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歷史

茶的歷史

楊惟婷

 

茶樹最早出現於中國西南部的雲貴高原、西雙版納地區。在西元前200年左右的《爾雅》中,就提到野生大茶樹,而且還有“茶樹王”。

 

據考察,“茶”字最早出現在《百聲大師碑》和《懷暉碑》中,時間大約在唐朝中期,西元806年到西元820年前後,在此之前,“茶”是用同義字“荼”表示的。

 

一、“茶”的功用

 

“茶”字的基本意義是“苦菜”,在上古時期人們對茶還缺乏認識,僅僅根據它的味道,把它歸於苦菜一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當人們認識到它與一般苦菜的區別及其特殊功能時,單獨表示它的新字也就產生了。

 

(一)茶葉被作為一種藥物

《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藥學專著,自戰國時代寫起,成書於西漢年間。這部書以傳說的形式,搜集自遠古以來,民間長期積累的藥物知識。其中有這樣的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據考證:這裏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說,遠在上古時代,傳說中的神農氏、親口嘗過百草,以便從中發現有利於人類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內多次中毒,但也由於服用茶葉而得救。這雖然只是傳說,帶有明顯的誇張成份,但也可以從中得知,人類利用茶葉,可能是從藥用開始的。

 

(二)茶與糧食關係

茶與糧食,佔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尤其邊疆地區,由於氣候等因素,當地並不產茶,古代官府為了增強控制少數民族的力量,對茶葉的供給採取限量、直接分配的辦法,以求達到 “以茶治邊”的目的。

與此同時,官府不僅控制茶葉的供應,而且以少量的茶,交換多數的戰馬,給邊疆民族帶來沉重的負擔,這就是歷史上的“茶馬互市”。

 

(三)茶葉作為一種飲料和保健的作用

從唐朝開始,茶葉流傳到中國西北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成為當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

茶葉從發明到利用,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歷史,它之所以深受人們的歡迎,除了可作為飲料被人們飲用外,還因為它對人體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療的作用。三國時代,諸葛亮帶兵南征北戰。一次兵至雲南勵海,士兵因水土不服,多害眼病,諸諸亮命令士兵採茶煮水喝,不久,把眼病治好了。直到現在,當地人民還把茶樹稱作“孔明樹”,把諸葛亮尊為“茶祖”。

 

二、“茶”的文化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而且,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了“茶”這種植物,也最先利用“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成為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如中國古代史籍所載,在未知飲茶前,“古人夏則飲水,冬則飲湯”。

以茶為飲則改變了人們喝生水的陋習,大幅地提高人民的健康水準。

 

至於茶在歐美一帶,被認為“無疑是東方賜予西方的最好禮物” 、“歐洲若無茶與咖啡之傳入,飲酒必定更加無度” 、“我確信茶是人類的救主之一” 、“是偉大的慰藉品”…等等。

 

世界各國飲茶、茶的生產和貿易,除北韓、日本以及中亞、西亞一帶是唐朝前後就從中國傳入者外,其他大多是16世紀以後,特別是近200年以來才傳入發展起來的。

 

三、紅茶的英文名稱

 

英文中的”紅茶”,正確單詞應是”Black tea”。

1689 年,英國更在中國的福建省廈門市設置基地,大量收購中國茶葉。因為在廈門所收購的茶葉都是屬於紅茶類的半發酵茶—”武夷茶”,大量的武夷茶流入英國,取代瞭原有的綠茶市場,且很快成為西歐茶的主流。武夷茶色黑,故被稱 為”Black tea”(直譯為黑茶)。
後來茶學專家根據茶的製作方法和茶的特點對其進行分類,武夷茶沖泡後紅湯紅葉,按其性質屬於”紅茶類”。但英國人的慣用稱呼”Black tea”卻一直沿襲下來,用以指”紅茶”。

 

但如果大家因此以為天下的”紅茶”就是英文裏的”Black Tea”,那就又可能會鬧笑話了。因為世界上確實有一種茶的英文名字叫”Red Tea”,中文直譯就是”紅茶”。

 

“Red Tea”指的是”Rooibos”茶,來自於一種生長在南非、完全不同於茶樹的野生植物,因此不是真正的茶葉。”Rooibos”(讀作”Roy Boss”)是南非俚語,其荷蘭語本義為”紅色灌木叢”。一般把”Rooibos”茶按發音直接翻譯為”如意波斯茶”、或者簡稱為”博士茶”。

“Rooibos”茶沖泡後呈紅色,但味道與茶葉不同,偏甜、有點果味。
近年來,盡管”Rooibos”茶被宣傳為一種新型的健康飲料,但至今沒有流行起來。

因此,中國人說的”紅茶”,在英文裏就是”Black Tea”,即”黑茶”。
而英文裏的”Red Tea(紅茶)”,實際上是”Rooibos茶”,雖然可以被說成是”紅茶”,但絕非真正的茶葉!

 

發佈留言

登录后才能评论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