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經濟分裂正在重創全球經濟

地緣經濟分裂正在重創全球經濟

2home.co  楊惟婷

 

從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末,美國一直是工業化國家中人口數量最多、市場容量最大的國家,這是美國長期在產業上佔有最大分量、在科技上領先和保持貨幣霸權的前提。故以往美國在國力鼎盛時,自可從「全球化」中取得三大優勢地位:
一是產業優勢,尤其是實體經濟的優勢地位;
二是科技優勢,即在全球科技發展中的引領地位;
三是美元和軍事霸權。

 

但這些「偉大」前提,現在正在逐漸消失中。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群體性崛起,美國作為「工業化國家中最大市場」正在成為過去的歷史。

因中國以四倍於美國的人口數量,正在成為工業化國家中新的最大市場,尤其中國科技崛起和人民幣國際化正在侵蝕美國在「全球化」中取得的三大優勢地位。

 

因此,無論過去式的川普政府以「美國優先」壓制中國崛起;還是當前的拜登政府,以「抗中」來凝聚選票,並一味以「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來麻醉自己,很奇怪咧,若要「美國再次偉大」代表它已失去「偉大」?看看美國社會角落的10%邊緣人!再看看美國鐵鏽區的繁華隕落!

 

難道不買「made in china」會較幸福?you see see you,在川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5年之後,為何對中貿易逆差仍不斷擴大、通膨無力壓制?

拜登政府非但沒有任何反省、也不好好讀一下經濟學,反而擴大對華「圍堵」。美方這種做法只會導致地緣政治和經濟的「陣營化」,導致包括美國自身及全球經濟成長受損。不信去問問亞當斯密、李嘉圖?

 

再從更長的歷史視角來看世界,美國曾經偉大乃受惠於自由開放、拓荒精神創造的「全球化」利益。如今美國不反省連年「好戰」的國力耗損、毫無節制「印鈔」培養的過度消費惡習,反向以「圍堵」取代「開放」,美國距離「偉大」其實將愈來愈遙遠。4000年前大禹治水,都懂得不能用「圍堵」手法?2400年前蘇秦的「合縱」,最終仍不敵張儀的「連橫」手法?拜登還玩「第一島鏈」的遊戲?

 

中美對抗及俄烏戰爭造成地緣經濟分裂,正在重創「全球化」利基,使全球GDP蒙塵。國際貨幣基金(IMF)4/6日表示,全世界地緣政治分裂局勢,包括中美貿易戰及俄烏戰爭,長期恐使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減少2%。

 

據IMF研究發現,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導致外國直接投資(FDI)的重新分配,這些投資從原本地理上較接近的國家,流向地緣政治上較相親近的國家,例如美國及歐洲。這樣的重新分配可能對新興市場經濟體造成嚴重傷害。

IMF官員說道:「整體來說,一個分裂的世界,可能會是一個更貧窮的世界。」

 

  • 美國製造戰爭V.S中國創造和平

 

■【霸道】精神V.S【王道】精神

 

五十多年來,美國依賴著「石油美元」及「軍武」兩種秘密武器捍衛,支撐著【美元霸權】,殖民統治著中土世界!

 

但美國長久以來因為國家「好戰」成性、人民「過度消費」成習,形成貿易、財政雙赤字,並累積31.4兆美元的龐大國債。

 

美國為了維繫其「美元霸權」不墜,只有不斷在全球製造地緣政治動亂,使美元、美債及美國軍火不斷有市場需求!

例如,拜登與澤倫斯基設局坑殺普丁,使擁有「核武」的普丁,亦深陷泥淖?

只要俄烏戰爭延續,美元及美國軍火就不斷有市場需求,但烏克蘭人民何辜!

 

總之,今天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全靠「美元霸權」及「軍武」維繫著,只要世界不太平,美元及美國軍火就不斷有市場需求,美債也才能有買盤支撐!

但這種以鄰為壑的【霸道】吃相難看,但卻符合美國利益,亦即:【美國價值】。天地不仁,以蒼生為芻狗!

 

反觀中華民族之所以淵源流長,是因為它秉持儒家的【王道】精神,以天下為公。在俄烏戰爭遲遲難以落幕之時,應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丁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3月20日至22日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推動「俄烏和平談判」成局,此為俄烏兩國人民之福!

 

當然,一旦「天下太平」恐使美元、美債、美軍需求出現破口,美國又如何能忍受?近期恐須留意拜登又要搞個「北溪二號」的翻版?

 

二、拜登的軍備競賽,是雷根【星戰計畫】翻版?

 

君不知,30多年前雷根總統提出「戰略防衛計畫(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SDI)」,宣示將在太空部署可摧毀敵人飛彈的攻擊性武器。

 

外界一般看法是,1983年雷根總統提出SDI後,陰謀論者認為,當年蘇聯被迫加入太空軍備競賽,但由於開發經費龐大,蘇聯不堪負荷,終於在1991年底解體。

 

如今,拜登複制代理人式的「俄烏戰爭」,想藉此瓦解俄羅斯。食髓知味後,又想以「毀臺計畫」,瓦解中國大陸。

 

■以【中國威脅論】為名,美國編列8420億美元國防預算,再創新高

 

據五角大廈公布2024財政年度國防預算細節,總額8420億美元,較2023、2022財政年度分別增加3.2%、13.4%,再創史上最高。

美國國防副部長希克斯說,預算案反映美方嚴肅看待與中國競爭,致力嚇阻北京未來數十年發動侵略。

希克斯亦指出,國防部為「太平洋嚇阻倡議」編列91億美元,也是史上最高。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亦呼應指出,中共迅速進行軍事現代化,新年度預算案能讓美國進行多方面關鍵投資,強化美軍優勢。

以「中國威脅論」為名,這中間,牽涉了多少軍火商利益?

 

反觀中國財政部提出的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中,官方編列的2023年國防支出為人民幣1兆5537億,年增7.2%,也引發國際關注。

 

但從另一層面分析,若中共2023年成功達到工作報告設定的5% GDP成長率,中國今年GDP將突破新台幣560兆元,但中國國防預算佔GDP比重僅1.2%,遠低於世界其他大國。例如,美國比重為3.5%,俄羅斯為4%,印度為2.5%,英國約為2%,法國約為2%。由此觀察,可看出那些國家在拼經濟?那些國家在拼軍備?若中美最終必須一戰,美國國防預算編列8420億美元,而中國國防預算編列僅2200多億美元,是否懸殊太大?

這是拜登的「星戰計畫」翻版?還是習主席的「星戰計畫」翻版?

 

事實上,在軍備競賽中,誰是獵人、誰是獵物,有時當局則迷?

因為,螳螂捕蟬,可能黃雀在後?

至於,習近平主席是獵人、或是獵物,只能留待歷史證明?

 

■窮兵黷武的拜登,擬徵【富人稅】,以縮減美國財政赤字

 

美國總統拜登3/9 日公布最新預算案,預算案中擬透過針對億萬富豪、富裕投資者和企業加稅的措施,是否將造成資本外逃,只能留待「美元指數」證明?

 

按照拜登的提案顯示,拜登希望對資產淨值至少 1億美元、占比 0.01%的美國最富有國民徵收 25%的最低所得稅。

同時,拜登亦提議提高對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徵稅,將這些公司的企業稅率從川普執政時實行的 21%升至28%,以打擊共和黨金主。

 

同時,拜登還將國防支出提高到 8,420億美元,這是美國史上和平年代內最大規模的年度國防預算。如此,應該對民主黨的軍火商金主有所交待了?

 

當然,目前共和黨把持眾議院、民主黨掌控參議院的兩院分制國會格局下,拜登的提案應不會順利通過。劇中打打鬧鬧難免,最後坐地分贓,大家一起發財咧!民主Y!民主!

 

三、中國大陸踏上國際外交舞台

 

目前,中美關係已經因貿易、間諜活動等問題而變得十分緊張,兩個大國競爭越來越火爆。近年美國強化在第一島鏈的軍事圍堵,而中國強化在一帶一路的經濟合作。

 

■在中國大陸主導下,中東情勢正走向【大和解】

 

就在美國為通貨膨脹、俄烏戰爭與對中科技封鎖等國內外事務手忙腳亂之際,中東悄悄地在中國大陸的斡旋下,達成了極為重要的和平協議。

這次協議是讓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這兩個幾十年來一直針鋒相對、爭奪伊斯蘭世界領導權的國家,放下了成見。

 

《紐約時報》認為,由中國促成這項「大和解」協議超出所有人的想像,它是數十年來美國主導中東情勢的大逆轉,讓所有國家都感到匪夷所思。在過去的3/4個世紀裡,美國人一直是中東的核心角色,也幾乎是戰爭的製造者。

另外,這項協議還隱含一個讓華盛頓官員深感不安的因素—-中國在一個美國長期發揮影響力的地區擔任和平斡旋者的角色。此打破了美國軍火商的飯碗?

 

中國透過外交斡旋,成功地促成了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達成歷史性的復交協議,體現了中國式的機敏,它利用了沙烏地阿拉伯對美國的一些憤怒,以及拜登當下只關注「印太地區」的一些真空狀態。

再從更大的意義上說,中國取得的這「大和解」的卓越成就,使其在外交方面步上了國際舞台,並碾壓了自拜登上任以來的任何外交成就。

而且,它證明中國已是崛起的大國,在中東的這場外交斡旋,展示對拜登政府的當頭一棒力量。尤其,北京開始積極的參與外交斡旋,這有助於弱化美國在全球事務的敘事觀點,中國已釋出信息是,雖然美國是海灣地區的絕對軍事力量,但中國是一個強大且有力的外交存在。

 

目前,尚不清楚沙伊之間的「大和解」究竟能走多遠?

重開2016年關閉的大使館的決定只是第一步,達成協議也並不意味著利雅得的遜尼派和德黑蘭的什葉派已經放下了心結。雙方仍謹慎地安排了2個月的時間來敲定細節,當然拜登一定全力發功,並從中做梗。

 

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巨頭「沙烏地阿美」3/27日宣布將以246億元(人民幣,下同)收購大陸榮盛石化10%的股份。此前一天,這家石油巨頭宣布在大陸遼寧省盤錦市設立合資公司,並建設大型煉油化工聯合裝置。

《路透社》報導稱,沙烏地阿美的投資突顯沙國與北京日益加深的關係。

 

《美聯社》則報導稱,在中東地區,中國被視為一個中立的參與方,與伊朗、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權力機構都有著密切的聯繫。中國領導人習近平2022訪問了阿拉伯海灣國家,中國的中東特使也經常到該地區進行訪問。在與同樣是威權國家的俄羅斯協調下,中國一直在穩步削弱美國領導的西方自由秩序,並利用機會,在華盛頓的注意力偏移時採取行動。

 

值得留意的是,中國主動採取行動來協助調解一個與其無關的爭端,在外交談判中起到「中間人」的角色,這是不尋常的。

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在中東幾百年的資源掠奪,製造了無數戰亂。

但中國秉持公平對待中東各國,創造雙贏與對等。以一己之力,給中東帶來和平。此證明中國之崛起,並不是掠奪與征戰,而是和平與希望。

這些長期被剝削掠奪的中東各國,開始覺醒。他們發現,跟著中國可以打開一條新的,有希望的路徑。這才是只對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真正的挑戰。

 

這是否是未來中美競爭的新趨勢?當習主席訪問莫斯科時,這是否又是中國在促進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調解的前奏?

 

■沙國加入【上合組織】對話夥伴地位,與中國關係增溫

 

據沙烏地阿拉伯國家通訊社(SPA)3/29日消息表示,沙烏地阿拉伯已經批准了一份備忘錄,承認該國在上海合作組織(SCO)的對話夥伴地位。

對話夥伴地位是加入這個組織的第一步,授予沙烏地完整會籍是中長程目標。

 

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涵蓋中國、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區域大國,伊朗則是去年簽署文件取得完整會籍,幅員橫跨大部分歐亞大陸。由於美國撤離中東,沙烏地和其他波斯灣國家對此表達憂心,並且採取行動讓合作夥伴多元化。

 

■沙烏地為首油國(OPEC+)宣布自5月起日減產逾百萬桶,衝擊對美關係

 

沙烏地阿拉伯和其他主要油國(OPEC+)出人意表宣布自5月起至年底每天共將減產115萬桶原油,此舉可能造成全球各地油價上漲。

 

這是沙烏地繼2022年10月宣布每天減產約200萬桶以來最大幅度減產,恐激怒美國總統拜登政府,導致沙烏地對美國關係進一步緊繃。

 

四、中國大陸能終結「俄烏戰爭」嗎?

 

「俄烏戰爭」一直在耗損歐洲的經濟資源,若持續下去,殘破的經濟是否造成歐盟瓦解?因此,歐盟亦期待中國能扮演更積極調停者角色。

 

■習近平於3/20日至22日訪問俄羅斯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俄進行國事訪問,和俄羅斯總統普丁就主要國際和區域議題交換意見。除加強中俄全面夥伴關係與戰略互動,此外,北京更努力在斡旋結束俄烏戰爭上,扮演更積極角色。

 

■「習普會」強化中俄友好,澤倫斯基為何不吭聲?

 

俄烏開戰後,任何一國與俄羅斯稍微走近都會招致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砲火相向,德國、匈牙利尤其受到抨擊。

然而,當國際刑事法院(ICC)以戰爭罪為由對俄國總統普丁發出逮捕令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卻赴莫斯科與普丁會面,支持之情溢於言表,但澤倫斯基卻不作聲,還希望能與習通話。是否澤倫斯基想和中國維持在「投資者、貿易夥伴和潛在中間人」的位置,以便戰後可藉中國雄厚的財力進行重建。

 

回顧戰爭爆發前,中國就是烏克蘭的主要貿易夥伴,也是黑海大麥和玉米的龐大市場,北京並大量投資烏國港口與電信設備等基礎建設。因此基輔小心翼翼避免與如此重要的貿易夥伴發生衝突,即使聯合國人權理事會(UNHRC)2021年10月投票表決是否針對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權狀況時,烏國甚至投下棄權票。

 

中國2月提出《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12點聲明後,西方國家多對此聲明持疑?

但澤倫斯基卻表示樂見中國主導和談,稱中方的部分提議尊重國際法,「為何不與中國合作?」

 

■巴西總統挺中勸和俄烏:美國不講求和平

 

巴西總統魯拉原本預定於3月26日至31日對中國大陸進行國是訪問,魯拉在訪中前夕接受巴西TV 247電視台專訪時透露,此訪一大重要事務,就是將與中方討論俄烏衝突局勢及推動和平談判等問題。藉由勸和促談,積極推動結束衝突。

這將是魯拉繼2004年和2009年之後,第三次對中國進行國是訪問。

 

魯拉強調,中國是有實力與美國嚴肅對話的重要大國,針對當前俄烏局勢,必須找到一個像中國一樣的「勸和者」。反觀美國,從不講求和平,直到現在仍夥同歐洲一起「武裝烏克蘭」。

 

魯拉在受訪時也指出,「我告訴過拜登、馬克宏、蕭茲,巴西願意為確保和平做出任何努力,首要任務就是結束衝突。」

 

魯拉說:「衝突已經持續了一年,所以現在必須找到一個勸和者,因為美國不講求和平。」他強調,現在需要的是更多國家站出來談論和平的可能性,而美國和歐洲國家卻在此期間繼續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援助。

 

■德國防長:自身已庫存不足,不會再向烏克蘭提供更多國防武器

 

德國媒體《星期日世界報》4/11 日刊登對德國國防部長 Boris Pistorius的專訪,他在受訪時表示,德國聯邦國防軍武器裝備缺口,直到 2030年都無法得到完全補足。因此,除了已經宣布提供的坦克,目前不會向烏克蘭提供更多豹式坦克。

他強調說,德國的庫存有限,「作為聯邦國防部長,我不能把所有東西都交出去」。

 

■俄烏停戰談判是一個「不可能任務」?

 

審視過去1953南北韓停戰談判、1970年代越南和平談判、1970年代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1980年代兩伊戰爭的「停戰談判」的必要條件如下:

1、撤軍。
雙方軍隊停火、撤出。包括人員及其裝備如何撤退,分多少個階段、完成的日期、被擄獲的武器……。

 

2、建立緩衝區的保障。

例如南北韓以北緯38度線來畫分、南北越以北緯17度來畫分,那是根據當時實際交戰的狀況來做處理;但烏克蘭的情況不一樣。因2022年9月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赫爾松舉行了入俄公投;9月30日,普丁簽署政令,將烏克蘭公投4地正式納入俄羅斯,使問題更形複雜。

目前俄烏雙方在這個問題的立場上完全不同,這是和平談判最困難的一個議題。

 

3、賠償問題。

由於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而烏克蘭有數不勝數的民宅、辦公大樓、工廠、醫院、學校及電廠、道路等基礎設施遭到摧毀。軍人及平民的傷亡可能高達20萬人以上。因此,烏克蘭的損失是天文數字,但俄羅斯願意負擔重建經費的可能性極低。

 

4、克里米亞的歸屬問題。

2014年2月俄羅斯派兵佔領了烏克蘭所屬的克里米亞,並藉公投的方式併入俄羅斯。克里米亞極具戰略的重要性及象徵意義,想重回烏克蘭的懷抱,恐怕談判上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5、烏克蘭能否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這是俄羅斯非常關切的問題,也是俄烏戰爭爆發的一個導火線;如何拆掉引信,必有一番爭論。

烏克蘭自1991年獨立之後就逐漸傾向西方國家,並成為俄羅斯的心頭大患,因此非軍事化、中立化及「去納粹化」是俄羅斯的目標。一旦坐上談判桌,這也是俄羅斯要攻堅的面向。

 

6、簽署和平協議?

由於牽涉深遠的歷史背景及現實的複雜性,即使雙方坐上談判桌,可能是談談打打,斷斷續續進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最終的結果如何呈現?

也許是僅發表諒解備忘錄,聯合公報,或Accords(如1973結束越戰的Paris Peace Accords,以色列與埃及1978年的協議),議定書(Protocol,如1928年防止化學及生化武器的議定書),停戰協定(Armistice Agreement)、和平協定(Peace Agreement)。1953年韓戰終止之後所達成的只是停戰協定,南韓並沒有參與簽署,南北韓雙方並沒有簽署全方位的和平協定。迄今,雙方仍處於敵對狀態之中。最終簽署的文件名稱可以顯示協議進展成果的好壞。

 

上述林林總總的「不可能任務」,只剩中國有能力處理,難道要仰賴阿湯哥出馬?

 

■習近平何時與澤倫斯基視訊對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舉行會談後,是否會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進行視訊對話?未來備受曙目與期待。

 

在俄烏戰爭滿一年時,中國政府宣布「政治解決」俄烏戰爭的立場,主張啟動「和談」是化解這場危機的唯一可行出路,反對動用核武,並呼籲停止單邊制裁。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及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 (Ursula von der Leyen),4/6日進行了三方會談,會談後,馮德萊恩表示,對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態,願意在條件和時機合適的時候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Volodymyr Zelensky) 會談,她深表歡迎。

 

未來,習近平若與澤倫斯基直接對話,象徵中國在推動俄烏「促和」方面邁出一大步,中國也將強化自身全球勢力「調停者」地位。亦即,中國可以依靠商業關係影響他國決策,而非靠軍事力量介入,成為了真正的「和平締造者」。

 

五、【兩岸關係】未來如何發展?

 

美國為何喜歡散佈「台海戰爭論」?

美國其實已經非常害怕中國大陸的迅速崛起,非常害怕中國已經威脅到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所以美國必須動員一切資源來對付中國的崛起,而台灣則是美國最好操控的棋子了。兩岸如爆發戰爭,美國則可以複制【烏克蘭模式】,削弱解放軍戰力,反正死的都是中國人,美國只須在背後提供武器,讓中國人自相殘殺,如同俄、烏的南斯拉夫民族。美國的政客們,又可藉機凍結中國海外資源、佔為己有,以解決美國債臺高築問題。這也是2023年金價大漲背後的貓膩!

 

又如美國前白宮國安顧問、全球台灣研究中心「美台關係工作小組」主席歐布萊恩建議台灣應當仿效中東歐國家作法,對平民展開武器訓練,「當有百萬台灣人手持AK47步槍捍衛家園,大陸就可能重新評估是否侵台」。

其實美國正深受槍枝氾濫所苦,卻要台灣以AK47武裝全民,豈非藉保護台灣之名,實施其毀滅台灣之實。

 

當歐布萊恩提議台灣應全民學AK步槍時,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則在國會,證實有所謂的「老虎小組」,每月、甚至每周討論提供援台軍售。美國其實就想推銷武器給台灣,讓台灣人成為美國的免費傭兵,台灣傭兵還要自己花錢買武器,而且還是向美國貸款買武器,天底下竟然有這麼的凱子,還有這麼愚蠢的執政者對美國唯命是從?

難道台灣人只有幫美國人打戰這一種選擇?

為什麼台灣人沒有「和平談判」的這一種選擇?

 

大陸「兩會」期間,北京對台釋出明確的「促和平、促交流」訊息,似乎已看穿美國「以台制華」的陽謀。

 

■習近平的「兩岸融合」與「心靈契合」

 

過去兩年內,兩岸一方喊話「不排除武力解決」、另一方動員「全民備戰」,確實讓兩岸關係墜入惡性循環,更給了美國等國際外力有機可乘。

 

習近平近期提出「兩岸融合」與「心靈契合」,為和平統一注入新內涵:「統」為表、「融」為裡,兩岸先融後統、融而漸統,將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亦即,先讓台灣民眾認識到「統一後」的好處,首先要讓台灣民眾更加感受到現階段兩岸和平發展的好處,再透過深耕細作,令台灣民眾對兩岸融合心存嚮往,而主動參與兩岸融合進程。

 

近期蔡英文赴美、馬英九赴中,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代表台灣未來前途的兩種想像與選擇,也是兩岸分治70多年來起承轉合的歸納。至於「雙英行」的成效如何,未來台灣人民自有公評與選擇。

 

■習李體制:大陸短期內尋求兩岸穩定,甩開美國「以台制華」算計

 

第三次當選國家主席的習近平在發言中亦提及台灣。但側重於大陸對台基本原則的重申,也沒有加強語氣對台獨的警告(如「六個任何」等),說明大陸目前對台基調趨於緩和,一中、促統、反獨的架構為先。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在3/13日總理記者會上表示,要讓更多台胞、台企赴大陸,不僅願意來,而且能融得進,有好的發展。

李強表示:「兩岸同胞是一家人,血濃於水,打斷骨頭連著筋,」李強重申,大陸將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繼續推動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要讓更多台胞、台企來大陸,不僅願意來,而且能融得進,有好的發展。

 

隨著大陸疫情防控措施的調整和優化,兩岸民眾都希望能夠盡快全面恢復兩岸的正常交流和往來。此時大陸順水推舟,顯示短期內務求兩岸和平穩定。

不難看出,換屆後大陸對台「政經並行」的雙管齊下策略逐漸清晰,其中「習近平─王滬寧─宋濤」這條政治線,應該還是要爭取在兩岸協商、政治對話上有所突破,同時要因應美台關係升級導致的危機,而「李強─何立峰─鄭柵潔」這條經濟線,將繼續鞏固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基礎。

 

所以大陸對台政策有其「剛性」的一面,也有其「軟性」的一面,執行層面再「軟」,仍要服從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硬」的一面。但兩會期間,無論是李克強、汪洋的報告,還是王滬寧在「台灣團」的發言,在重申既有政治原則的同時,都突出了「兩岸交流」主題。

換言之,大陸訴諸的兩岸交流、融合發展以及完善在陸台胞權益,都是為了反獨促統的政治性目標。這是「先經、後政」的邏輯,即兩岸透過非政治性交流、合作建立互信,在經濟上相互依賴,逐漸產生共同體意識,最終台灣民眾心甘情願接受統一,是一條最符合中華民族利益的路徑。

 

■馬英九的「和平之旅」具有「破冰」的歷史意義

 

一個分裂的民族往往渴望統一,這是民族的宿命,無可避免,如二戰後的東西德、南北韓、南北越。南北越經十幾年的戰爭,死傷無數,才達成統一,而南北韓隨經數年的戰爭,傷亡數百萬人,現在依然南北對峙,最幸運的是東西德,以和平的方式達成統一。

 

如今台海兩岸依然分裂,成為世界最危險的地區,而兩岸的分裂,乃是國共內戰的延續,退守台灣的國民黨面對民族的分裂,不能說沒有責任?

亡羊補牢下,馬英九曾在政策上採「不統、不獨、不武」原則來推動兩岸交流,使兩岸人民互相理解,降低兩岸戰爭的危險,又帶動觀光業的發展,故馬先生執政期間可說是幾十年來最和平的期間。

 

而現在執政者執政以來,迅速中斷兩岸交流,並毫不掩飾的以「抗中保台」鞏固政權,加上美國外力介入,以台灣為棋子抗中,使兩岸地區成為最危險的地方,只剩沒「全民普發AK-47」,戰到一兵一卒。

台灣究竟要走向刺蝟島、地雷島?或是成為和平樂土?實賴政治家的智慧!

 

在拜登佈局下,兩岸成為世界最危險的地區,誰能拆除兩岸可能爆發的引信?

每個時代的進步,都需要有人願意「義無反顧、忍辱負重、踽踽獨行」。
前總統馬英九決定在清明節期間前往中國大陸祭祖,他跨出了第一步……

最近一份網路民調顯示,有78%的民眾贊成馬英九訪陸。

 

這些天,我們也從媒體報導中看到,前總統馬英九此行所到之處廣受關注、掀起風潮,由此可見,兩岸關係回暖是兩岸民眾所喜聞樂見的。

 

六、【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美國挑起了對華貿易戰、科技戰,其實是引鴆止渴、浪得虛名。

因為無論大國崛起、或再次偉大,都只有憑藉更開放,反而才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目前中美對抗影響許多跨國企業正常營運、高科技和半導體行業發展、國際貿易體系和規則以及國際法等層面帶來破壞性影響。

然若中國走向越「開放」,美國走向越「閉關」,那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

 

■「習普會」挑戰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

 

中國之前已幫助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恢復正式外交關係,如今中國希望在國際關係調停方面做出更大成績。

 

如今,就在俄烏戰火紛飛之際,遠在數百英里之遙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則上演了「習普會」;習近平試圖將中國描繪成進行外交調停的和平締造者形象。習近平和普丁共同譴責美國主導的地緣政治秩序,並呼籲加速推進世界多極化進程。

 

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3月14日,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中方將在俄烏和談方面扮演怎樣的角色?

汪文斌表示,中方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堅持致力於推動通過外交談判等方式和平解決衝突。

汪文斌指出,在烏克蘭問題上也一樣,前不久中方發布了《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提出尊重各國主權、摒棄冷戰思維、停火止戰、啟動和談、停止單邊制裁等12條主張,核心就是勸和促談。

 

■習近平:「中國的發展將惠及世界,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

 

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講話。習近平稱,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創造無數輝煌,也經歷過許多磨難。近代以後,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飽受列強欺凌、四分五裂、戰亂頻繁、生靈塗炭之苦。

習近平表明,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黨、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

 

習近平表示,「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著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中國的發展將惠及世界,中國的發展也離不開世界」。

 

談及中國與世界關係方面,習近平認為,要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未來中國要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為世界和平發展增加更多穩定性和正能量。

 

■國際和平的新希望

 

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後,大陸外交轉向多邊主義,先後成立「上海合作組織」與「博鰲亞洲論壇」。希望國際社會共同追求「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

 

過去10年,隨著美國的「戰略東移」,習近平趁勢建構「一帶一路」的「西方外交戰略」。

 

大陸推出務實的「一帶一路」政策,主要呈現在「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3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政策,其實是以經濟為主軸,政治其次。反倒是,美國從冷戰開始經營中東,是以現實主義政治思維做為主軸,無可避免落入國際政治經濟學「政治使人分裂、經濟使人團結」的規律陷阱。

 

美國以權力平衡為中東政策主軸,把武力當外交工具使用,造成冷戰以來中東國家戰亂不斷。冷戰時期,美國為對抗蘇聯,把中東的安全交由以色列執行,以色列採取以牙還牙的政策,以阿衝突不斷。冷戰結束後,蘇聯威脅解除,美國外交政策更強調單邊主義,因而有九一一事件的發生。

 

九一一事件後,美國投入反恐戰爭,國力不斷消磨。歐巴馬時期,為因應中國崛起,開始建構「重返亞洲」政策,2021年8月拜登政府從阿富汗撤軍,代表美國「以武力改造中東時代」的結束。美軍撤離中東,為大陸一帶一路留下空間,大陸遂以和平發展的策略漸次介入中東。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進入第3任期,繼2023年2月提出「全球安全倡議」,接著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外,開始推動新的對外關係策略,促成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和解,可說是習近平「西方外交戰略」的首勝,它的重大意義是一帶一路除了中歐班列之外,還可從巴基斯坦經伊朗、沙國直通非洲,讓美國在追逐歐亞大陸「世界島」的競爭中落居下風,而俄羅斯經過俄烏戰爭的消耗,已經無力逐鹿「世界島」,中國有機會成為歐亞大陸唯一稱雄的國家。

 

俄烏戰爭發生後,美歐國家全力協助烏克蘭抵抗俄羅斯,中東缺口更大,大陸乃積極搶進,習近平2022年12月訪問沙國,不但簽署了34項投資協議,更為沙伊和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沙伊和解是中國和平外交的一小步,卻是國際和平的一大步,有了這一步,大陸推動俄烏和解將更有底氣,俄烏和平若能達成,大陸將成為國際和平的新希望。

 

■俄羅斯打造【新經濟圈】

 

俄烏戰爭使俄羅斯遭受西方制裁,俄羅斯乃另謀出路,與中國、印度和土耳其這3國的貿易正大幅增加,一個以俄羅斯為起點的新經濟圈正在形成,使世界貿易的分裂也越趨明顯。

 

根據日經中文網報導,中國已是俄羅斯最大的貿易夥伴,2022年對俄的貿易額年增29%至1902億美元,對中國來說,可由俄羅斯進口便宜能源,此外,中國也透過增加汽車等產品的出口,以支撐俄羅斯民生經濟。

 

至於印度方面,2022年前11月對俄貿易也增加至2021年同期的3.6倍,貿易額達到379億美元。

再從土耳其來看,對俄包括化工、電子產品和服裝的出口增長強勁,貿易額增2倍至681億美元。

 

除了上述這些國家外,埃及也在增加水果和塑膠等日用品的對俄出口。尤其印度和埃及對俄烏戰爭保持中立立場,因此使其經濟受益。

 

■為何歐洲政治人物【排隊訪中】?

 

資本主義源自【利己】之心,當歐洲政治人物【排隊訪中】,所求何利呢?

 

由於歐美正深陷停滯性通膨之苦,加上俄烏戰爭正如同黑洞般吞蝕歐盟,這使歐洲極左派、極右派崛起,所以巴黎垃圾堆積如山、連巴克萊銀行總部都給暴民佔領了,因此,經濟崩潰足以動搖各國國本?甚至造成歐盟瓦解?但或許可以讓美國再次偉大?或許,歐洲政治人物似乎已看穿美國「再次偉大」的陽謀。

 

中國20大落幕後,習近平獲得了第3個總書記任期。

與中國經濟連結密切的德國,總理蕭茲在2022年11月4日即率一個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雖行程是非常短暫的「一日遊」、但卻是COVID-19疫情爆發2年多來第一位訪問中國的歐美國家領袖,故此行備受矚目。

聰明如蕭茲、吃過「北溪二號」大餐,當然對美國企圖了然於心?

 

3/3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又在人民大會堂接見這次到中國參加博鰲亞洲論壇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習近平指出,中方願同西班牙一道,以建交 50周年為新起點,推動兩國互利合作走深走實。

桑契斯除了尋求透過降低非關稅壁壘來減少西班牙與中國貿易逆差,還特別針對烏克蘭情勢提出看法。

習近平表示,中方願進口更多西班牙優質商品,希望西班牙為中國企業提供公平公正營商環境。

雙方亦就烏克蘭危機交換意見。習近平重申,中方立場是勸和促談、政治解決,希望有關各方通過對話協商,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歐洲安全架構。

桑切斯則說:「我鼓勵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進行對話,以便習近平能獲得有關烏克蘭政府對中國的和平計畫的觀點立場第一手資料」。

桑切斯說,這一計畫得到「西班牙的支持」!

 

法國總統馬克宏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亦於4/1日訪問中國。

馬克宏4/1日起率領商界代表訪華三日,將會到訪北京和廣東省,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強會面。

據《彭博》報導,隨著中美關係陷入低潮,北京希望能阻止歐洲加入美國陣營,避免歐洲也對中國採取關鍵技術出口管制等措施。

相對中法或與歐盟關係,其實,法國2022年是中國在歐盟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但中法雙邊貿易額卻下降了4.4%,至 810億美元。顯示法國企業在中國發展「並不順利」,例如,家樂福在 2019年已經將其 80%中國業務出售給中國競爭對手蘇寧,Stellantis也考慮停止在中國生產汽車。所以馬克宏也有經濟上壓力!

 

這次馬克宏訪問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即給空中巴士(Airbus)一批飛機訂單的糖果。未來,就烏克蘭危機、能源問題等方面,進行磋商。

 

數據顯示,截至 2022年下半年,空巴占據中國整個市場份額已達到 54%,其中單通道飛機市場占比 56%、寬體機市場占比 61%。空巴方面稱,進入2023年以來中國航空市場復甦勁頭強勁,航空公司對於新飛機的需求逐漸恢復到疫情之前水準,空巴看得垂涎三尺。

 

總之,歐洲高層近日頻頻訪問中國,繼法國總統和歐盟執委會主席後,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也將在4月中出訪北京,德國正在研議的「中國戰略」可望成為此行焦點。

貝爾伯克對中國立場強硬,曾將台灣與遭俄羅斯侵略的烏克蘭相比,表示不接受一個比較大的國家違反國際法侵略比較小的鄰居,引來中國透過外交管道抗議,所欠她首次出訪北京因此備受矚目。德國政府研議中的「中國戰略」可望成為貝爾伯克此行的焦點,這是德國史上第一次為中國政策制定明確的框架和策略。

跡象顯示北京打算與德國維持良好關係。

 

除了歐洲高層近日前撲後繼訪問中國,東協各國亦不落人後。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31 日也在人民大會堂,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會面,這是兩人時隔 4年後,又一次在此地見面。習近平表示,中國與新加坡是重要合作夥伴,為東協地區國家樹立了標杆,也反映出兩國之間特殊而密切的友誼。

李顯龍預計4/1日還將會見中國新任總理李強,預計兩人將宣布升級兩國雙邊關係。

李顯龍表示,他對中國經濟的韌性抱有堅定信心,相信中國經濟將持續向好發展,新加坡等周邊國家都期待與中方進一步深化經濟合作!

 

除了李顯龍之外,習近平3/31日也與馬來西亞總理安華見面,雙方會談約 1小時。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中馬友誼源遠流長,兩國關系發展一直走在地區國家前列。習近平讚賞安華上任總理不久便選擇在這個時機訪華,反映大馬新政府對與中國的關係十分重視。

習近平提到,2023年是中馬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10周年,2024年將迎來兩國建交 50周年。安瓦爾訪問期間雙方就共建中馬命運共同體達成共識,必將開啟兩國關系新的歷史篇章。雙方要統籌推進好下階段關系發展和各領域合作,推動中馬關系行穩致遠並得到更大發展,為兩國和本地區繁榮發展注入新動力。

 

習近平強調,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和中國式現代化,將為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世界各國發展帶來新機遇。雙方要不斷提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水平,推進重點項目,培育數字經濟、綠色發展、新能源等領域合作增長點,探討開展民生合作,使中馬關系更多惠及兩國人民。

安華表示,我是作為中國的真正朋友、懷抱對中國的真誠友好來訪問。馬方願同中方加強雙邊經貿合作和「兩國雙園」建設,借鑒中方減貧經驗,加強農業現代化等領域合作。歡迎中國企業赴馬投資合作!

 

另外,日本外相林芳正將於 4 /1日至 2日訪問中國。這將是自 2019年 12月茂木敏充訪華以來,日本外相時隔約 3年零 3個月首次到訪中國。赴陸期間,林芳正計畫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秦剛舉行會談。

 

當然,澳洲外長、西澳州長、昆士蘭州長皆蠢蠢欲動,連總理艾班尼斯也表白,只要有人邀請、我也要參一咖?

 

毫無疑問,政治是一時的!笨蛋,問題在牛肉!

 

七、跋尾—-美國為何只敢跟中國競爭,而不敢斷交?

 

多年來,美國需要「世界工廠」日以繼夜地努力工作,來滿足美國人的日常所需。

而對不聽話的國家、經濟殖民地,美國將用人權、民主議題制裁你、用美元升貶破產你,派人做掉你,或捏造你有毀滅性武器、再用軍武來瓦解你的國家社會!不信去問問海珊、格達費?近年中東、北非難民,何其無辜、天地不仁!

 

■【反全球化】只是選戰假議題,其實沒有任何執政黨可承受經濟衰退!

 

美國打不贏、就造反的「反全球化」操作,其實背離美國立國的公平競爭原則,也違反國際經貿規則,不僅嚴重影響各國的利益,也阻礙國際科技交流和經貿合作,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世界經濟的恢復造成嚴重衝擊。

 

美國對中發起的貿易戰已持續5年,其主軸從川普政府時期的貿易戰演進為拜登政府時期的科技戰。未來世界將分割為兩個陣營,是雙方陣營綜合國力、制度和文化的整體較量。

 

目前,科技競爭成為中美大國戰略博弈的焦點,美國也聚焦半導體重點領域,推行打壓大陸科技的政策法案。首先,2022年8月9日,拜登政府簽署了投資2800億美元的《晶片與科學法案》,意在解決美國自身製造業短板的,同時實現對陸「卡脖子」;其次,2022年10月7日,美商務部發布《出口管制條例》的最新修訂規則,持續加碼半導體出口管制新規;最後,美國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宣示,「未來10年是美國與大陸競爭的決定性10年」,擴大「抗中」氛圍。

 

但是,美國的「反全球化」操作,已對全球晶片產業帶來危機。首先,在晶片生產已明顯供需失衡、價格出現大幅下跌的情況。此種非理性競爭,也引發中國走向科技自主之路,導致世界兩套標準,又無法發揮最大規模經濟效益。

 

總之,美國限制半導體相關物項對陸出口是把「迴力鏢」,也將導致美國科技企業業績不佳,只能以AI聊天機器人築夢,聊以自慰。

 

■世銀警告:【中美脫鉤】將傷害經濟

 

從2018年貿易戰開打後,中美兩國的外交關係相當不理想,但2022年官方數據卻顯示,中美雙方貿易總額創下歷史新高,引起熱烈討論?究竟中美脫鉤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

 

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數據提到,2022年美國對大陸的出口比前一年增加24億美元,達到1538億美元,而美國從大陸的進口額也增加318億美元,達到5368億美元,中美進出口總額合計達6905億美元,打破中美貿易戰全面衝擊前的2018年數據,再創歷史新高。

 

此外,世界銀行 (World Bank) 3/31 日上修東亞及太平洋開發中經濟體2023年經濟成長率,理由是中國重新開放且經濟回春。世銀並警告,中美緊張衍生的貿易限制和技術脫鉤將傷害知識和創新,並對整個亞洲的經濟成長構成長期威脅。

 

■【地緣經濟分裂】長期恐使全球GDP下降7%

 

1/1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報告警告說,過去數十年,全球經濟日趨一體化,如今卻出現了嚴重「地緣經濟分裂」(geoeconomic fragmentation);這一過程「長期」來說可能拉低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總產值多達7%;但報告並未明言「長期」係指多久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IMF報告也指出,在新冠疫情的高峰期,多國通過出口禁令限制醫療物資和食品的出口,這些禁令占貿易限制措施的90%左右。

此外,俄烏衝突和衍生出的相關制裁,導致了能源和農產品市場的嚴重混亂。

 

國際貨幣基金 (IMF) 4/5 日又表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以及由此導致的全球經濟碎片化,可能會增加金融穩定風險,降低跨境投資、資產價格、支付系統和銀行放貸能力。

 

尤其,全球經濟分裂為地緣政治集團,會導致成本增加、經濟摩擦和國內生產毛額(GDP)產值損失。當世界貿易越分裂,成本就越高,這可能導致技術系統競爭和貿易減少。而科技脫鉤將顯著放大貿易限制帶來的損失。

 

■新加坡李顯龍:世界無法承受中美衝突

 

根據《News18》報導,2023年尚不滿3個月,全球518家科技企業的裁員人數,已經突破17萬人。裁員人數遠高於2022全年的16萬1411人。

其中,以亞馬遜公司居冠,分3批裁員2萬7000人。臉書母公司Meta的2批裁員數,總計2萬1000人居次,接下來依序是埃森哲(Accenture)的1萬9000人、谷歌(Google)的1萬2000人、微軟(Microsoft)的1萬人、愛立信(Ericsson)的8500人、賽富時(Salesforce)的8千人、戴爾(Dell)的6650人、飛利浦(Philips)的6000人。

 

經濟放緩已經對許多產業構成威脅,包括IT產業在內;同時,美國銀行危機也會導致更多公司停止招募作業,並造成大規模裁員。另外,現況恐對未來企業招募新人產生重大影響。這也就是中美科技戰的代價之一。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3月一次受訪時指出:「世界無法承受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衝突,尤其是中美之間的衝突。」

 

李顯龍進一步表示,他認為中美要建立穩定關係,必須一步一步來,然後逐漸建立信任,逐步向前邁進。但這需要時間、也不容易,因為雙方都有政治壓力。

 

■季辛吉:中美若發生二次冷戰 將讓文明倒退

 

西班牙《世界報》3/25日報導,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日前接受該報採訪時表示,中美兩國擁有的資源相當,在第一次冷戰的美國和蘇聯之間則不存在這樣的對等性。隨著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的發展,兩國具備的破壞能力同樣強於美蘇冷戰時期。所以,如果中美之間發生第二次冷戰,將比第一次冷戰更加危險,「中美之間的戰爭即使不會摧毀文明,也會讓文明倒退」。

 

此外,他認為,在防止「災難性的衝突」方面,中美應有「最低限度的共同義務」。

中美兩國需要相互理解,避免發生衝突。運用智慧、政治遠見和歷史經驗,要為對話創造條件,以對話克服分歧,推動雙邊關係朝著良性方向發展。

 

發佈回覆給「匿名訪客」的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