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超發」主宰資本市場的多與空(一)
2home.co 楊惟婷
其實,資本市場「融漲」,也是一種「通膨」現象!
其實,只要各國央媽不停地「印鈔」,世間萬物皆可不停地「虛漲」!
然而,各國央媽為何要不停地印鈔呢?笨蛋,問題在「政治」!
直到2025年上半年,全世界債款總計達337.7兆美元以上,它主要被用於兌現選舉支票、過度投資+消費,並為戰爭提供資金。
現在,各國「流動性超發」不僅無法「止血」,反而持續在「超發」,因為「超發」是最廉價的「政治」!因為,「流動性超發」是提前消費「下一代資源」,而這一代人並沒「痛苦感」,可以最廉價的製造「非理性繁榮」,可以幫「政客們」掠奪當下最多的「選票」,反正付代價的,永遠是「下一代」,所以無法「止血」!
如同,川普一上台半年,又印鈔上兆美元,又脅迫Fed「降息」,以支應其未來的「大而美泡沫」,這種「最廉價的政治」,反正付代價的,永遠是「下一代」!
值得一提的是,「流動性超發」就是資本市場「多頭」的真相,是建築在「沙灘上的城堡」!只要「流動性超發」持續,資本市場的「估值」就不斷被上調,世間萬物皆不停地「虛漲」,韭菜們也FOMO地排隊進場、自願上繳「通膨稅」!
只是,「下一代們」被「通膨」吞噬、失去一席之地、正在被剝奪「未來希望」!
只是,「社會底層人們」由於沒錢參與金融遊戲,只能繼續苟延殘喘地求生!
最後,「貧富不均」的反撲力量,將迎來馬克思們!將迎來茉莉花香!
一、「流動性超發」正是一切金融問題的源頭
■傳統「舉債成長」模式,已淘空下一代「希望」!
直到2024年,全世界債款總計達317兆美元以上,它已透支、淘空下一代「希望」!其主要被用於兌現選舉支票、過度投資+消費,並為戰爭提供資金。
例如:長期以來,各國政府因戰爭開支而累積了大量債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史上最昂貴的戰爭,引發了許多債務危
還有近代的美國,它所主演的韓戰、越戰、以阿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俄烏戰爭、以及謀畫中的台海兩岸戰爭——。
基本上,政客為了選票,讓「財政赤字」+「流動性超發」玩上癮,60多年來的「舉債成長」模式,已讓各國政府負債累累,政府公共債務已超出 92兆美元。
另外,家庭債務包括房屋貸款、汽車貸款、信用卡貸款、和助學貸款等,這些項目在2024年初時達到60兆美元。
最後,是企業用來為其營運和成長提供資金的商業債務高達 165兆美元。
而2024年全球國內生產毛額 (GDP) 達到 109.5兆美元,略高於全球債務數字的三分之一。2025年上半年,全球債款總計337.7兆美元,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並且每年還在持續增加中,幾乎接近全球GDP的300%,這些債務包括來自家庭、企業和政府的借款。
目前全球約有81億人,相當於每人背負著近40,000美元的債務。
更值得一提的是,據國際金融協會(IIF)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債務增長超過21兆美元,至337.7兆美元,又創歷史新高,主要受全球金融環境放鬆、美元走軟以及主要央行採取更加寬鬆的立場等因素影響。
而「流動性超發」正是2025年資本市場「多頭」的真相!
IIF稱,若以美元計算,中國、法國、美國、德國、英國和日本的債務水平增幅最大,其中部分原因是美元下跌。自2025年初以來,美元兌一籃子貨幣已經下跌9.75%。該機構警告稱,日本、德國和法國等國的財政壓力可能會加劇。
IIF表示,債務增長主要是政府債務,七大工業國(G7)和中國的政府債務急劇上升。發達經濟體的債市反應更為激烈,G7國家的10年期公債收益率接近201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報告同時指出美國的債務問題,稱短期借款約佔債務總額的20%,佔公債發行量的80%。這種「以短支長」財政操作可能會增加央行保持低利率的政治壓力,從而危及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鮑爾無力抗拒川普)。
總體而言,60多年來的全球「舉債成長」模式,已累計337.7兆美元的超發貨幣,並且透過「乘數效果」的槓桿作用,形成一股沛然無人能敵的「熱錢」,並一直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逐利而行、興風作浪!
而這股「熱錢」永遠不甘寂寞,一直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遊牧」,炒高全球風險資產價格,例如房市、股市變得高不可攀,連金價也屢創新高!
近期,美國Fed又打開印鈔水龍頭,以支應川普胡搞、瞎搞的「大而美遊戲」,未來這股「熱錢」也將宣洩進「穩定幣」+「RWA」的池子,全球金融市場將進入「大而美泡沫時代」,而「通膨夢魘」也將再度回歸?
■2025年初以來,美國財政部短債發不停,錢潮湧入美股、不斷創高!
2025年初以來,美國財政部不斷增發一年期及以下短債的供應,以維持更高的「財政部一般帳戶」(TGA) 餘額,即聯邦政府的支票帳戶。過去一年,TGA 目標餘額增多為 8500億美元。
根據美國銀行數據,僅美國10月國庫券淨供應量就約1460億美元。
由於Fed尚在實施「縮表」貨幣政策,美國財政部此舉目的在悄悄消耗銀行準備金,倒逼 Fed實施貨幣寬鬆政策。
巴克萊銀行策略師 Samuel Earl 指出,Fed 減持國債本就會減少銀行體系約 3 兆美元的準備金 (已接近「充足」水準),而 TGA 餘額成長會進一步消耗準備金,加大 Fed 停止減持的壓力,最終恐必須擴大資產負債表(再次QE)。
從美國財政部的操作,可預見一場圍繞「流動性增發」的政策連動,正悄悄重塑 Fed 資產負債表「再次QE」路徑。
■2025年初以來,全球近90%央媽也正在「降息」實施貨幣寬鬆!
2025年初以來,全球近 90% 的中央銀行正在降息,此「流動性超發」的條件,從宏觀角度來看,正是「全球股市一個巨大順風」。
■各國染上「財政債癮」,全球「長期債券拋售潮」出現系統性上升的風險!
全球主要經濟體正陷入一場「擴張性財政政策」的風暴,正將各國拖入一場持久的債務泥沙中。
自 8月底,全球長期公債市場掀起一波拋售潮,從歐洲蔓延至北美,推動各國長期債券殖利率飆升至數十年來的新高,並對全球股市構成壓力,此顯示「擴張性財政政策」的高成本時代來臨。
本輪全球長期債券拋售潮由法國總理貝魯舉行的「政府信任投票失敗並辭職」開始,這使得法國的財政緊縮計畫充滿不確定性。
接著英國首相施凱爾改組內閣後,市場擔憂即將發布的秋季預算案,因為削減開支計畫受阻,財政大臣可能被迫大規模增稅。市場擔心增稅會損害經濟成長,反而導致更大的財政赤字。
然後日本接棒,由於執政黨內部的政治動盪,引發國債市場緊張。認為政府權力減弱可能導致財政紀律鬆懈,甚至可能永久性削減消費稅來刺激經濟,這將使日本本已沉重的債務負擔變得更不可持續,導致日本 30 年期公債殖利率觸及歷史新高。
這股長期公債市場掀起拋售潮,最後也蔓延至美國,推動 3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逼近 5% 大關。
以往,大規模赤字曾是戰爭時期的特有現象,但如今,持續的財政赤字已成為常態。其源頭除了「流動性超發」玩上癮,導致週期性循環(如通膨)外,各國政府難以戒除的結構性「財政赤字」是這場風暴背後更致命的原因。
尤其已開發經濟體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思維,導致債務水平快速攀升,並帶來兩大結構性難題:
1、人口老化帶來的高額社會福利支出:
法國就是典型例子,其政府債務佔GDP比重高達 114%,且赤字中高達 4%是難以削減的基礎赤字。
2、持續攀高的債務本身帶來的沉重付息成本:
根據測算,即使未來利率回落,美國公債的付息成本佔GDP 的比重在未來十年內仍將持續上升。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全球長期公債市場掀起拋售潮風暴,也顯示主權債券作為投資組合中對沖工具的價值正在下降。
如今,主權債券與股票之間的正相關性正在增強,這意味著當股市下跌時,債券可能無法提供有效的保護。因此,投資者為了補償風險,要求更高的長期殖利率,也就是更多的「期限溢價」。
未來,在政府債務居高不下和期限溢價上升的雙重推動下,長期利率可能出現系統性上升的風險,此債市拋售風暴不容忽視,這也預示著全球經濟將面臨一個高成本融資的時代。
■「流動性超發」正是「通膨」及「貧富不均」的源頭
假如,地球這個村子,它生產多少、就消費多少,沒有人透支消費、也沒有人延期消費,那麼商品價格應該是平穩、沒有「通膨」!
但是,「財政赤字」+「流動性超發」的「舉債成長」模式,造成過度投資+消費,累積債務總計337.7兆美元以上,它只能透過支付「利息」讓富人延期消費,轉成儲蓄或投資!
但是,各國政府「流動性超發」不止,已無力償還,並且每年還在持續增加中,各國政府只能透過「通膨稅」來默默消化債務!
而現存的這股「流動性超發熱錢」,只能放任它一直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遊牧」,炒高全球風險資產價格,例如房市、股市變得高不可攀,連金價也屢創新高!
這是「通膨」不能說的秘密!也是地球這個村子「貧富不均」的源頭!
只是,「下一代們」被「通膨」吞噬、失去一席之地、正在被剝奪「未來希望」!
只是,「社會底層人們」由於沒錢參與金融遊戲,只能繼續苟延殘喘地求生!
■拆解「通膨」=「通膨稅」不能說的秘密!
其實,「通膨」得到控制,只是一個呼攏選民的話術,只是利用通膨【基期效應(Base effects)】產生的統計幻覺……。
例如,美國 CPI年增率在2022年 6月達到 9.1% 的高峰,透過暴力升息壓抑,2023年底CPI的年增率YOY增幅降至3%多,表象上「通膨」得到控制,其實在統計意義上,是指站在2022年的基期上,物價再加3%增幅。亦即,物價永遠只有不斷疊加上去,當然不會變得比較便宜。謂之「通膨稅」!
回顧2022年起大漲的「蛋荒」、「雞腿飯」,到2025年是否降價了嗎?
2025年調漲的電價,又會讓日子變得更好過嗎?
試想,若執政者接受CPI年增率在2%的標準,那麼每經過35年複利,物價即倍增。尤其,若中間經歷2次通膨,可能不用20年,物價即倍增。所以日子怎麼可能變得好呢?
除非,這中間您的收入大幅成長才可能打敗「通膨」,否則,「通膨稅」將把您打趴。最後,你只覺得吃飯貴森森,又買不起房,成為「躺平」一族。
其實,在現在的選舉體制下,只要「選票」繼續胡亂開,「鈔票」繼續胡亂超發,「通膨」就會不斷來敲門,「債務」就會不斷積累,而下一代的可用資源,就不斷被挪用、淘空,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境遇?
最後,人民的不滿,利用「選票」押注「極左派」及「極右派」,「希望」可以改變未來,結果造成政治鐘搖、社會動亂。
■經濟學人:各國政可能透過「通膨稅」來降低高額債務!
《經濟學人》指出,面對公共債務高企與不可持續的國債壓力,全球富裕國家正站在可能引爆「通膨」與「財富重分配」的十字路口。此M型社會,不僅削弱中產階級,也威脅民主社會的穩定。
放眼全球富裕國家,政府財政狀況普遍令人憂心,公共債務已達 GDP的 110%,這僅在拿破崙戰爭及新冠疫情期間出現過如此高的負債率。
例如從美國、日本、英國到法國,公共債務持續攀升,各國皆面臨艱難抉擇。
而在 G7中,僅加拿大在 1990年代透過技術官僚主導的節約政策成功降低債務,從此其它國家難以複製。
亦有人寄望 AI 驅動的生產率增長能減輕債務負擔,但《經濟學人》認為這可能只是一廂情願。因AI 雖具突破性,但大型福利國家的退休金與醫療支出會隨收入與生產率同步增長,反而可能推高利率,增加國債與現有債務償付成本,抵消經濟增長帶來的財政紅利。
最終,各國政府更可能「政治性」地效仿二戰後數十年的經驗,透過「通膨稅」來降低高額債務的實際價值。
物價上漲雖不得民心,但不需政治授權即可啟動。歷史顯示,1970年代與2022年的通膨非選舉產物,而是在政府無法有效協調、且推行不可持續的經濟政策時,自然而然出現。
然而,《經濟學人》指出,通膨也會以「不公平」方式重分配財富,使債權人資產轉向債務人,導致財富的「貧富差距」加劇。
例如擁有股份、房地產等實物資產擁有者,能從物價上漲中獲取。
此外,人工智慧接管日常辦公引發勞動市場變革,嬰兒潮一代將房產財富傳給少數人,這種多重因素的財富重組可能削弱中產階級凝聚力,擾亂社會契約。
另外,《經濟學人》指出,富裕國家雖然面臨高債務和通膨壓力,但並非一定會陷入經濟崩潰。
歷史經驗顯示,只要政府採取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財政紀律並確保央行獨立,就能控制通膨並逐步降低債務。
富裕國家目前站在十字路口,若能警覺過度借貸風險、審慎管理債務和通膨,經濟仍有復甦機會;反之,若政策失衡,可能引發混亂與社會不穩。
■川普「反全球化」,可能會使「停滯性通膨」死灰復燃?
「全球化」與「經濟開放」是數十年來推動人類「物質富裕」的重要關鍵。
回顧在「全球化」擴張年代,各國依「要素稟賦」所提供的便宜大宗原物料和低廉的勞動力來生產「物美價廉」商品,此有助於抑制通膨,也讓美國及全球享用30多年的物美價廉生活物資。
二次戰後美國跨國企業利用「全球化」過程,建構美式「債務經濟」的模式:
也就是美國跨國企業利用全球要素稟賦、生產低成本的產品再出口到美國牟利,並造就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而這些出口順差國家提振就業、又將這些出口順差收入、買進美國國債孳息,如此形成一種經常帳、資本帳互補的「債務經濟」循環的生態。
美國透過這方式可獨享全球資源,只要將貿易逆差多印些美元、多發些美債來支應、呼攏一下,猶如一場世紀「龐氏大騙局」。
只要全人類相信「綠金」是有價值的,就可透過印鈔機源源不斷印出。所以唯一的問題是,這缺乏金本位(黃金)做後盾的「美金(綠金)」,就只能靠「美軍」來樹立一種強權「信仰」。
但是,美國對全球「物美價廉」商品長期坐吃山空+「流動性超發」的情況,正是全球「通膨」源頭。而美國Fed+財政部正是這場世紀「龐氏大騙局」的影武者!
加上,從2017年川普開始對大陸發動貿易戰1.0後,自由貿易進入黑暗期。
2024年,川普2.0再度回歸,中美關係似乎走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死胡同。
在川普政府積極推動「去全球化」下,供應鏈回歸美國將瓦解「規模經濟」,此將推升「商品通膨」。目前,供應鏈區域化,成本就會越昂貴,而全球貿易萎縮將帶來「失業」、「經濟衰退」。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人民長久以來「過度消費」已成習、「寅吃卯糧」也成慣性,加上川普發動的「反移民」民粹主義,已讓美國基層勞力不足,而美國又缺乏「製造工藝」,供應鏈恐墊高成本。因此,恐讓經濟陷入「停滯性通膨」!
二、「流動性超發」,造成「實體經濟慘爆、金融市場卻屢創新高」矛盾?
美國8月非農就業數據遠低市場預期,失業率上升至4.3%,創下2021年以來的高點,此現象代表實體經濟面臨衰退危機,但美股不跌反漲,四大指數反而全面創下新高,為何出現如此矛盾現象?
通常,就業成長放緩代表實體經濟正在步向衰退,此時,人們因失業或收入下降,感覺買不起商品和服務,會導致企業收入也下降,進而影響僱用人員,形成惡性循環。
但是,由於美國長年「貨幣超發」,金融市場又在「降息」前景下,反而提振投資人信心,在「害怕錯過」下仍勇於搶進,所以股市仍欣欣向榮。
目前,實體經濟、資本市場處在平行空間,關鍵在央媽仍不停地印鈔!
在「流動性超發」、「降息」前景下,只有等到耗盡階段性多餘的貨幣數量,股市融漲才會像墜崖式戛然而止。此時,實體經濟、資本市場同時步向修正!
亦即,股市融漲也是一種「通膨」現象,直到「通膨」耗盡多餘的貨幣數量,股市融漲將戛然而止!
這是一場「非理性繁榮」的劇碼,只能確定金融市場遲早會出現「泡沫化」,亦即等待「通膨」耗盡多餘的貨幣數量,那時小狗才會回到主人身邊!
■金融大鱷Griffin警告:美經濟陷入「高糖狀態」!
金融大鱷、Citadel 對沖基金創辦人格里芬 (Ken Griffin) 警告,美國財政和貨幣政策製造了一種「高糖效應」(sugar high) 的現象,掩蓋了通膨和美元疲軟等潛在風險。
此外,金融市場不斷走強的故事——受人工智慧前景廣闊以及科技領域巨額投資的推動。
然而,格里芬警告,這種樂觀情緒可能是人為的,美國正在採取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更類似經濟衰退期間通常採用的做法,這變相刺激市場,目前美國經濟確實處於一種亢奮狀態。
格里芬還看到不可忽視的危險訊息,他表示:「金價處於歷史高位,而其他美元替代品——寬泛地說——例如加密貨幣的升值令人難以置信。因此,我們看到美元以外的資產出現了實質性的通膨。」
儘管股市蓬勃,他認為黃金2025年以來飆升超過65% 的創紀錄漲勢,證明「聰明錢」正悄悄地對沖美國主權風險。
格里芬還警告,川普政府的移民、財政和貨幣政策都在造成通膨。他說:「這是一個非常有利於通膨的環境,我認為市場對通膨大幅走高的前景過於冷靜。」他認為消費者物價可能在 2026年再次加速上漲。
■美國正走向極端「貧富不均」的失衡社會
橋水基金創辦人達利歐(Ray Dalio)近日指出,美國正面臨嚴重的結構性危機,核心問題在於「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導致經濟與政治體系逐漸「失衡」。
達利歐表示,美國目前經濟越來越依賴最富有的1%富有族群的「資本投資」,而底層60%的勞動者卻被排除在外,形成龐大的經濟弱勢階層,這樣的失衡不僅削弱了社會的整體競爭力,更可能助長極端政治與民粹主義。
達利歐指出,2025年美國的經濟成長幾乎由少數精英主導的科技與金融企業推動,並且由最富有的1%獲得最大利益,前5至10%也能分享到成果,形成富者愈富。
然而,多數底層勞工卻無法有效參與AI盛事,不僅多數低技能勞工無法藉由AI工具提升效率與創新,不能為低技能勞工創造更多機會,事實上,AI反而奪走他們原有的工作,同時進一步強化高技能族群的優勢,結果導致底層60%的美國人陷入雙重困境:既失去經濟機會,又面臨知識落差的擴大,加劇社會不平等。
達利歐警告,當貧富差距極端化,社會將累積巨大的政治壓力,最終可能引發左、右翼民粹主義的崛起,許多人會要求政府加強干預,甚至全面掌控企業與市場,導致民主制度的脆化與政策極端化。
■2025上半年,矽谷「裁員」10萬人!
2025年,矽谷一邊催生生成式AI、大語言模型等顛覆性創新,一邊又啓動裁員風暴、降低成本。這場以AI為名驅動的「效率革命」,正讓矽谷變為「裁員重災區」,而此現象的背後是高科技企業對未來的豪賭。
對企業來說,AI 是流程再造、開創新業務的工具。但員工是可割、可棄嗎?
根據裁員追蹤網站 Layoffs.fyi 的統計,2024年全球科技業裁員人數已超過15萬人,而光是2025年上半年,全球科技公司又已削減近 10萬個職位。
而矽谷首當其衝,例如2025年 4月,谷歌雲端部門裁撤逾 100個設計崗位;Meta在春季縮減 Reality Labs 團隊100人後,近日又傳出 AI基礎設施部門將裁 600人;
Salesforce 更從 2023年至今累計裁員逾 9000人,這家曾以「家庭文化」著稱的企業,如今正用 AI重塑人力結構;
微軟繼2025年初小規模裁員後,5 月再裁 6500人 (佔全球員工 3%),將資源投入 Copilot等生成式 AI 產品;
亞馬遜則自 2022年累計裁員 2.7萬人後,聚焦 AI 核心業務。另據《紐約時報》10/21日披露,亞馬遜 (AMZN-US) 計劃實現 75%營運流程自動化,這意味著在現有業務增長預期下,希望通過機器人自動化技術,避免繼續增加美國員工人數。亦即亞馬遜將在未來幾年裡少僱傭 60萬美國勞工。
值得注意的是,巨頭們在裁員的同時,對 AI 人才的爭奪近乎「瘋狂」。
Meta、谷歌內部提拔 AI 研究人員的消息頻出,Salesforce 裁掉客服團隊的同時,亦正積極招募銷售 AI 產品的新業務人才。
除科技巨頭外,裁員潮也外溢至傳統產業。
2025年 3月,星巴克裁掉 1100名技術員工,部分職能外包,因其深化數位轉型,內部 IT 職位正被外部服務或 AI工具取代;
汽車業同樣寒意陣陣:通用底特律電動車工廠裁 200人;
Rivian 三度裁員累計近千人;
英特爾宣布未來裁員 2.1 萬人來聚焦 AI 晶片;
西門子全球裁減 5600 人優化自動化業務。
此外,如人力資源平台 Workday 裁員1750人;連曾被看好的自駕公司 Cruise 也解散一半員工,殘存資產被通用收編。
■美國政府停擺,凸顯4,100萬低收入人群無法獲得食品援助!
美國農業部10/25日公布,稱美國政府持續停擺,超過 4,000萬美國人領取的食品援助,從 11月起無法發放。
美國的「補充營養援助計畫」(SNAP)對諸多貧困家庭的食品預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計畫的運作方式,是向人們發放可充值的借記卡,他們可以用這些卡購買食品雜貨。
據美國國會預算與政策項目(CBPP)的數據,一戶四口之家,平均每月可獲得715美元補貼,折合每人每天約 6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每8個美國人中就有一人與這項計畫有關。亦即,每8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貧困家庭成員。
美國,已形成一個如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並存世界。
■美國已生活在一個「金髮女孩經濟」與「無聲蕭條」並存的平行時空!
由於,各國「財政赤字」問題已無解,也只能「發新債、還舊債」了!
結果,各國央媽也只能不斷向資本市場注入流動性,以支撐「實體經濟」步向衰退,長期以來「流動性超發」成了一切金融問題的源頭!
其實,當【政治】干預【經濟】,在各國央媽不停地印鈔,QE、QE、再QE之下,萬物註定不停地虛漲,長期以來「通膨稅」成了粉飾太平的最佳政策工具!
在「流動性超發」、「降息」下,錢潮自然流向有利的金融市場地方,例如股市、房市,因為這一代人並沒「痛苦感」,而「下一代人」沒知覺!
此【融漲】中的資本市場,掩蓋了實體經濟就業成長放緩的真相,而造成目前弔詭的困惑現象!
亦即,我們生活在一個「金髮女孩經濟」與「無聲蕭條」並存的平行時空!
「無聲蕭條」(silent depression),係指現在的美國基層人們,在住房、交通和食品等關鍵支出已在美國人平均實際工資所占比例越來越大。表示,如今的日子比史上最糟的經濟時期還更難過。
美國在工業時代經歷的唯一「大蕭條」持續了10年,從1929年股市崩盤到1939 年美國開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動員。所以,「大蕭條」已有90多年沒有見過了。
雖然,美國經濟正在放緩,就業市場正在降溫,但美國並沒有陷入蕭條。
事實上,聯準會近期又啓動「降息」,這將是通往「軟著陸」的熱門手段,以防止失業率大幅上升。
但不管政府單位、學界如何定義「經濟衰退」?許多美國底層人民的體感「經濟衰退」卻早已是血淋淋的現實。
即無論美國經濟現況如何美化數據,為何許多美國底層人民卻在日用品的天價面前掙扎。大多數人已經耗盡積蓄,現在只能依靠信用卡來維持收支平衡。
如同芝加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教授、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代理主席菲利普森 (Tomas Philipson) 表示,低收入家庭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
收入最低的工人將更多收入花在食品、租金和汽油等必需品上,這些類別也經歷了高於平均水平的通膨飆升。
菲利普森表示:「就實際收入損失比例而言,通貨膨脹對窮人的打擊比對富人的打擊更大,因為占家庭預算比例較大類別的通貨膨脹相對較高。」
房價飆漲的「居住正義」問題尤其影響了許多美國人對國家整體經濟表現的看法,無論其他數據如何,2023年以來全美房價大漲,是不爭的事實。
尤其,近年房貸利率仍高不可攀,且待售房屋供應量仍然很低。
另外,哥倫比亞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豪斯說,這解釋為什麼美國底層人民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感到如此糟糕,即使國家整體財富狀況良好,但只集中少數上層人民。
身處這個「金髮女孩經濟」與「無聲蕭條」並存的平行時空,怪不得不同溫層的人,時常雞同鴨講。尤其,股市大漲,但普羅大眾仍覺生活不易?
因為普羅大眾阮囊羞澀,較難從股市獲得財富增值,因此無力「抵抗通膨」!
反而,「通膨」如影隨形、長相左右。亦即普羅大眾只能「吃苦」當成「吃補」!
跋尾、「流動性超發」正是資本市場「多頭」的真相!
身處物質與科技登峰造極的年代,人類擁有史無前例的財富與物質生活,但為何很多人仍同時感受到精神痛苦與生活壓力呢?
Ans:不患寡、患不均!
其實,「流動性超發」就是資本市場「多頭」的真相,是建築在「沙灘上的城堡」!
只要「流動性超發」持續,資本市場的「估值」就不斷被上調,世間萬物皆不停地「虛漲」,韭菜們也FOMO地排隊進場、自願上繳「通膨稅」!
只是,「下一代們」正在失去一席之地、正在被剝奪「未來希望」!
只是,「社會底層人們」由於沒錢參與金融遊戲,只能繼續苟延殘喘地求生!
美國電影《大賣空》中 Mark Baum 原型人物 Steve Eisman 近日警告,美國 2024年GDP達29.18兆美元,2025年預計成長1.8%,至29.7兆美元,但 Eisman發現,若扣除Google、亞馬遜、微軟等科技「7巨頭」的 AI基礎建設支出這部分,美國經濟實際成長速度幾乎窒息了。亦即美國經濟若剔除投入AI基礎建設的支撐,成長基礎將異常脆弱。
或是說,美國經濟呈現「雙城記」特徵,表面上GDP成長穩健,其實高度依賴 AI領域的投入,這一警告呼應了市場對AI泡沫的普遍擔憂。
其實,美國長期經濟成長的動能,向來以「消費支出」做為推升GDP成長主力。
但川普關稅政策打擊了民眾消費能力,因此2025年美國經濟成長的動能轉由科技巨頭對生成式AI 大模型及算力基礎設施的「投資」做為推升GDP成長主力。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科技巨頭持續加碼「投資」,但AI 的變革性產出至今仍未充分顯現,與此同時,「消費支出」疲軟的跡象正加劇焦慮。
所以,Steve Eisman 近日警告,美國經濟呈現「雙城記」特徵!
例如,根據紐約聯準銀行 8月報告,2025年第二季美國家庭債務增加 1850億美元,攀升至 18.39兆美元,汽車貸款與學生貸款餘額同步上升。
因而,Eisman的言論直戳美國經濟軟肋,也就是美國經濟表象成長看似亮眼,實則綁在AI 這個「未來願景」上,一旦「流動性驅動」的動能衰減,或AI變現無力填補折舊費用,那時,最後的審判便會到來!
針對美國經濟前景,穆迪首席經濟學家贊迪(Mark Zandi)則說,美國經濟的命運將由加州與紐約決定。他警告,目前全美已有22個州陷入經濟衰退,若加州或紐約州的景氣進一步惡化,可能會拖垮整體美國經濟。
目前,全球日益惡化的「貧富不均」已削弱社會底層有效需求,但同時社會上層又充斥「炫富」現象,形成一個如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並存世界。
不幸的是,AI新科技正在推動這個世界進行「典範轉移」,但社會上總有一些人跟不上時代變遷的腳步,這股「結構性失業」將成為「時代的眼淚」,造成這個世界如「M型化」的平行空間!
難怪查爾斯‧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曾感慨地說: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有智慧的時代,也是有愚蠢的時代;
這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
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
我們什麼都有,也什麼都沒有;
我們正走向天堂之路,也正走向地獄之門。
這時代,想學陶淵明,「採菊東籬下」,卻苦無一席之地?
這時代,難道只能學學堅哥,高歌一曲「沒出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