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流媒體的未來趨勢

串流媒體的未來趨勢

2home.co  楊惟雯

 

科技正快速改變消費者習慣,還記得百視達(Blockbuster)及淘兒唱片(Tower Records)嗎?

許多消費者在享受到「串流媒體」極為便利與個人化的用戶體驗後,更難以回到過去消費模式,促使民眾消費活動不斷從線下轉進線上。

尤其新冠疫情期間,由於防疫,迫使電影院關閉、主題樂園入園人數受限,加上社交距離的嚴格限制,導致居家型娛樂需求激增,此亦加快了消費者在娛樂方式轉變的速度。

 

一、「行動上網」改變了娛樂的消費方式

新型態的串流媒體消費模式,最大的驅動力之一便是智慧型手機上網普及率超越個人電腦。自2015年開始,全球智慧型手機上網普及率開始超越個人電腦,催生串流媒體當道,使得實體影音業者不敵網路串流媒體趨勢而漸漸式微。

根據 eMarketer統計,從 2010年起至 2020年,美國成年人每天使用智慧型手機瀏覽媒體內容的時間比重,也迅速從5%上升至37%,透過智慧型手機的連線能力,人們便可以不受時空限制進入追劇、聽音樂的舒壓世界。

 

此外,疫情也加速數位化腳步,追劇、聽音樂成為許多人打發時間及轉移焦慮的寄託,根據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 (Nielsen) 今年六月最新的數據顯示,疫情期間民眾尋找居家娛樂替代品,消費者從傳統付費電視紛轉向串流媒體平台。

二、未來觀賞影片的三種趨勢

 

當前觀賞影片的方式正在迅速改變,串流媒體重新定義了我們的觀看方式、觀看內容以及觀看原因,這些發展不僅影響著觀眾,而且深深影響著品牌商、廣告商、創作者和藝術家。

 

  1. 串流媒體平台的快速崛起

 

串流媒體平台已迅速成為大眾享受影片內容的首選方式,尤其新冠疫情期間更鞏固了這一趨勢,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傳統的有線電視的收看方式。

連帶著也影響觀看者的觀看時間,大眾拋棄傳統的黃金收看時段,在串流媒體平台上的黃金時段是個人決定的。人們可以自由地隨時隨地觀看任何影片內容,無論是喜歡的電影、精彩的音樂表演、首映的體育賽事,甚至是艱難的教學影片。

 

事實上,儘管移動裝置仍占串流媒體內容消費方式的最大比例,但成長最快的觀看體驗是在電視螢幕上。隨著他們在家裡花費更多的時間,觀眾也越來越傾向將串流媒體內容連接到電視螢幕上進行收看。新一代的觀眾選擇在電視螢幕上觀看YouTube、Netflix的內容,感受更優質的收看體驗。

 

對於廣告商而言,轉向電視螢幕上的串流媒體內容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機會。
串流媒體為廣告商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來吸引那些已經放棄使用電視作為影片收看方式的客戶,包括一些難以觸及的觀眾。

 

2、短視頻的影片內容更吸睛

 

移動裝置上的簡短影片內容的成長也令人矚目,這可以用兩個重點來解釋:即創建影片容易和消費模式的輕便。
移動裝置為任何人提供觀看引人入勝的影片內容更隨時隨地、簡單卻功能強大的方式。當然,移動裝置的輕便性,也限制了影片的長度與大小。

 

為了向觀眾提供他們喜歡的短視頻(或微電影)內容,廣告商開始創作符合簡短與移動的觀看體驗。例如使用各種創作工具,加速播放、濾鏡特效、動畫風格、音樂與旁白的表現…等。創作者和藝術家能提高效率製作觀眾偏好的優質內容。

 

3、以影片為行銷動力的電子商務正在迅速成長

 

疫情大流行也進一步加速了電子商務的成長。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影片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原因之一是,消費者希望在家中上網研究和評論他們想購買的產品,但又想獲得實體店體驗的信賴度與指導。這就是影片可以參與的地方。

 

商家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製作行銷影片與粉絲建立線上聯繫,從而向觀眾提供可信賴的品牌和產品推薦。例如:品牌商本身的產品介紹影片、與網紅合作的產品開箱影片、產品實測影片、客戶使用心得影片…等。

研究顯示,有70%的YouTube觀眾表示購買品牌產品是因為在YouTube上看到該品牌!讓更多觀眾能夠利用創作者的名聲和知識,直接在YouTube上進行產品的購買,是電子商務的影片行銷趨勢。

 

隨著以上這三個趨勢的發展,對於影片製作來說,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新時代!

串流媒體平台使觀眾能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地觀看影片;廣告商以影片行銷的各種創意方式來吸引客戶;而更輕巧的影片規格讓創作者和藝術家更有效率地產出內容,卻更容易找到觀眾。而這些新趨勢的流行都由觀眾所促成,並且重新定義了影片在我們生活中的消費方式。

 

三、串流影視和實體電影院的戰爭

 

一些科技專家如 Kara Swisher,一段時間以來都曾發表「電影院產業之死」的看法,然而,電影業務經營者全球院線發行的方式,仍有其價值及力量,全球一起觀看一部電影,在大螢幕上與其他人一同感受片中角色的生活,這仍然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和共鳴。

 

迪士尼 (DIS-US) 前執行長Bob Iger受訪時表示,大眾在現實世界中體驗事物的需求並未消失,但電影院的整體上座率可能會下降,且能在電影院放映的電影可能也會減少。

 

近期《蜘蛛人:無家日》打破票房預期,AMC (AMC-US) 執行長Aron在推特上砲火反擊看衰電影院產業者,同一時間,史蒂芬史匹柏導演的《西城故事》卻票房慘澹,可見這場串流影視與實體電影院之戰,似乎尚未定案。

 

這是一場真實與虛擬的對戰,大眾喜歡外出,這一點不會改變,因他們喜歡用實體的方式體驗,且這並不代表數位/虛擬的娛樂方式不會成長。

未來,在家能看的影片越來越多了。無論是訂閱 Netflix 或 Disney+、Hulu 或者其他產品,你可以用相對非常便宜的價格,取得大量高品質的影片。所以,居家串流影視也會持續成為電影院票房壓力。

所以,而每個時期,真實與虛擬兩者的市占皆會有個平衡點,電影產業要解決的問題並非大眾持續上電影院看電影是否會有價值?而是該想想電影院市場穩定下來的規模究竟還剩多大?

 

對當前電影產業來說,低價且大量的串流媒體是超大衝擊,對大眾來說,他們會將這兩者比較,支付訂閱費用在家看多部電影的成本,與上電影院看一部電影院的成本?而且電影製作成本也節節上升,例如西城故事的製作成本就高達1億美元,卻不保證票房。例如《西城故事》頗受好評卻票房慘澹,可見這問題沒有確定的答案。

 

四、串流媒體的內容策略—-品質對數量的茶壺裡戰鬥

 

串流媒體戰爭已經持續多年,因為幾乎每家媒體公司都建立了一個為內容而戰的資料庫,並推出某種類型的串流媒體服務,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而串流媒體的內容策略,主要有以下2個選項:

 

1、豐富內容:如Netflix擁有最大的串流媒體用戶群,並建立一個豐富內容儲備庫。

 

2、精選內容:如迪士尼、蘋果採取了精選內容的方法。

 

未來,串流媒體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為特定觀眾找到最好的內容。

 

理論上,當人們可以觀看的內容是沒有限制,最好的策略是為他們提供盡可能多的內容,對嗎?這就是為什麼Netflix在2021年上半年已經在內容上花費了80億美元,並計畫在年底前花費170億美元。它正在為2.09億訂閱者構建一個內容資料庫。Netflix目前在串流媒體方面,因此取得巨大領先優勢。

 

但是,隨著內容日漸豐富,我們真的需要更多內容,還是提昇品質才會贏得串流媒體的未來?亦即做得“更好”就能打敗“更多”嗎?

如Disney和Apple等競爭對手正在市場上測試一種不同策略,比如高品質、精心策劃的內容,並取得了令人驚訝的成功。蘋果擁有最小的內容庫,只有大約70部節目和電影,但似乎收購星光熠熠的高製作節目策略已經取得了成效。

 

另一方面,迪士尼與Netflix相比,相對精心策劃的Disney+也大放異彩,選擇專注於來自Marvel、Pixar和Star Wars的內容符合迪士尼品牌。推出後不到兩年就擁有1.16億訂戶。

 

未來,只擁有大型內容庫似乎不足以吸引訂閱者。這促使Netflix 每年也必須在內容上花費數十億美元開發特色內容,以提供更多長尾價值,這也許就是串流媒體未來的發展方向。亦即,我認為串流媒體的下一場戰鬥將圍繞高品質、可識別的內容。迪士尼顯然是該戰略的領導者,擁有眾多知名和深受喜愛的品牌,但我也很驚訝蘋果能夠產生很高的點擊率。

 

五、從「 YouTube文化和趨勢報告」看影片的未來發展趨勢

 

如果我們想了解未來的生活趨勢是如何演進?
哪些現象只是一時的風潮?哪些會持續影響我們的生活?

想解答這些問題,不妨到「 YouTube文化和趨勢報告」上觀察時下趨勢;這個平台見證了許多改變,使用者觀看的影片越多時,大數法則愈清晰指出生活趨勢的發展動向。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一項明顯的共同特徵:在我們的生活中,「影片」變得越來越不可或缺,而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人們可從中獲得與他人「連結」的感覺。

 

以下進一步說明影片文化趨勢的演進現象:

 

現象 1:收看直播及與他人同時觀看影片能讓人獲得社群歸屬感

隨著全球各國紛紛實施封城或隔離措施,原本讓人融入社群的一些簡單社交活動全部停擺,我們不再能參加共同朋友的婚禮並和陌生人閒聊,或是在觀看支持的球隊賽事時和其他球迷互開玩笑。在這種情況下,大家自然會透過觀賞線上影片來彌補失落感。不管是和他人在同個空間觀看影片,還是和網友同時觀看線上影片,都能提升即時感,並與社群產生更緊密的連結。

 

觀眾們透過各種方式和外界保持聯繫,從直播活動數量暴增即可看出這項趨勢。事實上,有 85%的觀眾在過去 12個月內曾看過直播,包括韓國多人合營頻道 Wootso 的婚禮直播活動,以及 NASA 毅力號探測器登陸火星直播活動,後者最多吸引超過 200萬人同時在線上觀看,且播放次數累積達 2,200萬次。

 

知名的音樂演出者也透過更私密的表演形式壯大觀眾群。YouTube上有許多熱門的音樂演出直播活動,其中包括巴西歌手Marília Mendonça的客廳演唱會,收視高峰最多吸引330萬人同時觀看,打破YouTube的音樂直播活動記錄。

此外,低傳真嘻哈節奏 (Lofi Hip Hop) 串流音樂也吸引了一群想專注或放鬆的人。Lofi Girl 就在這個潮流中崛起,她的頻道陪伴了許多人,至今已累積超過9億3,000萬次觀看流量。

 

不管是和他人在同個空間觀看影片,還是和網友同時觀看線上影片,都能深化立即性,並與社群產生更緊密的連結。

 

然而,不是只有直播影片才能讓人感覺與他人同在。陪伴型影片(Simultaneous content)也能營造類似的社群歸屬感,這類影片能讓觀眾跟著喜愛的創作者預錄的影片內容,一起進行特定活動。
舉例來說,以「跟我一起」(With me) 做某件事為主題的影片,在 2020年就吸引全球超過 20億次觀看;其中包括 Clean with me (跟我一起打掃)、Decorate with me (跟我一起佈置) 或 Study with me (跟我一起唸書),這些都能讓觀眾跟著影片一起同步活動,藉此營造社群歸屬感。

 

即使觀眾未跟上直播或未與影片同步進行活動,觀看影片這件事還是能把私人體驗變成一種社交活動。觀眾比以前更常在電視螢幕上播放串流影片,且其中有 67%是和其他人在同個空間透過電視一起觀看 YouTube內容。這背後最主要的動機就是「分享」的慾望;有 79% 的觀眾表示與他人一起觀看 YouTube 影片,能與對方產生更進一步的連結。

 

運用即時體驗將個人經驗轉變為社群活動,就是以上案例的核心概念;這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創作機會,讓品牌可以抓準時機觸及觀眾,滿足其日新月異的需求。

 

現象 2:隨著公私領域之間的界線瓦解,影片觀眾開始尋找能引發共鳴的內容

 

過去一年來,我們的家變成了辦公室、虛擬教室和托兒所,原本明確的公私領域界線頓時消失無形。也因為這樣,我們在生活中不再迫切追求不切實際的形象,且對於喜愛的影片創作者及其製作的內容,也開始抱持著同樣的期待。

 

深夜脫口秀節目因應疫情進行調整,許多重量級的電視明星開始朝 YouTube創作者的路線發展,從數據上就可以看出這點。
美國的新聞嘲諷節目 The Daily Show在 2020年的 YouTube觀眾人數比前一年增加 45%。
此外,西洋棋也因為這些能引發共鳴的影片,而有了全新的形象。印度喜劇演員 Samay Raina 開始串流棋賽過程後,這項在刻板印象中專屬菁英知識份子的活動突然爆紅;不到九個月的時間,西洋棋相關影片就在印度累積了超過3億3,000 萬的觀看次數,而去年全球累積觀看次數的成長幅度則超過了100%。

 

能打破傳統隔閡並引起觀眾共鳴的創作者,才有機會在影片市場脫穎而出。

在越來越多人投入自製影片的時代,創作者可以把握新的機會,使用觀眾「聽得懂的語彙」呈現藝術、品牌或熱愛的事物,拉近觀眾與作品的距離,並讓觀眾與作品更緊密連結。
舉例來說,2020年美國第一名的 YouTube創作者MrBeast,在短短一個月內就累積超過 10億次影片觀看。雖然他的影片主題較為浮誇,但他最厲害的地方是內容真實不作假,因此能建立良好信譽並塑造正面形象,進而引起觀眾的共鳴。

 

現象 3:沈浸式影片能提升群體感

隨著數位影片突破傳統影音內容的限制,變得更具臨場感,利用多感官媒體提供沈浸式體驗的做法也越來越受歡迎。

 

您可能第一個想到的是 ASMR影片,不過現在也出現了一些其他感官形式的作品 (像是以音訊為主或採第一人稱視角),例如 Podcast影片和具電影感的第一人稱視角影片。

 

「第一人稱視角影片」一詞源自於遊戲領域,能讓觀眾宛如置身動作或故事場景中。由玩家建構的 Dream SMP (又稱為「Minecraft Hamilton」) 世界就是一個例子;這是以角色扮演為主題的遊戲伺服器,由業餘故事創作者即興發展劇情。
自 2020年5月開始,標題含有「Dream SMP」一詞的 Minecraft相關影片已累積超過 20億次觀看,成為過去六個月來最流行的娛樂風潮。

隨著數位影片突破傳統影音內容的限制,利用多感官媒體提供沈浸式體驗的做法也越來越受歡迎。

 

此外,參與網路爆紅影片的風潮及流行趨勢,也成為廣受歡迎的沉浸式社群娛樂形式。當下時興各種舞蹈風潮,例如源於南非並在瑞典醫護圈大受歡迎的耶路撒冷舞挑戰,目前已獲得超過 6億次觀看。
此外,17 世紀的船夫號子因全球歌手相繼演唱而蔚為流行,原本鮮為人知的英國民謠團體也跟著大幅提升知名度。
在這些案例中,個別參與者成了整個體驗的一部分,而不再只是單方面接收影片內容。

 

從以上趨勢即可看出,數位影片具有連結人與人及吸引觀眾參與的特質。儘管數位影片的熱潮可能是由檢疫隔離期間的需求所帶動,但從大眾的熱烈反應來看,數位影片未來仍將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六、「網紅經濟」高歌背後的隱憂

 

得益於視訊和網路等技術發展,大陸近年來「網紅經濟」優勢凸顯,尤其在疫情背景下彌補了線下實體產業鏈的不足。

「網紅經濟」不僅延伸傳統消費場景,方便群眾生活的同時,為就業群體提供了大量崗位,成為社會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電商直播、內容自媒體等網紅經濟形式吸引了大批從業者入場,各平台相繼推出扶植計畫,從事網紅經紀的MCN機構也迎來了從2015年150多家到2020年2萬多家的井噴式增長。

 

但大陸官媒新華社主辦政論雜誌《半月談》2021年12月30日指出,作為大陸網際網路發展中風頭最勁的領域,「網紅經濟」在2021年伴隨著龍頭主播的風波不斷,受到公眾格外關注。
例如辛巴因「假燕窩」、「封路直播」、「限流喊話」幾次成為熱議話題;李子柒自7月停更至今,與合作公司的權益糾紛仍未塵埃落定;12月,薇婭因偷逃稅款被罰13.41億元人民幣,此皆再次引起輿論譁然,顯示「網紅經濟」高歌猛進的背後,也暴露出不少隱患。

 

「網紅經濟」一直在野蠻生長中,隱憂也漸凸顯:例如產品品質良莠不齊、業務資料造假、利益分配矛盾、從業人員素質無從把關等亂象滋生,難免消耗業態潛力,掣肘行業發展。從行業內部規則到外部制度監管,狂奔的「網紅經濟」要走上規範專業化道路,仍有待相關規章制度的落實完善為之修正軌道、劃定方圓。

 

2021年以來,大陸部分關於網路行銷的管理辦法與從業規範逐步落地,為網紅經濟模式的規範化操作提供了參考。

4月,七部門聯合發布《網路直播行銷管理辦法(試行)》,為直播行銷活動從業者明確了年齡限制和行為紅線。

9月,文旅部發布《網路表演經紀機構管理辦法》,正式將直播活動的各主體納入管理範圍。根據《互聯網行銷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網際網路行銷師職業技能等級從一級到五級不等,晉級需經過系統學習考試和從業年限認證,這意味著監管部門在規範業態層面開始邁出腳步,為打造行業標準、培養行業人才提供制度支撐。

 

未來,「網紅經濟」如何健康有序發展?

作為利益共同體的網紅與MCN機構、商家與平台,撥開紛繁亂象,共建行業內部規範,合理分配利益蛋糕,才能謀共贏、得長久。

行業規範上,商家、機構、平台要明確自身職責,做好產品服務品質把關,維護好私域流量,提升技術服務;利益分配上,既要保護「李子柒」「李佳琦」們的熱情,又要體現機構專業服務價值,尊重平台工具角色功能。如此,多方主體夯實責任、發揮優勢,補齊業態發展缺失,方能實現精細化運營,增強網紅經濟的生命力。

 

七、跋尾—-「串流媒體」消費形態勾起人與人「社群連結」的需求

 

「串流媒體」科技極為便利與個人化的用戶體驗,正快速改變消費者觀看影片的習慣,也形成一種「分享」、「陪伴」的社交方式。

 

從「串流媒體」消費形態中,我們不難發現一項明顯的共同特徵:在我們的生活中,「影片」變得越來越不可或缺,而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人們可從中獲得與他人「連結」的感覺。

 

與人連結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從大家迅速將影片當做與他人交流互動的工具,即可知道對許多人來說,影片已成為生活生不可或缺的媒介工具—-一種社群歸屬感、共鳴和參與感都能讓人迅速產生與他人連結的感覺;而品牌商也可以抓住這個機會發揮創意、提供娛樂、行銷,並為觀眾的生活創造更多元的價值。

 

發佈回覆給「匿名訪客」的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