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的三角習題
2home.co 楊惟婷
從古希臘開始,西方國際政治的邏輯就是—世上永遠存在兩個集團之間的對抗,如同冷戰時期「美俄」之間的競逐,而冷戰2.0世代仍是「美俄」爭霸?或是輪到「中美」爭霸?
而大陸在面對美國試圖建立的「亞洲版北約—印太戰略」的軍事圍堵時,最佳的戰略應是更加「改革開放」的經濟力量—「有容乃大」。
一、新冷戰2.0與停滯性通膨的「共業」
俄烏戰爭雙方始終無法達成協議,歐、美持續加強制裁,普丁不但在戰爭方面沒有縮手,也對歐美各國的制裁提出了回應。
首先,俄羅斯宣稱連通中亞和黑海主要的油管遭暴風雨破壞需進行修繕,預估每日減少100萬桶原油;其次,普丁要求對俄不友好的國家,要以盧布(俄羅斯貨幣)作為購買天然氣的支付貨幣。
俄羅斯是全球第二大原油出口國,世界其他產油國很難補上缺口,供需持續吃緊下,國際原油價格上周漲幅將近20%左右,仍將帶動通膨持續升溫。
隨著經濟制裁方式不斷升級,揭開了地緣政治的醜陋、殘酷面貌,也使世界陷入了新冷戰2.0的緊張氛圍。當歐洲切斷與俄羅斯的經貿關係,經濟制裁所驅動的通膨將持續存在,將使能源價格持續上漲,並蘊釀糧食危機,而就業市場和薪酬的強勁上升趨勢也將推動通膨螺旋上揚,並導致全球貿易萎縮和經濟成長倒退。
如果現在不馬上抑制通膨,美國FED未來仍將面臨高通膨和經濟放緩的情景,這就是停滯性通膨,是決策者很難施力的噩夢。所以美國FED已正式啟動升息循環,先象徵性的升息1碼。
理論上,升息會導致市場資金緊縮,會壓抑股價、油價走勢才對,但隨著美國FED官員相繼發表5月要升息2碼的看法,股市、油價卻逆勢大幅上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金融海嘯以來,美國FED很習慣用QE(量化寬鬆)印鈔救市,多年來創造出大量的貨幣,光是2020年新冠疫情後,就創造將近5兆美元的資金,未來即使美國升息至2%,對整體市場資金影響有限,資金充足下,全球股市、油市仍有機會挑戰新高。
如果為了制止通膨惡化的風險,美國FED可能會以雙倍的速度連續升息。此時不只是殖利率曲線變得陡峭,短期和長期利率之間的利差將逐步縮減、甚至「倒掛」。
而在FED大幅升息後,消費需求和投資的信心自然受到壓制,尤其消費正是美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來源。
最終經濟可能疲軟的著陸,但原物料和勞動成本的價格下僵性,將使企業盈餘減少,我們恐仍將看到企業一輪淘汰賽和GDP衰退的歷程。
二、美國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
(一)「西式雙標」的再一次偉大
3月24日是「北約轟炸南斯拉夫」23周年紀念日,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當天在受訪時控訴,北約在1999年的行為是多麼可怕、荒謬、非法和不道德,誠如現在他們指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是多麼愚蠢、可恥!
武契奇指控,「北約1999年轟炸南斯拉夫」慘案的真相—
根據北約的數據,北約共出動了3.8萬架次飛機,轟炸造成8000多無辜平民傷亡,包括82名兒童,而那些逝去的生命已無法挽回,徒流上帝的眼淚。
1999年「科索沃戰爭」轟炸南斯拉夫時,美國和北約自行認定塞爾維亞人屠殺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因此主張「武力介入」,也就是「人道主義干涉」。
「但這項主張並未得到安理會的支持」,所以北約繞過安理會,單方面使用武力轟炸南斯拉夫,用它自行認定的正義標準,屠戮8000多無辜平民。
武契奇指控,對北約而言,他們經常談論的道德和價值觀標準,其實根本不存在。
「帝國霸權」的「武力介入」,往往是凌駕上帝的眼淚!
(二)西方制裁使俄羅斯金融市場陷入動盪
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美國家紛紛對俄羅斯祭出經濟制裁。包括將俄羅斯從SWIFT剔除、砍斷石油合作案、停止供應芯片、限制網路使用、切斷行動支付、停止供應汽車商品、拔體育資格、斷文化交流;其中最「土匪式」的制裁,就是凍結俄羅斯帳戶與沒收財產,很難以想像,不需要證據、只要喊「經濟制裁」口號,就可以恣意把別人的財產沒收,原來西方的法治、人權與正義可以有雙標,可謂是「帝國霸權」的再一次體現。
隨著西方制裁一波又一波,俄羅斯主權債信評等多次遭到機構下調,穆迪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將俄羅斯債信評等調降至「Ca」級,則較債務違約高出三個等級;標普 (S&P Ratings) 也將評等調降至「CCC-」;惠譽 (Fitch Ratings) 更一口氣將俄羅斯主權債信用評等調降六個等級至「C」,只差一級就要被打入違約,使俄國無法償債的擔憂加劇。
目前,俄羅斯共發行15檔國際債券,總面值約400億美元,其中約一半由國際投資者持有。
原本俄羅斯擁有近65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可完全充足的償債,然而,由於西方國家的制裁,目前俄羅斯超過半數海外儲備都遭到凍結。俄國財政部長 Anton Siluanov即表示,因為俄國央行的海外外幣帳戶被凍結,債權人可能收不到款項。
他說:「能不能履行外幣債務的義務不在我們,我們有錢,也付了錢,現在球顯然掌握在美國政府手中。」他並指控西方國家試圖藉由凍結俄國央行的外匯存底,讓俄國陷入「人為違約」(artificial default)。
回顧俄國曾在1998年未能如期償付盧布債務,引爆金融危機,當時拖累美國LTCM公司破產。此次若讓俄國陷入「人為違約」(artificial default) ,美國華爾街亦將內傷。
為避免傷及自家人,美國財政部發言人3 /16日表示,對俄國央行和多家金融機構的交易限制,不包含禁止償付美元債券,至少到5月底之前都會是如此。美式「雙標」,又再次偉大。
大陸媒體指出,俄羅斯政府如果再發生如1917年的國際債務違約事件,可能會帶來以下三大影響:
1、導致許多全球大型基金管理公司可能面臨嚴重的財務損失。
由於俄羅斯大部分債務在幾週前還被評為投資級,大部分基金管理公司的全球固定收益投資組合和基準中都擁有俄羅斯債券曝險,包括貝萊德和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在內,這意味著這股違約衝擊波可能會蔓延至歐美養老基金、校務基金和基金會等。
2、這可能也會觸發俄羅斯債務違約保險,即信用違約互換(CDS),導致部分銀行遭受損失。
摩根大通估計,大約會有60億美元的未償付CDS需要償付。
3、除了國際機構和銀行以外,俄羅斯本國的銀行和投資機構也會遭受損失。
不僅是國際資產管理公司對俄羅斯的外債有曝險,更值得擔心的是,俄羅斯的銀行也可能因為這些債券而陷入麻煩,因為這些債券也是它們資本緩衝的一部分。
總之,若老美讓俄羅斯走入破產的險境,俄羅斯應該也會拉著各國機構法人和銀行陪葬,甚至可能引發另外一場「雷曼危機」。
(三)IMF:俄羅斯債務違約並非不可能,但不會引發全球金融危機
國際貨幣基金 (IMF) 總裁喬治艾娃 (Kristalina Georgieva) 在3/13日表示,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受到西方國家前所未有的制裁後,已經對俄羅斯經濟產生嚴重影響,可能導致該國經濟今年陷入衰退。尤其,歐美國家的制裁限制俄羅斯獲取資源和償還債務的能力,意味俄羅斯債務違約不再是不可能的事。
不過,喬治艾娃也說道,即使俄羅斯出現債務違約,也不會因此對全球金融體系造成重大的危機。她指出,全球銀行對俄羅斯的曝險總額約為 1,200億美元,儘管數字不小,但是「非系統重要性」。
另凱投宏觀新興市場經濟學家 William Jackson 亦說,即使發生債務違約亦是象徵性的,目前看來對俄羅斯和其他國家不太可能有重大影響。
因為對俄國來說,倒債最大代價將是被孤立在全球資本市場之外,或者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須承擔高額的借貸成本,但是這和目前為止的一連串制裁已經造成的傷害,只是同樣的打擊。
另對外國投資人來說,俄羅斯違約的風險大致已經反映在價格上。
因俄國美元計價的主權債券價格早已一落千丈,目前價值僅 20美分。
而且,債權人早已大幅減持部位。目前,俄國非住民持有的俄國外幣主權債務「規模相對小」,約 200 億美元。
不過,Jackson 仍指出俄國有「機構未知曝險、俄企違約」兩個潛在風險:
1、目前,仍可能有某些具系統性重要風險的機構持有大量俄國主權債,這就可能在全球金融市場帶來蝴蝶效應。
2、俄國的主權債違約可能是俄國企業違約的前奏,而俄國企業的外部債務規模遠超過主權債。
Jackson 說,雖然各國不斷加重制裁力道,但目前俄國企業還能持續償債債務,只是若交易中斷、制裁擴大且經濟陷入嚴峻衰退,俄國企業違約的可能性就會升高。
(四)當「歐亞經濟聯盟」遇到「一帶一路」
近10年來,歐盟「三次東擴」不斷擠壓俄羅斯經濟空間;於是2015年1月1日由俄羅斯主導成立「歐亞經濟聯盟」(EAEU),是在後蘇聯空間推動的一體化國際組織,目標是建立類似於「歐盟」的經濟聯盟。
「歐亞經濟聯盟」目前成員國包括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和亞美尼亞,五國均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合作夥伴;希望到2025年實現區域內商品、服務、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歐亞經濟聯盟」的一大特點是俄羅斯一家獨大,因俄羅斯具有國土面積和經濟總量的優勢,佔「歐亞經濟聯盟」的市場份額約90%,成為聯盟的「推進器」和「發動機」,作為主導國,俄羅斯的經濟發展對聯盟的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
隨著俄烏戰事及經濟制裁方式不斷升級,中俄兩國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更提速,中俄經濟合作將進入縱深發展的新階段,而俄羅斯大力實施的「向東看」政策,為中俄經貿進一步發展釋放更大合作潛力。
當「歐亞經濟聯盟」、「一帶一路」對接後,將使區域經濟融合駛入快車道。因為,「歐亞經濟聯盟」所跨區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出國門的必經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將發揮1+1>2的效果。
至於「歐亞經濟聯盟」的自行評估顯示,2017年該組織成員國與大陸間的整體貿易額同比增長30%,超過1000億美元。
目前,「歐亞經濟聯盟」正與大陸磋商約40個涉及鐵路、公路和其他運輸方式的具體合作項目。大陸發展對外經貿合作的雄心及其相關合作規劃的國際影響力,將促使大陸與「歐亞經濟聯盟」各成員國更加緊密地開展合作。
(五)中俄擬建立「單一貨幣」機制
俄羅斯因入侵烏克蘭遭到全球多國的經濟與金融制裁,為突破困境,俄國正積極向大陸求援,繼傳出中俄努力為雙方的金融電信系統建立合作,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又披露,兩國打算建立單一貨幣機制,為「去美元化」再出招。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以俄羅斯為首的歐亞經濟聯盟3 /11日與大陸舉行線上會議,雙方協調打造「單一貨幣機制」,建立一個新的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最快將在3月底敲定基本原則。新制度會有一個參考貨幣,是由一籃子創始會員國的貨幣組成。
中俄希望藉此「單一貨幣機制」,取代以美元為中心的布列登森林體系,盼吸引「一帶一路」的國家、上海合作組織(SCO)、東南亞國協(ASEAN)等成員國加入,而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國可能也會有興趣。
三、美國對大陸的經濟脅迫
(一)美國商務部揚言,大陸若藐視美對俄制裁令,將發動毀滅性行動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向「紐約時報」表示,美方將採取「毀滅性」行動來對付藐視對俄制裁令的大陸企業,讓它們無法取得自家產品不可或缺的美國設備和軟體。
雷蒙多直接點名「中芯國際」或任何繼續向俄羅斯提供晶片和其他先進技術的大陸企業,若對俄羅斯暗中伸援手,美國基本上都可以讓它用不了美國的設備和軟體而關門大吉。
雷蒙多指出,大陸是俄羅斯晶片和消費型科技產品的主要來源國。2020年,俄羅斯70%的晶片、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供應來自大陸。在西方制裁下,預計俄羅斯將更依賴大陸。
(二)大陸不願制裁俄,拜登出手報復在美中概股
美國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saki)日前警告稱,如果大陸不遵守西方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美國可能採取報復性措施。沒想到,拜登政府真的出手了。
3 /10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點名百勝中國(Yum China)、百濟神州(BeiGene)、再鼎醫藥(Zai Lab)、和黃醫藥(HutchMed)及盛美半導體設備(ACM Research)5家陸企,可能成為首批自美下市的中概股;並宣示如果外國上市公司未遵守《外國公司問責法》(HFCAA)的規定,連續三年未能提交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所要求的報告,SEC有權將其從交易所摘牌。
3 /10日美中新一波金融戰開打,美國SEC出重拳後,拖累中概股於10日和11日連兩天遭血腥大屠殺,加上大陸疫情拉警報,深圳、東莞封城,內外因素夾殺,那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於這二日分別重挫10%和10.2%,目前在美掛牌中概股共271檔,總市值於兩個交易日共蒸發約1824億美元,中概股總市值一路跌破1兆美元大關至9724億美元。
3 /15日上證指數終場再跌2.6%、收在3223點;深證指數下跌3.08%、收在120633點;創業板重挫3.56%最慘;而港股更是重災區,盤中遭血洗,指數崩殺逾1100點,終場仍狂瀉1022點(或4.9%),收在19531點,破2萬點大關,創下2016年2月以來新低。恆生科技指數跌幅超過11%,寫下史上單日最慘跌幅,小鵬、美團 、阿里巴巴股價的跌幅都超過 10%,理想的跌幅更高達20%。
迄今,很多中資股回到香港上市,股價紛紛跳水。大多數中企股價輕者跌5、6成,重的跌8、9成,現在市值萎縮,競爭力也節節敗退。像阿里巴巴市值從8679.69億美元墜落到剩下2468億美元,阿里的擴張力道大大受限;而大陸網路叫車龍頭「滴滴出行」2021年6月在美上市後不到兩天,大陸以宣布對滴滴進行網路安全審查,要求滴滴下架 App 與進行整改。迫於北京壓力,滴滴 12 /3日宣布,啟動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的工作,並尋求赴港上市。
「滴滴出行」3 /11日傳出已暫停籌備香港上市,主因是未能滿足大陸監管機構要求其徹底改革處理敏感用戶數據的系統,滴滴ADR 隨之暴跌44%。跌至每股1.89美元,崩致歷史新低,已從歷史高點 18.01美元下跌超過 89%。
(三)大陸國務院定調資本市場要平穩運行,激勵「政策底」隱隱若現
大市值企業通常代表一個國家產業的競爭力,過去代表大陸在全球攻城掠地的大陸企業,在過去一年,股價紛紛趴下,這是大陸經濟潛在的一個大變數。這當然
也對2022年大陸經濟保5,會有很大的難度!
大陸A股、港股3 /16日吹起反攻號角,午盤強勢拉升,滬指大漲逾3%,恆生科技指數更飆漲逾22.2%,創下史上單日最大漲幅,其中回港中概股大幅反彈,理想、京東、美團、小鵬股價的漲幅都超過30%。
究其原因是,大陸國務院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主持這場會議。國務院定調資本市場要平穩運行,一掃資本市場陰霾。
會中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釋出「三穩」信號—-即穩定宏觀經濟、穩定金融市場、穩定資本市場的明確信號,有助於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
市場相信後續政府可望陸續提出一系列「穩增長」、「穩市場」政策。金融委並表示,切實提振第1季經濟,「貨幣政策要主動應對,新增貸款要保持適度增長」。
例如中信證券聯席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說:「近期降準可能性比較大。」
另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表示,此次金融委會議顯示北京當局高度重視第1季經濟,「穩增長」仍是政策重心,貨幣政策需要主動作為,預料貨幣政策有望適度發力,推動信貸適度擴張。周茂華認為,後續國內政策將透過金融供需兩端發力,透過降準、降息及結構性工具,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對小微、民營企業,綠色經濟、製造業重點新興領域的支持力道,有效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促進信貸合理增長。
而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則認為,專題會議要求貨幣政策「主動應對」,特別強調「第1季」這個時間窗口,可能意味後續有降息、降準等行動。唐建偉說,專題會議強調新增貸款要保持適度增長,這顯示擴大信貸投放仍是當前主要任務。
(四)大陸「反壟斷」政策轉向,美股中概股寫下逾20年來最大漲幅
日前因擔憂美股中概股退市風險導致紐約和香港股市暴跌後,3 /16日在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出面喊話下,在美上市中概股創下2001年以來最大漲幅。
那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3 /16日收盤勁升33%,阿里巴巴控股股價飆漲37%,寫下2014年9月上市以來最大漲幅,京東與滴滴的股價也都至少暴漲39%。
依大陸「證券法」規定,境外證券監督機構不得在境內調查取證,同時禁止大陸實體在未經大陸證監會批准的情況下向外國監管機構提供資訊。
但PCAOB堅持要求中概股要完全開放審計,為中美任何潛在達成的協議設定更高門檻,目前未能確定美國證交會是否會接受大陸的讓步。
目前中美針對中概股上市審計問題現轉機,據傳大陸正準備放寬中企向境外披露財務訊息的規定,讓部分美國上市的中企可向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PCAOB)提供更多審計資料。
例如為大陸上市公司及會計師建立一個「紅綠燈」制度,以確定哪些財務審計資訊可以在國外披露。此外,大陸監管機構正在準備採用更細緻入微的方法,界定境外會計師可以讀取的敏感資訊。
由於北京出手「穩市場」,有效提振市場信心和投資人的預期。
滬指3 /17日勁漲 1.4% 至 3,215.04 點,深成指勁揚2.41%至12,289.97點,創業板指驟漲2.87%至 2,710.73點。恆生指數收盤大漲7.04%,收復21,000點大關,恆生科技指數勁揚 7.76%,融創中國 (01918-HK) 股價暴漲逾59%,京東、百度 、美團 (03690-HK) 的漲幅也都超過10%。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雲說,政策積極回應進一步堅實「政策底」,有助於緩解市場對房地產、網路等領域的擔憂,特別是「保持資本市場平穩運行」、「凡是對資本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的政策,應事先與金融管理部門協調」等表述,更直接表明支持資本市場,A股、港股、中概股都有望出現一反彈波「突圍」。
目前大陸A股估值低於歷史均值,未來投資人將逐步回歸基本面,借力經濟穩增長、市場流動性寬鬆、企業獲利優於預期等利多,將助大陸A股「突圍」。
依Wind資訊的數據顯示,截至3 /15日,大陸A股有1,242家公司發布2021年財報與業績快報,合計淨利達到人民幣1.58兆元,年增41%,顯示大陸企業獲利迎來轉折點;在中國監管機構雖聲稱與美國審計監管合作取得積極進展,但海外不確定性因素消退後,長線投資價值浮現,A股可望出現一波大反彈。
上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又將微博列入下市風險清單,顯示中美關係仍有待磨合;另外,俄烏地緣衝突間接影響外資對A股的態度,導致外資買盤薄弱。
但A股近期已受到眾多利空淬鍊,估值已回落至長期平均之下,指數向下空間有限,中長期投資價值已逐漸浮現,且3月16日國務院金融委員會向市場喊話,表明穩定資本市場決心,印證「政策底」已出現,穩增長效果有望逐步落地,待出現利空不躍跡象,則顯示「市場底」也不遠了。
(五)大陸擬鬆綁防疫政策,將可提振經濟
大陸國家衛後健委3 /15日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首對輕症患者採集中隔離管理、鬆綁出院Ct值標準,以及縮短出院的隔離期等措施。此新版《診療方案》標準的改變,可減少醫療資源浪費,並使感染者隔離時間大幅降低,既讓感染者盡早回歸正常生活。
新版《診療方案》中,對輕症患者實行集中隔離管理,不再強調到定點醫院集中隔離治療。因此,只要在具備一定醫療條件的隔離點,就可以完成對感染者的隔離與基本醫療需求。同時,可以釋放定點醫院的大量醫療資源。
至於鬆綁感染者出院Ct值標準,使住院時間得以從14日減為7日。更多的病人提早出院,同樣可緩解醫療壓力。就算復陽,核酸水準也已經非常低,基本上不會造成二次傳播。
隨著各國相繼邁向「與病毒共存」,堅持「清零」政策的大陸成為少數。但北京當局最近似乎轉向放寬防疫力道,由此次深圳封城逐步鬆綁來看,將允許部分地區恢復公車、地鐵等大眾運輸運作,代表癱瘓這個科技重鎮的嚴格封城將部分放寬。此舉顯示北京當局似乎為了減輕經濟衝擊,正在調整長期以來的嚴格防疫政策。
雖然3 /17日的中共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中,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仍重申「清零」承諾,但也表示大陸將盡全力減少疫情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這是習近平主席首次強調為了穩定金融市場並刺激經濟,必須減輕防疫政策帶來的經濟代價。
根據深圳市疫情防控指揮部3 /17日公告,已實現「社會面動態清零」的五個區,而上海疫情爆發,亦調整為「封控」而非「封城」。未來只要大陸逐步鬆綁防疫政策,受創經濟將可逐步療癒,經濟將可提振,A股也可望出現一波大反彈。
四、中美俄的三角習題
(一)美俄之間
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制裁總數已超過5530項,有人認為俄烏戰事讓歐盟大舉向美國軍武、油氣能源,美國獲利最大,但其實不然。
因美國現在通貨膨脹問題非常嚴重,而歐盟軍武、油氣能源訂單已到手,若戰爭不落幕,通貨膨脹問題只會更嚴重;此反將重創拜登的政治聲望,並傷及拜登政府的期中選情。
年底前,通膨能否受到控制是決定美國政治的關鍵,也是拜登執政最大的難關,拜登民調會那麼低就是這個原因,他自己應心知肚明。
目前,美國人民會接受美國政府制裁俄羅斯,是要證明普世價值,但這不代表美國人會支持拜登,拜登現在最擔心的就是,若期中選舉民主黨選得不好,他將會提前跛腳。
而俄羅斯現在面臨最大的困境在於,他們並非是在跟烏克蘭(美國代理人)作戰,而是在跟背後的美國(拜登慫恿澤倫斯基加入北約)作戰。
對美國而言,俄烏戰爭滿足了美國的經濟利益(歐盟軍武、油氣能源訂單已到手,從此淪為美國附庸)需要,但拜登尚未知足,他更想利用這場戰爭推翻普丁政權,讓普丁無力再干涉美國大選。
總之,拜登既能不傷到美國的一兵一卒,讓東斯拉夫民族自殘、普丁下台,美國何樂不為?又怎會輕易結束這場戰爭?
所以,拜登反而期待俄羅斯彈盡糧絕、一旦動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後,拜登正可扮演「救世主」收拾殘局;但對這個世界而言,悲傷早以逆流成河。
總之,俄烏何時終戰,取決於背後的拜登是否名利雙收?這也是美國至今未發出任何停戰訊號,只供應烏克蘭武器、繼續消耗俄羅斯的原因。
(二)中俄之間
俄羅斯《觀點報》曾列出了烏克蘭戰事發生之後,中俄經濟領域將發生的變化:
1、在萬事達(Mastercard)卡和維薩(Visa)卡拒絕國外支付交易後,俄羅斯的7家大型銀行已表示有計劃接入大陸銀聯支付系統。
2、中西方拒絕向俄羅斯銀行貸款和投資俄羅斯資產,為大陸創造了機遇。
3、對關閉美元和歐元通道將會造成俄羅斯央行和俄羅斯各銀行的西方貨幣短缺。俄羅斯的銀行、公司、證券投資者和普通百姓會將注意力轉向人民幣。
4、俄中貿易額將繼續創造歷史紀錄。
5、將會有更多的中國消費品進入俄羅斯市場。由於用來購買進口商品的美元和歐元短缺,購買大陸服裝和日用品將變得更加現實。
6、大陸汽車製造商將處於有利的地位。
7、大陸可以獲得被歐洲拒絕的所有俄羅斯能源和其他原材料。
8、大陸投資者會活躍並在有利條件下積極投資俄羅斯企業,因為競爭對手正在退出俄羅斯市場。
9、大陸作為俄羅斯的繞行通道作用會加大。大陸可能會成為一個“中間人”,俄羅斯可通過大陸在向協力廠商支付賺頭的情況下運送所需的西方配件。
10、大陸航空公司將處於有利地位。
總之,當「歐亞經濟聯盟」遇到「一帶一路」,明天會更好。大陸只要維持中立地位,慈悲必有果報。
(三)中美之間
由於,俄烏戰爭正陷入難以預料最後結果的僵局,與俄羅斯走得太近,可能存在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加深對中國敵意的風險,然後將大陸拖入更深的困境。
因此大陸早已立下「保持中立」戰略基礎,以免落入老美圈套,遭受最糟糕的經濟和外交後果,而且又可在戰爭結束後的地緣政治變化中獲取最大的地緣政治利益。
隨著俄羅斯為反抗西方制裁向北京尋求支持,俄國將大陸作為自己外交和經濟生命線以及地緣政治重要戰略支撐的依賴程度將越來越大。
從長遠來看,俄羅斯將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除了大陸,俄羅斯將找不到其他可以求助的國家。相對地,大陸也將深化與俄羅斯的關係,視為培養一種抗衡美國的方式。
而大陸的戰略基礎建立在一個堅定的信念上,即美國國力已被其魯莽干預外國事務的做法所削弱。而中共領導層的戰略的核心是:大陸必須努力超越它眼裡的兩個疲憊大國之間的鬥爭,讓日益動盪的世界將中國大陸視為一個穩定的支柱。
無論如何,大陸的經濟規模已足夠大,能夠「韜光養晦」、並承受「亞洲版北約—印太戰略」的軍事、經濟圍堵的重擊。
五、跋尾—「改革開放是最好的防禦策略」
(一)大陸經濟實力臥薪嚐膽,逐年增長
根據《2022胡潤全球富豪榜》,大陸農夫山泉創辦人鍾睒睒以4550億元(人民幣),蟬聯大陸首富;字節跳動創辦人張一鳴排第二,財富達到3400億元(人民幣);寧德時代創辦人曾毓群第三名,財富達到3350億元(人民幣)。
值得一提的,大陸身家超過10億美元的富豪人數以1133位蟬聯世界第一;其次是美國716位;印度排名第三,有215位;英國以150位排名第四。
另2021年第二的馬化騰財富以3300億元(人民幣)位列大陸第四;2021年第三的拼多多創辦人黃崢財富以1450億元(人民幣)排名大陸第二十六位;2021年第四的馬雲財富以2350億元(人民幣)位列大陸第五。2015年以來,「二馬」第一次都跌出大陸前三名。
根據《2022胡潤全球富豪榜》所稱,大陸現在有1133位10億美元企業家,比美國多了6成。這是自2016年大陸第一次超過美國以來,美國的10億美元企業家人數增加了三分之一,大陸則翻1倍,可見大陸經濟綜合實力成長驚人。
(二)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受害者聯盟
2021年中歐貨物貿易額達8281億美元,亦創歷史新高。2022年前兩個月中歐盟貿易額1371.6億美元,比同期與東協貿易額多出5.7億美元,再次成為大陸第一大交易夥伴,大陸與歐洲雙邊貿易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是不爭的事實。
但這次俄烏衝突中,能源爆漲拖累歐洲經濟,又要配合美國提高國防支,加上大量難民的處置的經濟消耗,在回過神來,這都是歐盟必須面對的現實。所以歐盟也是俄烏戰事的受害者之一。隨著戰事延宕與損害的擴大,歐盟將會更加意識到「大陸」對於歐盟的重要性。事實上,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盟一直希望北京介入調停,認為大陸是唯一一個對戰爭雙邊能發揮影響力的國家。
同樣地,大陸也不希望出現新冷戰的國際格局,特別是這次俄烏戰爭後,美國與西方右翼一直想甩鍋大陸,把大陸與俄羅斯綁在一起,貼上新的邪惡軸心標籤,擴大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衝突是民主國家與專制集團的價值之爭。北京要破解這樣的綁定,並避免升高到意識形態的鬥爭,也必須爭取歐盟支持。
另外,「歐亞經濟聯盟」2017年該組織成員國與大陸間的整體貿易額同比增長30%,超過1000億美元。目前,「歐亞經濟聯盟」正與大陸磋商約40個涉及鐵路、公路和其他運輸方式的具體合作項目。
(三)俄烏衝突的啟示—經濟開放vs軍事圍堵
整體來看,美國國力正逐漸衰敗,國際秩序正處在解體、重整過程中,未來很多國家會拉幫結派、尋求地緣政治勢力擴張,以建立有利自己的國際地位。
世人對「俄烏衝突」,往往用「中美俄角力」視野來看待今天世界或未來國際的秩序重整。其實俄羅斯要的並不多,只要北約停止擴張。俄羅斯只要建立一個以「俄白烏」三國為中心、以中亞國家為緩衝地帶的「小蘇聯」或類似安全機制。
自冷戰結束後,美國其實越來越輕視俄羅斯,並認定「大陸」才是主要競爭者、甚至是敵人。因此,這些年美國一直試圖在構建針對圍堵「大陸」的「亞洲小北約」,美國的戰略重點也從歐洲、中東(伊拉克、阿富汗撤軍)轉移到「印太戰略」。所以俄烏衝突爆發,美國不派兵介力,也不會改變美國圍堵「大陸」的戰略方向。
一個更值得警醒的趨勢是,作為軍事集團老大的美國,目前正將擴張的腳步踩進亞洲。準確地說,美國試圖建立的「亞洲版北約—-印太戰略」擴張的腳步很積極,致亞洲安全很脆弱。
俄烏衝突之後,亞洲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的態勢將更加明顯,美國對亞洲的介入也會進一步擴大。「大陸」應當認真應對——誠如美國利用烏克蘭消耗俄羅斯,未來美國將可能利用台灣來消耗中國的情況。
至於西方國際政治的邏輯就是這樣,從古希臘開始就存在兩個集團之間的對抗。假如這次俄羅斯被徹底打敗,歐美將專注對抗「大陸」的崛起。雖然這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是一場災難。
「大陸」面對美國試圖建立的「亞洲版北約—-印太戰略」的軍事圍堵,——最佳的戰略應是更加「改革開放」的經濟力量。
「大陸」可從這是俄烏衝突中,獲得巨大的啟示:
同樣是核武大國,不是冷兵器時代,打打殺殺,都只是一場戲。
只有經濟互相依存才能避戰(如德國vs俄羅斯),也可緩和戰爭激烈程度;或許旁觀這一場衝突,可讓「大陸」思考,應如何處理「開放」與「安全」的關係。
「大陸」與俄羅斯最大的不同是,俄羅斯只是一個軍事強國,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而「大陸」既有足夠自保的軍事實力,又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以及和西方緊密的經濟聯繫。這也是為什麼在美國人眼中,「大陸」對美國構成的挑戰要遠大於俄羅斯對美國的挑戰。
如果美歐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是「殺敵一千,自損三百」的話,要制裁擁有開放且強大經濟的「大陸」,那就是「殺敵一千,自損一千」,這樣一來,這種制裁就很難持續。
屆時「大陸」也無需像俄羅斯那樣用核武器威脅來捍衛自身利益,彼此捆綁的經濟已經會讓西方感到切實的痛。因此,俄烏衝突對「大陸」的最大啟示就是,「大陸」應更加開放,「大陸」企業必須克服萬難,繼續努力走出去,「大陸」更必須克服萬難,吸引外資、納為己用。
「大陸」已經是一個世界大國了,但有容乃大、大到不可倒。「大陸」必須展現「無界」思考,以更大格局處理「開放」與「安全」的關係?
誠如「攻擊是最好的防禦策略」,「開放」是另一個相對的概念,「不開放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大陸」應該做的,是在開放的狀態下,探索自己的安全機制。
就像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所說的,「打開窗戶,自然會有蚊子蒼蠅飛進來,但只要自身實現了強大,讓蚊子叮幾口,是死不了人的。」
驀然回首,「台灣」應該做的,不也是在「開放」的狀態下,探索自己的「安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