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O聯盟」的AI圈錢術(二)
2home.co 楊惟婷
目前AI產業是否出現泡沫,各方看法分歧?
由於OpenAI及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持續描繪AI未來願景,而全球八大雲端服務業者(CSP)亦願意為佈置「算力」買單、加速擴建資料中心。
尤其,黃仁勳指出,兆級參數模型正推動資料中心轉型為「AI 工廠」,顯示AI產業仍處高速擴張階段,因此也支撐現階段美國經濟成長(美股)的動能。
但是,美國長期經濟成長的動能,向來以消費支出做為推升GDP成長主力。
但川普關稅政策打擊了民眾消費能力,因此2025年美國經濟成長的動能轉由科技巨頭對生成式AI 大模型及算力基礎設施的投資做為推升GDP成長主力。
例如2025年上半年,企業 AI支出對 GDP增長貢獻,甚至超過所有消費支出總和。只是,目前AI 投入與實際收入差距仍巨大,AI產業獲利仍未落地前,泡沬化隱憂仍在?
目前AI「算力」投入規模愈來愈大,但對未來消費支出剌激仍是未知數,亦即,美國經濟目前是走在鋼索上。
未來,若 AI「算力」過度投資致泡沫破裂,將可能導致美國經濟整體支出下降、就業流失、經濟增長放緩,甚至引發衰退或金融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20 世紀 90年代網路泡沫亦曾引發大量投資失衡,許多企業燒錢、卻無實際成果,使標普 500指數在 2000年至 2002年間下跌近 50%。
雖然最終網路確實改變現代經濟格局,但這也使當時大量投資者血本無歸,而相較之下,目前AI 泡沫規模更大,若最後審判日來臨,當下韭菜們撐得過嗎?
五、美國國運將繫於OpenAI的一場豪賭?
■OpenAI尋求投資與債務合作夥伴,以實現1兆美元AI技術發展目標
由於,OpenAI的資本支出遠高於收入,讓包括微軟 (MSFT-US) 在內的一些投資者保持觀望態度。最新報告顯示,OpenAI在2025年上半年約創造43億美元收入,但同時錄得135億美元虧損。
因此OpenAI制定一項為期五年的計畫,旨在實現其承諾投入超過1兆美元,以擴展其 AI 基礎設施發展目標。
例如OpenAI與甲骨文 (ORCL-US)、輝達 (NVDA-US)、超微半導體 (AMD-US) 以及博通 (AVGO-US) 合作佈置26吉瓦的「算力」基礎設施,預計在未來五年內成本可能超過 1兆美元。
同時,OpenAI 正依據這個五年計畫,積極提供更多客製化AI產品以開發新的收入來源、尋求投資與債務合作夥伴,並計劃進行更多融資,以支持其長期發展。
但OpenAI 為何會如此不惜血本地豪賭?
答案在於 AI大模型的競爭已進入“紅海”領域。
曾經,ChatGPT 憑借技術創新獨步江湖,但如今,Transformer架構的普及、開源社區的算法共享、數據預處理的標準化,讓大模型的性能差距迅速縮小。
無論是 Google的Gemini、Meta的 Llama,還是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字節跳動等中國業者,技術壁壘正在被逐步瓦解。
大語言模型參數從百億到兆,性能提升的邊際效益卻在下降,單純靠「演算法」創新已不足以維持領先。在這種背景下,OpenAI 選擇了一條“以「算力」取勝”的道路:通過「算力」資源壟斷,想構築競爭對手難以逾越的壁壘。
目前OpenAI 的“戰船”雖氣勢磅礡,卻並非無敵。
世仇馬斯克的 Grok和 Anthropic的 Claude正從不同方向發起“火攻”。
例如Grok,xAI的這匹黑馬背靠 X平台的海量用戶和實時數據流,堪稱一個“情報之王”。X平台每天生成數億條帖子,涵蓋全球熱點、用戶情緒和社會動態,Grok通過深度整合這些數據,能提供實時、完好理解的回答。相比之下,ChatGPT 的靜態數據集顯得有些“老學究”,在實時性和“辣味”回答上稍遜一籌。
而Grok 的另一個殺手鐧是其與xAI生態的協同,比如與 SpaceX 和 Tesla 的數據聯動,賦予了它在跨領域任務中的獨特優勢。
另一個競爭對手Claude則在企業市場殺出一條血路。
9 /24日,微軟將Claude引入Microsoft 365 Copilot,直接切入辦公場景,如文檔生成、數據分析和團隊協作。
Claude 以安全性和價值對齊見長,強調 AI的可控性和道德性,特別討好那些對數據隱私和合規性要求苛刻的企業客戶。再加上微軟的生態加持,讓Claude 在企業市場的滲透力直壓ChatGPT。
因而, OpenAI 若不能在技術創新和用戶體驗上持續領先,資源堆砌可能淪為“面子工程”。
■奧特曼正在打造一個「大到不能倒」的「AI新財閥」?
OpenAI三年前靠旗下聊天機器人 ChatGPT 的問世,點燃了 AI 浪潮,也建立自己在 AI 熱潮中的地位。
目前OpenAI執行長奧特曼正在採取大膽的建置AI算力的「鈔能力」高門檻戰略,以建設「星際之門」算力中心,他左綁輝達 (NVDA-US) 、右架AMD(AMD-US) 等關鍵晶片供應商,建立「交叉持股」關係,將OpenAI的圓夢與整個 AI產業鏈的命運深度綁定。
這項策略不僅OpenAI鞏固巨大的算力基礎設施供給,更暗示著透過科技巨頭的「聯姻」關係,這種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的深度綁定,將塑造一個「大到不能倒」的「AI新財閥」企業帝國。亦即,美國未來國運將繫於OpenAI的一場豪賭?
OpenAI為建設「星際之門」,利用自身對算力晶片的巨大需求作為籌碼,去交易晶片供應商的深度戰略綁定和資金支持。這種「晶片聯姻」模式,本質上是一份長期客戶採購合意書(MOU):即OpenAI 承諾將大批量採購高端晶片,而供應商獲得穩定的未來收入保障想像,並透過股權交易,將利益共同化,最終並由資本市場的韭菜買單。
1、OpenAI與輝達的合作模式:
OpenAI透過出售自身股權獲得現金流。作為深化合作,輝達將隨著時間推移,購入高達1,000億美元的OpenAI股份,從而交換OpenAI的AI「晶片訂單」。
2、OpenAI與AMD 的合作模式:
由AMD向OpenAI提供一份認股權證。若 OpenAI滿足特定的業績目標,有權以極低的成本,獲得 AMD公司 10%的股份。假設未來 AMD股價達到600 美元,這筆潛在股權價值將高達 960億美元。
OpenAI這項「深度捆綁」戰略,透過交叉持股來鞏固供應鏈,將形成盤根錯節的「AI 利益共同體」關係網,目標是打造全球最大規模的AI資料中心網絡,為ChatGPT的訓練和推理提供了海量雲計算支持,其「AI新財閥」模式最終可能是雙贏、也可能是雙輸?
■OpenA自由現金流「嚴重」為負,若發生資金斷鏈,恐出現骨牌效應!
在OpenAI這場「買、買、買」背後,市場最關切的問題是,OpenAI 在2025年料將虧損約 100億美元,它將如何能支撐其巨大資本開支?
目前OpenA自由現金流「嚴重」為負,卻同時大舉資本支出,因此OpenAI需要錢才能讓這齣AI戲碼繼續演下去。OpenAI乃使出「訂單換股權模式」:即把供應商綁成「債務共同體」!
OpenAI 的融資策略,是利用「瘋狂願景」與「說服力」,將供應商命運與自身深度綁定,讓錢的問題「共同分攤解決」。
OpenAI 的「金融煉金術」,是透過其與晶片廠商的業務合作,表面是購買GPU晶片,實則是用發行股權交換,供應商又透過業務增加提昇估值、拉抬股價上漲,而OpenAI也透過潛在股權估值上升與採購成本抵消,近乎獲得了「免費」算力。但這種「股權換採購」模式,將硬體銷售轉化為股權綁定,使股權的長期估值提昇,最終透過股價上升,轉嫁給資本市場的韭菜買單。
但OpenAI這精巧「循環交易」設計,若計入與輝達共建資料中心、「星際之門」專案等未來資本承諾,OpenAI 2026年總資金需求將飆升至約 1140億美元,其中 75%依賴外部股權與債務融資,自身收入僅佔17%。即便以目前營運成本,2026年的基礎設施開支也需要 350億美元,遠超過每年約 130億美元的收入。
這資金缺口仍是隱憂,若發生斷鏈,恐出現骨牌效應!
■OpenAI「連環船」奇計,將稱霸AI產業、或火燒「連環船」?
就像三國時代曹操玩過的把戲,將所有戰船綁在一起、成了超級戰艦!
如今OpenAI揮舞著天價支票,綁定Oracle、NVIDIA、AMD。一旦下好離手,即同生共死。
人工智慧 (AI) 的「算力」競賽戰場如火如荼,OpenAI又將這場「資源整合」的大戰推到了全新高度。OpenAI 揮舞巨額支票,聯合甲骨文 (ORCL-US)、輝達(NVDA-US)、AMD(AMD-US),甚至將博通 (AVGO-US)的產能悉數收入囊中,宛如曹操將戰船鐵鍊相連,試圖以「鈔能力」高門檻戰略碾壓一切對手。
雖然「算力」資源可以堆砌戰船,但是AI江湖的勝負從來不是「算力」單一維度的較量。用戶體驗、場景適配、技術迭代、生態協同,這些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變量。
回想赤壁之戰,曹操的戰船規模空前,卻因靈活性不足被周瑜的火攻一舉擊潰。OpenAI 的“戰船”若過於依賴「算力」資源優勢,而忽視模型的差異化優化和用戶需求的精准捕捉,恐有翻船之虞。
目前OpenAI的“連環戰船”是一場 all-in 豪賭,試圖用算力、雲端、晶片的鐵鍊,鎖住通往 AGI的未來。然而,在這場豪賭的背後,OpenAI 若過於沉迷於“戰船”的規模,而忽視靈活性和創新性,可能重蹈曹操覆轍,被對手的“火攻”燒得片甲不留。
總之,OpenAI是否能否憑借“連環戰船”稱霸AI產業?或是最終造成火燒「連環船」慘劇?這場“赤壁之戰”的現代演義,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OpenAI這「循環交易」設計若失靈,美國恐爆債務泡沫!
目前OpenAI靠AI顛覆性願景為槓桿,吸引各科技巨頭公司為了避免在 AI軍備競爭中落後,而被迫砸錢,形成整個科技生態投入巨額資源。
更令人咋舌的是 OpenAI 的長期野心。執行長奧特曼向員工透露,目標到 2033 年建成 250GW算力,以現行標準需耗資逾 10兆美元。
但OpenAI 若無法快速實現業務收入、兌現變現利潤承诺,這場豪賭的結果,在 AI 競賽終局到來前,恐其「星際之門」計畫將成為「地獄之門」。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建立AI產業的動能,若過度依賴OpenAI的表現,如果OpenAI失手,市場可能面臨痛苦的債務泡沫調整,同時也將撬動美國國運。
舉例來說,甲骨文 (ORCL-US) 近期發行 180億美元公司債,將用於興建資料中心,以支持與 OpenAI 達成據悉價值 3000億美元的協議。
此外,為 OpenAI提供 AI基建的合作夥伴CoreWeave(CRWV-US)財務槓桿也相當高,淨負債與 EBITDA 比率已達 5.1 倍。
另外,各大雲端巨頭2025年合計將為 AI投資 3800億美元,據Mortonson預測,此數字2026年將升至 7000 億美元以上。而要滿足如此龐大的資本支出,唯一方式就是舉債。亦即,市場可能正在醞釀一個「債務泡沫」。
尤其近期「循環交易」潛藏的風險在於,由於整個 AI 熱潮幾乎全押寶在 OpenAI能否持續砸錢並成功,亦即OpenAI如果跌倒,AI「循環交易」設計也會跟著摔跤。
雖然市場對 AI 的期望非常高:但巨額資金不斷投入資料中心建設,同時正在推動科技巨頭股價,而何時帶來AI 的投資回報,仍然沒有確定的時間表?
跋尾、未來,AI產業可能成也奧特曼、敗也奧特曼!
(一)「循環投資」可能正在醞釀一個「債務泡沫」
■OpenAI撐起1兆美元「循環投資」的 AI狂熱!
近期輝達與OpenAI一連串的錯綜交織合作協議,引發市場這場交易背後,將撐起價值 1兆美元投資的 AI狂熱。
當然,這場合作協議,透過與雲端供應商、AI晶片開發商與新創公司簽署龐大的合作協議,推升三方企業市場估值,也讓這三方企業未來的命運被綁在一起。尤其OpenAI 目前已與輝達、AMD 及甲骨文 (Oracle)(ORCL-US) 簽下 AI 運算合作協議,總金額可能突破 1兆美元。
或許,這些非典型商業模式是應對 AI服務需求暴增的必要之舉。想要支撐 ChatGPT 等產品所需的龐大運算力,必須仰賴「整個產業鏈」的共同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股權換訂單」的內循環模式下,輝達與 AMD 手握訂單,而AI新創公司則能穩定獲得晶片,供需實體存在,因此泡沫風險相對可控。只是,OpenAI目前仍在大量燒錢,現金流為負。
如果一旦AI泡沫破裂,那這些循環交易關係恐仍具骨牌效應。
一些長期研究科技產業的分析師與學者即指出,這現象與網路泡沫時期相似。哈佛甘迺迪學院 AI政策研究員 Paulo Carvao 指出,「1990年代末,許多循環投資圍繞廣告與互相推銷,新創彼此購買服務以誇大成長。如今的 AI企業雖有實際產品與客戶,但支出仍遠超過獲利能力。」
而如今的 AI企業支出規模早已遠超當年網路時代新創。
初期,OpenAI 與其他 AI 公司主要依靠微軟 (Microsoft)(MSFT-US)、亞馬遜 (Amazon)(AMZN-US) 與 Google(GOOGL-US) 等大型科技公司的投資,並購買其雲端服務。
如今,包括馬斯克xAI及奧特曼OpenAI 野心更大。
例如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 (Sam Altman) 表示,他預期公司將投入「數兆美元」建造先進 AI 模型所需的實體基礎設施。這對任何企業來說這都是天文數字,對一家尚未獲利的新創更是艱鉅挑戰。
為達成此目標,OpenAI 計劃依賴創投資金、債務融資,以及與其他企業的創新合作,後者大多數也願意與這家炙手可熱的 AI新創公司掛鉤,以分享光環、助推股價。
未來,AI產業可能成也奧特曼、敗也奧特曼。目前誰也不知道,結果會是哪一個?
■AI算力軍備競賽燒錢速度超過營收10倍,泡沫化陰霾將至?
2025 年,全球AI 「算力」領域資本博弈沸騰,科技巨頭圍繞「算力」基礎設施的競逐不斷加溫,演變為關乎未來的「存亡之戰」。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顧能 (Gartner) 數據,2025年全球 AI 總支出有望突破 1.5 兆美元,中美兩國以近 7成份額領跑,其中美國憑藉技術累積與主要企業佈局佔比超 55%,這是宣示對AI時代「算力」這核心資源的競爭。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也強調,「算力」是 AI兌現承諾的基礎。隨著 AI應用落地,算力需求井噴。
尤其,2025年以來,市場對推理算力的需求激增,主要大廠策略從「重訓練」轉向「訓練 + 推理並行」,此需要為海量用戶端應用儲備算力。
其中以OpenAI 的「供應鏈革命」最具標誌性;
它先與甲骨文簽下 3000億美元 5年期協議,鎖定 4.5GW雲端計算算力,讓這家傳統軟體商變身 AI 基礎設施核心供應商;
又與輝達達成 10年 1000億美元投資協議,部署 10GW算力。
為分散依賴程度,OpenAI 轉向超微半導體,承諾購買 6GW Instinct 晶片用於推理,並獲得超微最多 1.6 億股認股權證 (行使價 0.01 美元),深度綁定利益。
接著,OpenAI 又跟博通合作開發 AI客製化晶片 (ASIC)。OpenAI 負責設計,博通參與開發,目標 2029年前建成 10GW 級自研晶片系統,從「買家」升級為「定義者」。
總計,OpenAI透過「股權綁訂單」合作模式,綁定30.5GW雲端計算算力。
但OpenAI 與輝達、超微的交易被批評為「循環融資」,也就是供應商注資,企業用資金採購其晶片。摩根士丹利警告,產業對 OpenAI 的互相綑綁,一旦資金鏈難以為繼,長期協議的抗風險能力存疑,恐出現骨牌效應,泡沫陰霾隨之浮現。例如OpenAI在 2025年租賃伺服器開支料將達到 160億美元,收入僅130億美元,而2029年開支可能升至 4000億美元,但獲利仍無明確路徑。
此外,雲端運算明星甲骨文雖打算 2026 財年投入 350億美元建造資料中心,卻因部署輝達晶片時營收、利潤不匹配,雲端業務毛利率低於預期,此前股價一度重挫 7%。
可見,當算力從「資源」升級為「戰略武器」,這場競賽已不僅是技術較量,更是資本、生態與風險的博弈。
■甲骨文畫的AI大餅,未來3年自由「現金流」為負?
由於目前甲骨文 GPU租賃業務毛利率僅 16%左右,引發市場對 AI業務獲利能力的擔憂。
近日,甲骨文明確表示,AI 基礎設施業務毛利率到 2030年將升至30%至40% 區間,此評估源自於與OpenAI的龐大訂單儲備。
甲骨文將 2030 財年雲端基礎設施 (OCI 營收預測從1440億美元上調至1660億美元,意味著年複合成長率(CAGR) 高達75%,2025年第一財季末積壓訂單達4550 億美元。
然而,甲骨文並未明確表示,實現其擴張所需的巨額資金從何而來?
亦即甲骨文未揭露資本支出預測,令市場對成本問題充滿疑慮。
但根據 Visible Alpha 預測,甲骨文未來 3 個財年自由現金流將持續為負,2028 年底累計現金消耗近 290億美元,9月發行的 180億美元債券,僅能滿足至 2028年現金需求的約四分之一。
此外,甲骨文要求未來五年營收年複合成長率略超 30%,但甲骨文底氣何在?
根據標普數據顯示,自1990年代以來,甲骨文從未實現過如此成長記錄,是否存在誇大不實疑慮?
另外,摩根大通也提醒,軟體公司執行 4-5 年期指引的記錄,通常並不理想。
亦即甲骨文在產能爬坡、獲利兌現及資本支出等不確定性消除前,市場對其描繪千億美元「大餅」的疑慮,恐難消散。
(二)假如市場不願買單?
由於,2025年美國資料中心建設速度「創歷史新高」,2025年美國經濟成長的動能轉由科技巨頭對生成式AI 大模型及算力基礎設施的投資做為推升GDP成長主力。同時,各科技巨頭皆擴大裁員以控制成本支出,對此,可能進一步壓縮民眾的可支配所得,導致消費力降低。
■大西洋月刊:AI生產力未達預期,過度依賴後果恐非常嚴重!
美國經濟目前陶醉在人工智慧(AI)帶來的生產力提升預期,但現實中這些效益卻尚未完全實現。
《大西洋月刊》警告指出,儘管 AI 在程式設計領域被視為可能取代人類的工具,但智庫「模型評估與威脅研究」(METR)7月對一組經驗豐富的軟體開發者進行測試,隨機分組使用、或不使用 AI 工具完成程式設計任務。
研究前,專家預測 AI可提升約 40%效率;實驗結果顯示,參與者認為 AI只提升約 20%,而實際產出分析更發現,使用 AI 的開發者完成任務的速度,比未使用者還慢了20%。研究發現,AI對實際生產力的提升遠低於預期。
但部分專家仍認為,AI 尚處於「生產力 J 型曲線」初期下降階段:因企業初期部署困難,生產力下降,但最終可能因技術整合而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 AI 在程式設計等領域尚未完全實現生產力,但美國經濟似乎仍受益於 AI帶來的投資熱潮。
數千億美元投入 AI基礎設施,使科技巨頭估值飆升,並支撐股市與實體經濟。然而,企業利潤增長有限,實際就業改善也不明顯。
尤其,過去兩年,Google、亞馬遜、Meta 與微軟的自由現金流下降約 30%。
而新創公司OpenAI 與 Anthropic 收入雖增長迅速,但仍未盈利,估值遠超實際收入。
更重要的是,生成式AI 引發的投資熱潮,使美國經濟目前在某種程度上高度依賴這項技術帶動投資。
然而,除了股價外,這些科技公司在其他方面增長有限,目前AI 投入與實際收入差距仍巨大。
《大西洋月刊》指出,投資者對巨額投入抱高度期望,但若信念破滅,可能引發大規模股票拋售,造成市場劇烈回調。亦即,依賴越高,未來就可能摔得越重。
■巨額AI「算力」資料中心投資後,很快就必須面對「折舊費用」提列?
當人工智慧 (AI) 投資熱潮掀起之際,值得留意的是,巨額AI「算力」資料中心投資也很快就必須面對折舊費用提列,因此更加質疑超大手筆的 AI 支出是否合理。
據避險基金 Praetorian Capital 創辦人 Harris Kuppy Kupperman粗估提出的見解是:若要支撐目前的資料中心支出,大型科技公司 (hyperscalers) 需要創造 4800億美元的收入,而若要支撐明年的支出,則需高達 1兆美元。
但Kupperman 原本假設資料中心折舊周期為 10年,但他近期發現:「實體資料中心的使用壽命最多只有 3到 10年。冷卻系統、晶片與機櫃設計、電力系統,甚至整體布局的變化,都意味著資料中心建設本身的折舊速度很快。再加上每年或每兩年就會有新款 GPU問世,先前型號幾乎立即過時,因此我應該對整個資本結構使用更快的折舊曲線。」亦即他先前低估了。
根據 Kupperman 的計算,整個產業每個月支出約 300億美元,但目前每個月僅產生超過 10億美元收入。這種收支不匹配令他震驚,而且他還補充一件事:「到 2026 年,將有數百億美元的新資料中心建成,這些中心都需要額外收入來證明存在的合理性。」
Kupperman 說:「鐵路和 AI其實很像,它們都是巨額資本專案,對投資人有巨大的財務影響。就像鐵路一樣,如果 AI的資金減緩,建設也會放慢,當建設停止,AI受益公司的股票將被拋售,財富效應逆轉,消費成長放緩,金融恐慌將反過頭來在整個經濟間擴散。」
因為:「AI 資料中心與鐵路和火車最大不同,在於AI 資料中心幾乎立即過時—幾乎完全遭到減記。資本破壞將非常巨大。」
(三)假如「中國模式」具有更高性價比?
人工智慧引領第四次科技業革命,是當前最火的、最具爆發力的科技賽道。
進入到2026年,AI產業發展的進程,將從追求大語言模型「算力」,轉向實現應用場景的「實用性」。
■中國建置AI算力的「頂層設計 + 垂直創新」的應用生態
而在這場算力晶片「賣方市場」美國主導的競賽中,中國也正走出一條特色路徑。
首先,在政策層面,透過頂層設計,中國以「東數、西算」工程織成全國算力網路,鋪陳8個樞紐節點、10個資料中心集群,涵蓋 14個省份,提供全中國八成智慧算力。由於西部樞紐因地廣人稀、能源豐沛,承擔高能耗模型「訓練」,而東部則聚焦低能耗「推理」,緩解資源錯配。
例如安徽蕪湖「中華數島」即是典型案例—
這座由華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等一批領軍企業營運的 AI資料中心集群,被稱為「中國版星際之門」,既是「東數西算」的關鍵節點,也印證了中國「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協同模式。
在企業端,阿里雲宣布未來三年投入逾人民幣3800億元建設雲端和 AI硬體基礎設施,規模超過過去十年總和。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三大營運商2025年上半年資本支出也合計逾千億元,重點投向算力領域。
另外,在技術層面上,中國企業選擇「性價比」路線。
例如華為、阿里雲加速研發適配大模型的專用晶片,DeepSeek-R1 推理模型僅用512塊輝達 H800晶片、搭配優異的「演算法」便實現高效訓練,對比 GPT-4依賴的 25000張 A100晶片,展現出「高性價比」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頂層設計 + 垂直創新」的生態,有利未來催生醫療、金融、政務等領域的商品化應用,此跟美國由主要科技巨頭主導「高資本投入門檻」的路徑形成差異。
或許,這種中國特色的「頂層設計 + 垂直創新」生態路徑,未來將展現出「高性價比」優勢,有利未來商品化應用。
(四) 笨蛋,問題在「缺電」!
「債務泡沫」、「市場需求」、「高性價比」皆是AI產業發展必須保持謹慎態度的四個理由之三。而最後一個瓶頸是「電力足夠」嗎?
因為,美國電網過去 10年電力需求「停滯」,但如今需求開始反轉上升,消費者很快就會體感到電價上漲的壓力。美國的平均電價已在上升,讓消費者使用上受到打擊。
■美國民生電價大漲,2年飆升148%的真實災情來了!
CNN報導,美國已出現民生電價暴漲災情,其中一項關鍵原因直指人工智慧熱潮,由於用電量激升,發電、輸電與配電的基礎設備需要更新與設置,電價成本大幅增加,最終反映到電價上。
另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EIA)資料,全美住宅用電成本正在上升。自2022年以來,美國平均電價已上漲13%,在某些地區的漲幅更是高於平均,主因在於更新與維護電網等基礎設施的成本上升,而人工智慧熱潮引發用電量飆升也是關鍵。預計到了2028年,資料中心將消耗全美約6.7%至12%的電力,而在2023年僅為4.4%,由於美國住宅電價的計算公式會依地區而異,屆時,預計資料中心附近地區的電價在五年間漲幅恐高達267%。
■高盛報告:AI「算力」盡頭,是「電力」!
高盛最新發布的《Powering the AI Era》報告指出,人工智慧 (AI) 並非單純的程式碼革命,而是一場堪比鐵路、電氣化的「基礎設施革命」。
報告認為,當前限制 AI 進步最緊迫的瓶頸,並非演算法或數據,而是驅動這一切所需的龐大「電力」與天價「資本」。且報告中指出,釋放人工智慧 (AI) 潛力的最關鍵障礙是「電力」。
高盛強調,AI堪稱「吞電巨獸」。因為AI伺服器機架的功耗極高,是傳統雲端伺服器的 10倍以上,造成AI 的能源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飆升。
隨著 AI算力需求「指數級」擴張,高性能數據中心對「電力」資源的需求預計將持續激增。
高盛預估,到 2027年,全球數據中心電力需求預計將增長50%,而到 2030年更將增長160%。數據中心首次成為「電力」行業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標誌著「電力」需求平穩增長時代的結束。
高盛預測,到 2030年,全球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將較 2023年大幅擴張 175%,相較於先前的預測 (+165%) 再次上修。這相當於再增加一個「全球前十耗電大國」的電力資源負荷。
然而,美國電網的平均使用年限已達 40年,難以應對此AI 的能源需求高峰。
高盛預計,至 2030 年美國電網方面的累計資本開支需為 7900億美元。
高盛研究報告指出,若想突破電力瓶頸,除了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外,還必須積極擁抱「核電」。核電的優勢顯而易見,它能提供 24 小時不間斷的零碳基荷電力,完美匹配數據中心對不間斷、高容量電力的需求。
目前,多家開發商正推進小型模塊化反應堆 (SMR) 與核聚變技術的商業化進程。SMR 正成為可靠零碳電力的新選擇,超大規模企業正積極探索投資 SMR,或通過長期購電協議獲取電力。
然而,歷史上的成本超支與建設延遲對傳統融資模式構成了挑戰,例如沃格特 3 號機組的成本估計超 170 億美元,是原預算的兩倍多,且推遲了約 7 年。
加上中美貿易衝突再起,大陸近期接連出招,除了稀土之外,鋰電池也成為出口管制的重點項目,此事將對美國能源穩定造成衝擊,因為美國目前高度依賴大陸電池,用來維護電網穩定並滿足資料中心的龐大電力需求。
數據顯示,2025年前7月,美國進口的「電網級鋰電池」初估約有65%來自中國大陸,當大陸擴大出口管制措施,這類產品將受到直接衝擊,且未來10年美國設置的電池基礎設施與電池容量,尚無法應付所有需求,且短期內難以找到其他國家替代大陸。
由於人工智慧熱潮在全球爆發,美國又是發展中心,電力需求因此暴增,儲能供應鏈過於依賴大陸的風險也跟著增加。即使美國積極擴充自主能力,但要在未來十年滿足自身需求仍不容易。在此狀況下,中美AI競賽中,美國似乎有苦難言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