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

肺栓塞

楊惟婷整理

 

一、什麼是深層靜脈血栓?

 

靜脈血栓,是指只要長時間久坐、站立或躺著不動,都可能因肌肉沒有伸屈收縮而發生靜脈血栓。

例如發生在飛機長途飛行、徹夜上網、搭長途巴士、火車之後(連續4小時以上),而引起靜脈血栓。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邱冠明解釋,腿部靜脈系統可分成深層靜脈和淺層靜脈,深層靜脈責任重大,負責90%的靜脈血液回流,淺層靜脈只負責10%。

只要看得到的血管就算淺層靜脈,深層靜脈則位於深部的筋膜內,當肌肉收縮時,就會擠壓筋膜間的靜脈,讓血液回流到心臟。

 

深層靜脈有個很重要的結構──瓣膜,如果久站、久坐或長期臥床,肌肉不動,會造成血管擴張或讓瓣膜閉鎖不全,也可能變成靜脈曲張。

 

當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血液有凝固傾向或血流速度變慢,讓血液長期滯留在下肢靜脈時,深層靜脈血栓就發生了。

 

二、深層靜脈血栓是肺栓塞的前兆

 

更令人憂心的是,深層靜脈血栓很可能導致肺栓塞。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陳志鴻說,有些下肢靜脈血栓的患者,突然站起來或走路時,血栓順著靜脈血流回流到肺部,稱為肺(動脈)栓塞。

 

因為血液淤滯促進血栓形成,停留在腿部,就會形成深層靜脈血栓,如果血栓脫落後隨靜脈遷移就有可能回流至肺部。血栓遷移至肺部,就會造成肺栓塞,當阻塞肺部的大面積時,就有可能致命。

 

肺栓塞是靜脈栓塞當中最危險的一類。國外研究指出,急性肺栓塞的死亡率達15%,30%的患者發病後在一星期內宣告死亡,其中的25%直接猝死,也是醫院內非預期死亡最常見的死因之一,嚴重性僅次於院內感染。

 

在美國,肺栓塞是心血管疾病第三位死因,僅次於冠心病和腦中風。

而肺栓塞在亞洲人身上的發生率不比西方人低。

但80%的深層靜脈血栓症狀不明顯,在美國,超過七成的肺栓塞是死後解剖才被發現。而且,肺栓塞經過檢查,超過一半都有深部靜脈栓塞,其中,超過一半是近端深部靜脈栓塞,也就是從大腿到骨盆腔(遠端則是指膝蓋以下)。

 

三、胸痛與心肌梗塞、肺栓塞判讀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祕書長彭殿王說,討論胸痛前,要先了解胸廓哪些部位會出現疼痛?

若由皮膚往內一層層看,胸廓有痛覺神經分布的有以下部位:

  • 肌肉、骨骼
  • 肺臟外層的肋膜
  • 心臟、血管
  • 食道

因此,胸痛可能是骨骼、肌肉拉傷出現的疼痛,也可能是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急症。

 

而以美國的統計為例,每年有600萬人因胸痛掛急診,但其中真正跟心臟有關的,大約只佔12~15%,八分之七的胸痛與心臟無關。那怎麼知道自己的痛是不是心臟或肺臟出了問題?

 

可留意以下4種胸痛的症狀:

1.急性心肌梗塞。

一般心肌梗塞的患者通常會感到胸前有強烈的壓迫感,有如100公斤的東西壓在胸上,甚至會轉移到左肩、下巴、手臂,可能伴隨喘、噁心感或冒冷汗。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會愈來愈不明顯,特別是女性的症狀容易趨向不典型,更要小心。

通常30歲以上的患者通常有劇烈胸痛;50歲以上常是喘、意識改變、上肢疼痛、昏倒、全身無力;80歲以上則可能沒有胸痛,卻出現肚子痛、噁心、嘔吐的症狀,所以對於年紀大的患者,急診醫學認為只要是腹部以上的疼痛,都需要將心肌梗塞列入可能之一。

 

2.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從心臟出發,到頸部轉彎再往下延伸。血管內有很多分層,會因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胸部外傷、結締組織較為鬆散、吸毒等因素,導致血管內壁破裂,血流衝進內層,到不了全身,就可能引起腦、下肢的壞死,在國外死亡率高達40%。

 

當主動脈剝離時,患者會感覺到胸前強烈的撕痛感,甚至痛感會延伸到後背部;有五分之一的人會因為血液到不了腦部而立刻昏倒,到不了上肢,也會量不到血壓與脈搏,須立刻急診。

 

3.肺栓塞。

通常是下肢出現血栓,血塊回流到肺臟,塞住了肺部血管導致肺栓塞。一般有四成以為是心肌梗塞死亡的病人,解剖後才發現是肺栓塞。

 

肺栓塞發病前沒有特殊症狀,在發生初期,因肺臟交換氣體受到影響,會出現喘的症狀,在後期才會出現肋膜胸痛感,有些可能有大小腿紅、腫、熱、痛的症狀。

 

4.肺部急症。

除了心血管的問題外,肺臟的急症也要小心。

肺臟沒有痛覺,不會直接以疼痛表現,但肺臟外圍的肋膜一旦受到肺部急症,如肺炎、氣胸、肋膜積液、結核性肋膜炎、膿胸、心包炎等等的刺激,都會造成肋膜痛,容易在深呼吸、咳嗽、翻身時出現側胸有尖銳刺痛的狀況,通常會合併喘的症狀。

 

特別是瘦瘦高高的年輕人出現胸痛,排除撞擊等肌肉、骨骼的疼痛外,偶爾會有自發性氣胸的可能。此時除了整個胸廓疼痛以外,也會伴隨著呼吸不順暢,嚴重可能造成肺葉塌陷,出現呼吸困難、甚至壓迫心臟血管,有致命的危險,也須盡速急診。

 

四、肺栓塞高危險群

 

肺栓塞高危險群如下:

  • 長期間搭飛機、火車或汽車者、長時間打電腦久坐者
  • 孕產婦、40歲以上肥胖或血脂異常者、服用口服避孕藥、停經後長期使用女性荷爾蒙
  • 惡性腫瘤或心功能不全者、血液病患、先天缺乏某種抗凝血因子者
  • 腹部、腦、脊椎或胸部的大型手術或髖(或膝)關節置換術後,其他重症或長期臥床患者。

 

五、肺栓塞的急救該做什麼?

 

肺栓塞的典型症狀是漸進式的喘、胸痛、咳嗽、發燒、突然眩暈、呼吸短促,但因很難及早確認診斷,只好從靜脈血栓觀察起,因為急性肺栓塞大部份是來自下肢深層靜脈血栓。

 

深層靜脈血栓的表徵是,當腳出現紅腫、熱、疼痛、紫黑,即使把腳抬起或放下,整隻腳都是紅紅腫腫的;如果腳下垂時外觀紅腫,把腳抬起時就恢復正常膚色,不再呈現紅腫,那這就是動脈缺血。

 

邱冠明說,靜脈血栓跟動脈缺血的症狀有些類似,當出現以上症狀時,不妨練習摸腳的脈搏(一條在腳背上,稱為足背動脈,一條是後脛動脈),足背動脈比較好摸到,只要摸到脈音,就可排除動脈疾病,不必擔心缺血,但有可能是靜脈血栓。足背動脈位於足背,大拇趾與第二個腳趾中間往足背方向觸摸,大約四個指頭的距離。

 

邱冠明提醒,不論靜脈血栓或動脈缺血,第一時間都不應該熱敷,會促進組織代謝,增加耗氧量。

至於冰敷,邱冠明認為可以幫助周邊血管收縮,讓熱的感覺下降,也可減緩發炎現象,但不會改變血栓的事實,反而會因為冰敷後自我感覺良好而延誤就醫。

 

第一時間,建議找心臟血管科(心臟內科或外科都可)就診,先進行理學檢查,如果情況不嚴重,經過適當走動、腳部運動之後,症狀會慢慢消除。當醫生高度懷疑可能有血栓,通常會進行:

  • 抽血檢查,測D-Dimer(可測出血栓溶解的代謝物)
  • 血管超音波
  • 電腦斷層(肺栓塞的標準檢查)

 

治療方面,主要給予抗凝血劑,遵照醫囑服用至少三~六個月,復發率僅2%,如果沒有持續或良好的控制,三個月之內再復發的機率高達47%。

 

六、肺栓塞如何預防?

 

為了避免深層靜脈血栓甚而引發致命的肺栓塞,建議不要久坐、站立,展開長途旅行時記得穿寬鬆衣物、多喝水、補充水分、多走動,高危險群則建議穿彈性襪。

 

尤其孕婦,得到靜脈栓塞的機率較高,從解剖學來說,產婦內的胎兒剛好坐在兩隻腿回流的靜脈上,胎兒重量在骨盆上,影響靜脈回流。

 

如果因為疾病或手術必須長期臥床者,建議可詢問醫院有沒有「氣動式襪具(pneumatic boots)」,透過間歇性充氣,擠壓靜脈,可幫助靜脈回流,這種治療介入性的預防工具在國外早已是常規做法,「20年前我在美國見習時,就已經是常規輔助做法,」邱冠明說。在台灣,住院病人如果想要使用,仍得自費。

 

有些人為了預防下肢靜脈栓塞,上飛機前服用阿斯匹靈,因為有研究指稱,能預防靜脈栓塞。邱冠明認為,目前為止研究的代表性不夠,還不足以成為準則,如果要針對靜脈栓塞做預防,應該使用抗凝血劑。因為抗凝血劑作用在凝血因子,預防靜脈栓塞效果較明顯,至於阿斯匹靈,作用在抗血小板,主要角色在預防動脈栓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留言列表(1条)

  • tlovertonet
    tlovertonet 2023 年 12 月 16 日 下午 6:29

    Great line up. We will be linking to this great article on our site. Keep up the good writing.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