業 EPS 增長率僅為 5%。

 

5、2023年衰退風險更大?

據花旗發布報告,預計下半年的美國經濟將更加穩健,但衰退風險有可能發生在 2023年。

 

不過,若第二季財報如花旗料想般具有彈性,則有望在短期內帶動美股先反彈,花旗並稱,一年多前開始飆升的通膨可能有助於刺激獲利,因為企業可對產品和服務採取更高的定價策略。

 

■   Sell in July and go away?

 

2022年跌至7/12日,外資累積大賣超台幣約9677億元,賣超數字直逼1兆元大關,指數更跌掉4268點,已經完全吐光2021年大漲3486點的漲幅,而加上大戶、中實戶上半年也不斷退出市場,台股散戶投資人信心崩潰。

因此台股7/12日創下13928點「新低價」,同時大盤出現近年「新低量」,顯示許多股民已經傷痕累累、失去投資信心,為避免恐慌性賣壓助長空頭氣焰,迫使國安基金大甩尾,決議進場護盤。

 

但是,此舉寫下國安基金首次在萬點之上授權進場,尤其目前台股離10年線尚有一段距離,這次罕見的在 10年線之上就宣布護盤,是否有不可告人秘密,可進一步觀察?且屆時國安基金能否全身而退,著實備受市場關注?

 

事實上,國安基金授權進場,並不是台股萬靈丹或是金鐘罩,其護盤至少是一季或半年以上的長期抗戰,以近4次的護盤天數,分別是2008年90天、2011年120天、2015年232天、2020年207天,尤其國際通膨、經濟情勢仍是險惡,護盤只能減少緩衝震盪的幅度,而不是上漲的絕對保證,所以心態上必須正確,才可以做出正確的投資操作決策。

 

當然,台股上市櫃公司5月營收達3.48兆元,為同期最佳;6月台股本益比10.86倍及殖利率4.93%,相較各主要股市為佳,近期股市下跌走勢,更凸顯低本益比及高殖利率優勢,提高台股投資價值。因此在台股從2022年1月最高18,619點下修到近期低點13,928點,大跌4,691點後,Sell in July and go away,並非是理性、正確的投資操作決策。

 

■為了選戰,11月前CPI必然回穩

 

美國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數據高9.1%,該數據可能會強化聯準會鷹派立場,在7月26日FOMC會議上升息3 碼。目前,根據CME的FedWatch工具顯示,聯邦基金利率期貨交易員認為7月份升息3碼的可能性超過90%。

 

至於多數人的疑問就是,6月CPI破表了該怎麼辦?

唯一慶幸的是,6月CPI 數據已過時,而7月能源價格大幅下跌,7月CPI預計會進一步下跌;但縱使7月CPI會下滑,仍是高檔徘徊,因此9月FOMC會議後仍可能再升息3碼,那時應該就是最後的利空趕底,屆時靜待落底訊號出現即可展開一波中級反彈。

 

為了對抗通膨,全球主要央行接連加入升息循環隊伍;加上拜登政府為應對40年來最嚴重通膨危機,正考慮取消部分對中國商品課徵的關稅,以減輕美國消費者購買家用日常產品的負擔;而拜登也跑了一趟沙烏地,賠了老臉,去跟沙爾曼「碰拳」。

 

尤其,老美11月有期中選舉,據施羅德投信根據美銀經理人調查報告指出,當通膨率低於4%,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達30萬、標普500指數跌破3500情況下,聯準會就可能「由鷹轉鴿」。

 

相對台灣年底也有九合一選舉,而台股國安基金已入局了,雖上攻不足、但防禦游刃有餘。且在股市大幅修正後,只要耐心等待升息對市場心理、實質影響淡化後,在美股、台股的本益比回復合理的價值後,買盤自然回籠助功。

 

■抓住長線典範移轉中的投資新商機

 

就長線來看,當世界將從第二代科技Web 2.0過渡到第三代科技Web 3.0,在世代交替中,一些大型網路科技巨頭正面臨一系列的挑戰,並進入重要的轉型升級階段,像是 Meta(FB-US) 、Alphabet(GOOGL-US)、阿里巴巴、騰訊和滴滴 (DIDI-US)等等,因為他們正遭受多項監管問題的困擾,包含規模經濟以及巨大的政治和社會壓力。

 

而從過往的歷史經驗來看,每個世代只有一兩家公司真正能熬過轉型期,例如微軟 (MSFT-US) 就是唯一從第一代科技順利轉型到第二代科技的大型科技公司,且成為獨霸業界成領導者。總之,在每世代的大回檔,現在所面對的威脅,相對也是未來典範移轉中的投資新機會。值得我們進一步去關注!

 

台積電 (2330-TW) 劉德音近期投書美國商業雜誌財星(Fortune)撰文寫道,35年前台積電首創的純晶圓代工模式誕生,幫助半導體產業大規模降低成本,企業將晶圓生產外包給代工廠,可以讓公司將資源集中在最終產品,使得無晶圓廠的IC設計行業蓬勃發展,遠距工作、線上學習、共享經濟和娛樂串流媒體風潮,也彰顯半導體無處不在的現象。

 

劉德音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帶來的封鎖,成為技術創新的轉折點,數位化需求在短短1年內增加超越過去10年的總和,半導體的需求也大幅提升。

劉德音提到,為了跟上網路與通訊的需求,高效能運算(HPC)變得至關重要,並且呈現爆炸式成長,已經超越智慧型手機成為產業的成長動力。

 

不僅如此,劉德音認為,接下來的50年,可能會使用VR/AR作為世界互動的主要方式,但目前的VR/AR裝置平均重量超過1磅,電池壽命也不到3個小時,最重要的是價格相當昂貴,若要達到與智慧型手機相同的普及水準,VR/AR裝置的技術需要提升100倍以上,而這只能透過半導體技術的進步來實現。

 

劉德音表示,未來幾十年將是半導體產業的黃金時代。回首來時路,劉德音認為,過去的50年裡,半導體技術發展就像是在隧道裡行走,前進的道路很明確,就是縮小電晶體。

 

劉德音說,而現在我們正接近隧道的出口,隧道之外有更多的可能性,從材料到架構的創新都會使新的路徑成為可能,並定義新的目的地,我們不再受隧道的限制,擁有無限的創新空間。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留言列表(93条)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