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全球領跑產業巡禮

中國大陸的全球領跑產業巡禮

2home.co  楊惟婷

 

中國大陸「高端、快速」的製造能力,總讓美國羨慕、嫉妒、恨!

 

試想,川普在美國當地時間7/13日傍晚,於競選集會遭到槍擊。令人驚訝的是,在這起事件僅過去3小時,中國大陸一些電商平台已開始展售「川普遇襲畫面」為圖案的T恤,甚至已有消費者購買,且po出上身圖。這種搶商機「中國速度」,真讓美國接受不了!

 

另外,《亞洲週刊》也指出,中國高端製造的出現,如電動車、太陽能光電、鋰電池等「新三樣」以「高性價比」輾壓美國產品,又讓美國受不了!

 

現在美國只能怪說中國「產能過剩」,只能怪說中國「補貼」,然後磨刀「301」霍霍,並揪眾提高關稅圍堵,且轉個身、自己也搞起「補貼」了!

 

此種違反經濟學「比較優勢」原則的作法,也違反了「WTO自由競爭」原則的作法,不僅無助於本身生產力提昇,也讓歐美消費者無法享用「物美價廉」商品?

然怪乎《亞洲週刊》說,這是典型的「忽悠經濟學」,表象是打著政治的口號騙選票,真相是掩蓋國家競爭力衰敗的遮羞布。

 

美國真正害怕的是,中國高端製造更上一層樓,會進入AI製造領域,成就「悟空」的黑神話?此讓「美國偉大」越趨藐小,「美元」將一路貶值。

在這種「零和博弈」思維下,美國在缺乏自信下,僅剩「圍堵」策略一途!

 

然若「圍堵」策略能有效,最後「大秦」就不會滅了「戰國七雄G7」?

吾人認為,中國經濟最終將在克服困難下、持續發展,因其有強大的韌性,源於國企和民企一雙翅膀,在「計畫經濟」規劃下,在長期願景的引領下,不受「選舉」的因素干擾,可自由自在地飛往亮麗的蒼穹。

祝願  歐美各國反思、學習東方處世哲學的優點!

 

一、中國大陸從電動車、鋰電池、無人計程車到飛天計程車,已一脈相承

 

汽車工業一向是G7大國崛起之道!

因緣際會,中國大陸成功從「電動車」切入汽車工業,並在鋰電池產業設下高門檻,輔以「AI自駕技術」突飛猛進,再跨入「無人計程車」領域,並長驅直入「飛天計程車」的低空經濟,一脈相承、一氣呵成!

 

■中國大陸「新能源」汽車銷售量,已超過燃油車

 

中國汽車市場2024年7月創造一項歷史性記錄,即電動和油電混合新車的銷售量首次超越傳統燃油車,在全部汽車銷量中的佔比突破了50%。

 

在中國,電動和油電混合車被籠統地稱為「新能源」汽車。根據中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乘聯會)8月8日公佈的數據,7月份中國新車銷售中,電動和混合車的滲透率有史以來首次突破50%,達到51% 。

 

■比亞迪想要成為全球「綠能生態系統」霸主的野望!

 

在中國深圳坪山的比亞迪總部,入口的大螢幕上顯現一個問句:「拯救人類的諾亞方舟在何處?」在比亞迪走向全球綠能系統霸主的時刻,答案不言而喻!

 

比亞迪生產的低成本純電池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已攻占全球電動車3分之1的銷售量;但比亞迪的雄心遠不止於此,比亞迪更自我定位為綠色技術的製造強者,業務涵蓋從鋰電池、電動車、太陽能模組,到用於運輸與電力系統的複雜人工智慧和軟體。亦即,比亞迪更大的野心—-要成為一家綠能生態系統公司。

 

王傳福說:「電動車商業化的主要關鍵是—-「買得起」才是王道。」

所以,20多年來比亞迪在取得資源、持續研發與規模經濟方面,不斷累積競爭實力。目前比亞迪在全球三大洲至少六國擁有礦藏,確保了鋰電池材料的長期供應。此外,它自力生產晶片、擁有建築子公司建造新廠,也為日益複雜的車輛和能源系統開發自己的軟體。

 

根據美國喬治城大學的數據,比亞迪每年從中國大學數百萬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畢業生中羅致人才;目前比亞迪在中國11個地點擁有近十萬名研發人員,研究人員平均每一工作日申請19項新專利。

王傳福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比迪亞2022年破解了「電池到車體」或「電池到底盤」技術,將電池與車身融合在一起,這一突破有助於進一步降低成本與重量、提高安全性。

 

比亞迪的突飛猛進,是中國躍為世界綠能技術超級大國的重要一環。

尤其,比亞迪誓言要走向「全球化」。比亞迪現在的任務是:從出口走向擴大中國的境外製造。比亞迪已超前部署,2013年它在美國南加州、2017年在匈牙利西北部都建立了巴士客車工廠;過去十年也在巴西建立電動客車底盤、太陽能光伏模組及電池的製造與組裝設施

 

這些工廠有利於比亞迪掌控電動巴士市場。更重要的是,它與外國公用事業、城市和中央政府、勞工代表及在地社區合作,累積了專業知識與經驗。這些經驗即將在泰國、印尼、巴西與匈牙利的新電動車廠受到測試。比亞迪也一直在與墨西哥官員針對在美國邊境以南建立一家新廠進行談判,並且計畫在智利建造一座價值2.9億美元的工廠,生產電池核心部分的負極材料。

 

隨著比亞迪電動車業務的海外擴張,太陽能和電池部門也將接踵而至。比亞迪電池工廠總產能從2022年的240GWh,到2023年躍升為約381GWh,市場占比升至15.8%,超越韓國的LG集團,成為全球第二大電池生產商。

 

雖然比亞迪未透露其儲能業務的市場占比,但根據首爾SNE Research的數據,比亞迪占全球儲能系統市場的10%以上。2024年1月比亞迪與西班牙Greenergy集團簽約,為位於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的全球最大儲能項目提供電池。

 

儘管面臨美國日益強化的貿易保護政策,比亞迪仍然在美國市場尋找新的營運模式。比亞迪旗下一家電池子公司已經與柏格華納(BorgWarner)簽署協定,後者是美國通用汽車、福特和Stellantis的供應商。此外,比亞迪也加強其美國巴士的銷售攻勢,取得了多項電動巴士訂單。

 

睿咨得能源(Rystad Energy)電池市場負責人表示,王傳福的核心戰略是不僅要拿到供應鏈,而且要取得整個價值鏈,比亞迪的大目標是要將產品整合到城市的「整體」交通和數據管理系統中。

 

■寧德時代2024年H1淨利年增一成

 

中國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300750-CN)也與比亞迪一樣,電池成本的生產優勢超越日本、韓國及歐洲競爭對手。根據伯恩斯坦研究機構(Bernstein Research)的報告,這兩家中國公司的建廠成本每十億瓦時(GWh)僅約5、6千萬美元,而其競爭對手則為1億美元。

 

中國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 (300750-CN) 7/26 日公布2024年 1至 6月財報,該公司上半年營收年減 11.88% 至人民幣 1,667.67 億元(以下單位皆同)、淨利年增10.37% 至 228.65億元。

 

營收依產品劃分,動力電池系統上半年實現營收 1,126.49億元,年減 19.2%,儲能電池系統與電池材料及回收營收增加。財報提到,受惠各國再生能源轉型加速、儲能政策及市場環境優化等因素,全球儲能市場需求持續成長。

 

據研調機構 SNE Research 數據顯示,2024年前 5月,寧德時代動力電池裝車量全球市占率為 37.5%,已從 2017年至 2023年連續 7年霸占全球動力電池市占率第一位置。

 

寧德時代表示,公司持續推出創新產品。日前發布神行 Plus電池,實現系統能量密度超 200Wh/kg,是全球首個兼備 1,000km續航以及 4C超充特性的磷酸鐵鋰電池。而新一代麒麟高功率電池放電功率超 1,300KW,可助力新能源車實現零百加速 2秒以內。

 

■全球EV電池前十大陸廠占6強,市佔率高達 65%!

 

南韓市調機構 SNE Research在8 /7日公佈的數據,2024年上半年全球電動車電池用量達到 364.6 GWh,年增率22.3%,寧德時代以 137.7 GWh的裝車量,市佔率高達 37.8%,穩居全球第一,緊隨其後的是裝車量 57.5 GWh的比亞迪 (01211-HK)(002594-CN) ,市佔率15.8%,LG能源解決方案排在第三。

總計,中國在電動車電池市場持續位居全球第一,市佔率高達 65%,前十強企業中有 6個為中國廠商,南韓則以 3家廠商居次,日本則只有 1家。

 

中國電池廠商高速成長主要原因,為中國電動車廠的迅猛發展。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佈的數據,2024年上半年中國電動車產銷分別年增30.1% 和32%。

 

由於近年碳酸鋰價格不斷下跌,電動車電池電芯的價格也同樣下滑,已接近部分企業的成本價,動力電池市場競爭正加劇上演淘汰賽,大者恆大優勢日益明顯,整體市場趨勢會越來越集中。而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目前佔據技術、產能以及供應鏈優勢,有望進一步擴大市佔率。

 

不過,未來還有一個最大的不確定因素,那就是全固態電池的量產和商用,目前中、日、韓進展旗鼓相當,但中國仍具規模化產業優勢,因此中國在量產及應用上領先半個身位。

 

■中國力推「無人駕駛出租車」,衝刺全球千億美元市場領先地位

 

中國大陸對自動駕駛技術的支持與日俱增,其中包括允許無人監督的無人駕駛出租車上路,擴大無人駕駛測試區域,或是針對這一新興行業發佈詳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監管方案。

這讓無人駕駛出租車的先驅企業在中國一些大城市佔據先機,其中有網路巨頭百度,也有本土初創企業文遠知行、小馬智行和其他十幾家公司。這些中國公司可能很快會在一個潛在價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市場上成為全球領軍者。

 

據《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中國目前有超過3.2萬公里的道路可供第一代無人駕駛出租車使用,並聲稱這是「新質生產力」投資潮的一部分。

 

高盛最近估計,到2030年,全球自動駕駛行業的價值可能超過1000億美元。高盛分析師認為,自動駕駛技術的全面普及至少還需要幾年時間,但商用的自動駕駛汽車可能更快到來,其中包括無人駕駛出租車。

 

百度在大型運營和消費者覆蓋方面處於領先地位。旗下的蘿蔔快跑在武漢示範區擁有400多輛無人駕駛出租車,並計劃到2024年年底將車隊擴大到1000輛。

除此之外,小馬智行在中國4大城市擁有近300輛自動駕駛出租車,中國監管機構4月份批准該公司赴美上市。與此同時,正在中國多個城市測試汽車的文遠知行計劃在紐約上市,募資至多1.19億美元。比亞迪支持的地平線機器人(Horizon Robotics)最近獲得中國監管部門批准,可在香港上市。

 

■大陸全力迎向「低空經濟」新藍海

 

無人機是21世紀先進科技產業的核心,2030年全球無人機產值上看550億美元,值得觀注。

 

無人機的研發與應用近年來也備受資本青睞,全球各大電商、零售商、物流巨頭均有布局。美國電商Amazon、無人機科技企業Zipline、網路外賣訂餐平台DoorDash、Google旗下的無人機公司Wing、零售商Walmart等,都開設了無人機配送服務。

 

儘管無人機所帶來的經濟前景強勁,但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發布的安全隱私相關法規,將推遲商業無人機在美國市場的大規模運用。FAA稱無人機融入美國領空,需經歷「漸進」的步驟。

 

相對地,大陸低空經濟發展迅速,根據中國民用航空局公布的數據,民用無人機註冊數量已達120萬架,2029年將倍增達到278萬架,無人機行業正成為新藍海,業務涉及物品配送、載人旅遊、農業運用、災害搜救等多個領域。

 

深圳星河World商場天台,無人機可以在3到5分鐘內完成外賣配送;山東青島農民使用無人機播種撒肥,管理農田;廣東珠海長隆海洋王國、北京古北水鎮等多個主題公園裡,無人機表演已司空見慣。

大陸首條常態化無人機急救送血航線,2021年3月在浙江省投入使用;甘肅積石山縣去年12月發生6.2級地震,救災型無人機飛抵受災地區上空,即時回傳現場畫面幫助救援;2024年2月全球首條跨海跨城的電動「空中的士」首飛,從深圳到珠海僅需20分鐘。

 

2023年大陸低空經濟規模超過5000億人民幣,2030年可望達2兆人民幣。隨著低空經濟領域技術的發展,從航空新材料、通航整機,到臨空經濟、低空運營,產業鏈上下游雛形已現,相關領域企業總數逾5.7萬家。

 

大陸對低空經濟的成長動能與可能帶動的就業機會,極為重視。2021年將低空經濟寫入國家計畫《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畫綱要》;2023年12月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低空經濟視為大陸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2024年初大陸《無人機管理規定》生效,以規範飛行並促進無人機商業運營;3月工信部等四部門發文提出,到2030年要讓通用航空裝備全面融入民眾生產生活各領域。大陸各地已陸續設立低空經濟相關產業基金,蘇州2024年以來簽約低空經濟項目251個,計畫總投資超過730億元人民幣。

 

二、中國大陸「綠能」產業,勇奪全球第一

 

中國有14億人口,對電力的需求巨大!

過去幾十年高速的經濟發展,帶來對能源的巨大需求。

尤其未來在AI技術創新上,沒有電力支持,就只是紙上談兵!加上中國官方也認識到且承認氣候變化,並給自己定下目標,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

 

近年,中國大陸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系統」,電源裝機、輸配電網、電力消費規模居世界第一,尤其在「新能源」發電、特高壓輸電、柔性直流輸電和電力系統數位化智慧化等,均處於全球領先水準。

 

中國大陸截至2023年底,「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例已達30%,其中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量增長最快,年均增速超過12%,預計未來3年全球電力需求年均增速將超過3.3%,明顯高於能源消費增速。

 

■中國大陸「非碳能源」已占四分之一

 

愛護地球、實現淨零排放,不能只是淪為政治口號!

 

中國是世界工廠、也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但近年來其努力成為「再生能源」的領導者。中國國務院8/29 日發布《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根據白皮書內容,隨著北京迅速將龐大的經濟轉向更綠色的基礎,中國目前消耗的能源有四分之一來自非碳能源。

 

白皮書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清潔能源消耗比重達 26.4%,較 2013年增加 10.9 個百分點,煤炭消費比重累計下降 12.1個百分點。發電總裝置容量達 29.2億千瓦,其中,清潔能源發電裝置容量達 17億千瓦,佔發電裝置總量的 58.2%。清潔能源發電量約 3.8 兆千瓦時,佔總發電量比重為 39.7%,比 2013年提高15個百分點左右。亦即,十年來,新增清潔能源發電量佔全社會用電增量一半以上,中國能源含「綠」量不斷提升。

 

根據《巴黎氣候協定》,各國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期將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水準上升控制在攝氏 1.5 度以內。中國已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到本世紀中葉將全面建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支撐 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

 

■中國大陸早已壟斷「再生能源」產業鏈

 

在拜登發表的國情咨文中強調,一定要贏得跟中國的經濟競爭,尤其是在清潔能源方面。不過美國能源商業諮詢公司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大陸早已壟斷「再生能源」產業鏈,而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競爭力。

 

儘管,美國竭力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實際情況卻是,全球對中國「再生能源」產業鏈的依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重。

 

美國能源商業情報諮詢公司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稱,中國再生能源製造業規模繼續擴大,太陽能元件產能迅速飆升,甚至超過了全球預估需求,目前中國大陸以70%的產能穩居全球太陽能元件最大供應商。

此外,中國鋰離子電池製造能力佔全球近90%的產能,其風力渦輪機元件和動力電池未來兩年的產能將分別增長42%和150%。

 

美國能源部最近的2份報告也披露了一系列令美方倍感擔憂的資料:美國負極材料的市場佔有率為0.60%,而中國的佔有率高達84%;中國占全球鋰離子電池回收量的80%以上;中國去年生產了全球約82% 的天然石墨容量;用於製造鋰離子陰極的高純硫酸錳幾乎全部(95%)為中國所壟斷。報告還說,美國的石墨活性炭100%依賴國外資源,主要是中國。金屬釔是製造長壽命、特別是可快充電的釔鐵鋰電池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美國目前100%的釔依賴進口,94%的來自中國。

 

美國能源部發佈《太陽能光伏供應鏈審查報告》中也指出,截至2021年,中國擁有全球72%的多晶矽產能、98%的矽錠、97%的矽片、81%的電池片和77%的組件產能。

 

儘管,美國於2018年1月起對中國進口太陽能電池板徵收開徵高達30%的關稅。但可以明確地說,這些政策已經失敗,實際上,中國產品和中國設備反而增加了。

 

■中國大陸「風能」加「太陽能」,已超越「煤電」

 

中國快速發展的太陽能行業正在迅速改變中國大陸能源供應格局,2024年6月中國的光伏和風能發電量首次超過煤炭。

 

據能源咨詢公司睿咨得能源(Rystad Energy)預計,2026年光伏將成為中國最主要的能源來源,累計容量超過13.8億千瓦,比煤炭多1.5億千瓦。

 

另根據美國智庫全球能源監測組織(Global Energy Monitor)7月中旬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在建大型公用事業規模的太陽能和風電項目合計裝機容量達到3.39億千瓦,其中太陽能佔1.8億千瓦,風電佔1.59億千瓦。而3.39億千瓦這一裝機容量已經是全球所有其他國家該數值總和的2倍,遠高於排名第2的美國的0.4億千瓦。報告預計,如果規劃的太陽能發電和風電項目均按期完工,中國將提前6年完成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

 

■中國大陸「風電」專利競爭力居全球第一

 

繼光伏面板之後,中國在風力發電機領域也在加強價格攻勢。

2023年中國在風力發電機的專利競爭力方面,首次躍居全球首位,超越擁有歐洲最大企業維斯塔斯(Vestas)的丹麥。中企正在透過有助於削減成本的「風車大型化」來提高技術能力。

 

《日本經濟新聞》委託專利調查公司,對2015年至2024年4月底公開的16萬9822件風力發電機相關的專利,根據國際申請的有無及競爭對手的關注度等競爭力進行評分發現,2005年以後中國在申請件數上超過德國和日本,位居首位,每年申請件數超過其他國家10倍的年份也很多。

 

與夜間無法運轉的太陽能相比,風力發電可以穩定發電,因此被視為再生能源的王牌,而中企在研發中主要致力於風車的大型化。

在專利競爭力方面,中國於2023年首次超過丹麥占據首位。中國風力發電機製造商,現在的自產化率已達到9成左右。

 

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的統計顯示,在2023年世界新開發的風力發電(116吉瓦)中,大陸國內占到65%,大部分採用了本國製造的發電機。從累計裝機容量來看,中國也達到4成,超過美國和歐洲,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

 

另外,2023年7至12月,中企的渦輪機(動力設備)價格為每萬億瓦30萬美元,僅為國外企業的1/3左右;據中國再生能源學會的統計顯示,2023年中國風力渦輪機的出口按裝機容量計算達到3.6吉瓦,比2022年增加了6成。

 

■中國大陸「綠能」裝機佔全球2/3

 

據美國智庫「全球能源監測」近期發布報告,大陸在建大型公用事業規模的太陽能和風電項目的裝機容量達到339吉瓦(GW),其中太陽能佔180吉瓦、風電占159吉瓦,合計是全球其他國家該數值總和的兩倍,佔全球總量近2/3,並遠高於排名第二美國的40吉瓦。

 

因此,雖然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但中國大陸碳排放量可能在2023年已達到高峰值,原因是風電與太陽能發電量已可滿足90%的新增電力需求,以及建築活動持續減少。

 

只是,中國大陸同時也有新挑戰。例如過去以煤電設計的電網如何消納大增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並將新增電量傳輸到有需要的地區。

 

■全球新建核電機組6成在中俄,且中國將領先下一代核反應爐技術

 

國際能源署(IEA)估算稱,到2050年全球電力需求將增加到目前的2倍左右,AI普及帶來的數據中心電力需求將會激增。隨著邁向脫碳化,可再生能源將普及,核電作為穩定的清潔能源正在被重新評價。隨著全球核能發電能力需求劇增,不排放二氧化碳、輸出穩定的核電的復興趨勢正在加強。

 

據《日經中文網》報導,截至2024年6月,全球共有436個核電機組,發電能力約為4.16億千瓦,超過之前最高的4.1445億千瓦(2018年)。

在過去10年新建的核電機組約為70個,發電能力增加約6%。

 

其中,中國和俄羅斯佔到6成,技術實力也在提高。

中國新建了39個機組,發電能力提高至約4倍。2024年5月,中國與核電機組運作數量與排在世界第2位的法國並列,可運作的核電機組數量與日本並列世界第4位的俄羅斯也在不斷新建。

 

同時,一個核電機組要使用1000萬個零部件。一旦建設中斷,就無法維持巨大的供應鏈。2011年以後中俄在國家主導下不斷推進開發,從下一代反應爐來看,中俄兩國也處於領先地位。

美國智庫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6月指出,從下一代核反應爐技術上來看,「中國領先美國10~15年的可能性很大」。

 

整體而言,在核電技術創新領域上,在核能領域的科學出版物方面,中國在H指數(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常用指標)上排名第一。從2008年到2023年,中國在全球核能專利中的份額從1.3%增加到13.4%,在核聚變專利申請數量上也處於領先地位。

再按中國國家能源局「十四五」規劃顯示,到2035年,中國將新建150台核電機組,超越美法現有核電機組總和。亦即,中國每年將會完工6至8台核電機組,在2030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核電大國。

 

三、中國大陸擁有全球最龐大的高鐵系統及造船工業

 

您想過,美國沒有高鐵、中國有「八縱八橫」嗎?

您想過,中國造船、就像「下水餃般」快速嗎?

 

■中國大陸擁有全球最龐大的高鐵系統

 

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高鐵系統,也融入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之中。

 

2008年,京津城際鐵路通車,開啟中國「高鐵時代」。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

 

講起中國高鐵,經常會提到「八縱八橫」高鐵網,究竟何謂「八縱八橫」?

 

中國高鐵「八縱八橫」-京津城際-復興號時速350公里

南北走向為「縱線」,東西走向為「橫線」。早在2004年,中國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便提出建設「四縱四橫」客運專線,列車速度目標值達到每小時200公里以上。

 

2016年,新修訂的規劃在「四縱四橫」主骨架基礎上,又勾畫了「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宏大藍圖,打造以沿海、京滬等「八縱」通道和陸橋、沿江等「八橫」通道為主幹,城際鐵路為補充的高速鐵路網。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5.9萬公里,其中高鐵4.5萬公里。

具體來看,「八縱」通道包括沿海通道、京滬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銀)海通道、蘭(西)廣通道。

值得留意的,沿海通道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大動脈,貫通遼中南、京津冀、山東半島、長三角、海峽西岸、珠三角等城市群。京滬通道則分為兩條線路,雖然中間站點略有不同,但起止站都在北京和上海,連接華北和華東地區。

 

至於「八橫」通道,包括綏滿通道、京蘭通道、青銀通道、陸橋通道、沿江通道、滬昆通道、廈渝通道、廣昆通道。

值得留意的,全長3,422公里的陸橋通道,是「八縱八橫」高鐵網中最長橫向通道,東接江蘇連雲港,西接新疆烏魯木齊,穿行於黃河流域,貫通東隴海、中原、關中平原、蘭西、天山北坡等城市群。這條路線通過中亞、西亞到遠可至歐洲鹿特丹,即新亞歐大陸橋,因此也稱為陸橋通道。

 

「八縱八橫」是中國高鐵網的主幹,再以城際鐵路為補充,基本連接省會城市和其他50萬人口以上大中城市,實現相鄰大中城市間1至4小時交通圈,城市群內半小時至2小時交通圈。據悉,新修訂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遠期展望到2030年,中國高鐵里程達到4.5萬公里左右。

 

值得留意的,「1、2、3小時交通圈」具體來看,一是主要城區市域(郊)1小時通達,形成市域和通勤客流圈,如粵港澳大灣區廣深、廣珠間;二是城市群內主要城市間2小時通達,形成城市群快速通道,如京津冀區域北京到石家莊間,長三角區域上海到南京、杭州間;三是相鄰城市群及省會城市間3小時通達。

 

如今,「坐高鐵看中國」已經成為民眾享受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更有外媒稱,中國高鐵是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長的技術水平和日益繁榮現代化的象徵,更是社會協調發展和凝聚力的具體表現。

 

但為什麼中國高鐵能領跑世界?

從沒有一寸高速鐵路,到世界高鐵裡程最長﹔從時速200公裡的秦沈客專,到時速420公裡的會車試驗﹔從走出去學技術的“留學生”,到培訓外國人的“國際教頭”……這70年,是改變落後運輸面貌,推進國民經濟主動脈建設的70年﹔是中國鐵路人自主研發,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大步邁向世界先進的70年﹔是不斷提高運輸服務保障能力,提升中國人出行幸福感的70年﹔也是構建內通外聯運輸通道,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打開國際合作新格局的70年。經過幾代鐵路人的奮鬥,中國高鐵跑出了「中國速度」,更創造了中國奇跡。

 

■中國大陸已成為「世界造船廠」,囊括7成訂單

 

大陸工信部7/16日發布2024年上半年造船業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大陸造船完工量2502萬載重噸,年增18.4%;新接訂單量5422萬載重噸,年增43.9%;截至6月底,手持訂單量1億7155萬載重噸,年增38.6%。上述3大指標,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55%、74.7%和58.9%。

 

數據顯示,國外造船新訂單超過7成流向大陸,不少船企在手訂單已排至2027年至2028年,前5個月的利潤總額年增近兩倍。大陸已成為「世界造船廠」。

而2024年1至5月,大陸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532.4億元(人民幣,下同),年增26.3%;實現利潤總額160億元,年增187.5%。

 

《華爾街日報》報導,2023年全球商業造船產出的一半以上來自中國,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造船國。歐洲的產出僅占全球的5%,而美國幾乎毫無貢獻。

因此,標誌著中國將從大陸型國家向海洋強國的歷史性轉變。

 

四、華為領軍中國大陸的網通產業

 

中國不僅有「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國家重大工程作為「水資源」、「天然氣資源」高效調配的宏偉藍圖,如今更有「東數西算」相呼應,此在數字經濟時代,為實現「算力資源」高效調配、促進東西部協同發展,提供了強大「算力」動能。

 

■「東數西算」的宏偉工程

 

究竟何謂「東數西算」?

「東數西算」指通過構建數據中心、雲計算、大數據一體化的新型「算力網路」體系,將東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優化數據中心建設佈局,促進東西部協同聯動。

 

「東數西算」工程的核心願景,在於充分挖掘並高效利用西部地區豐富的算力資源,為東部密集的數據處理需求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從而加速全國範圍內的數字化轉型進程,為構建數字經濟新生態、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新活力貢獻力量。

2022年2月,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並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指出,光電融合廣域確定性網路技術是面向東數西算工程的一項技術,將使得傳輸成本降低50%,是東數西算工程中取得的重大技術突破,在全球尚屬首次,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突破6G關鍵技術,中國大陸首建試驗網

 

由於現有「經典通信」技術,逐步逼近理論極限,觸及容量提升難、覆蓋成本高、系統能耗大等技術「天花板」,如何突破這一制約是業界關切。

 

「經典通信」處理資訊的方式是「模組化」,主要靠資源堆疊提升網路性能,因此通信系統性能提升的代價是網路複雜度的極速攀升。

與「經典通信」不同,通信與智慧融合的新型通信技術,能以『端到端』貫通式優化,替代『模組化』分離優化,以更簡潔的網路結構,實現通信系統整體性能的顯著提升。

 

大陸通信領域又傳來捷報,以通信與智慧融合為標誌的6G關鍵技術迎來新突破。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平團隊基於通信與智慧融合的多項關鍵技術,搭建了國際首個通信與智慧融合的6G外場試驗網,驗證了4G、5G鏈路具備6G傳輸能力的可行性,實現了6G主要場景下通信性能的全面提升。這一通信系統,設計智慧而簡約,其容量、覆蓋、效率三項核心指標也有了顯著提升。這一成果及其創新理論以論文形式發表於大陸通信期刊《通信學報》上。

 

相較於5G,6G具有更高速率、更低時延、更廣的連接密度,還能實現通信與人工智慧、智慧感知的深度融合。「新一代通信技術需探索新路徑,要從『堆疊式創新』邁向『顛覆性創新』。」張平說。

 

通信與智慧的深度融合是通信技術演進的重要方向。人工智慧將改變通信,6G也將推進人工智慧加速發展。張平表示,人工智慧將提升通信的感知能力、語義理解能力。泛在通信的6G又將人工智慧的觸角延伸到各領域各角落。兩者融合將加快形成數位經濟新業態。

 

■中國大陸在軌衛星超900顆,居世界第2!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布數據顯示,中國在軌衛星數量已經超過900顆,位居世界第2位,提供的衛星服務遍及通信、導航、遙感等領域。其中「北斗導航衛星」日均使用次數達6000餘億次,僅次於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以及歐盟的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GALILEO),為全球4大衛星定位系統之一。

 

目前,手機直連衛星通信服務也正在普及,華為等多家廠商都已開通。

衛星關通手機使用的都是天通衛星,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覆蓋中國及周邊、中東、非洲等相關地區,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設計用戶容量可以達到50萬以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表示,隨著衛星巨型星座的發展,以及衛星製造行業成本的不斷降低,衛星的資費能夠降低到消費者可以接受的程度。

 

■中國大陸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光學矽晶片

 

隨著積體電路產業發展進入「後摩爾時代」,積體電路晶片性能提升的難度和成本越來越高。

最近,北京清華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在鉭酸鋰異質集成晶圓及高性能光子晶片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功開發出可批量製造的新型「光學矽」晶片。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科學研究期刊《自然》與《科學》雜誌上。

 

《芯智訊》報導說,光子晶片是一種利用光子(光的粒子)來進行資訊處理和傳輸的晶片。與傳統的電子晶片相比,光子晶片具有更高的傳送速率和更低的能耗,被認為是下一代計算和通信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

 

當前,以矽光技術和薄膜鈮酸鋰光子技術為代表的集成光電技術是應對積體電路晶片性能提升瓶頸問題的顛覆性技術。

其中,鈮酸鋰有「光學矽」之稱,近年間受到廣泛關注,哈佛大學等國外研究機構甚至提出了仿照「矽谷模式」來建設新一代「鈮酸鋰谷」的方案。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與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合作團隊也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關於可批量製造新型光子晶片技術的研究成果。他們成功研發了鉭酸鋰集成光子晶片,這種新型光子晶片展現出了極低的光學損耗和高效的電光轉換特性,有望在雷射雷達、精密測量等領域實現應用。

更重要的是,矽基鉭酸鋰異質晶圓的製備工藝與絕緣體上矽晶圓製備工藝更加接近,因此鉭酸鋰薄膜可實現低成本和規模化製造,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

 

此外,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中國AI光晶片「太極」的研究成果。這款名為「太極」的光晶片採用了分散式廣度智慧光計算架構,實現了160 TOPS/W的通用智慧計算能力。這標誌著光計算在支援複雜人工智慧任務,如自然場景千類物件識別、跨模態內容生成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報導說,光子晶片的發展為高性能計算、人工智慧、光通信等領域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同時也為解決傳統電子計算所面臨的速度、功耗、頻率和頻寬的瓶頸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成熟,光子晶片有望在未來的科技革命中發揮關鍵作用。

 

■7/19日史上最大IT事故,中國為何能躲過一劫?

 

2024年7/19日資安公司CrowdStrike的軟體更新,導致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大當機後,全球從航空公司、醫療保健業者、航運、到金融等領域的資訊科技(IT)系統19日均停擺數小時,稍晚逐步恢復,但產業人士說,複雜的空運系統面臨可能持續數天或數周的恢復期。

 

但是,中國當天為何能躲過一劫?

外媒分析,因為 CrowdStrike在中國普及率不高 (該公司的客戶大多集中在歐洲和美國),而中國企業通常使用騰訊、360等公司的產品,且 CrowdStrike設計要防範的安全威脅多都來自中國。

 

基於國家安全考慮,美國和中國政府一直推動當地企業使用本土技術並在本地儲存資料。所以,儘管Windows仍然在個人電腦市場佔據主導地位,但中國製造的UOS (Unity 作業系統) 越來越受到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的採用。

 

五、「跨境電商」縱橫四海

 

■全球10大電商,中國企業占7家,歐美驚嚇圍堵

 

目前全球10大跨境電商,中資占7家。

由於低價策略,「拼多多海外版」Temu、「極快速時尚」希音(SHEIN)等急速擴張,殺進全球前10大電商行業,也因此引發歐美針對大陸「跨境電商」包裹祭出新規,防止傾銷。歐美並祭出環保、規避關稅、剝削勞工和侵害著作權等手段圍堵,成為繼TikTok後,同樣令各國警惕的中國品牌。

 

日本經濟新聞社報導,美國權威調查1月全球電商月均活躍用戶數前10大,中資占7家,中國電商市占達26%。所以,歐美對中國的「去風險化」已經從產業鏈外移,延伸到加強限制電商,甚至為此祭出新法規。

 

最近,美國為遏止中國跨境電商,利用平均價值不超過800美元的低價商品小額豁免清關計畫,向美國市場進行長期且全面的低價行銷攻勢,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6月已宣布,將實施新一輪限制措施並暫停6報關行的小額豁免清關資格。

 

此外,歐盟執委會7月著手草擬計畫,提出取消現行150歐元小型包裹免稅門檻的建議,目標指向Temu、希音和全球速賣通的低價商品。

 

■「拼多多」創辦人黃崢,8年再磨一劍Temu

 

近日,電商平台「拼多多」創辦人、44歲的黃崢,以486億美元身家,成為大陸首富。黃崢學霸出身,也是創業狂,且兩度急流勇退。

 

1980年黃崢出生於浙江杭州,家境一般,從小就是超級學霸,但大學放棄進北京清華,選讀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專攻電腦科學,成功在IT技術領域闖出名號,並結識了網易創辦人丁磊。後來丁磊將他介紹給步步高集團創辦人段永平。

 

2006年,黃崢與李開復聯手,回到大陸初創谷歌中國,但2007年離開谷歌創業,先後投入手機電商、電商代營運、遊戲等。

2015年35歲黃崢組建「拼好貨」再加推電商平台「拼多多」,採用「農村包圍城市」差異化戰略,挾帶微信生態圈流量優勢,開創「社群電商」新模式,拼多多「團購」透過朋友圈邀請「拼單」、「幫忙砍一刀」達到規定人數時以「低價」向製造商下單,砍到人人都可以接受的價格。

 

《富比士》中國富豪榜顯示,黃崢2020年身家已高達3210億元人民幣,僅次於馬化騰3640億元。

但黃崢不久先後辭去拼多多CEO及董事長職務,並捐出2.37%的股份成立繁星慈善基金,又將7.74%股份給到拼多多合夥人集體,捐出名下市值千億股份,成為首富前,已是首善。

 

阿里巴巴、京東做不到的,就由「拼多多」將這套商模從中國複製到海外。

拼多多海外品牌Temu僅花8年時間,市值就超車阿里巴巴。兼具電商、遊戲經驗的黃崢,非常清楚「價格」是影響消費行為的主要因素,低價永遠占優勢。

 

■AI投資有成,雲端業務對阿里巴巴Q1營收貢獻度增!

 

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 (09988-HK)(BABA-US)8/15 日公布 2025財年第一財季(2024年3-6月)財報,營收年增4% 至人民幣 2432.4億元,經調整 EBITA 則年減1% 至 450.4億元,表現大致持穩,但 Non-GAAP凈利年減 9% 至 406.9億元,因經營利潤下降且投資減值增加導致,但利潤仍略優於市場預期。

 

個別部門來看,淘天集團營收年減1% 至人民幣 1133.7億元,成為拖累整體營收的主要因素,主要由於用戶體驗升級和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所致,而雲智慧集團年增6% 至 265.5億元,阿里國際數位商業集團營收年增32% 至 292.9億元,菜鳥營收年增16% 至 268.1億元,本地生活、大文娛與其他部門營收分別為 162.3億元、55.8億元和 470.0億元,年增率分別為 12%、4% 和 3%。

 

中國零售業務收入年減2% 至人民幣 1074.2億元,同期中國批發業務收入年增 16% 至 59.5億元。

 

綜觀,阿里第一財季在國內零售電商業務的走弱,既有公司主動的戰略選擇,也有行業被動因素的影響。

 

主動因素上,阿里目前戰略仍處於主動投入提升用戶體驗從而提升使用者留存、復購和商品成交額 (GMV) 規模增長的階段,因此商業化轉換並不是最重要的考察指標,這種背景下受 Take Rate(TR)維持較低水準的影響,加劇 CRM的超預期下滑,擴大了 GMV與 CRM的差距。

阿里巴巴管理層披露,將在保持訂單和 GMV增長的趨勢下,推進商業化進展速度,包括「全站推廣」的接入,在此背景下,未來幾季 CMR增速料將會跟 GMV 增速逐漸匹配。

 

被動因素方面,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2024年第二季實體電商年增速度為 6.4%,相比首季的 12%大幅放緩,其中 6月單月更是降為負增長。消費大盤的持續疲弱在一定程度上對阿里等電商業務產生了較大衝擊。

但值得關注的是,阿里第一財季 GMV繼上季雙位數增長後仍維持高個位數的成長,訂單量保持兩位數的擴張,整體與消費大盤趨同,且 88VIP 會員數量同比實現雙位數增長,突破 4200 萬人。

這不僅預示著直播電商平台流量紅利消退下行業競爭的邊際放緩,且彰顯前期以好貨、好價、好服務為基礎的價格力,以及用戶體驗為中心的戰略投入陸續進入收穫期,促使阿里的規模擴張得以持續復甦、市佔率趨穩。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財報最大的驚喜來自雲端業務的積極復甦,雲智慧集團收入年增6% 至 265.5億人民幣,創近兩年最佳年增表現,且同期雲端業務經調整的EBITA年增155% 至 23.4億人民幣,季增率也超過 60%。

 

由於在該季度對雲端基礎設施AI方面的投入加大,自由現金流凈額年減 56% 至 390.89億元。但是,接下來幾季對 AI 的投入有望維持現在的力道,因為客戶的需求仍然旺盛、且沒有被完全滿足。

從結果來看,阿里在 AI上的投入已初見成效。阿里雲 AI產品收入增速在第一財季保持三位數增長,與此同時公共雲收入達到雙位數增長。

 

AI 對阿里電商、出海等業務線的影響也很大。截至2024年 6 /30 日,阿里國際的 AI工具使用者數量超過 50萬個商家,商家使用者對阿里國際 AI能力的日均調用量突破 5000萬。在該季度內,淘天投入了多款 AI工具,像是在淘寶千牛平台上線免費的商家 AI工具 Quick 管家,並繼續力推基於 LMA大模型技術的阿里媽媽全站推廣。

 

總之,阿里雲是集團內在該季各大板塊中最值得關注的。一方面阿里雲已成為整個阿里業務內第二大收入支柱,另一方面阿里雲的 AI 部分已經成為整個阿里「AI 化」的先鋒軍。

 

六、中國大陸深耕AI產業

 

■中國大陸工業機器人年裝機總量,穩居全球第一

 

在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透露,中國2022年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占全球比重超過50%,穩居全球第一大市場。製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392台,已超越美國,大約在全球排名第5,次於韩国、新加坡、日本與德国。

 

據艾媒諮詢數據顯示,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增長速度迅猛,近幾年每年增速都高達20%以上。由於老齡化趨勢加劇,製造業勞動力減少,以及用工成本增長的問題愈發顯著。

 

自動化是提高現有工人生產力的最可靠方式。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製造業就業人數為1.47億人,比2012年減少2200萬人,同一時期,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增長32%,達到3.65億人,因此機器換人就成了許多企業的選擇。

 

■中國大陸機器人有效專利佔全球2/3,並成為機器人最大消費與生產大國

 

在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全球機器人科技創新、應用拓展和行業治理的重要力量,相關有效專利超19萬項,佔全球比重約2/3。

 

同時,在機器人實際應用上,中國已連續11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近3年新增裝機量佔全球一半以上。製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470台,10年間增長近19倍。

另外,服務機器人在家庭服務、醫療康養等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特種機器人在空海探索、應急救援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機器人産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約15%。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主席瑪麗娜.比爾説,近年來,中國在機器人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已經成為全球機器人第一大消費市場和生産大國。

 

據大陸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機器人是人工智慧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領域,正以空前的廣度和深度融入人們的生産生活,推動人類社會加速進入智慧時代。

不過,中國機器人産業起步較晚,還存在正向設計能力薄弱、産業基礎不牢、産業鏈創新鏈融合不足等問題。為此,中國須大力開展機器人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完善「機器人+」應用體系,推動機器人産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美國AI應用程式下載量前10名,有3款來自中國

 

雖然美國極力限制中國高科技產業發,但很多優秀的中國科技業者仍能找到突破困境的出路。據市場調查機構Sensor Tower公佈數據顯示,美國人工智慧(AI)應用程式市場2024年上半年下載量前10名App中,排名第3、第4和第9的Question AI、Talkie以及Poly.ai都是來自中國的企業。

 

其中,排名第3的Question AI是一款為學生作業打造的人工智慧產生內容(AIGC)類學習產品,官方將其定位為「問答和作業助手」,學生可以通過掃描解決作業問題,涉及學科涵蓋數學、歷史、生物、英語、物理、化學。這項被稱「作業幫」的中小學家長作業檢查和輔導工具,自2023年5月起已在美國、印尼等地上線。數據顯示,美國、印尼是Question AI最主要的2大市場。

 

教育類AI應用程式出海可能是中國企業的一個機會,目前海外市場教育輔導費用高昂,而教育AI應用的訂閱費用遠低於人工。在前述榜單中,Question AI的下載量僅次於OpenAI的ChatGPT和微軟的Copilot。

在同一賽道,字節跳動的海外教育產品Gauth此前也頗為活躍。

 

排名第4的Talkie來自中國AI大模型公司Minimax,其定位是AI虛擬人物聊天軟體,於2023年6月上線。

用戶可以在Talkie應用中創建自己的虛擬角色,訂製他們的外表、生活故事,甚至聲音。截至2024年6月,其下載量近1400萬次,總營收近83萬美元,全球月活躍用戶數已達1100萬,半數來自美國,其次則是英國、加拿大的用戶。

它的中國版「星野」也已經上線。

 

據移動網路過往20年的發展歷史證明,中國企業擁有極強的應用創新能力,隨著海內外底層模型能力差距的不斷縮小,未來這片領域有極大概率由一批中國企業組成頭部陣營。

 

■「Talkie」AI聊天程式風靡美國

 

最近,一款AI聊天機器人「Talkie」,成為美國人氣極高的熱門娛樂應用程式之一。但是,這個受歡迎的AI聊天機器人,其實是一家中國公司擁有的產品。

 

這款「Talkie」英文應用程式大約在一年前推出,其所有權屬於一家新加坡新創公司,但其最終母公司是位於上海的MiniMax。MiniMax是常被稱作「AI四小龍」之一的中國科技獨角獸公司。

 

市場研究機構Sensor Tower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Talkie在美國下載量最大的免費娛樂應用中排名第5。排在華納兄弟探索公司(Warner Bros. Discovery)的Max、Netflix和Tubi等應用程式的後面。

 

這款聊天機器人是基於OpenAI的基礎模型構建的,而不是MiniMax自己在中國使用的自研引擎。雖然Talkie學習內容的能力有限,但用戶在與聊天機器人交流時會有廣告播放,可以為公司帶來收入。

 

此外,用戶可以在Talkie上創建自己的虛擬角色,自定義他們的外觀、人生經歷,甚至聲音。用戶可以與預先設定好的角色聊天,包括名人或虛構人物的AI版本。

 

Talkie有1100萬月活躍用戶,其中一半以上在美國,此外在菲律賓、英國和加拿大也很受歡迎,它今年在美國AI應用類下載次數僅次於ChatGPT和微軟的Copilot。目前,Talkie的人氣越來越高,也受到美國年輕人歡迎,但未來是否會遭到與TikTok類似的命運,目前還難以判斷?

 

■澳智庫:64項關鍵領域先進技術,中國大陸擁57項,居全球第一

 

澳洲知名智庫「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8月28日發布一份報告稱,中國大陸在絕大多數先進技術的研究領域居世界首位,提議美英澳和日韓開展合作迎頭趕上,以規避技術壟斷造成的國家安全保障風險。

 

ASPI調查分析2003年至2023年期間發表的論文中「被引用次數排名前10%」的學術論文。在包括國防、太空、能源、環境、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和機器人等64項關鍵領域的先進技術後發現,中國大陸在其中57項技術上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佔比近90%。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在過去20年左右的時間裡,中美在先進技術的競爭力上,發生了逆轉。

 

例如,中國大陸的雷達、衛星定位、無人機等24項技術位居第一。

在高超音速導彈相關技術論文的引用上,中國大陸佔73%,把美國(13%)和英國(3%)甩在了背後。

在先進航空發動機方面,中國大陸以63%的佔有率遠超位居第二的美國(7%)。

在可應用於無人機開發的自主型系統和機器人工程技術等方面,美英澳的研究成果結合在一起,仍落後於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生成式AI專利申請量,獨佔70%,為美國6倍

 

隨著生成式AI持續火爆,全球生成式AI專利的申請量也呈現爆發式增長。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近日公佈的報告指出,2014年至2023年的10年間累計專利申請量達到約5.4萬件,但其中約25%都是在2023年申請的,來自中國的企業在Gen AI相關專利的申請量高達7成,達到38210件,位居全球第一。而排名第2的美國(6276件)。緊隨其後的分別是韓國(4155件)、日本(3409件)、印度(1350件)、英國(714件)、德國(708件)。其中,中國獨佔70%,為美國的6倍。

 

另從全球企業在已識別的五種關鍵 GenAI模型所涉及的專利申請量排名時,發現來自中國的企業處於領先地位。排名前20的企業分別為騰訊控股、平安保險、百度、IBM、阿里巴巴、三星電子、谷歌母公司Alphabet、字節跳動、微軟、步步高電子、網易、NTT、華為、中國移動、中國國家電網、Adobe、索尼集團、西門子、螞蟻集團、中國工商銀行。其中12家企業來自中國,4家來自美國,2家來自日本,1家來自韓國,1家來自德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留言列表(1条)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