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柵鐵觀音

木柵鐵觀音

楊惟婷

 

「鐵觀音」茶湯如書法美學般優雅自在、亦如漢隸般雍容華貴,對鐵觀音品茗行家,當可感受「狂草入喉有如奔雷飛鴻、飲盡風霜無關筆劃輕重」的恢宏氣勢。

 

【起源 】

 

據傳說「鐵觀音茶」原產於大陸福建安溪縣,在清朝乾隆年間由一位茶農「魏蔭」所發現,因魏氏篤信佛教,認其茶樹是觀音所賜,而所製茶色深沉重似鐵,故名為「鐵觀音」。

 

「木柵鐵觀音茶」是於日據時代(清光緒年間),木柵茶業公司委請張迺妙、張迺乾二位茶師由安溪引進純種茶苗,植於現在木柵國小後山及指南山觀光茶園樟湖內。恰因這一帶山區土質與氣候環境皆與原產地安溪十分相似,使鐵觀音生長良好且品質優異,廣受消費者喜愛,而後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增,產量也有所倍增,年產大約6萬公斤,後來台北市政府及市農會開始在此地建造觀光茶園,吸引大量民眾前往休憩觀光,也使得木柵鐵觀音茶的聲名得以遠播。

 

【製造方法】

 

木柵鐵觀音茶,原產於大陸福建省安溪縣,其製法與安溪鐵觀音相當類似,但經過長年下來的研發和改良,木柵鐵觀音已有不同的特色。

 

木柵鐵觀音一年可採收四~五次,以一心二葉的方式採摘,每季鐵觀音的採收期為十五天,尤其以春茶和冬茶的品質為最佳,

 

「木柵鐵觀音茶」的製造是屬半發酵茶製造法,作業流程為:

採摘(上午8點~下午5點)—室內萎凋、浪菁(萎凋時間8-12小時、浪菁4-5次)—炒菁—初揉–布包團揉、覆炒(覆炒3-5次、團揉20-30次)—文火覆乾、覆揉(團揉10-20次)—初焙—揀枝—覆焙—成品。

 

木柵鐵觀音屬部分發酵茶,在製茶過程中最具特色的是茶葉初揉未足乾時,用方形布塊包裹,再用手在布包外輕輕轉動揉捻,而後放入焙龍用「文火」慢慢烘焙,使茶葉外型成圓曲緊結,反覆幾次後,便能使木柵鐵觀音具有特殊香味。

 

鐵觀音茶之布包團揉技術源自於大陸安溪,因安溪屬山區交通不便,茶農為減少茶葉體積,方便運送茶葉到市集而稍加布包團揉。

 

木柵鐵觀音茶之所以能流傳久遠,關鍵就再這裡有百分之九十五戶人家都姓張,每戶至少三至四代同堂,大家族揉合傳統茶藝與時代潮流,形成特殊茶香社區。

木柵鐵觀音,因近年來,茶農經不斷研究改良及受茶葉比賽、消費者嗜好的影響,所製造的鐵觀音外觀已超越大陸甚多,其形狀粒粒如豆、茶面油亮,擲入杯中,發出叮叮之聲,可謂實至名歸之「鐵觀音」。

 

鐵觀音茶種天生貴氣,栽種的土壤既不能肥也不得貧瘠,枝條斜生,產量少情況下,生產成本自然倍增。

製作與烘焙過程,更講求精緻與高超的技藝,任何一道手續都省不得。別的不說,光是一次得花費一、兩個鐘頭篩檢廿斤茶菁,使茶葉茶骨分離的持久耐力,就會讓一般人搖的手酸腳麻。再加上烘焙火候不得有任何疏忽,否則前功盡棄。

 

【產區概況】

 

目前種植於台北市文山區的木柵指南山到貓空一帶,同一產區的還有四季春、武夷、梅占、金萱等。

 

【特色 】

 

鐵觀音茶未經焙火或輕焙之鐵觀音茶湯呈黃至橙紅色,中焙火至重焙火的之鐵觀音湯色則呈橙紅至棕紅色,茶湯色澤明亮見杯底,杯面則有油亮的感覺。

口感濃郁而甘醇,略帶純和的弱果酸味,飲入後芬芳香氣持久不散,且回甘於喉,讓人欲罷不能。

 

鐵觀音在半發酵茶類當中屬於發酵空間較大的一種茶,由15%至50%均有人製造,所以香氣也由淡淡的花香、蜜香至濃濃的花果香、熟果香…不等。鐵觀音的香氣不只是由於發酵程度的不同而有變化,如地質、季節、布包團揉、烘焙也都是影響觀鐵音茶香氣之要因,所以欣賞鐵觀音之茶香,極富變化而不庸俗,其「熱香」至「冷香」、「粘杯香」真是耐人尋味。

 

另外,由於鐵觀音茶樹生長形態,橫張枝、折皺面,異於一般茶樹,所以產量不高。因葉多向陽,造成茶單寧等成份均高,葉面也較厚實。所以鐵觀音之沖泡,置茶量宜少不宜多,倒茶宜快不宜慢。壺以紫砂較適合;水溫第一道以沸水沖泡,第二至五道80至90度即可。

 

初嚐鐵觀音者,大多認為苦澀味較其他茶重,如果你用舌面與上顎接觸,你會發現有一層厚厚的茶汁在口中。而後再喝一小杯溫開水,就能感覺鐵觀音茶湯之美。有人說:鐵觀音是男人的茶,如果把鐵觀音等涼以後,再喝半口含於嘴裡,讓茶湯溫熱,你便能感受鐵觀音茶的剛強凌烈及醇正的茶香。

發佈回覆給「匿名訪客」的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